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光伏行业数据报告

光伏行业数据报告

光伏行业数据报告

光伏行业数据报告范文第1篇

2014年9月当国家电网董事长刘振亚所写的《全球能源互联网》一书面世后,他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全球互联泛在的坚强智能电网。

作为中国智能电网的先行者,国家电网对智能电网的发展进行了持续探索。不过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仅仅依靠国家电网,中国能源互联网还不能完全覆盖,需要很多在国网体系以外的能源电力企业参与能源互联网的建设,而光伏产业正是最主要的清洁能源之一。

2015年,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互联网+”概念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能源领域已经开始探索开拓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互联网道路。

据了解,目前从光伏全产业链上来看,行业中正掀起了一场从制造端、应用端,到融资租赁等环节的光伏互联网浪潮。这番热情的背后,则是巨大的清洁能源市场。

在刘振亚的《全球能源互联网》一书中指出:2050年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目标。届时,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0%左右,每年可替代相当于240亿吨标准煤的化石能源,减排二氧化碳670亿吨、二氧化硫5.8亿吨,全球能源碳排放115亿吨,仅为2009年的50%左右,可以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同时,全球能源互联网累计投资将超过100万亿美元。

不难看出,光伏在清洁能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未来的光伏市场可想而知。而一直致力于分布式电站开发的航禹太阳能董事欧文凯向媒体表示,众多光伏企业在剖析自身优势之后,都在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光伏互联网之路,圈里的人都在试图将互联网的思维和光伏产业进行结合,目前已经有公司初具成效。

据了解目前中国光伏行业和行业外的资本,都将目光集中到了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电站上来,因为电站建成并且并网发电之后能够带来几十年持续的收益,而电站的转换率成为一个电站效益高低的关键。

能源行业大佬开始布局

当前,与“互联网+”结合已成为光伏市场的最大卖点,携手“互联网+”也为光伏产业的发展创造出无限想象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强大的颠覆能力对光伏产业既是发展机遇,也是巨大挑战。部分看似无坚不摧的光伏龙头企业,极有可能在短期内被率先找到“互联网+光伏”新路子的小企业颠覆。

在这个革故鼎新的过程中,光伏企业要想抓住机遇,首先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互联网化商业模式。据了解,目前光伏互联网结合的模式大体分为以下几类:光伏制造领域的B2B平台、光伏系统服务领域的B2C和B2B平台、第三方大数据运维公司、互联网众筹和互联网金融、光伏电站交易平台、光伏发电量交易平台。

日前,华为集团在黄河上游水电的大型地面光伏电站项目中,将数字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与光伏发电技术相融合,通过“智能化”提升光伏电站的发电量和运营管理效率。同时,华为还通过无线宽带集群和多媒体运维系统,实现专家和现场运维人员协同工作,用实时的视频和语音通讯,让远程专家提供“一站式”专业、安全、准确的技术支持。数据实时采集、云存储、大数据挖掘及在线专家分析系统,可使电站自动体检,给出最优清洗、部件更换和维护等建议。

而光伏行业龙头协鑫集团目前已经建成并布局“六位一体”能源微网、清洁能源电商交易平台、能源智能建筑、区域能源互联中心、“能源+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在从多晶硅到光伏电站全产业链生态圈的构建中,互联网将成为协鑫集团整合金融、产业、市场及服务等各种资源的重要工具。

此外,数月前,作为能源互联网技术服务提供商的远景能源,也推出了以太阳神名字“阿波罗”命名的第三方光伏电站管理云平台。行业大佬的诸多新动向表明,光伏产业正在开始加速与互联网的融合。

大数据支持新能源行业

光伏互联网市场的炙手可热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两者结合的诸多不确定性。在国家力推的背景下,光伏产业仍未呈现繁荣发展的景象,究其原因,有效数据的缺失导致投资光伏电站风险过大,进而“逼退”金融投资机构是重要原因。

而在光伏数据的收集上,国内光伏电站已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国内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数据采集模式并高效运作。“有了大数据基础,国内光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才能走得扎实。”欧文凯说,“逆变器作为光伏电站运行数据的集散地,完全可将其看作是能源互联网在可再生能源电源侧的‘入口’,这也是光伏电站相关大数据采集的唯一端口。”

