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技能实践报告

会计技能实践报告

会计技能实践报告

会计技能实践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等工程教育 工程大挑战 STEM教育

最近10年来,为应对21世纪的全方位挑战、努力增强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趋势,欧美诸国纷纷加大工程教育的改革力度,将其作为本国科技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美国工程教育发展

美国工程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集中反映在以下三个大报告: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推出的《2020工程师》(第一卷:2020工程愿景报告,第二卷:培养2020工程师行动报告)[1];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2007年推出的《培养工程师:谋划工程领域的未来》;[2]密歇根大学杜德斯达特中心2008年推出的《变革世界的工程:工程实践、研究和教育的未来之路》[3]。现将三个大报告分别简介如下。

1.美国工程院《2020工程师》项目的两个报告。

美国工程院的《2020工程师》计划提供了两个主题报告,即2004年发表的《2020工程愿景报告》和2005年发表的《培养2020工程师行动报告》。《愿景报告》从4个方面对2020作了预见和深入讨论:2020工程实践的技术大背景是什么?2020工程的社会、国际和专业的大背景是什么?对2020工程和工程师的期望是什么?2020工程师的关键特征是什么?

该报告对所理解的工程和工程师的期望予以总结,例如:工程专业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发挥的深刻作用,通过工程教育能够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工程教育对工程师从事“非工程”的工作具有重要价值;让公众认可专业、技术、社会、历史、传统等知识的融合,这样才能使工程师更好地迎接世界上复杂多变的挑战。2020年的工程师应具备较好的科学与数学基础,能够通过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与经济学来拓宽设计的视野。在创造过程中强调有效的领导力来发展与应用下一代技术,以解决未来的问题等观点。

《行动报告》则是在上述报告基础上,全面论述了2020工程教育发展战略,2020工程教育实施项目与机制,并对2020工程教育提出若干具体的建议。该报告的战略要点很多,例如:要在一个大系统中探求有效的工程教育,这个大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工程教育系统、工程实践系统、K-12教育系统及全球经济系统构成的;工程教育必须体现其训练工程师的本质,同时,工程教育过程是在日益重视工程实践与工程教育研究的背景下进行的;工程教育需要多方合作,尤其是工科教师与工程专业界的参与。

2.《培养工程师:谋划工程领域的未来》报告。

该报告是卡内基基金会关于“专门职业人员”培养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培养工程师》是继《培养牧师》和《培养律师》之后,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于2007年的关于专门职业教育的系列报告中的第三个。《培养工程师》与其他研究一样,建立在直接观察正在进行中的教育的基础之上。初步的研究聚焦于40所工科院校,考察了100个有关鉴定的自评报告,走访了6所院校和11个机电类工程学科计划,这11个学科计划是美国本科工程教育交叉领域的代表。

报告认为,工程师和医师、护士、律师、牧师及其他专业人士一样,是在日益复杂和不断变化的情境中工作的。工程实践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工作的实质内容——即工程师要解决的问题和所依赖的知识也发生了变化。报告同时指出,尽管工程教育擅长传授某些知识,但在培养学生整合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专业发展的认知上不是很有效。这种整合的缺乏也削弱了工科毕业生在其他工作领域运用工程见识的能力。这项研究中得到的重要启示是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专业实践的教学,应该成为在未来本科工程教育中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选择的试金石。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课程及教学策略必须精心设计,为了引导工程教育重新设计,该报告的作者提供了以下4条原则。(1)提供专业的支柱:专业实践;(2)讲究教学方法,讲授关键概念;(3)通过模拟实践来整合身份、知识和技能;(4)把工程置于全球环境,鼓励学生运用横向思维。

3.《变革世界的工程:工程实践、研究和教育的未来之路》报告。

该报告是密歇根大学杜德斯达特教授新近组织发表的重要研究报告。该报告开门见山地指出:包括人口特征、全球化和技术快速变革在内的一系列强大力量,驱使工程在社会中的作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球知识经济对于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和技术的需求,极大地改变了工程实践的性质,工程师不只是简单地掌握科学与技术原理,还需要更广阔的技能。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技术创新对经济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这就要求优先发展工程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之间知识流动的非线性、新技术的高度跨学科性,以及网络基础设施的影响需要新的工程研究和开发的范式。而且,工程类工作的外包、学生对科学和工程职业兴趣的下降、移民限制,以及国内工程劳动力社会多样性的缺乏等挑战,也使得目前美国工程的发展方针存在严重的问题。

工程教育近几年来尽管取得非常大的进步,但依然局限于狭隘的、学科导向的本科教学计划。现在它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包括新技术残酷地变革速度以及对于最有才能的学生从事工程职业吸引力的下降。相比工程职业,这些学生更倾向于其他专业课程如法律,医学,以及商业管理。

