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协同通信论文

协同通信论文

协同通信论文

协同通信论文范文第1篇

各方授权代表通过友好协商依据《_________论坛章程》,就各方在倡导性建议中拥有的有权成果的实施许可达成一致意见;同意签订本协议。

第一条 定义

1.1 各方:是指加入本论坛,签署本协议的所有成员。 1.3 其他各方:是指各方中排除上述一方之外,其他所有签署本协议,加入本论坛的论坛成员。

1.4 协议外其他方:是指除签署本协议,加入本论坛的各方以外的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1.5 倡导性建议:是指经过论坛表决程序通过的针对某项移动终端新技术或新业务的技术文件,该文件将在本论坛成员中获得广泛的推荐和应用。

1.6 有权成果:是指一个或多个论坛成员提交到本论坛的,在本协议生效前及生效后,该成员或这些成员拥有知识产权的成果。

1.7 知识产权(IPR):是指由一个或多个论坛成员或协议外其他方的智力劳动成果依法取得的(无形资产)专有权利,包括但不限于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着作权的文件、技术及相关成果的合法权利。

1.8 许可方:是指拥有本协议中的有权成果,并给予其他成员当中的一方或多方实施许可或授权其他各方使用的一方。

1.9 被许可方:是指对本协议中的有权成果,获得其所有人(许可方)实施许可或使用授权的其他各方。

第二条 许可范围

除非许可方和被许可方就有权成果的知识产权达成的许可协议(以下称“许可协议”)另有规定,在本论坛所涉及的全部研究领域内,有权成果的许可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在中国境内从事用于GSM、GPRS及其演进技术领域内的移动终端产品或技术的设计、开发、应用、制造、销售等。

第三条 权利和义务

3.1 各方应各自保证资源,致力于符合和推广使用本论坛最终形成的各项倡导性建议。

3.2 经过论坛表决程序通过的倡导性建议,以及或由论坛成员共同讨论和研究形成的其他成果,除论坛成员在其中已拥有的有权成果和知识产权外,其他知识产权属于论坛成员共同享有。

3.3 论坛成员在倡导性建议的形成过程中应如实向论坛其他成员告知其提供的文件、资料和技术成果中是否包含知识产权或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其他论坛成员应在倡导性建议形成之前对涉及的自己拥有的知识产权提出主张。若倡导性建议形成后发现存在论坛成员尚未披露的知识产权信息,则各方可根据有关论坛规则,重新对倡导性建议进行讨论和表决。倡导性建议被论坛通过前,任何成员可以拒绝在议案中加入其知识产权并拒绝许可。

3.4 若上述倡导性建议,相关成果中包含一方的有权成果,该方将继续拥有该方对有权成果的所有权利。

3.5 倡导性建议被论坛通过前,任何成员可以撤回其议案,并拒绝向其他各方进行知识产权的许可,具体的时间和处理方式,各方将另行讨论,并在有关规则中确定,但论坛成员不应随意撤回其已经提出的议案。

3.6 一旦被论坛通过成为倡导性建议,在倡导性建议中包含其有权成果的成员可根据各方已经达成的一致,与其他成员签署有关许可协议,许可协议的签署应基于公平、合理、非歧视的原则。若该成员拒绝进行许可,应以书面形式说明合理理由,上报理事会。

3.7 除非许可协议另有规定,许可方依据本协议做出的知识产权许可是非独占的,非排他的,不可撤销的和不可转让的。同时,许可方可向协议外其他方进行许可,其条件不受本协议的限制,由许可方自行决定。

3.8 倡导性建议被通过后,其他各方可自愿按第3.6条的规定与有权成果的所有者签署协议,签署的时间,范围由成员自行决定。

3.9 对于论坛未形成的倡导性建议,提交原文件的成员有权自行选择进行专利申请或对其作其他处置,但不应侵害其他论坛成员的合法权利。

3.10 许可方向被许可方的授权范围和许可的期限以各自另行签署的许可协议为准。

3.11 各方同意将在本论坛内尊重和保护协议外其他方的知识产权。任何一方将含有协议外其他方知识产权的文件、资料、成果提交到论坛,均应获得权利所有者的许可。

第四条 与有权成果相关的信息

许可方应当作合理的努力及时向被许可方提供与其有权成果相关的信息。上述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有权成果数量;有权成果说明书、附图和权利要求书。

上述信息提供的具体安排依照双方达成的许可协议执行。

第五条 保密

5.1 除非是法律另有要求或履行本协议所合理需要的,各方均应对本协议及与本协议相关的所有信息严格保密。未经其他各方的书面许可,任何一方不得将本协议及相关保密信息披露给协议外其他方。

5.2 本保密条款在本协议有效期内,及一方退出本协议后或者本协议终止后持续有效。

5.3 各方另行签订的保密协议的条款适用于各方在本协议项下的保密义务。

第六条 费用

6.1 除非许可协议另行规定,许可方没有义务向被许可方提供任何相关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6.2 本协议下发生的各方的各项费用,包括专利费用、其他费用等,由各方各自承担。

6.3 论坛形成的倡导性建议,以及由论坛成员共同讨论和研究形成的其他成果,进行登记、申请专利等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由权利所有者承担。

第七条 通知

本协议下要求或准许发出的所有正式通知、要求、请求、同意和其它通讯往来(以下称“通知”)应采用书面形式,同时采用电子邮件或其他便利方式发送给应接收通知的一方。

第八条 仲裁及适用法律

8.1 凡因本协议引起的或与本协议有关的任何争议,首先应当提交给本论坛,各方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在三个月内未能达成一致,提交_________仲裁委员会,按照申请仲裁时该仲裁委员会现行有效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地点在___________________。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参与仲裁的各方均有约束力。

8.2 本协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第九条 其他

9.1 本协议自本论坛发起成员的授权代表签字盖章后生效,有效期_________年,除非根据_________或本协议有关规定被提前终止或取消。各方可以在本协议期满前通过友好协商确定是否延续本协议。

9.2 除非许可协议另有规定或论坛成员另行达成其他协议,本协议终止时,本协议项下授予被许可方的所有许可也应终止,而且被许可方应立即停止使用许可方的任何知识产权或信息;且被许可方应归还或销毁由许可方向其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文件资料。

9.3 未经其他各方书面同意,任何一方不得随意修改或解除本协议。任何对本协议的补充,修改或解除须经各方授权代表签字后成为本协议的一部分,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9.4 本协议生效后,如任何协议外其他方希望享有协议所述权利,承担本协议所述义务,该协议外其他方应当根据本论坛的章程或相关工作规则所确定的程序加入本协议。

