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范文第1篇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的中部偏东,属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多年来,吉林市的农业发展状况一直比较平稳,为了更好的分析吉林市的农业发展潜力,预测其未来走向,现运用PEST模型对吉林市农业发展环境进行分析。

(一)吉林市农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Political Factor)

吉林市作为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在农业发展方面一直努力解读并落实着省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制度,如农业产业化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产品加工政策、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农业生产补贴政策、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政策等,整体上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

(二)吉林市农业发展经济环境分析(Economic Factor)

2013年,吉林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3%。其中,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52.4亿元,增长4.1%;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1279.9亿元,增长8.7%;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085.1亿元,增长8.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0876.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9984.8美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综合各项经济指标可知,吉林市的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平稳增长,这对于吉林市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吉林市农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Social Factor)

2013年,吉林市农村劳动力合计113.5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0288元,同比增长14.6%。按照吉林市目前学校的分布与师资的配给情况,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机会基本充足。但目前吉林市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多集中在初中水平,这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发展上限。吉林市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人文社会环境,农村建设稳中有序,农村劳动力的分布也逐渐呈现多元化态势,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意识和收入水平的提升也带来了其需求层次结构的改变。

(四)吉林市农业发展技术环境分析(Technical Factor)

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在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行上确实具有不少可圈点之处,而吉林市在各类农业发展技术面前,保持了冷静和理性,选择性的验证并推行真正适合于自己的各项农业技术。如包括果树休眠期冬剪、花卉越冬、蔬菜病害无药剂防治等种植技术,水产动物疾病诊治、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管理等养殖技术,共计六类农业生产技术。总体而言,吉林市的农业发展技术覆盖了种植、养殖、农机、土肥、加工、植保六个方面,农业发展技术环境基本成熟。

二、吉林市农业发展现状介绍

(一)吉林市农业整体发展情况

2013年,吉林市整体耕地面积较上一年减少了12.7千公顷,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96.5千公顷。农作物的播种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方面,而粮食作物中的发展重点则是玉米。2013年,吉林市玉米的播种面积为471188公顷,总产量为3053374吨,每公顷产量为6480公斤。吉林市农业机械化程度良好,机耕面积达到592.4千公顷,同比上升0.9%。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照当年价格计算为4620256万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为4477502万元。吉林市2007-2013年农林牧渔业产值如下图所示。

图1 2007-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分项产值

资料来源:吉林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4)

由上图可知,吉林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在2007-2010年间呈现出的是比较平稳的增长,而2011-2013年间则出现了较大幅的提升,平均增长率达到15.8%。

(二)吉林市农业产业化建设

农业产业化建设指的是产业链的构建与完善,农业产业链包括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环节,上游主要是指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中游主要是指农产品的生产,下游指的是农业融资体系的建设和农业企业的发展。

1.吉林市农业产业链上游环节。2013年,吉林市科技工作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城市。而其农业科技研发主要是依托于各大院校及农业科技类企业的实验资源。在农业技术的推广方面吉林市一直采用的是求稳策略,对于农业科技的研发、选择和推广长期保持着比较理性的态度。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会通过仔细的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等服务,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

2.吉林市农业产业链中游环节。农业(种植)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696880公顷,主要农作物产量为685.96万吨,农业产值为2467626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3.41%。2007-2013年吉林市农业产值总量一直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了“降-升-降”三个阶段。农业中间消耗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但自2012年起,回归平稳。林业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造林面积达到14363公顷,林业总产值为96474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09%。2007-2013年吉林市林业的发展整体上呈现比较滞后的状态,中间消耗一直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牧业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牧业产值为1730719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7.46%。多年来,吉林市一直比较重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两者产值达到农林牧渔总产值的90.87%。但吉林市牧业的中间消耗情况比较严重,导致其增加值难有明显突破。渔业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水产品达到3.95万吨,渔业产值为139774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03%。吉林市在渔业的发展方面由过去的依靠自然捕捞为主向以水产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进行转变,但是吉林市渔业企业多以粗放养殖为主,尚未形成集约化的养殖规模。这使得吉林市渔业整体的发展跳动性很大,中间消耗的控制能力有待加强。

3.吉林市农业产业链下游环节。在农业企业发展方面,吉林市一直非常重视农业企业的发展,扶植了大量高质量的农业品牌企业,如吉林市东福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万昌米业有限公司、吉林福源馆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舒兰市东昌米业责任有限公司等。吉林市农业企业的发展紧紧围绕地区农业发展特色,政府与企业高效融合,品牌效益已逐渐展现。在农业融资体系建设方面,吉林市鼓励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好的服务地区经济发展,调动金融业投资者的积极性,组建高质量小贷公司,丰富金融业态发展,农业融资体系也建立了较为明确的层次结构。虽然吉林市农业融资体系目前尚显稚嫩,但已经逐渐呈现出了理性的内部结构。

(三)吉林市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吉林市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完善,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调整。在此,运用区位商、结构相似系数等指标对吉林市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剖析。

