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目前经济现状

目前经济现状

目前经济现状

目前经济现状范文第1篇

目前很多大学生、农民工还有很多其他的就业者都面临着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似乎想找到一份什么条件都适合,工资水平也可以的工作比登天还要难;而用人单位也就是提供职位的雇主却也感觉到找到适合自己的员工也是十分的困难。这样就会使人才无处发挥,用人单位缺乏需要的人才。深入研究这种就业问题出现的原因,就是我国现阶段劳动市场中矛盾性结构的存在,以及求职和供职信息的不完善和不发达。因此只有成功地改善了就业服务体系,才能够真正的解决现在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分析下现阶段影响求职业和职业供给者的因素所在,以及笔者针对这些因素所提出的一些建议。

一、求职者就业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1.整体需求的不同。我国现阶段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就是求职者不能够达到用人单位的技术要求,或是那些符合要求的人员因为用人单位的薪酬或是工作条件不能够满足其要求而不接受提供的工作,于是便处于了失业状态。这就需要在就业服务时提高求职者的整体水平,或是提高用人单位的工作条件。现阶段我国具有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劳动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这四部分的就业服务体系。但是在对大量求职者的访问中,他们对这些就业服务的需求大不相同,大部分的就业者则表示自己基本没有什么需求。因此影响就业服务体系的原因之一就是就业者对就业服务的总体需求不同。

2.年龄因素。我们在90%的招聘信息中都会看到招聘岗位对于应聘者的年龄要求。其中68.2%的职业需要应聘者的年龄在18—34岁之间,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段的求职者相对于其他年龄的求职者比较容易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对于就业服务的意愿就会十分薄弱,甚至是没有。但是对于35岁以上的求职业来说,想要单纯通过市场招聘和网络求职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他们就需要国家的就业服务体系对自己加以援助或是对自己进行职业技术培训,通过这种有效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找到一份适合且满意的工作。也就是说年龄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求职者对就业服务的需求,而且年龄在35—60这之间的需求最大。

3.文化程度。职业招聘当中87%的用人单位会严格控制招聘人员的学历,也就是说会对应聘自己提供的岗位的人员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要求。对于学习比较低的求职者大概只有30%的岗位可以选择。工作之中也会由于自己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得到的薪酬比较少,因此他们对于就业服务的需求就特别大,他们迫切希望自己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工资报酬能够得到提高,而达到他们这种目标的途径却只有通过就业服务来完成。然而对于那些文化程度比较高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可以选择的岗位本来就很多,在这些提供的岗位中他们就能够找到适合自己且各方面条件都满意的工作,所以他们对于就业服务的需求就不大,也就是说文化程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求职者对就业服务的需求。

4.认知程度的不同。接受就业服务,经过技能培训来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的意识在很多求职者当中并不是很强,很多的求职者却表示自己对就业服务的认识少之又少。即使有些就业者了解就业服务,却也只是知道就业服务这个名词而已,对于就业服务机构确切的能够提供给就业者什么样的服务也是完全不知的。这就说明我国现阶段的求职者对于就业服务的意识还不是很强,这就导致了那些本应该接受就业的人员不能够顺利地得到就业服务,不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善自己的就业现状,也就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就业服务来改善我国的就业问题。

二、对提供就业服务的影响因素

现阶段我国就业服务的办理手续还是十分复杂的,接受服务的实际效果也不是很强。理想化的就业服务虽然种类很多,很完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实际提供的服务确实非常有限,而且也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求职者能够通过就业服务来获得就业的机会,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这就表明现阶段我国的就业服务机构对就业服务还不是很充足,效果也很一般。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其一资金不足。就业服务的正常运行需要足够的资金保证,目前我国的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都是免费的服务,这就使得他们的资金只能靠当地的财政支持,这样就会使得所用资金比较有限,在投入就业服务时就会忽略很多方面,使得其就业服务效果不是很理想。其二信息不完善:求职者的信息缺失及用人单位的信息获取不直接有效就导致就业服务机构无法及时有效的提供相应的服务。其三歧视性政策:目前就业现状中,很多都受到户籍、身份、经验等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些歧视性的要求就使得就业服务不能取得良好的服务效果。

