首页 > 文章中心 > 循环农业技术

循环农业技术

循环农业技术

循环农业技术范文第1篇

循环农业是传统农业精华的重要内容。在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受较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特殊土地制度的双重影响,绝大部分农民都被束缚在土地上,以地为生、以农为本成为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特征。囿于当时农业资源匮乏和生产消费水平低下,只有加大对农业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促成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业废弃物利用之间的循环流动,才能有效改善土壤肥力、降低生活成本、缓解环境压力、提高农业产量。一方面,农户通过创造沤肥、堆肥和熏土等有机肥积制方法,将农业废弃物做成包括粪肥、绿肥、泥肥、饼肥、骨肥、灰肥、杂肥等多种形式的有机肥,全量还田,提高地力。另一方面,农作物秸秆作为农村居民家庭生活用燃料、畜禽养殖饲料的主要来源,其消费后产生的人、畜、禽粪便又可以全量还田。这种“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循环利用”的农耕方式构成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内容,有效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工业的产生,购买性物质投入包括化肥、农药、塑料、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加入到农业系统中,从而彻底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封闭系统。受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不断上升的影响,为了追求农业的高产出,人们不断加大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而逐渐舍弃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再利用,从而将传统农业的“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循环流动方式改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单向物质流动方式。

现代循环农业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运用循环经济和生态学理论,以“4R”即“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可控制化”为原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减量使用购买性资源如农业化肥、农药,要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再利用,要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可更新资源的再循环利用,要能够控制农业废弃物排放养分的去向,通过现代技术耦合、循环生产工程和机械配套,实现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系统化循环利用,达到购买性物质投入产出最大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物质排放最小化的目标,最终实现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农民增收,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总体来说,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循环农业,一方面可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缓解资源稀缺与环境破坏的现实压力;二是可以确保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生态农产品的需求;三是可以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能源化、基料化等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降低农户家庭生活成本(见图1)。

2江苏省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的模式探索

江苏省农科院前身是1932年原国民政府创立的中央农业实验所,现直属江苏省人民政府领导,为江苏省最大的农业科研机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农科院系统前列。全院围绕国家和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求,重点开展农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宏观政策研究。历经几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开放创新、敦本务实,现已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江苏省“三农”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成果保障和技术支撑。“十一五”以来,面临江苏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需求,江苏省农科院在稳定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学科调整和优势布局,整合形成了一批具有江苏特点的该院特色的新型学科,其中,循环农业就包含其中。经过几年的发展,江苏省农科院循环农业学科发展、团队建设和技术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前,循环农业团队拥有核心成员45人,形成一批以高级职称和具有博士硕士学历为主的高水平创新团队,主持承担了一批国家、部省级重大研究项目。据统计,“十二五”以来,该研究团队承担各级科研项目72项,总计合同经费5893万元,并拥有包括“农业部长江下游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华东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苏州水稻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共建)”、“国家农业科技华东(江苏)创新中心-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循环农业研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研究形成了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创新成果,也探索形成了多种现代循环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和转化运用的模式,有效引领和支撑了全省现代循环农业的全面发展。具体来看,江苏省农科院现代循环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模式探索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为“农田内部循环利用模式”、“适度规模种养结合循环模式”和“流域水体养分富集利用为技术特征的循环模式。

