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循环农业实施方案

循环农业实施方案

循环农业实施方案

循环农业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 衢州市衢江区茶树良种化现状及成效 衢州市衢江区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宁国市生态及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泰州市姜堰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建德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衢州市衢江区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做法 白山市生态科技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衢州市衢江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建议 衢州市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分析 山区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衢州市衢江区中心公园规划设计 衢州市柯城区柑桔园地土壤现状及改良措施 贺州市八步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衢州市区公有营业房公开拍租现状及对策 衢州市城区内涝成因及对策分析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柳州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 兴宁市生态林业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云和县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衢州市衢江区2011―2014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衢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全区推行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EB/OL].(2015-4-29)[2015-11-26].http:///qzfzcbmzsjg/qjqqfb/zcwj/xzgfxwj/201504/t20150429_526930.htm.

[5] 衢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衢江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5-4-29)[2015-11-26].http:///qzfzcbmzsjg/qjqqfb/zcwj/xzgfxwj/201504/t20150429_526931.htm.

[6] 衢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衢江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08)[2015-11-26].http:///qzfzcbmzsjg/qjqqfb/zcwj/xzgfxwj/201510/t20151008_558 796.htm.

[7] 衢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衢江区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08)[2015-11-26].http:///qzfzcbmzsjg/qjqqfb/zcwj/xzgfxwj/201510/t20151008_558 797.htm.

[8] 张棋,郑水明,叶学珠,等.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模式和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900-4904.

[9] 席建峰,高飞,房苏清,等.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2(9):47-48.

循环农业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突破观念、技术、政策、体制、法制等方面的制约,建立长效机制。

一、建立健全循环经济规划体系

随着温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的逐步深化,温州市已经开始逐步完善相应的生态市、县规划体系。温州市发展循环经济同样也要遵循规划先行的原则,建立温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体系。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涉及到经济、科技、法律、政策、教育、宣传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不是环保部门一家单位的工作,需要市委和市政府从战略的高度,组织力量,系统地研究和制定温州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基本原则、具体计划、实施步骤、方针政策和对策措施,以加快温州的循环经济的发展的步伐。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必须将循环经济理念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

温州市计划发展委员会应当会同有关市级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具体推进计划。此项工作,本课题组组长与市计划发展委员会和市经济建设规划院正在开展中。其次,由温州市经济、水利、农业、商业、市政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题研究,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生态农业发展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制定温州市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和工业合理布局等规划,规定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确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和推广项目,推动温州市循环经济的发展。

温州市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级以上开发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积极开展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生态镇乡(村)、生态服务业、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和资源循环型社区建设试点,逐步建立和完善温州特色的循环经济规划体系。

循环经济是一种系统化的生态经济系统。制定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方案,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采用生态设计方法,提出一系列管理和技术措施,以建立新的具有补偿作用的物流通路,即进行“补链”“补网”,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经济系统,构造全新的生态经济系统。根据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指标水平,结合温州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状况,按照三级循环经济圈划分方法,提出温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初步方案,见表5-1  。

表5-1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方案一览表

 

子系统 规划方案 涉及的主要领域 主要责任部门    

小型循环经济圈  重点企业清洁生产方案 第二、三产业 经贸委、环保局    

  绿色学校建设方案 第三产业 环保局、教育局    

  绿色饭店建设方案 第三产业 环保局、旅游局    

  绿色景区建设方案 第三产业 环保局、旅游局    

  绿色社区建设方案 第三产业、消费领域 环保局、社区    

中型循环经济圈  循环型农业示范区建设方案 第一产业 农业局    

  循环型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建设方案 第二产业 开发区管委会    

  循环型产业链建设方案 第一、二、三产业 经贸委    

大型循环经济圈  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第一、二、三产业 计划委员会    

  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 第一、二、三产业 水务局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方案 第三产业、消费领域 市政公用局    

  循环型市(县)建设方案 第一、二、三产业 市(县)政府    

  循环型镇村建设方案 第一、二、三产业 镇政府村委会    

  生态示范区建设方案 第一、二、三产业 环保局    

  节能方案 第一、二、三产业 经贸委、环保局  

二、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法规体系

温州市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循环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温州市要想快速实现经济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温州市政府和各县地方政府除了认真贯彻执行现有的国家、省颁布的相关法律以外,必须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发展循环经济省市的成功经验,根据温州市的实际情况,按照省里的部署尽快进行地方循环经济立法,抓紧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法规。如先编制《温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再逐步制定《温州市发展循环经济办法》、《温州市工业建设项目使用土地和资源控制标准》、《温州市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再资源化办法》、《温州市废旧家电和计算机回收处理和再资源化办法》、《温州市城市生活废弃物分类处理和再资源化办法》、《温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办法》等等。