1.吉林市农业各产业专业化程度。2013年吉林市区位商测算结果显示,农林牧渔区位商分别为:农业0.9655,林业0.5111,畜牧业1.0328,渔业2.0336,农林牧渔服务业1.4291。由此可见,吉林市农业各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比较合理。但是,吉林市投入大量资源重点发展的农业(种植业)领域专业化程度略低于全省水平,林业领域的专业化水平更是与全省存在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吉林市的农业发展工业化和机械化运作水平虽然在近几年内已经有了不俗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吉林省整体而言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而且,吉林市农业的发展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粗放式经营,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初级加工为主、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足。而且家庭农场的建设尚处起步阶段,仍未实现规模化,农民土地分散,不集中连片,一家一块的耕种模式,各家各户独自经营的模式还普遍存在。另外,吉林市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品多数集中在粮食加工等初级加工范畴,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和带动能力弱。

2.吉林市各县区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不同地区间的农业产业结构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异,也可能会很相似。这种差异性越大,表明地区分工水平越高,地区经济的互补性越强,区际关联越密切;相反,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越相似,表明地域分工水平就越低,地区经济互补性越弱,区际联系越少。根据吉林市2013年各县区农业产业产值分布数据推算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吉林市除丰满区外,其他各个县区农业结构相似系数均在0.7以上,趋同化程度较高。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已经揭示了分工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吉林市各县区农业产业结构较为趋同,表明吉林市对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各县区并没有很好的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种植、特色养殖业、尚未完成农产品运输、经营等相关产业的建设,缺乏农特产品推广渠道。

表1 2013年吉林市各县区农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地区 昌邑 龙潭 船营 丰满 高新 开发 中新 永吉 蛟河 桦甸 舒兰 磐石

昌邑 ―― 0.99 0.98 0.86 0.91 0.99 0.8 0.99 0.97 0.93 0.99 0.99

龙潭 ―― 0.98 0.83 0.93 0.99 0.83 0.99 0.98 0.95 0.99 0.98

船营 ―― 0.92 0.85 0.97 0.71 0.96 0.93 0.87 0.99 0.99

丰满 ―― 0.59 0.82 0.39 0.79 0.74 0.63 0.89 0.91

高新 ―― 0.94 0.97 0.96 0.97 0.99 0.89 0.86

开发 ―― 0.84 0.99 0.98 0.95 0.99 0.98

中新 ―― 0.87 0.90 0.95 0.76 0.73

永吉 ―― 0.99 0.97 0.98 0.97

蛟河 ―― 0.98 0.95 0.94

桦甸 ―― 0.90 0.89

舒兰 ―― 0.99

磐石 ――

三、吉林市农业发展趋势预测

自1986年起,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一直呈现平稳上升态势,现根据1986-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指数平滑法对吉林市农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一)绘制时间序列

根据吉林市1986-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利用SPSS19.0软件绘制时间序列图。时间序列图显示,1986年至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产值随时间逐步上升,变化并非完全线性的,而是略微有点凹形,所以在模型的选择上倾向于非线性趋势模型。

(二)模型选择

上文已指出,从时间序列图可以看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趋势走向呈现非线性状态。所以,在这里选择布朗三次指数平滑进行预测,布朗三次指数平滑是对二次指数平滑再进行一次平滑,适用于估计二次多项式参数。

(三)趋势预测

根据吉林市1986-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数据,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指数平滑模型的拟合效果较为理想,序列的水平、趋势的平滑值为0.613,统计上显著。根据基础数据,按照模型与指数的推算公式,推算出吉林市2015年农业生产总值预测数值为5446796.937万元。

图2 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发展趋势

在排除非正常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2015年间仍会呈现比较平稳的增长态势。地区农业发展的重点必将转入产业链建设和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方面。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范文第2篇

一、我省林业科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林业科技工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林业科技工作的政策和措施,不断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推进技术进步。特别是去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贯彻《决定》的实施意见,按照省林业厅党组关于“生态建设出精品、产业发展创品牌、林业管理上水平,实现林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的要求,狠抓林业科技工作,全省林业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4%,科技成果推广率达到30%,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30%以上,全省造林良种使用率达59%,建立各类科技示范林、示范园、示范点5000余处。

取得的主要成绩有:

(一)狠抓林业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林业科学研究坚持面向生产、服务基层的方向,突出抓好一批生产急需的研究和攻关项目,在主要用材林树种的良种选育和引进、丰产栽培技术、名特优经济林树种良种选育、高效栽培及果品加工技术、木材加工利用技术、森林保护管理技术、农林复合经营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年以来,全省共选育出林果新品种、无性系49个,引进林果新品种110多个;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林业科技成果75项,其中获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星火奖33项,林业科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对我省林业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组织实施了一批重点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科技成果推广与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年以来,全省共落实国家、省重点科技推广项目155个,其中国家林业局项目15个,省项目140个;建立各类推广示范基地1500多处。推广了三倍体毛白杨、四倍体刺槐、美国黑核桃、豫楸1号、豫罗红板栗、无核枣等一批优良树种;推广应用了全光照喷雾育苗、脱毒繁育、ABT生根粉、抗旱造林等一批新技术;全省实施林业科技开发项目28个,其中国家重大计划项目6个,省科技开发项目2个,通过科技推广和开发,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大面积扩散,大幅度提高了全省林业的科技水平。