逆变器龙头企业阳光电源已意识到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的市场潜力。4月1日,阳光电源宣布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基于全新的“智慧光伏云iSolar Cloud”平台,共同推动新能源向“互联网+”的产业革新。阳光电源此次强势涉足互联网,引起行业极大关注,近20年逆变器生产、太阳能电站运维管理采集的大数据会令人刮目相看,被行业认为是光伏互联网合作迈出坚实的一步。同时,数十万太阳能电站接入“阿里云”,变身“互联网+”发电站,对电力行业乃至整个新能源产业都将产生深远的启示性影响。

据了解,阳光电源仅一项新型的智能精准解决方案,预计每年就可为光伏电站提升3%-7%的收益。未来,阳光电源将融合企业太阳能电站的运维管理经验以及全球领先的系统设计能力和产品技术,通过阿里云提供海量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连接能力,向太阳能电站提供智能运维服务。

“光伏发电将从单一的电站管理进入集团化电站管理阶段。”阳光电源副总裁赵为告诉记者,“我们的光伏运维经验和大数据基础与阿里云计算的结合,为光伏产业里程碑升级提供了最好、最具想象力的平台。”

航禹太阳能董事欧文凯向媒体表示,众多光伏企业在剖析自身优势之后,都在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光伏互联网之路,圈里的人都在试图将互联网的思维和光伏产业进行结合,目前已经有公司初具成效。

光伏行业数据报告范文第2篇

《财经》记者 李其谚 实习记者 马静婴

最终,国内最大光伏电站项目招标没有选择0.69元/度这一最低报价,而是选择了第二低报价。

“敦煌1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项目”(下称敦煌项目),从3月开标到6月底最终确定招标结果,由中广核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广核能源)、江苏百世德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和比利时Enfinity公司联合体报出的1.09元/度中标价,比最低价高出0.40元/度。

这对于太阳能发电仍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低价。此前,获批的四个太阳能发电项目中标价格均在4元/度。

至此,这场中国光伏产业中史无前例的“超低价”竞标尘埃落定,它引起的激荡则久久未能散去。

“这个招标的项目只是冲锋号,随后大部队就上来了。”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家发改委官员告诉《财经》记者。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务院研究室等机构,对多家光伏企业进行了一轮密集调研。在此调研基础上,国家发改委将一份发展中国光伏产业的方案上报国务院。如果方案顺利获批,下一批光伏发电项目有望在近期启动。

“大部队”就是这即将启动的一批太阳能发电项目。按照国家发改委构想,以1.09元/度低价作为标杆,上马一批太阳能发电项目,压迫上游光伏企业进一步降低原材料的价格,长远目标是将太阳能发电上网电价控制在1元/度以下,由此拉动行业发展。

这一思路有别于不少发达地区推行的以补贴推广太阳能应用的策略。“相对而言,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光伏产业的发展,对中国而言更为现实。”上述国家发改委官员告诉《财经》记者。

招标“跳楼价”

2008年12月,被称为光伏并网发电“试验田”的敦煌项目开始招标。

“光伏”即指太阳能发电,根据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利用太阳能电池(核心原料为多晶硅)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太阳能发电有低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等优点,只是成本高昂,在中国一直未能得到推广。

敦煌项目总投资5亿元,设计年均发电1637万度,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光伏电站。根据国家能源局对“敦煌1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项目的复函”(下称“复函”),竞标胜出方需在18个月内将此项目建成,同时拥有25年的特许经营权。

这是迄今中国最大的光伏发电站示范项目,五大电力集团和国内主流光伏企业均参与了项目竞标。

发改委在“复函”中表示,“将以上网电价为主要评判标准,由上网电价最低者中标建设”。业内将此次招标价格视为国内后续并网光伏电站的参考基准价。

今年3月,敦煌项目招标开标,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国投华靖电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886,下称国投电力)和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纽约交易所代码:YGE,下称英利能源)组成的竞标联合体,报出“跳楼价”――0.69元/度。

可与之进行比较的是,中国火电上网电价约为0.30元/度-0.40元/度,风电上网电价约为0.50元/度,此前获批的四个并网光伏电站项目上网电价均为4元/度。

中广核能源联合体竞标价格位居第二,为1.09元/度,比国投电力联合体报价高出0.40元/度。大多数竞标者的竞价更高,都在每度1元至2元之间。

国投电力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对于在光伏领域不占优势的国投电力而言,价格是最大的竞争筹码,0.69元/度基本是参照风电价格投标。此外,公司可以通过这一项目获得市场和经验。

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马学禄对《财经》记者表示,从光伏组件生产角度,公司完全可以以0.69元/度的价格做到“不赚不亏”。

