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萧条地区 东北老工业基地 区域政策工具组合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萧条表现涉及经济、社会、生态多方面,需要多维度的政策以及对应的组合性政策工具。萧条表现有:在全国的相对地位下滑,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产业结构不合理,以重工业为主、传统产业比重大等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国有企业效益低;失业问题严重,尤其国有企业职工失业问题严重;资源型城市生态问题突出。

一、区域政策工具组合使用的必要性

区域政策工具分为鼓励性政策工具和控制性政策工具,鼓励性政策工具有拨款、优惠贷款、减免税收、基础设施和工业与科技园区。控制工具有禁止、许可制度、课税。区域政策工具间的互补性和效果的多元性决定了区域政策工具组合使用。

拨款援助劳动密集型工业,可以缓解失业问题,但不利于优化问题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优惠贷款不仅会刺激投资项目的启动,而且会有助于在项目建成后获得一定的竞争地位;税收减免会鼓励企业在问题区域内布局,但是税收减免会妨碍共同体市场内统一纳税法;直接援助难以解决企业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且有可能使得企业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因此短期的直接援助加长期的间接援助更为有效。

改善基础设施可以提高问题区域吸引投资的能力,但同时基础设施也为人口外迁提供了通道;工业园区的作用主要包括工业化、直接或间接创造就业机会、工业现代化、吸引新工业等。布局于问题区域工业园区的企业通常是外部市场指向的,这会促进问题区域输出的增长,但也意味着企业与当地经济结合不紧密,并且许多工业园区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区域的经济结构。要彻底医治区域病,必须创新,从根本上改变问题区域的技术与产业结构。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中政策工具的组合使用及效果

国家出台的规划或政策性文件主要有:《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3年)、《东北地区振兴规划》(2007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9年)、《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2011年)、《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2014年)以及《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2015年)。

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主要有促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以生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使用的政策工具组合为拨款+优惠贷款+减免税收+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许可制度。拨款主要用于支持重大技术装备技术改造项目、工业结构改造项目,提高农业补贴。优惠贷款主要用于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出口。税收减免主要用于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减免农业税及装备制造业等行业的增值税抵扣。工业园区工具主要用于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工具用于修建研发转化平台等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设施。控制工具主要体现在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产业发展。

国企效益底下问题的背后实则是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治本之策。其政策有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和重点专项领域改革、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使用的政策工具组合为拨款+优惠贷款。拨款工具用于加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东北地区中央企业的支持力度。优惠贷款工具用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主要有解决社保、就业等重点民生问题,全面实施棚户区、独立工矿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使用的政策工具组合为拨款+优惠贷款+减免税收+基础设施建设。拨款工具主要用于支持棚户区改造项目和加大对东北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社保、教育、就业、保障性住房等领域财政支持力度。优惠贷款工具主要用于支农支小再贷款。税收减免主要用于扶持业。基础设施主要用于 “村村通”公路建设等交通设施以及农村饮水、电网、道路、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保护生态环境政策着眼于资源和环境两方面。保护环境的政策主要有保护重点林区、湿地,开展综合治理工程。使用的政策工具组合为拨款+优惠贷款+基础设施+禁止+许可制度+课税。拨款工具主要用于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力度和安排环境保护工程财政资金。优惠贷款主要体现在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信贷支持上。基础设施工具用于污染防治、水质检测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禁止工具用于禁止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采伐,许可制度用于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产业发展。课税主要体现在资源税的倾斜上。

东北地区振兴十三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综合经济实力提升;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所有制结构有重大调整;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社会民生建设步伐持续加快。此外,完善能源、交通、水利等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加强,城乡环境有所改善。但同时由于机构设置和程序安排还没有到位、政策工具作用还不具体,政策的作用范围过大等问题的存在,未来政策的调整依然存在较大空间。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经济;经济管理

引言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带,与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家接壤。其土地面积39.4万平方千米,地理环境错综复杂,但气候条件十分优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国家给予该地区一些开放性的农业政策,使云南省农村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但受基础设施、管理机制、信息化建设等因素的影响,云南省农村经济管理与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为提高云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人员应重新审视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找寻解决困境的办法。

1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1.1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提出的重要工作策略,它符合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能满足农民改善生活的共同愿望。该战略旨在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助力。此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农民主体地位、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原则,通过发挥各级政府的效用,协同各职能机构,逐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享受美好新生活。