2.1农田养分内部循环利用模式该模式一方面针对“秸秆焚烧禁不住”和“综合利用难度大”问题,以整个乡镇为实施单元,按照“区域控制,整体推进”的利用理念,遵循“就地、大量、便捷、经济”利用原则,重点攻克“直接利用均匀还田”和“间接利用快捷收储”的技术难题,实现稻麦秸秆在种植业内部循环使用。一是就地直接利用。针对全年稻麦两熟和茬口安排,提出“稻秸还田为主、麦秸还田为辅”,“每年每块田(地)有秸秆还田”,“粉碎扩散匀铺还田”的三原则,确保秸秆直接全量还田有序高效,保证后茬作物全苗壮苗,实现稻麦增产(见表1)。二是离田间接利用。研制和引进了系列的秸秆收集打捆与贮运装备,研发水稻、小麦收割与秸秆打捆一体机,实现稻麦收割与秸秆打捆收集同步,达到最短时间、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收集、转运和储存离田秸秆。通过秸秆二次压制成型设备,将秸秆制成设施农业日光温室墙体材料,每座日光温室可消耗50吨秸秆,约80-100亩田秸秆;通过垫料调配,将秸秆压缩打捆作为养殖场垫料,每栋猪舍(1000m2)也可年消耗秸秆50吨,开辟了“大批量、便捷化、低成本”利用的新途径。该模式通过政府出台秸秆收集储运优惠政策等措施,培植企业开展秸秆全量利用,打通了秸秆收集、加工、利用的产业链条,在江苏泗洪县车门乡初步实现了农民利益、企业受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农民通过秸秆还田可每年每亩减少40多元磷钾肥料成本,企业通过秸秆收集加工与销售,获得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该模式也可以实现农田节能减排和生物质循环利用(见图2),关键点主要有:一是运用农田周年生物配置、光温水自然资源高效利用、农田土壤培肥等技术,提高农田光热水资源周年利用和固碳能力;二是运用化学投入品高效利用技术,提高购买性资源的利用率和降低单位农产品能耗;三是运用水肥周年调控、合理耕作等技术,减少农田和单位农产品生产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四是运用秸秆、填闲作物的高效利用技术,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五是运用钝化、解列、生物降解、土壤理化环境转换等技术,减少有害物质输入农产品和环境;六是建设农田净化塘工程,在净化塘配置富集养分植物,通过富集养分植物的农田利用,建立农田流失养分富集再利用体系。

2.2适度规模种养加结合循环模式该模式针对规模化畜禽养殖面源污染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程度低等现实问题,在核算农田养分需求、居民能源需求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延长农业生态生产链条,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的养分循环,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居民用电和燃料需求,做到农畜产品的无公害化生产,并通过加工增值。以生猪养殖为例,该模式的运行流程可以表达为:猪猪粪有机肥还田有机水稻、蔬菜猪猪粪(农作物秸秆)沼气发电养猪供暖和生活用电猪污水氧化塘处理还田模式等(见图3)。2006年开始,江苏省农科院在南京市六合区竹镇建设动物科学基地。基地建设遵循的理念是循环农业与循环经济,模式之一为“猪—沼—肥—农田”。具体而言:万头苏钟猪养殖场的动物排泄物执行干清粪工艺,固体排泄物在堆肥厂进行腐熟加工,形成生物有机肥,供应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养殖场的液态排泄物进入厌氧发酵过程,产生的沼气刚于发电,提供给养殖场及其他生产车间使用,发酵后产生的沼液经过泵房加压、管道输送,缓存至田问沼液储存池,以耦合作物需肥的季节性和反应器沼液排放的连续性。无公害农产品通过生产、加工、销售,进入市场。总体来看,该模式经济效益明显。围绕规模化养殖对优质饲料的需求和市场对特色优质生鲜农产品的需求,调整种植业结构,将传统的稻、麦、油菜改为鲜食玉米、甘薯、豆类、蔬菜等经济效益高、饲料质量好的作物。作物边角料、残次品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养殖业又为种植业提供优质有机肥料;家畜粪便发酵生产沼气,经过沼气发酵无害化处理的沼液、沼渣为种植生态农产品提供优质肥料;沼气发电为养殖业、加工业及居民小区提供能源。同时围绕种植产品发展贮藏保鲜、加工业,围绕养殖业建立屠宰和肉类加工业。在此基础上发展运销配送业,通过如此大的循环,相关产品的成本大大降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实现产品的多次增值。此模式既可保护环境,又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流域水体养分富集利用为技术特征的循环模式该模式以降低水体氮磷为目标,以水葫芦种养利用为切入点,通过技术攻关、工程化开发、集成创新和规模化示范等途径,完善和提升水葫芦种养安全控制,机械化打捞处置,沼气、有机肥生产利用等技术、工艺,研发定型成套专用设备,形成水葫芦“种、捞、运、加、用”环环相扣、运行稳定的工程化技术,建设示范展示基地。通过水葫芦富集水体氮磷,建立了能源和肥源循环利用2个链条,一是形成了氮磷循环利用链条,由于农业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和投入结构的不合理,江苏省化肥、农药的利用效率不到40%,过量的氮、磷等养分通过降雨和径流的方式流向江河湖海,造成了大面积的水体富营养化。将水葫芦作为水体氮磷资源的富集载体,对水葫芦进行采收、脱水处理,其中的干物质氮磷含量高,可作为肥料利用回到农田中;二是形成了生物质能源循环利用链条,水葫芦在富集水体氮磷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空气中二氧化碳,水葫芦脱水处理后的汁液,经过发酵产生的甲烷可作为能源利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又回到大气中(图4)。该项技术在江苏太湖、云南滇池进行了技术集成示范,降氮、降磷效果十分理想,资源化利用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见表2),初步形成了以流域水体养分富集再利用为技术特征的循环模式。生物富集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当今世界性难题。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重点和难点在于降低水体氮磷含量,生物修复技术是被认为是最经济有效、最具优势的途径,利用水生植物修复水体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广泛关注的热点。水葫芦生长速度快、生物产量高、氮磷富集能力强,与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相比,适宜生长的水域更为广泛,且便于打捞处置机械化作业;与生物浮床比工程投入少,水体净化效率高。

