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准农业发展前景

精准农业发展前景

精准农业发展前景

精准农业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精准扶贫;旅游扶贫;精准识别

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26905

1引言

贫困是全球各国共同存在的世界性现象,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和2015年联合国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之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到目前为止,仍然有7000多万人的农村贫困人口,并广泛分布于西部农村地区[1,2]。党的“十”后,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扶贫已进入攻坚阶段,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打A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年11月23日)中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其中强调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3]。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关于启动2015年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开办司发[2015]61号)中提到,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560个贫困村作为试点,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贫困户受益”为原则,旅游扶贫是贫困落后地区致富与脱贫的重要方式[4],全面开展了贫困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试点工作。

旅游扶贫精准识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人口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对旅游扶贫对象、旅游扶贫项目进行精确辨别、区分的过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识别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系统运行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扶贫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甚至对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成败产生决定性影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识别的目的就是要将乡村旅游扶贫的目标对象准确地识别出来,即确定哪些贫困地区适合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哪些贫困人口适合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及适合开发哪些乡村旅游扶贫项目[5,6]。本文以贵州省松桃县乌罗镇桃花源村为对象,从扶贫开发条件、目标人群和扶贫项目识别三方面研究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识别体系,以期为旅游扶贫为目的的桃花源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和保护提供理论、数据和方法的技术支持。

2研究区概况

桃花源村原名冷家坝村,地处梵净山东北麓,介于东经108°45′35″~108°49′10″,北纬27°55′40″~28°0′30″之间,是尚未开发的深山小寨,距松桃县城80 km,乌罗镇20 km,江口县城40 km,印江木黄镇40 km。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中低山为主,少部分丘陵、盆地和河谷阶地,境内以变质岩为主,河流穿村顺流而下,两边高山突兀,其间分布着许多小溪流,水质清洌甘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明显。由于域内峰恋起伏沟谷交错,大部份地区遮蔽度大,日照较少,太阳辐射偏低,具有冬少严寒,夏少酷热,无霜期长等特点。常年四季恒温,多年平均温度在15~19℃之间,空气清新,每立方米空气中富含30~35万个负氧离子,有“天然大氧都”之称。辖13个村民组447户1287人,有“梵净第一水乡”的美名,是梵净山旅游胜地最后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2014年11月,桃花源村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环保部、住建部、农业部、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委列入第二批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重点村。2015年10月,桃花源村被选为我国560个旅游扶贫试点村之一。

3旅游扶贫资源条件识别

3.1旅游资源条件识别

旅游扶贫是在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通过扶持旅游业的发展,以达到扶贫的目标。贫困地区能否通过旅游开发脱贫致富,不仅取决于贫困地区本身经济状况,还取决于外部援助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居民收入水平和旅游欲望。因此,在贫困地区实施旅游扶贫首先应当摸清该地区的旅游扶贫资源条件,进行旅游市场分析、旅游发展条件分析以及旅游扶贫潜力分析资源条件进行识别,以确定该地区是否具备旅游扶贫开发的条件,能否通过旅游扶贫开发达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目的,同时找出旅游扶贫开发条件存在的短板[7]。

旅游Y源是开展旅游扶贫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品位与规模状况直接决定了旅游扶贫开发的可能性,同时还决定了旅游扶贫的开发力度及资金投入的多少。因此,贫困地区在进行旅游扶贫决策时,应该首先对其所拥有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确定其所拥有的旅游资源能否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能产生多大的吸引力,是否具有开发价值,地区是否具备了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以及在旅游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8]。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规范,对乌罗镇桃花源村全村范围内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桃花源景区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经调查,其旅游资源共涵盖了地文景观、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8个主类16个亚类31个基本类型(表1)。

3.2旅游资源评价

3.2.1旅游资源数量较丰富,类型较齐全

桃花源景区旅游资源总量丰富,涵盖了地文景观、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8个主类、16个亚类和31个基本类型,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桃花源景区旅游资源数量上较丰富、类型较齐全,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资源基础。

