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

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

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

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范文第1篇

自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12月出台《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以来,各级审计机关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工作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特殊且复杂的审计对象是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关键所在,其履行的经济责任是全覆盖审计的重点和内容,越来越多的审计任务、不断扩展的审计内容、逐渐延伸的审计范围,使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工作的难度和深度逐步加深。本文结合近几年基层审计机关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做法与经验,探索分析揭示存在的重大问题、风险隐患与突出矛盾的形成起因和根源,提出相关的处理意见及建议,为地方政府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加强干部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更加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工作全面高效运行。

二、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涵义及其特征

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是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综合体,它是全覆盖审计工作的重点。所谓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是指在国家审计机关的职权范围内,对任期履行经济责任、管理和使用一切国有资源及财政资金的党政领导干部,全部纳入审计的监督范围,不留任何盲区,不留任何死角。基层审计机关对党的领导和行政领导共同实施审计时,要注意结合他们各自工作的性质和职责的特点,采取选择分类审计、轮流审计或同步审计的方式进行,作出的审计评价意见,必须要区分决策者和执行者的共同责任及个人责任。

审计对象多,实施内容广、时间跨度长是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固有特征,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贯穿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履职的全过程,其现实意义在于以其所在单位或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监督检查的基础,伴随地方经济的发展突显其经济效益与经济责任的并重。因此,基层审计机关要深刻理解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涵义,围绕被审计对象涉及的领域和审计内容覆盖的广度与深度,明确审计的目标,准确把握审计的原则,突出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全面探索审计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以及路径的实施,真正行之有效的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任务。

三、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现状

(一)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不相匹配

依法应纳入审计范围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有近百人,而基层审计工作人员不足10人。当基层审计人员在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履行的经济责任实行全覆盖的审计时,不但要兼顾完成地方的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编制的决算草案审计(其中包含金库审计和地方税务审计),并延伸4个以上的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资金收支情况的审计;还要兼顾完成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贯彻执行的跟踪审计,地方政府的债务审计以及各种专项资金的审计;另外,还要承接地方政府交办的各种监督检查事项,以上众多且复杂的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的不足表现出了不相匹配的现状。

(二)审计项目的规划与管理水平不相适应

基层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人员在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相关情况掌握在审前调查不够深入细致,相关资料收集不够全面完整,直接影响着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不够科学且有失欠缺的审计实施方案,导致审计人员在实际操作时,随意调增、随意调减审计内容、审计步骤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审计项目在深度和广度的延伸与扩展方面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s;而缺乏针对性、连续性、严谨性的审计问题和处理意见及建议,对被审查对象作出的审计评价可能会有失客观、公平和公正,进而同步增加了整改落实与追责问责的实际运作难度与困难,从而降低了审计报告的质量,并增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和隐患。

(三)审计滞后与干部管理权限相互脱节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自推行以来,回顾以前完成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反映出审计通知书委托进行审计的领导干部,在总体部署上不够科学合理,完成的时限要求仓促,尤其是先离任后审计、边审计边离任的项目居多,特别是有些离任领导未履行交接手续,或履行的交接手续不完备不全面便已离开;继任领导对前任领导尚未履行的工作表示不清楚不了解,对未完成的事项和工作作出不作为或不认真作为的行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处理方式与方法,导致继任领导在任职期间,国有资金长期被与未完成的工作或事项的相关人员挪用或贪污,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长期被占有或被侵吞,形同走过场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彰显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滞后和干部管理权限之间存在的相互脱节的现象。

(四)审计结果与整改落实难以有效应用

长期以来,基层审计机关提出的查处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在经济责任审计整改过程中,有许多涉及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违纪违规的问题、体制机制的问题以及屡查屡犯的突出问题,都难以得到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的全面落实和彻底根治。探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被审计领导干部,无论是否对审计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或整改是否落实到位,既不会影响其政治地位的升迁、留用或调整,也不会对其履行职责的不作为或不认真作为的行为追究其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进而导致审计结果与整改落实难以有效应用的情形。

四、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分析上述突出问题和现实矛盾产生的动因和根源,探讨并提出了以下应对措施和审计建议。