3进一步提升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水平的建议

循环农业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湖南省

evaluation and analyses of the technology level of recyclable

agriculture in hunan province

deng xu-xia, liu chun-yang

(college of econom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abstract: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s an essential prerequisi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able agri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3r” principl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measurement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hunan’s recyclable agriculture were establish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hunan’s recylabl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was at the end of the preliminary stage, and would step into the prime development time. the hindrances to the development were mainly belonging to low level of 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research should be further enhanced. reduction technology, recycling technology, technology for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systematic technology should be popularized in future. moreover, social development as a huge backup and driving force for recyl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emphasized.

key words: recylable agriculture; technological leve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hunan province

循环农业实质上是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应用。而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循环农业的发展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因而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无疑是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和方法进行认真地研究,有利于对国家或地区的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合理和有效地评判,从而对促进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加速循环农业的发展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架

循环农业是追求低投入、低能耗、高效能、高产出的经济。它是一个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因此,循环农业的技术目标是“一高两低”,即资源利用高效率、物能投低消耗、污染物输出低排放[1]。因此,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动态性与稳定性、可测性和可比性、完备性与简明性、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一致性等原则。依据循环农业发展“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从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目标出发来设计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涉及到经济、技术和社会3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经济方面包括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技术方面包括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社会方面包括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社会公平。三者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以此为基础,设计了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其中,具体指标的选取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指标选取要能充分体现上一级指标的含义和要求;二是要考虑指标数据必须具备可获得性。

2 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的界定

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更为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能降低资源和环境成本,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发展循环农业需要技术支撑,而循环农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反映出循环农业技术支撑能力的强弱。因此,从经济、技术、社会

3个方面设置了相应的指标(表1)。

2.1 经济指标

2.1.1 经济水平指标 ①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指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是衡量农民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标志,也是直接影响农业持续生产投入的重要因素,反映的是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②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即农业总产值与gdp之比。③粮食单产,即粮食总产量与耕地面积之比,指在粮食作物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上,平均每公顷耕地全年生产的粮食数量。④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率=(市人口+镇人口)/全部人口。 2.1.2 经济结构指标 ①农业科技贡献率,是反映农业科技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水平,也是能反映农业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农业科技贡献率=应用农业科技的产值/农业总产值。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就是指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该指标反映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水平,也是循环农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等于国内总产值减去农、林、牧、渔总产值。

2.2 技术指标

2.2.1 减量化技术指标 ①农业用水强度,指农业生产用水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值。②农业土地产出率,即农业产值与耕地面积之比。③农村用电量强度,即农村用电量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④农用柴油使用强度,即农用柴油使用量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⑤农膜使用强度,即农用地膜覆盖栽培面积与总播种面积之比。⑥化肥施用强度,就是指农用化肥施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⑦农药施用水平,即农药使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⑧单位耕种面积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即农业机械总动力数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之比。

2.2.2 再利用技术指标 ①农副产品加工率,即已加工的农副产品总值/农副产品总产值。②耕地复种指数,是指一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用百分数来表示,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

2.2.3 资源化技术指标 ①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即畜禽粪便利用量与畜禽粪便总生产量之比。②农用薄膜回收率,指回收的农用薄膜占农用薄膜总量的比例。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即秸秆利用量与秸秆总生产量之比。④沼气覆盖率,即沼气使用户数/总户数。

