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卫一体化运营模式

环卫一体化运营模式

环卫一体化运营模式

环卫一体化运营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Ka波段;卫星通信;运营模式

1引言

发展Ka波段宽带卫星通信是卫星通信行业适应C、Ku频率和轨位资源日渐匮乏,以及信息网络宽带化、多媒体化总体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Ka宽带卫星通信已经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但是在亚洲地区,特别是我国国内,目前还缺乏成熟的运营经验和应用模式。因此,在我国资助中星16号Ka宽带卫星通信投入运营之前,对Ka宽带卫星通信进行运营模式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2国外较成熟的运营模式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Ka频段宽带通信卫星技术发展较快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产业链各个环节不断完善,宽带卫星运营商正加紧抢占全球市场,呈现大举进军全球商业市场的局面(见图1)。目前,国际上宽带通信卫星系统的运营模式可以归结为两种,即封闭式和开放式商业运营模式。

2.1封闭式商业运营模式

封闭式商业运营是由一个实体公司来运营卫星、构建关口站、采购地面终端,再直接或通过合作伙伴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根据用户的不同,封闭式的运营又分成垂直一体化的模式和批发分销两种不同的子模式。(1)垂直一体化运营模式垂直一体化模式是指卫星运营商通过运营Ka卫星或租赁Ka卫星容量、管理和运营地面网络/网关基础设施,直接面向终端用户提供Ka卫星服务并收取相关费用,就宽带接入业务的服务对象而言,其是一种是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BusinesstoCustomer,B2C)的模式(见图2)。在垂直一体化模式下,卫星运营商本身就是一个ISP,拥有最终用户,其需要为用户提供一个完整的业务支撑系统(BSS),适用于用户规模大、市场性质较为类似的国家和地区。(2)分销批发运营模式分销批发运营是指卫星和网络都由一家公司来建设和拥有,但它并不直接提供服务,而是将服务批发给本地的分销商,如ISP、电信运营商、VSAT公司、DTH运营商等企业,利用它们的市场渠道和营销网络来向用户提供本地化的服务,是一种向企业用户提供服务(BusinesstoBusiness,B2B)的模式。在分销批发模式下,宽带卫星运营商负责卫星、关口站及终端系统的建设。适用于市场相对分散的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区。

2.2开放式商业运营模式

开放式商业运营模式,是指宽带卫星运营商将物理带宽出售给各个服务提供商(“MHz”模型),由服务提供商自己建设关口站及其他地面设备系统,开发业务支撑系统,完成组网,并将Mbit/s通过分销渠道或直接销售到最终用户(见图4)。这种模式下,宽带卫星运营商减少了与服务业务相关的风险,其自身重点为其核心任务,即运营卫星。这种商业模式下卫星运营商只负责卫星运营,服务商则负责提供本地服务。开放式商业模式也存在虚拟运营商模式和独立运营模式两种不同的子模式。(1)虚拟运营商模式这种模式下,服务提供商虽然仍需要使用卫星运营商的基础设施(卫星和网关设施)提供服务,但其具备网络设施的运营权力,可以依据用户需求自行设定服务类型和级别,所以也称为虚拟运营商。而且不同于分销批发模式,服务提供商可以基于此开辟多样化服务,避免了恶性竞争的发生(见图5)。(2)独立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下,宽带卫星运营商减少了与服务业务相关的风险,其自身重点为其核心任务,即运营卫星。并按照自身的业务需求、客户类型、Hub技术对服务进行包装,同时可以自定义服务级别,自主选择网络设备,服务商除了不运营卫星以外,负责所有的服务提供(见图6)。

2.3典型地区卫星宽带商业运营模式分析

(1)欧洲地区商业运营模式分析在欧洲地区,一方面,欧洲市场相对分散,欧洲各国语言和政策上的差异要求卫星宽带运营商采用批发分销的模式,通过当地服务分销商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从事卫星宽带容量的批发。另一方面,宽带网络的市场特点是地面网络和卫星网络呈现一种竞争关系,因此电信运营商通常不会担任卫星ISP的角色。基于这种市场特点,欧洲的宽带卫星公司通常均采用批发分销的运营模式,如Astra2Connect公司、阿万蒂公司和Tooway公司。

(2)北美地区商业运营模式分析在北美地区,宽带卫星市场由休斯网络公司(Hughes)和卫讯公司(ViaSat)两家运营商所主导。在北美市场,两家公司通过与一些运营商签订合作协议,具有了自己的销售渠道和网络,基本都属于垂直一体化的模式。如在美国,由于国土面积辽阔、市场规模大的客观条件适合发展垂直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其宽带卫星的运营模式基本都是垂直一体化的运营模式。

(3)亚洲地区商业运营模式分析在亚洲地区,卫星公司主要考虑市场的分散和监管障碍,需要在相应国家和地区建立当地服务提供商,采用的是批发分销商运营模式。如泰国IPSTAR公司在亚洲市场最开始采用封闭的运营模式,与合作伙伴销售Ka卫星业务。在经历了2009年的市场增长下降后,根据亚太地区的市场情况,IPSTAR转为了开放式的运营模式。

3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在国内运营的分析

3.1运营模式优缺点

对比表1为封闭式和开放式运营模式在设备兼容性、吞吐量、链路设计、用户支撑体系要求的对比表。

3.2选择运营模式的考虑因素

在选择运营模式时,需要考虑运营模式与设备兼容的因素:(1)封闭运营模式下吞吐量利用率高,收益高但风险大,设备很难兼容。(2)开放运营模式下收益低但风险小,收入有保障,与传统卫星设备兼容好,灵活性高。