三、提高就业服务现状的建议和策略

1.就业服务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作为全国民众和国家利益代表的政府在就业服务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国家政府对就业服务的财政支出,能够保证就业服务机构正常顺利地进行。政府大力度对就业服务加以投入能够快速地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才能够让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其最大的优势,来改善和缓解我国见阶段面临的就业问题。

2.大力宣传就业服务,提高人们接受就业服务的意识。公共就业服务能够较好地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联系在一起,让其谋得各自所需。现阶段之所以没能够发挥其作用的原因就是很多求职者都没有自己主动接受就业服务的意识。因此我们应该投入较多的精力来宣传就业服务的项目和优势,提高那些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对就业服务的意识,提高他们就就业服务的需求,从而真正地做好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联动角色。

目前经济现状范文第2篇

    一、经济持续低迷、复苏目标落空

    2002年,德国经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总体表现甚至不如2001年。据联邦德国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去年增长仅为0.2%,这个增幅也是自1993年以来最低的一年。

    根据表中三项数据,可大体反映出2002年德国经济陷入轻度衰退状态,经济增长是近10年来最低的一年,且去年能勉强达到0.2%的微弱增长,完全靠外贸贡献率1.5个百分点独立支撑。因为上年固定资产总投资和私人消费两项贡献率均为负数(-6.4%和-0.5%)。否则,经济增长状况更加暗淡。财政赤字高达772亿欧元,是欧元区内少数几个突破《马约》标准的国家。赤字激增固然与财政支出刚性强和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有直接关系,但基本原因在于这两年经济持续疲软而导致税收增长目标落空。失业是德国多年固有矛盾,在上世纪90年代同样突出,只不过在近两年经济停滞状态下近一步凸显。长期的高失业中既有就业总量供给过剩,又有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问题。此外,其它几项短期指标均不乐观,如私人消费增长平平,失去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至于设备投资特别是建筑业投资已连续7个季度停滞或负增且已形成下降惯性,不仅与经济低迷相伴,而且也是引致经济复苏迟缓乏力的主因之一。相比之下,去年德国外贸出口稍许乐观,成为拉动经济的最主要动力,详见下表。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经济增长率 �1.1 +2.3 +1.7 +0.8 +1.4 +2.0 +2.0 +2.9 +0.6 +0.2 1.0+ 失业率 8.9 9.6 9.4 10.4 11.4 11.1 10.5 9.6 9.4 9.8 0 赤字/gdp 0 0 3.3 0 0 2.2 1.5 1.4 2.8 3.7 2.75

    资料来源:联邦德国统计局2003年1月公布的数据和联邦财政部公布的数据。

    2003年数系政府提出的预测值。

    二、结构矛盾和外部环境影响

    从纵向比较看,近两年德国经济的增长表现似乎又重现了德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常态,即经济持续低迷,再现增长疲态(平均1.7%)。在分析德国经济形势时,一方面要观测短期供需因素变化,同时还需把引致经济持续疲软的短期原因和中长期因素结合起来比较。概括地讲,中长期因素表现在两方面:结构老化和外部冲击。结构问题首先表现在,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经济结构变动很小,第一和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几乎没有什么变动,增长结构中主要靠传统产业拉动,比如,德国的传统制造业占gdp高达30%以上,差不多比美国高出近4个百分点。而传统制造业近年来一直受到国际市场需求约束和利润平均化影响。加上德国现行体制中的“三高“(高税收、高工资和高福利)挤压,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度逐年下降。传统产业固然是一个工业化国家的基干部门,但要维持住这一实体产业的竞争力同样要靠新技术和资金的持续性投入。作为工业大国,德国近两年来的设备投资则是逐年下降,特别是在研制与开发方面(占gdp的比重),德国又明显低于美国和日本,而且也落后于瑞典、瑞士、芬兰和韩国等国。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德国建筑业属于传统产业。这一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年年萎缩,年年负增。据有关分析,从1996年起,建筑业非但对整体经济有所推动,反而使每年的经济增长缩减0.3个百分点,成为德国经济的长期负担。