2.2.4 系统化技术指标 ①信息化综合指数,体现农民对信息化产品的消费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由信息化、电话和计算机普及率3个指标加权而成。②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指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这是一个定性的指标,其资料通过现行统计渠道无法取得,需要采取专家打分的方式取得。

2.3 社会指标

2.3.1 社会发展指标 ①农业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反映农业劳动力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农业劳动力接受“两型农业”生产技术的能力,以及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该指标值越大越有利于“两型农业”的推进。②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比重,是指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③森林覆盖率,即森林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与生态平衡状况的关键指标。对于森林在保持水土、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3.2 社会稳定指标 ①农业就业比例,反映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比重。该指标表现了农民就业与收入来源渠道的多样化状况,也间接反映农业发展的经营规模。这是一个负向指标,农业劳动力就业越多,对农业资源的压力越大[2]。②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表示食物支出占个人收入的比例,用以衡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状况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3.3 社会公平指标 ①农村社会公平度,即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②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越大,说明政府对循环农业技术的投入越大、越重视。

3 权数的确定

本研究从易操作性角度考虑,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的是同级指标比较法,就是将同级指标进行比较,根据每个指标对于上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大小来进行权数分配。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100%,其中,经济指标占20%,社会指标占30%,技术指标占50%。对二级指标、三级指

也是根据同样的原则进行权数分配(表1)。

4 期望值的确定

建立指标体系的关键与难点在于期望值的确定。期望值直接反映循环农业技术水平所要达到的目标,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合适,目标太高会导致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目标太低又无法达到激励的效果。在期望值的确定过程中,本研究主要参考了两型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等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的期望值和中国农业发达地区以及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关指标的当前水平,结合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确定其期望值(表2),从而构出起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 计算模型

5.1 测算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综合评价指标法进行测算。

5.1.1 指标实现度的计算 在实现度(s)的计算时,分正向指标和反向指标两种情况[3]。

正向指标实现度:pij=xij/xij′

反向指标实现度:pij=1-xij′/xij

其中,xij为现值,xij′为目标值。此外,实现度超过100%时,都按100%计算。为了防止某项指标完成出色,遮蔽其他指标完成的不足,从而更加强调整体水平。

5.1.2 综合指数(总实现度)的计算 运用综合评价法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指数(z)为各指标得分之和,各单项指标得分(fi,j,m) 等于各项指标实现度(si,j,m)与指标绝对权重(ni,j,m)之积。即,

z=σfi,j,m,fi,j,m=si,j,m×ni,j,m×100%

5.2 制约度的计算

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是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现状之考察,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找出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障碍因素,有的放矢地对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进程中的行为与政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有效地提升循环农业效率与效益。

本研究采用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制约度3个指标来诊断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制约度分别表示单项指标与分类指标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值,该指标是循环农业技术发展障碍诊断的目标和结果。计算公式为: 三级指标制约度:nj=vj×tj/σ(vj×tj)×100%

二级指标制约度:mj=vj×qj/σ(vj×qj)×100%

一级指标制约度:bi=σmij

其中,qj为因子贡献度(即二级指标的绝对权重),tj也为因子贡献度(即三级指标的绝对权重),均代表单项因素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即单因素对总目标的权重;vj为指标偏离度,指标偏离度表示单项指标与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定义为单项指标实现度与100%之差,计算公式:

tj=xj×rj×wj

qj=rj×wj

vj=1-pij

其中,rj为第i项一级指标的权重,wj为二级指标中第i项分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相对权重;xj为三级指标中第i项分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相对权重;pij为单项指标的实现度。

5.3 阶段划分

将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阶段划分为起步阶段、初级阶段、发展阶段与实现阶段。循环农业技术的起步阶段40≤z<60;循环农业技术的初级阶段60≤z<80;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阶段80≤z<100;循环农业技术实现阶段z=100。

6 结果与分析

6.1 测算结果

用以上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来量化评价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进程,2011年的测算结果为57分。测算结果表明,2011年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末期,很快就能进入循环农业技术的初级阶段。

6.2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意在测度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综合水平,做出评价并找出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短板与障碍因素,因此,将着重三级指标实现的比较分析。对三级指标实现度、偏离度等进行测算、比较,结果如图1所示。

