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统计的概念

生物统计的概念

生物统计的概念

生物统计的概念范文第1篇

王志民

(秦皇岛市第十六中学,河北秦皇岛066000)

【摘要】新课标将生物定位为自然科学,重视生物科学概念的学习,凸显概念的教学。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我围绕以重要概念展开,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景,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归纳总结出概念,提高了课堂效率。

关键词 生物;概念;效率

新课标将生物定位为自然科学,重视生物科学概念的学习,凸显概念的教学。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落实生物的概念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呢?

1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而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

生物科学素养是每个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人对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而生物学概念是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在新课标理念里提出十大主题,由50个重要概念组成,这些概念构成了生物科学知识最重要的基础,因此,加强初中生物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生物学概念意识的确立,是进行概念教学的前提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是思维的产物,是人类对一个复杂过程和事物的理解。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曾经认为概念的教学就是概念知识的记忆,概念教学最主要的就是使学生记忆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定义记忆固然重要,但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掌握和运用则更能体现生物作为一门科学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概念意识,围绕重要概念来展开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不仅要使学生记住最基本的概念的定义,还要帮助学生理解并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生物学概念,在生活中做出判断和决策。

3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概念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3.1课前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以前备课只是要求教师写好教案,怎么教,教什么,而现在做教学设计,更关注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更重视了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是落实在学生的成长上的。课堂教学效果的程度,往往取决与课前的设计,做好教学设计是我们创造性地把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标准以及规定的课程目标、标准确立的具体内容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要做好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应确立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形成哪些重要概念。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参加学科培训,了解学科的性质,认识学科的特征,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较深入的了解,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新教材在每节开始部分的“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以问题的形式列出本节的重要概念或相关知识;其次,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学生。以往,教师在写教案、做教学设计的时候都会注重于这节课自己怎样去教,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这样就必然会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讲得很精彩,但学生掌握的并不多。所以,现在教师在写教案、做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研究学生,做好学情分析,掌握学生的认知障碍,确定教学的起点和教学的目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再次,做教学设计侧重于“学”的设计。教师一堂课讲得很精彩,但学生掌握的并不多,那就是因为这节课的设计是以教师的怎样教来设计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共识。以“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课为例来说说我的课前教学设计,在这节课里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几个重要概念:(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前者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的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累积;(4)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的稳定,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会遭到严重破坏。学前分析:通过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学生已经认识生物与环境不是孤立存在的,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但是还不足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何才能让学生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呢?认识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怎样组成的?它如何维持这个系统整体性?以这样的一条主线来进行展开,帮助学生形成生态系统的核心概念。

3.2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概念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3.2.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

在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时,组织学生观察“想一想,议一议”的插图,是什么原因造成用网罩起的草生长不好?同时播放我国北方草原的牧场轮换放牧的前、后对比视屏,从而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通过这样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进一步进行有效情景的设计,丰富和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感性认识,如:你的家乡在哪里?环境好吗?有哪些名胜古迹?我们的校园美丽吗?而它们都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3.2.2通过分析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通过我们身边的某一个生态系统,如学校后山上的树林的森林生态系统,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得出这个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含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学生很快找到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这样的本质特征,掌握生态系统概念。

3.2.3设计好概念的正例、反例和特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

在概念的学习中,应尽可能地列举概念的正例、反例和特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如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校园呢?一滴小水滴呢?经过与生态系统的组成的比对,它们都是一个个生态系统;在分解者者中列举蘑菇、平菇这一特例,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们不是植物,是菌类,是分解者,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概念。

3.2.4在练习题中加强对重要概念的辨析、应用和迁移

很多老师不注重对练习题的讲评,课后练习题是集中复习、巩固和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主要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如果练习过不关,那就说明这个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没吃透,教师不加强对重要概念的辨析,就会造成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的“夹心饭”,不利于下一个概念的掌握。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练习生物实验室的水族箱里生活着水生的植物和动物,还有其他小生物。这样的水族箱能否看做一个生态系统?为什么?这就是明显对生态系统概念的一次辨析和迁移,通过它可以清晰的看到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概念的掌握程度。