3.2.2景观多样,物种繁多

桃花源景区生态环境独特,景观多样,物种繁多。有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古朴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有黔金丝猴、豹、白颈长尾雉、大鲵、穿山甲、猕猴、黑熊、红腹角雉等国家保护动物;有冷杉、珙桐、黄杨林、香果树、水青树、白辛树、黄莲等国家保护植物。

3.2.3资源组合齐全、地域合作强

从地域合作和联合开发来看,桃花源景区的旅游可以联合江口、印江及松桃其它旅游点,利用其开发的旅游物的知名度,结合其它旅游地优势旅游资源,以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建立山野生态休闲游的互补项目,开辟自己独特的旅游路线。

3.2.4科学文化价值高

桃花源景区作为中国历史上“川楚之民”最早进入贵州朝靓梵净山宗教朝圣的梵净东线古道必经之地,拥有约600多年的“朝山文化”,对了解贵州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科学考察、历史考古的好去处。乌罗镇桃花源景区是黔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场所。黔金丝猴是第三纪遗留下来的中国特产动物,被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度最高级别保护动物。野外种群数量只有750只左右,仅分布在梵净山保护区内,是中国特产的三种金丝猴种中数量最少、分布最窄、濒危度最高的一种,具有很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

3.2.5气候怡人,有利于生态养生疗养

景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2℃,最热月是7月,平均气温为24.7℃,温和凉爽,乃避暑胜地。该地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少严寒,夏少酷热,同时景区环境优美,植被覆盖率高,峡谷、河谷内溪水潺潺,青藤缠树,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未遭到破坏,再加上桃花源村产业以农业、养殖业为主,无工业污染,空气清新,项目区拥有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加上森林小气候等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是生态保健、疗养度假的良好场所,非常有利于开展生态疗养旅游。

3.2.6户外体验探险的最佳目的地

景区内的原始林带和无数的山溪飞瀑都是开展户外探险旅游产品的理想场所。原始森林古木参天,幽远深邃,适合开展定向越野、野外生存;峡谷溪流可开展自下游向上游的溯溪活动;高而不险的瀑布可开展滑瀑、溪降。

3.2.7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具有一定难度

景区具有一定的旅游资源禀赋并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但一直处于未开发或开发起步状态,外界知名度相对较低。且目前旅游服务设施缺乏,配套不足,区内高差较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利,面临周边诸多竞争者。加之,景区位于梵净山部级自然保护区黔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地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旅游区的旅游发展,同时项目区还必须考虑防洪要求,旅游项目开发将受到一定的限制,要使之真正转化成为市场优势具有一定难度。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4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

4.1贫困人口现状

桃花源村辖13个村民组,共447户1287人,劳动力有400~500人。其中贫困户60户,贫困人口198人,占全村总人数的15.38%。全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的占40%,贫困人口中具有小学、初识字的共69人,占村总人数的5.36%,文盲或半文盲共为32人,占村总人数的2.49%,全村贫困人口人均受教育为7.17年。2015年,全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1000元左右,远低于乌罗镇划定的2673元和国家划定的2800元的贫困线。其经济来源结构中:种植收入占8%~10%,林业收入占2%,外出务工收入占60%~70%,其他收入占10%~20%(主要是农家乐)。

4.2贫困原因分析

4.2.1地势起伏较大,不利于农业生产

桃花源村属梵净山东麓地带,海拔多在700~1400 m,属变质岩中山区。区域地势起伏较大,地形主要以山谷为主,地层走向南北,倾角大于35°,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 不利于农业生产。

4.2.2土地资源少,人地矛盾突出

根据实际调查,结合土地利用数据等资料,区域国土面积2287.68 hm2,其中耕地101.77 hm2,仅占区域国土面积的4.449%,区域耕地少。据资料统计,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093 hm2,而桃花源村人均耕地面积0.079 hm2,比全国人均数少0.014 hm2,耕地少是该村群众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受历史、地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当地农民婚育观念陈旧,“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所以区域人口增长较快,越穷越生、越生越垦的恶习使得原本就有限的土地大幅度缩减,人口地理分布的不均匀使得人口、耕地矛盾更加严重。

