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引言

我国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在给施工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而施工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其在财务管理上要做到良性控制。因此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对于现在施工企业的发展关系重大。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管理是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具备风险意识,通过调查分析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对此形成对应的防范措施。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企业财务风险在广义上指的是经济后果的不确定性,而狭义则单指损失。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的经济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财务活动中,与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偏离的可能性。企业的财务管理如何,主要体现在该企业经营资金运动的状况和结果上,所以企业的财务风险就可以分为财务成果的风险和财务状况的风险。

国际上许多著名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与防范进行研究了,根据各学者的侧重点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学说。在国际上对财务风险的判别主要有定性法和定量法两种。而我国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财务风险的特征、衡量方法和管理上。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对于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者应该正确预测,并通过各种数据分析来挖掘未显现的风险。我国施工企业中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有时甚至根据不同的企业行业特点而不同。本文主要根据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行业特点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外部风险

企业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而多变,包括多个方面,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等。由于这个宏观环境的多样性,导致了财务管理具有复杂性和多边性,这使得财务管理很难适应多变的宏观环境,从而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某种威胁。这样的宏观环境的变化是难以准确预见且无法改变的,有时可能会导致企业融资困难,有时会使得项目业主资金短缺,最终导致是工业的开展。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供求不平衡,信用体系不健全,这就导致很多施工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垫资。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抵押风险,在各种额外沉淀资金和保证金无法及时收回的情况下,施工企业很可能会造成资金周转困难,或者只能采取银行贷款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资金结构稳定性,限制了企业的投资和发展规模,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了财务风险。

另一方面是由于现在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很多施工企业为了能中标,不惜压低标价。在建设单位自筹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施工企业不得不垫付大量资金来保证工程的正常实施。这就很可能导致施工企业的工程利润低于期望利润而发生亏损,有的甚至会因为与建设单位发生货款或工资问题而引发履约风险和诉讼风险,从而使得企业面临财务和信誉危机。

(二)内部风险

目前我国的合同履行的事非独立法人的项目、分公司或承包人制度。而施工企业是施工合同的主体,虽然施工企业与项目部或承包人签订了内部承包协议,但实际上这样的协议与国家法律法规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在这样的承包体制下,施工企业有可能会承担项目承包人出现的失误而造成的责任。

由于目前我国很多施工企业的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再加上财务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这些原因也会给施工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施工企业的财务应该贯穿整个项目,从设计到竣工的各个环节。而有些施工企业在设计方案是并没有安排技术人员去施工现场深入调查,这就可能会使得制定出的施工方案与施工项目的规模、特点及现场条件等不尽相符从而使得在施工工期延长以及增加施工设备时会产生比计划中更多的成本费用。因此,如果施工企业在施工中未能对成本进行控制,就很有可能造成人工、材料等各种费用的浪费,从而使的整个项目的成本超出预算,进而减少了收益。

工程竣工后也可能会产生额外的保修费用。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对竣工后的收尾财务结算更加重视。应该及时对项目的各项财务费用进行结算和清理。避免在项目竣工后因无人重视而使财务仍在运作或因拖延而造成工程项目保修费用的增加。

三、对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措施

针对以上提出的财务分析产生原因,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可控的形成因素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此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一)从外部原因看,为了减少宏观环境对施工企业融资的影响,企业应该实行资金统一调度管理并扩宽筹资渠道。对资金进行统筹预算,以及统一调配、市场化运作,这样能让企业的资金预算具有全局性和系统性,充分发挥资金的规模优势,满足发展需要,从而保证工程项目自己的周转,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同时,为了保证资金的良性运作,可以在企业内部应该推行责任成本的制度,制定明确的责任目标及奖惩措施。

在外部成因中,合同与低价投标等造成的财务风险也是可控的。施工企业应该做到把好合同关。在施工企业内部,要培养各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建立起投标的风险评估机制,做到合理承接工程。当施工企业在接到工程任务后,在施工设计之前应对招标文件进行深度的分析,在工程量以及合同文本上下功夫,因为合同风险不管是业主还是承包人的,都有可能转嫁给施工企业。所以施工企业在合同签订的时候要特别谨慎仔细,对于工程项目资金不到位、环保不达标、未经审查以及不合法不合理等有失公平的合同不签。