这一低价曝出,在业内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对者甚众。由于这一价格很可能成为以后项目的标杆电价,大多数人认为将会对以后的竞争起到“坏的示范作用”,不利于产业的良性发展。

国家发改委内部对此存在意见分歧。“这一价格远比当初预计的要低,”参与招标工作的一位专家告诉《财经》记者,“不过拿出这一项目招标就是希望能通过市场发现价格。”

在反对的压力下,国投电力联合体6月上旬主动退出了竞标。在竞标之初,国家发改委参与招标官员曾经对竞标人提示过,“谁出价低就给谁”。

国投电力的退出令发改委也勿需食言。在此前后,国投电力获得了另一个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也是1.09元/度。

多晶硅泡沫破灭

相对而言,光伏企业对于太阳能发电的成本降低较为乐观。今年4月,在中国(洛阳)太阳能光伏产业年会上,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纽约交易所代码:STP)等13家光伏企业签署《洛阳宣言》,宣布到2012年,将光伏上网电价控制在1元/度。马学禄则表示,包括英利在内的部分国内企业,有望在2010年提前完成这一目标。

业内人士介绍,地面光伏发电站的成本组成大致可以分为光伏组件、逆变和输配电、电站建设安装、土地价格几个部分。其中,光伏组件的成本占了主要部分,多晶硅是光伏组件的主要原材料,2008年10月前占光伏电池成本的70%左右。

中国作为光伏产品第一大生产国,一直面临“两头在外”的局面:原料多晶硅主要依赖进口,生产的光伏组件则有98%出口,正可谓“有产业、无市场”。2007年,全球多晶硅产量4.5万吨,而同期需求量达到5.2万吨,缺口达到7000吨。

多晶硅的价格呈现出令人瞠目结舌的急剧攀升:从2002年的10美元/公斤至20美元/公斤,到2007年末创出400美元/公斤的天价;2008年,市场现货价格一度高达450美元/公斤,即每吨45万美元。

受此刺激,全球光伏产业出现疯狂扩张,中国亦不例外。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数据,到2008年,中国光伏产业拥有2吉瓦(1吉瓦=10亿瓦)的产量和5吉瓦的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37%,成为全球最大光伏生产国。

与此同时,为掌握上游原料定价权,国内企业开始主动进入高纯多晶硅生产。在2008年上半年最狂热的时候,多家企业抛出了万吨级的生产规划。

根据长城证券的数据,当年中国实际产量约4100吨,仅占全球产量的6.7%,投产多晶硅项目合计产能则高达约1.16万吨,2009年随着新增产能投产,产量可达2万吨,可制造约2.5吉瓦的太阳能电池。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国外对光伏产品的需求大幅萎缩,大批订单丢失,导致多晶硅的生产由供不应求转为供过于求。根据长城证券分析师周涛估计,2009年多晶硅全球需求量为5.57万吨,供给量多达8.15万吨,产能将大幅过剩。

多晶硅价格于是出现暴跌。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多晶硅价格出现过山车般的下滑,一路跌至100美元/公斤以下,下降超过80%。

随着多晶硅成本下降,光伏组件价格也进一步下跌。在敦煌项目招标中报出“跳楼价”的英利能源一位高层透露,公司生产的光伏组件平均售价,由2008年一季度的4.11美元/瓦下降到四季度的3.19美元/瓦。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胡润青认为,多晶硅泡沫破裂,正好给国内推广光伏发电创造了机会,正是启动国内市场的好时机。她告诉《财经》记者,多晶硅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光伏电站的安装成本在最近三个季度内大幅下降,这是一个降低太阳能发电上网电价的绝佳机会。

“目前光伏产业正经历一个转折点,成本进入快速下降通道,这也有利于政策扶持。” 胡润青说。

马学禄此前曾透露,用新工艺生产的高纯多晶硅,成本将控制在24美元/公斤-28美元/公斤。这远低于目前约60美元/公斤多晶硅的现货价格。

国际太阳能学会(ISES)副主席David Renné在6月中旬的“亚洲光伏峰会”表示,根据美国经验,要达到电网平价,就要将光伏组件的价格降至1.25美元/瓦,系统价格大约是组件价格的2倍,目标价格为3美元/瓦-4美元/瓦,目前的系统价格还需要下降一半。

靠补贴还是靠市场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称中电联)一位专家认为,敦煌项目招标有望对光伏发电应用起到“意想不到的推动”。

目前,各大电力集团发展新能源重点依然是风电,多数光伏项目不能普及,主要原因是成本偏高,“不具备经济性”。

“如果能将发电成本降低到1元/度以下,光伏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将‘不可限量’。”上述中电联专家说。

在敦煌项目基础上,如果未来有更多太阳能发电项目上马,有望给多晶硅产业带来大批订单,通过竞争促使多晶硅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但是,对于这一想法的可行性,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确定了1.09元/度的上网电价后,太阳能发电仍然远高于传统发电,如何刺激发电企业和用户的积极性?