一是整合内部审计资源,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新常态下,基层审计资源的科学整合,审计力量的统一调配,兵团作战的交叉审计,打破了原有基层科室、股室界限的固定审计模式。基层审计机关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进行选择时,首先要注意摸清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依法应纳入审计的对象底数,掌握其所在单位或部门的工作性质与职业特点;并结合财政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绩效审计、地方政府的债务审计以及稳增长等政策性措施贯彻执行的跟踪审计,做好对重点领域、重要部门、重大资金单位和关键岗位的党政领导干部进行每年1次的审计,其他对象五年内至少进行1次审计的全面部署、统筹安排和科学规划,明确审计重点和频次的分类,避免重复审计,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

二是科学部署,推进审计内容全覆盖。为了实现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必须要做到审计内容有深意、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这就要求基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每一个项目都要审深审透,改变片面追求审计数量以及对所有领域、所有项目都面面审到且一步到位的观点。只有对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内涵有深刻的领会和全面的掌握,才能促进基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正确履行审计职能,围绕地方政府的党务工作和中心任务,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领域的总体情况,科学部署,推进审计内容全覆盖的较快实现;同时,也有助对重要问题、热点问题和社会聚集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对人民群众反映的较明显问题、较突出矛盾、较强烈事项的单位及党政领导干部的密切关注,对其加大审计的力度和频次,确保审计揭示的问题真实准确,查处的问题清析明了,分析的原因深入透彻,提出的处理意见及建议切实可行。

三是加大协调沟通力度,助推审计项目全覆盖。科学安排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是经济责任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的关键环节,而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实施则是基层审计机关肩负的重要使命,为此,双方应加强协调沟通。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需要,基层审计机关应建议领导小组提高同步审计的比例,并加强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变事后审计为事中事前审计,及时有效解决事中重大问题和突发情况的发生,防止事后问题的深化;依法采集筛选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业务数据、财务数据、单位数据等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数据,实现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有助审计人员对审计疑点的确定,疑点问题的核查,审计评价判断和宏观分析能力的提升;也有助审计查出的问题整改的落实推进,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加快推动实现全方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

四是强化审计整改落实,高效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一方面,被审计单位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提出的问题整改要及时成立整改领导小组,制定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按时完成整改落实,并将整改情况和整改结果立即反馈给审计部门。另一方面,经济责任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对审计结果和整改结果要有效应用,分别记入领导干部本人的人事档案和廉洁档案,作为对其考核、任免以及奖惩、处置的重要参考依据;必要时,对整改落实不到位的领导干部进行督查通报和公开批评,实现一审多果、一审多用。?

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范文第2篇

《框架意见》明确提出,审计机关要建立健全与审计全覆盖相适应的工作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类实施,注重实效,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通过在一定周期内对依法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所有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和单位,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对重点部门、单位要每年审计,其他审计对象1个周期内至少审计1次,对重点地区、部门、单位以及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任期内至少审计1次,对重大政策措施、重大投资项目、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突发事件开展跟踪审计,坚持问题导向,对问题多、反映大的单位及领导干部要加大审计频次,实现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全覆盖。

《框架意见》明确指出“四个审计全覆盖”:一是对公共资金实行审计全覆盖,根据公共资金的重要性、规模和管理分配权限等因素,确定重点审计对象。二是对国有资产实行审计全覆盖,根据国有资产的规模、管理状况以及管理主体的战略地位等因素,确定重点审计对象。三是对国有资源实行审计全覆盖,根据国有资源的稀缺性、战略性和分布情况等因素,确定重点审计对象。加大对重点国有资源进行专项审计,将国有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作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要内容,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四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根据领导干部的岗位性质、履行经济责任的重要程度、管理资金资产资源规模等因素,确定重点审计对象和审计周期。同时,为全面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框架意见》提出了两项具体要求:一是加强审计资源统筹整合,避免重复审计,增强审计监督整体效能。在摸清审计对象底数的基础上,建立分行业、分领域审计对象数据库,分类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频次,编制审计项目规划和年度计划要突出年度审计重点,保证在一定周期内实现全覆盖;整合各层级审计资源,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性和宏观性作用;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项审计,揭示普遍性、典型性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推动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堵塞制度漏洞,达到以点促面的效果;建立审计成果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不同审计项目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审计成果和信息及时共享,提高审计监督成效;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力量,根据审计项目实施需要,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二是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健全数据定期报送制度,加大数据集中力度,对获取的数据资料严格保密;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大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探索建立审计实时监督系统,实施联网审计。