该报告研究的目的是综合各类关于工程职业、国家技术和创新需求以及人力资本作用的报告中的主要成果和建议,同时深入分析工程实践、研究和教育不断变化的本质。更具体地说,它从几个方面来考虑工程的含义:(1)作为一门学科(类似于物理学或者数学),在技术驱动的21世纪社会可能成为“通识课程”;(2)作为一种职业,是社会急需但同样面临着众多挑战;(3)作为知识基础,在知识经济中支撑着创新,创业,以及价值创造活动;(4)作为一种多样化的教育系统,这个系统在培养工程师和工程研究中需要具备优质、严格以及多样化的特性,并能带来繁荣,安全,以及社会福利。更一般地说,它探寻的是21世纪工程的性质与目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在这些问题上做出重大改变以应对需求和社会发展优先权的迅速变迁。

报告设计的通向未来工程的路径图是:一系列旨在变革工程实践、研究和教育的建议和行动,其基本目标是维持和增强对经济繁荣、国家安全和社会福利起着关键作用的国家技术创新能力。

二、欧美工程教育改革最新动向

在全球工程教育改革中,新思想、新举措、新实践层出不穷,值得注意的新近的战略动向有如下三个。

1.响应STEM国策的工程教育行动。

鉴于2020年代的工程师眼下正是在校的中小学学生,因而美国举国上下认识到工程和工程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2009年初,美国工程院与国家研究理事会联合研究报告《K-12教育中的工程》,探讨分析了K-12教育中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现状和未来,专门探讨STEM教育中的工程核心概念和工程能力概念,相关教育实施的状态,教学主题和方式的改进。并就K-12工程教育的基本原理,政策和课程问题,以及与STEM整合等问题,提出若干具体的建议。报告共6章:(1)引言。(2)工程是什么。(3)K-12工程教育的案例。(4)K-12工程教育的现状。(5)核心工程概念和技能在K-12各年级的教和学。(6)研究结果和建议。该报告的第二章精辟地指出,“工程”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BoK),而且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现实问题的一个过程。报告呼吁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工业界领导人和教育研究工作者、认知科学研究者联合起来,共同推进K-12学校中的STEM教育和社会公众的认知,提升全民族的科技素养。

而《K-12教育中的工程》报告的最新,正是为STEM做了成功的注解与展望。类似的行动在英国和德国也有开展,只是在德国用MIND(数学、信息学、自然科学和技术)代替了STEM。

2.响应工程大挑战的工程教育行动。

2008年9月,美国工程院《21世纪工程大挑战》报告,列述了14项工程挑战:(1)太阳能经济利用;(2)氢能源开发;(3)CO2封存技术开发;(4)氮循环控制;(5)清洁水供应;(6)市政设施改造;(7)健康信息建设;(8)先进药物与治疗;(9)思维技能再造;(10)核恐怖防范;(11)赛博空间安全;(12)虚拟现实(VR)普及;(13)个性化学习拓展;(14)科学与工程合作。

《21世纪工程大挑战》报告就每一项“大挑战”,分别阐明了它的重要性,对工程的冲击与焦点,以及回应挑战的策略思考。2009年3月,美国Duke大学工学院、Olin工程学院、南加州大学(USC)工学院,发起成立协作组应对14大挑战。美国工程院迅速回应、大力支持,设立一项“大挑战学者计划”,提出了培养能够迎接大挑战主题的新型工程师的课程架构。新的架构包含5个部分:(1)涉及大挑战主题的设计或研究活动;(2)称之为“工程+”的跨学科课程;(3)创业;(4)全球视野;(5)服务的学问。GCSP计划安排用1年时间征集意见和吸收协作组新成员,并争取NSF对全国性GSCP计划的立项资助。

3.响应《欧洲2020战略》的工程教育行动。

2010年初,欧盟正式推出一个指引欧洲经济未来10年发展的《欧洲2020战略》,取代到期的“里斯本战略”。新战略的主题是“敏捷、永续、包容”,它建立在三大支柱上:一是继续沿着知识经济的道路前进,加大教育投入,推动创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发展互联网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单一市场;二是建成一个具有竞争力、互联共通、更加绿色的经济体,包括完善交通运输、能源输送、宽带网接入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三是建成一个更加宽容的社会,最终实现在科技水平上追赶美国的“欧洲梦”。

“创新联盟计划”是《欧洲2020战略》的九大“旗舰首倡计划”(flagship initiatives)之一,它要求加大研究投入并使欧洲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新产品开发场所。欧盟各成员国政府承诺积极改革其国家创新系统,尤其是加强工业与大学的合作,确保足够的理工科毕业生供给。另一方面,要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中去,工程师的活动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是工程师教育的核心部分。在《欧洲2020战略》的文本中,“工程师”和“工程”一词明白无误地反复出现在描述“创新”的章节,而“科学家”一词仅含糊地用在泛指所有科学活动的地方。由于普遍意识到工程师在欧洲的严重短缺,新的《欧洲2020战略》把“造就更多的欧洲工程师”作为它近期和中长期必须达到的目标。

综上所述,欧美工程教育改革举措不断,几大重要报告和计划共同反映出未来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注重工程实践培养,强化产学合作培养,夯实基础性工作,体现创新创业需求等。我国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对此加以综合研究,从中汲取有益经验,便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适应未来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NAE.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America’s Future: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a Global Economy[R].,2005.

