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业与生态科学

林业与生态科学

林业与生态科学

林业与生态科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林业科技 生态坏境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123-01

国家林业局的《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表明,到2015年我国林业科技发展的贡献率将达到50%。其中突出创新、强化应用、升级产业、服务林改为林业科技发展的四大主题。坚持继承发展,注重长短期战略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注重整体与区域协调、坚持需求导向,注重生态与产业科技相结合、坚持优化配置,注重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自主创新,注重高新与实用技术相结合、坚持服务全局,注重自然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六个结合。在此基础上,国家进一步提出促进林业科技发展的任务以及发展林业科技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1 在林业规划基础上提出的促进林业科技发展的任务

一是将突破林业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作为重要任务。这要求扩大资源总量、提高产业效益、服务林权改革以达到增强生态服务功能的目标。

二是超前进行林业高新技术研究的产业化部署任务。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瞄准高效分子育种及转基因技术研究、创制新型生物质材料与绿色化学品研究、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合成林源活性物质技术研究、林业生物质能源多形态等高新技术研究、高性能纳米生物基新材料制备、生物质定向解聚与分子重组、以木质纤维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质能源产品开发研究以及探索林木光合作用调控等国际前沿技术的研究。

三是积极开展前瞻性的林业基础科学研究。以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和林业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展开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林业生物灾害防控、林木种质创新、森林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基础性的理论研究。

四是加强推广应用林业科技成果。以科技示范和技术服务为核心实施项目带动和政策引导,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林业科技创业活动以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五是全面加快建设林业技术标准化的质量监督体系。深入贯彻林业标准战略并加强修订和实施完善的林业标准体系,加强林业检验检测机构和健全林业质量监督体系的建设,不断开展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全面提升我国林业标准化和质量监督的水平。

六是进一步建设好林业科技创新平台。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和研究实验平台以及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和产业技术平台的建设,从而提升林业科技基础条件水平,不断完善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

七是不段完善林业科技发展的保障服务体系。加大林业植物新品种权和生物安全管理、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以及林业认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力度以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并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从而把握国际林业科技发展动态和新趋势。

八是进一步推进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理论的研究。这要求必须不断前瞻世界林业发展的新趋势,系统化地开展林业发展战略理论和政策模式研究,进一步构建完备的林业发展理论导向、政策保障体系、以及决策支持体系,从而为维护国土生态安全、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保障。

2 林业科技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也遭到了重创,尤其以林业资源为主要代表。传统的林业产业化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促进现代化林业科技产业的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以来的重大课题。林业作为生态文化的源泉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道路,这需要通过不断革新的科学发展现代林业以摸索出一条适合的生态建设之路。因此,林业科技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林业科技发展是构建林业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环节

当前社会的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建设目标之一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因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是切实做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森林生态系统作为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代表性产业必须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的生产力促进林业进一步革新,从而保障现代林业的生态发展之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 加强林业科技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林业产业化的基础

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生态科技作为一种新型的科技发展方向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仿生科技的发展一直是我国近年来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对于我国的科技进步有重大贡献意义。林业科技在提高资源的有效生产效率、丰富我国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中排污减排事业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林业科技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我国人民生活品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这表现在纯天然无污染的农林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加强林业科技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林业产业化的基础是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国家发展战略的表现。

2.3 加强林业科技发展对于低碳经济的推动性作用

低碳经济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其中森林树木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低碳经济做出突出贡献。低碳经济是以科技为发展的原动力,林业科技的充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现代林业的生态化建设之路,在保障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

林业科学发展既然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那么重要,我们就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采取必要的措施大力发展林业科技,这要求从基本上提高林业科学工作者以及科研界的生态意识,只有意识到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才能够在具体的科实践当中为生态环境的建设做出努力。大力发展林业科技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提高受破坏林业的修复工作,还应该开发技术保护已有的林业产业资源进而促进全面的生态环境建设。要把握好林业生态建设中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平衡,林业科技的发展重心就不应该仅仅围绕着林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建设,更应该注重生态效益方面的技术开发使得林业资源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积极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林业与生态科学范文第2篇