1.2乡村振兴对农村经济管理的作用

从政策的角度上看,经济管理属于一种宏观调控行为。经济管理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其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实施管理时,需要重视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等问题,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各方面策略的调整,进一步提升各项资源的利用率,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一方面,深入分析农村经济市场的变化,加大对农产品特点的挖掘与研究,将农产品快速流通于市场,确保农民切实提高收入;另一方面,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理念的不匹配问题,优化管理机制作用,确保投入与产出处于稳定的平衡点,从而使农村经济得到稳步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2云南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不完善

随着社会走入现代化,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以人为主的生产模式已转变成以机器为主的作业模式。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滞缓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民对农业技术认识不够,农业机械设备不足等方面。由于部分地区农民依然是“靠天吃饭”,该地区农产品生产水平极差,已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云南省各级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受制于资金、民族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很难将基础设施建设覆盖于全省,这就造成了全省农业建设不平衡的现象,一些地区供应链与市场需求脱节,给当地农民增产增收和改善生活带来一定的难度。

2.2管理机制不健全

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相去甚远,且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再加上各农村发展机遇不尽相同,进一步造就了农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而且部分地区农产品在生产质量与供给需求,生产规模与生产效益等方面存有明显的矛盾,加剧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现阶段云南省虽已实现了种植业半机械化,但大部分地区依然是以“小规模”为主的种植模式,且农民小农意识强烈,限制了管理机制作用的发挥。此外,土地承包制的推行虽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仍存有一些漏洞问题,使得土地荒废、土地资源应用不足的情况层出不穷。

2.3信息化建设薄弱

云南省聚集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且少数民族人民大多居住在农村。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别,使得在沟通与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而且农村经济收入低,发展机会少,大量青年劳力涌向城市,使得农村留下来的人多是老人与孩子。主要的脑力和劳力流失,给信息化技术推广带来了难度。此外,部分农村对信息技术认知不足,对信息需求不高,再加上农用网络覆盖率差,相应的网络基础设备不完善,进一步加重了信息化建设的困难。

3乡村振兴战略下优化云南农村经济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农村经济的发展要立足于农业技术化。而实现技术化的前提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产品生产机械化,所以各级政府应重视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打通农村经济渠道,为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打基础。一方面,加强土地集中化管理,科学、合理开发与利用土地资源,依托机械化设备使农产品增产,逐步实现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通过完善基础网络设备,做好信息技术推广工作,教会农民基本信息技能,逐步构建现代化农村体系。此外,改变农村命运的是知识,政府必须要加强农村教育,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充实教育力量,健全教学体系,不断让农村孩子接受教育,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积蓄人才力量,构建“人才兴村”的新局面。

3.2建立管理服务体系,强化组织功能

为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策略,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服务机制体系,进一步强化组织功能。首先,结合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深入剖析落实振兴乡村战略的方式方法,通过制定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机制建设,确保管理工作部署的质效性。其次,重视对影响农村经济的因素的挖掘,并坚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原则,逐步扫清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从而使农村经济处于稳定的发展状态。通过转变管理思维,推动管理服务化发展,用优质的服务带动农民配合工作。最后,加强农村网络化建设,构建经济管理信息体系。要依托行之有效的策略,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帮助农民掌握信息技能;加强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改变农村信息闭塞的状态,使信息技术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

3.3积极优化商业模式,积极发展农村经济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所以优化商业模式已成为农民致富的必由之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云南省应合理部署发展计划,积极打造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建设以市场为主动的商业机制,找寻农村发展经济的出路。首先,协同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管理。一方面,开设农业问题咨询机构,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活动,确保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结合市场情况、当地自然条件,推广一些优质品种,以保证农民的种植收益。其次,深入分析市场变化的原因,适时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并依托产业经营化管理机制,与市场进行全方位的对接,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再次,完善当地农村经济建设基础设施,进一步壮大特色农业力量的成长,为实现产业经营发展奠定基础。而且要成立专门的市场调研部门,深入研究抗击风险的办法,为农民增收提供坚实的保障。最后,积极构建产业链,实现招商引资,借助企业外力实现农村内力的发展,通过融合农村文化、生态环境等因素,形成农村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