由于光伏发电成本高昂,各国政府普遍对这一产业进行补贴,这将耗费大量财政收入。如德国和西班牙采用“固定上网电价”模式扶持太阳能发电:电网公司收购光伏发电的上网电量,收购所增加的费用,电网公司将在全国消费者中均摊。

6月下旬,国内光伏产业最集中的江苏省,首次宣布大规模对光伏发电进行“固定电价”的政策支持。根据近日下发的《江苏省光伏发电推进意见》,江苏将通过向电力用户征收电价附加的形式,建立江苏省光伏发电扶持专项资金,这一基金主要用于补贴省内的光伏发电项目与脱硫燃煤机组项目。

“江苏省的补贴方式和力度,都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一位接近发改委的专家告诉《财经》记者,“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短期可以通过补贴实现,长期仍需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

中国在今年年初推出了“太阳能屋顶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给予一定补贴。此外,中国还考虑计划出台《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金太阳工程”,进一步扶持光伏应用。

光伏行业数据报告范文第3篇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光伏产品的制造国,但产业发展高度依赖海外市场,光伏产品90%出口海外,其中欧盟市场占了60%。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对欧盟的光伏产品出口额高达204亿美元;而欧盟方面的数据则为210亿欧元。

欧盟此次反倾销调查申请范围涵盖来自中国的全部太阳能产品,总量近万亿元,是迄今为止中国在海外市场遭遇的最大贸易诉讼案,为中国光伏产业再添一抹悲情的同时,也在天津达沃斯论坛上搅起阵阵涟漪。

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以“导师”身份参加达沃斯论坛。9月11日,他在答记者问时直指欧盟个别企业通过加税的方法来进行所谓的“反倾销”,其合理性值得商榷。

另一家光伏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CEO施正荣坦率表示,过去十多年,中国光伏企业的崛起为光伏产品降低成本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反问道:“征收反倾销税后,光伏产品价格高了,市场小了,欧盟难道不受影响吗?”

中国光伏面临毁灭性打击

中欧此次光伏大战始于今年7月。以SolarWorld为首新成立的欧洲光伏制造商联盟,7月5日向欧盟委员会提讼。按照欧盟的法规,欧盟委员会需要在45天内决定是否接受诉讼展开调查,并在15个月内完成调查。也就是说,9月6日的公告,只是这场贸易之战的中间站。

Solar World是一家德国光伏企业。在光伏领域,凭借政府优厚的补贴政策,德国成为欧洲乃至全球光伏产业领军国家。然而近年来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其光伏产业迅速下滑,已有多家光伏企业倒闭。今年1月份德国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德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拿走了政府在绿色能源领域补贴总额的50%左右,却仅仅满足了全国大约3%的电力需求。

为摆脱危机,中国光伏企业便成为他们的众矢之的。Solar World这次诉讼有备而来。早在今年5月,他们就在美国发起类似的反倾销诉讼,迫使美国政府于5月中旬向中国进口的光伏组件征收约31%的税率。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预估,欧盟既然选择以美国作为参照国来裁定是否倾销以及相应的反倾销率,那么,其税率有可能还会高于美国的31%。

若此次诉讼案成功,可以想见,在欧美双方联手堵截之下,本来就已因国际金融危机而步入寒冬的中国光伏企业,将雪上加霜,难以为继。

首当其冲的是内地大型光伏企业。中国四家最大的光伏企业英利、尚德、天合光能、阿特斯,目前在欧盟的销售市场皆占有很大份额。阿特斯今年年第二季度的数据显示,他们在欧洲地区的销售额占其总销售额的69.40%。

早在7月份SolarWorld提讼之初,中国光伏企业就已预感到事态的严重性,发声都带有十分强烈的危机感。阿特斯阳光董事长兼CEO瞿晓铧直接用“生死存亡”来形容当前的危机:“行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关头,该丢掉一切幻想了!”,