目前地方审计机关现有审计人员基本能够满足当前审计工作要求,履行基本职责,完成基本任务。但在推行“全覆盖”审计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资源不足与审计对象数量庞大矛盾凸显。审计全覆盖要求审计工作覆盖所有审计对象,面对庞大的审计对象,改革中产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日益显露,造成审计对象自身情况也异常复杂,因此,按照现有审计力量完成全覆盖的审计目标难度随之增大。而地方审计机关审计资源不足的情况一直存在,繁重审计任务与有限审计资源之间的突出矛盾一直是审计工作的主要矛盾。特别是近年来,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数量和工作量激增,本级政府交办的审计任务也大幅增加,审计力量薄弱、审计资源匮乏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以我市政府投资审计中心情况为例:该中心共有6名审计人员,其中4名为工程专业的审计人员,仅去年政府安排政府投资审计94项,平均每人承担着约15个工程审计项目主审,虽聘请了中介机构的审计人员作为补充,但对于审计人员个人来说,工作任务依然繁重。实现审计全覆盖,要对全市上百个使用财政资金的工程项目实施审计,任务将会翻两番,现有的审计资源捉襟见肘。即使对项目进行重点的分类,要实现审计全覆盖的要求,也只能会比现有的工作繁重许多。由此可见,审计资源不足,会直接影响审计对象的选择广度、审计深度、审计频度等方面。

(二)专业结构不合理及年龄结构老化问题比较严峻。随着审计信息化快速发展,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审计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我局机关现状来看,大学本科27人;专科47人,占全体审计人员的61.84%。现有本科以上学历都是工作以后经过进修取得,但也只有27人。从取得的专业技术职称来看:中级以上职称的只有19名,其中审计师和会计师18名,占5%,经济师1名,占0.1%,中级以下18名,占2%。,仅有2名计算机专业和审计专业的人才。从年龄结构来看,目前在职76人中,50岁以上的有27人,40-50岁的35人,30-40岁的11人,30岁以下的仅3人,审计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

审计业务骨干大都是八、九十年代进入的,中老年审计人员比例偏高,审计业务骨干高度集中在50岁以上这个年龄段,“青黄不接”现象较为突出。从以上数据可看出,我市审计机关存在审计专业人员数量偏少、审计干部结构不优、审计人员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人员不多、懂业务、精通计算机审计人员奇缺等问题较为严峻。此外地方审计机关队伍受单位性质、编制等因素限制,除政策正常安排的干部和政府特招的工程类大学生外,未新进一人,造成非专业人员用不上、流不出,专业人员急需,又进不来的尴尬局面。(三)审计技术方法相对滞后及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新常态下审计范围日益扩大,审计深度不断深入,审计对象日趋复杂、审计环境不断变化,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与先进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手段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即使云计算、大数据、联网审计和一些专业性强的高技术领域对一些市、县地方审计机关来说较为陌生,而审计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又层出不穷,用以往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审计所取得的成果只能是杯水车薪,现代审计及需既懂财政、金融、法律和计算机技术知识,同时又兼备人际交往和沟通、写作等工作技巧的复合型审计人员。目前从县级审计局来看,行政人员居多,既懂法律和计算机技术知识又懂专业知识,同时又兼备写作功底审计人员极少,甚至无1人。如遇到计算机审计等含金量较高的审计项目,只能依赖科室协作完成,很多重点审计项目集中在少数几个审计业务骨干身上,重点项目一多,人手就不够。审计技术方法相对滞后及复合型人才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整体水平的提高。

地方审计机关如何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要求,达到审计内容横向到底、纵向到边,不留盲区和死角,就必须在在加强审计项目管理、优化配置审计资源、改进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社会审计作用等方面探索和改进现有的审计机制和体制,最大化发挥审计监督职能。

(一)统筹安排审计项目,优化配置审计资源。地方审计机关可按照上级审计部门工作安排,结合本地组织部门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委托计划,以审计项目无重复、审计监督无盲区为目标,科学统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统筹全年审计项目计划。一是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将全年审计项目纳入通盘考虑,加大各业务领域审计项目的整合力度,项目同步安排、协同实施、共享成果。二是实行“五统一”,统一方案、统一布置、统一步骤、统一汇报、统一处理审计模式。充分发挥各业务科室优势,形成整体合力,做到重要项目重点突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保证计划审计项目顺利进行的同时,集中审计骨干力量,实施“大兵团”作战。如我市在政府解困资金专项审计工作中,组织全局人员成立14个审计组,利用5天时间,完成了该市政府办、发改局等47个单位申请使用政府解困资金情况审计,结合审计情况市政府出台了《全市解困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了解困资金管理和使用,审计成果得到该市主要领导的高度赞许。三是建立项目计划、组织管理、内部协调、领导责任、定期沟通五项机制,如去年我市在对全市公益性岗位审计调查项目中,组织全局8个业务科室4个所属二级单位业务人员,成立12个审计小组对近两年全市公益性岗位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开展审计调查,审计覆盖全市20多个公益性岗位使用单位和个人,公益性岗位审计调查达到了精、准、快。通过统筹审计项目,发挥整体合力,全面提升审计质量和审计机关工作效能。