    外部冲击对于象德国这样高度依赖向欧盟和外部市场出口的国家来讲,受到的负面冲击确实比上世纪90年代还要大。近两年世界经济的不景气特别是美国经济自身复苏表现欠佳,加上日本经济十年沉疴,欧盟经济总体复苏鲜有起色,诸多因素叠加起来,阻滞了德国经济的回升。从这个角度看,德国经济增长乏力既是其多年来在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方面进展不大的一种必然结果,又与同期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有直接关联。

三、两大矛盾日益突出

    由于经济连续两年疲软乏力,凸显了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些原有矛盾。德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失业进一步恶化,其次是联邦财政形势严峻。德国就业市场长期以来本身存在相对过剩的失业大军。这是一种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即使在正常情况下,失业率也不低,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失业率平均在7-8%之间,两德统一后的90年代更有加剧之势。从长期看,这种状况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形成的:一是自上世纪70年代,经济增长速度放慢,逐步减少了对劳动力的吸纳;二是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在推行企业内部合理化过程中(降低工资成本因素),相对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增大了用机器设备的替入;三是两德统一带来的地区性失业挑战和突发性经济转型压力。上述原因或变化趋势在近两年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冲击下,更有加剧之势, 例如,近两年的失业问题就更加尖锐。

    根据今年德国劳动力市场状况,全德就业者总数大体在4055万左右,到2002年12月,登记失业人数为422万,全年平均大体在406万。区别在于联邦统计局需要与欧盟各国的失业统计具有可比性。不管怎么说,德国现存的失业规模在欧盟中居首位。再做进一步分析,在失业总数中,其中男性212.9万,女性180.1万,长期失业人数相对固定在130万左右,20岁以下的青年人失业大体在100万左右。由于统计表中,未给出德籍和外籍失业统计分类,其构成比例不得而知。由此看来,德国失业总数长期徘徊在350万左右,即使在经济状况不错的2000年,失业总数和失业率同样不低。这说明,劳动力供给实际存在相对过剩,这也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德国的现实选择是,如果每年能把失业总数控制在350万左右,失业率保持在7�8%之间,即可大大缓减就业市场压力,如能降至7%以下,可视作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如2000年,当经济增长达到2.9%时,即失业并未构成其第一突出压力。但目前德国就业市场关系绷得很紧,就业的季度因素和每个月度新创造的数万个就业岗位都成为政府、企业和公众关注的重要动态指标。

    财政形势严峻。由于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2002年财政困难凸显,表现在三个方面:主要税收增长未达标并直接影响到财政收入增幅;财政支出难以控制,赤字突破《马约》标准;财政调节处在两难境地。据财政部初步统计,2002年预计财政收入2237.7亿欧元,而1-10月实际收入1667.6亿欧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5%。主要原因与经济增长不景气有直接关系。原预计全年财政支出2475亿欧元,其中1-10月支出2113.6亿欧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由此反映出支出难以压缩的状况。据最新统计,2002年联邦一级财政赤字达772亿欧元,占gdp比重为3.7%。同时也是欧元区十二国财政赤字状况较差的四个国家之一。因此,德国财政赤字问题也受到欧盟的警告并引发对《马约》标准是否灵活执行的争论。

    从长期原因看,目前的财政困境也与两德统一以来历年累积的大量转移支付政策有直接关系。据统计,统一以来,联邦政府每年用于东部重建的各项经费很多是通过转移支付完成的,平均每年在1200亿马克,约600亿欧元。因此,东部重建在联邦财政的过量扶植下进行的。时至今日,东部重建仍然困难重重,东部各州继续呼吁增加重建资金,但联邦财政已经捉襟见肘。