会计技能实践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审计取证 问题沟通报告 二次取证 价值

与其他创新事务的发展一样,管理审计发展过程中同样会遇到一些困难,其中取证手段有限、证据锁定难的问题,就比较突出。经过多年实践,笔者探索出了一种适用于管理审计、利于提高审计发现问题质量的取证方法,称之为“审计问题沟通报告”(下文称“问题沟通报告”)取证法。下文,笔者就以实践经验对“问题沟通报告”产生背景、功能价值、操作方法及一点体会进行阐述。

一、审计问题沟通报告的产生背景

一般外勤结束后,审计小组会与被审单位召开审计离场会议。目的是确保审计发现信息的准确性,改善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利用审计客户的投入来复核并验证审计报告结论的适当性。但追求深入流程、深挖根源的问题挖掘方式的管理审计,因为揭露问题深刻,往往触动被审单位管理者紧张神经,使面对面交流难度增大,很难期望通过离场会议形式将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有效确认,需探索一种能适应管理审计取证的沟通方法,在此背景下,审计问题沟通报告应然而生。

通过与被审单位进行书面交流,就审计发现的事实是否存在、存在原因、针对问题将采取什么改善措施、改善计划是否已落实等问题进行沟通,从反馈中获取证据信息,以达到取证目的。

二、审计问题沟通报告的功能价值

降低审计风险。以问题沟通报告形式将检查发现送被审单位管理层再次确认,可以有效检验已确认审计底稿的质量,减少了底稿中证据不充分、不真实的可能,降低审计证据风险。

改善与被审单位关系。当被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有不同意见时,往往会有解释的愿望。被审单位可通过问题沟通报告反馈,将不同意见公开的表达,体现双方平等交流地位,利于改善与被审单位关系;肯定发现时,也可通过该形式有效展示对问题进行整改的态度和承诺,较好的协调了与被审计方的关系。

审计工作受监督。问题沟通报告送被审单位时,同时抄报审计报告接收人和其它可能对审计发现问题能够施加影响的人,问题描述是否严谨,定性是否准确,依据是否充实,审计工作质量会受到多方的监督。

引导被审单位展示积极整改态度。审计报告接收人除在意审计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是否有好的改善建议外,更多关注的是被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认识态度和处置行动。被审单位的管理者,在审计发现问题后也乐于向其主管领导展示其整改问题的态度与决心,通过问题沟通报告沟通反馈这一形式,使整改承诺显得更为正式和真实。

审计二次取证功能。因为管理审计注重追求发现问题现象背后的原因,而问题的根源又往往不像表象那样易被审计人员发现,若要在审计报告中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症结所在,取信审计报告接收人,使报告接收人能对症下药,审计人员需采用科学有效的审计取证技术查找问题根源。问题沟通报告反馈,一定程度上能使被审单位暴露对发现问题的真实想法,有利于审计报告接收人客观审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例如,笔者实践遇到的某大型项目的设计批复违规报批即下发执行,往往审计建议是“制度体系完善,只是该项目执行中存有违规,建议今后要严格按审批流程报批,加强审批管理”。笔者使用问题沟通报告沟通时,被审方的回复却是“因为该项目公司领导指示‘立即整改’,所以在总投资审批中未再上报公司领导审批”。借“公司领导指示”名义故意不完整履行后续审批控制手续的想法和行为,才是真正问题根源所在,在面谈时审计其实已经发现,但苦于传统审计取证方法无法进行证据锁定。问题沟通报告沟通成功帮助审计人员获取不报领导审批的真正原因。

实践中,像以上使用问题沟通报告实现二次取证,成功挖掘问题现象背后根源性原因的案例数不胜数,有效地解决了审计取证中遇到的“只能听到,无法重现”的审计证据取证难的问题。

三、审计问题沟通报告如何操作

实践中,问题沟通报告主要以邮件形式送被审单位,同时抄送应知情的管理者或者应当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管理成员。审计方会给予被审单位一定的合理答复期限,答复期满无正式回复的,视为审计发现问题真实存在,审计定性无异议。若有相反证据或者补充材料能够证明问题沟通报告所列问题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在被审单位提供充分可靠的支撑材料并经审计复核验证无误后,审计人员需在审计报告中进行单项特别说明,并采用合理方式告知原问题沟通报告所有接收人,有效消除误报、错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问题沟通报告及反馈材料,需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材料完整上报审计委托人(一般指董事长或总经理,具体视企业治理机构设置的不同而有区别),保证审计过程信息的公开、公平和有效上传。