(二)从内部成因看,施工企业可以做的防范措施很多。首先是施工企业应加强自身的财务基础管理,可以通过健全财务制度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因为财务工作贯穿于施工企业工程的各个环节,因此财务风险也存在于施工企业的各个环节。因此施工企业应不断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并不断补充和完善财务制度。对于从业人员,施工企业应该对其进行培训,让其树立良好的财务危机意识,从而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严格严谨。为了促进财务从业人员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可以建立责任和奖惩制度,同时也应该鼓励员工多进行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其次,要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增强内部控制制度。在项目施工之前,应对施工工期、施工现场条件以及目标责任成本进行实地考察,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经济的施工方案。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引进应给予支持,这样在另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成本,提高施工效率。而要做到减少施工中的浪费,则可以采取施工进度以及各类材料的归库管理责任到人,这样就可以逐步逐级降低财务风险。

对于施工项目的竣工结算应及时办理,以此降低欠款风险。在工程后期,施工企业应提前对财务进行结算,这样才能确保取得足额结算收入,同时也能加速竣工工程款的回收。在一方面,财务人员应该有危机意识,提前做到工程的索赔工作。这不仅能减少施工企业的损失,也能减少企业的资金占用,从而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三)加强施工企业的涉税管理。建筑类的施工企业一般都会存在项目多且异地施工等特点。这使得项目管理的难度加大,但是对于涉税管理的工作必须加强,在财务工作中应该专人来做报税以及税收的筹划工作,这样不仅能使得涉税工作有条理,而且也能让可以报销的税务项目能及时申报,从而减少成本投入。

(四)分散和转移市场风险影响。施工企业为长远利益考虑,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分散机制。这是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国家法律要求的特殊工种必须购买的人身意外保险等。在风险分散机制中,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一是企业可以实施多元化经营,以此来达到相互补充,增强活力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可以对社会保险的险种进行静心选择,积极参与必要的社会保险,以此来转移风险的影响力。三是可以将某些特定的业务交给经验技能丰富并有专门人员和设备的专业公司去完成。

四、结语

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下,施工企业要做到对财务风险的准确分析,并以此拿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这样才能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事物的内因是促进发展的根本因素,所以对于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和防范,企业应该从自身内部做起,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不定期的提升培训,使其业务素质和水平不断提高;再者,要建立风险分散机制,从多个角度、各个环节来做到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参考文献:

[1]彭少林.浅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J].金融财务,2007(11).

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范文第2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168-01

财务的正常运转对于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财务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核心,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财务的正常运行是企业良性发展的根本保障。企业如果想在当今如此开放的市场经济下利于不败之地,应加强财务风险的预防和监控,把财务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对于财务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措施,使企业能够健康良性的发展。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述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会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预期收益下降。狭义的财务风险就是指由融资或者筹资带来的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

客观性、不稳定性、系统性、不确定性。

二、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的变化

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财务外部环境变化包括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资源环境、产业政策、利率、通货膨胀、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变化。

(二)企业财务人员意识和素质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意识不足,对财务风险的预判和预防不够,也是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之一。

(三)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实现财务决策的科学化。

(四)财务监审制度缺陷

目前在许多企业中制定的财务监审制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按照制度执行,难以有效地防控财务风险的发生。

(五)收益分配缺乏科学性

企业健康良性的发展离不开收益的合理分配,如果企业收益分配方法缺乏科学性,不遵循企业的实际状况,会对企业的财务结构产生影响,从而破坏企业财务的收支平衡,形成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建立各部门权、责、利相结合的机制

要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 就必须首先处理好企业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集权与分权关系。这一问题不解决好,企业将无法做到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整体优势和充分调动成员企业的积极性, 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最终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在处理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上应坚持集权适度,分权合理的原则。