参考上述阶段划分标准以及数据的三级指标实现的总体分布情况,本研究以指标实现度小于25%作为低于整体发展进度,以大于80%作为高于整体发展进度,因此,三级指标中实现度超过整体进程的有5个,从高到低分别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森林覆盖率、粮食单产、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城镇化率;实现度低于整体进程的指标也有5个,从低到高分别是化肥施用强度、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用电量强度、农膜施用强度与农副产品加工率。

6.3 诊断

对一级指标的制约度进行了比较(图2),可以看出,制约度由高到低依

次是技术指标、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说明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在技术支持这一块还有待加强,但在经济、财政支持上表现良好。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湖南省对于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较大。

比较二级指标的制约度(图3)可以看出,制约度最大的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表明目前湖南减量化技术与再利用技术水平还不高,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另外社会稳定与社会公平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制约度最小的是每公顷农业的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这与近些年来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以及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

比较三级指标的制约度(图4)可以看出,制约度最大的是农副产品加工率、农村社会公平度、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农业就业比例,表明目前湖南在农副产品加工利用这方面还比较弱,农产品再利用技术水平还不高。另外在社会公平、农民生活水平与农业就业状况等方面都不够理想,制约了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制约度最小的是粮食单产、农药使用水平、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农用薄膜回收率和森林覆盖率,这与湖南省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技术是分不开的。

7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围绕经济、技术与社会3个层次目标,建立了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得出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指标制约度的计算,当前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技术水平低,其次是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针对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主要制约因素,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力度研发与推广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并且要加强社会发展的进程,加强社会大环境对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潘晓峰,张永峰,那 伟,等.松辽平原农牧结合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10,35(6):54-57.

循环农业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山州;高原特色农业;“稻―鱼―鸭”;稻田生态循环种养技术

中图分类号:S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34

文山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为充分开发利用文山州20000hm2宜渔稻田资源,加大文山州稻田种养生态循环发展,提高种植、养殖生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达到一田多产,提质增效的目的。进一步探索文山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提高稻田综合利用率和综合产值,增加农民收入,文山州在稻田种养模式探索上做了许多工作,已由最初的平板式稻田养鱼,到辅以稻鱼工程设施(即加高加固田埂、开挖鱼沟鱼溜),发展到探索稻―鱼―鸭、稻―鱼、稻―泥鳅、稻―虾(小龙虾)、稻―鳝鱼等种养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并与有条件的种植大户及休闲农业相结合,成立合作社,开办休闲农庄,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有效提高综合效益。稻田养殖既能稳定粮食生产,又能提升水(禽)产品质量,生产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品质绿色生态产品,符合人们对绿色生态食品追宠需求发展形势,增加养殖收入。在此主要介绍成熟的“稻―鱼―鸭”生态种养模式。

经济目标:稻田综合产值6000元/667m2。优质水稻500kg/667m2,产值3000元;鱼(渔)产量100kg/667m2,产值2000元;鸭(禽)40只/667m2,产值1000元。

1 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田块整理、养鱼设施建设、鸭圈建设等,从3月初规划设计、施工建设,4月10日前完成。

1.1 田间工程建设

养鱼设施建设要求在3月底前完成,主要建设内容。

1.1.1 稻田选择

稻田平整,水源、交通方便,面积相对连片,每片面积3.3hm2以上。

1.1.2 田埂的修整

加高加固田埂,捶实夯紧,田埂加高到40~60cm,加宽到30~40cm。可用开挖鱼沟、鱼凼的田泥加固田埂,并种植饲草、蔬菜。

1.1.3 开挖鱼沟、鱼凼

根据田块的实际情况,划分出0.33~0.67hm2大小区域,并用拦网隔离。鱼凼深1m,鱼沟宽0.4~0.8m,深0.4~0.6m,羡拭婊占田块面积的8%~12%。鱼沟与鱼凼的具体形式根据养鱼稻田的形状和面积大小而定。

