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协同通信

协同通信

协同通信

协同通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协同通信;融合;云通信;智慧城市

中图分类号:TP393

智慧城市趋向于信息的互联互通以及所有事物、流程、运行方式的智能化[1]。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虽然通讯手段和途径在不断的增加,但是沟通的效率并未因此提升。目前大部分单位、个人的信息系统仅停留在信息处理层面,无法融合多种通信方式,使得通信、信息、业务间缺少关联,导致出差成本、会议成本、办公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发展集成众多通讯能力的统一的通信平台是实现“智慧城市”的沟通保障。2009年,在统一通信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了协同通信的新概念。其是基于通讯运营商云计算技术开发的统一联络通信平台系统,能将目前各种通信方式,包括电话、传真、短信、即时消息、VoIP等无缝地集成在一个平台之上,用户无需关心对方使用的是哪一种通信方式,都可以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实现了通信管理、时间管理和客户管理。

目前在协同通信发展中,系统构建的标准并不统一,开放接口少。大多厂商偏向于从自身的领域出发寻找切入点,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但是企业用户的信息化程度并不相同,对协同通信的需求和应用程度也各有侧重。而简化网络、降低管理成本、高效沟通是众多企业面临的迫切需要,因此,企业用户更需要的是符合自身实际需求和信息化现状的“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方案。协同通信需要打造一条贯通上下游、互利共赢的产业链,通过与知名企业和应用方案商结为战略合作伙伴,使产业链条趋于完整;向核心技术和关键战略延伸,着力打造融合通信的核心技术。在协同通信市场的产业链上,电信运营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运营商加入到协同通信阵营中,是对协同通信市场的最大促进。运营商拥有丰富的企业用户资源和地面管道的优势,能够更容易和更快地形成协同通信的大平台。服务提供商和厂商通过合作纳入到运营商的服务体系中,将加快协同通信市场的发展。鉴于此,笔者提出了一种基于电信运营商云计算技术的协同通信系统设计方案,以满足智慧城市对于智能通信的需求。

1 系统核心体系

目前协同通信的服务模式主要分为:(1)面向政府、企业用户的全功能协同通信服务模式;(2)面向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的便捷移动互联网服务模式;(3)面向聚类市场和行业应用的通信能力开放平台服务模式。但是无论哪种服务模式,在满足企业用户各种定制化需求的同时,需要降低使用通信能力的复杂性和使用的成本,能够通过协同系统便于将通信能力集成到任何应用或产品中,将通信能力与应用逻辑和工作流程紧密集成,使应用或产品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本文提出的协同通信系统设计方案主要将电信网、移动网、互联网等网络的差异进行了封装和隐藏,采用云计算技术构建云通信平台,进一步降低了通信能力集成的技术门槛和使用成本。智慧城市智能化应用系统集成商和增值应用开发商可以非常简单地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应用或产品增加通信功能,将语音、短信、即时通信、电话会议等丰富的通信能力快速添加到任何网页、应用或产品中去,与逻辑和工作流程紧密集成,快速开发具有通信能力的应用或产品。系统平台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2]。利用融合通信能力可以为原有应用或产品提供创新的通信方式,从而形成新的功能和特性,催生新的智能化应用模式和商务模式。帮助企业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帮助个人用户改变沟通模式、提升沟通效率和趣味性。

图1 协同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

从图1可以看出,协同通信系统将IP网络、GSM网络和PSTN网络上的网元相连,可以提供融合的业务。此外,通过Parlay程序接口的方式将承载网络的能力开放给第三方,运营商只需负责基础承载网络的建设和维护,应用程序服务器由第三方独立软件供应商提供,由于应用程序接口将网络的能力进行了抽象,对于应用程序服务器的提供者,只需了解应用程序接口的内容即可,无需了解底层网络实体复杂协议(CAP、INAP等)的细节,降低了门槛,使他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用户需求和业务流程的实现上。另一方面,由于底层的网络实体在Parla网关处实现了汇聚,并且对于上层的应用来讲,屏蔽了底层的实现。所以实现电信网、移动网和互联网业务的融合变为了可能。