(二)建立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调整全程控制机制。

(三)建立财务风险的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的控制包括财务风险的预测、评价、决策、防范环节。风险预测是基础,建立财务风险的预警系统,就是在增强风险意识的基础上,使企业的各个部门在各个环节都能预见风险的存在,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施科学的管理。

(四) 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规避财务风险

首先应建立资本积累的约束机制,不断充实资本。其次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负债规模。再次把握借款时机,审时度势,合理决策。最后预测负债筹资的使用效果,权衡成本收益,优化债务结构。决定资本结构的因素是融资决策。将不同的债务按期限合理搭配,以减少偿还债务的压力,保证企业资金周转顺畅。融资金额大小直接决定了资本结构状况。企业应当努力使资本结构最佳,融资成本最低。

(五)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管理

1.良好的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财务风险防范是在会计信息进一步加工的基础上,提取特定的信息,满足管理的需要。因此,要求企业财会部门必须有扎实的会计基础功底,牢固树立信息观念,掌握了解市场政策、市场供求、市场经济发展等内部外部信息,并及时准确地传递和反馈给企业,为开发和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资料。

2.财务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预测,有预见性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使可能蒙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

3.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财务风险控制主要集中在企业的财务部门,财会人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风险防范的成功与否。财会人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积极建议和处理方案,发挥财会在企业经营中的参谋作用。同时要求财会人员具备与生产、管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并对知识不断更新。

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财务风险 类型 成因 防范措施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不确定性,都可能促使财务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营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因此,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认识、预防和探讨已成为当今企业管理中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

1.筹资风险。指与企业筹资相关的风险 ,即指由于资金供需情况、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变化 ,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包括现金性筹资风险和收支性筹资风险。

2.投资风险。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 ,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

3.资金回收风险。指产品销售出去 ,其货币资金收回的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中 ,信用工具的广泛使用 ,加大了企业资金回收的风险。因为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增大 ,使及时、足额回收货币资金的不确定性加大。

4.收益分配风险。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一方面来源于对投资者分配的形式、时间和金额的把握不当造成的风险。另一方面是收益确认的风险 ,即由于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方法的不当 ,从而少计成本费用 ,多确认当期收益 ,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使企业提前纳税 ,导致大量资金提前流出企业而引起的企业财务风险或者是多计成本费用 ,少确认当期收益从而虚减了利润而影响了企业声誉。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 ,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2.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要科学化。目前 ,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 ,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 ,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3.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 ,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 ,造成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 ,负债资金比例过高 ,对外投资决策失误 ,导致大量投资损失 ,企业赊销比重大 ,应收账款失控 ,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资金流失严重 ,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4.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 ,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 ,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 ,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1.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积极预测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

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任何财务风险都是逐渐显现、不断恶化 ,不可能突然出现。在财务系统正常运作时 ,就应对企业财务运营过程进行跟踪、监控 ,全面分析企业财务指标及早发出预警信号 ,将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告知经营者 ,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避免或减弱对企业的破坏程度。

财务预警系统建立的方式有以下两种:

(1)单变量模式。单变量模式是通过个别财务比率走势恶化来预测财务危机。按综合性和预测能力大小 ,预测企业财务失败的比率主要有:(1)债务保障率 = 现金流量 ÷债务总额; (2)资产收益率 = 净收益 ÷资产总额; (3)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 ÷资产总额; (4) 资产安全率 = 资产变现率 - 资产负债率(其中资产变现率 = 资产变现金额 ÷资产账面金额)。按照单变量模式的解释 ,企业的现金流量、净收益和债务状况不能改变 ,并且表现为企业长期的状况 ,而非短期因素 ,所以跟踪考察企业时 ,应对上述比率的变化趋势予以特别注意。

(2)多变量模式。多变量模式即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 称为 Z值 来预测财务危机。最初的“Z计分法”是由美国爱德华•阿尔曼 (Altman)在 60 年代中期创造的 用以计量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判别函数为:

Z=0.717X1+0.847X2+3.11X3+0.42X4+0.998X5

其中X1=营运资金÷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X4=股东权益÷总资产X5=销售总额÷总资产;Z2.9不属于破产之列,1.2

与单变量模型相比 ,多变量模型更注重盈利能力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影响。多变量模型以多种财务比率的分析为基础 ,通过各种财务比率的加权使预测能力达到最大限度。

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积极防范财务风险

(1)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为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 ,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 ,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 ,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为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 ,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 ,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 ,真正做到权责分明 ,各负其责。

(2)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为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 ,应该充分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料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 ,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性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 ,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 ,切忌主观臆断。

(3)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而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4)按照需要筹集资金 ,积极防范筹资风险。按资金运用期限的长短来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负债资金 ,是规避风险的对策之一。企业必须采取适当的筹资政策 ,即尽量用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来满足企业永久性流动资产及固定资产的需要 ,而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要则通过短期负债 ,这样既避免了冒险型政策下的高风险压力 ,又避免了稳健型政策下的资金闲置和浪费。

四、从财务技术操作上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1.多元化经营法。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理论依据在于:从概率统计原理来看 ,不同产品的利润率是独立或不完全相关的 ,经营多种产业、多种产品 ,在时间、空间、利润上相互补充抵消 ,可以减少企业利润风险。企业在突出主业的前提条件下,可以结合自身的人力、财力与技术研制和开发能力 ,适度涉足多元化经营和多元化投资 ,分散财务风险。

2.风险转移法。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非保险转移是指将某种特定的风险转移给专门机构或部门 ,如将产品卖给商业部门 ,将一些特殊的业务交给具有丰富经验和技能、拥有专门人员和设备的专业公司去完成等。保险转移即企业就某项风险向保险公司投保 ,交纳保险费 ,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

3.回避风险法。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

4.降低风险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企业也可以通过付出一定代价的方式来降低产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例如建立风险控制系统 ,配备专门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 ,以便及时发现及化解风险。

5.自保风险法。企业预先提留风险补偿基金 ,防范财务风险。如对长期负债建立专项偿债基金 ,以此降低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目前 ,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提取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等 ,正是企业防范风险、稳健经营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滨晨.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J].大连干部学刊 , 1999,(05)

[2] 万小琴.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对策[J].党政干部论坛 , 2007,(05)

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48

1并购的意义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之间兼并与收购,有效的并购活动可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明显的利益。并且有助于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产利用率。

1.1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1.1.1企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通过完成并购企业可以对资产资源进行整合,达到最佳经济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在保持产品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单一化生产,避免浪费;可以使整个生产环节更好的配合,从而形成生产的规模效益。

1.1.2企业经营的规模效益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增加产量、精简部门的方式,达到减少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的目的;依靠良好的信誉进入资本市场,更容易以较低的利息获得银行贷款;减少集中力量开发新技术,给顾客提供更全面的专业化生产和服务,从而形成经营规模效益。

1.2实施企业战略规划

1.2.1提高市场占有率

企业通过并购活动通常能够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从而减少竞争对手,提升对市场的控制力,获取更大的收益。通过纵向并购,将不同的生产阶段集中到一起,可以促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

1.2.2降低进入新行业壁垒

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多元化发展,在进入一个全新的生产领域的时候就必须充分考虑到行业进入壁垒。而当企业实施并购时,不仅能够大大降低这一壁垒,而且由于没有新增生产力的因素,就不易引发价格战甚至是不良竞争的可能。因此,采用并购的方式是企业进入一个新领域的不二选择。

2企业并购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

2.1并购前的财务风险

2.1.1目标企业选择不当造成的风险

并购的目标企业选择不当是导致企业并购出现财务风险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并购企业对自身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信息缺乏足够的了解。并购活动是从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角度来考虑的,这就需要企业高层管理者对本企业有足够真实和详细的了解,对企业的战略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果企业管理者为了扩大企业规模,实现短期的个人利益,在信息掌握不足的情况下盲目的选择目标企业,就很容易造成在投资决策的问题上出现巨大的风险,导致并购失败。