1.1.4 设置进、排水口和安装拦鱼栅

根据进出水量设计进、排水口,一般进水口1个,排水口水量小的修建1个,水量大的修建2~3个,最好设在稻田斜对两端,并安装竹栅、铁丝网等拦鱼栅。

1.2 鸭圈建设

鸭圈建在鱼凼上,四周和底部使用木条或竹条铺设,顶部铺设彩钢瓦,并设置与田水相连通道,按照每只鸭0.1m2计算建设鸭圈。鸭圈建设在4月10日前完成。

1.3 绿色防控设施建设

每667m2设置诱虫灯2~4盏。诱虫灯设置在鱼凼上,便于鱼、鸭捕食害虫。

2 育苗准备

2.1 水稻育秧

2.1.1 稻种的选用

统一采用经审定的文稻系列、云恢290、滇屯502等优质品种。用种量要据种植密度,用种量为1.8~2kg/667m2,基本苗为1.8~2万丛/667m2。

2.1.2 育秧

3月25日前选择整理好育苗田,要求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背风向阳,邻近大田的地块作秧田。为调整栽插秧龄和保证秧苗安全,各点分2个时间段育秧,2个时段间隔时间不超过5d,2批秧必须在4月10日前播种结束。采取机插盘育秧和旱育秧2种育秧模式。苗期做好追肥和病虫害防治。

2.2 鱼种培育

鱼种选用池塘、网箱培育的隔年优质种。养殖品种以鲤鱼、草鱼、鲫鱼和罗非鱼等鱼类为主,适当搭配鲢鳙鱼,条件好的可放养名特优品种。按30g/尾以上规格,450尾/667m2的放养量,根据放鱼时间提前做好培育计划和订购,保证按时投放。

2.3 鸭苗选择和订购

2.3.1 鸭苗选择

选用本地广南麻鸭、杂交麻鸭等。

2.3.2 鸭苗订购

按20只/667m2脱温免疫鸭苗计算,分别于3月25日前,7月10日前完成2批鸭苗订购工作。

3 大田移栽、苗种投放

5月10日―6月5日,分别完成大田移栽、鱼种及第1批鸭苗投放工作。

3.1 大田移栽

5月10日前完成大田栽插。秧苗要求:机插秧,苗龄22~25d左右,3叶1心时移栽,种植规格为12cm×30cm。鱼沟、鱼凼边用人工补插;旱育秧,苗龄30~40d左右,4~5叶时移栽,种植规格为20cm×20cm。

3.2 鱼种投放

待大田秧苗移栽15d(秧苗返青后)投放鱼苗,5月25日前完成鱼种投放。放养鱼苗时注意事项:选择晴天09:00以后放苗;做好鱼种消毒,鱼种投放时用3%~4%食盐水侵泡3~5min;投放时注意装运鱼苗工具内的水温与稻田鱼凼中的水温相近,水温相差不能大于3℃。先将装鱼苗的工具放在田水中浸泡,并向工具中缓慢加入一些稻田清水,使其水温基本一致时,再把鱼缓慢倒入鱼凼或鱼沟里;如用化肥做底肥的稻田应在化肥毒性消失后再放鱼种,放鱼前先用几尾鱼苗试水,不发生死鱼才可放养。

3.3 鸭苗放养

3.3.1 放养数量

投放40只/667m2。

3.3.2 投放时间

分2批进行,第1批鸭苗投放20只,结合秧苗返青,6月5日以前投放;第2批投放20只,在8月30日前投放。

4 种养管理

5―10月为水稻、鱼类、鸭的饲养管理阶段,加强以下种养管理措施。

4.1 水稻管理

4.1.1 科学施肥

施足基肥,减少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占全年施肥总量的70%,追肥占30%。施肥注意事项:适温施肥,避免高温施肥使鱼中毒;晴天施肥,避免阴雨天施肥影响鱼类生长;不能将肥撒在鱼类集中或鱼多的地方,如鱼凼、鱼沟内,避免鱼误食中毒;施化肥时将养鱼田分2次或3次进行,采取量少次多,少施勤施。

4.1.2 病虫害防治

实施稻田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植保技术(黄蓝板、杀虫盒、诱虫灯),减少水稻病x害的发生。用药时要选择高效低毒(杀菌剂)、对鱼、鸭不产生危害的药物。

4.2 养鱼管理

4.2.1 投饲管理

以麦麸、酒糟、豆渣、包谷面或配合饲料等饲料为主,辅以投喂菜叶、浮萍、水草和旱草等青饲料,提高稻田鱼产量。投喂要做到“4定”,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4.2.2 鱼病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在鱼病易发季节,加强鱼病预防工作。发现鱼病,选用高效低毒鱼药及时治疗,并及时捞出死鱼。