2 系统数据存储与组织

协同通信系统作为云计算系统对数据的存储与组织方式具有较高要求。本文提出利用云存储以及分布式技术为协同通信系统提供支持。云存储是在云计算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技术手段,让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在应用软件的管理下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系统[3]。云存储结构模型由4层组成[4]。存储层:存储设备往往数量庞大且分布多不同地域,彼此之间通过广域网、互联网或者FC光纤通道网络连接在一起。基础管理层:其基础管理层通过集群、分布式文件系统和网格计算等技术,实现云存储中多个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使多个的存储设备可以对外提供同一种服务,并提供更大更强更好的数据访问性能。应用接口层:不同的云存储运营单位可以根据实际业务类型,开发不同的应用服务接口,提供不同的应用服务。访问层:任何一个授权用户都可以通过标准的公用应用接口来登录云存储系统,享受云存储服务。云存储运营单位不同,云存储提供的访问类型和访问手段也不同。

传统的数据库比如关系型数据库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遇到了瓶颈,大量的访问用户在访问量方面遇到了新的挑战。因此,协同通信系统的数据库是一个分布式解决方案。分布式数据库通常使用较小的计算机系统,每台计算机可单独放在一个地方,每台计算机中都有DBMS的一份完整拷贝副本,并具有自己局部的数据库,位于不同地点的许多计算机通过网络互相连接,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全局的大型数据库[5]。这种组织数据库的方法克服了物理中心数据库组织的弱点。首先,降低了数据传送代价,因为大多数的对数据库的访问操作都是针对局部数据库的,而不是对其他位置的数据库访问;其次,系统的可靠性提高了很多,因为当网络出现故障时,仍然允许对局部数据库的操作,而且一个位置的故障不影响其他位置的处理工作,只有当访问出现故障位置的数据时,在某种程度上才受影响;第三,便于系统的扩充,增加一个新的局部数据库,或在某个位置扩充一台适当的小型计算机。

3 实例分析

中国电信自主开发的协同通信ECP客户端主要面向政府、企业单位的职员等以PC端客户端使用方式为主的用户群体,为其提供协同通信服务解决方案。“ECP”以统一通信录服务为核心,在服务端为个人、企业通讯录提供云存储及同步服务;集成兼容标清、高清两种模式的视频会议服务,便民实用的电话会议服务,可自定义签名、实时回复至客户端的短信群发服务,支持WORD、XLS、TXT、JPG等多种格式并且跨PSTN网与互联网的网络传真服务,支持手机、固话、小灵通等任意终端电话手机一体化、随意转接以及客户立即识别弹屏信息显示的智能电话服务,以及包含文字、白板、共享、图片、文件等多种信息沟通方式的群组服务等等,从而为用户提供全面到位的协同通信服务。

为了保证协同通信系统的正常可靠工作,在国内31省市进行用户测试,测试方式包括大用户量并发性能测试、PC客户端、移动终端客户端体验性测试、功能性测试等多项内容。其中功能测试包括:升级安装、注册登录、电话呼叫、电话会议、视频会议、通讯录管理、好友管理、IM收发、群组和群聊等600多个测试用例。通过测试,在运行环境政策的情况下,系统运行稳定、网络响应及时、传输可靠。经过分析,用户使用功能时,网络的影响对使用效果、体验感知最大,在移动网络信号微弱或者频繁瞬断时,传输数据会出现延迟。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与政府、企业的管理、生产流程相结合,使沟通效率提高20%、综合办公成本降低20%-30%。

4 总结

由于应用规模和复杂度的限制,本文仅在一定范围内对基于云计算的协同通信系统进行了分析,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提出的基于电信运营商云通信的协同通信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对提升企业服务能力、办公效率、沟通能力、协调效率,有效降低政府综合运营成本,打造低碳经济起到良好促进作用。通过对中国电信建设和实施协同通信ECP产品的分析,验证了系统设计体系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许庆瑞,吴志岩,陈力田.智慧城市的愿景与架构[J].管理工程学报,2012,26(4):1-6.

[2]温昱.软件架构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张龙立.云存储技术探讨[J].电信科学,2010,S1:71-74.

[4]刘思得.基于网络的云存储模式的分析探讨[J].科技通报,2012,28(10):206-209.

[5]朱泓丞,徐志广.分布式数据库副本最优安置问题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9,29(9):2509-2513.