一、现代林业建设的含义

早在1996年,著名林业经济学家张建国先生就将现代林业界定为“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用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管理方法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林业”[1]。随着林业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现代林业的定义又拓展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为前提,实现林业资源、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林业”[2]。在近10余年中,屡有学者对现代林业进行再定义,有的侧重于现代林业的功能,有的侧重于以生产力水平和发展方式来界定,有的侧重于以生态理念为指导[3]。基于上述关于现代林业的界定,并结合林业发展的长期性和不均衡性等特点,笔者将现代林业定义为:随着社会对森林演进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基于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广泛采用现代科技保护、生产、经营利用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以显著提升林地的生产力水平,促进社会公众的参与以及提升社会公众的森林生态文明认知;并建立科学的林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追求通过森林多功能利用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

与传统林业相比较,在现代林业的建设中,物质产出、社会支撑和环境服务等多重利益交织在一起,从而使现代林业具有特殊性[4],具体表现为林业的功能和地位、林业的经营思想、林业发展的驱动力、林业的发展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

第一,林业功能和地位的变化。森林在维护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生态服务、解决生态危机、保障木材供给、促进区域发展和减少贫困等方面的功能得到广泛认知,现代林业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第二,林业经营思想的变化。现代林业经营思想以尊重林业发展的自然规律为基础,将森林资源的经营利用主体从资源所有者拓展到社会各层面,促使经营目标更加多元化和社会化、经营手段更加现代化、经营客体更加多样化和系统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更加公平化。

第三,林业发展驱动力的变化。科技发展已成为现代林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成为解决现代社会发展中森林多功能需求间矛盾的最重要手段,成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进而使得林业科技发展水平已成为现代林业发展水平最重要的判定标准之一[5]。

第四,现代林业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随着人类社会全面进入工业化文明时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严峻。同时,森林对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开始真正得到认识,林业已从资源、产业等物质形态上升到文化、文明等精神层面。林业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对林业认识的发展,都使现代林业的发展得到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也使现代林业的建设更容易汇集社会资源。

与此同时,现代林业的发展也更需要创建新的社会参与机制,更加注重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实现。当前,现代林业建设在国家决策中已得到体现,并成为调整我国林业工作基本思路的指导思想[6]。基于此,我国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属性

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属于管理学门类,是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在科学研究领域方面,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是以林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系列相关科学所组成的科学体系,主要涵盖了林业经济、林业管理和林业政策3大领域。其中,林业经济学是林业经济管理科学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从一般经济理论的角度解释林业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中发挥着基础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一直被划为林学学科或管理学科,这导致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理论基础、方法体系、知识结构等方面的构建存在不足,影响了学科的人才培养,也制约了学科服务林业实践的成效。现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属性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为经济问题,或是具有经济属性的问题,已经从林业资源配置拓展为林业经济发展规律与问题的探索以及林业发展政策研究,且研究命题多着眼于探寻经济规律。第二,其学科领域中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源于经济学科的相关科学,如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第三,近年来,一些国家把林业经济研究归类为资源经济学研究的特定领域,从而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定位为应用经济学科的范畴。第四,就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实践而言,主要命题大多属于应用经济学研究领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以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为研究对象或出发点[7]。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定位为应用经济学科,在微观上主要研究林业的市场经济行为、资源在市场价格或价值杠杆作用下的最佳配置问题;在宏观上主要研究林业发展中利益分配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以探寻现代林业建设中的经济规律,并指导现代林业建设的顺利推进。由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不仅涵盖科研工作,还涉及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等,所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着眼于培养能运用经济学和林学等基础理论和方法解释林业经济活动现状背后的经济规律并对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指导以提高林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推动林业多重功能完好实现的专门人才。因此,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定位为应用经济学学科的范畴符合学科规律,也符合国际和我国的林业实践。当前,我国把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归于管理门类的农林经济一级学科,主要着眼于学科管理;而在进行具体的学科建设时,应从基于应用经济学科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构建学科的理论体系。

三、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

正确地认识林业对把握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非常重要[7]。建设现代林业不仅拓展了林业经济活动的范畴,也转变了林业经济活动的方式,使林业经济发展的内涵不断深化,进而也推动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

(一)林业经济研究领域的拓展

现代林业经济活动边界的延伸赋予了林业经济研究更广阔的空间。现代林业经济活动已从传统的以木材等森林资源为主的营林和加工制造活动不断拓展至非木材林产品经济、森林生态经济、森林资源与环境经济、林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生态文明等新领域;相关研究呈现出国际合作不断加强的趋势,并深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政府行为的重要领域。这就要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寻求视角选择的创新,实现学科领域的拓展。不仅如此,从价值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的角度而言,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特征还体现在森林和林业价值内涵的拓展以及价值实现形式的变化上。当前,森林及林业的价值形态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公益价值上,基于市场的价值实现形式和非市场的价值实现形式成为林业资源配置的双重机制,从而导致林业收益分配机制的变化。这就要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现代林业利益分配中,从生态补偿、政策性利益倾斜、资源权属及权益的制度性改革和调整等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二)林业经济研究视角的丰富