建立和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行高消耗、重污染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及重点行业新建项目、重点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坚决制止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行为。

三、建立健全生态税收和经济刺激体系

现在的经济刺激措施仍以提高排污收费、减免税收、对环境保护的优先优惠贷款待遇等措施为主,建议温州市政府逐步完善末端费税、源头费税、排污许可证、贴息或免息贷款和生态补偿措施,贯彻和执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加强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工作,增强其生态补偿功能;积极探索区域间生态补偿方式,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逐步健全生态环境破坏责任者经济赔偿制度;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温州政府可运用原生资源和再生资源的价格差异和利益驱动等经济激励政策来激活发展循环经济的脉搏。例如,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对于污染物无害化处理产业,可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通过征收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税的方式,控制农业生产中对于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的过度使用,从而逐步诱导农户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含有再生材料的商品要给予税收政策上的优惠,并在政府集团购买中享受优先权。

在增加生态、环境(污染排放)、资源使用税的同时,可对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税收抵扣。对污染治理、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公用性事业,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

进一步加强通过减税、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保证从事资源循环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价格优势,促进本地的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水、土地、矿产、森林、环境等各种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及管理办法,加大各项资源费使用中用于生态补偿的比重,并向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

四、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温州市要建立面向企业、生态园区和社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和监督制度。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循环经济的指导原则为基础的,结合所描述对象的特点,能够定量评价所描述对象发展过程的指标集合。温州市的统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努力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切实做好有关经济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工作,定期公布结果,以便比较全面准确地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做出定量描述,有效地进行监测、检查和督促。

循环农业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辽宁;循环经济;成果;问题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091-02

一、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1.辽宁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进程。2001年,辽宁开始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2002年5月31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复辽宁省为中国首个循环经济试点省。同年6月,省政府下发《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方案》,提出了辽宁循环经济发展的“3+1”模式。

2006年8月,省政府主持制定的《辽宁省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初步建成循环经济的机制和框架”的近期目标和“初步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长远工作目标,全省14个市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随后也全部制定,并将试点建设纳入省、市长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责任状,建立了联席会议和年终考核制度。

2011年4月,《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了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建成企业内部小循环、工业园区的中循环和社会资源大循环三个层面的框架,建立循环经济试验区和低碳经济示范区。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全省重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行业基本实现清洁生产,重点行业、企业单位产品物耗、能耗和水耗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建立一批循环经济典型示范企业,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

2.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按照《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方案》的部署,辽宁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3+1”模式,即利用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和资源再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小循环”: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实现污染物产生量的最小化。“中循环”:在工业区及区域层面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把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或废物用作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大循环”:在社会层面推进绿色消费,建立废物分类回收体系,注重一、二、三产业间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最终建立循环型社会。

3.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包括: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组织进行循环经济规划和设计,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规和规章。二是按照市场规律,鼓励产业界积极创新和开发,实施循环经济的产业工程。三是加强循环经济试点建设的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循环经济的多元投入机制。五是研究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六是健全社会中介组织,建立信息交换平台。七是加强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金融和科研机构等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

二、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果

第一,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建立了一大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全省已有500多家重点污染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70%的重点污染企业实现了清洁生产,共实施1万多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元,每年新增经济效益近20亿元,节水1.67亿吨,节电1.85亿千瓦小时,减排二氧化硫、烟粉尘等污染物18万多吨;与2000年相比较,全省年均节能4.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69%提高到88%,年均节水2.5亿立方米;在冶金、电力、煤炭和选矿等行业创建了50多家废水“零排放”企业;鞍钢已建成40多个循环经济项目,基本实现了高炉、焦炉和转炉煤气的“零放散”,当年产生的冶金废渣全部实现回收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91%。

第二,开展废弃物综合利用,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结合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开发利用矿山废弃资源,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抚矿集团以“一矿四厂一气”转产项目为主线,围绕油母页岩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目前,已建成年产6 000万块的煤矸石烧结砖一期工程和年增产水泥27万吨的页岩废渣水泥厂扩建工程;年产59万吨油母页岩炼油扩建项目和页岩热电厂项目正在筹建之中。二是结合开发区整合提升,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提高区域经济运行质量。大连开发区通过建设关键链接项目,构建和完善生态工业网链,启动实施了工业介质循环利用、废旧家电综合利用和中水回用等9个工业生态链接项目,已有5个项目建成投产,电镀工业园实现废水“零排放”。三是建设区域内企业间的关键链接项目。葫芦岛市在金属冶炼、石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施了15个链接项目,综合利用近50万吨固体废弃物、7万吨二氧化碳和6 500多吨二氧化硫,年新增经济效益7 000多万元。四是结合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全省已建成朝阳华龙、铁岭新新等40多个煤矸石和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

循环农业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国发[2016]74号)(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是指导“十三五”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确保实现“十三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就此做了解读。

《工作方案》制定的背景是什么?

