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经理转正总结

财务经理转正总结(精选5篇)

时间:2023-04-09 05:29:32

财务经理转正总结

财务经理转正总结范文第1篇

一、研究假设与文献综述

国内外针对财务困境与股权构成的关系研究成果丰硕,本文主要针对西部地区财务困境公司变化趋势与股权集中程度、股权制衡程度、股权分离程度等股权结构变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假设如下:

(一)有效制衡的股权适度集中有利于困境好转

股权制衡的观点是基于利益趋同理论与利益侵害理论的。利益侵害理论认为公司大股东与小股东利益并不完全一致。Shleifer(1985)得出了大股东有助于财务困境好转的研究结论。Holdemess、Sheehan(1988)得出了90%以上的控股股东均会派出代表或控股股东自己担任COB或CEO的研究结论。Lehmann Erik(2000)得出了股权集中度高有利于企业监管的研究结论。Friedman、Johnson、Mitton(2003)得出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大有利于财务困境公司走出困境。我国地方政府对于陷入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大多会采取注入优质资产、税收减免、财政补贴、重组等多种形式进行扶持,缩小财务困境公司内外部融资成本的差距,从而实现保留壳资源的目的。张健(2004)运用 logistic 回归方法得出了董事长和总经理二位一体性、内部董事比例、高管人员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等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指标和股权结构指标与公司财务困境显著相关的研究结论。张海霞(2006)得出了适度的股权集中与多元化的股东制衡结构是必要的研究结论。刘星、刘伟(2007)得出了股权制衡度与企业价值存在着显著正相关的研究结论。郑海燕、徐明、刘中刚(2009)得出了第二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适度制衡有利于财务困境好转的研究结论。廖凯敏(2014)以2007―2012 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得出了在衰退型行业中通过提高股权集中度可以降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相比更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的研究结论。所以,对于如何协调和处理大股东的利益趋同与利益侵害的双重性,中外学者均认为股权集中度高的适度股权制衡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和财务困境好转。

(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稳定有利于财务困境好转

对于财务困境上市公司而言,小股东为了规避投资风险的需要,理性的选择是放弃策略,具体做法就是采取用脚投票的市场投机行为,在二级市场上抛售股票,高换手率表明中小股东缺少帮助企业去完善公司治理困境好转的信心和动力。而大股东则不然,其利益或损失往往取决于困境公司的好转或恶化,他们不可能像中小股东那样可以随意抛售股票,反而会为了自己能够获得稳定的长期投资收益对财务困境上市公司出手相助,加大持股比例。Leland、Hayne、David(1977)得出了大股东持股比例高有助于增加企业价值的研究结论。Maug(1998)得出大股东通过增加持股比例以实现其资本增值的研究结论。Bolton(1998)得出了股权集中度高有利于上市公司的股价稳定与长远发展。Elloumi、Gueyie(2001)认为股东的持股比例与公司发生财务困境的概率负相关。Parker、Gary(2002)认为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生存率正相关。吕长江、徐丽莉、周琳(2004)指出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是衡量上市公司是否处于财务困境和财务破产最重要的指标。郑海燕(2010)得出了股东行为选择影响财务困境变化趋势的研究结论。刘畅(2011)以2006―2009年度72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出股权集中度与公司财务困境负相关、国有股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财务困境显著正相关、国有股控股时前十大股东与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和财务困境正相关但不显著、法人股控股?r前十大股东与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与财务困境均显著正相关、不存在控股股东时股东持股比例和流通股比例均与财务困境不显著正相关的研究结论。因此,大股东持股比例的稳定有利于财务困境上市公司的价值、绩效的提高和财务困境好转。

二、研究设计

(一)选取研究样本

我国自1998年4月22日起实行“特殊处理”(Special Treatment, ST),即上市公司出现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均为负值或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就会特别处理。*ST股票是指存在终止上市风险的股票,即该股票“存在退市风险”;S*ST股票是指未进行股改、有退市风险而被特别处理的股票;*ST是指公司经营连续三年亏损,退市预警;ST是指公司经营连续两年亏损,特别处理;S*ST是指公司经营连续三年亏损,退市预警,还没有完成股改;SST是指公司经营连续两年亏损,特别处理,还没有完成股改;S是指还没有完成股改。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区域板块划分方式,西部地区包括陕西、重庆、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通过在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2016年年报审计情况快报搜索2016年底沪深两市的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上市公司,以ST开头的有15家;以SST开头的有1家;以*ST开头的有20家;以S*ST开头的有2家;以S开头的有1家公司,其没有完成股份制改造,财务状况并不异常,不满足条件,予以剔除。经过筛选后,满足条件的共38家西部地区上市公司,其中2016年当年顺利摘星脱帽步入正常的公司有9家。为便于比较,将29家2016年戴帽公司归为一类;将9家2016年当年顺利摘星脱帽成为正常的公司归入另一类,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一是纵向分析9家摘星脱帽组公司的2016年与2015年的股权结构指标。二是横向分析摘星脱帽变为正常的9家公司与29家财务困境恶化的戴帽公司的2015年度的股权结构指标的特点。财务困境上市公司数据通过证券之星网和注册会计师协会网收集整理而获得。困境好转摘星脱帽的9家上市公司、困境恶化戴帽的29家上市公司如表1、表2所示。