总之,落实生物概念的教学,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促成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生物学事实,为学生概念的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的概念,构建合理的生物学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生物统计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教学;生物学科;概念图

概念图主要为学生梳理一些生物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生物概念,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促进学生的记忆。高中生物考核主要是考察的是学生们对生物学的原理、规律和特征的掌握,因而使用概念图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促进其生物知识的积累和理解。本文先分析了概念图相关内容,然后介绍了概念图的制作步骤,最后重点讲述概念图的应用。

一、概念图简述

概念图是把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有机的联系起来的以展示概念间层级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1]。值得注意的是,概念图中展示的是各个生物知识点的概念名称,而非一个生物系统的完成过程,必须要将概念图与流程图。模式图区分开。

二、概念图制作步骤

概念图的绘制比较简单,主要是区分清楚概念和流程,找准生物知识点的概念层级。

首先,要选中自己需要制作的主体概念,并罗列出与之相关的组成概念;

其次,确定组成概念的层级,将这些概念按照一层、二层、三层等划分好;

然后,制作框架,概念图框架可以选择的样式有很多,通常的几种有椭圆、长方形、连接线、连接词。框架确立之后,按照层次级别将概念填入;

之后,需要在每一次蛹斗掷嘀间标注连接词,连接词一般都是精炼的概括性词语;

最后,需要按照之前的分类情况进行检查,看看是否有归类错误层次的概念。

三、概念图于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师利用概念图进行课程设计

生物教师借助概念图设计课程能够起到简单有效的整理效果,概念图为教师提供了清晰的设计方向,可以以简单的结构图或者是框架图概括出生物知识,可以节省教师课程设计时间。概念图的设计可以承前启后,如果新学习的生物知识与上节课的生物知识属于同一种模块,生物教师还可以接着上节课的概念图直接完成教学设计,这样不但为教师减轻负担,还能为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使前后生物知识连接起来[2]。

例如,教师在上节课课堂上为学生讲解了生物膜系统概念,生物膜系统主要由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组成,由于课堂时间限制,教师只讲述了细胞膜和核膜两个部分,所以下节课之前教师需要继续进行细胞器膜部分课程的设计。此时教师可以将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图复制出来,并且完善细胞器膜部分。细胞器膜主要分为了两大类,在细胞器膜区域后面再分成两个模块,分别写上单层膜和双层膜,单层膜与双层膜又分别由不同膜组成,教师可以再一次进行细致分类画图。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按照概念图展示的思路流畅的进行讲解。

(二)教师利用概念图进行课程讲解

概念图也可以作为教师课堂讲解知识的重要工具。我们知道概念图的特点就是直观、简要,能够以最简化的结构体现出生物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利用概念图可以将生物知识进行分解,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思路。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的接受程度就会大大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也会增加,教师通过概念图向学生讲解与提问,学生就概念图展现出来的知识点向教师提出疑问和回答。教师与学生们在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会产生深厚的感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对高中生物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教师在讲述《分子与细胞》第一章内容时,可以在黑板上绘制概念图,向学生展示出细胞与分子之间的关系;还有在讲授生物系统的信息传递章节中,教师可以逐层绘制概念图,向学生们介绍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过程中,都包括哪些具体的信息系统。