协同通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专业;协同教育;路径

一、引言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一个信息共享化和资源化的时代。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开发人才资源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和造就第五支人才队伍,即培养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队伍。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地,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要求,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高职专业建设也应该与行业、与信息技术协同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适应社会的信息化需求。

教育界重视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推动高等学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新模式。鼓励高职学院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联盟,完善多种主体联合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卓越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突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协同培养。

高职院校在实现协同教育具体操作层面上,逐步建立和提升“校企合作、校行合作”,实现教育协同发展。同时,对于内部机制管理,也进行专业之间,专业设置与相关教学协同教育。其中,利用信息技术,对高职专业(非计算机信息类专业,下同)进行升级、完善,就是实现协同教育一个体例。

本文基于构建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各专业协同教育研究,提出相应思考、路径。近年来“慕课”(MOOC,发端于过去的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课程开发模式)出现,是实现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协同教育一种载体,强化了信息技术对各专业教学影响力度、层次。

二、信息技术对构建高职专业协同教育的意义

协同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协同。所谓协同, 就是各个参与要素共同作用与相互协调。由于各个要素的协同作用, 使整体能够创造和演绎出局部所没有的新功能, 产生新结果。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与专业设置协同教育模式主要是信息技术教育及相关技术溶入专业建设、教学。针对传统专业教学的不足,运用信息技术对专业进行升级、建构专业教学内容、方法与形式,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协同教育新模式,实现高职专业教学新的超越。例如,全国文科高职专业已占高职教育的三分之一,正受到人们的青睐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文科高职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种不争的现实,文科类高职专业提升的重要着力点是信息技术运用和在现代技术引导下实现与其他教育资源协同。

1.“信息文化”对高职专业教育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新时代教育对信息技术需求,信息技术已从一种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发展为教学重要的材料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引导教育技术发展,形成“信息文化”。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文化对高校的专业教育产生的影响也不再是简单一种技术支持,以文化的形态对专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组织形式、技术操作等层面都产生了影响,促进专业教育的重构。

2.信息技术在协同教育中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同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新热点。现在协同教育研究者更多的精力放到协同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利用及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上。在国外,美国和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已构建了支持学校、家庭、行业和社区教育的较为完善的社会教育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在国内,由于网络技术水平发展以及一系列的评估、精品课建设等客观需求,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与相关行业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师生运用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校专业协同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协同教育的应用研究与发展将成为未来主流研究之一,信息技术与协同教育关系与作用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3.信息技术对高职专业建设作用与意义

我国高职类专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得到很大发展。然而,客观地审视今天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在办学规模、师资水平、管理制度、教学资源、设施等方面仍有诸多亟待解决问题。从教育技术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对高职专业教育影响包括:

(1)顺应高职类专业教育全球化趋势: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国际、国内教育资源。

(2)加强专业教学与行业联系:充分利用网络等手段与行业联系,及时获取行业方面最新信息和教学资源(如法律类专业的法律、法规,案例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3)改善教学资源环境: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开发学校和行业协同教学资源,是改善高职类专业教学资源环境的一个有效方法。

(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主要面向第三产业培养人才的文科高等职业教育面临了许多亟需研讨的新问题,有必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探讨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提升,进行分类指导,以促进文科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5)为专业教育实现“慕课”教学,提供开放课程教学提供技术支持(慕课”(MOOC),“M”Massive(大规模),“O”Open(开放),“O” Online(在线),“C”Course(课程))。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选择高职专业协同教育内容、方法及实现过程

对于信息技术和协同教育的研究,目前有一些论文和书籍,也有学校着手实践如何在专业教学进行与行业相关的协同教育,但针对实现信息技术与协同教育指导文章不多,如何把信息技术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协同教育研究理论凤毛麟角。从信息技术支持专业协同教育视角出发,针对高校专业教学改革和现实需要,选择某个专业群(如法律类)为案例,研究构建信息技术系统与高职专业协同教育模式及其实现策略,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技术手段等方面剖析和阐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系统的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成果,指导专业建设和设置。高职专业建设和教学与其他方的协同教育,其实现路径包括内容、思考策略和方法。

1.构建高职专业协同教育主要内容

在研究信息技术支持专业教学平台(网站和数据库)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高职专业教育现状和教学改革发展需求,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案例分析、行业结合和建立支持共享信息资源平台等方法,研究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专业教学与行业的协同教育模式与实现策略。主要内容有:

(1)信息技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本质探讨。实现协同教育,主要体现信息技术教学本质与高职专业教学本质内涵有关联,有需要协同发展地方。如法律专业需要借用信息技术最新查询应用,法律为信息技术发展(如安全、版权)提供保护是二种专业内在联系。

(2)协同教育与高职专业需求分析。高职专业是与社会,特别是本地产业发展,需求一致,需要与本地的社会、科技、经济等协同发展,需要有协同教育理论指导。

(3)调查高职类专业教学与行业、信息技术教学相协同的现状、课程设置。信息技术教育者也与专业教育者之间相互讨论工作少,相互之间教学难于溶入、影响,需要建立相互融合引导机制。

(4)高职专业教学协同教育的障碍与信息技术改善策略。由于高职教育受传统教育率方式、方法影响,仍存在与社会、行业分离,与其他专业不关联问题,实现协同教育现实中存在许多障碍。

(5)专业教学与信息教学相互溶入的协同教育技术框架系统设计。为实现二者之间协同教育,需要有具体措施。如建立信息技术与传统专业融合,设立新的专业。针对某种边缘学科形成的专业进行研究,如司法信息安全专业是典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法律相关的新型专业,需要针对性专业教育研究。

图1

(6)慕课实现。通过专业网站建设,引导学生学习,形成老师教学研究平台;建设Web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实现高职专业协同教育模式与评价体系;师生通过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互动学习。提高他们分析、筛选、加工和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工作中去,确保他们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有效地使用技术,把信息技术真正地与实际工作整合起来打下基础。

2.构建高职专业协同教育路径思考

协同教育研究涉及二个以上主体,需要规范,协调从二者出发研究思想路。本文选择现阶段需要提升的文科类高职专业(如法律)为研究样本,其思路形成路径如图1所示。

3.实现协同教育具体方法

研究实现协同教育方法即有传统的协同教育理论研究,通过调查研究高职类专业教学实现协同教育基础、现状及教学改革需求。更主要是要引进信息技术,开发协同教育网站和数据库,搭建实践研究平台。组织信息技术法律专业教师,打破不同专业老师之间教学和科研上无交集现状,在分析研究实际需求基础上,针对高职专业(如法律事务、人民调解等专业)教学和改革需要,收集行业信息(如相关人民法院、社区的人民调解),研究理论与实践方法。