2.1.2并购时机选择不当造成的风险

企业并购的时机选择不当风险主要由内部时机和外部时机两方面构成。首先,在内部时机的选择上,应当选择在企业进入成长期后,因为在这段时间内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这就给企业实现并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其次,在市场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型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的经济实力把握并购机会,因为此时的中小型企业很容易倒闭甚至是破产。如果企业应当紧跟目标企业经营状况,一旦出现合适的时机,就应当立即提出并购。

2.2并购中的财务风险

2.2.1定价风险

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企业并购全过程的关键之一,对并购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目标企业的价值是根据并购企业对其未来收益的预期,在这一过程中,并购企业可能会因为预计不当而出现与目标企业真实价值有或多或少的偏差,这就导致了定价风险的产生。定价风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获得信息的质量。对于上市公司的并购企业,目标企业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和其他信息进行估计,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价格风险。而对于非上市公司的目标公司来说,由于缺乏可靠的信息披露机制,并购企业依靠目标公司提供财务数据,通过其他法律手段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可以提高信赖度。

2.2.2融资风险

并购的融资风险是指企业能否按时筹集到所需资金,从而保证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后续对企业的影响。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通常有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发行股票以及留存收益四种。可以总结为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如果企业采用借贷和发行债券的方式向银行债务融资,很容易造成债务负担沉重,一旦资金使用不恰当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如果使用股权融资,虽然公司不会提高资产负债率,也没有企业的债务负担,但股权的增加可能会稀释原股东的权益。

2.2.3支付风险

支付风险主要是指并购资金使用中造成资金流动性变差和股权稀释的风险。因为支付方式都有其局限性,所以单一的支付方式容易增加企业并购中的支付风险。从目前来看,我国企业并购支付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现金支付产生的流动性风险。

在四种支付方式中最简单的是现金支付,但其风险也是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企业并购通常需要巨额的资金,采用现金支付方式会给并购企业造成巨大的现金压力,企业很难承担如此庞大的现金流量考验;其次从被并购企业的角度来看,现金收购是一次性买卖,这就使得他们无法分享合并后企业的发展机会和收益。

(2)股权支付的股权稀释风险。

股权支付的优点是可以减轻企业的现金和债务压力,没有破产风险,还能合理避税。但股票支付会改变企业的股权结构,容易给大股东的控制权造成影响,可能会摊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严重的可能出现并购企业最后被目标企业控制的情况。

(3)杠杆收购的债务风险。

杠杆收购是一种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的收购方式,其特点是并购方通过大规模的借贷融资来支付大部分甚至全部的交易费用,同时以目标公司的现有资产和未来收益作为抵押,并且承诺用目标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来偿还借贷利息。

(4)混合支付的综合风险。

除了上述几种支付方式外,以现金、股票、认股权证及可转换债券等组合的混合支付方式也逐渐被企业所青睐。混合支付的优点是企业的资金压力不大,而且可以优化资本结构。但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往往在资本结构的配置上容易发生偏离的,而且支付过程并不是一次完成,因此难以保证各种方式之间的连续性,可能会影响整个并购过程,增加企业并购后的整合风险。

3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

3.1企业并购前财务风险的防范

3.1.1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找准适当的并购时机

企业应当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并且依据科学全面的的数据对企业进行客观分析,依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确定了目标企业之后,应当结合现实情况,找准适当的并购时机,从而把风险降到最低。

3.1.2对目标企业进行尽职调查

尽职调查是企业并购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并购前应当对目标企业所在地政府、管理层以及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并分析。此外,要避免因为对目标企业财务报表的过分倚重,防范因财务报表所带来的风险。要充分利用企业的内外部信息,并聘请信誉良好、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对目标企业的财务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确保目标企业提供信息资料的真实性。

3.1.3建立健全风险管理预警机制

如果能增强企业管理决策层对风险问题的意识,那么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源头上抑制企业并购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内部应当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预警机制,对并购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进行合理预测,并提出防范措施,从而有效的防范风险,把并购风险降到最低,使企业并购活动更加安全顺利的进行。