“十二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把节能减排作为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各项工作积极有序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8.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2.9%、18%、13%和18.6%,超额完成节能减排预定目标任务,为经济结构调整、环境改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明显加快,能源消费增速放缓。但必须清醒认识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刚性增加,资源环境问题仍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节能减排依然形势严峻、任务艰巨。为确保实现“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对“十三五”全国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将全国节能减排指标分解到各地区,提出“十三五”时期节能减排工作的具体措施。

“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工作方案》提出的“十三五”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槟勘辏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动力,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完成“十三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支撑。

“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工作方案》明确了“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节能方面,提出到2020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减排方面,提出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001万吨、207万吨、1580万吨、1574万吨以内,比2015年分别下降10%、10%、15%和15%。全国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2015年下降10%以上。

《工作方案》将“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分解到各省(区、市),提出了主要行业和部门节能目标,明确了“十三五”各地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重点地区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工作方案》提出了“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的哪些重要措施?

《工作方案》从十一个方面明确了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具体措施:一是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降低煤炭消费比重。二是加强重点领域节能,提升工业、建筑、交通、商贸、农村、公共机构和重点用能单位能效水平。三是深化主要污染物减排,改变单纯按行政区域为单元分解控制总量指标的方式,通过实施排污许可制,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总量控制制度,控制重点流域和工业、农业、生活、移动源污染物排放。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强城市废弃物处理和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五是实施节能、循环经济、主要大气污染物和主要水污染物减排等重点工程。六是强化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区域、城镇、园区、用能单位等系统用能和节能。七是完善支持节能减排的价格收费、财税激励、绿色金融等政策。八是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绿色标识认证、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电力需求侧管理。九是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强化评价考核。十是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标准,严格监督检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十一是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推行绿色消费,强化社会监督。

《工作方案》对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加强工作组织领导提出了哪些要求?

《工作方案》从健全节能减排计量、统计、监测和预警体系、合理分解节能减排指标、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三个方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工作方案》强调,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改革完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制度,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按照国务院要求,每年组织开展省级人民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对未完成强度降低目标的省级人民政府实行问责,对未完成国家下达能耗总量控制目标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和约谈,实行高耗能项目缓批限批。对环境质量、总量减排目标均未完成的省(区、市),采取约谈、暂停新增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暂停或减少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等措施,必要时列入环境保护督查范围。对重点单位节能减排考核结果进行公告并纳入社会信用记录系统,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暂停审批或核准新建扩建高耗能项目。落实国有企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作为企业绩效和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节能减排贡献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以适当方式给予表彰奖励。

国务院要求,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发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发展改革委负责承担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负责节能减排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动节能降耗工作;环境保护部负责污染减排方面的工作;国资委负责加强对国有企业节能减排的监督考核工作;统计局负责加强能源统计和监测工作;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各省级人民政府要立即部署本地区“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

关于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工作方案》提出了哪些工作要求?

《工作方案》提出,要加强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农业农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强化重点用能单位、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管理。包括实施工业能效赶超行动,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18%以上,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石化、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编制绿色建筑建设标准,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提高到50%,强化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实施5亿平方米以上改造面积,2020年前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推动零售、批发、餐饮、住宿、物流等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体系;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加强公共机构节能,2020年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人均能耗比2015年降低10%和11%;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加强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审查和监管,构建安全、节能、环保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等。

《工作方案》对深化主要污染物减排提出了哪些要求?