四、基本观点

计算机和网络将成为协同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主角,信息技术在高职专业协同教育实践和研究中具有平台和支撑作用。以某类高职(如法律类)专业为体例,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协同教育机制,突破现有的专业教育技术平台的困境,为高职专业改革探求方向,为推动高校实现协同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为建立新型专业奠定基础。

通过研究、选择高职专业协同教育的内容、方法路径,有利于形成高职专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适应行业协同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改革措施;研究信息技术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改变专业教学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建立高职专业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与行业互动合作协同教育模式,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重构信息技术教学与专业教学关系,以某类专业(如法律类专业)为案例,探索实现协同教育的方法(法律专业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行业资源利用三者协同),为新的专业设置、建设、课程教学奠定理论基础与操作参考指导。

参考文献

[1]刘志文.转型与构建:网络教学变革的理论研究[M].中国出版集团2009.

[2]盛永彬.高职类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设置原则[J].广东教育,2009.

[3]刘树桥.高职法律职业教育模式的路径选择[J].企业家天地,2008.

[4]黄立新.网络环境下的协同教育研究[J].科学出版社,2010.

[5]何克杭.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9.

[6]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研究,2009.

[7]肖坤.协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二次转型―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J].高等职教,2013(16).

协同通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协同设计; 船舶; AutoCAD; SVG

中图分类号:U662.2; TP391.72

文献标志码: A

Collaborative ship design based on AutoCAD DU Song,LIN Yan,CHEN Ming,JI Zhuoshang

(Ship CAD Eng. Center,Dalian Univ. of Tech.,Dalian Liaoning 116024,China)

Abstract: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ship design,the working model of collaborative design for ship is studied based on AutoCAD which is the most usual platform for ship design. A cooperative ship design system is developed by using mixed sharing mode. Among the cooperative groups,the strong-link and weak-link ensure the real-tim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system. The remote cooperative design of ship product drawing is implemented. The design methods can shorten ship design cycle and reduce cost effectively.

Key words:collaborative design; ship; AutoCAD; scalable vector graphics

0 引 言

船舶设计过程中常常需要不同专业、不同身份、不同地区的技术人员同时对某张图纸进行讨论和修改,为了讨论设计结果常常是通过网络或者邮件的形式发送图纸和相关设计信息,有时甚至需要到达同一地点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增加设计成本,还会拖延设计周期.

由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1,2]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各个成员围绕1个设计项目,各自承担部分设计任务,并行交互地进行设计工作,最终得到符合要求的产品方案的设计方法.协同设计作为1种行之有效的产品设计工作模式,众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已经从理论框架研究转向实际应用研究.由于船舶设计的复杂性,当前Tribon M2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船、机、电、货物系统的协同设计[3],而在船舶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阶段实施协同设计工作还没有成熟的软件系统支持.

本文以船舶设计过程中最为常用的AutoCAD工程设计软件为主要交互平台,设计开发采用XML技术、ObjectARX和套接字技术实现多个协同设计者对同一张图纸的远程分布式设计,并采用SVG(Scalable Vector Graphics)技术提供图纸的实时Web.以XML文件为数据存储格式,在环形结构中使用强连接(S-link)和弱连接(W-link)的手段保证系统运行过程中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1 实时协同设计系统结构框架

船舶产品协同设计是以设计组织者为主体,联系和控制设计参与成员,共同完成某个产品设计的协同过程.群体协作采用图形桌面会议模型,成员们围绕1个共同的设计图纸进行讨论、交换信息、相互协商、达成共识、作出决定,共同完成设计任务.设计成员以动态联盟的方式形成协同工作组,对船舶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设计者可随时动态加入和退出联盟.

1.1 网络组织结构

系统的逻辑网络体系结构形式为混合共享方式,综合集中式和分布式2种结构的优点,开放性和通用性较好,既能保证良好的数据一致性,也能减轻网络负担且便于异构平台的连接.系统网络组织结构模型见图1.

图 1 网络结构

发起人以主席身份建立协同工作组应用服务CoServer,远程拥有AutoCAD软件平台的产品设计师或专家在本地启动CoClient服务,在CoServer端注册,CoServer批准后建立连接.CoClient的连接方式采用环形结构参与设计图纸的修改和讨论.对于没有AutoCAD的专家成员可以通过本机浏览器远程实时浏览CoServer端的SVG格式的设计图纸,了解协同过程中产品的修改情况,并提出意见.

1.2 协同设计系统模块

协同设计系统主要包括数据库模块、协同管理控制模块、事件响应器、编码器、解码器、通信模块、数据校验模块、Web模块和CAD显示模块.其中,协同管理控制和Web功能在主席端实现.图2为系统的通信机制.

图 2 系统通信机制

数据库中记录的数据包括图形数据、用户信息数据和操作记录.系统通过事件响应器对图纸操作的设计事件进行监控和管理,采用XML文档保存设计数据和协作组内部的事件信息.编码器对图形数据和消息数据编码,使用Microsoft MSXML分析器生成XML文档DOM树,方便数据的管理和SVG图形文件的生成.网络环境中的各实时协同设计参与者通过Socket控件和ObjectARX提供的事件响应器,实时监测协作组内部事件并作出响应.

1.3 主席端工作模式

主席端的CoServer拥有控制图纸的最大权限,可以赋予CoClient修改图纸的权利.在某个时刻,最多只存在1个拥有数据资源修改权的设计者,拥有该权限的CoClient或CoServer的设计图形数据才可以向网内传输,其他人对设计的改动并不能让别人感知.CoServer端套接字包括4个线程:(1)监听用户加入请求;(2)监听发送过来的图形设计数据;(3)向所有设计者发送W-link数据;(4)向First CoClient发送S-link数据.

1.4 设计图纸的Web

基于Web技术进行AutoCAD产品图纸数据管理[4],借助Internet的交互式网页技术,CoServer动态创建SVG格式的设计图纸,可以实时提供当前的设计图纸给客户端进行浏览,实现基于Web的可视化共享.

2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2.1 SVG技术

SVG是由W3C组织开发的矢量图形标准,是扩展标记语言XML的1个应用.[5]它主要面向网络应用,具有灵活、可扩展、交互性强、可重用性、可伸缩性等特点.SVG图形作为矢量图形,可以任意放大而不会失真,这对于船舶结构布置描述是有意义的.图3为某钻井平台总布置设计图的SVG表达.