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路径

审计全覆盖是提高审计监督层次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它是指在一定周期内对依法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所有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和单位,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审计。[1]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内部审计全覆盖是审计全覆盖的应有之义。关于内部审计全覆盖,相关学者和审计从业人员展开了有益探讨,并取得了积极成果。如:刘娜围绕实现有步骤、有重点、有深度、有成效的全覆盖,从审计项目计划、审计现场管理、审计质量审理、审计成果转化等方面具体探讨了内部审计全覆盖的有效途径。[2]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武汉分局课题组在分析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全覆盖内涵及辩证关系、面临的困境及难题基础上,具体提出商业银行内审全覆盖的路径及措施。张巧秀在分析高校审计全覆盖瓶颈基础上,提出建立多类型结合的审计监督体系;建立高校审计人力资源库、审计项目库;建立高校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动态综合监督信息管理平台等审计全覆盖的对策。但总体而言,关于内部审计全覆盖理论与实务研究文献不多,还处于探索与起步阶段。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实际,采取查阅文献、实证分析、归纳演绎、数据分析等方法,对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的内涵、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实施的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全覆盖提供有益借鉴。

一、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的内涵

(一)计对象全覆盖。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流向哪里,审计就跟踪到哪里。横向角度而言,就是要在一定周期内,内部审计部门对所有人、财、物实施审计。党政同责、同责同审,高校内部审计要将全校所有部门单位党政负责人(含主持一年以上的领导干部)全部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对所有财政资金的管理、分配、使用都要审计到位,防止监督盲区和死角;对各类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经营性产和非经营性资产都要关注到,防止不受审计监督的管理、使用、处置资产的行为。纵向角度而言,就是针对具体审计事项,循着资金链追查到底,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审计监督,实现内部审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二)审计职能全面发挥。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依据该定义,高校内部审计具有确认、评价、咨询等三个方面的职能,实行内部审计全覆盖,要求高校内部审计各项职能都要履行到位,不能顾此失彼。

(三)审计项目全面开展。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严格依据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全面开展内部控制审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同时,还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新的要求,探索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工作,不断拓展审计工作领域。通过以上项目的全覆盖,实现对人、财、物等审计对象的全覆盖。

(四)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的全覆盖。一是要有深度,不因追求数量而降低审计质量,对每个项目都要审深审透;二是要有重点,不是所有职能、所有项目平均用力,要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校领导关心、师生关注的问题,确定审计工作重点,以重点工作带动全面工作的开展;三是要有步骤,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划分审计对象,合理确定一个周期内不同审计对象的审计频次与方式;四是要有成效,要在“广”覆盖的同时,做到反映情况“准”、查处问题“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议“实”。

二、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人员不足、素质不高。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长期不足,实现审计全覆盖,人员短缺问题愈加突出。以福建省省属高校为例,53所高校中只有21所设有内部审计机构,占比39.6%;内部审计共84人,其中专职审计人员58人,平均1所高校仅1.09人;绝大多数高校实行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审计人员要从事纪检、监察、审计等多项工作,难以集中精力开展审计。同时,审计人员以财务、审计出身为主,复合型人才缺乏,难以适应不断拓展的内部审计工作要求。

(二)审计方法简单、工作效率不高。内部审计相较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审计对象体量小、资金量少,利用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处理海量数据的情况不多,以致于审计人员长期以人工审计为主,利用统计抽样和计算机技术批量处理数据的专业技能不足。这在高校内部审计表现尤为突出。实行审计全覆盖,必然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海量数据,从中查找关键信息,但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的软硬件还不能满足要求。

(三)缺乏规划,被动应付。长期以来,多数高校对审计规划缺乏重视,即使在内部审计机构健全的高校,也仅有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且多根据学校领导干部离任情况、基建工程建设情况、重点财务收支情况等安排,没有站在内部审计长远发展角度,明确发展目标方向,做到有的放矢,审计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