(三)狠抓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科技兴林示范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继续开展了以“211”科技兴林示范工程为主体的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全省共建立科教兴林示范县2个、示范乡19个、示范村146个、示范户1000户;新建了*、许昌、漯河等8个省市合建的“河南省林业高技术试验示范园区”;建立了四个河南省退耕还林(草)工程科技示范区;各地结合示范工程建设和重点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等,共建立各类科技推广示范林、示范园、示范点5000余处,总面积近百万亩。通过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大部分基地已成为各地林业建设的精品工程、样板工程。

(四)加速发展林业高技术产业,形成了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

全省林业部门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奋斗目标,积极组织开展了林业高技术研究与开发,取得了良好开端。实施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国家林业局林木优良无性系快繁河南鄢陵基地”和“河南省西部林木优良品种驯化繁育基地”项目,积极促进林业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努力培育高技术新兴产业;在木材和林果精深加工、利用“3S”技术实施森林资源监测;利用生物技术繁育林木新品种;实施花卉产业化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带动了一批林业高技术企业的发展。

(五)狠抓队伍建设,林业科技工作体系进一步巩固完善。

全省林业系统现有职工2.95万人,其中科技人员5600余人,约占职工总数的19%;现有省、市、县林业科研机构64个,职工总数153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500余人,占33%。全省现有县级以上林业技术推广机构151个,其中省、市站19个,县(市)级站132个,共有职工290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00余人。全省共建乡(镇)林业站21*个,共有职工91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111人。全省林业科研、开发、推广体系初步形成。

(六)构筑科技支撑平台,为林业工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奠定基础。

成立了河南省“科技兴林”顾问组,聘任省内外9名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专家为全省林业重点工作出谋划策;建立了河南省林业专家信息库,为合理使用和科学配置技术人才打好基础;组建了河南林业信息网,为实现林业信息的快速传递,数据资料的共享、林产品价格的网上创造条件等。

(七)制定印发精品工程标准,有力地促进了全省人工造林工程质量的提高。

20*年初,制定印发了《河南省人工造林精品工程建设标准》和《检查验收办法》,《标准》对人工造林工程的规划设计、良种使用、栽植模式、管护措施、档案管理等内容作了详细规定,使人工造林质量的优劣问题有了衡量标准。省林业厅党组十分重视精品工程建设工作,提出从20*年起,全省所有人工造林工程都要按照《标准》进行施工,确保提高造林质量。全省各地在今年春季造林中,严格按照《标准》组织施工,使造林质量比往年大幅度提高,据初步检查,三门峡、济源等地人工造林精品率达到50%以上。

二、当前林业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在全行业还没有真正树立,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要求还没有真正落实,对林业科技工作重视和宣传不够。长期以来,不少地方的林业主管部门领导对林业科技工作是“口头上重要,规划上次要,行动上不要”,错误地认为,科技工作是软指标,抓不抓都行。

(二)林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总体实力薄弱,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推广经费不能集中使用,形不成规模和效益。科研设施陈旧,手段落后,严重制约林业科技的发展。特别是1996年省科技专项事业费取消以后,林业厅不再有专项科研经费,使我省林业科研和标准化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原创性研究不足。无法组织有针对性的联合攻关,林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无法开展研究工作。加上经费的多头管理,少量的经费不能集中使用,直接影响到推广和示范的规模和效果。

(三)科研、推广、生产三者结合不够紧密,技术棚架问题仍比较突出。一方面林业生产对科技需求缺乏自觉性和紧迫感,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不足。另一方面,科技项目立项与生产结合不够紧密。有的科研单位还存在体制不顺,多头管理。

(四)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的林业科技示范体系尚未形成,科技在林业发展中的显示度和贡献率不高。对各地林业工作科技含量高低没有确定硬指标,各地林业主管部门科技管理机构不健全、仍有三、四个省辖市林业局没有落实科技管理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

(五)林业科技人才匮乏。科技人员知识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缺乏学术造诣深、善管理的复合性人才和高学历科技人员,特别是缺乏从事林业第二、第三产业研究的知名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基层林业科研、推广机构和人员不稳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知识更新缓慢,科技培训工作滞后。对专业技术人员关心、培养和培训重视不够。

(六)林业科技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缺乏培养、引进、留住高层次科技人才和急需专门人才的具体办法;没有建立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对市地林科所深化改革和作用发挥引导不够;缺少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的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具体措施。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科技运行体系弊端和影响依旧存在,有限的科技资源分散重复和低效运作等问题比较突出。激励机制不健全,创新能力不够强。

(七)林业标准化工作投入不足、进展缓慢,不适应我国加入WTO新形势和林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一)高度重视林业科技工作。

全省林业系统各级主要领导都要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要求,要把林业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机构人员到位、工作措施到位、政策投入到位,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二)切实增加林业科技投入,采取有力措施,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