现代林业经济活动主体和客体的多元化使得林业经济研究的视角更加丰富,并要求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加速融合。现代林业经济活动的主体已从资源的所有者、生产经营者等“经济人”主体,拓展到林业的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和国际行为。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林业经济活动主体范围的延伸及性质的多元化使现代林业的发展更具整体性、系统性、社会性,并促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将研究视角进一步拓展到森林资源的价值属性、经济资源配置方式、林业利益分配机制以及政府和社会在林业发展中的责任等方面。与此同时,现代林业的发展使林业经济活动的客体从森林资源及其他林业生产资料拓展到森林生态系统、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层面,并延伸到生态文化产品供给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层面。林业经济活动客体的拓展和变化,特别是公益性经济活动的增加和政府行为的广泛介入,使林业经济学对林业经济活动规律及问题的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从客观上要求林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应更多地引入相关的经济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公共管理学、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社会学与传统林业经济学的交叉和融合进一步加快。

(三)林业经济研究命题的多样化

林业经济活动组织形式的创新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命题更为多样化。林业经济活动传统的组织形式是以生产经营者为主体,以不同类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为基础,诸如国有林业企业(国有森林工业企业)、国有林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集体林业经营组织、以林农为主体的私有林经营组织、基于各类承包和股份合作的经营组织等。随着现代林业的发展,林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以产权清晰、经营主体明确为特征的林业企业组织形式更加完善,而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林业管理事业部门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经济活动组织的属性。此外,越来越多的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到林业经济活动中,进一步丰富了林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林业经济活动组织形式的变化,既体现了社会林业责任体系和利益体系的变化,也必然对林业经济发展管理体制及相关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出要求。因此,从林业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必须加强林业管理体制、林业经济活动参与机制的研究,并发展其相关理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对学科本身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学科需要寻求理论创新,为在新领域开展研究工作提供支撑;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对新领域的持续关注和研究,推动学科理论体系和框架的完善。此外,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对教学、人才培养等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重点及其保障体系的建设

现代林业的发展和变化势必导致林业经济活动的内涵、形式和过程发生变化,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更具紧迫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工作应具有侧重点,并通过体系建设为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一)学科建设的重点

为了促使学科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林业建设,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重点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加强教学和人才培养

根据林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本科人才的培养主要为培养研究生奠定基础。因此,要对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模式重新进行确定;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更加注重经济学及方法论知识的传授,并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2.加强理论研究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注重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林业进行关联和结合,构建起以林业经济学为基础,以林业管理学、林业政策学、森林资源经济学、林区社会学、林业区域经济学、森林生态经济学等为分支的学科理论体系;并积极引入和导入经济学方法在林业经济理论研究中的应用性研究案例,为今后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8]。

3.加强实证研究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结合国家现代林业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并注意研究的持续性和系统性;同时,可根据各高等院校的优势和地域特点,形成既各有特色又整体协调的研究格局。

4.加强队伍建设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增加经济学类人才的引入,并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注重现有学科人才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培养一批在国内和国际层面有一定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家。

5.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国内层面,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加强与农业经济、生态环境等领域相关学科的交流,寻求跨学科的科研合作;在国际层面,应重视引入国际林业经济前沿理论知识,并与国外同领域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提高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二)保障体系的建设

林业与生态科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湖北省;林业科技;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02302

1引言

在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爆发出来,人们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诸如能源、环境以及资源利用的问题上,然而潜藏的森林生态学问题却往往被忽视。其实以上社会问题均会严重影响到森林生态的结构,以至于对人类活动造成不可治愈的后果。如今,森林生态学不仅需要大力发展各种分支学科,建立严密的并且符合实际的系统模型,以达到精准预测系统的变化,从而能够及时对森林生态的改变做出最佳的设计和经营应对方案,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加大公众乃至社会对森林生态的严峻发展形势的关注力。

林业不再仅仅是一项公益事业,其社会意义更加明显,它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多功能基础产业。现代林业在人类文明进化史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维护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工程项目,同时也是治理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温室效应、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骤变等生态变化的关键所在,世界各国也逐渐将林业发展问题放入国家发展议题里面。