《工作方案》提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改革完善总量减排制度,改变单纯以行政区域为单元分解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方式和总量减排核算考核办法,通过实施排污许可制,落实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工作方案》从控制重点区域流域排放和减少工业、移动源、生活源、农业污染物排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控制重点区域流域排放。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东北等重点地区,以及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实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传输通道气化工程,加快推进以气代煤。通过排污许可证管理,实施行业、区域、流域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七大重点流域干流沿岸、我国境内重点跨国河流水污染防治。实施重点区域、重点流域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行动。二是推进工业污染物减排。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加强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理,实行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量或p量替代。按行业推进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建立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大力推进石化、化工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强化工业聚集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污染治理,推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建立企业排放红黄牌制度。三是促进移动源污染物减排。实施清洁柴油机行动,全面推进移动源排放控制。提高新机动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标准,实施机动车国VI排放标准,加快油品质量升级。加速淘汰黄标车、老旧机动车、船舶以及高排放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推动船舶和港口污染物减排,推进油气回收治理。加强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达标和油品质量监督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四是强化生活源污染综合整治。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发展进行填平补齐、升级改造,加大雨污合流、清污混流的管网改造。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促进再生水利用。提升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处理水平,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实施散煤治理行动计划,加大民用散煤清洁化治理力度,推进以电代煤、以气代煤。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严格执行有机溶剂产品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五是重视农业污染排放治理。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促进畜禽养殖场粪便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开展农膜回收利用,深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立逐级监督落实机制,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秸秆禁烧。

《工作方案》对推动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哪些要求?

《工作方案》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全面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要求各省级以上园区加快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到2020年75%的部级园区和50%的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长江经济带超过90%的省级(含)以上重化工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二是加强城市废弃物规范有序处理。推动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废弃物、城市污泥和废旧纺织品等城市典型废弃物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燃煤耦合污泥等城市废弃物发电,选择50个左右地级以上城市规划布局低值废弃物协同处理基地。三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提质升级。依托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提升再生资源利用行业清洁化、高值化水平。加强再生资源规范管理,继续开展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和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示范工作。四是统筹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及尾矿综合利用,推动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冶炼和化工废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展大宗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到2020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五是加快互联网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融合发展。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化逆向物流网点布局,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

《工作方案》部署了哪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工作方案》中提出了实施节能重点工程、主要大气污染物重点减排工程、主要水污染物重点减排工程、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四大类工程。一是节能重点工程,包括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电机系统能效提升、余热暖民、绿色照明、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能量系统优化、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重点用能单位综合能效提升、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城镇化节能升级改造、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工程等。二是主要大气污染物重点减排工程,包括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程,电力、钢铁、水泥、石化、平板玻璃、有色等重点行业全面达标排放治理工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煤改气”和“煤改电”工程,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程等。三是主要水污染物重点减排工程,包括城镇污水、工业园区废水、污泥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改造工程,再生水回用设施建设,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污染治理等。四是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包括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示范基地、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京津冀固体废弃物协同处理、“互联网+”资源循环、再生产品与再制造产品推广等。

“十三五”期间将采取哪些措施强化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

《工作方案》从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示范、应用、推广等多方面强化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一是加快节能减排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启动“十三五”科技战略研究和专项规划编制,加快科技资源集成和统筹部署,实施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二是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系统集成应用,推动区域、城镇、园区、用能单位等系统用能和节能,加强能源梯级利用,支持基于互联网的能源创新,综合采取节能减排系统集成技术,推动锅炉系统、供热/制冷系统、电机系统、照明系统等优化升级。三是建立完善节能减排技术评估体系和科技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减排科技企业和服务基地、科技成果转移促进中心和交流转化平台、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基地(平台)。完善节能减排技术遴选、评定及推广机制,加快引进国外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推动国内节能减排先进技术装备“走出去”。

《工作方案》对完善节能减排支持政策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主要是完善节能减排价格收费政策、财政税收激励政策,健全绿色金融体系。一是完善节能减排价格收费政策。主要是加快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督促各地落实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政策,严格落实水泥、电解铝等行业阶梯电价政策,清理地方违规出台的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政策。实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完善居民阶梯电价(煤改电除外),全面推行居民阶梯气价(煤改气除外)、水价制度。完善脱硫、脱硝、除尘和超低排放环保电价政策,加强运行监管。鼓励各地制定差别化排污收费政策。研究扩大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行业排污费征收范围。实施环境保护费改税,推进开征环境保护税。落实污水处理费政策,完善排污权交易价格体系。加大垃圾处理费收缴力度,提高收缴率。二是完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主要是加大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创新财政资金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项目的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推广节能环保服务政府采购,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完善节能环保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清理取消不合理化石能源补贴。对节能减排工作完成较好的地区和企业予以励。落实支持节能减排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政策。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逐步扩大征收范围。继续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健全绿色金融体系。主要是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创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给予多元化融资支持。健全市场化绿色信贷担保机制,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机制,支持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和节能项目收益权等为抵(质)押的绿色信贷。推进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鼓励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研究设立绿色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设立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项目通过资本市场融资,鼓励绿色信贷资产、节能减排项目应收账款证券化。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积极推动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