审计材料归档时,问题沟通报告及反馈材料须一并入档,与审计报告同等级保管。

四、问题沟通报告应用之体会

实践的“工作底稿、问题沟通报告、审计报告”三沟通,其实就是“工作底稿、离场会议、审计报告”形式的转化运用。鉴于内审发展的现状,审计离场会议的功能暂时仍未能实现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操作中的所希望的功能。为顺应形势的需要,才探索出这种“在线(工作底稿)+离线(问题沟通报告)”的独特沟通方式。所幸,实践证明该方法能达到预期效果,为管理审计取证和审计职能的被认可做出了明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其次,问题沟通报告功能除了上文已总结的外,还具有对审计人员不能假公济私、证据不足妄下结论的督促作用,它增大了审计人员敬业履职的压力,促进了审计人员责任心的增强和审计证据挖掘技能的提高,为审计的高质量实施起到了明显促进作用。总之,问题沟通报告不管是对被审单位还是审计人员来说,都可以说是把“双刃剑”。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等译.内部审计思想[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陈晓刚.内向型企业管理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

会计技能实践报告范文第3篇

1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计划的制定

为进一步深化“3CE”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期间教研室课题组老师对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意义和任务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入研讨,制定了课程设计的实施细则:①将课程设计放在短学期的18至21这4周来集中实施;②制定课程设计报告规范性材料包括存档封面、课程设计过程表格、课程设计技术报告封面、课程设计技术报告目录、课程设计技术报告正文格式、课程设计技术报告打印设置);③建立了课程设计的课题库和元器件库,以及元器件的购置领用制度;④制定了乐山师范学院“2+1”学期制短学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工作计划。为保证课程设计正规化和规范化的实施作了扎实的基础性工作。

2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具体方案的落实与实施

课程设计就是按设计题目任务要求,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和客观条件,完成和实现课题目标的全过程。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就是在开设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以及实验课程之后,运用所学模电和数电知识,完成特定功能电子电路的设计、安装和调试等。这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查阅资料、设计方案与组织实验等工作,并写出总结报告。我们根据课程设计的特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真正把课程教学转换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来。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及主要设计流程如下:课题选题电路设计提交元器件清单电路安装、调试撰写设计报告验收、答辩成绩评定。

2.1课题与选题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选题是课程设计首要的第一环节,既要符合电信专业的综合培养目标,覆盖所学主干课程知识,又要体现电子技术的先进性和应用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达到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工程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课题组的指导老师精心设计了20个课程设计题目,并制定了每个题目的具体设计任务和要求,以任务书的书面表格形式,供各组(每组不大于2人)学生进行选题。刚开始同学们选题只想挑选简单易做的题目,这个过程老师要悉心讲解每个课题的具体任务、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的,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鼓励并对选择任务多、难度较大、完成得好的课题要酌情加分。

2.2电路设计

电路设计是整个课程设计中花费时间最多的环节之一,老师首先系统讲解课程设计的设计方法,设计步骤,设计要点,并以成功的设计案例进行分析、讲授;对每一个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必须明确系统的设计任务,根据任务进行方案的选择,然后对方案中的各部分进行单元的设计、参数的计算和器件的选择,最后将各部分连在一起,画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的完整的系统电路图;指导学生要求利用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来完成整个电路的设计与仿真。这个电路设计期间是一个仔细认真反复纠错的过程,只有电路设计通过了软件仿真各项设计指标以后,才能进行硬件电路板的设计与安装。

2.3电子电路的安装

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在电子设计技术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对理论设计进行检验、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任何一个新产品往往都是在安装、调试并反复改多次方能最终完成。在电路安装、调试之前,要求电路设计正确,软件仿真也通过后,提交元器件清单。虽然学生已经在大一就进行了电子安装及工艺训练课的实践,但时隔一年多,许多同学的安装焊接技术已退化,所以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手把手的“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来强化训练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在自己设计的PCB板或万通板上焊接时遵循以下安装原则。

(1)所有元器件在安装前应尽可能全部测试一遍,以保证所用元器件均合格。

(2)所有集成电路的安装方向要保持一致,以便于正确布线和查线。

(3)安装分立元件时应使其标志朝上或朝向易于观察的方向,以便于查找和更换。对于有极性的元件,例如电解电容器、晶体二极管等,组装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切匆搞错。

(4)为了便于查线,可根据连接线的不同作用选择不同颜色的导线。一般习惯是正电源用红色线、负电源用蓝色线、地线用黑色线、信号线用黄色线等。

(5)连线尽量做到横平竖直。连线不允许跨接在集成电路上,必须从其周围通过。同时,应尽可能做到连线不互相重叠、不从元器件上方通过。

(6)为使电路能够正常工作与调测,所有地线必须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公共参考点。正确的安装方法和合理的布局,不仅可使电路整齐美观、工作可靠,而且便于检查、调试和排除故障。如果能在组装前先拟订出组装草图,则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果,使安装既快又好。