1、广泛宣传林业的特点、社会公益性质及林业科技对提高林业建设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作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财政、计划部门的支持,确保对林业科技的投入逐年有所增长。

2、积极争取国家计委、国家科技部、国家林业局、省计委、省科技厅、省外专局等部门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与经费,特别是努力争取对河南林业具有较大推动作用的大项目。

3、落实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决定的实施意见中强调的“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科技支撑投资,要列入工程总预算予以保证,其资金份额不低于工程总投资的3%”的意见。林业贴息贷款、国债项目要优先安排科技含量高的林业科技开发和科技产业化项目。

4、科技部门与林业生产部门紧密结合,利用生产经费,结合生产建设,通过科技示范等,以增加林业建设科技含量。

5、吸引社会资金及鼓励科技人员投入技术和资金创建科技示范园(区)和科技企业等,推动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和林产工业新产品的开发生产。

6、建议省林业厅每年解决100万元专项科研经费,用于重大科研攻关和林业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有效解决科技经费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三)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1、进一步明确林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机构的地位和作用,稳定和发展林业科技队伍。建议市、县将林科所和推广站合并为林业科研推广中心(全额事业单位),并按照中国林科院改革示范引导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突出林业的社会公益特性,稳住一支精干高效的林业科研队伍搞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又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尽快建立科研推广机构面向市场的灵活运行机制,一部分技术人员搞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等。

2、加快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特别要高度重视制度创新。在用人机制方面,要完善“开放、流动、竞争”机制,做到引得来,留得住和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行全员聘用制;在立项机制方面,实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推行重大科技项目领导负责制,重大科研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在分配机制方面,探索建立一种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林业科技大发展;在成果评价机制方面,引入科学的评价监督机制,完善成果实地验收和成果汇报答辩制度;在科技管理方面,科研院所积极探索实行理事会决策制、院所长负责制、科学技术委员会咨询制和职工代表大会监督制度。

(四)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

制定切合实际的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深入调研,依据生产需要,每年申报指南,围绕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着力支持产出值高、显示度大的生态和产业项目,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申报的项目一定要有规模、有亮点、有效益,科技支撑和推广项目要突出各项林业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突出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要积极做好各类科技项目的争取及组织协调工作。主动了解国家林业局、省科技厅等单位每年项目安排的思路及重点,多向他们汇报和宣传我们的工作,并结合我省林业建设需要,指导各单位做好选题和申报工作,对生产上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开展联合攻关。

(五)强化科技兴林示范工作。

围绕全省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产业发展,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区、示范点。

一要继续实施“211”科技兴林示范工程,重点抓好一批示范县、示范乡、示范村;、示范园和示范点的建设;

二要结合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科技支撑项目和“948”项目、科技攻关、中间试验、科技推广等项目的实施,通过林业高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力争建成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技兴林示范区、示范园和示范点;

三要突出抓好人工造林精品工程建设,做到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林业技术推广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使全省人工造林精品率大幅度提高,优化林业结构,实现生态建设出精品、林业产业创品牌、林业管理上水平,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六)抓好科技推广、培训和普及工作。

把提高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促进科技与林业建设的紧密结合。要下大力气抓好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化工程标准化及质量技术监督,搞好技术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培训计划,加强对现有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还要利用乡站技术力量、农业广播学校、技术讲座、信息网络等多种形式,抓好专项技术培训和科学技术普及,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技术队伍,提高成果的扩散水平。通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宣传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大力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大力开展以林木优良新品种和林业先进适用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和培训,重点解决好林业“技术棚架”问题,促进科技、推广和生产的紧密结合。

(七)努力建设一支数量足、结构优、素质高的科技人才队伍。

加大引进、培养、留住高层次科技人才和急需专业人才工作力度。要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吸引院士、博士导师、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到林业部门工作。要认真落实《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范文第3篇

在上述假设基础上,以广西林业产业总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将以下参数作为解释变量: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森林覆盖率、林业系统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全部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以上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满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关系。因此,利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6.0,考察2001—2010年广西林业增长基本情况各相关指标值(见表1),采用OLS方法对该生产函数进行分析。回归分析得出的:各解释变量: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森林覆盖率、林业系统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全部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对被解释变量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21、0.016、1.69、0.37、0.97、0.49,回归残差为-20.04。根据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拟合优度统计量R2为0.9969,表明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林业系统从业人员年末人数、林业系统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森林覆盖率、林业系统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全部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这几个变量的对数解释了广西林业产业总产值的对数99.66%的变动,回归方程拟合程度较好。F值为483.8235可以说明能够通过显著性水平的检验,S.E值为0.038603,较小,说明拟合程度较高。至少总体说明了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林业系统从业人员年末人数、林业系统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与广西林业产业总产值是相关的。

二、模型检验与修正

1.回归参数显著性检验

由于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林业系统从业人员年末人数、林业系统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森林覆盖率、林业系统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全部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这几个变量的系数为正,所以做单侧检验,即使α>0.05,t0.05(4)=2.132。但是统计结果显著的只有林业系统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和林业系统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这两个解释变量。