3.3系统运营模式选择建议

未来我国宽带通信卫星系统运营可采用多样化的运营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可面向虚拟运营商(VNO)或互联网业务提供商(ISP)进行流量批发。(2)可直接面向用户或渠道分销商。(3)用户可以按带宽(MHz)租用,单独使用某一频段,租用或购买调制解调设备,在卫星运营商关口站进行托管。(4)商业领域的合作伙伴也可以另建适合其应用的地面通信系统。由于目前大多数Ka宽带系统中,星上馈线链路波束位置固定,故其关口站位置是固定的,因此客户如果选择自己建设关口站,其关口站的地理位置也是受限的,因此我国宽带卫星的商业运营模式应重点考虑封闭式运营。此外,为培养和发展专业的卫星ISP建议我国关口站的软件硬件应能够同时支持批发分销及垂直一体化两种运营模式。

4结束语

环卫一体化运营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全业务经营 环境分析 业务定位 客户群细分 市场切入

1 引言

随着3G时代的到来,全业务运营全面推进,如何定好位、转好型、融合好、推广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通信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运营企业值得深思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技术进步和网络融合,中国通信运营商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多业务发展,包括固定网络、移动网络承载的不同业务。但是网络涉及范围应不仅限于此,如何将天空到地面的网络融为一体,如何发挥天地一体化的网络优势将成为全业务经营获得成功的重要环节。传统通信企业通过整合卫星业务,通过天地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可以扩大通信企业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的覆盖范围和行业领域。而作为传统通信业务的补充和延伸,卫星通信可以在通信补盲疏忙、抢险救灾、应急保障和边远地区通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如何将通信业务和卫星业务深层次的融合和延伸,已经成为通信企业全业务经营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是卫星业务深入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将卫星业务融入通信业务体系前,有效进行宏观环境分析、卫星通信行业分析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同时,进行市场客户细分,通过企业业务资源的有效锁定,才能最有效地发挥卫星业务最大的优势。为此,文章通过内外环境分析、业务和客户细分、市场切入对卫星应用市场融合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

2 卫星业务融入的内外环境分析

2.1外部环境

从经济环境层面看,大型企业全球扩张布局使卫星组建国际专线的机会在增加。随着生产活动的边缘性渗透,部分行业生产活动边界逐渐远离基站光纤覆盖范围,因而将卫星作为唯一通信手段的人数正不断增加。1.8万亿投向基建,光纤、基站也跟随一起部署,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的开展也使机动部署卫星通信的机会随之增加。同时,随着收入提高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城市高端人群在野外、远海等僻远地域的出游探险活动日益频繁,卫星移动电话作为个人应急通信的作用凸显。

从政治环境层面看,政治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景象,包括政府更加强调应急通信的重要性、国家继续关注偏远地区数字鸿沟、国家重视安全生产强化远程监控、我国卫星广播业务依然没有开放等。同时,机会和挑战并存:31个省会城市、436个地市级城市已从应急通信保障需求提升到应急指挥等级,应急联动需求空间骤升;全国急需完成16.1万个未解决通信的通电自然村的村通工程,将拉动卫星通信市场需求;林业监控、渔业监控、矿业监控的行业应用正在兴起,为卫星信息化业务创造了市场空间;在短期内受政策约束,卫星广播业务很难开展。

从文化环境层面看,社会生活工作中,融合通信业务已被消费者普遍接受,人们要求随时随地都能通信,高收入人群越来越强调个性及身份象征。同时,文化环境的变化,使人们文化价值观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应急通信的发展,卫星移动通信正在融入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已经出现了G网、卫星电话双模手机,卫星电话正在融入个人通信业务;卫星以覆盖地域广的特点,保证人们在基站未覆盖区域随时随地移动通信;手机成为身份象征之一,卫星移动电话以高科技、高价格的高端形象有利于客户彰显身份。

2.2内部环境

通过波士顿矩阵分析结果。卫星公司目前没有现金牛业务,因此财务状况不佳;应推动明星类业务向金牛类业务发展,以改变公司财务状况;卫星广播业务潜在的市场增长率从国家需求来看较高,但是由于我国政府管制无法开展此业务。一旦政策突破将迅速成为明星业务甚至金牛业务。

通过GE矩阵分析结果,卫星公司目前业务划分为三大类:应急联动产品已经成熟,应与电信各省公司衔接,快速占领市场;继续加大与各部委的沟通,以远程监控为突破,向部委所属各行业渗透;与集团及各省公司展开业务交流挖掘卫星的行业应用机会;寻求卫星移动电话的规模发展模式,找增量市场和新市场;探寻广播业务模式,寻找政策突破口。

从卫星资源分析可以看出,在L频段到Ka频段之间,卫星现有资源、潜在资源与现有业务如图1所示。国内均为C、Ku资源;C频段资源大量使用于卫星广播电视。基于c、Ku频段资源可开展c网基站接入、村通、应急通信等业务。卫星公司资源如表1所示。

2.3内外综合分析

通过内外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业务融入总体思路一“深度融入集团,助力现网运营,发展卫星业务”。综

合分析如图2所示:

3 卫星业务的行业分析

3.1行业趋势

从国内外卫星通信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卫星通信经营思路有所转变:由单一卫星通信业务向融合电信业务发展;由语音业务向融合业务发展;由通信业务向信息化业务发展;由通道类业务向内容类业务发展。

3.2行业技术分析

通过对技术创新趋势、市场接受情况进行分析,确定行业趋势:便携便捷化、设备小型化,使用户更方便地携带和安装设备;手机终端双模,使用户更加便捷地选择通信方式;宽带大容化,使星体承载的用户规模上升,提升星体规模效益;经济运行化,一箭多星使发射费用降低,每用户的平摊成本下降。

3.3国际卫星通信企业成功模式

通过分析各种卫星经营模式具体情况可看出:新铱星获得低成本卫星资源;海事卫星主要依靠政府支持;WildBtue业务发展与通信运营商、媒体运营商互相合作。向用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挖掘大量潜在用户;欧洲卫星主要依靠提供“邻居效应”和付费电视消费文化;XM模式是“邻居效应”和产业链条横向联合。