3.2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防范

3.2.1定价风险的防范

定价风险是指目标企业的价值风险。在整个并购过程当中,双方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对被并购企业价值的估算。通常造成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并购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所以,在并购之前,企业应当对目标企业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全面的评价,并对目标企业的未来自有现金流量做出合理的预测。只有在此基础之上的估价,才能最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从而把风险降低到最小。

3.2.2融资风险的防范

(1)合理安排融资方式。

企业应根据现有资本结构和企业融资后资本结构的变化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一般来说,权益性融资成本高于债务融资成本。权益性融资的优势是,没有到期偿债,但有股权稀释的可能性。因此,在考虑外部融资时,要充分考虑企业是否可以承担其债务,以避免偿付能力弱化的风险,确保企业的主控权。

(2)科学决策资本结构。

企业合理确定融资结构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资本成本最小化原则;二是使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保持在合理的比率。企业在对融资方式进行选择的时候应当按照择优的顺序。首先,要测算出企业可利用的自有资金总额;其次,计算出企业负债能力和负债融资的风险临界点;最终才能确定企业并购的融资规模。

(3)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如何利用企业内、外部的资金渠道在最短的时间内筹集到并购所需要的资金,决定了企业能否成功完成并购活动。企业在确定融资决策时,应当积极开拓多种融资途径。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做到内外兼顾,确保目标企业一旦评估确定价值之后,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并购,顺利实施企业整合和重组等后续工作。

3.2.3支付风险的防范

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在并购时所采用的支付方式各有偏好,美国企业通常采用换股的方式,而在日本最为常见的是混合支付。当前,混合支付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随着我国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程序的进一步完善,并购企业应当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立足于企业发展目标,将支付方式转变为多种方式的自有组合。假设并购企业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在并购后可以实现有效整合,就可以采取以债务为主的支付方式;假设企业自有资金充足,资金流入状况较好,并且企业股票价值被低估,就可以采取以自有资金为主的支付方式;假设并购企业财务状况较差,资产负债率较高,资产的流动性较差,就可以采取换股的支付方式,从而优化资本结构。

3.3企业并购后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项全球的调查研究报告指出,企业在并购不同阶段的成功概率也不同:并购前和并购中的概率分别为70%和83%,然而并购后的整合阶段成功概率仅为47%。由此可见,造成企业并购没有真正实现价值的大多数原因是因为并购后的整合失败。因此,企业必须从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两方面提出防范对策,通过切实有效的手段,实现并购价值最大化。

3.3.1并购后内部整合风险的防范对策

(1)对财务人员和财务组织机构进行整合。

员工是一个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财务人员的整合在整合过程中尤为重要。并购企业可以委派或任命本企业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较高的人去接管被并购企业的财务机构,担任高管。同时留用被并购企业中原有的优秀员工,以实现并购企业更快更好地整合。企业内部还可通过实行优秀员工持股奖励制度来吸引并留住人才,使员工对企业更有归属感。此外,并购后企业对内应当尽快整合财务组织机构,防止岗位重叠所带来的工作低效,精简机构和人员,使并购后企业的资源都能得到合理利用,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

(2)对企业负债的整合。

负债整合是指企业通过优化资本结构、调整负债期限等方式,来减轻企业偿债压力、降低企业债务成本。优化权益资本结构要求企业权益资本所占比重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然而偿债期限应当与企业的现金流量以及盈利能力保持一致。企业完成并购之后必须要通过合并报表来反映合并后的资产、负债以及股东权益。

3.3.2并购后外部整合风险的防范对策

(1)处理好与客户及供应商的关系。

客户与供应商是企业的命门所在,并购重组后企业首先要维护好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向客户保质保量的提供符合其要求的产品,如果客户有不满意的地方,也应及时补救,通过在现有的客户群中保持良好的印象来开拓新的客户群;向供应商按约定期限及时交付款项,在供应商心中保持诚信的形象,从而维护与供应商的稳定关系。