    面对财政“过线”问题特别是经济不景气状况,德国政府目前正处于两难境地。依照目前的经济状况,德财政政策应以促进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实行扩张性政策,但目前的赤字规模不降反升,不仅受到国内各界的批评,在欧盟内部也屡屡受到质疑,从而使政府的扩张政策难以推开。再如,近两年消费投资双双不振,财政政策当适度减税,但事实上,财政收支状况严峻,迫使政府的一些减税计划一再推迟,近期反倒对资产税和某些小税种增税,这对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是某种抑制。

    此外,德国刚刚结束大选。选战激烈,现政府以微弱多数获胜。大选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恰恰是经济形势和前景。大选结束后的数周内,经济界特别是大企业对现行经济政策多有批评,民调结果也显示出公众对现行政策及前景信心不足,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德国今后消费和投资的走向。

    四、政策选择与前景

    政策选择的可能性:当前德国面临的经济形势较严峻,面临一系列困难。如果对这些困难排序,经济增长疲软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有刺激增长,才能带动就业,才能增加税收,进而扩增财政收入。因此面向优先刺激增长是德政府和经济界的基本目标。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着力点,需要采取扩张取向,如在财政税收方面方面推出以减税为主,同时欧盟的货币政策也应以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物价稳定并举。总之,财政政策的调节权限在德政府手中,至于调节范围和力度可由联邦政府自行选择,而货币政策职能由于已让渡给欧洲中央银行,德国政府只能通过各种方式施加影响。

    增长前景。德国政府和几大研究咨询机构在去年末和年初均提出过预测。鉴于去年增长0.2%,现纷纷下调其预测值。目前政府最新的预测为1.0%。这种预测还是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外部前提条件下。一是明年国际经济环境和美国经济复苏情况好于今年;二是国际油价基本稳定,大体维持在每桶25美元左右的价位上。

目前经济现状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财务经济分析很重要,但是在理论上却发展缓慢,同时严重脱离实践。本文认为,传统的分析框架制约了财务经济分析的发展,因此本文从实践出发,对财务经济分析的内涵、目的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一个系统的财务经济分析框架。

一、引 言

一直以来,人们十分重视财务分析,从最初的经济活动分析到财务分析再到现在的财务经济分析,许多专家学者在不断地对其进行探索研究,像张先治教授提出了财务分析具有独立性和边缘性的特点,樊行健教授更是创造性地提出了财务经济分析,这些都是对财务分析有益的探索。然而要更好地解决财务分析在实践中的应用,必须有一个确定的财务分析的框架结构,虽然有许多文献对其进行探讨,但一直都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传统教学和实践中则一直采用的是“四要素”即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框架结构,这个框架结构内容太窄,层次太低,无法满足现实中分析主体的需要,同时在理论上也会带来很多误解,因此要使财务分析学科有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对财务分析进行重新架构。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实践出发,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才能解决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一)分析主体多元化,衍生分析多样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需要进行财务分析的主体不断增加,不同主体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企业经理为管理而进行分析,投资者为投资进行分析,债权人为贷款而进行分析,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主体为着不同的目的进行分析,研究主体和目的的多元化使得财务经济分析学科没有一个固定的分析框架。再加上财务经济分析领域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扩大,在资本市场、企业重组、绩效评价、企业评估等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衍生出投资分析、收益质量分析、盈利预测分析、信用分析等细化的、专题性的分析目标,使得财务经济分析框架日益模糊,难以确定。

(二)学科名称不定,学科归属不清

与其他学科有确切的名称不同,财务分析领域的名称极其混乱。有称会计分析的,有称财务报告分析的,还有诸如财务报表分析、财务分析、财务经济分析、经营分析等,这是因为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引入的是前苏联的经济活动分析学科,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才由经济活动分析转化为财务分析,但在引入国外财务分析类教材时,名称各种各样,导致了目前这种状态。这些名称看似相同,但在内容上又有一定的差异,使得人们常常对财务分析领域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模糊不清。