(四)公开力度不够,成效不明显。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普遍存在权威性不够,对审计发现问题跟踪整改不到位。同时,审计结果一般仅提供校领导、委托部门或者被审计单位,没有对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通报,不能达到“审计一个、规范一片”的效果,审计整体成效不高。

三、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具体实施路径

(一)做好内部审计统筹规划。一是要建立被审计对象信息数据库。在摸清全校审计对象底数的基础上,可以按照职能部门、学院(系)、附属单位进行分类,建立审计对象信息数据库,实现随时查阅审计对象的人员编制、内部机构设置、主要职能、年度资金额度、过去审计状况等信息。二是要编制中长期审计规划和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根据部门单位类型、年度资金额度、内审工作成效和对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分类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频次,明确审计规划目标、主要任务以及年度任务。三是要突出年度审计重点。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要依据中长期规划,突出当年的审计重点,对重大投资项目、重点专项资金实行跟踪审计,对问题多、反映大的部门单位及领导干部加大审计频次。除上级机关和学校党委行政交办的项目外,原则上不得随意改变既定的审计项目计划。

(二)整合各类审计资源。实行审计全覆盖,工作量将明显加大,必须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一是高校应严格按照要求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确保内部审计人员集中精力履行审计职责;应配齐配强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应不低于教职工总数的2‰,专业应涵盖经济、管理、法律、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等审计相关领域。二是要有“大审计”工作理念,将“审计”放在学校全局高度进行谋划,不仅要充分整合校本部、附属单位的审计人员,而且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务、教务、科研、资产管理等职能部门作用,建立学校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将这些职能部门人员纳入“大审计”人才库,根据审计项目需要随时调配使用,并用好这些职能部门掌握的问题线索。三是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作用,用好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的成果,减少重复审计。有效利用社会审计资源,针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审计项目(项目除外),可以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开展审计。

(三)创新审计技术与方法。一是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培训。拟定内部审计人员培训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缺什么补补什么,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参加计算机审计、工程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税收审计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努力培养审计复合型人才。二是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学习运用计算机审计软件采集、筛选、分析数据,建立健全审计法律法规数据库,提升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畅通数据共享渠道,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对审计查询链接的数据信息不得设置障碍。通过数据共享,实现财务数据与各类教学科研业务数据的相互关联,为查核问题、评价判断、综合分析提供基础。三是规范审计制度流程。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力争做到所有审计业务都有章可依、有据可循,实现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统一审计通知书、审计方案、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整改通知书)等审计文书标准格式,严格按程序、规矩办事,实现内部审计职业化。

(四)强化审计结果运用。一是开展后续跟踪审计。审计项目结束后次年应安排上一年度重点审计项目的整改情况的后续跟踪审计,通过实地查看、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落实整改是否真实到位,并出具后续跟踪审计报告。二是强化审计整改责任追究。明确被审计部门单位、被审计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是审计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审计发现单位的问题要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整改;对审计提出的意见,要认真采纳,逐一落实。严格追究问责,内部审计部门要加强与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可以实行“审计检查先行、纪检监察跟进”,从而确保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三是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力度。扩大审计监督的影响面,充分利用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推动提高审计威慑力。高校应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逐步在校内公开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审计结果;通报其他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逐步探索向社会公开所有审计结果。通过公开,让大家及时了解审计反映的情况,并对照自查,从而起到“审计一个、规范一片”的良好效果。

作者:郑克强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z].2015-12-8.

[2]刘娜.推进内部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有效途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8):40-41.

[3]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武汉分局课题组.实现商业银行内审全覆盖的辩证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6(1):50-55.

[4]张巧秀.高校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6(3):107.

[5]徐薇.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实现路径研究[J].审计研究.2015(4):6-10.