(2)处理好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

并购后企业应该处理好与债权人关系:对于债券持有人,企业应及时向债券持有人披露目前企业财务相关的信息,并且为其保持合适数量的偿债的基金等,降低偿债风险;对于贷款者,积极的措施是及时向贷款者说明企业现状,充分提供财务信息,建立稳定关系。

截止到2015年,我国企业并购总额达7340亿美元,其中单笔交易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有114起,创造了历史新高。但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大多数并购活动都难以达到其预期价值创造目标,大多数企业在实现并购后面临各种困境,其中更是以财务困境居多。因此,对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韩磊.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2).

[2]翟留镜,孙浩.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J].西部财会,2011,(03).

[3]王凯,李婉弟.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中国证券期货,2011,(04).

[4]郭小平.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及其控制[J].企业研究,2011,(24).

[5]吴胜发.浅谈企业并购整合风险与控制[J].时代金融,2011,(33).

[6]张颖丽.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N].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 债务 筹资风险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及市场快速变化,企业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经营风险难以避免,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风险实际上是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而企业在经营中大多数都是借入资金,负债经营成为现代企业的经营策略,极有可能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企业结构趋向多元化发展,企业所面对的财务风险变得复杂和难以预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有效控制财务风险是每个企业经营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从财务风险的概念入手,通过对当前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衡量,进行适当的防范与控制进而将风险程度降至最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有广义的定义和狭义的定义,决策理论学家把风险定义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这是风险的狭义定义。日本学者龟井利明认为,风险不只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这种观点认为风险就是不确定性,它既可能给活动主体带来威胁,也可能带来机会,这就是广义风险的概念。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一般来讲,企业面临两种风险:一是经营风险;二是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往往是由经营风险引起的,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经营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成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

二、财务风险表现形式

(一)无力偿还债务风险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应有的经营策略,通过负债经营可以弥补企业自有资金的不足,还可以用借贷资金来实现盈利。由于负债经营以定期付息、到期还本为前提,如果公司用负债进行的投资不能按期收回并取得预期收益,公司必将面临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其结果不仅导致公司资金紧张,也会影响公司信誉程度,甚至还可能因不能支付而遭受灭顶之灾。

(二)利率变动风险

企业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筹资,必然会增加按期还本付息的筹资负担,公司在负债期间,由于通货膨胀等的影响,贷款利率发生增长变化,利率的增长必然增加公司的资金成本,从而抵减了预期收益。股份公司在生产经营中所需的资金一般都来自发行股票和债务两个方面,其中,债务(包括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商业信用)的利息负担是一定的,如果公司资金总量中债务比重大,或是公司的资金利润率低于利息率,就会使股东的可分配盈利减少,股息下降,使股票投资的财务风险增加。公司融资产生的财务杠杆作用犹如一把双刃剑,当融资产生的利润大于债息率时,给股东带来的是收益增长的效应;反之,就是收益减少的财务风险。

(三)再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企业利润(股东收益)的可变性。企业在筹资、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环节无不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企业承担风险程度因负债方式、期限及资金使用方式等不同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有所不同。由于负债经营使公司负债比率加大,相应地对债权人的债权保证程度降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司从其他渠道增加负债筹资的能力。

三、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因素多种多样,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的影响,不同的财务风险成因也有所不同,只有了解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成因,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加强防范措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一般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性

企业经营过程中必然要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性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外部因素,随着市场原材料价格的疯狂上涨,企业生产成本持续升高,增加了企业运作成本,减少了企业利润,与预期收益相差甚远。另外银行利率的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利率风险,包括支付利息过多的风险、产生利息的投资发生亏损的风险和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测和无法改变的。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同时也可能带来灾难,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

(二)企业内在因素

1、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风险意识淡薄,认为只要管理好资金,就不会产生风险,而企业生产实际过程中需要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进行销售产品策略,企业应收账款急剧增加,应收账款不能按期到位,直至成为坏账,资产严重流失,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