(二)研究变量

理论上股权结构当然可从多个方面考察,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从股权集中度指标(x1、x2、x3、x4)、股权制衡度指标(x5、x6、x7)和股权分离度指标(x8、x9)来研究财务困境变化趋势背后的股权结构特点,股?嘟峁沟牟煌?类别指标如上页表3所示。

三、实证分析

(一)2016年困境好转摘星脱帽样本与困境恶化戴帽样本股权结构指标横向比较

相同年度不同类别样本的显著性检验属于两个独立样本的假设检验,假设检验过程需要以下两个步骤方能完成:

1.两个独立样本方差齐性F检验――检验两个总体的方差是否存在显著差异。SPSS中方差齐性检验属于F检验,理论上采用临界值检验或P值检验均可。一般采用P值检验,因为P值检验的检验规则简单明了,只需要将SPSS软件自动计算相伴概率Sig.(P值)与显著性水平α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检验结论。如果相伴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则作出拒绝原假设H0而接受H1的检验结论,即拒绝两个总体方差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或者接受两个总体方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如果相伴概率P值大于或等于显著性水平α,则作出接受原假设H0而拒绝H1的检验结论,即接受两个总体方差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或者拒绝接受两个总体方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两个总体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根据方差齐性检验的计算结果选择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的T检验统计量和自由度计算公式,最后根据T检验的结果做出判断,选择相应的检验结论。

同理采用P值检验,根据SPSS自动计算的相伴概率Sig.(P值)与显著性水平α的比较结果做出判断,选择相应的检验结论。如果相伴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则作出拒绝原假设H0而接受H1的检验结论,即拒绝两个总体均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或者接受两个总体均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如果相伴概率P值大于或等于显著性水平α,则做出接受原假设H0而拒绝H1的检验结论,即接受两个总体均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或者拒绝接受两个总体均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SPSS的T检验计算分析结果有两行,第一行Equal variances assumed为方差齐的情况,第二行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为方差不齐的情况,根据第一步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分别读取相应行次数据,判断两个总体均值之间的差别有无显著统计学意义。显著性水平α取值为0.05,T检验结果整理后如表4所示,其中Mean为各组的样本均值,F stat为F检验统计量的值,t Stat为T检验统计量的值,Sig.为双边检验结果的相伴概率(P值)。如果相伴概率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H1,接受H0,2016年困境好转样本与困境恶化样本的股权结构指标的方差或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否则,拒绝H0,接受H1,2016年困境好转样本与困境恶化样本的股权结构指标的方差或均值存在显著差异。Equal variances assumed表示方差齐的检验结果,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表示方差不齐的检验结果。

从表4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经T检验得到两组样本中在相同的2016年度x1、x2、x3、x4、x5、x6、x7、x9八个股权结构指标值在统计上差异均不显著,只有x8通过显著性检验,即两个样本的前五大股东所持有的不流通股比例差异显著。摘星脱帽转为正常的困境好转样本的不流通股比例明显要高于困境恶化样本的不流通股比例,摘星脱帽困境好转样本的前五大股东不流通股比例(x8)为19.16%,而困境恶化样本的前五大股东不流通股比例仅为11.45%,摘星脱帽困境好转样本高出了7.71%,大股东稳定地持有不流通股有助于发挥利益协同效应,有利于财务困境上市公司抓住最佳的决策时机,迅速做出具有事务性特点如中层管理人员的聘用、薪酬标准与销售战略的确定等经营性决策,以及事关公司生死存亡的如机构设置、投融资方案、高管的绩效考评等重大事项的战略决策,有利于公司走出困境财务状况趋向好转。

(二)摘星脱帽样本2016年与2015年的股权结构指标纵向比较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摘星脱帽样本组2015年与2016年股权结构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考察摘星脱帽样本组2015年与2016年股权结构指标差异是否显著。摘星脱帽组2015年与2016年股权结构指标配对T检验结果整理后如表5所示,显著性水平α取值为0.05,其中:Mean是每个股权结构指标的均值,Std.Deviation是每个股权结构指标的样本标准差;Std.Error Mean是每个股权结构指标样本均值的标准差,t是T检验统计量的具体数值,Sig.(2-tailed)为双边检验结果的相伴概率P。如果P值大于或等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H1,接受H0,也就是接受2015年与2016年每个股权结构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的检验结论,否则,拒绝H0,接受H1,也就是接受2015年与2016年每个股权结构指标存在显著差异的检验结论。