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范文第4篇

一、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存在的困难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本身就是学校的一个行政部门,近几年高校的内部审计发展较慢,但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国家反腐力度的增加,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领导的重视,制度建设也慢慢开始建立健全,但在总体上高校的内部审计在人事和机构上都缺少必要的独立性和规划。在人事上,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任免要在于学校内部,工作开展在学校领导下进行,如若审计发现的问题跟学校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内部消化;在机构上就目前高校的现实情况是,审计部门很多还是跟纪委合署办公,人员力量不足,这样使审计工作的发展停滞不前。

(二)日益增加的资金量和业务与审计人力资源不足产生的矛盾。目前高校的财务收支资金量都在上亿以上,大多数高校一年的经费收入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财政水平,并且高校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有基本建设、基本支出、专项支出、学生经费开支、科研经费及校办企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涉及。而大多数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比较落后,受当前审计部门人力资源不足的限制,工作量跟审计力量的投入不成正比。有些审计形式到了,而实质未到,比如科研结题审计,受人力不足限制,结题审签只是走了个形式,做不到有成效、有深度的审计。

(三)审计方法比较滞后。高校复杂的业务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通过了解,各高校现在审计人员运用的审计方法一般还停留在简单的数据处理阶段,这种审计方式对于数据采集、处理、筛选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也不够全面,信息化审计程度不高。传统的审计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全覆盖审计的要求,使用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于审计工作日

益迫切。

(四)审计整改难落实,发挥不了审计作用的全覆盖。目前审计整改存在的困难一是审计的监督因为都是在事后监督,对于已经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追回比较困难,因此对于既定事实的情况追缴资金就无法整改到位了;二是审计部门在履行审计职责发现被审计单位问题时,对于审计已经发现的问题,被审计单位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有避实就虚,有敷衍应付,有推卸责任,而制度上的空缺也使审计整改成为审计监督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二、推进审计全覆盖的思考

实施意见提出,有必要通过强化审计队伍建设、推进审计职业化、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加强内部审计等措施来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在这个基础上,我认为高校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工作来实现审计的全覆盖。

(一)了解了高校审计的内容,审计工作就会更加全面,有利于建立多种类型的审计监督体系。

1.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实现财务收支轮审覆盖。在高校财务收支审计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资金的使用效益关系到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高校经济业务资金规模大,财务收支审计可以按照行政部部门、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及下属校办企业等为单位进行轮审覆盖。各高校的财政经费的使用情况离不开有效的财务收支审计,在高校的财务收支管理中,实施财务收支审计可以有效的保证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坚持财务收支审计为审计的重中之重,注重从组织方式上进行协调,构建以财务收支为主体,预算执行为主线,各专项审计共同参加,分工明确,又互相配合的审计组织体系。财务收支审计还可以延伸至效益审计的内容。

2.实行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做好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高校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是受校组织部的委托,对校内的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坚持离任必审、任中轮审的原则。学校应该制定本校的《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建立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制度。对重要岗位领导干部任期内轮审制度,对权力相对集中、资金规模较大的重要岗位领导干部,在其一届任期内至少安排一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以促进权力运行公开化。同时财政资金、国有资源、国有资产的审计全覆盖贯穿于经济责任审计中,与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审计、专项审计等相结合,推进高校审计工作的效率,全面实施轮

审制度。

3.以高校的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为重点,铺开高校审计工作的宽度。专项审计调查是近年来审计机关常用的工作方法,常规的财务收支审计有时会存在审计深度不够的问题,专项审计调查能够围绕领导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查出一些带有普遍性、针对性的问题,并且可以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专项审计调查的对象领域广,要选择对象的时候既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又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覆盖面。将财务收支、专项审计调查和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审计内容的

全覆盖。

(二)重视和加强改进审计计划管理,应用风险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是实现审计覆盖的必要条件。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现,部分高校未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的论证决策及监管等内部控制制度,高校财务的内部风险体系不够健全,缺少对风险的把控,签字授权比较随意,对票据内容真实性疏忽管理,使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对风险点进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审计部门应进行一个全单位的风险评估调查,通个向各个部门的主管了解,确定风险点。

(三)针对审计资源不足的情况,可以寻求外援。受单位人员编制的限制,高校审计人员配比很?y提高,面对现实的压力,想要实现审计的覆盖要另辟道路。单位审计除了常规的经责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还有基建项目的跟踪审计和结算审计。基建项目专业性强,时间长,精力投入大,这部分的审计可以聘请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或社会中介机构的参与。经责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审计工作,日常工作量大,可以对审计内容进行分块,把问题查实、