2.4电子电路的调试

电路的调试对于电子装置的最终形成和达到预定的技术指标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老师详细讲解电子电路的调试步骤,指导学生在调试前要对电路进行检查,包括连线是否正确;元、器件的安装是否良好,有无短路和连接错误的地方;电源供电(包括极性)、信号源连接是否正确;电源端对地(┴)是否存在短路的情况等;通过了上述的直观检查无误后,就可转入调试。调试包括测试和调整两个方面,它是为达到电路设计指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测量判断调整再测量”的反复过程。调试的方法通常采用先分调后联调(总调)的原则,它包括通电观察、静态调试和动态调试的过程。在调试过程中电路会不可避免出现异常工作状况,学生要学会去查找、分析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并把它看成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

2.5撰写设计技术报告

撰写课程设计的技术报告是对学生写科技论文和科研总结报告的能力训练。通过写报告,不仅把设计、组装、调试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而且把实践内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我们对学生的设计技术报告进行了规范化的要求,技术报告应包括以下几点。

(1)课题名称。

(2)内容摘要。

(3)设计内容及要求。

(4)比较和选写设计的系统方案,画出系统框图。

(5)单元电路的设计、参数计算和器件选择。

(6)画出完整的电路图和PCB设计图,并说明电路的工作原理,截下仿真图并说明仿真数据和波形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7)组装调试的内容(包括使用的主要仪器仪表、电路调试的方法和技巧、测试的数据和波形与计算结果的比较、调试中出现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方法等)。

(8)总结设计电路的特点和方案的优缺点,指出课题的核心及实用价值,提出改进意见和展望。列出系统所需元件清单。

(9)收获、体会。

(10)列出参考文献。

2.6验收与答辩

经过小学期的4周集中训练和实践,将自主设计的成果和作品以答辩的形式进行汇报和总结,答辩是有技巧的,答辩本身也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展示的训练,所以我们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也设计了这一环节,训练他们沉着冷静、自信应对在答辩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我们安排每组10分钟的答辩时间,要求先播放、阐述自己的设计幻灯(文档),然后演示自己的硬件作品,最后回答老师提出的2~3个问题。答辩过程中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应该实事求是,不宜虚张声势,不懂装懂,回答问题要简明扼要;对确定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时,要态度平静地说明为什么未曾涉及这个问题的研究,不宜不着边际强行回答;有没有科学的求学态度,也是答辩的考核目的之一,千万不能给老师留下虚假狡辩的学术态度。遇到程度性问题,不能把话说得太死,恰当运用模糊词语,为自己留有余地。设计者对不同的意见要保持谦虚接纳的态度,同时要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辩论中要客观、公正,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语气平和,语言委婉,不能武断和伤人自尊,即使发问者有错误,也要举止文明,保持学者风度,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供对方参考就可以。答辩完毕,无论气氛如何,应该有礼貌地向在场师友致谢。

3严格进行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

教师主要根据学生课题完成质量情况即平时成绩20%+答辩及作品质量50%+技术报告30%,三个部分进行综合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是否在场并认真完成自己的设计,我们制定了工作指导、检查登记表,规定了9次师生见面辅导时间,并做好每次的指导记载。答辩及作品质量:主要验收学生的硬件作品的完成质量,采用作品演示加答辩方式来综合评定学生的答辩及作品质量成绩。技术报告:学生科技论文和科研总结报告的写作能力,我们同样制定了技术报告评分细则,主要包括:调查论证(资料的查阅与收集情况),方案设计与技能(方案的设计与选择,图形绘制与EDA软件仿真工具的掌握程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发现与解决实际问题),工作量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按期圆满完成规定的任务,工作量饱满,难度较大;工作努力,遵守纪律;工作作风严谨务实),报告质量(综述简练完整,有见解;立论正确,论述充分,结论严谨合理;方案正确,分析处理科学;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规范,图表完备、整洁、正确;设计有应用价值),创新(工作中有创新意识;对前人工作有改进或突破,或有独特见解)。

会计技能实践报告范文第4篇

一、总体设计与内容选取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门方法性课程,具有社会性、方法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方法论的知识体系转换为社会实践能力一直是本门课程教学的难题。为此,课题组针对课程特色,在课程“过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深入推进项目式教学方法。此项目设计主要满足以下四个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在社会实践中的调查研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独立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发现社会问题、认识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增强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奠定基础,实现个人的综合发展。

(二)能力目标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重视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这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内容组织针对此项要求,综合了多项能力与素质。一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二是综合技术应用的能力;三是相关知识和社会阅历。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运用文献、访谈、抽样、统计等多种手段和技术获得信息,通过现代化办公技术总结出调查报告。

(三)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原理、程序、方法和技术,而且能够把理论取向与研究动态相结合,运用调查研究的具体技术方法,实现定性与定量的混合研究,运用抽样技术和问卷设计的最新成果,了解电话与在线调查的现状与发展,清晰民意测验、市场调查与纵贯研究的主流趋向,明确统计分析、定性分析和理论分析的功能与联系,撰写完整的调查报告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四)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积极、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沟通能力;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针对调查研究活动过程的特点,我们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知识体系划分成五大模块:“调查选题模块”、“方案设计模块”、“经验资料收集模块”、“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模块”、“报告结果模块”。