《工作方案》中有哪些重点推广的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

《工作方案》提出要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一是健全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建立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开展用能权交易试点。加快实施排污许可制,建立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研究扩大排污权交易试点范围,发展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市场。二是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鼓励节能服务公司创新服务模式,开展“一站式”综合服务。取消节能服务公司审核备案制度,建立失信黑名单制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建立节能服务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发行绿色债券。三是健全绿色标识认证体系。强化能效标识管理,开展节能低碳环保产品认证,完善绿色建筑、绿色建材标识和认证,逐步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开展能效、水效、环保领跑者引领行动。四是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励在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环境公用设施建设与运行、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污染防治、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领域推行第三方治理。强化对第三方治理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鼓励各地设立第三方治理项目引导基金,开展第三方治理试点,建立以效付费机制。五是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行节能低碳、环保电力调度,建设国家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推广电能服务,鼓励电力用户积极采用节电技术产品,优化用电方式。

《工作方案》对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提出了哪些要求?

《工作方案》提出,一是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标准,推进制修订环境保护税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能源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健全节能标准体系,继续实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实现重点行业、设备节能标准全覆盖。二是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强化节能环保执法监察,加强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对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污染源的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用能和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强化执法问责。三是提高节能减排管理服务水平,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体系,健全环保监管体制,推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试点,推进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加强挥发性有机物环境空气质量和污染排放自动在线监测工作,开展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出台主要污染物减排核查核算有关要求等。

《工作方案》就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部署了哪些工作任务?

循环农业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1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概述

2011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开发目标。随后我国国务院协同我国发改委正式颁布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了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在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地位。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主要是以生态经济为核心,摒弃以往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将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发展作为发展主旨。同时在减量化高效率、低排放再利用原则的指导下,构建集资源、再生资源、产品、再生产品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

2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必要性

2.1保护中原经济区农业生态环境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现代管理模式,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农业经济发展对周边环境的伤害,保证农业生态环境稳定运行。

2.2保障中原经济区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运行,可以帮助中原地区建设新型精细化农业管理模式。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可以保证中原地区农村粮食安全。

2.3促进中原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往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大多为传统粗放型增长道路,人均资源浪费现象明显。而农业循环经济则是以现代化新型农业发展为目的,持续推广运行节水、节电、节药等循环发展措施,为中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3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3.1农业循环经济立法不完善

由于我国现代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较晚,现行循环经济发展规范大多以工业经济为核心,在法律层面还没有较为完善的农业循环经济管理体系,也没有明确的农业循环经济运行标准。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推广运行。

3.2农业循环经济推广经费缺失

农业循环经济推广经费是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由于中原地区农业大多是以家庭为主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整体循环链等级较低。再加上多数企业不愿承担投资风险,制约了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3.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完善

在20世纪末期,随着工业企业的发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致使中原地区农业生产地位逐步下降。而为了降低农业种植压力,中原地区农户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等其他化工用品,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土壤结构,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再加上现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经验不足,缺乏标准的农业循环经验发展模板,也导致我国中原地区现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不佳。

3.4生态农产品营销理念及技术滞后

生态农产品是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产物。但是由于生态营销理念在我国发起步较晚,多数农户仍然采用粗放、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即大规模使用农药、动植物激素、生长素、化肥,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产品品质的有效提升。再加上生态农产品销售阶段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限制了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有效提升。

4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营销思路

发展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应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即在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中原区域农业产业改革的重要工程,以此为依据进行新型农业经济增长模式的构建。在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推行初期,中原地区各级领导部门应设置完善的营销宣传方案,以带动区域企业、农户主动参与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设工作中。

4.1明确农业循环经济营销政策

农业循环经济是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需要中原地区政府、企业、农户等各方面的力量。因此,在农业循环经济推行过程中,政府机构应主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利用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号召力,设置明确的农业循环经济营销目标。并以区域管理政策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强度,为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支撑。

4.2完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论

科技理论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管理部门应将循环经济科技理论作为主导,在区域内开展试点实验,选择恰当的农业生产区域进行循环经济理论实践。通过前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可为农业循环经济营销推广提供充足的驱动力。