4.2.3自然灾害严重

桃花源村时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农业气候灾害如倒春寒、秋季低温、暴雨、洪灾等。区域人均耕地面积原本就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户收成本来就少,基本处于半自给的生活状态,如遇以上自然灾害,会造成农业减产减收、养殖业瘟疫等。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等,都极有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另外桃花源村的集雨面大、汇流时间短、洪峰过境破坏性强,如2015年就遭受了强大的洪涝灾害,冲毁了道路、桥梁、房屋,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4.2.4交通条件落后

2011年之前,松桃乌罗镇通往桃花源村的只是简易的通村道路,该区域交通长期处于闭塞状态,且农户居住分散又远离场镇,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经济的发展。2011年10月后,梵净山环线公路建设完成,公路穿桃花源村而过,北达江口,南通印江,虽有效加强了江口、印江、松桃三县循环交通网络的构建,改善了桃花源村交通闭塞的状况,但由于环线公路开通时间较短,且桃花源村长期处于半自给的生活状态,产业基础薄弱,旅游接待条件较差,故乡村生态旅游脱贫致富的条件仍不成熟。

4.2.5文化教育落后,思想观念陈旧

调查表明,该村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2.49%,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7.17年,大大低于全镇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部分村民虽有发展家庭经济的意愿和行动,但因缺“计划、技术与管理能力”,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即外出打工者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另外部分村民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部分贫困户甚至还有严重的依赖思想,等、靠、要国家的扶贫救济思想严重。文化教育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村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和更新,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2.6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二元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广大地区收入较低,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大量涌入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贵州省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流失,呈现老龄化趋势。据调查,村内现有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为 37.30 %。对于缺乏劳动力或家庭成员中有年老或残疾的贫困户而言,其农业生产能力有限,很难通过农业生产等方式脱贫,需要政府和社会救助。

4.2.7慢性病发病率高

农村地区因其医疗条件、社会条件和气候等因素和农民对健康的不重视,导致慢性病发病率高,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骨关节病、腰椎疾病、眼科疾病等。这些慢病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在绝大多数农村的村卫生室,都没有相关的检查医疗仪器。而且随着医疗用费的增加,这些慢性病不仅花光了农民的所有积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的劳动力。据调查,在桃花源村71户贫困人口家庭中,就有21户是因为家庭中主要劳动力患了慢性疾病丧失了劳动力。

4.2.8制度性的限制

从桃花源村现状来看,基本上还处于封闭的经济状态,生产力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导致长期收入水平很低,处于贫困状态的地区和人们,其储蓄和购买力都不足,以致于投资不够和投资需求不足,进而导致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下,影响人们的收入水平。

4.2.9产业关联性差,结构布局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低

一是该区域耕地少,且山地高大,地形破碎,气候温凉,雨多雾少,日照不足,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该区域土壤的主要生产问题,一方面是山高水冷,光照不足,土温低;另一方面是土壤质地粗,耕层浅薄,陡坡田土多。加上长期的交通闭塞,农民长期处于自给半自给的生活状态,无主导产业带动经济。二是桃花源村位于梵净山东北麓。一方面区域耕地少,农作物经常受到动物餐食,农民收成不佳,故难以形成规模的传统农产品产业。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区域属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范围,不允许开发,且地理位置偏远,加大了招商引资的难度。

5旅游扶贫项目识别

5.1旅游扶贫项目识别

旅游扶贫就是把旅游和扶贫结合起来,以扶贫带旅游,以旅游促扶贫,最终达到旅游、扶贫双丰收的目的。旅游扶贫不是救济式的资金援助,而是采取开发式的扶贫思路,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开发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消费日趋丰富多样,“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看农家景”也成为农村的一景,近年来,农家乐作为一种旅游消费方式已快速兴起,并受到游客的欢迎和市场的广泛认同,它顺应现代旅游业发展潮流,适应旅游者实现旅游消费需求,在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实力。因而在桃花源景区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宣传当地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它还可以解决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的收入,并带动当地建筑、餐饮、住宿、农业产品和手工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整体素质,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真正的扶贫。