二、项目实施与考核

(一)项目实施

总体上,我们在各教学模块下又设计了不同的项目和任务,这些实践性非常强的项目和任务的操作练习,重点在于强化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及训练。学生通过自主完成这些项目和任务,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高了专业操作技能和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小组的讨论和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

1.调查选题模块。此模块包含的项目为社会调查研究系统与调查选题与课题明确化。教师布置选题任务,要求分小组讨论,确定小组调查题目,最后将调查题目明确化。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选定三个课题,然后集中在课堂进行ppt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相学习、激发,拓展思维,锻炼思考能力。打分标准由教师给定,也可以让各小组组长参与设定,事先明确标准。

2.研究设计模块。此模块包含的项目为抽样方案设计与测量与操作化。要求学生就自己的选题明确各自的调查目的、提出研究假设、确定分析单位。就相关内容进行讨论: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选题进行抽样方案设计,并就相关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就自己的选题进行概念的操作化、针对不同的变量选择恰当的测量尺度,并就相关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就自己的选题进行问卷设计,就相关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调查方案设计、演示、讨论与解读。

3.资料收集模块。此模块包含的项目为访谈法与问卷法。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选题确定资料收集方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设计进行实际调查,并交流调查感受和进行讨论;分小组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工作中的问题。

4.资料整理分析模块。此模块包含的项目为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要求学生就自己的调查进行编码、录入和数据清理;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调查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5.报告结果模块。此模块包含的项目为调查报告撰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进行研究报告的撰写;选出有代表性的或比较好的调查报告进行讨论与解读。

(二)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评价坚持重实践、重操作的考核原则,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弱化纯理论知识考核的指导思想,重点检验职业技能。

1.评价途径。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具体方法如下:

总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即30分(含出勤10分,平时作业10分,课堂表现10分);调研报告占总成绩50%,即50分(含调查问卷设计、实际问卷调查、调研数据分析、调查报告撰写);期末答辩占总成绩20%,即20分,期末答辩操作如下:

(1)学生分组,5—8人一组,一般为课程学习小组;

(2)教师准备问题,并区分答题类型,分必答题、选答题等;

(3)学生抽签,决定小组答题顺序;

(4)教师进行现场提问。首先是必答题环节,对每一小组,由教师抽签确定3名学生,然后由学生抽取题目,并口头作答。必答题完成后,各小组派3名代表抽取题目然后作答,如不会回答或答不完全,可允许其他学生予以补充,但仅有1次机会,并且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分别对各小组计分。在全部小组都完成考试后,汇总计算各小组成绩。

2.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构成。本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点掌握情况以及职业技能培养三个方面。三者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0%、30%、50%,充分反映了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弱化纯理论知识考核的思想,符合本课程学生的学情状况。

三、结 语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通过此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采用兼容高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创新性应用项目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以及其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目的与中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创解决问题思路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使社会调查理论体系能够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本课程理论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低、教学效果差的问题,经过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文科课程实践性普遍不如理工科课程显著,准确定位文科课程的实践属性非常关键。通过分析课程的目标定位,并从中构建教学模块和教学项目,以“过程——实践”模式为蓝本,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能把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化成为主动探求,提高学习兴趣和职业能力,最终达成课程设置目标。

参考文献:

会计技能实践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广告教育;实践教学;情境仿真;项目导入;威客竞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49-03

所谓“实践教学”,是指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能力为目标,教师将学生置身于某种真实场景中,学生以某种直观物化操作方式为主要学习手段,完成某种任务,从而将知识内化为个体经验的学习活动[1]。不同于以语言文字符号系统为传播媒介,以讲解、识记、复习等为手段,以习得间接经验为目标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是以情境任务为载体,通过主动观察、参与体验、动手操作解决情境问题,才能把间接经验内化为独特的个人经验,或者生成直接经验。

广告学作为应用性学科,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专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服务产业,培养符合行业需求、具有广告实务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非仅培养传承广告文化、研究学科知识体系的学术型人才(即使培养学术型人才,也不存在脱离具体广告实务的“纯广告学术”)。因此,实践教学对广告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有效的实践教学是实现广告教育核心目标的关键,这已经成为学界同仁的共识。

广告专业实践教学有其特殊性,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市场调查、客户沟通与管理、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设计与制作、媒体策划、广告效果评估等广告运动全案各环节的实务操作展开,具体形式包括实训、实验、见习、实习、社会调研、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虽然广告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与其他专业一样,但实践教学的要求和条件,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情境和载体,与其他学科专业不同,尤其与理工科类专业显著不同。广告实务操作虽然也涉及机器设备、物料的操作使用,但主要不以自然环境和自然物为载体,广告的实践环境是一种开放的社会人文环境,实践内容(或者说操作对象)是特定的人和特定的社会事件,而这些“人”、“事”、环境及其组合,往往是一些随机事件,是“活物”而不是“死物”,所以很难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人为地创设和控制。正是这种文科特性,决定了广告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和难点。

