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训课程教学论文

实训课程教学论文

实训课程教学论文

实训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在以前的《数控实训》教学中,学生加工出来的零件合格与否是实训指导教师根据评分表来进行的,只要分数超过60分就通过。这将给学生造成一种误区:以为在企业实际生产中也按照这种方法来确定零件加工的合格与否。采用“CMM”情境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很清楚地认识到:在企业实际生产中,零件加工完成后,在检验时只要该零件的某一项尺寸不符合图纸要求,那就意味着报废;这将给企业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损失。以前的实训教学,侧重于考证训练,与现有模式有许多不同点,如表1所示。

二“、CMM”情境教学法的延伸效应

采用“CMM”情境教学法后,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逼着师生作相应改变。

1.以前给学生训练只需提供考试题库内相应的图纸即可,新课程标准规定综合实训期间,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实际生产产品图纸提供给学生,且企业案例每年要有更新。这样就逼着教师下企业,与企业人员建立良好关系,方便收集企业案例。如图2所示为某企业生产的三角带轮铸件毛坯及成品,采用这个案例就能拓展学生加工铸件材料的相关知识及技能。

2.实施“CMM”情境教学法是为了提升学生职场能力,提前体验职场氛围、企业文化,实现零距离上岗,因而聘请相关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是必需的。他们与专任教师一道融合企业与学校各自特点,开发出适合学生的实训案例,同时也带来了企业先进的加工技术、加工工艺和零件精密测量方法。

3.挑选合适的加工项目,与真实客户合作,为企业生产产品。类似于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如图3所示为某缝纫机厂配件油泵体毛坯,这个零件的加工拓展了学生机床夹具设计能力。

4.采用企业案例进行加工训练,实训教学与实际生产接近一致,教师在这种环境下自然地往“双师型”方向努力,成为真正的“双师”。

5.学生接了定单后,他就是责任主体,要自行准备工、量、刀具,填写工艺卡片,编程及零件加工,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协助、审核技术文件的作用。采用“CMM”情境教学法后,自然地贯彻了自主学习,少教多学、实用性等教学原则。

实训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法学教育;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合作探究式教学

一、我国法学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学教育呈快速发展期。按照有关统计,2008年底,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634所,我国的法学教育在校人数从1970年代末期的700多人发展到现今的40万人。然而,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国的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却没有能够形成良性的衔接。大多数高校的法学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法律职业部门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这种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衔接不够。当前中国需要大量的职业型法律人才的培养,要改变原先比较重视学术型法律人才的状况。在法学教研职业化的背景下,由于一般法学院的条件限制以及与司法机构之间进行教学沟通的现实困难,在校内进行实践教学就成为法学院日常教学中的一个必要选择。但是,在我国的法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又存在着不少障碍。

二、我国法学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困境

法律教育方法的选择和采用与法典有着密切联系,在以成文法典为主要法律渊源的国家,法律的教育方法一般选择演绎法,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就是由教师系统地讲授法律知识。在以不成文法典为主要法律渊源的国家,一般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法学教学中采用实践教学还存在许多条件的制约。比如,我国的法学教学中有14门核心课程,这些课程由于其重要地位,其教材的选用有一定的限制,各个院校在进行这些课程的教学中也较为谨慎。这14门课程中有些与实践有着很大的联系,但教材的体例却与实践相去甚远。这些教材的套路都是(某一制度或者类似规范的)概念、特征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或者原则、理论争议等,依照这样的教材进行授课,很难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虽然近年来很多教材也进行了改革,注重既阐述原理又插入一些案例进行分析,但是这种原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度还不深,很多陈述都非常牵强,原理与案例彼此分离,无法对接。其他因素,如教师的考核标准以及对学生的考核指标,法学教学规模与培养能力的脱节等问题,都制约着我国大部分法学院难以真正开展实践教学。

三、我们在国际法类课程中开展实践教学的尝试

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私法都属于法学专业14门核心课程,俗称为“三国法”。围绕这些课程及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等课程,我们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了国际法务课程体系,旨在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法学基础,又具备外经贸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当前浙江企业对外出口和投资的需要。从目前设立该方向的一些法学院系的课程设置来看,我们在坚持传统法学本科专业基本课程外,增加了有关外经贸知识的基本理论、应用性内容及相关岗位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开设了《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海商法》、《国际商事仲裁法》等特色课程。