桃花源景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在梵净山景区的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下,科学开发桃花源村旅游资源,将旅游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将旅游项目和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全面发展农业、种植养殖业、竹制品业和乡村旅游业,开发休闲、观光、度假、娱乐与养生等体验感受旅游活动,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结合,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真正的旅游扶贫。目前桃花源景区在梵净山旅游业发展的带动和影响下已有不少村民自主经营乡村旅游,利用当地资源从事农家乐、冷水观光养殖和竹工艺品加工等旅游活动,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表2)。

5.2桃花源村贫困户脱贫潜力分析

根据贫困人口统计信息和表2所罗列的旅游发展模式,再结合桃花源村贫困的根源来对桃花源村贫困人口(户)脱贫潜力进行分析预测。打好“国家十三五扶贫攻坚”战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改革扶贫思路和方式,变“输血”为“造血”,结合规划设计的旅游发展项目,全村60户低保户,采取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方式,建立定点、定人、定项帮扶政策,实行“一事一策、一户一法”的扶贫模式。通过参与到旅游服务业和农业产业活动中,使农户达到增收目的。预计到2020年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有51羝独Щ人均纯收入将达到6000元以上,收入高于国家划定的贫困线;9户贫困人口因其缺失劳动力不能从事旅游服务工作,但是可以通过国家扶贫资金的资金补助和发放小额贷款,通过村委会和直系亲属帮扶使其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实现整体脱贫。

6结语

旅游扶贫精准识别是提高旅游扶贫精准化的基础,是实现旅游扶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前提。桃花源村作为旅游精准扶贫试点村,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旅游扶贫实践中,开展桃花源村旅游扶贫精准识别是有效开展旅游扶贫工作的前提,有利于提高桃花源村旅游扶贫效率和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由于旅游扶贫是一种典型的产业扶贫,其识别内容既包括对旅游扶贫目标人群的识别,也包括对旅游扶贫项目的识别。本文是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对松桃县乌罗镇桃花源村的旅游扶贫资源、人群及项目精准识别的探讨,是对如何提升我国旅游扶贫精准化的积极探索,以期对未来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参考文献:

[1]

刘解龙, 陈湘海. 精准扶贫的几个基本问题分析[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6):98~104.

[2]邓维杰. 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 农村经济, 2014(6).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R].北京: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

[4]何茜灵, 宋亮凯. 旅游扶贫试点村背景下旅游精准扶贫调查研究――以葫芦岛市建昌县玉带湾村为例[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5 (6):81~83.

[5]陈秋华, 纪金雄.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 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5):196~200.

[6]贺东航, 牛宗岭. 精准扶贫成效的区域比较研究[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5 (11):58~65.

精准农业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临夏市花木盆景观赏石产业联合会花卉种植情况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州委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要指示精神及市委主题教育安排部署。10月14日上午,临夏市科协党支部会议研究决定调研课题,由张俊同志和学会部人员组成调研组深入临夏市城郊镇瓦窑头村花木盆景观赏石产业联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工作。

一、联合会基本情况

临夏市花木盆景观赏石产业联合会由临夏市花卉盆景协会、临夏市观赏石协会、临夏市西郊花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临夏市花木盆景艺术有限公司、临夏市八坊盆景文化艺术协会组成,成立于2018年,现有办公人员10人,联合会成立时间虽然短暂,但运行模式已近7年,该联合会紧紧围绕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农户+协会+基地+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广发展花木盆景种植产业。到目前为止,联合会已发展会员153户,示范带动周边301户农户发展种植培育。