协同通信范文第2篇

云时代真的来临了,不仅企业的IT基础架构要云化,业务要云化,就连企业通信也要云化。最直接的例子是,很多企业都在用的视频会议系统正在云化。企业为什么越来越青睐云视讯?华为云核心网产品线副总裁袁小海说原因很简单:“企业通信云化投入成本降低,网络开销小;业务可以快速开通,使用方便;系统可以灵活扩展,互通互联。”

应云而生,体验为王,这就是企业云通信的追求。

企业变革的力量

如今,数据已经成了企业的核心资产。企业都在想方设法实现IT基础架构、业务和运营的数字化转型。云计算、大数据、软件定义网络(SDN)、NFV(网络功能虚拟化)等技术的兴起驱动着企业业务的变化。以前,企业关注的是内部的业务流程、运作,现在则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致力于实现企业内外部,以及企业与其客户、上下游合作伙伴的连接,让沟通和协作变得更加便捷。“通信已经嵌入到企业的业务流中,为企业业务的腾飞插上了翅膀。”袁小海介绍说,“企业通信通常包括语音通信、视频会议、呼叫中心、即时通信等,问题是这些应用都是各自独立的。企业通信的云化就是要将语音、视频、通信和数据通过一个平台串连在一起。”

在ICT全面云化的大趋势下,企I通信云化转型的浪潮正在来临。华为致力于打造云化、融合、开放的一站式企业云通信平台,同时提供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云视讯终端,携手合作伙伴共建生态圈,为企业用户提供极简且卓越的企业云通信服务。

企业云通信是企业变革的驱动器之一。华为认为,企业云通信要具备四大特征:云化、融合、端云协同、能力开放。

云化比较容易理解。举例来说,现在很多中小企业和创业公司,它们不可能自己购买高端的视频会议系统,如果能够变买为租,不仅可以享受云视频的便利,而且可以实现轻资产运作。企业云通信可以通过云化的方式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按需订阅的服务。采用云通信可以更好地节省成本,方便业务扩展。

融合就是把分散的语音、视频、数据等通过一个平台进行融合,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沟通体验。

端云协同对于提升云通信的体验非常关键,如果只拥有一个强大的云平台,而终端不给力,那么也会影响用户的体验。现在,虽然网络的带宽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网络传输中存在丢包、抖动、安全威胁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实时通信的要求,必须持续进行改善。

开放是华为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企业在云计算时代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将企业通信云平台开放给行业用户,让用户只关注自己的核心业务,而不必将时间花在企业通信系统的建设和运维上,这样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业务的创新。比如,华为企业云通信平台可以用于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诸多场景,还可支持更多ISV进行联合创新。”袁小海表示。

企业云通信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从办公走向行业,从融合迈向云。通信能力不仅适用于办公场景,而且也是提高业务协同性和生产力的基础。

端云协同 相辅相成

在云计算方面,华为一直强调打通“云管端”,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在企业云通信方面,华为如何让“端云协同”真正落地呢?简单一句话,华为要提供一站式的云通信解决方案。

先说说云视讯这一层面,CloudMCU作为华为云视讯平台部署的核心部件,可以帮助视频会议服务提供商和企业快速建立自己的云化视频会议系统,既强大又简单。

CloudMCU可基于VMware和华为Fusion Sphere进行虚拟化部署,支持弹性部署和平滑扩容。MCU云化后,可对会议资源进行集中控制、智能管理,并可实现按需调配,而不再受硬件资源的限制。另外,CloudMCU资源池部署还可支持负载均衡、备份和异地容灾等安全机制,最大程度地确保会议服务稳定、可靠。

CloudMCU“包容性”极强,兼容IE、Chrome、Firefox等多种浏览器,适合会议室、桌面和移动等多种会议场景。CloudMCU同时支持SIP和H.323,以及AVC和SVC的混合会议,将视频、音频、辅流和数据融合到同一个会议中,实现无缝协作。

从底层技术上看,CLoudMCU支持H.264HP,可节省50%的带宽,同时支持H.264SVC和SEC3.0超强抗丢包技术,在网络传输出现20%丢包的情况下仍可保证音视频会议正常进行。

华为CloudMC重新定义了云视讯媒体平台,不仅实现了全媒体接入,而且具有智能资源管理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应用体验。既然CloudMCU的出现为企业通信云化奠定了基础,那么它支持的“端”设备又有何特殊之处呢?

华为给了企业用户两个新的选择――华为TE10和华为TE20。

华为TE10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全球首款“六合一”轻型云视讯终端,采用All-In-One的设计方式,将高清摄像头、编解码器、麦克风、音响、WiFi与蓝牙、安装支架等六大功能模块集成于一身,并可在1分钟内完成安装与部署,即插即用。

TE10是应云而生,它在拥有高清音视频通信效果和超强网络适应能力的同时,在产品设计、应用操作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像使用消费电子产品一样简便。从外观看,华为TE10突破了传统视讯设备的设计风格,由内而外都借鉴了消费电子产品的设计理念,让用户有一种亲切感。因为采用一体化的设计,TE10的整体造型十分轻巧,长宽高都只有9cm,重量仅500g,功耗低至8W,方便携带。