图 3 某钻井平台总布置设计图

2.2 数据信息传输

由于目前大多数网络环境不能够提供对IP多播的完全支持,为解决网络带宽有限问题,确保协同设计的高实时性和高可靠性,采用带有S-link和 W-link 2种数据传输规则的混合式数据共享模式.

S-Link:在2台工作站之间,接收发送所有设计过程中包括初始和实时修改的图形数据和控制信息,这种连接形式实时交互能力最强.W-Link:在2台工作站之间传输少量数据,这种连接只接收和发送少量控制信息和设计图元数据的头信息,实现对协作组任务的管理和数据一致性的维护.

综上所述,服务器无须发送所有数据给每个客户端,数据的分发任务将由所有客户机共同承担,避免传统C/S模式下数据集中于服务器进而造成服务器负担过重的现象.同时,由服务器和各客户端用W-link管理会议进程,保证整个协同设计的稳定性.

2.3 事件响应器

为建立CSCD系统的WYSIWIS环境,支持各协作者协同设计时的相互感知,在图元对象发生变化时,有选择地传递设计修改信息给所有设计成员.[6]通过派生ObjectARX提供的数据库反应器类AcdDatabaseReactor,实时监听AutoCAD图形数据库中所发生的事件(如实体添加、删除和修改等操作),以此取得协同过程中改变的实体信息.根据事件类型对其进行消息编码,修改图形数据文档并记录事件,以点对点单播(Unicast)传输方式向下个远程节点发送数据信息.在接收端开启监听线程,实时接收数据信息,通过验证模块后进行解码,将事件信息加入到日志,修改当前AutoCAD的图形数据库并刷新显示,完成事件的同步.

2.4 权限管理

CoServer通过W-link对工作组中数据对象进行一致性检查和并发控制.在系统中定义共享锁 CO_SHARELOCK 和排斥锁CO_EXCLUDELOCK来控制协作者之间的操作,通过控制共享对象的修改和访问句柄,在某一段时间内授予唯一用户修改共享对象的权利,从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2.5 后来者问题

主席端的CoServer批准接收到的加入请求后将消息分发到每个CoClient,First CoClient和Last CoClient 重新设置与后来者的连接状态,使之成为兄弟节点,然后设置后来者客户端的应用状态,最后将各自状态信息发送给主席,请求者完成加入,主席通过W-link方式刷新所有CoClient的控制和并发信息,兄节点给后来者发送完整的图形数据信息,完成后来者的应用状态同步.

2.6 数据管理

协同交互设计需要记录整个协同过程.系统中采用XML文档的方式记录船舶设计图纸协同操作的图元、修改时间、操作者等信息和所有协同工作者的信息.这种方式具有完整性、可扩展性和可再现性,并具有结构紧凑、系统开支小的特点.

船舶产品设计图纸比较复杂,为更好地保证所有协作者CAD文档对象数据的一致性,CoServer对CAD中所有实体对象进行编号,每个CoClient通过1个结构体存储这个全局ID和空间中实体对象的实际句柄,使得各个协作人员的数据保持关联.在系统中增加对数据修改的记录功能,设置专门的列表详细列出修改过的图元信息,使之能够选中并以高亮的方式展现给设计者,尽可能实现协同操作过程的可再现功能,在图形元素较多时,能够方便地找到所讨论的图元位置.

3 实时协同设计典型工作过程

3.1 协同设计工作组建立过程

协同设计工作组组建时序图见图4.

图 4 协同设计工作组组建时序图

主席端启动CoServer服务,准备接收加入请求,远程客户端启动CoClient服务,向CoServer提出加入协同组请求,CoServer批准后建立连接. CoServer 按照先后顺序初始化clientlist,安排各个客户端的兄弟关系;再与第1个CoClient建立S-link,与所有CoClient建立W-link;给每个参与者传递网络用户信息,在客户端存储并可见,使得他们之间可以进行设计讨论.初始化数据发送完成后,所有CoClient反馈确认信息,主席确认网络建立无误后,开始设计图形数据的发送,工作组组建完成.

3.2 初始化图形数据发送

CoServer通过W-link向所有参与者发送设计图纸的控制信息,并向First CoClient发送设计图纸当前所有图元数据.First CoClient在接收的同时,开始向兄弟节点发送数据.CoClient在接收到结束符后,检验接收数据与头数据的一致性.CoClient接收数据验证无误后进行解析,随后加入到CAD工作区显示,同时将数据和UniformID以字符串的形式存于XML文档中.发送完毕后,各个客户端使用zoom all命令,使这一时刻所有人的界面相同,完成图形数据的初始化(见图5).

3.3 实时修改的图形数据发送

每个实时协同用户都可以拥有这个限制功能,通过反应器模块感知图形数据的变动,有选择地进行发送.发送模式分为2种:一种是实时数据传输,实现每1处的修改都能同时在其他协同者端显示;另一种是增量数据传输,数据控制者在进行部分修改后,将修改数据批量传递给协同工作者.

4 结 论

船舶协同设计系统在协同开发环境中采用C/S和B/S混合式网络体系构成系统的网络平台,实现基于AutoCAD平台的实时协同设计的信息共享和并发控制.在CAD协同设计过程中,用户之间的交流也相当重要,配合当前流行的即时通信工具,已经基本可以实现多个协同工作用户间包括语音、视频、文本交流等辅助交流支持功能.

本文主要研究船舶协同设计平台的体系结构、多用户界面、并发控制、一致性检查、访问控制、记录管理等关键技术,但诸如版本管理、任务规划和冲突消解等关键技术并未进行深入研究,尚需进一步 完善.

参考文献:

[1] 童秉枢. 现代CAD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史美林,向勇,杨光信.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理论与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3] 乔珊,应文烨,何刚. 舰船数字化设计应用研究[J]. 中国舰船研究,2007(4):20-25.

[4] 邹红艳,来可伟. 基于Web面向AutoCAD图纸管理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J]. 计算机辅助工程,2003,12(3):45-50.

协同通信论文范文第4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nomy, culture, the 2011 Plan is implemented in China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actively promoted. Based on the basic structur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evaluation theory dominated b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builds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builds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compressive sensing. It passed the sample tests, and will be applied to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valuation,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actual work.