3.4国内行业集中度分析及行业关键成功要素分析

把国内行业业务内容、集中度进行详细归类分析,可以得到集中度分析图3。通过行业关键成功要素分析(如图4),可以看出,由于原有客户规模较小,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调整自身商业模式,推动卫星业务产品化,依托集团分销渠道有效提升用户规模;融入电信集团后,关键成功要素有了显著提升的空间;具体实现还需卫星公司深度融入集团,依托集团整体力量开拓卫星通信市场。

4 卫星业务及客户群分析

如何将卫星业务融入通信业务体系中十分关键,但是探索部分业务的融入及具体业务的融入方法和流程更加关键。这不仅是未来大规模业务商业融合的核心,也是遵循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拓展业务的思想要点。下文将讨论卫星业务融合的推广建议。

4.1业务分析与定位

卫星业务是企业利用其拥有的卫 星系统资源,在地面无网络覆盖的区域,为行业客户和中小聚类客户提供卫星接入业务和卫星专线业务,以迅速满足客户的网络接入需求。

卫星业务适用于向地面网络未达到的区域提供特殊专业的服务,具有随时随地快速部署、网络扩展性好、施工周期短的特点。积极推广卫星业务,有利于丰富通信业务种类,体现通信企业在全业务经营领域的差异性。

4.2细分市场目标客户群

在宽带卫星业务认知的基础上,详细分析过去卫星业务服务的客户群,可选择具有需求的政府及监管执法、交通物流、基础建筑、旅游酒店、健康医卫、教育、能源、环保、勘探科研、新闻媒体、聚类客户,开展卫星数据接入、卫星专线接入业务推广工作。

4.3业务应用融合

业务融合主要发生在应用层面上,通过不同种应用的组合和搭配,业务可以通过不同组合和不同模式来实现业务的全面融合。

首先,通过物理实现方式,可以确定数据接入业务和数据专线业务的不同应用。

然后,通过业务应用的相关性和适用性,可以得到不同应用的组合。

接下来,根据业务市场客户分类,可以整理和归纳出不同业务组合模式。

最后,通过地面和天空网络的组合,全面实现天地一体化业务服务。宽带卫星业务如表2所示:

4.4客户群细分业务定位

在以上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针对目标市场、客户主要价值诉求、典型客户和业务模式对业务进行了梳理和归类。部分目标市场客户的主要价值诉求及典型客户如表3所示。

5 卫星业务市场融入途径

从目前看,卫星业务经营犹如“雾里看花”,推广途径是关键核心。通过推广途径,深度挖掘通信业务的市场目标,可以扎实推进卫星业务的拓展和延伸。卫星业务作为通信业务综合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为特殊领域、特殊行业、特殊场合、特殊位置提供基于卫星业务的综合解决方案,是通信地面解决方案的补充、延伸。

5.1以应急通信为统领,把握行业融合,凸显快速部署

(1)以应急通信应用为切入点,针对性进行目标拓展

在地面网络阻断、拥堵、瘫痪等状况下,可使用卫星与外界保持通信,确保政府监管部门的现场指挥、快速通知、召集会议、部署工作、协同作战。同时,卫星通信是应急救灾首要通信手段,特别是当发生海啸、地震、飓风和雪灾等情况时,卫星通信可以为抢险救灾、受灾恢复、应急保障等起到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2)与融合行业应用有效结合,挖掘重点行业客户需求

宽带卫星业务的应用,依然属于传统卫星的业务,对边远地区个人客户有规模化运用的可能性;同时,对城市办公边远区生产的行业客户也有定制化运用的产品优势。因此,在业务推广中,应积极主动探索宽带卫星业务与行业客户产品,特别是与行业应用的融合拓展,以发现卫星业务与地面网络结合应用的市场缝隙,针对边远地区重点行业选取目标客户进行优先发展。可优先选择林、油、矿、旅游、勘探及科研六类行业客户切入,通过客户反馈进一步完善产品功能和提高服务质量。

(3)突出快速业务部署特点,抢占市场先机

在全国各省市部分区域,利用卫星部署、安装、开通的灵活机动性,以卫星业务快速部署的特点抢占市场先机,待光纤部署后,采取“光进卫退”策略撤出卫星设备。

5.2以行业客户、聚类客户细分融入

(1)行业客户

对于地处边远地区、无地面网络覆盖的政府部门,如政府基层组织、公安、司法、农林畜牧、气象环保等,应作为重点目标客户,结合各类融合行业应用产品,形成面向政府部门的高效办公解决方案,解决边远地区政务系统宽带接入、专网组网、远程教育、视频会议、远程信息采集、应急通信、农村信息化工程等实际需求,积极为边远地区政府客户搭建电子政务的平台,通过卫星数据专线业务将党政电子信息管理网络末端延伸至乡、村级单位。

重点选取尚无地面网络覆盖区域的政府及执法监管部门推广卫星数据接入及卫星专线业务,充分利用卫星网络能快速接入、不受地理地貌限制的产品优势,抢占市场先机。此外,对优先考虑卫星宽带接入的地区,重点推广卫星数据专线业务,促进政府客户的各分支部门积极融入系统内部专线,有效推动政府客户市场发展。

对地处边远地区无地面网络覆盖的交通物流行业、基础建设行业、旅游酒店行业、健康医疗行业、教育行业及能源型行业客户,如铁路、公路、土建、桥梁、酒店、旅游景区、医院、教育机构、矿业、油业等。应作为重点目标客户,形成具备高效、稳定、便捷的面向行业客户的办公解决方案,以解决行业客户宽带接入、企业专网组网、远程数据采集、远程视频监控等实际需求,通过卫星网络构建客户信息化生产管理平台,提高行业客户的生产效率及管理水平。此外,针对以上行业,重点推广卫星数据接入业务,同时辅以转发器租用模式的卫星数据专线业务,结合行业客户的实际需求,定制符合其生产、管理及办公需要的通信服务解决方案。