(三)学生利用概念图复习生物知识

学生在课后可以先回忆教师讲解的内容,分析出生物知识中的重点,然后自行绘制概念图巩固生物知识,加强自身对生物知识的记忆。高中生物内容相比初中阶段的知识点要更加复杂,一些生物学概念理解起来并不容易,使得高中生难以记忆和理解[3]。因此,学生们可以在课后自行绘制概念图,利用概念图进行复习,加深对生物知识的认知。例如在学习细胞模块时,有关细胞的知识点涉及到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这三个部分都有什么特质,或者三个部分的结构有哪些如果是单纯记忆的话,经常会混乱,对此学生们可以制作概念图。先利用一个大框架,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填入其中,然后将这三个部分分成三个区域,每个区域中再围绕主要研究的细胞部分进行设计规划,将重要的知识点内容体现出来,相信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就已经加强了学生们的记忆,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四、结论

总之,概念图是高中生物教学之中的重要辅助教学工具,也是高中生自行巩固和复习的重要方式。充分的运用概念图,可以调动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有助于简化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概念图的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相信借助概念图能够促进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大家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王莹.试分析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图的运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6,03:250.

生物统计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力学前概念;分析;FCI测评问卷

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直观认识在接受物理课程学习之前已经存在了,并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体系。这种在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之前存在的想法被称为“前概念”(preconception)。前概念对于物理知识的建构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一直是物理教学研究比较活跃的领域。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均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

本研究旨在探查学习力学基本知识前后的初中学生对力学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认识情况,为电学、热学、光学等其他物理分支领域学生前概念及其转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测评问卷和被测样本分析

本调查采用的问卷是美国Hestenes等人设计的“力的概念测量表”(Force Concept Inventory),简称FCI。FCI由30个与力的概念有关的物理题目构成。每小题均有5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其余四个是从大量问卷调查中提炼出来的学生最常见的前概念,学生必须在正确概念和错误概念中作出选择。

本调查在2015年9月进行。调查对象为浙江省杭州市某初级中学学生。抽取初一两个班进行调查,收到有效答卷102份(男56份,女46份)。这部分学生没有学过基本力学知识,他们关于力学现象的认识来自日常生活经验。调查这部分学生是为了探查进行力学基础知识教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前概念情况。抽取初二两个班进行调查,收到有效答卷96份(男58份,女38份)。初二学生学过力学基本知识,对力学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他们的错误答案可以反映学生的前概念经传统教学之后的转化情况。

二、典型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限于篇幅,笔者在本文中列举部分试题进行分析,这部分试题有效地揭示出学生头脑中存在典型的前概念。所选试题以及统计结果如下:

(一)典型试题各选项统计结果

【题1】两个体积相等的金属球,其中一个的重量是另一个的两倍。两球从二层楼顶同一高度同时落下,则两球到达地面的时间:

【题2】一辆大卡车和一辆小轿车迎面相撞,在碰撞过程中:

【题3】两个钢球,一个重量是另一个的两倍,二者以相同的速度滑出水平桌面,则落地点到桌子底部的距离:

【题4】一个男孩竖直上抛一小钢球,忽略空气阻力。在小球从抛出到回到地面的过程中,作用在小球上的力为:

【题5】参考下图,回答问题。一个小球在光滑平面上从a匀速运动到b,小球到达b点时受到一个来自同一水平面上的瞬间冲撞,方向如粗箭头所示。

冲撞之后,沿着选定的路线,小球受到的主要作用力为:

【题6】两个学生,a的质量为75kg,b的质量为57kg,面对面地坐在同样的办公椅上,学生a将双脚放在b的膝盖上。学生a如果蹬脚,两个椅子都开始运动。

【题7】一块石头从一层楼顶落向地面,则:

【题8】一个高尔夫球飞行过程中所受的作用力有:1.重力;2.打击力;3.空气阻力。

(二)典型前概念分析

1.关于原动力

①“打击”传递原动力。题5的B、C两个选项共有84.3%的初一学生和54.1%的初二学生认为小球在运动过程中仍然受到水平冲力的作用。题8的B、C和E三个选项有93.7%的初一学生和27.1%的初二学生认为高尔夫球在飞行过程中还受到打击力的作用。通过访谈,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打击”可以把力转移到被打击的物体上,从而提供一种能维持运动的使动力量。