关键词: 压缩感知;协同创新;评价方法;模型

Key words: compressive sensing;collaborative innovation;evaluation methods;model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001-04

0 引言

为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我国实施“2011计划”,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并按照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价三个阶段建设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1]。在协同创新评价方法方面,国内学者或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或在企业的角度提出协同创新评价的方法,如李祖超探析了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并提出要建立健全以创新质量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2];赵川面向客户协同创新工作,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协同创新评价方法,并进行验证[3];李晓利提出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客户知识共享绩效预测模型,并开展预测[4];辛冲开展了企业组织与技术的协同创新研究,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关系[5]。本文基于协同创新基本结构,研究以协同创新中心为主体的协同创新评价理论构架,提出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压缩感知的评价系统,通过样本测试,使之应用于实际的协同创新评价,对实际工作提供借鉴。

1 协同创新评价理论构架

1.1 协同创新模型基本结构 协同创新模型由三个单元构成,基本组织单元是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构成的基本要素,三者的互动是协同创新的基础。位于中间的是合作组织单元,即技术创新联盟,它是基本要素各关联体或创新体之间最聚焦的合作创新方向,是未来协同创新重大成果的产出方向。位于正中心的是中心组织单元,即协同创新中心,它是协同创新体的“指挥部”,负责整个协同创新体的管理和运转。

1.2 协同创新评价的理论构架 协同创新中心是一个创新单位,是一个具有自组织功能的动态系统,要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内部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也就是说在系统受到外力干扰时,自身具有恢复平衡的能力,开展自动校正和调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对下属学院开展科研评价,就是要通过机制调控给予学院外力干预,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新的平衡。

协同创新结构是由协同质量、协同规模、协同效益和协同组织构成的四维空间,四要素的协同发展成为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认受度(协同质量)、宽窄度(协同规模)、延伸度(协同效益)、组织度(协同组织)四维坐标(见图2),建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对下属学院开展科研评价的分析框架。

协同质量、协同规模、协同效益和协同组织构成了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评价的四维空间,四个维度的结合,综合反映了整个协同创体的创新贡献。具体而言:①认受度,反映了协同创新中心的标志性成果的水平,集中体现在重大项目、重大成果、重大平台、高层次科研团队等指标,代表了协同创新中心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是协同创新中心“质”的表征。而对于协同创新中心而言,科研方面的标志性成果有被多数人认可的客观衡量指标,可以列入指标体系。②宽窄度,反映了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规模,是学院“量”的表征。协同创新中心系统需要有一定的科研规模来支撑,有助于协同创新中心科研系统的稳定、进化和平衡。对于具有统计规律的科研数据,以总量、均量、增幅等统计数据形成科研指标,系统反映了科研规模。③延伸度,体现了协同创新中心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等方面产生的综合效益。④组织度,反映了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组织能力,协同创新中心应围绕重大战略需求凝练重大科学问题,解决重大瓶颈问题,没有强有力的科研组织,完善的管理服务机制保障,无法顺利完成各项科研任务。在学校的部署下,协同创新中心必须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创新组织体系,决定协同创新中心持续的科研竞争力。

2 协同创新评价指标建立

2.1 构建原则 为了对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工作进行公正、客观、权威的综合评价,最大限度发挥科研评价工作的功能,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如下原则:

①引导性原则。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以改革体制机制为纽带,评价指标体系应有利于明确创新重点、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科研能力、培养创新团队,引导和带动整个协同创新体提升创新质量和贡献,聚焦标志性成果,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②科学性原则。下属学院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应准确反映学院科研的实际情况,综合表征认受度(协同质量)、宽窄度(协同规模)、延伸度(协同效益)、组织度(协同组织),指标全面、权重合理、范围明确,既能系统地、科学地反映学院科研的实际状况,又能促进其自身发展。

③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设有8个一级指标和34个二级指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计算方法科学,指标清晰,操作简单。

2.2 指标体系 根据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求,提出在平衡和系统视角下用维度表征反映了认受度(协同质量)、宽窄度(协同规模)、延伸度(协同效益)、组织度(协同组织)的评价要素。具体见表1。

3 基于压缩感知的评价模型

压缩感知(Compressive Sensing,CS)由美国数学家Candes和Donoho在相关研究基础上于2006年首先提出[6,7],其核心突破了香农采样定理的瓶颈,使得高分辨率信号的采集成为可能。压缩感知理论自提出以来极大地丰富了信号获取理论,并对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思路。2008年Wright等人将压缩感知用于模式分类,提出了基于CS理论的人脸识别算法,其有效地构建了基于CS理论的模式分类算法框架,即测试样本在由训练样本构成的过完备字典上的线性表示通常是稀疏的,根据稀疏表示实现模式分类[8]。本文研究的协同创新评价可以通过对由评价指标构成的模式空间进行分类达到评价的目标。

3.1 压缩感知理论基础 压缩感知理论是应用数学和信号处理领域的一个新兴理论,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信号的稀疏表示、编码测量和重构算法,其中和基于压缩感知的模式分类方法密切相关的是信号的稀疏表示与重构算法。

3.1.1 信号的稀疏表示 信号的稀疏性是压缩感知理论的基础,也是实现信号的模式分类的基本条件,这里首先给出稀疏性的定义,在压缩感知理论中信号的稀疏性由稀疏向量的稀疏度表示。近年来研究表明,信号的稀疏表示基不仅仅局限于是正交的,当前过完备字典分解方法已经成为信号表示理论的研究热点之一,该方法的产生使得利用压缩感知完成模式分类成为可能。

3.1.2 信号的重构 信号重构算法是压缩感知理论最重要的内容,对于一般信号而言,已知某一测量矩阵Ф∈RM×N(M■N)以及某一未知信号x在该矩阵下的线性测量值y∈RM,其中:y=Фx。所谓信号重构的问题就是利用原信号x在测量矩阵Ф下的线性投影y重构信号x的过程。对于一般信号,很显然,由于线性投影y的维数M远远小于原信号x的维数(投影的意义所在),根据线性方程组基本理论,上述方程的解由解系构成,即有无穷多个解。因此对于一般信号而言,该问题是不适定的。但是,当原始信号x满足稀疏性时,同时测量矩阵Ф和线性投影y满足一定条件时(y的维数M必须满足?詛0范数),可以证明信号x可以由测量值y利用求解最优?詛0范数精确重构:

■=arg min||x||0 s.t. y=Фx(1)

其中,||x||0表示向量x的?詛0范数,即向量中非零元素的个数。上述最优化问题貌似简单,实质上是一个NP-hard问题,需要穷举x中非零值的所有C■■(K是信号的稀疏度)中排列可能,因此几乎不可能在有限时间内得到最优解。鉴于信号重构算法是压缩感知理论的核心,为此,近年来各国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求解方法,较为典型的是最小?詛1范数法、匹配追踪系统方法、迭代门限法等。