企业级产品的消费化、大众化趋势,以及与不同云平台的互通能力,是云视讯落地的关键。华为TE10采用行业标准协议,采用云真、华运通、Videxio等不同云平台的用户均可自由接入TE10。

华为TE20是一款用于中小型会议室的一体化高清视频会议终端,集成了高清摄像机、编解码器和麦克风,5分钟即可实现设备的安装部署。与TE10一样,TE20在外观设计上也实现了创新,曾经赢得德国iF Design Award 2016 工业设计大奖。不过与TE10不同,TE20可以适应空间更大、更复杂的会议室环境,安装方式也更多样化,可以支持电视机上安装、挂墙、天花板倒装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TE20具备强大的视音频处理能力,实现了1080p高清图像采集,画面更细腻、逼真,再配合华为新一代低照度成像技术,即使在低照度环境下,依然可以呈现完美的高清图像。

目前,华为TE20有两个型号:TE20-5X面向云视讯平台,可满足不同环境和应用场景下的云视频通信需求;TE20-12X主要面向行业市场,可基于私有云平台提供更好的视讯体验。

始终保持开放

2016年11月9日,全球著名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授予华为 “2016 EMEA视频会议市场领导奖”。Frost & Sullivan认为华为之所以能够在视频会议市场取得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以下三方面:第一,华为具备完整的产品与解决方案体系,可满足客户从大型会议室到紧凑型会议室,以及移动空间的全场景沟通需求;第二,华为在产品与技术创新方面进行了大投入,在4K、H.265、云视讯、云终端等方面保持技术领先;第三,华为非常注重渠道与合作伙伴的建设,在合作中取得成功。

在企业云通信领域,华为最擅长的还是做平台。华为基于自有的开放平台,将语音、视频、会议、消息、状态、群组、通讯录、管理等类API与不同应用场景进行适配和包装,方便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开发,将通信能力嵌入到企业的办公、CRM、ERP等应用系统中。

协同通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协同通信;译码转发;机会中继;中断概率;复杂度

协同通信通过彼此共享网络内不同终端节点的信道资源,构成虚拟多天线阵而获得空间分集增益,能够有效抵抗无线信道的衰落效应。在多中继节点网络,如何选择合适的中继节点参与协同是一个关键问题,不同的中继选择策略实现复杂度不同,并对系统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献[1]分析了“全中继”转发策略的协同系统的性能,由于系统中存在多个中继,要求各链路满足正交特性以减小信道间干扰,导致频谱效率降低,当中继数过多时,引起的性能损失会相当明显。为了弥补“全中继”协同的不足,文献[2-4]提出了机会中继选择策略,通过选择一个最佳中继进行信息转发,可获得与“全中继”协同或更为复杂的分布式空时编码时相同的分集增益性能,同时提高了频谱效率,降低了系统实现的复杂度。本文主要针对DF协同通信网络,分析两种机会中继选择策略下的系统中断概率和计算复杂度,并通过数值分析和仿真进行比较。

1 系统模型

在DF协议下,分布式机会中继和集中式机会中继协同通信网络模型如图1所示。系统中包括1个源节点S,1个目的节点D和 M个中继节点Ri(i=1,2,L M)。假设各节点仅有一根天线并工作在半双工模式,中继的半双工特性使目的节点对接收到的信号能够采用最大比合并技术进行解码。系统中所有信道均相互独立,且为慢衰落瑞利信道。任意节点i和j之间的信道系数hij服从零均值、方差为σ2ij的复高斯分布。信道噪声服从零均值、方差为N0的复高斯分布。假设各节点的发射功率均为P,记平均信噪比为SNR,则有SNR=P/N0。设数据流的目标速率为R。

⑴在分布式机会中继策略中,网络中所有的潜在中继节点Ri都监听源节点发送的RTS(Ready-To-Send)分组和目的节点回复的CTS(Clear-To-Send)分组,并根据所接收的RTS和CTS分组分别估计其与源节点和目的节点间的信道状态hsi和hid。则中继Ri的信道度量参数为

每个中继节点Ri设置定时器为hi的倒数,则具有最佳端到端路径的中继节点的定时器会最先超时,并向整个网络广播一个标志分组以表明其是最佳中继。最佳中继选出后,源节点发送信息给最佳中继节点,并由最佳中继向目的节点进行解码转发。

⑵在集中式机会中继策略中,源节点首先采用广播模式向所有中继节点发送数据,能够正确解码源节点信息的中继构成候选中继集合Ω,中继Ri∈Ω向目的节点发送训练序列。目的节点根据接收到的训练序列估计hid,选取瞬时信噪比最大的节点作为最佳中继。最后被选中的最佳中继向目的节点转发源节点信息。