4.2.3 日常管理

根据水稻和鱼类的生长需求做好田水调控。经常检查田埂,如发现有漏洞或倒塌,应及时堵塞修理,特别是大雨天,要及时排水,防止田水漫埂逃鱼,并经常清除注排水口拦鱼栅上的附着物,以免阻塞影响排水。在夏季高温时,勤注新水,保持水质良好,降低水温,避免鱼类中暑死亡。

4.3 养鸭管理

4.3.1 雏鸭饲养

雏鸭采用网室育雏的方式进行饲养管理,通过在育雏舍内设置离地面30~80cm高的金属网、塑料网或竹木栅条网室,雏鸭在网室内饲养25d左右。

4.3.2 育成鸭饲养

鸭龄25d左右试水2~3d后放养大田,放养1周内要求饲喂5~6次/d,1周后,补料可逐渐减少到2次/d,日投料量为体重的5%左右,视具体情况维持或适当增加料量。饲料使用玉米65%、豆粕13%,麦麸12%,菜籽粕3.82%,鱼粉2%,磷酸氢钙1.37%,石粉2.19%,食盐0.49%,蛋氨酸0.13%配制。饲喂的同时观察鸭群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发育不良、受伤或病变的个体,要尽快从鸭群中移出,进行隔离饲养管理。症状较严重的个体应及时淘汰。

5 适时收获

根据稻鱼鸭不同的收获期和出栏时间,适时收获上市,争取好的效益。

5.1 水稻收割

应适时收割,做到颗粒归仓。

5.2 适时捕鱼

到稻谷收割期,根据鱼的长势,将达到商品规格的鱼及时捕捞上市。尚未达到商品规格的,合并到部分保水条件好的田块,加深田水,进行续养,到春节前后捕捞上市。

5.3 成鸭出栏

循环农业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理论;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战略

1低碳经济时代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1.1对农业资源利用的影响

农业资源利用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低碳经济时代,农业资源利用情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此过程中要求对农业资源展开循环利用,采用能源加工以及废物回收的方式,对农业资源展开充分应用,发挥出农业资源的价值,进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农业资源的循环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循环发展,进而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正在向着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1.2对农业产业经济的影响

农业产业经济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农业加工以及农业消费产生的经济,在低碳经济时代下,需要对农业生产产物展开两方面处理,一方面为加工成型的农业产品,另一方面为对农产品展开回收利用,实现农产品的资源循环利用。这种方式能够节省大量的农业资源消耗量,采用循环利用的方式,对整个农业产业展开控制,进而实现降低资源消耗量、降低污染物排放以及降低环境污染程度的目的,促进农业产业经济的良好发展[1]。

1.3对物质循环的影响

农业产业的物质循环对经济发展来说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低碳经济时代,为了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进行物质循环处理。在传统农业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为农业生产提供肥料,或者利用农作物产生沼气等。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低碳经济时代对物质循环的要求,现在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需要将各个区域中的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应用,使不同区域的资源起到互补的作用,同时围绕一个物质交换中心,形成一个物质循环网。

2低碳经济时代现代循环农业的发展对策

2.1充分利用现代循环农业关键技术

现代循环农业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减量化中的关键技术,在此过程中可以使用水循环农业技术、高效农业物质利用技术以及农业种植节能技术,以上3种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在保证种植质量的同时,节省大量的农业种植资源。第二,资源利用中的关键技术,其中主要包括可再生资源还田技术以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技术2种。第三,再循环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在此过程中可以应用农业热资源周年循环技术以及农业产关联循环生产技术,这两种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实现资源循环,进而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2.2拓展现代循环农业的实现途径

要想在低碳经济时代保证现代循环农业的发展质量,仅仅靠一个实现途径无法完成,因此需要不断拓展现代循环农业的实现途径。在此过程中可以将实现途径分为2种,一种为模式途径的拓展,另一种为实现途径的拓展。在模式途径技术中,可以降低农业种植中农药化肥的使用数量,进而降低碳的排放量,同时将农业与牧业相结合,这种方式能够降低废物的产出数量,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另外,将农业生产中的秸秆直接还田,这种方式能够对秸秆进行循环利用,提高现代循环农业的碳汇功能。实现途径中主要采用的技术为农业生产工程化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生物技术等,采用以上技术能够保证现代循环农业中物质循环的有效性以及精准性,最终提升现代循环农业的产量。