3.2 基于压缩感知的模式分类一般理论 近年来研究表明,信号的稀疏表示基,即测量矩阵的列向量,不仅仅局限于是正交的,当前利用过完备字典(overcomplete dictionary)分解方法已经成为信号表示理论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基于压缩感知的模式识别算法中,通过用所有训练样本组成一部过完备字典,获得测试样本在其上的投影,由于测试样本在这部过完备字典的表示中,仅有对应的目标类别的系数较大,因此测试样本在过完备字典上的线性表示通常是稀疏的,根据这一稀疏表示就可以实现对信号的分类。图3为测试样本、过完备字典(训练样本构成)和稀疏表示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由于这样的稀疏表示具有空间可分性,因此利用这一投影可以实现对测试样本的分类。

基于稀疏表示的模式分类的算法其数学语言描述如下:

设由k类训练样本构成的过完备字典A=[A1 A2…Ak],其中每类Ai有ni个训练样本组成,即:

Ai=[v■ v■ …v■](2)

其中vi,j∈Rm则:

A∈R■,y∈Rm,x∈R■

对于第i类的测试样本y,那么:

y=[v■ v■ …v■]α■α■┆α■(3)

所以y关于A的线性表示可写成:

y=Ax(4)

其中x=[0,…,0,αi,1,αi,2,…,α■,0,…,0]T是一个第i类对应值为非零,其余的值为零的系数矢量,此系数矢量是一个稀疏向量,根据这一系数矢量中的非零值即可判别测试样本所属的类别。因此基于CS理论的协同创新评价过程就是计算稀疏向量x的过程。

4 应用研究

根据上文所述,基于压缩感知的协同创新评价的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1、利用训练样本构建过完备字典A,在本文中过完备字典A由500个样本组成,其中每一类(即评价结果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包括100个训练样本,字典A的行数等于单个训练样本的长度34,即评价指数的种类,过完备字典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

步骤2、令一个测试样本为y,利用式(4)和压缩感知算法得到最小?詛0范数向量x。

步骤3、计算[m,n]=max(x),其中m为稀疏向量x的最大元素,n为最大元素对应的列数。

步骤4、当0

由此完成基于压缩感知的协同创新评价。利用五组分别代表好、较好、一般、较差、差的指标向量:

y1=[0.5,0.07,0.32,0.6,0.2,0.49,0.73,0,0.97,1,1,1,

0.078,0.63,1,1,0.31,1,0,1,0.57,0.92,0,1,1,1,0.5,0.94,0.99,0.67,0.25,1,1,1]

y2=[0.74,0.13,0.22,0.23,0,0.18,0.37,0.83,0.46,

0.57,0.75,0.62,0.003,0.36,0.57,0.78,1,0.732,0,0.65,

0.09,0.56,0.5,1,0.5,1,0.67,0.9,0.81,0.74,0.13,1,1,1]

y3=[0.44,0.04,0,0.2,0.06,0.32,0.12,0.74,0.31,0.07,

0.75,0.77,0.048,0.92,0.21,0.38,0.53,0.724,0,0.57,0.47,1,0,0,0,0,0.31,0.37,0.41,0.39,0,0.5,0.5,0.8]

y4=[0.27,0.11,0.17,0.22,0.07,1,0.03,0,0.19,0,0,

0.29,0.146,1,0,0.05,0.35,0.293,0,0.12,1,0.61,0,0,0,0,0.01,0.02,0.02,0.17,0,0.1,0.3,0.8]

y5=[0.08,0,0.22,0.12,1,0.57,0.01,0,0.07,0,0,0.03,

1,0.09,0.03,0,0,0,0,0.01,0,0.07,0,0,0,0,0.01,0.07,

0.15,0.12,0,0.1,0.2,0.8]

利用压缩感知算法得到的x1,x2,x3,x4,x5分别如图5的a,b,c,d,e所示,从图5可知,五个稀疏向量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不同的区间上,由此可见,本文的算法可以正确的完成对测试样本的评价。

5 结束语

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科学技术工程,本文借鉴压缩感知方法,通过研究协同创新基本结构,提出以协同创新中心为主体的协同创新评价理论,构建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协同创新评价模型,通过样本测试,以期对实际工作起到重要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教技[2012]6号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Z].

[2]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81-84.

[3]赵川,杨育,杨洁.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客户协同创新工作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7):164-167.

[4]李晓利,杨育,张晓冬,王小磊,曾强.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客户知识共享绩效预测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2):112-115.

[5]辛冲,冯英俊.企业组织与技术的协同创新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23(1):37-43.

[6]Donoho D L. Compressed sensing[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6, 52(4): 1289-1306.

协同通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协作式 图书馆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 G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6-0085-06

Research in Collaborative Model of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Tang Li (Colleg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Lanzhou,Gansu,730020)

Abstract: The primary target of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is to reduce waste, cost reduction, and set up the balance relation of every element in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Compare of the librari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in some countries, we found that traditional sharing models had some shartcomings. Finally, we abstracted a collaborative model of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ces sharing, which includes distrcit collaboration, resources collaboration, services collaboration and technologies collaboration.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c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CLC number: G253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085-06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社会信息存储中心的图书馆不得不面临着难以存储海量信息的尴尬,但同时,图书馆用户的个性化服务与文献专业化需求愈加明显,寻求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与协作服务便成为图书馆的必由发展之路,于是,(区域)联盟图书馆、总分馆、文献传递等以信息资源共享为目的服务协作模式便应运而生,且因地制宜,国内外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也并不一样。文章以相关概念概述为基础,通过对各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比较,总结传统共享模式的不足之处,最终提炼出以地域协作为核心,资源协作、服务协作与技术协作为支撑的协作式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1 相关概念

1.1 “协作式”的概念

“协作式”一词来源于协同论(synergetics)以及英文“collaborative”一词。协同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协同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1]其中,协同效应是指由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伺服原理是指从系统内部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问的相互作用方面描述了系统的自组织的过程;自组织原理解释了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输入的条件下,系统会通过大量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结构。“collaborative”在不同的领域中赋予不同的解释,对于“collaborative”一词,很多学者给出了不同角度的解释。如Kagan[2]定义“coolaborative”是在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进行资源、能权力共享的过程;Mattessich和Monsey[3]将其定为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中各成员关系明确,且互利双赢的完成某个目标。Sonnenwald(1995)提出了“竞争合作”[4]的概念,用于分析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特征。对于信息科学领域,“协作式”一词多用于信息系统构建方面。协作式的信息系统包含一系列协同活动,其中信息资源共享是这一系列协同活动之一。