学界同仁根据本校各自不同的情况和条件,上下求索,探索出了很多广告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现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将广告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路做一阐述。

一、情境仿真模式

情境仿真模式的教学思路是:根据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结合课程内容创设某个情境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以达到掌握某项技能和训练某方面能力的目的。广告学的大部分专业课程,在内容体例上包括理论和实务操作两大模块,在课程方案上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两部分。在学完相关理论知识之后,接着是一个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以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如市场调查课程,在学完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接着要完成诸如“以本系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学生的消费支出和结构进行调查,写成调查报告”之类的实践训练题。这类练习不是真正的广告实务操作,而是模拟性的训练,通过训练,以期获得可以有效迁移到真实情境任务中的技能和能力。

关于情境仿真模式的教学思路,有的教师以“模拟实战”[1]命名之,二者名异实同。

情境仿真模式的优点是可控性强,可按照课程方案的顺序有条不紊地开展,一般可以在实验室或模拟情境里完成,能够保证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因此,学生大部分的专业基础技能是通过这种情境仿真模式训练获得的。但也有明显不足,“仿真”意味着它只是仿的,而不是真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不能与行业的真实项目完全对接。

情境仿真模式的训练内容主要来自教材,或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自行设计,具有虚拟性;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广告实务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能够根据课程目标和广告行业的新动态、新工艺,找到或设计出高仿真度的,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情境任务。

二、项目导入模式

项目导入模式是指由兼职或专职教师将社会上、行业里的一些真实的招标或委托广告项目引入到课堂里来,让学生参与其中,以教师为主共同完成任务,或者由学生自行寻找广告项目,让教师辅导,学生以自主或小组合作方式,完成任务。由教师引进的项目通常是其本人在行业的兼职业务,或者是被聘为兼职教师的行业人士的专职业务,带有商业性质;由学生引进的项目通常是学生向企业自荐、自我推销而承揽到的业务,比如,免费为企业新产品上市设计海报,或者试为企业策划和设计一套企业形象视觉系统等,一般仅作训练之用。

项目导入模式的优点在于学习与真实工作完全对接,克服了情境仿真模式中的封闭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经验。但它的可控性比较差,首先是项目导入的时机很难与课程内容及教学进程同步,其次是客户一般不愿意把项目随便交给学生“折腾”。

项目导入模式的操作难点在于怎样保证真实项目的来源和学生具备服务企业的能力。在目前“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下,将真实项目导入课堂主要还得靠教师个人在业界的人脉和名望,或者学校外聘业界兼职教师对教学的专注和育人责任感。学生自行寻找的项目如果不具备商业性质,也往往变成仅供训练之用的虚拟项目。

三、工作室模式

工作室模式就是按照广告公司的组建方式,从工作场地、设备购置、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等方面满足条件,让学生开展广告业务活动,并自行管理,以培养专业实务操作能力,也就是通过“校中厂”模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按照工作室建设的成熟程度,大致可以分几种情形:

第一,学生自发组建。几个有兴趣和专长的学生,聘请专业教师做顾问,取个“××工作室”的名字。他们其实并没有太正规固定的工作场地,设备也仅仅限于个人PC,主要为其他学生及学生社团组织服务,友情承揽名片、简历封面、LOGO、海报之类比较零星的广告设计业务。

第二,在学校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有的学校平时开放部分实验设备供学生使用,以满足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需要。为有效管理,按4A广告公司市场部、策划部、设计制作部、媒介部的岗位设置,让学生分小组轮值,把学校内的招生简章、招生海报、宣传板报、横幅标语、文体活动策划方案、文艺演出的舞美设计等平时由企业承揽的广告业务,以及校园广播站、宣传栏、展厅、LED等媒体资源交给工作室,按照半商业化的方式运作。由于业务只是针对学校的内设部门,仅收回成本费以补充广告耗材,从而实现实践教学、设备养护、校园宣传工作的共赢和良性循环。

第三,按商业运作的要求组建。配置比较齐全的设备,在招揽校内广告业务的同时,也开展对外营业,完全按照广告公司的商业化方式运作,学生在其中进行顶岗实习。

第四,教师工作室。在推进产学研一体、产教结合工作方面,有的院校加大了投入,为教师配备专业工作室,要求专业教师除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外,同时承接一定量的广告业务,并作为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指标之一。在教师承揽和完成广告实务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助手参与其中。

关于工作室模式的教学思路,也有教师用“模拟公司”[2]、“项目模拟”[3]命名之。

工作室模式的优点是在某种程度上集成了广告运动的真实环境,从市场调研分析、客户管理与沟通、广告策划与创意、文案创作、设计与制作、媒体等各个广告环节提供了较多真实的、可控的实践教学资源,为有效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但是,典型的“工作室模式”投入大,牵涉面广,管理难度大。