中继节点Ri能够正确解码源节点信息,要求源节点S到Ri的瞬时信噪比γsi不小于信噪比门限γth,则候选中继集合Ω为

2 性能分析

2.1 中断概率

⑴分布式机会中继策略选取的最佳中继是具有最佳端到端瞬时信噪比的节点,其中端到端瞬时信噪比用源-中继瞬时信噪比和中继-目的节点瞬时信噪比的最小值描述,则最佳中继的选择准则可描述为

令 ,则Wi服从参数为 的指数分布,即

系统中断概率为

⑵集中式机会中继策略的最佳中继选择准则如式(3)所示。

2.2 复杂度

分布式机会中继策略的最佳中继选择过程由各个中继节点仅根据本地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来完成,不需要每个中继或目的(中心)节点已知全局CSI。当最佳中继选出后,只有最佳中继接收源节点信息,其余未选中的中继节点则处于空闲状态。而集中式机会中继策略需要网络中所有中继节点监听接收源节点信息并进行解码,其最佳中继选择过程由目的(中心)节点根据全局CSI计算完成,并需要将选择结果通过一个低速率的信道反馈给被选中继。

因此,与集中式机会中继策略相比,分布式机会中继策略的中继节点解码次数少,系统实现复杂度更低,同时能够减少网络中的功率(能量)开销和控制开销,更适用于能量受限的网络,例如Ad hoc网络或无线传感器网络。

3 仿真结果和分析

本节主要采用蒙特卡洛仿真对分布式和集中式机会中继选择策略的中断概率性能进行比较。仿真中设置信道系数的方差为σ2ij=1,目标速率为R=1。图2给出了两种策略下的中断概率随信道平均信噪比和潜在中继个数的变化关系,横轴表示中继到目的节点的平均信噪比值,纵轴表示系统中断概率。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两种策略的仿真值均在理论曲线附近,从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当潜在中继个数一定时,两种策略在低SNR时的中断概率几乎重合,但随着SNR的增加,集中式机会中继策略的中断概率性能略优于分布式机会中继策略。另外,两种策略的中断概率都随着潜在中继个数的增加而减小。

4 结束语

机会中继通过选择一个最佳中继进行信息转发,获得与更为复杂的分布式空时码相同的分集增益。本文主要研究了DF协同通信网络中的分布式和集中式机会中继选择策略,对两种策略的中断概率性能和复杂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与集中式机会中继策略相比,分布式机会中继策略的实现复杂度较低,网络中功率开销和控制开销更少,更适用于能量受限的网络,但其在高SNR时的中断概率性能略差。

[参考文献]

[1]Laneman j n,Wornell g w.Distributed space-time-coded protocols for exploiting cooperative diversity in wireless networks[J].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Theory,2003,49(10): 2415-2425.

[2]Bletsas a,Khisti a,Reed d p,et al.A simple cooperative diversity method based on network path selection[J].IEEE J Sel Areas Commun.2006,24(3):659-672.

协同通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协作网络;通信分析

0 引言

协作通信系统是利用网络天线系统资源完善的信源中继协调转发信息系统,通过无线传输实现数据的空间分集处理,从而提高通信系统的有效可靠性。是多天线技术发展后的又一项课题。协同通信是对通信节点进行的无线技术,通过搜集网络中闲置的无线,实现分布式的无线阵列协同传输,提高通信系统的应用价值,确定协作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逐步改善协同通信系统的有效发展管理。

1 CoMP相关问题的有效研究

为了提高通信数据的整体速率,服务质量、蜂窝小区的覆盖半径、容量逐步减少。越来越多的微小小区造成基站数量快速增加,整体系统部署的维护成本大大增加,一个有效地办法是选择协同通信应用技术完成通信网络的协作。上行CoMP的用户终端MS所发出的信号,可以被多个基站进行接收,用户终端需要明确发送出信号在基站的实际接收处理过程,从而确定上行信号的密切联系程度。

1.1 CoMP的通信类型

频率复用因子等于一的多校区系统,小区之间的干扰不易消除,只有通过小区的吞吐量,对边缘用户进行吞吐处理,实现CoMP技术对干扰的有效消除,通过基站之间的信息传递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联合传输处理应用方式,是通过多基站共同协作完成数据执行处理,确保基站之间的干扰降低,达到有效地数据信息共享,提高用户数据信息的有效实现,对于用户而言,需要采用协作方式服务处理。协作调度波束是整个协作系统资源的有效可靠分配方式,这些操作可以有效地减少小区边缘用户对于资源的冲突作用,是对协作共享用户数据信息的有效传递,是为基站服务的。