2.怀特检验

对回归方程做怀特检验可以得到以下结果:根据怀特检验的结果,nR2=6.3878,对应的P值为0.5912,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假设,模型存在异方差。且森林覆盖率这一影响因素不显著,剔除森林覆盖率这一影响因素,修正的回归方程中解释变量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林业系统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全部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对被解释变量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34、0.017、1.78、0.94、0.74,回归残差为-20.65。修正的回归方程中拟合优度统计量R2为0.996935,R2值变大说明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林业系统从业人员年末人数、林业系统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森林覆盖率、林业系统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全部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这五个变量与广西林业产业总产值的拟合度比较理想;F值为586.4607说明能够通过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并且S.E值为0.038403,数值较小,说明拟合度较好。回归参数显著性检验:做单侧检验,使α>0.05,t0.05(5)=2.015,即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林业系统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林业系统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全部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这几个变量的系数为正,并且统计结果显著。只有林业系统从业人员年末人数的统计结果不显著。

三、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回归方程的结果显示,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林业系统从业人员年末人数、林业系统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森林覆盖率、林业系统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全部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皆与广西林业经济增长是正相关关系。林业技术和人力资本是影响广西林业产业总产值最主要因素;资本投入、政府补贴次之;劳动力投入、森林资源对广西林业产业总产值影响有限。在林业资本投入方面,自2001年到2010年广西林业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从图1可以看出,林业总产值与林业投资相关度差距较大,说明近年来林业投资在促进广西林业增长方面所起作用有限。在劳动力投入方面,从2001年起,广西林业系统的从业人员年末数逐年下降,到2010年,广西林业系统从业人员年末数减少1万多人。在回归分析中也发现,广西林业系统的从业人员年末数对广西林业经济的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原因之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林业这一投入高周期长收益相对较低的行业,转投入另一种行业中;原因之二为广西林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使得劳动力投入减少。在森林资源方面,选择的变量是森林覆盖率。近年来,广西的森林覆盖率并没有很大的变化,说明广西的森力资源对林业经济的影响并不明显。在回归分析中,森林覆盖率这一变量的不显著也说明了这一点。在广西林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林业技术和政府补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回归方程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林业系统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广西林业产业总产值就增长6.7%。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全部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每增长1个百分点,广西林业产业总产值就增长3.9%。

四、大力发展广西林业经济的建议

(一)认清广西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广西特色林业

广西可发挥地缘优势,进一步深化和加强林业合作。广西与接壤的东盟国家山水相依,在林业资源禀赋、林业产业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2007年10月,首届中国—东盟林业合作论坛通过了《中国—东盟林业合作(南宁)倡议》,为广西与东盟各国林业合作创造了条件。广西与东盟可充分发挥资源的互补性,促进双方林业经贸关系发展,积极鼓励林业企业开展林产品加工、贸易和林木种植等领域的合作。此外,广西还可以利用中国东盟的相关政策,把具有广西特色的林业产业及林产品推向东盟各国。利用广西地域优势,发展具有广西特色的林业产业,例如油茶与八角。目前,广西现有油茶种植面积约35万平方米,常年茶油产量在4万吨左右,栽培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三位。油茶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和加工原料愈来愈得到国家重视,中央已经明确将油茶产业作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来科学谋划。广西林业部门应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大力发展油茶产业,通过提高油茶的种植技术从而提高产量,达到大增收。中国的八角的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80%,而广西的产量则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广西林业部门应在这良好的基础上,加大对八角产业的重视,使其产业规模化,研究良种八角,提高八角的种植技术,使得八角产业平稳发展,带动其他林业产业发展。

(二)引进、培养人才,重视科技发展

林业技术和人力资本是影响广西林业产业总产值最主要因素。目前在林业系统的从业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加强对基层人员技术培训,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使广大农民从林业技术推广中得到更多实际性的利益。与此同时,广西的林业院校要主动适应广西林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得教育内容与时俱进,以满足广西林业经济建设与发展对林业技术高级人才的需求。同时,广西林业部门应加大对各种林业研究机构的支持和鼓励,注重探索林业方面的精密技术,利用新技术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对于广西“十二五”期重点打造的14个千亿产业之一的造纸与木材加工业,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从而带动林业其他产业的发展。

(三)政府加大对广西林业产业的投资力度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林业技术推广站;管理现状;发展对策

一、林业技术推广站性质、任务与职责

(一)林业技术推广站的性质

林业技术推广站是指导和组织农村集体、个人发展林业生产的基层事业单位,行使行政职能。一是林业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站;二是保护森林资源的管理站;三是林业科学技术的推广站;四是为农村集体发展兴林致富的服务站。

(二)林业技术推广站的任务

林业技术推广站在整个林业建设中承担着林业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林业技术推广,保护管理森林资源,推广应用林业科学技术等主要任务。

(三)林业技术推广站的主要职责

林业技术推广站的主要职责包括;

1.宣传、贯彻执行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法律、法规和各项林业方针,协助镇(街道)人民政府制定林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2.组织和指导农村集体、个人开展林业生产经营活动。

3.配合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资源调查、造林检查验收、林业统计和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掌握辖区内森林资源消长和野生动植物物种变化情况。