对具备游牧式特征的基础建设行业、勘探科研行业和新闻媒体行业客户,重点推广卫星数据接入类业务,同时辅以卫星数据专线业务,保障网络通信能力,突出卫星接入设备便于搬移特征,满足其游牧式作业的网络需求。

环卫一体化运营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保险公司;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新农合资金筹资困难,筹集成本高,新农合基金存在风险隐患

筹集资金是建立新农合医保基金的重要手段,是确保新农合制度持续运行的物质基础。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每年缴纳的20元或80元钱也成为一种经济负担。特别是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相当多的农民因发病少或者看病少而将所缴纳的保费视为“浪费”或“没必要”的支出。因此,在收取参保费时往往会遇到一种“抵触性抗缴”。

此外,农村人口分布零散,农村存在较多贫困人口与外出务工人群增大了筹资成本和压力。据广西宾阳县统计,新农合的筹资成本平均每个参合人达到1元-2元,一些乡镇和村屯甚至高达3元左右,而政府补助的宣传发动和筹资经费只有每人0.5元,不足部分主要由乡镇财政负担。过高的筹资成本加重了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挫伤了基层工作人员推动新农合的积极性,导致新农合工作存在走过场现象,也诱发了基础政府挤占挪用新农合资金的不良动机。因此,鉴于我国新农合筹资困难,筹资成本高的事实,将给新农合基金的带来风险隐患。

(二)新农合实际保障水平低,难以解决农民“看病贵”的根本性问题

目前,由于医药费用日趋高涨,新农合设置的报销比例偏低,难以化解农民看病治病的经济负担。以重庆云阳县为例,其新农合住院费用补偿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二档的住院补偿比例最高为75%,且必须在乡镇卫生院治疗。县级以上机构补偿比例为45%。考虑到大多数农民患病后存在“小病抗,大病拖”的现象以及农村医疗资源普遍缺乏,医技水平不高的现实。患病农民一旦进入了治疗环节,往往在一般的乡镇卫生院难以收治,而需要到具备医疗条件的县级或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才能治疗。基于新农合补偿标准和各种补偿限制条款的制约,患病农民在付出高昂的医疗费用后得到的新农合补偿水平是非常低的。能够享受到合作医疗补偿待遇的对象主要是农村中相对较富的群体,真正的穷人依然看不起病,有悖于新农合解决广大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初衷。

(三)新农合的运营环境恶劣,运营效率低,群众难以实现医疗需求

当前,新农合的运营环境恶劣主要是指软硬件环境缺乏,导致新农合运营效率低下,群众难以实现医疗需求。从软件方面来看,新农合涉及到参保人身份认证、赔案理算、赔付结报、定点医院管理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的运作需要大量具有一定专业背景和技能的人员才能担当和胜任,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和配置在短期内也难以实现,即使在未来能够实现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也会加大新农合的运营成本。据调查,目前参与新农合运营和管理的人员大多来自政府机构不同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专业背景多元,既懂社会医疗保险专业知识又懂管理运营的专业人才紧缺。从硬件方面来看,由于政府长期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普遍缺乏,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2008年中国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4.4%,而在2006年美国的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为21.1%,法国为13.7%,德国为14.3%,韩国为13.5%。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医疗卫生投入明显严重不足。据广西宾阳县调查,该县乡镇卫生院房屋老化、设备短缺,病床等医疗设施紧缺(每千人口拥有床位0.6张,远远低于全国2.4张的平均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足0.6人)。村级医疗机构规模小、设施简陋,对广大农民群众就近医疗服务的功能发挥不足,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看病难”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基本扭转。

二、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是化解“新农合”制度困境的必然之选

(一)新医改意见为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提供了政策依据

2009年4月新华社授权正式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新医改》),《新医改》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机构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简化理赔手续,方便群众,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公司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新医改要求商业保险公司公司充分发挥着自身优势,促进社会医疗保险保障的多元化、多层次建设,提高医疗保障的可及性与均等性。通过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也是为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社会医疗保险产品供给的弹性与社会医疗保险的运营效率。

(二)商业保险公司自身优势为参与新农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首先,商业保险公司可以借助其庞大的营销网络和内勤服务系统优势参与新农合筹资,既能有效降低筹资难度和筹资成本也有助于扩大新农合的覆盖面。商业保险公司的营销人员和内勤服务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熟悉新农合业务特点,通过专业宣导提高新农合参合人员对新农合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提高参合的积极性。其次,商业保险公司利用自身的精算技术优势加大医疗保障产品开发力度,通过提供多元化的医疗保障产品满足新农合参合人员的多层次的医疗需求。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多元化的健康保险产品可以丰富医疗保障内容,提高疾病风险的保障范围。再次,商业保险公司快捷科学的理赔服务可以简化新农合报销的繁琐程序,提高对不合理医疗费用支出的管理。同时也可以扩大新农合参与人就医选择,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需求的实现率。最后,商业保险公司具有强大的网络信息平台优势,各地分支机构对所有参保人的各类信息资料统一输入、统一的管理,能有效消除异地缴费、异地就医、异地转移接续的不便。

(三)国外医疗保险发展趋势为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提供有益借鉴

当前欧洲爆发的“欧债危机”与政府过度参与社会福利经营不无关系。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对福利政策改革体现为三个转变。一是从政府统包和单一的社会保障,转变到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二是从政府垄断运作,转变到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宏观调控、鼓励和支持商业保险公司竞争经营;三是从政府是社会保障的提供者,转变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者和监督者。韩国在1989年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全民健康保险,其中,商业保险公司计划覆盖了全国90%的人口,政府只为购买不起商业保险公司的穷人(约占人口的10%)提供免费健康保险。通过这种公私并举的方式,提高了全面健康保险的运营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以上案例说明了政府在为国民建立健康保险努力中并不需要排除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为政府主导的新农合也不应排除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建设的机会,漠视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建设的巨大优势。