“九省通衢”的湖北省地理优势明显,并且拥有我国比较丰富的林业资源,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2湖北省林业发展现状

2.1发展历程

2009年,首次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党的指导方针指引下,湖北省政府提出建设“两圈一区”的生态文明构想,确定生态立省战略。“十五”以来,全省共承担国家、省部级各类林业科研项目约300多项。全省“十五”以来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项包括各等级奖项以及专利奖项100余项,同时制定了林业技术标准20余项。“十一五”以来,湖北省各级林业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及问题,认真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植树造林、荒山绿化、城乡绿化、林权改革、产业发展和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林业的调控得到初步成果。

近年来,湖北省相继成立了许多专业的林业科技交流平台,包括有速生丰产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国家林业局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武汉)、国家油茶科学中心北缘地区育种与栽培实验室,科研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林业科技发展夯实基础。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在湖北省林业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实现了以下目标: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与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培育出满足不同生态区域;增强林业生态体系构建技术的研发能力,建成功能完备的数字林业体系;提高产业技术的研发水平,林业生物质高技术研发取得突破,建成较为完善的林业生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建成林业科学数据与科技信息共享网络;建设创新团队和科技队伍,培养了数百名基层技术骨干。

2.2未来发展趋势

世界林业科技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脚步并肩,林木分子育种、生物质资源替代、林业信息化等前沿技术飞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湖北省林业科技进展显著,各项数据不断刷新,科技推广力度空前集中,成效也显而易见。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应用率上升了5%,林业科技贡献率也相应提高了许多。

党的十顺利召开,我国林业制定了“十二五”林业规划方针。把资源增长、生态安全、产业升级、服务林改和应对气候变化等五大科技需求当做重点攻克技术,周密部署前言技术与基础研究,提高科技创新平台利用率,让科技成果能够更直接的转化为应用水平。将发展目的定位为建设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在林业相关科学分支上取得重大突破,让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现代林业的全面发展。

湖北省响应党和政府的最新政策,在“十二五”期间,林业资源规划中新增了20项经济建设项目,涵盖了多方面的建设发展,包括“鄂西生态圈植被恢复与生态屏障建设工程”、“武汉城市圈绿色生态网络与生态屏障建设工程”、“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工程建设项”以及“生物质能源林建设工程”等20余项建设项目,建设范围覆盖了全省武汉、黄石、神农架风景区等50多个市、县、区,总投资约100亿元左右。

按照“十二五”林业资源规划,开展合理的生物质能源林建设,建立全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地理信息管理系统,逐步扩大补偿范围,加大投资和补偿力度,提高重点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和建设管理水平。以因地制宜的规划方案全面性对本省已有的林业资源进行专项规划,探索推进林业资产市场的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创建林业示范区活动,旨在2011~2016年间提高林业经济的同时也将林业资源的损害降到最低点。

3存在的问题

3.1对林业科技工作关注度不够

尽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可是人们的目光总是聚焦在化工厂等工业生产企业上,对于林业问题带来的生态环境改变的关注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政府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支持各地对于林业的科技发展,可是倘若得不到基层群众的关注和支持,那么一切工作便只是从表面走过程,而不是从本质上改善人们的观念,从根基上改变人们的思想乃至行为。很大程度上,科技工作需要得到应有的思想重视,和资金支持。

3.2科技创新能力发展速度缓慢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设项目的发展进度快慢与否,科技创新能力发展速度缓慢严重制约着我省林业科技发展速度。省科研项目特别是具有本省特色的重大重点学科项目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和长期性,重点不突出,研究内容重复分散,深度不够,仅停留在一般的常规应用水准。这样使得林业科技发展规划没有科学性,也难以按部就班的执行,更加难以得到显著的成效。

4调控对策

4.1宏观战略与林业政策

在“十二五”期间,针对林业科技发展需要重点考虑一下领域重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和国有林区改革;区域林业发展战略;新农村生态建设与林区新村建设战略;城市林业发展战略;森林可持续经营战略;森林资源价值核算与绿色GDP;林业产业发展政策;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估;造林再造林碳汇贸易机制及其认证;林业技术经济评价;森林文化体系建设。