②运动过程中“原动力”的耗散。题4的A、B和C三个选项共有86.4%的初一学生和47.9%的初二学生认为小钢球被抛出时产生的原动力在运动过程中逐渐减小。即“原动力”的耗散。

对于原动力的认识,初一学生和初二学生存在的误解都是很严重的。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来证明物体的真正运动状况及受力情况,只能凭常识来判断。传统教学对改变这种错误认识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2.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①质量越大的物体施力也越大。题2的A和D两个选项共有51.0%的初一学生和6.3%的初二学生认为大卡车和小轿车相撞时,大卡车作用在小轿车上的力大于小轿车作用在大卡车上的力。题6的D选项有49.0%的初一学生和8.3%的初二学生认为质量较大的a学生对b的作用力较大。较多学生认为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质量大的物体“更有劲儿”。

②主动物体施力较大。在访谈中发现,题6选D的部分同学认为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动物体施力较大,被动物体也对主动物体施加一定的力,但是被动物体施加的力只是为了阻挡主动力,因而其大小也小于主动力。

3.关于重力

①重的物体下落得快。题1有52.9%的初一学生和85.4%的初二学生选择答案A或D。题3有47.0%的初一学生和68.0%的初二学生选择答案C或D。可见,“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这个自亚里士多德开始数千年被人们信奉为“真理”的误解,今天仍然普遍地存在于学生的前概念体系之中。而且,出乎意料的是,初二学生比初一学生更加根深蒂固!

②重力随物体下落而增加。题4有37.3%的初一学生和10.9%的初二学生选择答案B,认为小钢球下降过程中地球引力逐渐增加。题7有29.4%的初一学生和22.9%的初二学生认为石头加速下落,主要是由于它越接近地球,地球引力越大。

③大气压对重力有贡献。题7有37.3%的初一学生和33.4%的初二学生选择答案E,认为石头下落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引力和向下的大气压力的联合作用。在访谈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大气压力与重力同方向,而且大气压力是单向作用在物体上的。

(三)统计结果分析

为了比较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之间学生对力学概念的掌握情况,我们对每位学生的成绩进行了统计,全部数据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如下: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初一男女生的得分数在0.01显著性水平上有显著区别,初二男女生的得分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区别不显著,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得分数在0.01显著性水平上有显著区别。

三、概念矫正策略

本研究的探查结果支持了学生进入物理课程学习之前已经拥有很多与科学概念相矛盾的观念的研究结论。调查还反映出,传统教学在促进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方面所做的工作是低效的甚至是失败的。因此,在进行科学概念教学之前,必须根据有意义学习理论,在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有效地转变错误的物理前概念,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1.进行教学前测

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具有隐蔽性,平时一般不会清晰地呈现在脑海里。因此,在教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应采用诊断性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经验认识。这样做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重要意义。对于“教”的意义,可以用奥苏伯尔的一句名言来概括,“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了解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尤其是了解学生对与新概念有密切关系的已有概念的认识情况,才能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对“学”的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教学前测能激活学生的经验图式,让它从隐蔽之处呈现出来,这样就为概念的重新建构提供了基础框架,以避免在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下进行无意义的接受学习。另一方面,若进行教学前测并及时反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平时习惯于用经验图式进行问题解决,前测所给的反馈结果会使学生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物理现象感到困惑。凭借经验图式进行问题解决所导致的失败促使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原由。此时大脑无比兴奋,内在的学习动机非常强烈,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再绞尽脑汁地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课认真思考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2.组织情境教学

让学生在与实际情况相类似的教学情境中修正错误想法是帮助他们获得科学概念的最佳途径。学生的前概念大多是在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以真实问题作为教学实例,能使他们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实践证明,教学中用以下的思路来解决真实性任务能有效地转变前概念:选择真实性任务或创设类似的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预测实验或问题的结果;让他们用自己的前概念对现象进行解释,并为自己的前概念进行辩护,从而引起思维结构发生冲突,并强烈意识到前概念的存在;教师在适当时机进行参与,并步步引导他们用正确的物理概念来解释问题。如果急于求成,一下子就让学生面对课本上的“真理”,教学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3.开展合作学习