三、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建设的主要建议

(一)创新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建设模式,明确其经办新农合的主体地位

当前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建设模式主要有3种:一是基金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程度不高,效益低,参与积极性不高。二是保险合同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积极性,但是对商业保险公司如何控制医疗费用支出,降低营业风险构成挑战,商业保险公司因经营风险凸显难以扩大参与范围。三是混合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能够有效降低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但是地方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公司在新农合具体事务中如何分工、协调存在困难。本文认为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建设其关键之处在于确立“管办分离,自主运营”模式。政府主导新农合需要逐步从大量的微观经办事务中脱离出来,回归宏观政策制订与监管以及医疗救济的角色。政府需要明确商业保险公司的经办主体地位,不断减少政府对具体经办事务的参与,把新农合经营主办权利移交给商业保险公司,走上自主运营发展的轨道。

(二)加大政府对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支持力度

我国新农合发展历史较短,新农合运营环境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当前政府加大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支持力度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从下几个方面予以支持:一是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经办的各个环节,通过充分授权发挥商业保险公司的经办优势,为商业保险公司积累经办经验和应对经营风险能力提供历练机会。二是对参与新农合的商业保险公司公司及其经办业务实施税收优惠,确保政府各项财政补贴按时足额到位,为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提高经营的积极性。三是逐步放开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经办社会医疗保险项目的范围,如公务员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也可以逐步纳入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经办的范围。基于保险经营的大数法则,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经办项目和参保人数的扩大,能够有效化解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提高商业保险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

(三)加强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能力建设,提升新农合经办水平

首先,商业保险公司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当前新农合运营的软硬件建设处于投入阶段,商业保险公司要把经营重点放在发挥商业保险公司社会服务与管理功能,树立商业保险公司的公益形象上。商业保险公司通过参与新农合建设能够提升广大农民的保险意识,激发农民的医疗保障的多层次需求,从而开启我国潜力巨大的健康保险市场,为商业保险公司带来丰厚的长远利益。其次,加强精算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和储备,才能提高新农合经办能力。新农合营风险的预测和控制以及多层次的健康保障产品的开发都需要精算技术开发和运用。新农合各个运营环节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参与运作和管理,要求商业保险公司加强精算技术开发与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参考文献:

1.毛正中,蒋家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征及目前面临的挑战[J].中国卫生经济,2005(1).

2.詹晓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J].卫生经济研究,2005(7).

3.竺仁军,李冠伟.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的对策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09(8).

4.应亚珍,王禄生,何克春.试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风险[J].中国卫生经济,2006(11).

5.宫晓霞.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路径:以改善民生为基调[J].改革,2011(6).

环卫一体化运营模式范文第4篇

随着“中星9号”的成功发射,直播卫星(Direct Broadcasting Satellites,DBS)再次在国内引发热议。几年前人们还在认识直播星的覆盖、成本、容量优势,讨论其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上的意义,如今发展直播卫星是我国广电业发展的必然逐渐成为共识。美国DirecTV、英国BskyB等的大踏步发展,更是或多或少让我们对当初没能抓住时机尽早发展直播卫星感到些许遗憾。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有“迹坚求通,钩深取极”的表述,意即在分析问题的时候,紧紧围绕重点、难点进行深入探求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探求万事万物规律性的一个基本方法。那么我国的直播卫星在未来发展中“迹坚”之处何在,又如何“求通”呢?

确定盈利模式

“中星9号”的升空恰逢我国广电、电信领域的数字化浪潮,在有线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IPTV等的重重包围下,为直播卫星的社会角色和业务范围作出定位,是使其能够“盈利”——既收获应有的社会效益,也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

国外直播卫星电视大多为付费的商业频道,我国则不同,目前被定位为公益性服务平台。卫星采购、发射及维护成本全部由国家财政支出,一期48套标清数字节目、48套立体声数字广播和数据广播业务全部免收上星费,购置了终端接收设备的用户可免费接收。换句话说,作为完全出资人,国家对直播星一期建设的要求很明确,即扩大农村地区覆盖,解决全国已通电但广播电视不通达的20户以上自然村收听、收看的问题。

国家“十五”规划要求解决5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电覆盖,“十一五”规划则把这一要求提高到20户以上自然村。多年来,政府依靠地面推进“村村通”,这一做法初期取得了一定得效果,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最后5%左右的人口覆盖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利用直播星传输节目是提高我国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改进信号传输质量、避免与境外节目共星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这也是为什么政府首先把直播卫星定位为公益平台,计划调拨13亿专项资金支持直播星“村村通”的原因。

但细思量,这一定位还有许多值得推敲之处:首先,实现偏远地区人口覆盖意义固然重大,但放弃城市人口显然没能使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巨大的经济投入产生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第二,“中星9号”一期运营只使用了22个转发器中的4个,剩下的18个转发器长期闲置,不仅将面临资金压力,也让人对没能充分利用直播星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感到惋惜;第三,仅完成政府要求的“规定动作”并没能充分发挥直播星在大容量、交互、移动等方面的性能,而缺乏真正的直播星业务的广播电视业是不完整的;第四,从带动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的角度看,发展直播星及相关产业潜力巨大,如按全国20户以上的71.6万个自然村,每个村以20户、每台接收设备以300元计算,仅“村村通”带来的终端硬件销售额就近43亿元,此外还有卫星制造、发射、维护,节目生产、销售,直播星增值服务等等产业链上巨大的“作为”空间。因此,直播卫星电视显然不能只是作为有线电视覆盖上的补充、解决偏远地区的“村村通”,也应该进入城市,参与数字电视市场的竞争;不能只是作为公益性的平台,而应定位于“公益平台+商业运营”,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皆有所获,从而摆脱依靠“输血”的状态,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直播卫星的管理、运营通常分为空间段和地面段两部分。空间段相对简单,主要负责卫星发射及运行测控;地面段负责的内容比较庞杂,包括接收终端、节目内容、用户体系、各类服务等等。空间段和地面段的运营关系构成了直播卫星不同的管理运营模式:合一运营,即卫星的正常运营、用户管理、售后服务各环节都是运营商独立运作,以美国为代表;分段运营,以欧洲为代表,欧洲各国有关卫星的法规不甚相同,因此一般都是各国卫星公司租用国际卫星组织的转发器,然后自行运营地面段。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直播卫星的空间段和地面段将分开运营。根据国家规划,空间段实施公司体制的市场化运营,2007年12月成立的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是直播星空间段运营的惟一主体(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各占50%股份);地面段则由广电系统负责。借鉴推行付费电视的经验,有关部门必须尽快明确地面段的运营主体和开办条件,并在开办主体、合作主体方面有所突破,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允许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地面段运营竞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直播卫星电视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从“公益平台+商业运营”的定位出发,地面段也可以分为公益运营和商业运营两类。