1.在理论教学中,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理论教学是我国法学教学的一大传统,在一定阶段内将延续存在。因此,我们在理论教学中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按规定开展集体备课、示范讲课、教学讲评外,还组织参加学校的比赛。在教学中倡导和使用“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我校法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我们以合作探究式教学改革为指导思想,修订并完善了教学大纲,在大纲中进一步明确了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制订了合作探究式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我们对《国际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等主干课程教学总体分为两个部分:理论讲授部分和课堂研讨部分。其中“理论讲授部分”的学时安排占总学时的50%,要求学生在自学阅读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的基础上,听取教师对理论内容难点和要点的讲解,形成对课程内容的基本认识和理解。“课堂研讨部分”占总学时的50%,分成小班授课。课堂研讨部分分别采用不同的研讨方式进行,总体上要求教学研讨过程中能够实现学生从传统教学方法向自主式、合作式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并通过理论教学的深入研究、发言、讨论、问答、辩论、写作等多种方式对所学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和深化。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研讨课中,我们对学生的研讨有以下要求:①知识准备。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和总结,对所讨论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学生对相关研讨主题必须进行充分的知识准备,自行检索和搜集所研讨问题涉及到的法律法规、专著,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和相应的专业知识资料。要求学生针对所研讨的问题将检索获得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编辑,对相关问题的论点、论据进行总结。②逻辑思维。在研讨过程中,学生应当始终把握所讨论问题在逻辑上的推理性和严密性,应当杜绝缺乏逻辑层次关系和说理性的文档材料与讨论发言。③团队合作。在研讨学习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之间应当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对于参与小组研讨消极、缺乏贡献的成员,小组成员应当以一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其进行纠正。小组合作中不应当出现部分成员缺乏参与的状况,也不允许小组之间出现恶意竞争现象。④文档记录。研讨学习的全程都应当进行适当的记录,以方便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改进与考核。按照研讨要求需要制作的记录必须规范、完整、准确。⑤纪律要求。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研讨课程,课程时间不得无故缺席。学生应当及时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和研讨课程的各项要求,不得在研讨过程中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学生必须服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和裁定,不得提出异议。

2.积极进行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我们在长期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实验课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科研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体系和实习。其中我们所进行的《对外贸易法律实务训练》课程是我们着重打造的一个实践教学项目。①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对外贸易法律实务训练》课程是法学专业实验训练模块课程之一,该课程是法学专业实验训练模块课程之一,是在学生修过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和国际贸易法等主要课程之后,在最后走向社会实践之前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工作技能之前的一个模拟训练。本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法律规则,更应该对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实务和流程有一些掌握与了解。本课程既要培养学生的法学专业基本知识,有能够参与具体对外贸易实务的复合人才。在我们已经完成的《对外贸易法律实务训练大纲》、《对外贸易法律实务训练指导手册》等物化材料中,我们都强调了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和法律实务的结合。②课程训练方式和考核标准。课程采取实务模拟训练的方式进行,并对学生训练过程中所形成的文档加以评定和考核。课程要求学生在教师安排实务训练之后,在课堂以及课后时间结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训练任务,并要求学生自行对训练过程进行记录,最终需要提交训练底稿和训练所要求的成果文档,并进行发言的讨论。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训练介绍阶段。由教师向学生介绍对外贸易法律实务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工作方法。说明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训练要求,组织学生分配训练小组。第二阶段,训练操作阶段。根据训练的具体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收集相关资料、组织讨论、完成具体训练任务所要求的各类法律文本,并写出训练报告。第三阶段,训练发言和讨论。每个小组应当对训练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总结,并就这些问题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点评。课程的具体考核评分标准如下:采用百分制考核,每个学生的训练评分中有20%为学生个人表现,分为考勤和其小组对个人的评定,各占10%,剩下80%为小组成绩。对于小组的评分,有指导教师根据小组所提交的文档的完整性、专业性和合理性三个标准进行评定。