“一旦欧盟此次反倾销立案成立,将对中国光伏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英利公共关系总监梁田这样描述局势的紧迫。他说,欧盟很可能对华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迫其退出欧洲这个主要市场;而中国光伏骨干企业经营困难将引发关联企业破产、银行信贷受损、工人失业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能源也将因此失去重要支撑。

如果说,中国光伏产业的骨干企业将面临毁灭性打击,那么,对众多中小企业来说更是灭顶之灾。深圳中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光伏业务部副总经理梁俊民预计,将有30%左右甚至更多的光伏企业因此倒闭。他说,国内各种财政补贴很难惠泽中小企业,欧洲是他们的主要市场,欧盟大门关闭之后,很多企业的资金链将会断裂。

企业仍有信心妥善解决

危机当头,光伏企业将希望寄托在中国政府的身上。

7月26日,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代表中国光伏发电促进联盟和中国光伏行业,在北京召开新闻会,正式发表《联合声明》,呼吁欧盟滇重考虑对华光伏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呼吁政府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中国四大光伏企业还向向商务部提交了《关于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将重创我国产业的紧急报告》。“报告”提出,在欧盟反倾销立案调查进入45天倒计时之际,中国政府、行业、企业应“三位一体”积极应对,制定反制措施。

今年8月,作为反制措施之一,江西赛维LDK光伏硅科技、江苏中能硅业等在内的几大光伏企业联合向中国商务部提出,对来自欧盟的多晶硅实行“双反”调查。商务部受理此案,但至今未公布是否立案。 2012年9月11日,夏季达沃斯在天津拉开帷幕。

业内人士担心这种反制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其原因在于,中国光伏企业虽然量大,但多集中在产业的下游。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电池板所需原材料、技术以及设备,大多数都从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反制措施将抬高原材料价格,最后还得自己来承担。

中国商务部官员高虎城认为,在中欧这场贸易大战中,如果要缓和局势,德国将扮演重要角色。8月30日,中德两国总理专门进行会谈,会谈后双方都认为,中欧之间,包括太阳能领域在内的整个贸易领域,不应出现贸易保护。此前,中国政府多次呼吁通过磋商合作化解光伏产品贸易摩擦。

欧盟宣布立案之后,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发表谈话,对此深表遗憾。据商务部网站消息,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副部长级)崇泉已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德国、欧盟及法国,将与德、法两国政府相关部门及欧盟委员会进行交涉,阐述中方立场,尽最大努力维护中国企业利益。

在天津达沃斯论坛上,相关企业对中国政府的斡旋能力抱有信心。高纪凡在论坛上表示,虽然欧盟宣布立案,但立案不等于定案,“我们还是有信心,未来这个案子能够采取妥善的办法进行解决。”

业内反思光伏之痛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光伏企业一片对政府的期待中,不少学者却希望政府“,少管闲事”。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认为,中国600多个城市,其中一半以上都发展光伏产业,盲目扩张的结果是,光伏电池产能超过40吉瓦,而全世界总需求才30吉瓦,严重脱离市场需求。

在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执行院长傅蔚冈看来,更为恶劣的是,即便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全行业亏损,至今还没有企业因此倒闭,不少地方政府还在积极为企业筹措资金,江西省新余市政府甚至以地方财政为江西赛维偿还信托贷款。

光伏行业数据报告范文第4篇

在8月中旬的光伏招标中,50家企业携带135份标书展开厮杀。6天后的开标中,13个竞标项目的最低价均低于1元/度。中电投旗下的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黄河水电”)一鸣惊人,报出了0.7288元/度的全场最低价。

如果黄河水电中标,这将是“史无前例”的光伏发电价格。此前,国内首批获批的4个太阳能发电项目中标价格均在4元/度,而2009年光伏招标的中标价为1.09元/度。

“经过两轮招标,光伏发电价格将出现真正的‘1元’时代。”一位接近招标的国家发改委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以往,由于光伏发电的价格高高在上,而新能源补贴又非常有限,制约了光伏发电的推广,“而目前项目的报价已经普遍低于1元/度。光伏发电的价格每度降至1元以下,是推广和普及光伏发电的重要前提。”

竞标“白热化”

6月23日,国家发改委“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项目招标”公告,正式拉开了第二轮光伏招标的大幕。

与去年进行的第一轮“敦煌1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项目”相比,本次招标急速扩容,总标的高达280兆瓦,相当于中国过去各类太阳能利用规模的总和,这引起了光伏企业的浓厚兴趣。