4.协助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林木采伐工作,配合做好林木采伐调查设计,并参与监督伐区作业和伐区验收工作。

5.协助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镇(街道)人民政府做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6.依法保护、管理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依法保护湿地资源;协助有关部门处理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争议,查处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的资源案件。

7.协助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辖区内的乡村林场、个体林场。

8.配合镇(街道)人民政府建立健全乡村护林网络,负责乡村护林队伍的管理。

9.推广林业科学技术,开展林业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为林农提前、产中、产后服务。

10.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代收和协助管理和向林业行政事业性收费等。

11.承担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其他事项。

二、嵩明县林业技术推广站工作存在的问题

1.林业技术推广站职工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全县林业技术站职工有31人。其中男职工有17人,占总人数的54.8%,,女职工有14人,占总人数人45.1%;25-35岁的职工有7人,35-45岁的职工15人,45-55岁的职工有9人。青年职工占22.5%,中年职工占48.3%,老年职工占29%。文化程度方面,林业方面大中专院校毕业的职工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当兵退伍转业的职工的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林业技校毕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从性别和文化结构上看,林业站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有待进行一步的提高。

2.林业技术推广站基础设施较差

嵩明县林业用地1043727亩。森林面积大,但林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应用。现在林业站的防火设备有防火拖把2400把、对讲机400余部、防火车辆车4辆。林业技术推广站的通讯配备、森林防火扑火设备尚存在不足,现有装备大部分陈旧、落后,森林防火基础设施部分失修,林火的预测、预报工作滞后,监控手段落后,满足不了现代防火的需要。

3.林业技术推广站管理不健全

嵩明县林技站管理制度尚存在不足,如职工考核奖惩不分明,此种状况缺乏创新、激励、争竞机制,职工福利和待遇上区别不大,造成职工干得好与不好一个样,能力大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影响职工极积性的发挥,职工工作无进取心,影响了林业工作的开展。

三、嵩明县林业技术推广站的发展对策

基层林业工作站是组织和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个人发展林业生产和开展林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公益性事业单位,是实施科技兴林的基础,是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因而,林业技术推广站要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调动和提高林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林业技术推广机制,促进科教兴林,为林业增效、农林户增收提供更好的林业指导服务。

1.改革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

镇(街道)林业技术推广站的设置要结合当地实际和工作特点,以有利于加强技术示范推广为原则,既可以分专业单独建站,也可以由2个以上专业合建1个站。可以借荐嵩明县杨林镇成立的农林综合服务中心,中心人员涉及到农业、林业、畜牧业、统计专业,在这几个行业中,有利地调节了农业、林业之间的资源、人员、服务等的矛盾,也使林业与畜牧业之间、农业与畜牧业之间的供需关系得到调节。真正做到了各个专业协调统一,有机结合,更有利于这几个行业的发展。

2.优化现有镇(街道)林业技术推广站人员结构

镇(街道)林业技术推广站的撤销和设立要与进行的并乡和撤乡建镇相一致,使林业技术推广站人员、资源得到更好的发挥,做到人员配置优化、信息共享,并能更好地组织指导林业生产,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技术,以促进林业服务的完善,适应农村林业生产活动开展的实际需要。人员配备要坚持按编制设岗定责。在核定的编制数内,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真正做到优化组合,使林业技术推广站做到能为广大林农种苗、造林、发展经济林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即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更好地提供信息和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指导,以及林产品的收购、加工、销售等方面的服务。

3.推进机制创新,加强林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

林业技术推广人员要转变观念、开阔思路、改进方法,强化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和竞争意识,不断改革服务机制与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切实做到为广大林农提供全面的服务。要有计划地对在岗技术人员开展继续教育,使林业技术推广站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业务水平能力得到加强,以更好地为林业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柴永江,敖宝成,包占清.加强林业技术推广站建设强化服务职能[J].内蒙古林业,2010(4):28-29.

[2]付志刚,胡柏松.充分发挥林业技术推广站作用 推进现代林业建设[J].中国林业,2009(23):46-47.

[3]李桂娥.浅谈林业技术推广站在林改中的作用[J].河南林业科技,2008(3):68.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层林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对策;浙江庆元 中国

庆元县地处浙江西南部,北面与龙泉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接壤,东西、南面与福建省寿宁县、松溪县、政和县交界,是浙江省最偏远的山区。据2007年的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县拥有林业用地面积16.78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7.6%,在建重点生态公益林8.3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 49.5%,森林总蓄积量达846万m3,森林覆盖率86%,林木绿化率86.7%,居浙江省之首,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加快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也是历史赋予林业工作者的光荣使命[1]。相对于世界各国和国内其他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国林业信息化的步伐明显滞后,特别是受长期以来传统林业管理模式的影响,林业信息化方面人才极其缺乏,严重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步伐。该文就浙江省庆元县林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

1庆元县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为提高林业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庆元县林业的现代化建设,近年来,庆元县林业局紧紧围绕发展的主题,坚持“政府引导、需求主导、应用为先、注重效益”的原则,对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充分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林业生产管理,初步实现林业管理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2]。