3.《对外贸易法律实务训练》的特色。①在国际法务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对外贸易法律实务训练》并不是我们国际法务课程体系建设的主干理论课程,也不是针对某一门课程进行训练,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实务训练课程。在整个国际法务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补充与辅助作用。在这个实务训练当中,需要综合运用国际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有关理论知识,并与具体的对外贸易实务相结合。②对外贸易法律实务训练是一个跨学科的实务训练。如上所述,在该训练的教学内容中,不仅有法律实务的训练,更重要的是结合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这不仅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也是对教师教学技能和知识范围的高要求。这门课要求教师首先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有关知识和实务经验,然后才能给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和讲解。因此,讲授这门训练课的老师一般应均有实务部门的工作经验,或者从事过实际的涉外律师业务,对国际贸易环节比较熟悉。③《对外贸易法律实务训练》所针对的职业范围较为广泛,并符合浙江本地特色。由于浙江是中国的外贸大省,又拥有中国第二大港口,因此对外贸易非常发达。根据我们对浙江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调查和研究,浙江大部分的行业都与对外贸易有关。这种训练对他们在从事涉外贸易的公司和生产性企业工作提供了前期的准备和训练。

实训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理论教学逻辑搭配模式重构

[作者简介]周志红(1975-),女,山东安丘人,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会计学院,讲师、中级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学、高职教育;史新浩(1970-),男,山东莱西人,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会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学、高职教育。(山东潍坊2610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任务驱动’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482,主持人:史新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01-02

一、会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笔者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调查对象,调查了会计专业的课程开设情况。结果表明,示范校的会计专业将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类。很多示范校的会计专业都开设了“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国际结算”“会计制度设计”“财政与金融”等课程。这些课程一般在本科院校才开设,而且有些理论课程并不能体现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示范校开设的实践课程包括“基础会计实训”“会计分岗位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申报实训”等,这些课程基本上是针对理论课程开设的独立的专项课程。总体来看,会计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独立,泾渭分明,理论课程数量偏多,个别院校甚至多达二十几门,而实践课程的种类和数量相对偏少。

2.教学效果。为了解会计专业的教学效果,笔者设计了“会计专业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教学模式、课时安排等。以山东省高职会计专业大三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98.33%。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4.58%的学生对理论性专业课程不感兴趣,74.92%的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25.08%的学生表示还可以;8.47%的学生回答能够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实训任务,22.03%的学生回答经过老师指导能够独立完成实训,大部分学生感到实训时无从下手;33.9%的学生回答对现有的“集中式理论学习+集中式实训”的教学模式满意,66.1%的学生回答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不满意;100%的学生对现有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安排不满意,认为实践课程的课时太少。

以上数据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开设以及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效果是不满意的。

二、问题分析

1.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高职院校非常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但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偏重于专业理论课程,注重学科本身的系统性,没有全面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部分院校开设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理解难度大,所授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很少,甚至用不上。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起不到多少作用,还大大挤占了实践课时。这是造成学生理论学习效果差、实践操作能力低、学生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为深入剖析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笔者还调查了示范校会计专业的课时分配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示范校会计专业的校内实践课时占比大多在20%~30%之间,而理论课时占比超过70%。这种格局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行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偏向理论课程的开设和课时分配,势必加重学生学习的难度和负担,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不利于学生树立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

2.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由于上述专业课程的设置,多数院校会计专业相应采取的是“集中性理论学习+集中性整周实训”的教学模式,即在先后顺序上先进行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理论课程结束后再进行集中性的数周实训。这种教学模式势必导致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不能同步进行。一方面,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偏重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没有关注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感觉入门难、难理解。在后期的集中实训时,由于专业知识理解不够、平常训练机会少,学生接触实际业务时感到无从下手,实践课指导教师也很无奈,索性将答案告知学生。如此一来,实践能力训练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变成了机械的“照猫画虎”训练。

通过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课程体系设置导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割裂,教学模式的单一、机械导致了实践能力训练效果低下,于是出现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教师不满意,学生没收获”的尴尬局面。因此,必须改革“轻实践、重理论”的专业课程设置和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三、建议与对策

“教学做一体化”和“理实一体化”是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更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进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逻辑搭配。

1.理实课程的逻辑搭配。所谓“理实课程逻辑搭配”,是指将关联密切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搭配组合在一起,构建成一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技能训练同步进行,及时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技能训练,以实践技能训练巩固理论知识学习。这种逻辑搭配可以实现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的有效协同,从根本上解决专业学习不能学以致用的问题,有效破解前文叙及的“尴尬局面”。