1.2 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

信息资源共享是使每个组织和个人都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其实质是信息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通过协调信息资源在时效、区域、部门数量上的分布,使信息资源的布局更加合理,从而在既定的资源约束条件下,使得用户的信息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5]图书馆出现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最初形式的图书馆实际上是一个文献的集合体,文献的积累和共享是图书馆产生的根源, 通过专职人员对文献的搜集、整理、保存, 图书馆成为便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专门机构。[6]自人类社会第一个图书馆产生之日起, 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即信息资源共享一直贯穿在整个图书馆发展过程中。

2 各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比较

2.1 我国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中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采用渐进共享模式,先建立一个或几个核心网,然后通过核心网吸引本地区乃至外地区的图书馆加盟,最后再通过核心网的互联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7]在我国,图书馆界分为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高校等几个系统,分属不同的行政机构领导和管理, 各系统内部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支持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文化部和财政部支持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共享工程)等全国性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分别开展了高校、公共和科研系统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一些地区性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中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中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献传递、资源存取、书目信息共享、协调采购等内容。[8] 早期出现的文献资源共享活动主要是合作藏书和馆际互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文献传递所具有的更加灵活,更加高效的优点显现出来,并成为当代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主流模式。在现代文献信息共享活动中,人们对各种文献包括异地文献或虚拟文献的存取能力,看得比拥有文献更为重要。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普及使得这种资源共享方式迅速发展,联机编目的发展能促进图书馆自动化工作的开展及文献编目数据的标准化,为使图书馆间基于Z39. 50 协议、OPAC 系统开展馆际数据传输及文献互借服务提供方便。[9]协调采购是图书馆面对书刊价格上涨而采取的协作措施。这种协调主要以地区联盟方式进行。为避免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资源重复和浪费, 促进高校图书馆整体效益的提高, 通过政府行政投入等方式, 以省、地区、行业集团采购的方式也日渐增加。

综上所述,无论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传递、存取或是书目信息共享,还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协调采购,中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主要是以地域协作模式式为主,注重各个独立单位的特色(专题)资源,大力推广图书馆联盟,重视网络作用,提供政策、机制保证和技术支持,与时俱进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2.2 西欧四国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10]

西欧四国图书馆联盟共享的内容如下:(1)文献资源共享。从文献的载体形式来看,共享的文献既有印刷型文献,也有视听资料和机读文献;从文献的出版形式来看,共享的文献有图书、期刊、报纸、科技报告、会议文献和学位论文;(2)网络资源共享,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据库、研究数据、技术报告、图像、网上课程等。从数据资料类型来看,涉及字典、百科全书等,从信息交流的方式来看,涉及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灰色信息等; (3)从资源的来源来看,共享的资源包括馆藏(图书、电子图书、印刷的期刊、电子期刊、学位论文、地图、旧照片、视听文献、数据库、非书资料等)、联盟成员和用户机构产生的资源(研究数据、科学文献、图象、音视频文件、部门报告和网上课程、迄今未出版的文章、会议文献、研究报告、技术报告等)、联合购买的电子资源(图书、期刊和数据库);(4)目录共享,目录包括集中目录(联盟目录)、联合目录、地方目录、开放存取期刊目录、联盟成员机构电子出版物的目录及一些网上目录;(5)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共享,包括职工教育、培训、图书馆管理、咨询服务等;( 6)数字化馆藏生产制作:数字图书馆项目、数字文献的合作存档;(7)基础设施共享:与国家和国际图书馆网络连接;(8)许可证licence:数据库和电子期刊、电子内容许可;(9)信息技术、服务、能力、通讯与权威著作的共享。

综上所述,西欧四国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除了基本的地域协作外,还突出了以资源(主题)协作为主的特点。资源(主题)协作模式主要是将统一主题的资源集中在一起,方便用户从专题角度查找文献。

2.3 美国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谈到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协作联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19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对其他图书馆实行馆际互借服务,并开始对大约400多家图书馆提供图书目录卡片。

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共建分为三个阶段:[11]第一阶段:从1948年到1970年代由美国政府为主导的建立一个完整的全国性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计划。在本阶段完善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卡片联合目录,确立其国家书目的地位,出版发行书本式目录。由国会图书馆一家来集中收集和协调编目,统一出版《全国联合目录》向国内的各图书馆提供文献编目服务。联合编目是美国图书馆大规模合作的早期形式。但是到了70年代以后美国的图书馆的财政经费大幅消减,资金不足,图书馆间的共享关系逐步发生了变化。以国会图书馆为主导的时代开始让位于地区性和民间性的多元化信息资源协作网络的时代。

第二阶段:到70年代初期美国的图书馆协作体开始自发组织、地区性协作,主要以大学图书馆为中心,也包括了一些公共图书馆。在本阶段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协作模式更加广泛,除了馆际互借以外还有其他协作内容,主要以联机方式联合编目来共享书目资源(图书、期刊)、参考咨询的合作、文献配送服务、文献合作采购、按主题分工收集等等。这种协作形式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面貌。

第三阶段:从90年代后期图书馆协作网络进一步向着数字化图书馆的方向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馆际协作关系、服务合作有了全新的内容,美国大部分图书馆协作体的成员馆通过互联网将信息资源相互链接在一起,正走向图书馆网络化、虚拟化、数字化之路,向数字图书馆的方向发展。在本阶段较明显的发展趋势,就是协作网与协作网之间再组成为一个更大的联合体,称为协作联合体,或称协作联盟。这种“网络联盟”(Network Alliance)形式,联合了数个区域性图书馆协作组织,旨在全美范围内加强与其他联盟之间的合作,共同购买电子出版物,包括单行版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物,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交互式咨询服务。

不难看出,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协作模式较为成熟和全面。在地域协作的基本模式下,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共建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协作模式共同发展的局面。如馆藏组织协作模式,旨在发展统一组织内部各机构的资源共享;协作采购制度模式,成员图书馆共同协调采购工作,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

3 协作式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在数字化时代,有效搜索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变得极其重要。2002 年4 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正式启动,截至同年底,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20 家省级分中心资源建设总量就达到200GB。在某一程度上说,虚拟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属于专题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领域。但是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在整体规划、团结协作、政策保障、技术支持等方面仍存在着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12]协作式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可以捕获各种显著的信息资源,并为人们提供服务,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多协作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势在必行。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应采用多协作共享模式协调发展,以馆藏地域协作模式为核心,、资源协作、服务协作、技术协作模式为支撑。