从表5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2015年与2016年9家摘星脱帽公司的股权结构指标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x1)、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x2)和第二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制衡程度(x6)三个股权结构指标通过显著性检验,差异显著。摘星脱帽的9家公司第一大股东大量持股比例由2015年的0.2980下降为2016年的0.2881,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由2015年的0.0467上升为2016年的0.0607,股权集中度降低了,适度集中的股权制衡得以体现,有利于财务困境好转,与之相反,2015年与2016年的x3、x4、x5、x7、x8、x9六个股权结构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研究结论

以上实证分析主要分析了西部地区财务困境变化趋势与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股权分离度等股权结构指标之间的关系,现将研究结论与局限整理如下:

(一)研究结论

1.适度集中的股权制衡有利于财务困境好转。当上市公司处于财务困境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时,如果能够在适度降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同时,适度提高第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即在股权适度集中的同时注意股权制衡,能够形成控制权的竞争机制,有利于唤起第一大股东的危机意识,促使其有动力去分析研究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积极主动地采取资产重组、债务豁免、资产置换、更换公司管理层等强有力的整改措施来改善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公司绩效和维护上市公司价值,在帮助财务困境上市公司走出财务困境的同时,也维护自己作为大股东的控股地位与相关利益。因此,适度集中的股权制衡有利于财务困境好转。

2.大股东持股比例的稳定有利于财务困境好转。在股权流动性方面,若股权稳定地相对集中在大股东的手中,一方面,大股东有能力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升管理绩效和上市公司价值,另一方面,也会增强中小股东对财务困境公司的投资信心,放弃投机行为,提高对公司长远发展的关注度,上市公司不会因为陷入财务困境而导致股价发生较大的震荡与波动,大股东持股比例的稳定对公司的安全性与绩效等均会提供正能量,有利于财务困境公司好转为正常财务状况。因此,大股东持股比例的稳定有利于财务困境好转。

财务经理转正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危机;预测;防范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随时可能受到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侵袭,从而引发财务危机。所谓财务危机,是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由于企业对财务风险失去控制而造成的。此类案件屡屡发生,美国几年前发生的安然事件,仍使人记忆犹新;美国2007年发生的次级住房贷款危机,已经引起了国际金融和经济局势的剧烈震荡。我国近年来也有很多上市公司被st,企业财务危机事件层出不穷。美国著名咨询顾问steven fink在《危机管理》中指出,企业主管“都应当像认识到死亡和纳税难以避免一样,必须为危机做好计划:知道自己准备好之后的力量,才能与命运周旋。”一个公司在实际倒闭之前,总会呈现财务状况不断恶化的迹象,经营者必须高度重视那些可能导致财务恶化的早期信号,及时将那些可能危及企业生存的问题彻底解决。

一、企业财务危机及其表现形式

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西方学者为了有效地将研究对象量化、客观化,一般以破产作为财务危机的标准展开研究。由于我国以公司破产为标准的研究条件尚不成熟,国内绝大多数学者将上市公司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st作为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标志,并对研究样本进行选择。企业财务危机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一是从企业运营情况看,表现为产销严重脱节,企业销售额和销售利润明显下降,多项绩效评价指标严重恶化。二是从企业资产结构看,表现为应收账款大幅增长,产品库存迅速上升。三是从企业偿债能力看,表现为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流动负债,总资产低于总负债。四是从企业现金流量看,表现为缺乏偿还即将到期债务的现金流,现金总流入小于现金总流出。

一般说来,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具有以下早期特征:一是销售的非预期下降。销售的下降会带来严重的财务问题,大多数人往往将销量的下降看作是销售问题,用调整价格或加强促销来解释而不考虑财务问题。二是非计划的存货积压。企业管理人员应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掌握关于存货与销售比率的一般标准,任何一个月的存货与销售的比率如果高于这个标准,都有可能是企业财务危机的早期信号。三是平均收账期延长。较长的平均收账周期会吸收掉许多现金,当企业的现金余额由于客户迟缓付款而逐渐消失时,较长的平均收账期就会成为企业严重的财务问题。四是规模过度扩张。一家企业同时在许多地方大举收购其他企业、同时涉足许多不同领域、新建项目扩张或对原有厂房进行大规模扩建,一旦业务发展过程中企业未进行严密的财务预算与管理,很可能会发生周转资金不足的问题。五是财务报表不能及时公开。财务报表不能及时送报、财务信息公开延迟一般都是财务状况不佳的征兆。六是财务预测在较长时间内不准确。如果预测结果与实际状况长时间发生很大差距,说明企业即将发生财务危机。七是过度依赖贷款。在缺乏严密的财务预测与管理之下,较大幅度地增加贷款只能说明该企业资金周转失调或盈利能力低下。八是过度依赖某家关联公司。子公司如果对母公司过度依赖,一旦母公司根据战略的需要或者整体投资回报率的考虑,觉得某子公司不再有利用价值,就会立即停止对子公司的支持,没有了支持的子公司很可能倒闭。