财务分析学科不仅名称不定,而且还存在学科归属不清的问题。由于财务分析最早起源于银行对贷款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后来又发展到对损益表的分析,这使得一部分学者认为财务分析是会计学科的延伸。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财务分析应当放在财务管理学科里面,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但是不管是将财务分析放到会计学科下,还是放到财务管理学科里,它们都无法向财务分析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所以财务分析在理论上发展缓慢。

三、基于实践需要的财务分析内涵

(一)从分析主体来说,最终目的是分析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财务分析内涵难以确定主要是因为财务分析的主体多种多样,财务分析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要确定财务分析的内涵,必须从实践出发,抓住核心,对财务分析主体和目的进行高度逻辑概括。财务分析主体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分析主体和企业外部分析主体,对这两类主体分析目的进行归纳,我们发现这两类主体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历史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分析未来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展望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企业管理、投资决策和其他一些目标提供依据。由此可见,不论是内部分析主体还是外部分析主体,尽管它们的分析目的不同,但都要判断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是财务分析内涵的核心。因此财务分析领域的研究对象是影响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判断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从学科来说,目的不同,分析手段不同,是独立学科

通过分析主体—分析目的—分析内容的思路,我们理清了财务分析的内涵,它把企业财务作为起点和终点,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所有影响企业财务的重要经济因素,能够充分体现这个内涵的只有财务经济分析这个名称。

在明确了财务经济分析内涵的同时,我们也解决了财务经济分析的目的。虽然不同的分析主体有不同的分析目的,以及还有许多细化的、专题性的分析目的,但是它们都统一到一个相同的最终目的:即判断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虽然财务经济分析学科与会计学科、财务管理学科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经济分析的主体、目的和内容得到了扩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会计学科和财务管理学科的新学科。

四、财务经济分析的内容框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实践中财务经济分析的目的是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预测,而目前的财务分析领域的内容体系大多是仅仅评价企业历史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需要对财务经济分析体系的内容重新架构,使其从理论上满足实践的需要。根据财务经济分析的内涵,我们认为财务经济分析体系包括3个部分:

(一)对企业已有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了解

在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首先要对企业的背景以及竞争业绩进行了解,包括企业的性质、实际控制人的教育水平和管理能力、市场占有率、企业的盈利能力等。在这个部分,分析人员主要是进行资料收集以及对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进行理解。财务报告是对企业历史状况的一个综合反映,因此通过对财务报告的研读,根据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关键数据的变化来掌握企业当前的状况。

(二)对影响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在掌握了企业当前状况以后,要想判断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要对在未来一段时间影响企业状况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将这些因素按照从大到小,从外到内的次序对这些因素分层进行讨论。

⒈环境分析

任何一个企业都受到它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好时,企业普遍受益;经济环境不好时,企业普遍萧条。因此做财务经济分析时,首先要对宏观经济状况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对国际经济状况和国内经济状况有所了解,并要分析现有经济状况对企业有何影响。

⒉行业分析

所有的企业都属于相应的某个行业,而行业的特点决定了行业内的竞争程度,进而决定了行业的利润率,而行业的利润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企业在本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所采取的战略也不同,对其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有影响。

⒊竞争者分析

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还取决于他的竞争对手在未来的表现,如果竞争对手强,则对企业未来财务目标的实现是个威胁;如果竞争对手表现很弱,则有利于企业未来财务目标的实现。因此,对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现行战略、能力、可能采取的行动等也需进行分析。

⒋企业自身分析

除了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行业结构特征以及竞争对手要进行分析外,企业本身对其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更加重要。因此除了要对企业本身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外,还要对企业拥有的优势资源进行分析,包括资本规模优势、营销优势、研发优势、企业文化优势等,这些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均有重要的影响。

(三)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评价

通过对企业现在状况的把握,以及对未来影响企业的各个方面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预测、评价,从而满足各方面分析主体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财务经济分析是一个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系统框架。在这个体系里,我们从企业历史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出发,分析影响企业的内外因素,从而得出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是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每个部分都有着丰富的内容,需要理论研究者不断地去充实和完善。对这个分析体系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分析主体都要将其全部分析,但所有的分析主体都能在这个分析体系里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金昌. 简论建立财务分析学的必要性[j].会计研究,1994(5).