四、顶岗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模式就是安排学生到广告经营单位进行实习。由于我国广告业分散度高,广告经营单位规模一般比较小,容纳实习学生的数量非常有限,学校除统一安排到实习基地实习外,也鼓励学生自行联系单位实习,进行“化整为零”式的实习安排。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一般安排1~3个这样的实习环节。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的优点是学生能够置身于完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职业态度、岗位技能、职业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养成。缺点是可控性差,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与学校的教学活动两条线不易协调,广告公司也难以批量化接纳学生顶岗实习。操作难点是如何促进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利益体之间的深度合作,做到学习与工作、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作品与产品、育人与创收六个“合一”。

五、广告大赛模式

广告大赛模式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由政府、行业或者企业举办的各类广告赛事,通过“赛中学”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最有影响的广告专业赛事主要有“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台湾时报“金犊奖”、“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

广告大赛是广告教育界的盛事,每届比赛,组委会都会先期组织专家进校园开展巡讲活动,校内师生得以了解业界的最新动态,分享到命题企业销售总监、广告业界“大佬”们的心得和智慧。每一届大赛,参赛院校数以百计,参赛学生数以万计,既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平台,也是教师提高广告实务操作能力的平台。著名的广告公司也通过广告大赛平台招揽到杰出的青年创意人才,大赛金奖获得者往往成功开启了广告人的职业生涯,广告大赛成为沟通学界与业界的桥梁。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它的优点有:一是选题来自企业真题,具有重要的实战训练价值;二是选题来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媒体关注度高,学生参赛热情易于激发;三是参赛院校、师生数量大,便于横向比较教学水平和质量;四是评委来自学界和业界的权威专家,含金量高。

广告大赛的实践教学价值得到了学界教师的高度认同,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命题虽然来自企业真题,但它不是原始的广告项目,而只是原有广告的一种延伸。命题中欲待推广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按原有的广告策略推广开了,从命题企业方来说,让参赛师生按原有广告策略重新创作,目的不是要颠覆和置换原来的广告,而是通过赞助大赛,使原来的目标受众扩展到大专院校师生这一群体;从参赛师生来说,对参赛活动最关心和期待的结果是获奖与否,而不是广告推广产品方面的实效。从这个角度看,广告大赛仍然是一种拟仿性质的案例分析和体验活动;二是比赛内容主要集中在广告创意和表现这两环节,学生的参赛训练是头不连接客户,尾不连接用户,不能完整演练一个广告运动全案各环节的技能。

广告大赛模式的教学组织关键在于指导教师的实务操作水平和一定参赛经费保障。

六、威客竞标模式

威客竞标模式就是以威客网络平台为依托,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以威客的身份,通过参与广告悬赏任务和项目竞标,体验职业岗位的工作状态,学习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专业能力[2]。

随着互联网Web2.0 技术的应用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种新型的创意交易平台――威客网顺时而生。一些企业从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益考虑,常常将自身的零散业务进行外包,他们在网站上悬赏任务或者招标信息,以期通过借用外脑解决特定的科学、技术、工作、生活、学习中的问题。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参与悬赏任务和招标活动而获得收益的人就是威客。目前,通过威客平成的业务主要有:品牌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装修设计、建筑设计、文案写作、网站开发、软件开发、营销推广、翻译服务等。威客平台这个巨大的项目发包市场为广告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威客平台的悬赏任务和竞标项目虽然比较零碎,但它是中西部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广告业态的典型形态,对于偏远地区的广告教育尤为有价值。威客竞标模式的优点首先是项目数量多,内容不断更新,选择余地大,不同课程可以找到对应的实践项目,不同能力起点的学生也能找到合适的任务;其次是可控性强,教师既可以组织单项技能的训练,也可以组织综合技能的训练,也可以尝试让学生组建虚拟公司,承接威客网上的真实业务;再次,比稿者有机会相互观摩学习。它的不足之处是项目内容的类型主要集中在创意设计和文案写作,不能完全覆盖广告行业各个岗位技能的训练需要,而且,比稿竞争过于激烈,一个任务或项目动辄上百人参与,中标难度大,参与者往往因得不到买家的回应和承受太多的挫折而丧失继续参与的劲头。

上述几种广告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基本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层次、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培养问题,但训练内容还不能完全覆盖到广告运动全案中的、效果评估等环节,课程资源聊胜于无,算不上优质。诚如陈培爱先生所论,广告教育只有与实业界真正对接,形成互动与良性循环,在“大广告教育”的理念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广告教育的合理分工,由高等院校侧重于理论研究教育,由广告公司与企业完成应用与实践教育,建立全新的广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院校广告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最根本的保障[3]。愿学界同仁分享更多开展广告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少博.广告策划项目模拟实战教学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137.

[2] 张红,张素华.在“模拟公司”开展“业务”活动――高校广告专业学生的一种培养方式[J].新闻爱好者,2010(9)(下半月):123.

[3] 王志.项目模拟――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新思路[J].中国广告,2004(3):37.

[4] 张成武,王道坤.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基本形式[J].现代企业教育,2009(1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