目前公益部分采用“专营、专控”的方式运行,还没有涉及内容生产。问题在于,直播卫星电视应该不会永远只是地面频道和节目的上星,有朝一日直播卫星开办新的公益性频道靠什么运行?政府投入?还是广告?法国总统萨科齐今年初提出一项针对广播电视领域的动议,意欲打造可与BBC国际频道和CNN比肩的法语新闻频道。为了提升公共频道品质,禁止其播放广告,由此造成的每年6亿美元广告收入的流失,将通过对法国私营电视台广告收入、手机通信费或互联网接入服务费收税来弥补。公共电视台员工担心广告取消后收入将难以跟上,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为此,萨科齐已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研究法国公共广播电视取消广告后的资金来源问题。法国公共电视面临的问题中国也迟早要面临。公共广播电视中广告的口子一开,公众利益便难免受到商业的侵蚀,那么拒绝广告如又何生存?我国直播星作为公益平台如何运营的确需要认真研究。

商业运营部分则应按市场规律、行业提点和观众需求出发,实现通过“订制费+增值服务费”发展自身、服务公众。在节目销售方面,卫星直播电视要比有线电视更灵活。前者既可以将若干频道组合在一起打包(Package)付费、也可以选择频道个别签约(Premium)或者按次付费(PPV),价格亦可以依据频道和节目的质量分级;而后者则是捆绑销售,每年必须缴纳固定的收视费,为自己不喜欢的节目掏钱容易导致用户流失。

实现直播卫星电视商营部分“订制费+增值服务费”的盈利模式,更重大的意义在于其对整个电视产业盈利模式的影响。电视的传输模式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三种,不同的传输模式有不同的盈利模式:无线主要靠广告,有线主要靠收视费,直播星主要靠订制费。我国已有的无线和有线电视基本上属于免费收看(有线电视的收视费只是一种象征性收费),近30年来,媒体依赖垄断性资源在相对封闭的经营环境中靠广告收入维持运行。这种单一结构的盈利模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一是广告市场总量有限,一旦广告市场告别高速发展或有更多的竞争者进入,电视媒体的收入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滑坡;二是媒体经营开拓的重点一旦集中于广告,难免会忽略对内容的挖掘和新技术的探求,我国电视业节目市场迟迟培育不起来和数字技术推进的不尽如人意,不能不说与单一的赢利模式没有关系。国际上成熟的直播卫星产业多数由用户付费支撑,大容量、多样化的内容和互动性的服务使付费电视的现实产出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电视广告。面对不进则退,甚至是进得慢则退的国际媒体竞争态势,中国广电业迫切需要增强自身实力迎接挑战,而寻找新的收入来源是一个有效途径。对于已经习惯于免费或低收费的无线和有线电视来说,改变既有的盈利模式绝非易事,而直播卫星电视作为一个新的领域,如果能在最初定位时恰当地把握好盈利模式,将有可能带来整个产业链条的深刻变革,促成电视业结构更为合理的“广告收入+收视/订制费+增值服务收入”多元盈利模式。

处理竞合关系

直播卫星电视必然带来收视市场的重新分割,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有线电视受到的冲击最大。的确,直播卫星电视与有线电视存在不可回避的竞争关系,两者的市场交集明显。长期以来,以一地一网模式发展的有线电视一直没有竞争对手,虽然国家目前把直播星作为有线的延伸和补充,但有线已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按照目前的态势看,广电部门有意借直播星的技术准备和运营磨合,为有线再保留一段发展时间。如果说这是因为有线电视正处于数字化的关键阶段,还可以理解,但若意欲长期通过行政指令规定二者的竞争空间和业务领域,最终会错失产业发展的契机。毕竟,竞争并不仅仅来自广电业内部。

当前,全球有三个较为普及的信息入户终端:电视机、计算机和手机。广电、电信、互联网等行业拓展业务、掌握终端、争夺用户、占领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电信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正在由通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为了能在未来的“三网融合”中取得优势地位,电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利用“村村通”工程的契机,积极推进和完善农村地区的光纤网络建设,开展IPTV实验等等。一旦政策放开,若广电地面网络和卫星只能传输广播电视基本业务,不具有综合数据业务能力,电信网络便能够以“装电信宽带,能打电话、上网、看电视,还能享受综合服务”的优势,将广电用户转化为自己的用户。互联网企业则跃跃欲试,不仅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的终端,还力图凭借自身内容丰富、数字化程度高的优势把电视机、手机作为自己的终端。

然而,这些依旧不是竞争态势的全部。

英国的经历颇值得借鉴。长期以来,公营的BBC与商营的ITV(英国独立电视台)竞争激烈,并逐渐形成了BBC1台对ITV、BBC2台对第4频道的双头垄断体系。随着有线电视和直播卫星电视的发展,情况发生了变化。1990年天空卫视与BSB合并为BSkyB,默多克成为BSkyB的最大股东,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改变花较少的钱收看公共电视台节目的习惯,愿意花订制费收看BSkyB的节目。BBC和ITV终于意识到他们真正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对方,而是那些想尽办法去赢得观众的国际商业媒体,而此时BSkyB已经从他们手中抢走了大量的用户。