4.3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工程

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工程可为循环经济理论与中原地区农业发展有机整合提供依据。因此,在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工程开展过程中,区域主管人员应摒弃以往以经济效益为主体的经济发展理念,而是将科技、知识理论作为主要依据,以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实际价值的最大化发挥。同时通过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实验工程的开展,也可以为农业循环经济全面推广运行提供充足的支撑。

4.4设置个性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案

中原地区地广物博,不同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农作物类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均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营销方案设置过程中,区域主管人员应依据本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及产业链特征,制定恰当的农业循环经济营销方案。

5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5.1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法律规范

一方面,在农业循环经济基本法律《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可依据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借鉴国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制定完善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范。即在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的过程中,逐步制定统一的《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开发促进法》。同时依据我国“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目标,从经济发展、环境资源建设两个层面,构建完善的中原经济区域规划纲要,为中原经济区域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开展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基于现阶段农业循环经济管理问题,中原地区农业相关部门可依据《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相关规定,进一步细化农业循环经济实践操作规程。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管理法规设置及现有法律规范修订,可为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支持。

5.2增加农业循环经济经费投入

中原地区若想建成涵盖整体区域的小康社会,就需要跟随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增加农业循环经济经费投入,构建以高科技含量为代表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首先,基于农业循环经济多重效用、现代化特点,中原地区领导机构可依据现阶段农业种植、农业养殖、生态建设、能源发展等项目运行情况,将多个部门进行整合,制定统一的财政、税后调节政策。同时市级或县级部门可进一步拓展内部发展渠道,主动调整区域内农业用水、农业用电价格及农产品差价。必要情况下可在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引入社会资金,为市场在农业资源基础配置中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依据。其次,为提高企业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区域管理部门可依据中原地区农户聚集集中程度高的特点,将以往家庭猪——沼气的形式,逐步转化为集中规模养猪或猪肉供应企业——集中沼气供给——经济模式。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区域领导机构可主动与区域企业合作。以政策补偿的形式,争取企业在基础建设方面的支持。如北徐集团以“一棵小麦”为主旨,构建了集小麦加工、饲料生产、养猪、生猪屠宰、沼气生产发电及蔬菜浇灌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链。再次,由于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较晚,在基础设施、人才储备、技术资源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缺失。因此,依据区域发展特点,中原地区可以规划设计、设施建造、农户补偿为要点,构建完善的财政扶持网络。其中在规划设计方面,主要通过专门的农业循环经济规划设计基金的设置,鼓励相关科研机构或企业进行新型现代化农业循环经济技术、产品开发,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层次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依据。同时利用现代化渠道进一步加大绿色农产品宣传推广力度,为绿色无公害产品资金来源渠道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依据;而设施建造主要是针对整体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必要设施设备,如沼气管网、提灌站、沼气池、沼气发电设备等,提供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或者贷款优惠;农户补偿主要是为主动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户提供技术、建设资金支持。最后,为保障农业循环经济稳定、迅速发展,中原地区相关领导部门可设置新型财政支持模式。即将财政支持重点放在高新企业、循环经济发展企业模块。从税收、财政补贴、基础建设、奖励表彰等几个方面,为企业绿色生产运营提供充足的支撑。同时利用贷款贴息、无息、延期等方式,推动示范区、新农村建设、农业园区等区域企业项目整合,为整体区域规划建设提供充足的依据。

5.3完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方面,为最大限度降低中原地区已破坏土壤结构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原地区领导部门可依据农业经济废弃物资源化三环循环理论,以农业生产废弃物生态循环为起始点,逐步进行循环农业建设。即依据废弃物循环利用——循环农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线路,结合中原地区农业生产特点,设置废弃物综合处理体系。如在猪——沼气——果木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可借鉴大型乳制品企业发展经验,发展畜牧业。另一方面,为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稳定发展,中原地区相关管理人员可借鉴其他国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经验,为自身农业循环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依据。如日本“山岸社会”。日本山岸社会主要以乡村养鸡为核心,将水稻种植、蔬菜种植、饲料加工、牲畜养殖、禽养殖、食品加工、销售进行了有机整合,形成了良好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上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农户并不需高超的技术及丰富的经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牲畜或禽类粪便可以用作耕地肥料、蔬菜废弃根茎或米糠可以作为饲料,每天工作量不超过1个h。借鉴上述发展经验,在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领导部门可依据我国北方生态特征,构建“四位一体”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四位一体”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将庭院经济、生态农业进行有机整合。依据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生态学原理,将沼气作为太阳能与种植、养殖业间主要连接渠道。随后利用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全面封闭土地环境中,将沼气池、畜禽养殖舍、日光温室、厕所进行有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