二、企业财务危机的识别方法

财务状况分析是危机识别的主要方法,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财务弱点,找出财务失败的征兆。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及获利能力是财务危机识别分析的核心指标。公司的偿债能力越弱,资产管理能力越低,盈利能力越高,发生财务危机的机率越大。著名企业家李嘉诚也说:“现金流、公司负债的百分比是我一直最关注的环节,这是任何公司的重要健康指针。任何发展中的业务,一定要让业绩达致正数的现金流。”财务状况分析主要包括偿债能力分析、资产管理能力分析和盈利能力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对企业债务清偿真正有压力的是那些到期的债务,企业清偿到期债务要以足够的现金流入量为保证。偿债能力分析应重点关注四个比率: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流动比率过低,企业可能面临清偿到期债务的困难。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影响速动比率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如果该比率偏低,则可能造成企业急需出售存货带来削价损失或举新债形成的利息负担。3.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流动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是现金流。现金流动债务比反映企业实际的短期偿债能力,现金债务总额比反映企业用经营现金流偿还全部债务的能力。若该指标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说明公司营业现金流不足,举债能力差。4.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负债比率越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资产负债率在60%~70%比较稳健合理;达到85%以上,应视为发出预警信号。

(二)资产管理能力分析

由于应收账款、存货不能直接用来偿还债务,这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它们的周转速度,以判断它们的变现速度、偿债能力。如果应收账款、存货变现速度慢,企业可能会出现财务危机。管理资产能力分析应该关注三点:1.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平均存货成本)×100%,存货周转率反映存货管理水平,存货周转率越低,存货的占用水平越高,流动性越差,转换为现金的速度越慢,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2.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100%,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其回收越快。反之,说明营运资金过多滞留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的周转及偿债能力。3.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100%,总资产周转率用于衡量企业运用资金赚取利润的能力。它经常和盈利指标综合使用,全面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体现了企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盈利能力主要包括产品获利能力及资产获利能力。盈利能力分析应该关注以下四点:

1.销售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该指标反映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销售净利率可分为销售毛利率、销售税金率、销售成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等指标进行分析。2.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总资产报酬率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表明企业资产的综合利用效果。该指标越低,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差,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等方面效果很差。3.净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平均权益)×100%,反映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若该指标过低,就是危险的信号,表明盈利能力严重不足。克杰和杜邦分析法用它来分析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4.经营指数。经营指数=经营现金流/净利润,该指标直接反映企业收益的质量。

三、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路径

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是以预防与控制为主,以危机管理为辅。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直接与管理危机防范意识的淡薄有关。为了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财务危机管理意识,对潜在危机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警惕,具备识别与控制各种财务危机的能力。

(一)注意优化财务结构,适度控制财务风险

财务结构优化是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优化目标是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度。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通过存量和变量调整的手段,不断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进行结构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1.要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保持合适的比例结构,负债经营的临界点是全部资金的息税前利润等于负债利息。一旦超过临界点,加大负债比率会成为财务危机的前兆。2.要优化负债结构。负债结构性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结构。由于预期现金流量很难与债务的到期数量保持协调一致,这就要求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确定负债到期结构应保持在安全边际。企业也应对长、短期负债的盈利能力与风险进行权衡,以确定既使风险最小、又能使企业盈利能力最大化的长、短期负债比例。3.要优化资产结构。资产结构的优化主要是确定一个既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又能在减少或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其核心指标是反映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间差额的“净营运资本”。

(二)抓住现金流量生命线,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企业最基本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或企业总价值最大化。它通过获利水平和利润指标反映出来,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现金流量这一企业生命线上的。不少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并非因为资不抵债,而由于暂时的支付困难。因此,利润或是企业总价值最大化不能停留在账面盈利上,而要以价值的可实现性和变现能力作为前提。企业应把利润和现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速资金回笼和周转,提高资产变现能力,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催收力度,尽量减少呆坏账。企业应根据现有业务未来产生现金流量的情况追求相应的成长速度,同时要手持一定量的现金,以满足正常运营和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

(三)注意国家政策变化,预防可能的财务风险

负债经营的企业一方面要关注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等的变化对企业在投资项目、经营项目、筹借资金、经营成本等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因市场格局、市场需求、供求关系等变化而使企业采购成本和市场投入增大,引起企业成本费用和资金需求增加,使财务成本上升而出现经营亏损。此外,在基建技改方面,也要关注因银行紧缩银根,使项目缺乏资金而延缓工期,影响企业预期利润的实现。企业经营者如不及时针对这些政策因素的出现调整经营策略和投资方向,必将导致企业步入财务危机。