二、经验做法

(一)努力规范组织管理,提升协会的实力,顺利实施种植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进一步完善联合会《章程》,建立健全了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以“民办、民管、民经营”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下,团结、动员和组织农民及专业户遵纪守法,增加收入,增强会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党支部按照“支部领导,协会组织,合作社生产,党员、能人带动,规范运行”思路。联合会依托能人效应,发挥种植大户的示范辐射作用,劳动农户共同发展,增加劳动力就业面,从原来单一的小范围种植转变成以种植为主导产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辐射带动附近农户200户,解决300余人的就业问题,会员人均纯收入比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5374元,联合会积极响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号召,协调会员单位积极吸收精准扶贫户,为50多户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依靠技术脱贫增收。2018年,联合会获得甘肃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资金20万元。

(二)创新种植发展模式,适应市场变化 

协会注重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立足种植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种植产业结构,做到以适应市场需求而转型发展,确保产业始终保持持久活力。一是依靠互联网保障信息通道,反复研究论证市场需求导向,严格按市场需求进行配置产业生产。近年来,停止了一些市场需求弱化的花卉,果断引进了市场看好的名贵玉兰、培植石榴桩、红豆杉、龙柏球等花卉盆景植株。二是联合会重视科普引导作用,全面提高会员的种植技能,走访90多户农户,征求农民的意见建议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工作9次,包括电子商务、种植培训等300人次;三年来共组织召开村级现场培训会、技术师范会34次,参加培训人员2500余人次,分发技术资料1700余份。三是及时更新科普知识,学习新的科普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运营模式,将联合会花卉产品营销加入电商平台,拓展服务范国,实现了农商对接,在全市各大型花卉市场及营销点建立营销专柜,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全方位向市民提供休闲观光体验服务, 全面提升了种植产品质量、农户经营标准、协会服务功能。

(三)加强党建引领,助力精准扶贫 

加强党支部战斗堡垒建设,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一是每个党员主动联系2个贫因户结对子进行产业帮扶,强化贫因户脱贫的信心,鼓励学技术,无偿提供技术服务解除其后顾之忧,真正实现“造血”产业精准扶贫;二是充分利用民主生活会,定期查找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方法,定期督查完成阶段性帮扶工作任务;三是定期聘请农业农村局、科协领导干部上党课,重点学习焦裕禄、扬善洲等党的好干部先进事迹,增强党性修养,提高宗旨意识。

三、不足之处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薄弱环节。联合会前期建设投入与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相适应,但随着新形势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就产生了协会硬件建设与现代科技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党建引领作用发挥不足。关键是联合会党支部引领农村党员学习党的最新理论知识不足,导致党员政治理论素质水平整体不高,弱化了党的理论指导实践效果。

四、意见建议

精准农业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农村经济;机遇;挑战

1“一带一路”的内涵

2013年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旨在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传承和发扬传统的“丝绸之路”精神,实现共同发展。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为“一带一路”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政治互信、经济交融、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推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并且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助力[1]。

2“一带一路”下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

2.1“一带一路”为农业经济提供新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基数较大,并且大多数农民都没有实现脱贫,在“一带一路”下,我国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发展战略,通过精准识别挑选出需要进行帮扶的产业、区域和农户进行合理的帮扶是精准扶贫的核心。由于我国农村地区较为广泛,并且农村农业的基础较为薄弱,三农等问题普遍存在,加上病、智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贫困户成为乡村振兴路上较为突出的问题。对此,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不仅仅在资金上进行支持,同时还积极开展产业帮扶,改善农村环境,从而实现产业的振兴、生态振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

2.2“一带一路”为农业发展打开了广阔的市场

“一带一路”中的“带”就是指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欧洲国家形成经济带,实现经济的交流与合作。“路”则是指两个方面的海上丝绸之路,一是从我国沿海经印度洋到达欧洲国家;二是中国沿海到南太平洋。由于涉及的国家及地区非常广泛,这就为我国的农村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丰富了农村资源的输出渠道,推进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

2.3“一带一路”为我国农民提供了交流平台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上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交流,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就将我国著名的四大发明传播到了国外,并将国外的文化带回国内。当前“一带一路”为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促使我国农村地区的农民通过“一带一路”与世界各地人民形成了信息交流,推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一带一路”背景下农村经济面临的挑战