2002年6月,正式启用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开发的《森林植物检疫管理信息系统》单机版,结束了手工签发《植物检疫证书》的历史,使签证更加便捷、快速。该信息系统功能齐全,基本涵盖了检疫统计、外地检疫要求查询、外地调入情况、国内外林业有害生物信息搜索等内容。

2006年 6月,开通使用《浙江省林木采伐网上办证系统》,在全县20个乡镇全面应用电脑办理采伐证,并实行发证岗位持证上岗制度。这一系统的开通使用,结束了多年以来手写办证的历史,进入了林业数字化时代。该系统具有采伐限额管理、采伐数字录入、打印及报表统计、查询等功能,并全省联网,可进行网络管理和监督。 中国

2008年4月,庆元县顺利开通《丽水市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和《丽水市木材流通管理系统》。《丽水市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涉及林木采伐证办理、县内运输管理、木(竹)加工核准证发放、年检、加工计划管理、木材及其产品出运计划管理、林业行政处罚、木材运输证办理、木材检查站木材出境登记管理等各个环节,涉及面广,贯穿于森林资源管理的每个环节,实用性强,安全性好,便于宏观控制,积极促进和规范了各项行政行为。该系统立足于为基层减轻工作量、为企业提高办事员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基本点,使基层工作站、出口办证大厅台从繁重的手工登记台帐、报表统计中解放出来,并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报表的及时性,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提升了林业形象。《丽水市木材流通管理系统》对木材实行计划管理,计划的来源有2种形式:一是自产材合法来源计划,二是从外省(县)购入有合法运输手续(木材运输证)的二次起运材计划。林业局木竹出口办公室根据木材计划控量,凭业主提出的申请,核发浙江省木材运输证或出省木材运输证。该系统实现全市联网,强化木材来源的合法性,有效规范运输签证,实现年度木材运输总量控制。由手工签证到联网办证,实现签证政务电子化,提高了行政审批服务效能。

2008年11月,率先在全国建立起储存有以户为单位的林权信息、森林资源资产及评估信息、林权抵押登记管理信息,具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IC卡生成、打印、制作及查询、林权抵押贷款担保、登记及贷款发放信息管理、统计等业务及数据管理为功能的庆元县森林资源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简称“林权IC 卡”)。该系统建成后,在林权管理、森林资源管理、林权抵押贷款工作中得到充分的推广应用,并得到金融部门的充分认可,积极推进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真正实现“统一评估,一户一卡,随用随贷”的目标。

2009年4月,庆元县林业局与杭州天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定了庆元县公益林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合同书。2010年1月,丽水市林业局在临安市组织召开了庆元县公益林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果验收会。该系统建成后,在公益林面积管理、管护管理、资金管理、档案管理、数据更新、统计上报、公益林小班信息等方面在工作中得到充分应用。该系统建设平台及各功能模块开发,符合浙江省公益林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有关标准和要求,功能设计合理,实用性强,操作便捷。

2009年6月,《森林植物检疫管理信息系统》单机版升级为《林业植物检疫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版。此网络版具有操作简便、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并且新增加了调入地复检、地产检疫申报、检疫执法案件办理、报检单位登记等内容,基本实现林业植物检疫签证网络化、电子化,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检疫工作提供了新的信息平台。 中国

2009年7月,在浙江省林权信息管理系统上完成庆元县林权信息数据输入工作,建成具有林权证的申请、变更、登记、审核、出证、查询、统计、打印、地形图制作等功能,林地地籍空间数据编辑以及与属性数据的同步更新管理、联动查询管理、关联统计管理等为一体的信息管理平台。2009年7月,庆元县森林消防指挥系统建成,该系统对该县森林消防相关信息进行数字化,在建立森林资源及相关信息库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森林资源及其重点目标的分布,建立起森林消防队伍、基础设施建设、消防装备配置等专业信息库,从而实现森林消防管理的智能化、数字化和自动化。

2009年8月,正值浙江省推广县级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之际,建成以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交换技术为核心的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省、地级林业管理部门信息查询、分析评价、辅助决策提供服务,为县级林业部门进行规划、统计分析、专题图制作、结构分析提供操作技术平台。

2009年10月,庆元县林业局网站和庆元县林业局智能网络办公系统正式启用,利用网络公开林业信息,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扩大了林业信息覆盖面,保障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庆元县林业局网站已经成为林业部门信息的主平台,成为社会公众获取林业信息的主渠道。并初步实现电子化、网络化、无纸化办公,林业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线办事服务成效显现,网上互动服务日益增强。同时,完成森林灾害远程视频预警监控系统(第一阶段)建设。该系统通过设在巾子峰顶的一个前端信息采集点,将数据图像传回森林消防指挥中心,实现对森林防火、有害生物、森林健康状况等全方位远程实时预警监控和监测,极大地提高了庆元县森林资源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程度,全面提高预防和减少森林灾害的能力。

2010年6月,在《浙江省林木采伐网上办证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为《林木采伐管理系统》,在享有原有信息的基础上,融入了资源管理的源头数字化,即作业设计外业调查、样地因子、地图勾绘及造林更新设计等,从采伐作业源头至森林限额管理、采伐证的发放,贯穿整个资源林政管理的每个环节。