(四)建立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及时防范企业财务危机

企业增长周期波动理论奠定了财务危机预警的理论基础,企业财务危机的渐进性使构建财务危机预警体系成为可能。企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建立财务危机预警体系:1.通过对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的跟踪监测,及时分析预测企业盈利能力,及时减少财务危机的隐患。2.通过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营运资金对流动负债比率、负债比率、权益比率以及负债权益比率等指标的跟踪监测,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资本结构,及时预测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及时发现企业财务杠杆所产生的风险。3.通过对营运资金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所有者权益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的跟踪监测,分析监测企业的活力,及时发现财务危机的先兆。

(五)谨慎提供资产担保,减少企业损失和财务风险

企业经营者在向有隶属关系、有投资关系或业务关联单位提供资产或信誉担保时,一定要谨慎行事,对被担保的企业或项目进行全面了解并做到胸中有数。并且,在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前提下,方可结合本企业的情况适度提供一定期限内的担保。这是因为这些企业是在自身不具备到期偿还债务本息能力的情况下,才向外寻求担保。这些企业一旦经营不善或者不能到期偿还债务本息时,担保人必须承担连带责任,负责偿还被担保人的债务本息,给担保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从而增加财务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 吴世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j] .财会月刊,2007,(3):16-19.

[2] 吕峻.财务危机公司的治理结构征兆[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118-124.

[3] 刘静静.财务危机预警探析[j] .会计之友,2007,(5):24-25.

财务经理转正总结范文第3篇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生巨大变化,金融改革迅速推进,人民银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越来越多。为适应新形势解决会计财务工作中的突出矛盾,2012 年初人民银行总行提出“牢牢把握央行履职需要,加快推进会计财务工作转型”的总体要求,倡导各级央行大力开展会计财务工作转型,推动辖内会计财务工作科学发展,以充分发挥会计财务工作的服务保障功能。为此,基层央行必须严格贯彻落实上级行总体部署,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转变理念,创新手段,透过会计财务工作转型实践,全面拓展会计财务工作的支撑和服务功能,使基层央行会计财务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为基层央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更加坚实的保障。

一、围绕履职大局,明确转型方向

要紧紧围绕中央银行履职和基层央行中心工作要求,把转型实践自觉融入到科学履职的工作大局中。要追随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步伐,强化会计反映、分析、管理、研究、评价、参谋等作用,实现会计财务工作向“主动型”、“管理型”、“研究型”转变。要认真分析总结并借鉴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调整资产负债表规模、结构等方式,应对危机、实施宏观调控的经验,密切关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变化给货币政策带来的效应和影响,做好辖区金融机构会计财务信息收集、监测及分析、研究工作。持续加强对宏观调控政策成本效应、社会资金运动情况的分析,及时反映辖区经济金融形势及影响。

二、明确项目任务,掌握转型重点

要落实转型具体项目的选择,明确转型的重点及切入点,确保转型取得实效。要在综合考量基层央行会计财务工作实际需求、资源配置、风险管控、会计队伍力量、管理效果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选择关键领域和具体项目作为转型对象,并做好立项、审核、评估、总结等工作。重点关注会计风险评估、财务绩效评价、会计监督体系、资产效能管理、会计文化建设、深化调查研究、复合人才建设等转型任务,解决当前会计财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着眼宏观,细处入手,顺应形势,积极有为。

三、拓展会计视野,探索转型路径

要探索转型的有效路径,须在健全规范会计财务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夯实会计财务工作基础的前提下,摆脱固有思维桎梏,以扎实的态度和创先争优的精神,探寻转型工作规律,开展转型实践。要拓展、延伸会计财务视野至整个金融体系,探索开展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中央银行财务实力研究、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商业银行会计创新业务、央行会计参与宏观金融决策等重大问题和新课题的研究,并结合辖区经济金融发展形势与金融机构运作态势,落实课题跟踪调查,充分运用网络化、信息化数据资源,开展定量或定性的前瞻性调查研究分析,促进会计财务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同时积极构建和完善会计财务信息交流机制,共享最新信息,共商典型问题。

四、提升队伍素质,凝聚转型合力

要推进会计财务转型,基层央行会计财务人员必须用发展的思路来审视原来的会计财务工作理念、工作模式、工作内容,积极转变工作观念,要树立效益观念,节约履职成本;要树立市场观念,合理投资理财;树立法制观念,转型合法合规。要适度增强转型压力,发现和培养复合型人才。要开展全方面的人员教育培训,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以着力提升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工作规划、管理水平和协调服务能力。要正确把握央行会计文化的深刻内涵,拓展会计人才的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用文化的感召力塑造会计人员形象、锻造品质、凝聚人心。