8月中旬,中国第二轮光伏电站特许权项目招标在国宏宾馆举行,50家企业携带135份标书展开厮杀。在现场,中电投、国电电力、华能等央企巨头悉数出动。除了五大发电集团外,国内有开展光伏发电项目的主要企业也悉数到场,场面蔚为壮观。

据现场唱标结果统计,一共有50家企业递交了135份标书,招标主办方共收到的保证金达到67.5亿元。

“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一位参加竞标的企业人士如此形容当时的氛围,“去的都是很有实力的大企业,民营的如赛维LDK、无锡尚德等。最敢于出价的,还是央企‘国家队’。”

据参与招标人士透露,本轮招标共有13个项目,其中30兆瓦的项目2个,分别位于宁夏青铜峡和青海共和;此外11个项目均为20兆瓦,分别位于陕西榆林靖边、甘肃白银、内蒙古阿拉善、新疆哈密、新疆吐鲁番等地。

招标开始后,所有项目都遭到激烈争夺。据现场人士透露,最受“冷落”的内蒙古阿拉善项目,也有7家企业投标。最热门的当属内蒙古包头20兆瓦项目,投标人总数达到了16家。其他项目,竞标者普遍都在10家左右。

按此前发改委给出的同等条件下“低价者得标”原则,压低报价成为了竞标者的杀手锏。与敦煌招标中大部分出价1.4元/度左右相比,本轮竞价整体大幅度下挫,不少报价均降到1元以下。而即使是1元以下,还是不能保证有很强的价格竞争力。

在对“青海共和30兆瓦并网项目”的角逐中,中电投旗下黄河水电报出了0.7288元/度时的惊爆低价,一举压过了中广核、华电集团、大唐集团等10家厂商的报价。这一报价,也成为了当天无人能敌的“地板价”。

争议“跳楼价”

直至8月16日开标时,人们才发现13个竞标项目均打破了1元/度时的行业心理线。中电投旗下的黄河水电报出了0.7288元/度的全场最低价。

这一情景似曾相识。在2009年3月的第一轮光伏招标中,国投电力和英利控股联合体报出了0.69元/度时的超低价格。这一基本不可能的超低价,被业界看作是“搅局者”的“闹剧”。最终,发改委确定中广核的1.0928元/度时竞标方案中标。

“价格普遍低得有些离谱。”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喜文华告诉《财经国家周刊》:从行业平均水平看,1元/度以下的报价肯定亏钱,“低价恶性竞争很可能将部分民营企业挤出去。”

如今,黄河水电的0.7288元/度报价能否保证盈亏平衡?面对记者的采访要求,黄河水电新闻中心王姓主任以一连串的“不知道”做出回应。

黄河水电官网显示,公司是中电投集团的控股子公司。2006年底,黄河水电成立新能源分公司发展多晶硅产业,计划目标是在今年达到太阳能电池产能2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0.5万千瓦。不计成本的“地板价”,显示出黄河水电进军光伏项目的决心。

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秘书长孟宪淦告诉记者,他们就此问题曾与企业进行过商谈:“我们都觉得这个价格太低,企业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它们说自己能够做下来。”

争论间,业内已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之前估计到会压价,但没想到会低到这个程度,并且还是普遍性的低价,确实很让人意外。7毛多的报价,用最差的太阳能电池板都做不下来。”安徽派雅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聂鹏胜说。

低价何来

跟去年敦煌竞标一样,本次280兆瓦竞标的低价风波再次在业内引起了一阵波澜。业界人士普遍忧虑的是,低价风潮很可能引发更加剧烈的恶性竞争。

不过,在发改委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看来,危及行业发展的看法太过悲观。竞标只是企业的事情,与行业无关。史立山透露:“国企拿到项目,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可以来做设备供应商,有订单做同样可以赚钱。”

8月下旬,孟宪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业内较低的价格水平,太阳能组件每瓦需要8元以上、钢体支架2~2.5元/瓦、控制器1.2元/瓦、电缆1元/瓦、人工安装费用至少1元/瓦。这样算下来,每千瓦投资都在1万2、3千。孟宪淦认为,黄河水电的报价“肯定亏钱”。