查透。

(四)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以便更快的实现审计覆盖。审计全覆盖下审计事业的发展必定不同于原来的财务审计,需要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层次,多专业性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单一的传统财务人员、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审计覆盖工作的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基本都是财会专业的,但也存在原纪委工作中分出的人员,专业的审计人员较少,一下子要改变这样的局面有些困难。一方面可以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从专业对口的学生中选择一部优秀学生,给审计机构内部注入新鲜血液,既解决了人员不足问题,又让学生有实践锻炼机会,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资源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作用。另一方面改变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观念,定期参加外部省、市内省协会主办的审计工作内容培训,开阔眼界,提升审计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增设内部相关考核标准,以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当然,审计人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面对专业性较强的审计内容时,通过购买审计服务,解决不同审计领域的问题,不仅可以防范审计风险,又可以提高审计质量。

(五)重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发挥审计作用,做到审计作用发?]的全覆盖。

1.加强审计整改结果的宣传力度,建立完善审计公开的制度。将审计结果向公众公开不仅仅是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使审计效果能够更好的共享,也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需要。把审计结果、审计整改结果进行公告,不断强化审计的效果,使学校内部对问题的共性进行监督,有利于提高被审计部门的整改积极性,保护自身的荣誉不受损。

2.建立审计整改机制,加大审计整改力度,深化审计工作效果。建立审计整改机制,审计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建议会得到有关单位和部门的重视,同时各有关方面也会给予有力的监督,杜绝屡审屡犯的情况,使审计全覆盖的效果得到全面的推行。审计整改可以依靠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对审计查出的重大问题予以通报,研究解决审计整改中的难点问题,明确审计整改的责任。建立审计整改机制首先要建立单位内部审计整改制度,从制度上明晰各部门在审计整改的职责,落实各部门在审计整改意见上应承担的责任,明确被审计单位的负责人的主体责任。制度的健全完善了审计整改的问责制,对于不按规定要求和期限进行整改的部门或个人,可以由审计联席会议追究其责任。

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范文第5篇

摘要: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手段,越来越被企业高层管理者所重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政府审计全覆盖的目标,文章在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基于全覆盖的视角,围绕审计现状,进一步突出审计重点,创新审计方法,提升审计效率,整合审计资源和力量,加强审计责任,实现审计监督和审计教育的全覆盖。

关键词:内部审计 全覆盖

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及随后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审计机关要做到“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监督全覆盖”。《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中要求“实现有重点、有深度、有步骤、有成效的全覆盖”,对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审计的主体分类,可以将审计分为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应该顺应国家发展方针策略,针对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基于全覆盖视角进行创新改革,纵观企业全局,突出内部审计的重点,拓宽审计的深度,做好内部审计的“加减法”。

一、内部审计的含义

内部审计是由本单位相关审计人员对公司内部交易和事项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向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由内部审计的含义中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建设性和内部服务性,其目的在于帮助本单位健全内部控制,提高盈利能力。

从1983年我国开始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开始,内部审计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内部审计工作成果是显而易见的: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逐步完善,内部审计队伍日益壮大,内部审计规范体系也在逐步的完善、建设中。期间在广大内部审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弊端:未能引入“咨询活动”,内部审计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未能将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资本市场及经济形势的发展,对企业内部审计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需要与时俱进,逐步完善和发展。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对内部审计职责定位不清,内部审计人员对内审工作认识模糊。内部审计应该监督企业内部管理当局的行为,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兼备配合外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加强监督。职责的双面性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现代企业中,经营管理者为了追求更高的销售业绩重视生产经营而忽视了内部深层次的管理,内部审计管理意识淡薄,这样影响了对内部审计的正确认识。例如,有些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机构调整时撤并了内审机构甚至调走了内审人员,此举极大地削弱了对企业财务的内部监管,更谈不上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无法出具真实的内部审计意见;有的企业对内部审计存在极端的认识,过分强调内部审计对企业的影响造成内部审计机构臃肿,缺乏效率或者认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加减法”确有实施的必要。

其次,内部审计缺乏充分的独立性,极大影响了审计的质量和成效。审计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前提,是企业进行审计的根本要求,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形同虚设,无法出具真实反映企业发展状况的报告和意见,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决策,甚至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缺乏,也是因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内部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审计观,对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欠缺造成的,对内部审计的改革势在必行。

最后,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与业务能力的欠缺也影响了审计的效果。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是进行内部审计的基础,基础的缺乏导致难以采用科学、合理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比如,一些传统企业中审计人员没有接受专业的培训而从企业中直接挑选,审计质量有待提高。

三、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审计责任,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改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明确内部审计职责定位