党的十会议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主要思想。在实施林业科技发展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坚持“按实际情况出发、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等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做到保护与治理同步并重,达到社会与环境的双重共赢。增加资源总量、优化资源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加强资源保护作为工作重点,把林业科技发展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4.2调控对策

4.2.1提高科技工作效率

增强林业科技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管理机构与队伍、科技统计与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咨询机构建设三个方面。科技管理机构与队伍,加强科技管理人员在职学习和岗位培训,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提高科技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建立和完善符合林业特点的科技统计系统,设立专职林业科技统计人员,保障科技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组织实施林业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林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和林业科技工作在线评估,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建设,完善重大决策和重大工程的科学论证程序与机制。

4.2.2全面提高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水平

在“十二五”期间,湖北省新增20余项建设项目,耗巨资发展湖北林业科技发展,为了达到这项宏伟目标,务必全面提高林业重点建设水平。加大林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和条件能力建设力度,这是展开建设工作的基础工作。与此同时,建立以生态类型为主导,结合经济发展程度,在全国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分别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区、示范县和示范点,在发展林业工程的时候也能够刺激社会经济的发展。

4.2.3创建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区

加快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推进湖北现代化林业发展,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校组建互利互惠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产学研合作组织。进一步开放科研院校的公共科技资源完善资源共享机制。鼓励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培育创新型林业科技企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建更多的现代化林业科技产业园区是调控政策的最终目的,也是发展灵秀湖北的另一条道路。

5保障措施

为实现林业科学和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必须深化改革,创新机制,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保护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首要任务便是继续推进林业科研机构分类改革,针对林业科研机构的不同类型,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其次推进林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改进部门科技管理,增强协调服务职能,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最后根据林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和行业特点,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配置、资源组合的原则,切实改变目前多数林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现状。在党的十政策纲领下,谨遵社会发展不能罔顾环境发展这条铁一般的定律,努力让林业科技腾飞,是湖北林业的热忱期盼。

参考文献:

林业与生态科学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着手,以引导社会全面进步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阅述生态文明对高等林业教育的街框定,提出高等林业教育的政策选择和发展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林业作出战略性结构调整,教育科技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要求高等林业教育在思想观念、学科专业、招生就业及财政支付等方面,全面适应中国林业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1、生态文明是林业建设的科学取向

生态文明是一种继工业文明之后的高级文明形态,不仅追求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追求生态进步、追求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物圈的协同进化。它是生态生产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

小康社会是普通百姓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个目标,可以理解为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奋斗目标之一,正是依据当代人的生存状况、适应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提出来的。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人们充分运用现代高新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优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创建经济发达、优美舒适的美好家园,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这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人了生态的内涵。

温家宝总理指出:“林业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在可持续发展中,应该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生态建设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是生态建设的最终目标。如今人们开始在呼唤保护环境,建立“绿色家园”,人们力求改造社会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全新的生活生产方式,实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列在一起,共同支撑起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文明大厦。生态文明在今天已成为林业建设的科学取向。

2、生态文明对高等林业教育的新框定

传统的高等林业教育与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相适应,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要求,需要构建新型的高等林业教育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林业成为区域性开发治理,特别是山区和沙区的综合开发治理中的重要环节。决不能从单个行业的角度,或者仅局限于“林”分层次地探索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发挥。而是必须提高到景观和流域的层次上来合理组织林业与农业、牧业、水产、水利、旅游的优化配置和复合经营,追求经济、生态、社会的最大综合效益,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发挥主要作用。

当前,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主体工程是:国家林业局基于生态建设的需要,确立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区治理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69 %,由于森林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承载力显著下降,水、旱、沙灾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在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严重区、风沙源地治理区以及沿海、平原农田耕作区,分别进行大规模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防护林建设,减缓温室效应,治理大气污染,遏制荒漠化蔓延,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赋予新世纪林业的重大历史使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完整而高质量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建设和建立,迫切需要一大批懂得森林经营管理、具有牢固生态和环境意识的高级林业专门人才去引导和完成。高等林业教育在林学学科体系建设中,以应用生物技术来充实提高的林木育种,以区域综合治理开发、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森林环境整治,以及持续森林经营相配合的森林资源综合利用,这三个方向可能成为新时期的主要学科发展方向。林业高等教育的覆盖面可以继续向环境科学及环境保护倾斜,扩展有关自然环境监测、区域综合治理、自然保护和森林游憩等方面的培养方向,培育新兴学科。在学科专业建设中,还应考虑农业、水利、环保、城建等行业的发展趋势,注重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着眼于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扩展专业覆盖面。为林业产业体系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培养高级人才。