[2] 杨有红. 关于建立财务分析学的思考[j]. 会计研究, 1994(6).?

[3] 陈共荣, 龚慧云. 构建现代企业财务分析学的思考[j]. 经济理论与实践, 1996(5).

[4] 樊行健. 试论财务经济分析学科的构建[j]. 会计研究, 1999(5) .

[5] 张先治. 构建中国财务分析体系的思考[j]. 会计研究,2001(6).

[6] 王玉春.试论财务分析学科的研究对象[j].财贸研究,1995(5).

目前经济现状范文第4篇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正处于经济泡沫的不利状态,对发展现状的分析有利于我国房地产经济摆脱目前困境,实现良好发展。

1、房价大幅增长。目前,我国正处于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阶段,城市人口的增长必然引起住房需求的增长。而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其开发控制权在政府手里,造成市场的缺位,住房供不应求现象,最终导致房价上涨。房价的不断上涨使绝大多数消费者和投资者认为房子会持续不断地升值,具有很大的投资价值。房地产投资的加大增大了需求,同时房地产商也因为这种意识不断抬高价格。消费者和投资者对未来价格的偏高预测使现在的价格呈现不正常增长趋势,使得房地产行业出现泡沫现象,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房地产市场发展问题。在我国房地产市场,高端型住房供过于求,而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的供给量较少。供需结构的不合理性会导致价格上涨,因此而生的房地产泡沫现象,对于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有不利的影响。此外,由于房地产行业的高额利润,准入门槛没有明显的要求,很多企业纷纷进入该领域,房地产开发商良莠不齐,有的甚至是只为项目成立临时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房地产市场管理不规范,使得发展未成熟的房地产市场出现更多问题。

3、房地产金融体系尚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已完成了基本制度建设,并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否则将影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前景。一方面房地产贷款长期倾向于开发贷款,而住房信贷发展不足。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外,住房消费信贷占整个房地产信贷总额的70%左右,相比而言,而我国消费信贷占房地产贷款比例最大的银行还不到10%,仅占银行全部贷款总量的1%;另一方面住房消费信贷也给银行带来了风险。贷款资金来源问题、贷款资产流动性不足、金融二级市场缺位都有可能给银行带来风险。此外,抵押制度、抵押保险制度、个人信用制度、房地产信息体系不健全及政府干预失误,都是能引起风险的隐患。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趋势

虽然,我国房地产经济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之一,最终会战胜挑战,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1、国家会出台相关政策来调控房地产经济。针对目前房地产经济发展情况,国家会不断出台相关的政策,通过宏观调控,引导房地产经济向良性方向发展。

2、房价将逐渐趋于稳定。目前,房价的大幅上涨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日趋稳定,以及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而进行的宏观调控,未来房价终将趋于稳定。至于这个稳定的时间点和稳定价格会因地域和各地政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同时各地房地产经济泡沫的程度不同也对各地稳定时间点和稳定价格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房地产市场发展逐渐成熟。总体上来看,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处于繁荣发展的阶段,虽然现在遇到了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且尚处于解决问题的摸索时期,但我国的房地产经济从整体来看呈现出逐步向上发展的态势。加上国家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和政策改革,将对房地产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调节和引导房地产经济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此外,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控下,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也会遵循一定的规律。从目前出台的政策来看,房地产市场将在改善低收入的居住条件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并且注重资源节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房地产经济稳健发展的对策

1、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行业发展模式。我国房地产正处于深入改革的阶段,房地产经济的管理模式与行业发展模式也处于调整阶段,因此制定一个科学的发展路径,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结合和借鉴国外科学、成功的房地产经济管理模式和行业发展模式,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以实现我国房地产经济稳健、健康的发展。