五、营造良好氛围,共享转型成果

财务经理转正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财务危机;上市公司;财务指标

一、引言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进行预警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对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公司内部员工及其他相关利益者都有不同层次的影响,因此,能够利用财务信息准确预测财务危机,对于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财务危机(Financial c risis)又称财务困境(FlnanciaIdjstress),国外的学者一般以破产为标准展开研究。由于我国的破产机制不健全。目前国内的学者绝大多数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朱家安、陈志斌。2007)。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一)国外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Fitzpatrick(1932)开展单变量破产预测研究。他以19家公司作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划分为破产和非破产两组,他发现判断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两个比率。Beaver(1966)提出了单变量判定模型。他使用现金流/负债、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净收入/资产、资产负债率、营运资本/资产等5个财务比率作为变量,运用实证分析得出现金流量与负债总额的比率能够更好地判定公司的财务状况。其次是资产负债率。AItman(1968)提出了多元Z值模型。将若干变量合并入一个函数方程。用Z值进行判定,结果表明。在破产前一年的预测准确性较Beaver的研究有很大的提高。AItman、Haldeman和Narayanan于1977年又提出一种能更准确预测企业财务失败的新模型――ZETA模型。BIum(1 974)以现金流量观点来评估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他以多元判别分析为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流动性、获利性及变异性等共12个财务比例与6个变异性指标”的财务危机预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模型在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前5年的预测正确率较高。1977年Marttin在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首次采用了多元Logit回归法,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OhIson(1980)利用9个财务比率建构3个Logit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其中4项财务资料对评估破产概率具有统计显著性。Odom和Sharda(1 990)首先成功运用人工神经网络(ANN)进行财务危机预测。Coats和Fant(1991)对47家财务危机公司和47家正常公司运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判别时。对财务危机公司的预测准确率明显高于多元判别法的准确率。

(二)国内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国内学者陈静(1999)使用Beaver和Altman的模型。选用了1995-1997年3年的27家危机公司和27家同行业、同规模的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预测模型对中国市场有效的结论。陈晓、陈治鸿(2000)将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引入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测。张玲(2000)以1 20家上市公司为对象,使用其中60家公司的财务数据估计二类线性判别模型,并使用另外60家公司进行模型检验。发现模型具有超前4年的预测结果。吴世农、卢贤义(2001)应用单变量判定、多元线性判别和多元逻辑回归方法。分别建立危机公司预测模型。结果证明。这些模型均获得较高的判定精度,在财务危机发生前4年的误判率在28%以内。张爱民、祝春山(2001)将主成分分析与Z分数模型相结合建立预警模型。实证检验表明通过此法处理研究变量后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杨保安(2001)、薛锋(2002)探讨了基于B P算法和L M算法的神经网络在企业财务危机预测上的应用。何沛俐、章早立(2002)建立了以时序立体数据空间为基础的财务危机判别模型,他们在Logit回归分析之前使用全局主成分分析,从而增强了模型的有效性。模型的准确率达到71.3%。吕长江、周现华(2005)采用制造业上市公司1999-2002年4年的数据分别运用多元判别分析、逻辑线性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财务状况处于危机的公司进行预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各模型的使用有其特定的前提条件,但3个主流模型均能较好地在公司发生危机前1年和前2-3年较好地进行预测。其中。多元判别分析法要逊色于逻辑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准确率最高。肖艳(2004)将传统财务指标与现金流指标结合起来,利用Logit方法构建了一个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建模样本的预测准确率为98.1%,检验样本的预测准确率为91.1%。张鸣(2004)研究认为审计意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企业潜在的风险。在财务危机预警方面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陈良华(2005)采用Logit回归对沪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现金流量权与表决权的偏离等治理结构变量确实与财务危机存在相关性,引入这些指标的模型能够达到较高的预测精度。李秉成(2005)利用归纳法总结了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形成原因。通过管理记分法(A记分法)。将定性因素定量化,建立了上市公司财务危机“A记分法”分析模型。吕峻(2006)认为以非财务指标构建的财务危机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不会随时间的向前推移而降低.非财务指标可以更本质地反映危机公司的特征。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

从上述文献回顾可见,国内外对财务危机公司的研究主要利用财务指标或非财务指标,本文也利用财务指标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

三、研究样本和研究变量

本文选择了在2004―2006年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13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同时采用配对样本设计方法选取同行业(按证监会行业代码分类)、规模相近(资产总额)的131家正常公司作为配对样本。由于危机公司是在年报公布后,因财务状况异常而导致被ST的,因此.在选择观测年限时。设被ST前1年为t年,前2、3、4年分别为t-1、t-2和t-3年。取t-3到t年的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变量。对应的配对样本取同期的财务指标。