3.1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有待改善

我国农村地区由于长期受封闭思想的影响,缺少与外界沟通的积极性和渠道,从而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虽然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技术、电子移动设备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使得农民对外界信息的了解程度得到提升,但大部分的农民却存在目光短浅的情况,认为只要过好当前的生活就好,缺乏长期发展的眼光。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转变农民的思想模式,这并非是短期内就能实现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加大宣传的力度,引导农民及时更新思想,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需继续引进人才和技术

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农村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及经济环境的影响,导致优秀的人才不愿来到农村地区,并且由于农民不愿主动地去与外界进行交流,导致各种先进技术不能有效地被引进,从而严重地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3]。比如前几年我国开展的西部大开发,积极的倡导各种优秀的人才投身到西部的建设之中,旨在缩小东西部的经济差距。但由于技术相对落后,不少大学生毕业后都想留在城市发展,使得西部经济发展短时期内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较差,使得大量劳动力都涌入了城市之中,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严重,无法推进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一带一路”背景下,要求各种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融入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改善当前农村落后的状况,为农村经济发展开创全新的局面,为此,我们要继续加强人才和技术的引进,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4结语

精准农业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县旅游局

近年来,我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州县对脱贫攻坚有关会议精神和总体部署要求,全面落实旅游行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任务,不断强化工作措施,提升行业带动能力,在旅游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直以来,我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抢抓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机遇,紧紧围绕“旅游强县”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不断提升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条件,通过“景区带村”、“旅游带业”的发展模式,旅游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局内部成立了旅游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安排人员负责此项工作,把旅游扶贫工作纳入日常重要日程。二是加大政策支持。积极编制了《**县全域旅游规划》、《冶力关旅游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转型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全民参与办旅游的实施意见》等。三是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按照县委统一部署,今年选派业务精通、骨干人员担任冶力关葸家庄村驻村工作队长,科级干部每人2户,一般干部每人1户帮扶未脱贫贫困户,制定了整村帮扶计划和个人帮扶计划,并经常性组织帮扶责任人驻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通过政策扶持加政府引导,旅游扶贫成效显著。特别是冶力关、八角等发展旅游条件好的周边不少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已通过从事开办农家乐、经营马队、售卖土特产、景区小摊小贩、跑运输、搞种植养殖,到旅游企业打工就业,走上了旅游致富路、吃上了旅游脱贫饭、过上了好日子。

(一)加强旅游配套硬件建设,夯实旅游扶贫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先后实施了**县冶力关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旅游道路、旅游厕所、关街休闲一条街水上餐厅、金翔欢乐谷、停车场等一大批重点旅游项目,旅游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特别是今年,结合冶力关大景区建设,冶力关大景区投资4.8亿元,重点实施了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旅游道路建设提升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重点培育了万亩油葵、万亩油菜花、高原梯田观赏带、万寿菊观赏基地、牡丹观赏园、草莓采摘园、乡村植物园等农业休闲旅游产品。成功打造了“八角花谷、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品牌。新建了冶力关池沟“乡村迪士尼乐园”,八角庙花山“乡村民俗卡通体验园”等娱乐项目。实施了八角乡牙扎村临街风貌改造及河景提升建设项目、冶力关镇池沟—庙沟农家乐环境改造及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以及冶力关镇临街建筑风貌和环境改造工程,实现了冶力关大景区的精彩绽放和华丽转身,各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景区的可进入性、景观质量持续提升。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夯实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总投资130万元的城关青崖村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已完工,建设水冲式旅游厕所1座,生态停车场1处,维修及铺设木栈道1000米,制作景区标识标牌50多块,改善了各旅游景区外部环境,提升了景区品味,使景点游和乡村游融为一体,观赏游和体验游、农耕文化游和民俗文化游成为**旅游的新亮点,全面推动了全域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