随着审计的发展,内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的要求是不可忽视的。独立性是是内部审计实现其职能,发挥其作用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全覆盖视角下,内部审计应该做好独立性的“加法”,完成审计责任的全覆盖:可以设置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的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同时领导也要注意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而不能参加其他职能部门的经营管理活动,尤其要避免一人多职现象,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有序高效的进行,既要监督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又要服务于企业的发展,确定审计重点,基于企业规模适当扩大审计范围,防患于未然,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完成审计报告。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也有利于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审计人员首先要明确其职责,用明确的职责定位来决定人员,而不是确立人员后再赋予其职责,通过明确清晰的职位划分来确定内部审计的权利,以达到内部审计工作目标和内容与其职责的统一。

(二)加强审计监督,减少低层次的审计工作

建立健全内审工作制度,规范审计行为。根据内审工作具备的内向性、广泛性、及时性、针对性和经常性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内审工作原则、任务、职权和审计程序,明确内审人员的法律责任并规范其审计行为,有利于促进内审人员依法审计、照章行事,排除影响审计客观公正的不利因素,做好审计的“减法”,抓住重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加强审计监督,形成审计监督的全覆盖,提高审计的建设性和内部服务性。特别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可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线下监督,减少低层次的计,降低成本,将有限的审计资源用在“刀刃”上。

(三)加强审计教育,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高效完成

首先,形成正确认识。企业管理者应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企业中对内部审计形成正确恰当的认识氛围,同时审计人员也要提高自身素养,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审计工作对企业组织的重要性和严谨性。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自身道德素养,特别地,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等后续教育工作。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在职培训,紧跟时代潮流,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除精通财务知识和审计技巧外还应具备生产、技术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并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对企业发展有更全面的见解。例如,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部分企业已摆脱了手工记账方式,而采用计算机处理业务,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随着会计工具的发展也势必导致审计工具的发展,面对这样的变化,审计人员必须尽快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以较少的人力和时间,完成更多的审计任务,提高审计效率。

其次,转变观念。企业各个层次管理层的思想观念应该逐步转变,由被动接受审计到主动邀请审计人员参与本部门审计工作,要把内部审计工作视为提高本部门甚于企业经济效益不可缺少的手段。与此同时,企业内部文化也应广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达成加强内部审计的共识,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使其充分发挥为企业改革服务,增加企业效益的作用,不仅形成对审计人员教育的全覆盖,同时加强企业全局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从而适应产业升级与经济布局调整的需要。

最后,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变化和增强,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务必要强化风险意识,及时发现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便防患于未然,提高内部审计的应变性。

(四)加强审计力量,重视审计计划,整合审计资源,保证审计质量

经济的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现有的审计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审计工作的发展,在企业发展中,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在审计全覆盖工作的要求下,解决审计资源不足的问题迫在眉睫。加大审计经费的投入,是解决审计资源不足的根本方法。充足的审计经费,能够使审计人员拥有先进的审计工具技术设备。尤其是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要想做好信息系统审计、开展概念中的云审计,先进的审计技术和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资源,而充足的审计经费是先进资源的保障。如何寻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审计全覆盖目标的平衡点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审计计划阶段作为审计工作的起始环节,对实现审计全覆盖工作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审计全覆盖涉及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等所需要的工作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将相互之间有关联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将所需经费列入成本管理,纳入财务预算、统一组织,防止审计工作的重复交叉,也使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有机高效的整体,充分发挥不同专业人员的优势,降低工作强度,提高效率。这不仅能够使审计系统内形成统一的联动的力量,提升团队意识,而且有利于审计人员互相W习,增强业务能力,形成互助学习的良好风气,传播正能量。审计计划不仅要做出年度的详细计划,有条件的可以制定长期的审计计划,排除审计盲区,并与定期和不定期审计相结合,不给审计对象留有侥幸心理,形成有效的审计威慑。

综上所述,面对内部审计环境的变化及各种新的挑战,内部审计的领域将更加宽广,更加重视组织战略导向和社会责任方面,关注第三方风险和信息安全,方式上更加注重合作,在更基础的道德价值观层面发挥作用,手段上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从而对审计人员素质和技能提出更多方面的要求,谋求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的审计责任、审计监督、审计教育的全覆盖的改革。Z

参考文献:

[1]胡靖.互联网时代企业内部审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6,(3).

[2]付忠伟.审计“全覆盖”的工作机制探析[J].审计研究,2015,(3).

[3]杨新东,李越,盛爱辉.基于BSC的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探析[J].商业会计,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