英国的经历提醒我们,切不可缺乏战略眼光,人为地压缩自身的发展空间,为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使整个行业陷入内耗局面。有线网络整合就是一个教训,尽管已经进行了多年且耗资巨大,但目前仍是一张没有互连互通的散网,毫无整体优势;“三网融合”也值得反思,不少国家在天上也初步实现了三网合一,而我们还在因为不同部门的利益难以调和而裹足不前。我国广电业应该一开始就将事业的发展置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加以考量,既要积极竞争,也应善于合作,要在竞争与合作中增强行业的总体实力。有关部门也考虑到了这一点,试图将卫星与地面的优势结合起来,走联合发展战略。但这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技术上如何将机顶盒做成“地面+卫星”双模产品,或者通过电视一体机实现双模接收?直播星与有线的成本相差甚大,利益如何分配?两者联合,会不会因缺乏竞争丧失活力并伤害公众利益?等等。

直播卫星的发展还需要许多“合作”。节目制作及提供商、节目集成及播出机构之间需要合作,设备与软件的制造商以及网络建造和运营商之间需要合作,广电、电信、互联网也需要合作……,这样才能使产业链条顺畅,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

实现政策法规匹配

直播卫星电视发展十余年来,美国、欧洲、日本、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韩国、印度等数十个国家都开展了DTH(Direct-to-Home)业务。各国政府也都适时修改相关法规或出台政策,规范市场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在我国,有线电视在政策法规上得到了很多支持:《广播电视有线数字频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更多体现出支持和鼓励的态度,三部委(发改委、财政部、税务总局)为鼓励有线数字化的积极性,在税收、财政上给予了一定的照顾……而直播卫星电视的发展却首先面临着是否合法的问题。

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129号令)及其《实施细则》,明确指出:未经许可从事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安装和使用均属违法行为,利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收、传送电视节目,必须取得接收许可证;禁止利用各种传输载体向居民住宅传送境外及港澳台地区的卫星电视广播节目。从该规定出台的背景看,其监管的核心重点主要在“境外频道”,因为当时我国没有上星节目,卫星地面接收设备接收到的都是境外节目。但“个人不得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客观上限制了直播星的发展,致使十几年来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几近于零。因此,有关部门已着手进行129号令的修订,这是直播星正常运营的基本前提。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此次修订有必要为直播星的商业运营预留下发展空间,否则政策滞后将使已经落后一大截的我国直播星事业越落越远。

商业运营部分首先面临着凭借什么吸引用户掏“订制费”的问题。对于包括直播星在内的整个数字电视产业来说,内容是盈利之本。直播卫星电视对节目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都很高,没有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内容,付费收视就无法实现。这在有线电视数字化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验证:有关部门靠付费电视推动有线数字化的设想并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其原因说白了就是用户对现有的付费频道的内容不买账,这才有了“青岛模式”、“佛山模式”带有政府色彩的整体置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美等国家直播卫星电视恰恰就是依靠的内容赢得一席之地的。比如BSkyB将市场细分,对200多个频道实施专业化定位,其中,定位于原创节目和剧集的天空1频道、侧重关注重大国际时事的天空新闻的、长于提供赛事直播的天空体育以及天空电影类频道最受用户欢迎。BSkyB丰富而细分的内容获得了回报,上一财年(截至2007年6月)订户接近860万户,成长率约5%,本财年(2007/2008)仅第一季度公司总收入就达11.85亿美元,同比增长11%。

可见,必须大力解决广电业内容市场发育不良,内容生产和发行机制残缺不全,内容管制手段相对僵化,内容经营在经营活动中所占比重不足等问题,否则直播星靠订制费运营的设想就无法实现。其实,有关部门早已意识到了内容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规定,特别是2004年的《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开始允许外资媒体公司入股中国的广电节目制作经营企业,开展节目制作发行业务。但是几年过去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分析原因,与节目平台、传输平台开放程度不配套相关。可见,单纯鼓励内容生产、交易还不够,政策出台还要讲究配套。另外,在制度供给上还应改变以往“鼓励”、“提倡”等偏“虚”特点,通过一些具体的规定加大可执行性。比如英国政府早在1987年出台了一项规定,要求国内两大广电垄断媒体组织BBC和ITV播出的节目中必须有25%来自独立制作公司。几十年来该节目配额政策有效地保证了电视节目在形态、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多样化,并有助于BBC和ITV在竞争中保持活力,值得我们在为直播星发展供给制度时借鉴。总之,要尽快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在保证公益平台不受侵害的基础上,打破媒介资源垄断,改变我国电视业传统的“前店后厂”的生产方式和“自产自销”的播出方式,推动社会力量介入直播星的节目制作,打造公开、公平和畅通方便的市场环境,完善节目市场和流通渠道。

直播卫星产业的另一个盈利点是增值服务。在这方面,特别需要通过政策、法规推动技术创新及其应用。因为新技术及其应用直接影响着增值服务的种类与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积极有效的开发利用可以使其转换成巨大的现实效益。2007年美国两大直播星公司DirecTV和EchoStar就通过开展高清电视业务赢得了订户数的迅速增长。目前美国直播星用户已占到电视家庭的1/3,在与有线电视的竞争中已经牢牢地站稳了脚跟。

就我国直播星的发展策略来说,用好节目推动其发展这一国际上普遍的发展思路不一定最快见效,因为在中国,相对稀缺的高质量原创内容集中在开路频道中,因此通过为用户提供包括节目预约、节目背景信息、逛商店、银行、交友、游戏、公共信息、远程教育和电子邮件等增值服务寻找盈利空间未尝不可作为一个发展思路。这就需要用政策推动宽带、移动性、交互、多媒体等数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环卫一体化运营模式范文第5篇