黄河水电的选择并非唯一。此次招标的13个项目上,投出最低价的企业中有12家是央企或有央企背景。央企占据竞标总数的七成左右。

“为什么会出现普遍的招标价格走低?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企业恶性竞争。”一位参与竞标的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从招标规则上来看,此次招标的项目建成期限,由以往的一年放宽至两年,“这其中有很大的区别。现在国外市场的设备价格仍然很高。但业内普遍预期,两年内市场价格走势将有大的变化。”

据记者了解,在招标中多晶硅企业大多采取了与电力公司“结盟”的方式参与竞标。如赛维LDK,就选择了与中节能太阳能开发公司、大唐电力、鲁能电力等合作,为后者提供设备供应。

2008年以来,太阳能行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普遍遭遇困境。不过2010年下半年,国际光伏市场终于回暖,光伏产业迎来了一波新的繁荣时期,市场供不应求。各光伏企业纷纷扩产,预计在今年10月份起产能将逐步释放。

这部分产能的投资收益与未来的上网电价密切相关。如果中国的光伏产业加速发展,将有“规模化”的效应,将加速光伏组件价格的走低。

此外,国有企业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不少央企都是为了快速进入这个行业,以低价站稳脚跟。他们考虑的出发点不是商业角度,完全市场化出发是报不出这么低的价格。”阿特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一位高管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国有企业有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任务,也会有政绩的考虑。

对此,参与招标的专家认为,不排除有国企的非市场化因素。但是需要思考,这些因素的问题出自哪里。如果是招标的机制出现问题,就需要从出现问题的环节解决。“例如,一旦出现假投标,可以将企业列入黑名单,向社会公布;此外,还需要严格招标制度。杜绝先‘圈项目’,再向发改委争取涨价的行为。”这位专家指出。

补贴与招标

在上网电价没有最终推出之前,特许权项目招标被政府层面当作权宜之计,同时更重要的目的则是摸底光伏发电的真实成本,为上网标杆电价的出台做准备。本次招标电价很可能会确定为两年之后的光伏上网标杆电价。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称中电联)一位专家认为,这将开启光伏发电的“新纪元”。

目前,多数光伏项目不能普及,主要原因是成本偏高,“不具备经济性”,而财政的补贴又非常有限。

“当发电成本降低到1元/度以下,光伏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将‘不可限量’。”上述中电联专家说。

在国际上,由于光伏发电成本高昂,各国的发展政策,存在“补贴”和“竞标”两种。

进行补贴是欧洲国家的普遍做法,如德国和西班牙采用“固定上网电价”模式扶持太阳能发电:电网公司收购光伏发电的上网电量,收购所增加的费用,电网公司将在全国消费者中均摊。不过,这将耗费大量财政收入。

光伏行业数据报告范文第5篇

而过去半年,恒基光伏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半年之前,恒基光伏还在IPO申请阶段,半年之后却宣告破产。时代周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都一致认为恒基光伏由于产能过剩而导致破产,而此前保荐机构光大证券对其的保荐上市,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巨额欠款

IHS光伏高级分析师顾理旻表示对恒基光伏的破产并不意外,“恒基光伏是这个行业里面的中小型企业,这个行业不止这一家,很多中小型企业都在走向破产,它反映了整个行业的状况。”

恒基光伏成立于2007年,公司位于浙江省湖州市练市工业园区,是一家集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组件和光伏发电系统工程设计、研发、制造、销售、安装、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已经形成年产太阳能电池片100MW、组件500MW的生产能力,在建电池片125MW、组件200MW。

公开资料显示,胡新妹实为恒基光伏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建荣为公司总裁,两人为夫妻关系。此前徐建荣从事红木家具起家,后来转行才进入光伏领域。

有媒体报道,目前恒基光伏欠款总额高达6亿,包括数家银行贷款、供应商欠款、民间借贷和第三方担保等。其中,银行贷款超过3亿,涉及两百多家供应商的欠款超过1亿。

顾理旻表示,国内市场对光伏制造企业的要求非常高,国外市场也有很多贸易壁垒,像恒基光伏这样的中小型企业在出口把关上肯定受到很大的压力,因而导致产能严重过剩,欠的这么多钱,很多都是应付款,恒基光伏的典型的光伏制造公司的写照。

据悉,恒基光伏的产品质量处于中上水平,其销售市场以欧美为主,占比约为80-90%。如今恒基光伏已停工数月,并拖欠着300个左右员工4月份以来的工资。目前公司资产只有廉价土地厂房、设备和三亿应收款。该公司土地厂房设备估值约1.5亿元,这样算来该公司亏空为1.5亿元。