以位于冶海景区周边的冶力关镇池沟村为例:2011年至2015年政府累计投入3300万元,农户自筹累计投入1500万元,从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的山上整体搬迁下来,在政府的帮助下建起了二层楼房,加大了劳务技能培训,通过旅游扶贫资金有效投入,实施“改水、改厕、改厨、改院、改房”五改工程,夯实了发展农家乐条件,县旅游部门联合扶贫、财政、乡镇积极扶持建档贫困户发展农家乐。2017年,池沟村就旅游部门新扶持建档立卡贫户10户从事旅游业、发展农家乐,像池沟村的王定业、羊小平,关街村的郭金平,牙扎村的陈尕林等贫困户,就是第一批旅游脱贫的受益者,是发展旅游业致富的典型的带头人,收到了甘肃卫视采访。

截止目前,冶力关大景区有宾馆饭店15家,游船、滑索滑道、滑草射箭娱乐业6家,农家乐经营户300多户,冶力关高庄村马队现有经营户33户,马匹35匹。八角庙花山村马队经营户75户,通过扶持发展马队,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同时,积极引导各贫困人口到旅游宾馆饭店等旅游企业打工就业,贫困户也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景区周边摆摊出售山珍野菜土特产、小吃等,增加收入来源。

(二)依托大景区品牌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专业村。近年来,借助冶力关大景区建设机遇,我县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全力推进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八角乡中寨村、庙花山村等13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结合全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每年选择10-15个旅游基础条件好、发展旅游业条件便利的村,建成高标准的旅游专业村,配套建设了停车场、游客服务点、旅游商品店铺、旅游厕所等。按照国家3A级旅游景区标准,积极启动创建庙花山、古战、王旗旅游名村,在重要景点及旅游道路沿线建设了古战牛头城观景台、新城红桦山观景台、长川尕弯梁观景台、冶力关兰家山观景台、八角庙花山观景台等5个观景台,观景台周边大面积种植油菜花、油葵、观赏菊等经济作物,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向游客直观展示乡村田园风光。政府整合油菜花种植基地及退耕还林政策,给予农户油菜花补助每亩地450元,含化肥、种子。苗木每亩地补助500元,万寿菊每亩补助1000元,大批贫困户成为直接受益者。

(三)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推动农家乐快速发展。我县冶力关、新城、城关、古战、术布等乡镇,生态资源丰富,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按照科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思路,大力打造旅游扶贫典范,积极推动旅游扶贫工作,协调申请旅游产业扶贫资金将近100万元万元,重点引导扶持冶力关、八角贫困村、贫困户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2017年新扶持发展33户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协助州旅游局打造了八角庙花山村17户精品民宿。支持鼓励发展条件好的贫困户开办农家乐。补贴27万元对冶力关镇池沟村、高庄村、关街村、葸家庄村,八角镇牙扎村等五个行政村24户贫困户集中定制采购床具、灶具、餐具、桌凳、门头店招牌等开办经营农家乐所需必需品,户均扶持物资价值2.3万元,并在卫生间改造、客房装修、院落硬化、风貌改造提升、厨房改造提升等方面给予扶持,每户补助资金10000元,改造贫困户35家,有力地推动了农家乐遍地开花,促进当地把特色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脱贫的路子。

(四)注重农家乐服务典型示范,引领乡村旅游规范运营。在加强农家乐建设的过程中,注重规范性和标准化的宣传引导,通过培育先进典型,提升管理服务,典型示范引领,创建星级农家乐。根据基层需求,以服务质量提升为主线,制定了旅游培训计划,积极与人社、扶贫等部门对接,组织各类旅游培训。指导各旅游企业开展全员岗位培训。组织人员“牛肉拉面师”“中式烹调”、“农家乐菜品”等各类旅游培训班。完成了冶力关大景区农家乐等各类培训6期,受训人员达536人次。

精准农业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农业合作社不是一个新理念。我国早在1950年就了《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2016年5月,在考察黑龙江省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时也曾指出:“农业合作社是发展方向。”在国外,美国、日本、俄罗斯等也一直都在大力发展符合国情的农业合作社形态。

如今,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精准农业”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农业合作社与精准农业的碰撞,会让农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新形态?