自2006年起,天津卫视快速崛起,收视一路飙升,广告创收也高速增长,这一切得益于抓住地缘和区位文化特点,走出了一条从本土优势到区域强势的路子。

区域优势

天津市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滨海新区”,它的开发开放,已被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中,成为全市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正朝着“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生态型新城区”等方向发展,更有类似于“百万吨乙烯工程”、“空客A320飞机总装线项目”、“东疆保税区建设”等几大重点工程在此陆续完成。

伴随我国对外经济的迅猛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也初步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单独的区域规划。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为环渤海地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广阔的地理范围(京津冀三省、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发达便捷的交通、雄厚的工业基础、先进的科技教育、丰富的自然资源、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诸多优势,足以预测其发展的巨大潜力,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之后中国发展的第三大“经济引擎”。

辐射能力

天津卫视在全国31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4个计划单列市实现100%落地,在地级、县级市覆盖率达60% ,现覆盖人口已超5亿。在环渤海地区,更是体现出其强势覆盖的优势,在天津有线、无线双重发射,在北京13个区县全面落地,并已全面覆盖河北省、山东省地级市和郊县。2008年上半年,全国收视人口又增加了7000万,向全年突破总落地人口超6亿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地缘化”营销实践谈

“地缘化”理念是基础,只有牢牢锁定区域特色,把握住地区发展机遇,才能在本区域内站稳脚跟,快速、稳步地进军全国市场,在更多的观众心中树立自己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天津卫视从2007年的第7位到2008年第一季度稳居全国第二,被业界称为一匹“黑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地缘化营销”理念的快速接受和精准把握。而实践中,天津卫视也真正地做到了将“地缘化营销”理念植入自己的节目和广告中。

理解“地缘化营销”,我们聚焦“环渤海”。伴随着天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环渤海区域――“中国经济发展第三级”地位的确立,天津卫视对自己的区域定位展开了新的思索。当意识到环渤海地区已成为一个“政治地缘化”、“经济地缘化”和“文化地缘化”高度集中的综合性区域时,天津卫视果断地紧抓机遇,扩展自己的影响范围,定位环渤海地区,成长为区域内的龙头卫视。正是本着“地缘化营销”理念,在区域成长的初期,天津卫视牢固地把握住了各项有利资源,对频道进行精准定位,才铸就了其“环渤海地区龙头卫视”的称号;正是把天津卫视放到了一个可以撑杆跳的平台上,才获得了“全国排名第二”的卓越成绩。

熟识“地缘化营销”,我们整合出了一条能满足不同观众群的栏目带。分析区域市场特点,天津卫视依据观众群分类,精耕细作,不惜以较高的成本打造一系列周播栏目,满足各类观众的欣赏口味。清楚男性的主导地位,我们开通了《男人世界》;了解女性较强的消费能力,我们制作了《胡可星感觉》;意识到儿童的受重视程度,我们编排了《快乐转转转》。将这些栏目放在黄金时间播出,成为观众在工作之余必看的一个品牌栏目带。这也为我们的广告营销确立了更加精准的收视群体,形成了一系列更清晰的卖点。

品味“地缘化营销”,我们创立了自己的“王牌节目”。天津市作为民间曲艺之乡,拥有独特的相声资源,作为城市文化窗口的天津卫视义不容辞地要将此优势发挥到极致。2007年举办的《笑傲江湖第一季》,是以非相声明星说相声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受到各年龄层人群的高度关注。为让观众过足瘾,我们于前不久又策划播出了《笑傲江湖第二季》,将原有的评委、主持大洗牌,连同一些新力量,再度诠释了一种传统与娱乐、文化与搞笑相互辉映的新型娱乐节目模式;依托“美食之乡”的美誉,《综艺十八街》每周闪亮登场,即将播出的《厨神争霸赛》更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挖掘“地缘化营销”,我们创新“定制剧”的购剧模式。《阳光的快乐生活》紧紧抓住地域特色,每年播放一部,收视高且稳定,已成为频道的品牌性季播剧。频道以其定位自身主题――快乐,王牌栏目《津夜嘉年华》将频道每周的“快乐形象”推至沸点。与湖南卫视定位时尚、高端的“快乐中国”相比,天津卫视的“快乐”中更多地蕴涵了一些“亲民化”的元素,打造的是一种轻松、快乐、极富亲和力的频道形象。相对应的广告经营采取“亲和力”营销模式,一方面,频道的“亲和力”形象会自然而然地传递到广告产品,甚至是这些广告主的营销行为中,有效地消除了通常电视广告所跟随的“被排斥”、“观众屏障”等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及时为客户提供新鲜资源、便利的投放程序,与客户建立朋友间的友谊,实现“亲和力”沟通。

整合“地缘式营销”,我们与地域内各媒体形成了“战略联盟”。平面媒体,有天津的《今晚报》、《每日新报》,北京的《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等重量级报刊;网络方面,有新浪、搜狐、北方网等热门网站;户外媒体,有市内成熟商圈超大平米路牌广告。与此同时,我们还联合了国内10家以上省级电台、20家以上重点城市电台同步播出各类大型活动、赛事。2008年,天津卫视广告运营中心还以众多专业杂志的理事单位形象出现。

提升“地缘化营销”,我们借势举办了多场会议。在滨海新区建设初具规模时,我们带客户领略了它的风采,展望了它无可限量的发展前景;当区域特色节目拉动收视,实现大幅增长时,我们利用会议进行研讨,并在会上聘请知名专家、教授作为常年顾问,为天津卫视如何利用当下“炙手可热”的区位优势,实现排名和创收的更高收益出谋划策;赶乘2008年“达沃斯论坛”在天津召开的历史机遇,我们计划在召开之际借势组织一个全国广告行业的“达沃斯论坛”,令全国乃至世界认识天津,了解天津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