构建理实课程体系应当紧紧围绕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确定应予协同搭配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保证理实课程搭配的内在逻辑性,最终形成“一体化”的核心能力课程体系。逻辑搭配后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设置如下表所示。

有效协同的理实课程逻辑搭配一览表

(说明:①采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指定辅导教材;②采用全国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定教材;其余教材均采用自编的“一体化”教材。)

上表将原来普遍设置的10门课程进行逻辑搭配后,设置为5门“理实一体化”课程,这5门课程能够很好地体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当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因课程数量减少而节约下来的课时,可以调增5门课程的学时,调增的课时可以充分满足“一体化”教学的需要。但与原课程设置的总课时相比,逻辑搭配后的“一体化”课程总课时并没有增加。5门课程使用的配套教材,可以有效促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发挥理实课程的协同效应,开创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双赢”的局面。

2.教学模式的重构。在有效协同的“理实课程逻辑搭配”基础上,为保障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效果,笔者构建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深度融合的“一体三结合”教学模式。

“一体”是指“理实一体化”,即教学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同步进行,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学习”“情境案例下的实战训练”融为一体。“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情境案例,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使理论知识学习服务于实践能力训练,实践能力训练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充分实现会计专业的学以致用。仅有“一体化”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到“三结合”。“三结合”是指阶段性“一体化”教学与集中性手工会计综合实训有机结合、手工会计综合实训与集中性会计电算化上机实训有机结合、校内仿真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

“三结合”中的“一体化”教学,主要通过上表中逻辑搭配后的课程来实现,每一门“一体化”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为一阶段。01~04课程全部结束后,便进入05课程阶段,05课程包括四周的手工会计综合实训和一周的电算化上机实训。每一门课程的阶段性“一体化”教学为手工综合实训储备了各项核心专业能力,手工综合实训为各门“一体化”课程专业能力的综合性训练提供了有效平台,两者有机结合,成为“三结合”之一。利用手工综合实训的结果性材料,使用财务软件完成会计电算化上机实训,实现手工账务处理与财务软件账务处理的有机结合,此为“三结合”之二。上述两个“结合”都是在校内完成的仿真性实训,校内仿真实训为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奠定了基础,各项专业实践能力在仿真性实训中得到了反复训练,增强了学生对真实业务的感性认识,克服了对真实业务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在此基础上,第六学期安排指导学生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对学生校内仿真性实训的实战演练,使学生应用专业实践能力完成会计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校内仿真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结合,此为“三结合”之三。

“一体三结合”教学模式设计的“一体化”教学、手工会计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上机实训、校内仿真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五个教学环节,后一环节以前一环节为行动导向,前一环节以后一环节为行动基础。这种重构的教学模式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充分融合在一起,保障了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强化了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

逻辑搭配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体现了会计专业核心职业能力,促进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和有效协同,辅之以重构的“一体三结合”教学模式的保障,为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凌世寿,李上田.构建高职会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实训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课;制作;录屏法

[HJ0.8mm]微课是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体,以微教学课件、微学习任务单等教学资源为辅助的一种在线视频课程。微课短小精悍,能够反复观看,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我国许多学者都对微课及微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高职实训课程“FLASH动画制作”课程为例,设计开发了“遮罩动画的制作”微课,以期为高职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微课设计制作提供参考。

一、高职微课的制作方法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高职课程分为理论课、实训课、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不同的课程类型侧重点不同,讲授的方式不同,制作微课时使用的工具也有所区别。

1.理论课

理论型课程大多采用“录屏法”“录像法”制作微课。教师可以使用PowerPoint软件,先将授课内容制作成PPT课件,使用电脑、麦克风和Camtasia等录屏软件,将PPT演示的教学过程录制下来,后期采用Premiere等视频编辑软件对视频进行进一步的剪辑。有录播室或电子白板的学校,也可以在教室里进行理论课微课的录制。教师可以采用摄像机等录播设备,录制上课的过程,或使用电子白板自带的录制功能,将上课画面进行录制,再通过视频编辑软件,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剪辑、编辑。