本文中的数据来自CSMAR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数据库(2006)。首先从CSMAR数据库中列出样本公司被特别处理前1 4年度绝大多数财务指标数据。然后再提取配对样本4年的财务数据。对已列出的样本公司财务指标数据。按年度分危机公司与正常公司进行归类,分别得到各年各项财务指标的两组数据。运用SPSSl 4.0进行数据处理。

本文选择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变量。我国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主要特点是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营运能力差、盈

利能力差、现金流不足和发展能力有限等。因此.本文分别从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现金流量中选择了19个主要财务指标。作为构建财务危机的预选指标,通过计算财务指标的均值及衡量均值差异程度的t值.研究危机公司。

四、统计研究

(一)偿债能力指标研究

企业偿债能力指标包括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两类。

1 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选择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营运资金对资产总额比率3个指标来分析财务危机特征,这3个指标的均值以及衡量差异程度的t值见表1。

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t-t-3年。危机公司的流动比率平均值与正常公司有显著的差异;t-t-3年。危机公司的速动比率平均值与正常公司也存在明显的差异t-t-3年(除t-1年外),危机公司的营运资金对资产总额比率平均值与正常公司有显著的差异。

2 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表2列出了ST与正常公司2个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的均值以及衡量均值差异程度的t值。

从表2来看,在显著性为0.05时,t-t-3年危机公司资产负债率均值都显著大于正常公司,t值均大于3。t值变化趋势表明,随着亏损的临近,t值增大,这说明。随着亏损的临近,相对正常公司而言。危机公司负债增加。由于资产负债率和负债与权益之比反映关系具有密切相关性,故只选择资产负债率。在t-3-t-2年危机公司利息保障倍数均值与正常公司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t-1-t年差异明显,t值分别达到2.32、6.02,显示越是临近被ST,t值差异越明显。

财务危机公司在偿债能力指标方面表现为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利息保障倍数与正常公司差异明显,反映危机公司长短期偿债能力很弱。

(二)营运能力指标研究

反映公司营运能力的常用指标是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笔者以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这3个指标比较危机公司和正常公司的差异。这3个指标的均值以及衡量差异程度的t值见表3:

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危机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显著小于正常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也小于正常公司,但存货周转率在危机公司与正常公司之间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差异。财务危机公司在营运能力指标方面表现为总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小于正常公司,这表明危机公司资金流动速度慢。资产利用效率低。

(三)盈利能力指标研究

选择营业毛利率、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财务危机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与正常公司比较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显著性水平0.05的情况下,危机公司的营业毛利率、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小于非正常公司。特别是在t-1-t年4个指标t值均大于3。财务危机公司在盈利能力指标方面明显小于正常公司。且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为负。可见。危机公司资产运营效果极差,盈利能力极弱,没有给股东带来回报。

(四)现金能力指标研究

现金能力不足是危机公司的主要特征之一,笔者选择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比率、每股现金净流量和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流出比这4个指标来比较两类公司。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来看,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危机公司明显低于正常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流出比和每股现金净流量在t-1-t年差异明显;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比率在危机公司与正常公司间差异不显著(除t-1年外)。财务危机公司在现金能力指标方面表现为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指标明显小于正常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流出比和每股现金净流量在临近被ST时差异明显,这表明危机公司销售账款差、收益质量低和资金不足。

(五)发展能力指标研究

评价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较多,笔者选择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这3个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变化的重要指标。两类公司比较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来看,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指标在t-1-t年差异明显均低于正常公司,且大都均值为负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在t-3-t年下降趋势明显。这表明,危机公司发展能力极弱,靠自身的能力很难摆脱危机。

五、结论与应用

(一)研究结论

危机公司在财务指标方面主要表现特征为:1.在偿债能力指标方面,危机公司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利息保障倍数与正常公司差异明显;2.在营运能力指标方面,危机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小于正常公司;3.在盈利能力指标方面,危机公司该类指标明显小于正常公司;4.在现金能力指标方面,危机公司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指标明显小于正常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流出比和每股现金净流量在临近被ST时差异明显;5.在发展能力指标方面,危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指标,在t-1-t年差异明显,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在t-3-t年下降趋势明显。

(二)应用

公司陷入财务危机对相关利益者影响广泛。但由于财务状况恶化而陷入财务危机是一个渐进过程,可以通过事前分析帮助相关利益者提早了解公司财务状况变化,避免财务风险。概括地讲,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1 有助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当公司陷入财务危机时,股东的投资价值会大幅度减少。因此,如果投资者能够事前获取公司财务状况变化的信息,提前预知上市公司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就能避免损失。

2 有助于债权人对债权安全性进行评估

通过财务危机预测,有助于债权人事前预知债权公司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判断其是否具备偿债能力,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清收债权的力度,避免贷款损失;同时也有助于潜在的债权人事前发放债权的决策。