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自己对事物和现象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不可能获得全面的理解。合作学习可以克服个体知觉系统的局限性。通过交流与讨论,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他人对某一物理现象的独到见解,并了解产生不同见解的经验基础,从而超越自己对物理现象的一些狭隘的认识。而且,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在自由平等、相互信任的气氛中最适宜表达各种荒诞的观念,这些荒诞的观念往往是互相矛盾的。激烈的争论和积极的思考会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原有认识的片面性和不合理之处并萌发一些新的猜想,这些猜想往往已经走近真理的边缘。

4.重视探究与体验

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式进行物理概念的学习。探究式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各种形成概念的途径,满足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天性。学生可以从所要探究的概念出发,通过阅读课本或查阅有关资料或与同学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收集有关的材料,通过自己对材料的分析提出主观的猜想并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丰富的体验和感悟逐步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念和看法,获得科学概念。

参考文献:

生物统计的概念范文第4篇

【摘 要】生物概念图,就是把生物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用图示的方式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的一种工具,它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能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种学习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最终学会学习。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教者合理运用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而在整体上把握知识。本文介绍了概念图的定义、理论基础及它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概念图;概念教学;初中生物

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的基础,概念教学本身就是初中生物中一个很重要的策略。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忽视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特别是不能够形成概念网络,更不能够比较深刻的了解概念间的联系。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由于理念缺失、教学功利等原因,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照本宣科的陈述性教法和文字解释的文字学教法,形成“注入式”或“说文解字式”的概念教学模式,很少涉及有关理论指导下的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一、什么是概念图

概念图是一种关于概念知识、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系统结构、计划流程等的图形化表征方式,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一幅概念图一般由“节点”、“链接”和“有关文字标注”组成。

1.节点:由几何图形、图案、文字等表示某个概念,每个节点表示一个概念,一般同一层级的概念用同种的符号(图形)标识。

2.链接:表示不同节点间的有意义的关系,常用各种形式的线链接不同节点,这其中表达了构图者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3.文字标注:可以是表示不同节点上的概念的关系,也可以是对节点上的概念详细阐述,还可以是对整幅图的有关说明。

二、概念图的绘制

概念图绘制步骤大致可以概括为:①选取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②确定概念等级关系。③确定概念图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即概念图草图构思。④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形成概念图。⑤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概念图绘制规范为:①概念图中每个概念只出现一次。②连接两个概念间的联系词应尽可能选用意义表达具体明确的词。③连接概念的直线可以交错,但向上或向两侧联系时需加箭头。④概念名词要用方框和圆圈圈起来,而联系词则不用。 所以,绘制概念图首先要明确概念图的要点和关键,注重科学性和知识的系统性。

三、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1.在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

在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引入概念图,可以使学生明确当前所学概念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延伸情况,进一步沟通概念之间的联系,从零碎、片断的机械式学习提升为注重关系、脉络并充满主动探究活力的有意义学习,从而促进生物知识之间的融合,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系统化的生物认知结构。

例如: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科版)七年级上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之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归类,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2.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

复习不仅要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还要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拓展,更重要的是促进知识迁移、能力发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复习中最高境界是用最少的时间,呈现最大的信息量、培养最强的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而且学生还要将前后所学知识联系并进行重新建构,最终达到迁移和应用的目的。

例如:在复习《生物与环境》一节时在初学时构建的概念图的基础上,让学生绘制整体的概念图(如下图),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和体现概念图的作用。

所以,在概念复习课中,引入概念图,可以统整学习的概念,帮助学生探索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概念图的形式展现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概念知识结构的重组与生成。