2.实训课

实训课程教师需要进行较多的操作演示,因此,实训课程的微课一般采用录像的方法,如果是在电脑软件上的操作演示,也可采用录屏的方法。教师可以在录播室进行实训课程微课的录制,也可以在实训教室或实训基地架设录像机等设备,将实训过程中的操作演示过程录制下来,教师边操作边讲解,并在操作中强调实训项目操作时的重难点步骤,实训设备使用的注意事项等,学生可以跟着示范演示的微课视频进行学习、操作,有效提高实训课程的授课质量和学习效率。教师也可以采用相机、手机、ipad等简易的设备来录制实训课程的微课。如果是计算机类的实训课程,课程所使用的软件安装在电脑上,则可以直接使用Camtasia等录屏软件,将软件的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形成微课,提供给学生使用。

3.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

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综合采用“录屏法”和“录像法”。理论课部分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一般使用PPT课件配合屏幕录制的方法,实训部分的内容一般采用录像的方法,使用录像设备将教师的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并经过后期剪辑制作成微课。

二、录屏类微课“遮罩动画制作”的开发

[JP2]FLASH动画制作课程以实践性知识为主,包含一部分理论内容,属于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这类课程在制作微课时,多采用录像法和录屏法。笔者选取课程中的“遮罩动画制作”这一知识点为例制作微课。遮罩动画的原理比较抽象,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是FLASH动画制作课程中的重难点。

1.制作课件

微课中理论部分的知识,笔者采用PowerPoint 2010进行设计制作,根据前期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将PPT文档中的内容分为课程导入、动画原理、实例示范、内容小结、进阶挑战等五个环节。在PPT课件制作时,要注意文字、图片、声音等多媒体素材的选择,注意课件的色彩、布局、超链接等。

2.录制前的准备

为了使微课的声音更清晰,可以选择专业的麦克风,录制微课前,将麦克风接口插入电脑音频孔中,调节好音量,避免在视频录制时音量过大、过小或出现电流声,影响微课的质量。打开Camtasia软件,在软件中选择“全屏幕”,对整个电脑屏幕进行录制。

3.录制屏幕

将PPT课件切换到放映模式,打开操作演示要使用的FLASH软件。点击Camtasia软件录制面板中“开始录制”按钮,屏幕中出现3秒倒计时开始录制。录制时按照课件中的环节进行讲解,注意讲解者与麦克风的距离,控制讲解音量。讲解者可以一边讲解一边用鼠标指引相关的内容。在讲解出现口误的地方,可以重复讲解,过后再使用后期编辑软件进行剪辑。讲解结束,按F10结束录制。录制完成,进行预览、保存,微课录制成功。

[JP2]录制好的微课视频,可以直接在Camtasia中M行剪辑或保存,也可以使用Premiere等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剪辑。在视频编辑轨道上,将指针移动到要剪辑视频的起点,拖动滑块到要剪辑视频的终点,选出要编辑的区域,按剪刀按钮,则可以将该段视频删除。还可以使用视频编辑软件中自带的功能给微课添加片头、片尾,设置片头、片尾的淡入淡出效果。编辑好的视频保存后,即可上传到教学平台或在课堂上给学生使用。

参考文献:

实训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教学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语专业师范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分析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中存在的弊端和研究现状,提出对师范生进行四年不断线模式的培养是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整合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四年不断线培养模式;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230011 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现状当前,高师院校在注重向学生传授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师范生各种教学技能的训练,这使得很多师范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缺乏应有的教学技能技巧,而不能在各自的教学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与教师教学技能关系最为密切的便是师范生基本功训练。长期以来,师范院校都十分重视“三字一话”的训练与考核,但是“三字一话”并不等于教学技能。 实际上,粉笔字恰恰是师范生平时练习得最少的字体,很多实习生在实习课堂上的粉笔字并不过关,不仅字形难看,而且还出现许多不应有的错别字。其次,教学语言训练力度不够。教学语言与一般的语言不同,它不仅要求发音准确,而且要求表达力强,富有感染力、交互性和启迪意义。再次,师范生基本功还应包括教学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呈现、学习评价与指导方面,它们远比“三字一话”重要,但缺乏应有的训练。2 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模式研究现状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英语教学人才,国内学者与高校对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培养和提高师范生及在职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李振国(2003)提出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中,将教学的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有机统一起来,使之相互渗透,相互推动,从而建构起“动作定向-原型定向”、“动作练习-原型操练”、“动作协调-原型内化”的“三阶段”互动训练模型。肖美华(2004)提出英语教学法课程重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形式:分解模拟教学,“五步”综合模拟教学、微格模拟教学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训练学生课堂教学技能和初步的教学实践能力。李林(2007)分析了宁夏师范学院英语教学法课程与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相结合地模式。该模式强调教师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要求每周不少于2节,每年80节。采取小班教学,课外分散训练的模式,及时进行课堂演练和讲评,以求对教学技能培训的最佳效果。何广铿(2007)探讨了华南师大英语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培养教学科研型英语教师的目标。该培养模式在专业基础阶段根据学生不断提高的英语运用能力相应地减少综合英语的课时,在保证不增加课时的基础上,开设更多的英语教育专业的知识课,提高师范生的教学理论和实际教学水平。但是,在英语师范生技能训练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国内一些院校新开设的英语教学技能性质的课程也比较单一,教学培训内容不全面,实践教学不能坚持,对教师职业自身的发展意义不大,教学监控和评估模式也不完善。针对上述种种问题,我们认为对师范生进行四年不断线模式的培养是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整合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3 四年不断线模式的构想与实施 所谓四年不断线模式主要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就是指围绕专业必修课《英语教学法》课程向外延伸,辅以每学期1门专业选修课,如应用语言学导论、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英语教案编写与实践、英语测试学、英语课程设计、英语教育史等课程,强化学生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并通关开展相关实训项目,在八个学期内对学生实施全程的师范技能训练,力争做到四年不断线。其具体实施措施如下:3.1 丰富《英语教学法》课程教材,开展一些专题讲座我校目前使用的教学法教材是王蔷编写的《英语教学法教程》。该教材基本上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通过反思、讨论、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本操作性比较强的教材。但它缺少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对国内外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涉及不多,对培养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介绍的不够。因为,可以在开设《英语教学法教程》的同时,安排一些专题讲座,如“英语新课程改革理念、背景、课标解读”、 “英语学习策略”、 “第二语言习得”、 “英语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英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和“英语教学评价”等等。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以外,还能掌握基本的英语教学法知识,提高他们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3.2 八个学期的全程师范技能训练项目(1) 训练课堂教学技能:备课技能、板书技能,课堂教学管理技能、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技能、听说读写教学技能等。(2) 英语课堂教学见习观摩 (组织学生到中学教育实习基地观摩课堂教学)。(3) 组织学生开展微格教学(以小组为单位课下进行)。(4) 微格教学教案设计(课下完成)。(5) 观看课例录像 (课下进行)。(6)反思讨论 (随堂进行)。(7)校内分组模拟实习 (课外进行)。(8)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校外进行)。3.3 与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防止学生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中小学为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提供见习与实习基地,增加师范生感知和实践新课程改革的平台;为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指派工作在第一线教学和教改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加快师范生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高师院校与中小学互派教师相互听课和评课,增加双方的反思意识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教育教学的活力,提高双方的教学及研究水平;定期聘请中小学教师来高师院校开展讲座。英语教学法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仅靠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教学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设计了相关实训项目,利用学生八个学期的课余时间全程跟踪指导他们进行师范技能训练,每学期各有侧重点,主要包括英语教学基本功训练如英文钢笔字书写和英文粉笔字书写、学唱英文歌曲学画简笔画、学习英语教师课堂用语以及学说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英语演讲与辩论、分析教材、研究备课、编写教案等。4 结语 目前,英语专业师范生进行的四年不断线培养模式在我校还处于尝试阶段,对英语专业师范生外语教学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长时期的艰巨任务。四年不断线模式只是许多外语教学能力训练模式的一种,是还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的。总之,高校师范专业无论在教材和教学内容选择上,还是在课程考核环节上都应重视“实践”二字,尽可能多为学生创造一些接触课堂,教学和实践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英语专业师范生顺利的掌握英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帮助他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参考文献[1]韩刚,李青.外语教学能力及训练-有关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外语界,1997,(2).[2]李振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三阶段”互动模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6).[3]王锦,吴丽.新课标下英语专业合格师范生的培养[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4).[4]肖海雁,韦义平.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探新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