3 有助于公司间的业务合作决策

现代企业都是处于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上,需要与其他公司发生包括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等业务往来。这种合作链条上的某个环节一旦发生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因此。通过事先发现业务合作公司财务状况变化的信息,有助于帮助合作者作出是否合作或继续合作的决策,从而避免由于合作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对本企业产生的不良影响。

财务经理转正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数据;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影响

1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差异分析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依据会计准则对企业各项资金进行统计、运算、监督、核实等一系列操作的工作过程称为财务会计。财务会计能够为企业相关人员提供财务信息,是企业在互联网经济下正常运作和发展的基础性财务管理工作。财务会计最大的价值在于通过归纳总结核算企业财力,全方位掌握整个企业的资金运作、成本控制等经济信息,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帮助企业制定发展方针和规划。管理会计常被称之为“内部报告会计”,是为强化企业内部经营表、便于领导决策而产生的财务管理办法。从长远来看,管理会计采用了专业且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它负责将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整合,并形成专业报告交付上级,使企业领导层一目了然地知晓企业发展现状。管理会计服务的对象是企业管理层,而财务会计是依据会计准则,客观地记录整理企业财务状况,并将数据汇总形成财务报告,以便于相关部门及时获取所需财务信息。具体而言,管理会计运用的是数量统计的方法,在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整理的同时,根据这些数据的整理组合和曲线反映,对企业当前整体运作财务状况进行合理判断,以便于管理层清晰地认知这些数据,继而做出有效的决策。财务会计只反映过去一段时间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状况和产生的相关数据,管理会计的作用时效则更长,即主观地利用财务会计知识和相关数据进行预测,以便于领导层更加精准地规划企业未来发展。

2大数据发展对财务会计转型管理会计的影响

随着大数据的应用和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转型,其影响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

(1)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进行转型。财务会计工作以收集、报表、汇总企业财务数据为主,对过去一段时间内企业经济状况和运营成本等进行客观反映,管理会计则在前者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更加深刻的管理和总结,是对财务会计所提供报表数据的再加工。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财务会计侧重保证相关数据的正确和准确,保证这些数据计算和汇总的精准细致,而管理会计更侧重于贴合企业内部的方针政策,通过对数据进一步加工处理来方便领导层更合理地管控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换句话说,管理会计更加注重的是企业整体的经营细节和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价值以进行预测,从而促进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其本质是一种向前看的经营思维。相较之下,财务会计则是一种向后看的思维,因此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从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尤其在大数据时代下,管理会计中的作业成本法更有助于管理层获得准确的核算成本,通过合理预算来灵活控制企业运作成本,实现持续盈利。

(2)适应大数据发展而进行变革。大数据的发展使得企业财务数据的种类和信息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只要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关联、分析和加工,就能为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信息,从而促进企业效益的增长。然而,传统财务会计工作仅限于对企业的资金流转等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分析,无法进行进一步衡量和处理,使得这些数据信息的价值大打折扣。因此,为了适应大数据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转向管理会计则是必然之举,借助后者全局管理的职能,对企业财务大数据所包含的相关信息进行科学运算与分类管理,并结合企业发展规划进行针对性呈现,实现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

(3)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更加普及且更具深度,合理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能提高效率,更能借助数据处理来有效规避传统财务处理工作中的常见错误和隐患,极大地提高企业财务数据的处理质量。这一变化显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要求财务会计工作在做好传统会计核算之余,还要能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来系统化分析企业财务数据,并结合管理思维对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有效建议。由此可见,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是跟随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而做出的自然而然的变革。

3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转型管理会计的策略

(1)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转变。目前有不少企业领导错误地认为财务会计就是简单地记账报税,拒绝财务工作人员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这种落后的理念一方面会逐步打消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一方面严重阻碍了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有鉴于此,企业应主动改变财务管理理念,促进财务工作人员更好地收集、处理、加工、分析和管理财务大数据,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提高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管理会计的关键在于人才的转变,企业应尽可能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帮助其不断增强业务水平,从而更好地发挥工作职能。具体而言,企业可通过定期专项培训与考核等方式,结合理论与实践,帮助财务工作人员在自身岗位上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发展,积极地向管理型人才靠拢。

(3)强化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全面普及,企业传统财务核算工作的程序繁琐与效率低下等问题将得到改善,财务工作人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企业内外部各种数据信息的收集以及挖掘分析上,从而帮助企业管理层准确分析企业当前运营水平和财务状况,识别各类潜在风险,把握内外部真实形势,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后续发展计划。因此,企业应重点强化财务信息化建设,以推动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升级。

4结束语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是必然之举,而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转型将更加迫切和快捷。尽管整个转型之路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但企业应积极主动拥抱变化,从多个角度入手创造条件、采取措施,从而让企业在竞争的时代洪流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