精准化生产:生成定制化耕种方案

当前,在精准农业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的大背景下,农业合作社也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

所谓“精准农业”,是指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环境监测系统等,结合智能农机的使用,定时、定量、有选择性地为某一^域的农作物提供水、肥料和喷洒农药。简言之,就是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更为精准的“定制化服务”。

例如,2016年,美国微软公司的工程师团队就在华盛顿州的一处农场,进行过一项精准农业试验,利用无人机和采用闲置频谱的传感器收集数据信息,对整个农场的湿度、酸度等指标进行测量和预判。

农业生产精准化能带来诸多益处,包括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作物质量、减少农药危害等。而信息数据(包括作物生长环境数据、生长状况数据和空间变异信息等)的收集是实现精准农业生产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从国外经验来看,农业合作社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以美国种植者信息服务合作社(Grower Information Services Cooperative,下称GISC)为例。GISC的组织形式类似于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主要工作是收集社员的农作物耕种信息,构建可供社员使用的大数据云平台,并通过与数据分析公司和其他有数据需求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该地区精准农业的推广做好准备。

合作社的主体――农民社员,可以免费获得平台的访问权限,该平台能为社员或社员所在区域的农用耕地生成精准、具体的种植方案和建议。而对于其他有耕地数据需求的研究性或商业机构而言,与GISC建立合作关系则可大大降低数据收集的成本,为技术公司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提供便利。

实际上,GISC所做之事并非创举。全球许多商业机构乃至政府,都曾进行过类似的工作。然而,与完全商业化的农业数据公司不同,GISC的合作社属性决定了无论是数据收集、管理亦或是应用,它都把农民社员的根本权利置于首位。

因此,GISC平台数据的所有权始终属于耕地的主人。也就是说,由农民自行决定是否要出售自己的耕地数据、是否要与数据软件公司进行合作等。这保障了社员的基本权益,为农民创收提供了新的渠道,也可以防止商业公司垄断和滥用耕地数据。

在我国,以合作社推动农业生产精准化的潜力巨大。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备、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气象数据平台的开放等,都为精准农业的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不过,从我国农业合作社的现实状况来看,部分地区还存在着规模小、实力弱、入社比例低等掣肘。解决这些障碍,将对进一步发挥合作社促进精准农业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

精准化消费:供需双方快速对接

广义的精准农业,不仅包括生产环节的定制化,还包含农产品消费流通领域的精准化。如果说,合作社在生产环节的主要功能是为农民提供更科学和具体的耕种指导,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有限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那么在消费流通环节,合作社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农民和消费者两类群体的精准、快速对接。

在推动供需双方进行精准对接时,合作社既要保证农民收益的最大化,也要从食品安全等角度出发,保障消费者的基本权益。总体来看,农业合作社主要可在以下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精准农业的发展。

一是精准化销售。在当前全球方兴未艾的电商潮流席卷下,农业合作社也在探索更为精准化的销售策略。例如,国外以Local Harvest为代表的电商服务平台,通过收集某一地区中小型农场的产品等信息,自动向消费者推荐离家最近的农户,以实现最快速的配送服务。在我国,基层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有能力复制这一销售模式。这可以打破当前农户各自为战的电商营销模式,以合作社为单位,打造规模化、品牌化的农产品销售渠道。

此外,电商平台还可以集中为合作社成员提供线上销售指导。例如,苏宁易购就与农业科技报农民专业合作社俱乐部签订了合作协议,为该社农产品的线上销售提供辅导。

二是精准化追溯。农产品信息追溯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保证食品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同时,也可以防止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真正保护“良心”农户的权益。

这方面,日本农业协同组织无疑是典型案例。日本农协全权负责社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贮藏和销售环节。按照社规,所有社员农户都必须准确记录和提交有关农产品的一切信息,包括生产者名称、农田所在位置、在耕种期间使用农药和肥料的名称和频率,以及产品的收获、上市和出售日期等。社员出售的每一件农产品的信息,消费者都能在网页上进行查阅。

这不仅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让消费者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购买,实现“吃得放心”,还可以保证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能快速追溯到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