2.3提高现代循环农业产业接口支撑质量

在提升现代循环农业产业接口支承质量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示范推广农业循环机制,在此过程中建立一个科研成果推广机制,对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及应用成果展开宣传介绍,提升现代循环农业的应用范围。第二,采用循环农业发展技术,在现代循环农业发展中,将网络技术、3S技术以及模型技术应用在其中,提升现代循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科技性。第三,科学评价现代循环农业,重点对社会学、生态经济学等内容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相应的评价系统,为现代循环农业发展质量的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基础。由此可以看出,要想保证现代循环农业在低碳经济时代中的发展质量,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完善,以保证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全面性[2]。

循环农业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循环农业经济;问题;研究探讨

现今我国农业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资源利用率不充分、生产环境质量下降、产业链不完全、经济效益增长方式偏低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新式农业增长经济模式,将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思路。

1.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农业经济分布较为分散,且农业经营者的思想认识较为落后,经营模式观念陈旧,对于循环经济意识不足。一是在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许多的经营者对产业模式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比如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农业经济需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来逐步调整,同时农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没有作为提高生产率的方法。在具体的运行中没有与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直接的联系起来,这就造成了产业模式升级的盲目性与落后性。二是在思想意识上,在对如何科学推进循环农业经济建设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单纯而盲目地追求速度。三是在传统耕作方式依然广泛性的存在广大农业经济中,循环经济在我国农业经济中还没有被经营者广泛接受。其次,我国农业技术的研发并不发达,农业科研技术的推广也不到位。科学技术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当前循环经济中较为核心的技术,如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等技术的研发与运用投入不足,在技术的推广与技术服务辐射的范围较小,在很多地方先进的技术未得到经营者应用,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还仅存在于大型企业,并没有形成企业间联合攻关的局面,而且多数企业和经济需求的不足,从而影响了当地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

2.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应对策略

第一,加强农业经营者的思想意识,树立良好的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大力宣传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面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新思路,在地方政府和广大的农业经营者要加强循环经济的全新的思想认识,树立循环农业发展新理念。这就要求推广者与经营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先进的农业经济模式。在广泛的实践过程中将循环农业的思想与模式中运用有效的模式进行整理总结。同时也要加大宣传力度,运用广泛的传播方式进行有效的宣传,使广大农业经营者和农民群众能够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逐步地进行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强化先进的生产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革新氛围。第二,加快循环农业技术的创新性,不断地提升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支撑能力。加快培养循环农业科技的人才推广与实践。在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要想实现循环农业经济的广泛的推广,就需要更多的农业科研人才的投入,特别是在一线的农业科技人员的投入与培养。但是现在的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将成对循环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的一个重要的障碍。在技术层而上,循环农业经济还没有建立全方位、系统集成的农业技术体系。因此,在后期的产业模式升级的过程中就必须加大循环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规划。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适应循环农业发展的新型科技人才。同时广泛开展循环农业技术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出一整套适合先进农业发展的成功模式,用来进行示范与推广。在这一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农场,在农户、乡村、园区、区域四个层面上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循环农业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为循环农业的推广与实施积累宝贵的经验,也为国家制定准确的循环农业发展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第三,加强和完善循环经济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结合。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最为重要的是农业生产者的参与,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民的未来发展方向并非是单纯的农耕,更多的是与社会经济相结合,在保证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也要相互促进发展。因此,在建立循环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配套体系。其中就包括农业人才培养交流体系,这一体系是保证循环经济得以有科学技术的支持与引导,使循环农业经济快速而健康的发展。其次是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体系,这一体系可以更好地实现循环农业经济的广泛运用,从而建立起一个巨大的信息推广网。最后,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推广与实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循环农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排解,为广大的农业经营者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处理服务。第四,加强循环农业的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国的循环农业经济与之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还有一定的学习空间,同时在国内各地方之间的循环经济发展也不尽相同,所以有计划地进行国内外的学习合作交流是必要的。在这一过程中要与相关国家开展人员互访、学术研讨、项目合作等活动,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同时在学习国外先进的循环农业核心技术时,要与我国农业具体的情况进行比对研究,及时消化、吸收,更好地找到一条适应我国农业的先进技术和新工艺和新设备。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农业经济中存在很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玉,龙攀,陈源泉等.中国循环农业评价体系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