1.2 CoMP协作的方式

CoMP协作选择的方式有静态协作、动态协作和半动态协作三种。静态协作是在固定准则基础上完成的基站协作。通过对干扰较大的基站的有效处理,有效地消除外界的感染,最大消毒的完善用户终端的位置处理。这种方法的实现可以有效地消除干扰效果,确保不同位置的用户终端合理性。这种用户终端处理方式是不可以移动的,因为移动会造成干扰。而动态协作是主服务基站,按照用户终端反馈回来的干扰源信号,采用有效的分离分配服务实现终端的协作。这种方式可以对不同的用户进行处理,协作对象可以不同,从而最大程度的消除小区之间的干扰问题,但是其应用的成本较低。而半动态协作,是用户终端通过动态作用协作进入基站,实现预先设定的协作集,用户终端选择合理的协作集,完成基站数目的有效范围控制。这种写作方式具有成本低、适应能力强的优势。

2 协作通信的应用

2.1 协作通信在普通移动同心中的应用

传统的移动通信系统为了提高小区的为分布,需要进行激战部署,实现基站与微波信号的连接,基站与多台移动系统连接,基站通知控制信道分配资源,然后告知移动台,移动台分配资源完成通信。微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协作通信中,基站覆盖范围内,基站与移动台直接连接,实现基站的通信。 在中继站覆盖范围内移动通信协作,实现与相邻基站的组合,构成多跳链路的衔接。中继站与基站的覆盖范围在不同程度上进行重叠,协作通信系统可以实现移动平台与中继站的协助通信。基站、中继站、移动台三者之间实现协作通信。提高协作通信系统技术的应用控制作用,确保协作通信的有效性。将协作通信系统中中继站、中继站点和移动台相互连接,基站控制整个小区的资源配比,中继站通过函数实现资源分布控制管理。中继站采用放大旋转模式,实现中继接受自动化处理,对特定频率、特性时隙的消息进行接收,通过放大实现消息转发,从而扩大基站的覆盖范围。中继站可以采用解码转发模式,通过中继站解码发送消息信息,然后经过调查完成纠错编码处理,将数据信息转发出去,实现中继站的系统提高。中继站可以采用压缩转发的模式,确保接收道德信息经过压缩放处理后,将量化的消息重新整合转发出去,实现通信系统的速率协作效果。

2.2 协作通信应急系统的应用

协作通信系统通过提高网络信息传递水平,在基站瘫痪的时候仍然可以进行通信。应急通信中,当某一个小区的基站出现故障或延后工作,覆盖的MIS范围无法达到预期信道,采用协作通信系统处理的方法,通过通信RS系统,实现基站简介功能的应用。当小区内的用户之间需要进行通信的时候,可以采用多跳RS进行通信,控制多跳RS与基站之间的通信。虽然通信的容量极其有限,但是通过优先级控制系统,实现通信的优先配比,确保优先级别低的时候,可以计算机选择完成放弃处理。对于类似地震一样的特殊情况,当基站大面积出现故障问题的时候,可以采用RS确保重灾区的正常通信工作。采用通信协作系统,可以确保外界与灾区之间的有效通信容量,确保通信的基本质量,为抗震初期提供重要的救灾信息,确保信息数据的准确和畅通。经过有效地移动通信网络协作分析,可以实现对普通移动终端的RS角色转换,实现无线自组网络的搭建。在这样的移动通信组网关系情况下,不需要特定的RS系统,就可以对MS相邻行进行多跳通信,实现通信网络的协同工作效果。例如,在实际的通信应急系统中,一旦出现没有基站信号的问题,可以采用MS系统完成人工临时基站搭建,制作数据信息多跳通信临时传递系统,实现信息数据的协同应用处理。协作通信的应急系统在现实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在关键时刻解决一系列通信问题。

3 结语

综上所述,移动通信网络的协作中主要采用多点协作传输技术,即LTE系统中的关键步骤,通过无线网络技术信号的有效传递,实现了干扰数据的降低,拓展了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协作通信技术是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要点,是未来移动通信协作分析技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通过移动协作通信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通信网络的信号同步传输效果,最大限度的确保信号的实施传递,实现通信信息的准确收集和发送。

参考文献:

[1](美)刘瑞,任品毅译.协作通信及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05-110.