3.4加强金融产品运用,健全合作机制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帮扶农村经济发展,还能成为农村产业建设的工具。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需要丰富金融产品,健全合作机制,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首先,依托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进驻农村,依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创新金融工作方法,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其次,丰富家庭贷款、担保贷款、农用贷款等项目,鼓励农民用资就业创业,在帮扶农业建设的同时,增加金融产品收益。再次,建立完善的贷款制度,优化农村的金融环境,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并实现多边收益。最后,健全合作体系,完善合作机制,开创农民创收的新形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创新产业结构,创立联动机制,夯实农业基础和发展成果,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益。

3.5解放“小农”思想,创新产业结构

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产业机制,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此过程中,需要解决“小农”思想、延伸产业链、生态保护、农业文化等问题。首先,应积极发挥各级政府的功能作用,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将党员精神根植在农民思想中,通过构建系统化的管理服务体系,找寻如何种植、如何增产的新起点和标准,促进农民摒弃小农意识参与集体化生产管理。其次,应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用,进一步壮大精细加工力量,拓宽与农民的合作方式,让农民深入产业建设,通过丰富农产品的内涵,打造当地特色的农产品牌,在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再次,构建农业生产技术化、管理信息化、营销多元化发展体系,通过拓宽交易渠道,改良销售环节,在最大限度上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加强对产品的监管,打击不法商业行为,不断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最后,丰富农村文化内容,提升农民生态保护意识。要想发展特色的农业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需要以良好的环境和文化形象为依托。因此,应将当地农村治理与农业文化建设相融合。一方面,加强对农民的教育,解决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问题;另一方面,解决老旧破危房和医疗卫生等问题,突出当地农村文化特色,从而推动产业文化建设,促进美丽乡村的构建。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范文第3篇

“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

一、当前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短板

当前乡镇产业振兴普遍面临产业链单一、农产品种类少、多而不优、销路不畅,现代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优秀产业技术人才短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电子商务发展动力不足、市场化适应能力弱等产业短板问题。例如:基层引进并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规模大、产量高、质量好,但受市场价格的影响,收购商不履行收购协议,低于协议价收购或是不收购,加之供过于求,导致经济作物滞销或低价销售,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人才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人力资本短缺、人才综合素质不高,农村在家劳动力不足、劳动力均龄偏大,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引进激励政策吸引力不够,后备干部和技术性人才储备不足等,致使乡村发展人力资源难以保障。例如:五珠乡全乡人才库共计923人。其中,后备储备干部24人,技艺技能类20人,商企业技术应用与推广类43人,经营能手类27人,35岁以上人才占52%,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62%。

(三)文化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薄弱、传统优秀文化和红色文化传承难,红色文化、优秀文化及民族特色文化挖掘难,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短板问题。如:苗族的手工织布与刺绣文化正在渐渐的消逝,年轻苗族女性会织手工布和刺绣的人寥寥无几,加之受机械化带来的极大冲击,纯手工刺绣效率低的劣势更加凸显,给传统技艺的传承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四)生态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差距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繁重,高污染企业逐渐向乡村转移等短板问题。例如:受生活习惯、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然面临较大困难,主要表现为说一说、动一动、扫一扫、清一清的“木头人”现象较为普遍,村规民约执行难、保持环境清洁常态化难。

(五)组织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农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党员综合素养欠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组织活动弱化淡化不正常化,组织经费投入不足、活动场所标准化程度不高等短板问题。例如:部分农村组织活动场所年久失修情况突出、桌椅凳子配套不足、党员群众开会自带凳子等;外出务工党员较多,流动党员管理难,村组党支部组织活动难,党员参与率低。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各级财政困难,对农业农村农民各方面的发展投入不足;农民自我累积不足,发展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低,对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不够;新型经营主体准入门槛过高,贷款难、融资贵,难以发展等等。

二是产业发展、人才保障、文化保护与传承、生态建设和组织建设等体制机制不完备,各地未能因地制宜的制定和完善符合本地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足够的根据和制度保障。

三是乡村青壮年外流严重。有人才能发展,有人才能创造财富。随着现代化发展,农村极大部分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只有过年过节才回家一趟,常年在家的只有受教育程度低的留守老人和小孩,农村的发展力量被城市抽走,农村越来越空心化,难以发展致富。

四是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基层未能全方位发掘乡村自生发展动力,或是未能为乡村发展制造动力;另外,乡村建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滞后,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等原因也制约着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建议

产业振兴方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立足本地实际,瞄准发展定位,激发内生动力,发展多功能农业,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品牌引领产业优化;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以城乡融合激发产业活力;以适度规模经营补齐产业短板。