此前,老板徐建荣和老板娘胡新妹一个月未在公司露面,电话也无法接通,而被质疑携款跑路,扔下巨额欠款和公司数百名员工。

后来徐建荣表示两人并未跑路,“恒基光伏倾注了我多年的心血和努力,我是不会放弃的,正在想办法和南浔区政府一起走企业重整程序。”

产能过剩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评论员红炜告诉记者,恒基光伏破产的深层次的背景是严重的产能供大于求。虽然自2011年产业整合开始,到现在已经一年多的时间,但是中国的产能就已经远远大于全球的需求了,直接的原因是受“双反”的影响。

继2012年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60%以上的惩罚性关税之后,6月初欧盟委员会又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这对于销售市场以欧美为主的恒基光伏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威胁,因而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陕西长岭光伏电气有限公司一位姓任的运营顾问告诉记者,2011年以前中国光伏企业超过九成的产品都是以出口为主,而欧洲市场占了世界市场的80%,中国生产的产品又占了其中的60%,但是现在美国和欧洲都在对我们进行“双反”,主要市场遭到了极大的威胁。恒基光伏的破产跟错误的判断市场规模有关系,生产过剩,同时价格下滑厉害,资金回笼出现问题,恒基光伏就受不了了。

有业内人士分析,欧洲的双反事件则等于是双重打击。年初起很多厂商就大幅削减甚至停止了对欧洲发货。2013年看来,欧洲市场缩水,全球由原来的欧洲市场主导,变成了多个小市场共存的局面,这丢给了厂商更多挑战。许多国内一线厂商及二线大厂都逐渐从欧洲主战场转移到其他新兴市场,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已然有逆转的趋势,而对恒基这样单单着眼于欧洲市场的生产商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据红炜分析,从2004-到2011年中期,中国光伏产业进入高速的发展,其中从2004-2008年这一阶段是理性的高速增长,当时我国的产能是基本上和全球需求有机结合得比较好的,2008年之后的增长是比较畸形,是完全脱离了市场需求的,被一些不了解市场本质和市场未来的人,以及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影响下畸形的发展。从而导致了严重的供大于求,恒基光伏就是在这么一个环境下产生的。

红炜告诉记者,恒基光伏的老板原来是做红木家具的,后来就是见到光伏市场就来抢,但是却不知道这个市场到底是啥样,后来被地方政府一鼓吹,成了当地新能源的代表和骄傲,并被光大证券保存上市。但是在这种环境下成立的恒基光伏本来就是没有竞争力的。

曾为光大证券保荐上市

受2011年开始筹划上市的恒基光伏拟在创业板公开发行3441万股,募集资金8.4亿元投向3个项目。而在今年1月底,恒基光伏就进入了终止审查行列。

红炜认为,恒基光伏上市的炒作新点就是,因为光伏的规模经济需要扩大融资,但是事实上恒基光伏并不不具备上市的资质,所以就在几个月前终止上市。

上述任先生认为,恒基光伏上市本来就是动机不纯,始乱终弃,没有脚踏实地,甚至刚入行的调研都是草率的,总体说来,根基上前,抗风险能力低下。当市场风云变幻的时候,弊端马上呈现出来了。当然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地说是某个企业的问题,国内光伏企业很多都是为了IPO而IPO,整个体系都应该反思。

据统计,2012年至今,除了恒基光伏以外,IPO遇挫的光伏公司已超过10家,其中包括快可光伏、日地太阳能、天能科技、欧贝黎、江苏辉煌太阳能等,IPO均被终止审查。

IHS光伏高级分析师顾理旻告诉记者,光伏企业的危机已经很明显地暴露出来了,而恒基光伏上市也是在这个时间点,在2011年开始已经产能过剩并不断在亏钱,本身就不具备上市的资质,在未来都是看不到盈利的的现状下,我们也不认为恒基光伏在短期之内会得到恢复,在这个时间点保荐人光大证券还要给他保荐上市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最终被证监会否掉一点都不意外,即使当时保荐通过了,未来也不能给投资者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事实上,近几年光大证券保荐项目被否率一直较高。今年6月20日,光大证券因天丰节能项目而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而不过半年时间,恒基光伏就从上市失败走向了破产。在此前的5月18日,因为恒基光伏几个大股东的压力,湖州南浔区政府组织召开了一次股东会议,要求恒基光伏尽快启动重组。据悉,目前湖州市政府工作组已经介入了该公司的破产重组工作。而业内人士普遍对其重组保持悲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