协同通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协同商务;信息系统协同

协同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的Hermann Haken教授提出,最早只是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和系统科学,并由之产生了CSCW(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这一新兴学科。基于协同思想的协同商务(Collaborative Commerce,简称C-Commerce)概念是由Gartner Group公司在1999年8月提出。 2000年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以及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等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纷纷发表协同商务的研究报告,随后IBM、SAP、Oracle、HP等从事电子商务的世界主要IT厂商都陆续推出有关协同商务的解决方案。协同商务理念就是通过充分利用Web技术,增强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产品设计、制造资源、销售、市场、服务和客户等方面的全方位协作能力,通过企业之间的协作共同快速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Gartner Group和IDC都预测未来的大多数B2B电子商务都将会利用协同商务模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系统成为企业日常管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协同思想的兴起,使得传统的信息系统不再适应今天的企业运行环境。在国外,关于协同化的信息系统已经从研究阶段走入企业中的实施阶段,在国内,关于协同商务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关于协同商务的专著很少,对于信息系统的协同化研究也是在初级阶段。

一、协同电子商务的技术保障

1.计算机硬件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计算机硬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芯片技术经历了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发展阶段,现在可以说是超大规模集成与其它先进技术,如纳米技术等的结合下发展。

2.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技术。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通过通信线路和终端设备等构成的一个群体。目前,计算机网络大部分都是多台计算机之间能互连、通信、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的网络系统,它是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与通信技术日益发展且二者密切结合的产物。随着Internet出现,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已渗透到各个领域,Internet使得信息交换越来越频繁、信息交换量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并正在日益显示着它对信息化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和深远意义。

3.软件技术。协同商务的发展更大程度地依赖软件技术的发展。软件技术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面来说明:

(1)操作系统。Windows的普及为协同商务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Unix系统(通常作为各种服务器)为协同商务提供稳定高端运行平台。开放源代码的自由软件Linux给操作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引进了新的竞争。

(2)软件开发技术。计算机编程语言大致经历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结构化编程语言(如FORTRAN,PASCAL,C)的过程,后来引入了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最近Microsoft公司提出了基于XML的NET的软件体结构,为协同商务的应用提供了快捷的集成化开发平台。

(3)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技术可以理解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存取和管理的技术。关系数据库模型由于严格的数学基础,抽象级别高而且简单清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应用,相继出现了Oracle、Sybase、Informix和SQL Sever这些大型的数据库系统。

(4)WEB技术。采用WWW和HTML标准开发的新型用户界面 ―浏览器的出现,使Internet走出高科技的实验室,通向了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

二、企业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1.企业信息系统多元化带来新的信息孤岛产生。从企业信息化实施来讲,企业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即企业信息应用的集成与互连失败势必导致信息孤岛的产生。现有系统之间出现了不能满足的信息沟通需求或者系统本身缺乏满足新的信息共享需求的能力或者当现有系统之间出现了新的信息共享需求,又无法通过调整系统配置建立相互之间的沟通时、满足新的要求时,信息孤岛就出现了。协同商务对外要求与供应商,分包商,客户之间的沟通,协调合作,对内要求与企业内部的产、供、销环节实现一体化集成。这就需要企业的Web系统和现有的在企业中运行的后台应用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如果存在信息孤岛,协同商务的效果可想而知。

2.信息沟通不畅,对企业外部资源利用不足。在这个信息决定一切的时代,企业仅靠企业内部搜集产生的信息是远远不够,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要学会利用企业的外部资源,尤其是利用Internet来挖掘信息。现行企业的信息系统虽然正在逐步与电子商务整合,却并未考虑到如何利用信息系统去挖掘企业外部信息资源。现行的企业信息系统不能带来良好的企业间沟通,尽管企业间B2B电子商务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但是仅仅依靠电子商务已经难以满足今天企业间沟通的需要。

3.信息不对称,应变能力差。企业信息系统的自我封闭所导致的消息滞后,信息陈旧,忽视企业外部的海量信息,使得企业在突发性危机面前措手不及,也无法于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达到利益上的双赢。

综合来看,现行企业信息系统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之间集成化不足,带来企业内信息系统互相沟通困难,带来更大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企业间信息系统难于沟通,为企业间信息交流带来障碍。这两方面的缺陷严重阻碍了现代企业的生存及发展。

三、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

1.协同化信息管理定义。定义:一种集成的管理模式,着重于如何获取、组织、利用和传播散布在企业信息系统和人们头脑中的知识,帮助企业解决信息共享和再利用的问题,其任务是帮助企业进行现代管理提高整个企业的运作效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下图1是关于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系统的模型)。