人才振兴方面:实现乡村人才振兴,要坚持党管人才,强化对人才工作的指导;以财政项目和人力资本开发为抓手,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建全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和环境,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建立人才智库,留住农村优秀人才、吸引外出人才回乡,支持和鼓励一部分社会优秀人才下乡,内外合力实现人才、智力回归;培育新型农民,培养乡村干部,吸纳优秀乡贤,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方面: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传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与本地红色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激发自觉参与的内生力,充分发挥乡贤乡绅的引领力;大力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范文第4篇

2009年3月3日中科院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报告指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应包括四个主要方面:一是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二是在资源环境绩效的前提下,抓住战略机遇期,利用目前国内外相对较好的资源能源条件加速完成重化工业化任务;三是选择重点行业特别是清洁煤发电和煤炭多联产等,提高这些行业在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与产品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四是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此报告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相呼应。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这一任务的完成状况不仅是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而且影响着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站在发展低碳经济与全球环保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区域实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模式必须着眼于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稳定、协调而持续地发展。使振兴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将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的价值准则定位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上。因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过去一直是以资源性产业为发展重点,企业对资源过度利用使部分资源已濒临枯竭,最终结果企业不仅失去了原有的资源优势,而且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因此,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应用于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立足东北地区实际,加强政府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使命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成效。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导致资源衰退

地大物博的东北,在几十年大规模开发之后,面对的是资源枯竭的难题。由于东北地区走的是资源型的发展道路,长期以来对资源过度开采,使得煤炭、木材、铁矿、石油以及有色金属等资源日益减少甚至濒临枯竭,更由于当时的技术设备水平有限,致使很多的资源没有被完全开发,这样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后备资源不足。

(二)对经济目标的极致追逐导致环境危机

生态环境,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振兴东北的一个突出矛盾。在矿区,东北三省采煤沉陷区达到了1000平方公里以上,受影响居民25万户、70多万人。瓦斯等毒气不断排放,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林区,由于长期过量采伐林木,生态严重破坏。大庆市由于开采石油也造成森林面积下降,沙化面积已经占到了大庆市总面积的84%。由于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辽宁一些地方出现了大范围的地下漏斗。

(三)社会负担沉重,产业竞争力改善任务艰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老工业基地对科技创新重视不够或投入不足,缺少核心技术,缺乏体制创新,效率低下,产业整体技术素质提高缓慢,资源利用率不高,企业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创新机制尚待规范,社会负担沉重,产业竞争力改善任务艰巨。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发展战略

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促进资源性产业转产。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可以按照循环经济和新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一种比较先进的新型经济形态,改变原有的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国家要在财政、税收、信贷、引资方面给予强大的政策支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善生产要素的配置,促进企业增加其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抓紧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对于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的城市,要选择好产业转型方向,重点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要统筹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积极转移剩余生产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资源型企业历史遗留问题。

(二)依靠制度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发展战略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东北地区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因而在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是现阶段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过去在环境观念和环境管理制度上存在许多不足,因此要提高环境意识,实施环境管理制度创新。面对环保产业空前的发展机遇,东北地区可确定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环保服务等领域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谋求振兴,从挖掘清洁能源产业的潜力入手,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农村的经济发展,以畜禽粪便的循环利用为切入点将种植和养殖业紧密联系起来,构建农业废弃物良性循环利用模式。尽管具体战略有所不同,我们在东北振兴过程中,要把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贯彻到各个领域。

(三)依靠人本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发展战略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工业仍占工业的较大比重,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要大大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有利于解决老工业基地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问题,可以为老工业基地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就业压力。通过调整改造,从而扩大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生产要素的需求,有利于吸纳再就业劳动力,我们必须把经济的发展和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以形成两者的良性互动。在老工业基地,也可结合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重组,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必须依靠国家的支持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解决企业办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等社会问题,同时把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注入化为内生性的变革力量,增强企业“造血”功能,强化自生能力。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范文第5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

感谢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到猪场乡水箐村督导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猪场乡水箐村位于纳雍县西部,距离距县城63公里。全村国土面积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581亩,退耕还林2273亩,辖8个村民组,总人口487户2387人。属贫困村,2019出列村,有建档立卡脱贫户209户988人,边缘易致贫户3户16人,脱贫易致贫户2户9人,该两类人员已全部解除致贫、返贫风险。