3.作为实验设计的思维导图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初中学生虽对实验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概念图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引导思维活动、激发思维灵感、记录思维过程、呈现思维成果,从而可以大大提高思维品质,可以帮助大家完成实验设计。

总之,构建概念图,将知识结构化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单元、整个生物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加工、理解和储存,全面系统地掌握和记忆知识要点;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系统、清晰和科学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促进学生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因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维新.概念图:一种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策略.学科教学,2004,(2):41

[2]游隆信.生物学概念的教学策略探析.生物学教学,2005,30(2):46

[3]徐辉.谈生物教学中对概念的处理方法.中学生物教学,2003,(10):21

生物统计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物医学统计软件;生物医学统计;教学效果;5E教学模式

一、科学合理应用统计分析软件提高教学质量

1.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3]。”由坚韧不拔的信念支持的人的意志,远远强于似乎无敌的物质力量。人的需求可分为表层需求与深层需求。表层需求是对环境及行为的需求,如提升技能、感觉良好等;而深层需求有责任、成功快乐、信念、意义等。要激励一个人,必须了解其表层需求与深层需求,找出他最在意的价值。当所有激励人的方法都是在这个人要做的事情上增加他所关注的价值时,他便会对完成事情有兴趣,会全身心的主动、积极和认真地去做。多年生物医学统计课程的教学及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感悟到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关键问题的把握度、看待学习及研究中遇到难题的态度及学习效果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让学生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及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4]。生物医学统计是一门逻辑思维严谨、概念抽象难懂的课程,引入统计分析软件,增加课程教学趣味性、形象化,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授序论时,预设了以下教学内容:检测可植入生物材料导致老鼠炎症的情况,要求学生先从数据库及文献中采集数据,然后将相关的原始数据录入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s,SPSS)应用软件中,以它作为实际案例进一步整理数据,通过和理论分布曲线对比,增加学生对实际数据的感性认识[5]。学生还可以继续使用SPSS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假设检验等统计分析,将抽象原理和实际案例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对生物医学统计在实践中的应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5],从而主动思考和探索与本专业相关统计问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2.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实际应用能力。结合多年来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将生物医学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整理为基本原理、主要方法、SPSS分析软件应用三大模块。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块,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基本原理模块部分,重点将抽象难理解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减少讲授公式的推导过程。假设检验方法模块,重点讲授生物医学统计理论知识、各类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方法的适用范围、统计结果的详细阐述和合理注释。增强讲授生物学及医学研究实例,通过剖析统计分析具体案例,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接触生物学及医学前沿知识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客观评价统计分析方法应用在实际中的能力,刺激学生学习生物医学统计的兴趣[6]。SPSS分析软件应用模块部分,将SPSS软件应用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挖掘生物医学统计软件在教学中的潜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完每章理论知识后,同时讲解怎么应用SPSS软件来解本章节的例题,学以致用,增加实践应用的感性认识。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关与回归分析部分的教学内容,中学就有所接触,拟将该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教师将学生分成3人一组,要求学生查找相关文献,并阐述SPSS统计软件应用在相关与回归的内容,同时要求其他同学通过提问方式参与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统计原理的理解。增强学生熟练运用生物医学统计软件分析实际数据的能力,确实掌握解读统计分析结果的方法。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可以精准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将来顺利撰写毕业论文和从事相关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