3、离等林业教育的政策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决定了高等林业教育必须根植于国家制度之中,这样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提供可能性,才能使生态文明的理论变为现实,才能使我们子孙后代的生活更加美好。

面对当前林业建设所存在的困境,国家应给予高等林业教育必要的政策倾斜。

第一,高等林业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高等林业院校不可能完全进人市场。因为高等林业教育所服务的产业,其产品维护的生态环境,则不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必须有计划地加以平衡和保护。因此,国家应从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倾斜,在国家财力允许的限度内,尽力保证和增加对高等林业教育的投人,尤其是对重点学科专业、重点实验室、实习基地以及师资、教材方面的投人。一是,我国加人WTO后,应按其规则要求,实施“绿箱”政策,将农林产品贸易补贴的经费,用于发展农林业教育和科技。在林业项目建设中,划拨不少于1%经费用于高等农林教育和人员培训。

第二,由于高等林业教育的特殊性,加之林业高校毕业生工作条件的艰苦性,“招生难和分配难”等问题一直是困扰高等林业院校的突出问题。深化高等林业教育招生和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林业与生态科学范文第5篇

一、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新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思维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1、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科学发展观对做好林业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作当前林业发展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正确把握时展要求,深刻认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现状,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科学办事,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林业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林业工作。近年来,市林业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林业工作方法,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应该看到,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愿望相比,我们的林业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生态建设与森林经营、生态立市工程建设等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山林纠纷调处和林区维稳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总结以往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目标任务。新时期林业工作要有更高、更新的目标定位,要用科学发展观确立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实践。

3、现代林业发展要为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证。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林业发展观,涉及到以林业建设为重点的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工程实施的各个方面,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林业部门责任重大。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林业工作,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必须坚持从林业实际出发,把生态效益放在林业工作的第一位,建立体现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效机制,推进林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林业工作

党的**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是对林业部门提出的新任务,是我们党为林业工作确立的新目标、提出的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发展,进一步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林业发展目标,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结合林业实际,研究制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林业工作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就林业系统而言,今后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林业工作:

第一、结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一个中心,四个打造”战略目标,坚持省委、省政府“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等一系列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的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好系统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切实加强对贯彻活动的组织领导,把**精神落实到林业具体工作当中。

第二、结合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林区维稳。林权制度改革是江西林业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林改本身。通过市委、市政府和林业系统的共同努力,全市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已基本结束,当前主要是进行相关配套改革。针对,要把始终林农作为林业建设的主体,把林农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做好林改扫尾工作,让林农深刻体会到改革带来的成果和实惠。

第三、是结合“生态立市”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我市城乡绿化步伐。在对我市林业现状全面分析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市林业局主动靠前,并确定了“创建生态家园、打造绿色名城”的发展思路,以积极的姿态“插手”各乡镇植树绿化工作。

市林业局利用市财政支持的100万元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强生态立市等重点工程建设,完成了龙珠寺后山绿化补植200亩,通道绿化工程(大柏地、叶坪)荒山造林800亩,九堡、武阳重点圩镇绿化种植榕树1200株,新农村绿化点、公路绿化、城市街道绿化种植杜英、樟树大苗8000株。

**月**日,由市采购办牵头,经过林业局具体运作,以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集中采购了6个品种的2.5万余株苗木,用于全市生态立市工程规划及全民义务植树需要。由市林业局统一购买赣油13号高品系油茶苗7.5万株,在我市油茶主产区种植500亩示范基地。与赣州华劲纸业合作推广种植丛生竹2万余株,全市共完成毛竹造林0.25万亩。

今年挂点云石山石背村松山坪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市林业局结合示范点村落资源,以打造生态新村为目标,以搞好房前屋后和庭院余坪绿化美化为重点,于植树节期间为全市各乡镇免费提供杜英50株用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植树绿化,并组织34名技术人员深入全市17个乡镇指导乡村干部、护林员参加植树造林、补植补造,为新农村建设助力添绿。在做好“生态立市”工程造林及荒山造林、平原造林的同时,市林业局根据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灾后重建组织开展“创园林城市、建生态瑞金”为主题的全民义务植树周活动,并动员全系统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植树造林活动中,通过报刊、网站、短信、语音留言等形式广泛宣传,大造舆论,使义务植树运动的重大意义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