2.信息协同的划分。如果按信息协同的程度来分,企业的信息协同可以分为:信息转移与信息创造。信息转移是指企业信息的协同仅表现为信息在双方之间的流动,它是信息的对称化、信息共享或信息的简单学习(单环学习)。其协同效应就体现在对信息的“共享”上。信息创造是指企业信息的协同是在对现有信息整合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创造出新的信息。其协同效应就体现在对新信息的“创造”上。显然,信息创造的协同方式比信息转移具有更高的收益,却因之要付出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与精力成本。这里主张“信息转移信息创造信息转移”的协同逻辑,这便于企业学习和创造能力的持续提高,便于其核心专长的增强。

把以上二分法的分析范式纳入一个框架,可以得到企业信息协同的不同分类组合,可进一步分析不同信息协同间的转化关系。(下图2可知)在二分法的分析框架里,企业信息协同的分类组合有四种:分别是企业内信息转移、企业内信息创造、企业间信息转移和企业间信息创造,企业必须首先整合自身内部信息,在内部信息不能满足战略需要的时候,才考虑与外界的协作,只有这样,协作的成本才最低。

信息的协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低层到高层、由浅入深的“信息螺旋”运动过程。从这一认识出发,信息协同的转化路径应该有两条:其一是“ACDA”;其二是“ABCDA”。其中,每一条路径在每一次返回A点都有更高的起点。在第一条路径里,企业首先与外界进行知识转移,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整合;在第二条路径里,企业首先在自身内部进行信息的转移与整合,在不能满足自身战略要求的情况下,才进一步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并进一步进行信息的整合。两者相比,第二条路径比第一条多一个“企业内信息创造”的环节,使得第二条路径比第一条更具有战略意义,以便企业信息协同效应的更好发挥和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

如果按信息协同的范围来分,企业的信息协同可以分为:企业内协同与企业间协同。相比较而言,企业间协同因为面临的信息范围较广(可以与顾客、供应商、甚至竞争者等进行协同),往往产生的协同效果更显著,也因之要承担极大的风险。要牢记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给我们的启示:合作虽难以达成,但双方协作的得益最大。企业内协同是企业间协同的基础,而企业间协同对企业内协同具有促进作用。这里主张“企业内协同企业间协同企业内协同”的协同逻辑。这便于企业有效地整合内外部知识资源,并巩固自身的核心专长。

3.协同商务环境下信息系统协同化实施策略。对于协同商务而言,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不仅是管理企业内部的资源,还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将客户、供应商、分销商及其他合作伙伴纳入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实现信息的高效共享和业务有效的链接。作为协同商务在企业信息系统的方案,协同信息系统实施策略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在企业内部进行信息系统的集成,以信息管理为核心,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内容。再以工作流管理为重心,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的内容集成在一起,实现管理流水线。

第二步是实现与协同伙伴的信息系统协同,以系统的整体应用为核心,将企业内外部的所有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有效的绩效管理。企业内信息系统的协同化,一方面需要的是各个信息系统之间能够互相访问,对各个信息系统的数据能够集中统一的管理;另一方面企业在完成信息系统的集成后,增加信息系统的透明度,使企业之间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协同,从产品研发、制造、销售直到最终的客户服务,都需要与合作伙伴进行沟通。

第三步是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系统协同,也是前两种战略的升华。信息中心作为中立方,对进入协同信息中心的企业信息进行相关的审查及认证。对申请成为供应商的用户,进行生产能力、供货能力等与供应商能力相适应的审查。对申请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公司,进行物流运输能力等方面的审查。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可以在协同信息中心提供相关的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及第四方物流企业。

基于协同商务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引发现代企业运作模式改进的强劲动力,也是保障企业各类产品和服务能够源源不断、高速运作的信息平台。它能够使供应链上的各个成员在自主运行内部系统的同时,快速交互和共享具有一致性的业务信息,获取反映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的决策支持信息,提高快速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在最大范围内,寻找所有合作企业和可获得的资源,从中择优选出合作伙伴,并与之迅速结盟,满足企业爆炸性增长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德]H・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M].科技普及出版社上海分社,1988(4)

[2]Conn.Stamford,Gartner Group identifies”C-Commerce” supply chain movement:An Emerging trend in Collaborative Web Communities.1999(8)

[3]Philps C,Meeber M.The B2B intemet report ―Collaborative Commerce.2000.4

[4]Mahowald cfR,Levitt M.Collaborative applications in B2B eMarketplaces.2000(7)edge.2000(6)

[5]南志远.管理系统工程[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8)

[6]王琳.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3(4)

[7]Russell Lesson,风荷协同SCM的启示[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