二、将5E教学模式与生物医学统计软件有机融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1.5E探究式教学模式简介。5E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会(BiologicalSciencesCur-riculumStudy,BSCS)基于Atkin-Karplus学习环提出来的,它包含参与(Engage)、探究(Explore)、解释(Ex-plain)、迁移(Elaborate)和评价(Evaluate)五个环节[7]。“参与”是指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发将自身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与课程教学内容相联系。教师用提出问题、指出问题及定义问题等方式,掌控课堂讨论内容及主题走向。“探究”是指学生以自身掌握的知识及社会经验为基础,采用直接参与、亲手操作等方式进行摸索,得到感性体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深化探究学习。“解释”是指学生在真正“吃透”知识的基础上,将所学的内容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与自身经验相结合,建构对概念、公式、原理的理解。“迁移”是指激励学生利用上一环节学得的知识构建自己专属的更深刻、更广泛的理解技巧。“评价”既包括参与上述各环节活动过程的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教师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整体性评价。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更全面地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情。5E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学习新概念、修复不全面及残缺的知识,更透彻地理解概念,并将学习获得的理论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或领域。2.5E教学模式在生物医学统计课程中的应用。参与:是5E教学模式中最关键的起始环节,课堂导入部分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探究问题任务的兴趣。课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对于新学课程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精心布局教学方案,吸引学生愉悦地加入到探究和构建新概念的学习中来。课中,教师将学生引入生物医学统计课程所创设的情境中,以课程需要掌握的主题为导向,将课程教学内容置于生动、富含趣味的生物学及医学研究实例中,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学生深究事情真相的热情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7]。教师需要在实际的生物学及医学问题和抽象的统计概念、理论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使学生能够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及分析的方法研究生物学与医学现象。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对问题提出质疑,教师逐步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在此过程中学生应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技巧探索新问题的解决途径,为新知识概念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2]。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探究方式可以采用相互合作或自主独立的方式,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搜集处理信息等形式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师是探究活动的主导,教师的职责是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并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此阶段主要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督促学生建构知识、形成经验、掌控技能技巧。生物医学统计课程中涉及大量抽象、枯燥、晦涩、难懂的统计术语、概念、公式和理论,如果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直观的感性认识理解这些专业知识,将有利于学生内化这些知识。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多方协作探索SPSS软件的基本功能,获得较好的感性认识。学生可通过数据录入、描述性统计、计算特征量、作图等内容进行探索,掌握如何以最简单、清晰的统计分析方法展示生物学及医学数据的科学意义,实现完美的数形结合。解释:学生可以采用演讲、辩论、虚拟演示等方式,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探究的意义。教师则可以采用提示讨论、答疑等方式解释、补充或订正学生的解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整理所有问题并逐一讲评。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列出生物医学统计课程中最难理解的概念、原理,然后分组讨论,每一个小组负责用一种独特方式解读概念。通过层层深入、抽丝剥茧的分析方法,学生将会逐渐领悟和理解这些晦涩的概念,明确它们与其他概念或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之间盘根错节、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公式、主要统计学假设检验方法呈现出全新的、立体的、多方位的面貌,借此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迁移:在教师启发及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协作、交流、归纳、总结获得正确的结论,然后利用新概念深入研究及拓展新知识。学生用SPSS软件中的一些假设检验方法如:χ2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分析数据的固有性质;对于天资聪慧的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如生存分析、主成分分析等。通过迁移,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体系,形成高度概括的系统化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安排新的探究任务,学生通过做而学的过程(learningbydoing),将外显知识延伸、拓展,内化为其自身新的隐性知识。评价:评价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是对学习过程或结果的总结。为了不打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无论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或者互动环节中表现是否积极,教师都应先加以赞赏,然后再循循诱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反应或得到合理的结论。评价除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外,更要重视发展性评价。评价内容不仅包含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等课堂评价,还应包括非预期结果的评估。可尝试由师生共同探讨考核课程的标准,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考核指标的重心是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索意识、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学生更重视课程结果的评价,因此改革期末考试形式非常重要。从前生物医学统计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由期末试卷成绩(占70%)和平时成绩(占30%)两部分构成。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到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来,调整期末总评成绩为:期末试卷占60%,平时占40%,增加平时成绩的占比,凸显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另外部分考试试题与SPSS软件结合,将SPSS软件的实验结果作为试题的一部分,要求学生从生物学或医学的角度分析SPSS软件的结果,从而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