水箐村紧紧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政策方针,结合xx村实际情况,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以城镇化助推产业升级,全面推进农村“三治”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打造实现和谐美丽新村。

二、主要做法

猪场乡水箐村根据猪场乡党委政府的指导和安排,始终坚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规划同实施,全面加强动态走访排查监测帮扶,切实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动态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实现问题动态清零。通过落实“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责任”“不摘监管”实现了水箐村脱贫对象无返贫风险,重点关注对象消除致贫风险,以此为基础全面推进全村乡村振兴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

1.“不摘责任方面”。

一是组织学、省、市、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步推进乡村振兴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并贯彻落实。

二是由驻村领导牵头,负责全盘工作,第一书记、支部书记具体负责,将全村划分为四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由一名正式干部和一名村干负责,同时将各块工作分工到人,落实到人,压实责任的,出现问题直接追责到人。

三是村支两委以环境卫生整治为抓手,全力抓好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每周五开展坏境卫生大整治,每个周重点突破一个自然村寨,全面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其次是积极申报项目,发展集体经济。

四是我村省、市、县、督查中未发现问题。虽然未发现问题但是我村也不丝毫不敢放松,通过走访排查,发现问题建立台账,立查立改,有效防止返贫、致贫问题出现。

2. “不摘政策方面”。一是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就业、人居环境等内容,组织帮扶干部29人,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8人,对全村辖区内487户农户开展2次一户不漏全排查,根据排查情况,建立问题台账,按照“因户施策”“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进行整改,村级不能整改的上报乡党委政府,排查现问题2个,分别为:阿尼箐组饮水工程不通水,现在已整改结束;上棚子组王伟杰户熊贵英生病,自费费用超过2000,现已帮助申请两次临时救助,现已整改结束。目前所有问题是已经全部整改到位。二是聚焦“农民增收稳定脱贫”。结合我村地理条件发展种养殖业,全村种植皂角3000亩,种植土地1300亩,玉米800亩,养牛254头,养猪320头,养羊260只。三是聚焦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促发展。我村村有扶贫项目1个,恒大帮扶养牛场一个,400头规模,项目建设完工并已全部完工报账,项目实施不仅增加了就业岗位还有效的增加了群众收入,同时也让群众学到了先进的养殖经验,带动群众养殖的激情。

3.“不摘帮扶方面”。

一是分清责任强化帮扶。将水箐村209户脱贫户和3户边缘户分给市、县、乡29名正式干部进行包保,每个季度走访帮扶一次。

二是强化激活内生动力。帮扶干部走访前通过学习《纳雍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指导服务手册》后强化业务知识,开展走访工作。对农户通过“十联户”和“党建+积分”的乡村治理方式开展“智志”双扶提升农户内生动力。

三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将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纳入村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为村级换届打下坚实基础。大力发展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立支部领办合作社一个,100%贫困人口参加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2020年底实现分红9万余元,有效增加群众收入。

4.“不摘监管方面”。

一是严格落实乡政府要求,加强对扶贫资产进行管理。二是加强摸底排查,每季度对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进行更新。三是建立预警台账,落实整改要求,确保无返贫致贫对象。(二)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

1.产业振兴工作开展情况。通过入股异地产业2020年实现分红9万余元,覆盖全2096户贫困户和3户边缘户,村集体目前积累4万余元。

2.人才振兴工作开展情况。通过召开群众会14次和开展组织集中培训2次,培训566人次,全面提高人员群众素质,积极动员引导外出务工633人次,增加群众收入。

3.组织振兴工作开展情况。通过引导动员发展,从大学毕业生和退役军和致富带头人中选取5名优秀年轻同志作为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村干部实现了全脱产上班,全身心投入到村工作中来。同时将工作分工到人,责任到人。

4.生态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全村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工作,通过退耕还林和国储林建设工作,发展皂角种植3000余亩,发放补助资金400余万元,招募护林员22人进行管理。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5.文化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建成法治广场1个,村图书室1个和老年活动中心1个,通过群众会、讲习所等大力宣传相关政策法规,从精神上转变了群众的等、靠、要思想,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1.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我村是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村寨,受生活习惯的影响,环境卫生方面有待加强。二是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合作社发展有待加强。

2.下步工作打算:一是继续抓好“党建+积分”工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改善村庄环境。二是抓好村合作社建设,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特此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