3.1 资源协作

资源协作模式的实质是对不同的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主题区分,其目标在于发展基于共享的专题馆藏。所谓专题馆藏就是将不同类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和存错,便于满足不同需求的用户。资源协作模式能将同一主题的资源集中在一起,方便用户从专题角度查找文献。资源协作模式必须是再馆藏地域协作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换言之,资源协作模式也需要集中采购,并存储在相关地点。这一模式典型的例子是瑞典的联盟模式(ConsortiumModel) 。联盟模式包括瑞典6 个主要科技图书馆,这一系统通过协调活动建设国内的科技文献资源。[13]由于目前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资源的急剧增加,因此,仅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各种专题馆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读者的需求。在资源协作模式下,不仅要对纸质资源进行专题馆藏的建设,还应注重电子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建设。关于电子信息资源的协作共享可以通过搭建网络图书馆平台得以实现。[14]网络图书馆着力于构建一个分布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它将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贮存、以网络化方式互相连接, 提供即时利用, 实现资源共享。网络图书馆的核心是通过访问统一的网络图书馆界面, 用户经友好的引导, 通过高速宽带网, 经由网络图书馆中心管理平台方便地链接各种信息资源, 得到高效跨库、无缝链接的电子信息资源。

图书馆知识资源是指在目前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通过一定形式,如购买、租用、自行开发、建立镜像、链接等提供给用户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既可存储在馆内,也可存储在馆外,通过网络为本馆读者获取和利用,可以是现实馆藏,也可以是虚拟馆藏。[15]图书馆知识资源共享的核心是建立 “知识资源池”,知识资源池不仅包含了显性知识、专家联络地图以及嵌入在个人头脑和组织机构中的隐性知识的动态集合。[16]3.2 服务协作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内容除有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合编目、联合采购等外,还包括馆际间的个性化服务、针对特色资源的共享服务、专业咨询服务和教育培训服务,以及各图书馆联合活动服务(如大型书展)等内容。针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中不同的信息资源,应建立其对应的服务协作模式。目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已有多年,所涉及的信息资源主要以传统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为主。关于知识资源共享也逐渐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热点问题。因此,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服务协作模式可根据现有的信息资源开况分为两大类(见表1)。

表1中所列并非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全部服务内容,在此仅列举较为关键的几种服务内容。其中,针对传统信息资源和电子信息资源的服务已较为成熟,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这类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是馆际间的共享服务;针对知识资源各种服务已在部分图书馆中得到应用,但却为上升到知识资源共享的层次,知识资源的共享服务是由用户向某一图书馆提出信息需求,在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借助另一图书馆的资源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因而知识资源的共享服务是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直接对话(见图2)。

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服务协作模式中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中传统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已得到广泛应用,无需详细说明。知识资源共享的协作服务有:(1)个性化服务。旨在通过信息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和特点来向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一种服务。个性化服务的实质是对不同的用户采取不同的服务策略, 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个性化服务能帮助用户以最小的努力获得尽可能最好的服务。(2)特色资源服务。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有其特有的馆藏特点,而将这些特殊的信息资源服务于具有特殊信息需求的用户的过程就是知识资源共享服务的另一个重要内容。(3)专业咨询服务。要求联盟图书馆应共建共享图书资源、人才资源、知识库、网络资源等4种资源,共同开展数字咨询服务。[17](4)教育培训服务。图书馆联盟不仅提供面向用户的宣传教育活动,而且对联盟图书馆员也进行在职教育,强化联盟馆员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实现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共建共享,并加强馆际之间的合作。[18]

3.3 技术协作

在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协作模式下,虽然在地域间的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联合编目以及图书、电子文献联合采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方面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协作模式。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协作旨在整合图书馆资源,提供共享服务,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最有效利用。

(1)建立公共网站和网络协作系统。[19]网站内容包括技术协作子系统、网络协作系统、文献传递子系统,馆际互借子系统,通用借阅证管理,等等。并通过网络协作系统实时交流,实现技术系统的实时交流。实现各馆工作人员通过视频进行实时交流, 实现网上文件传递, 召开网络会议。技术人员可以在网上就一些技术难题及时向技术协作小组其他成员咨询, 真正做到文献、设备、人才、技术的资源共享。

(2)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协作标准。目前,我国图书馆所用的信息服务平台,读者服务管理系统等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开发,在协作式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下,要实现资源协作和服务协作,就必须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各种平台和系统的建设。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以地域协作为核心,资源协作、服务协作和技术协作为支撑的协作式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4 结语

协作式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旨在最大利用现有图书馆信息资源与开发潜在的无限信息资源,成功转化信息资源为知识资源,最终为信息用户提供及时、有效、有益的服务。同时协作式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还可以减少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和利用,降低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所产生的成本与效率,最终实现人、财、物的效率最大化科学利用。

参考文献:

[1]哈肯(Hermann Haken). 协同学引论[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

[2]Kagan, S. T.. United we stand: collaboration for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ervices[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1.

[3]Mattessich, P., Monsey, B..Collaboration: what make it work[M]. St Paul, MN: Amherst H. Wilder Foundation.1992.

[4]Sonnenwald DH.Contested collaboration: A descriptive model of intergroup communication in information system design[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1995,31(6):859-877.

[5]马费成.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6]杨思洛,罗卫.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新论[J].情报资料工作,2006,(4):16-19.

[7]黄长,霍国庆.中国信息资源共享的战略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3):3-11.

[8]张冬梅,王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81-82.

[9]赖毅,方英.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探析[J].图书馆建设,2006(2):39-41.

[10]杨丽,高波.西欧四国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5:39-42.

[11]王亚平.美国图书馆协作网络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给我们的启示[EB/OL].[2011-08-17].http://ias.省略/sh

ow/show_project_ls.asp?id=790.

[12][13]李安.国外几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1):100-102.

[14]李兰.网络图书馆建设与信息资源共享服务[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24(3):64-65.

[15]王南.图书馆联盟数字资源建设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5(12):53-56,88.

[16]陈搏等.知识资源池:知识创新和共享的宏观机制模型[J].科学学研究,2006,24:274-279.

[17][18]马江宝,高波.台湾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图书馆情报工作,2009,53(5):137-141.

[19]李治纯.图书馆技术协作初探[J].图书馆论坛,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