2010年9月,庆元县被列为首批4个开展林业产权网上交易试点县之一。林业产权网上交易是指依托浙江省林业产权交易所(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为平台,按照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的网上交易规则,对林业产权以挂牌方式通过网上公开竞价,选择交易对象的行为。林业产权网上交易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覆盖面广、参与面大、准确快捷的优势,信息、网上竞价和交易,节约交易成本,防止有碍公平交易行为的发生,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竞价,促进林业产权增值保值,实现效益最大化。

2010年10月,根据国家林业局资源司关于启用统一的《全国木材运输证和木材运输管理系统》有关问题的通知,庆元县林业局正式启用全国木材运输管理系统。该系统设置了防伪条形识别码,具有运输发证、运输检查、数据查询、运输统计功能,实现运输签证与木材检查联网。该系统的使用能进一步加强木材运输的规范化管理,实现木材凭证运输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

2存在的问题 中国

实践证明,林业信息化建设能有效减轻工作人员台账登记、数据汇总、报表统计时的劳累,减少林农在办理业务时的等待时间。不但促进了全县林业的快速发展,而且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推进了部门职能转变,保障了林权制度改革的快速发展,提高了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庆元县的林业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信息化组织机构不健全、专职人才队伍薄弱和人才教育培训尚不完善等问题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林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1信息化组织机构不健全

林木采伐管理、林业行政处罚管理、木材流通管理、林权地籍管理、林地征占用管理、名木古树管理、林权信息化建设等分属各职能科室各自管理,缺少统一的组织机构。

2.2林业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薄弱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在全县林业系统530名干部职工当中,年龄在40周岁以上的人员为335名,占总人数的63%,30周岁以下人员为30名(基本上为合同制临时工),不到总人数的6%,年龄结构明显老化,且受年龄限制,

知识更新慢,特别是电脑技术等现代办公技能接受慢,难以适应现代林业工作需要。而大专院校毕业生受目前人事部门人事管理规定限制,进入林业系统的门槛高,干部队伍新老交替困难。二是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530名干部职工当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96名,占总人数的37%,高中、中专、技校学历人员178名,占总人数的34%,其他为初中或以下学历。近年来,林业发展的新理论、新成果不断涌现,而林业职工特别是基层林业工作站人员长期工作在林区、基层,整年忙于应付各类繁杂事务,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很少,知识更新慢,所学非所用,实际操作能力低,加上部分人才流失,整体素质仍难以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林木采伐管理系统》《浙江省林权信息管理系统》等的运用,更需要一批既懂林业专业知识,又能熟练电脑操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三是部分工作人员思想观念、工作方式落后。部分工作人员仍然停留在传统林业管理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对于林业信息化和理解较为片面,对其发展不够重视,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意识和观念滞后。四是硬件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在电脑配备方面,除局机关和局所属单位基本实现1人 1台电脑外,绝大部分工作站只配备了1台电脑,且多数处于半淘汰状态。

2.3人才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

人才教育培训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在进行各种培训时,主要是根据文件需要而制定培训计划,但对于职工的培训倾斜性相对较小,很多职工有参加培训的愿望,而单位并不能充分满足职工需求,培训的比例偏低。同时在教育培训考核以及如何增强教育培训效果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员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3开展林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建议 中国

针对庆元县林业系统林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者年龄跨度大、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及受岗位限制等现状,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上应把信息技术应用培养作为重点,按需要分级、分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并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应有针对性、实践性、系统性和连续性,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业务结合性;制订合理的培养途径与培养方案,建立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有效调动职工学习积极性;适当引进人才,积极鼓励林业大专院校优秀人才报考林业岗位,改善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3]。

3.1组建专门的林业信息化管理机构

从林业系统中抽调知识水平较高、精通计算机操作、业务水平好的人员组成信息化管理机构,将各科室分散管理的软件系统统一由管理机构管理、指导和维护,进一步整合人力物力资源,提高信息技术运用水平。

3.2增加对基础硬件设施的投入

随着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办公条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积极向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争取资金,增加对林业系统各单位办公自动化设备以及其他技术设备的投入。同时要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分段实施的原则,对林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部署、统一标准,坚决杜绝各自为政、各行其事[4-5]。

3.3制订科学的林业信息化人才培养规划

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在职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聘请林业类高校专业教师对在职人员进行林业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和计算机操作培训,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网络运行和有关林业运营系统的使用。使大家能够熟悉林业信息化领域里的一些基本要求和知识结构,掌握各系统的操作方式。

3.4适当引进高校林业信息化人才

考虑到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含金量较高,以及在职人员结构的不断老化,可以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引进高校毕业生并充实到林业队伍中,以适应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4参考文献

[1] 吴红军.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推进现代林业建设[J].中国林业,2008(14):45.

[2] 许兰霞,许翠霞.关于加快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几点意见[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3):12-13.

[3] 刘福玉.如何做好成人在职教育[J].科技信息,2007(32):26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