2、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我国房地产经济现状形成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更是深层次的。为了改变房地产经济所面临的不利局面,深层次的变革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变革房地产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调整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明确在房地产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和主体职责,并对主体的各种行为进行监督。

3、完善相关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的支持是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基础。从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现状来看,房地产贷款结构的调整是必然方向,应增加消费贷款比重,同时要注意风险的防范。此外,针对房地产金融的资金来源、资产流动性等具体问题,为促进房地产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应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实现抵押或带的证劵化。整体化一、二级市场,并将这一整体纳入金融大循环中,从而将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系起来。如此,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便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金融二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分散银行贷款风险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还能推动房地产金融的市场化发展,从而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

4、完善房地产业法律体系。完善的法律体系能够保证房地产经济规范地运行,因此应考虑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建立有针对性且合理的法律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规范化发展,并逐步开始稳步发展。

目前经济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钢铁行业;冶金工业;高速钢轧辊;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

钢铁行业是国家产业发展重要支柱,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冶金行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目前的行业形势对钢铁冶金行业的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做了详细分析。具体内容如:

一、冶金工业的发展现状

1.钢铁生产工艺流程逐渐优化。上个实际八十年代以来,钢铁行业的发展规模明显扩大,到了九十年代国际竞争变得越发激烈,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将发展重点转向了降低消耗、减少成本、增加品种、提高生产质量以及绿色环保等方面。传统的冶金生产工艺属于在一种冷态环境下作业的,最近几年来才逐渐有所改善,钢铁行业有了明显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生产流程、优化工艺、提高质量等方面。关于技术方面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1)加大了新工艺的研发,以便可以更好的代替传统生产工艺。先后研发了待岗连铸连轧技术等,在眼下钢铁企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2)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现有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这两方面的进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使得钢铁冶金工业迈出了飞跃性的一部,进一步走向了集约化发展。

2.钢铁产量不断增长。冶金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特性的问题很容易受到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等方面,主要体现在国内宏观经济和国际宏观经济两方面。

(1)国内方面。最近几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相关宏观调控政策对冶金行业进行了管理和扶持,初见成效。钢铁行业由于生产规模较大,低水平检建设影响极差,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控制了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禁止“地条钢”等劣质产品进入钢铁市场,避免市场环境受到不良冲击,在净化了钢铁市场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钢铁市场的规范化和理性化。与此同时社会各个行业的消费结构也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升级,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种社会背景为钢铁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近几年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逐渐打响,受到了社会各级高度重视的同时也为钢铁冶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国际方面。最近几年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发展态势良好,使得全球钢铁需求持续增长,各大企业的钢铁产量也在不断增大。

3.冶金工业面临的问题

(1)存在周期性。冶金工业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存在很大差异,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产业关联性以及一定的周期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钢铁需求量旺盛,但是由于存在一定的经济周期性,导致钢铁行业需求明显减弱,发展不是十分稳定。通常情况下,钢铁冶金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特性的,但是由于我国冶金行业在投资和建设规模上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在规模经济特性方面上表现不是十分明显,因此弊端并未充分显现,但是所带来的好处也并没有享受到。

(2)产能过剩。目前钢铁冶金行业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这也是很多行业都存在的问题。严重的产能过剩不利于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可能会导致钢铁市场持续“冷态”,价格直线下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钢铁产能仍处于逐年增长的状态,这是十分恐怖的现状。

(3)技术能力与创新能力存在问题。虽然我国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冶金工艺的研发,但是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仍然是靠引进国外技术,很多高档钢材和设备都不能自给自足,还是要通过进口,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对于目前冶金工业现状应采取的措施

1.合理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根据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来说,自2000年以后世界钢铁产业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个阶段,钢铁冶金工业逐渐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钢铁产业已经进入了发展高峰期,最近几年一拉全球粗钢产量逐增长。眼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重工业盛行,随着城市化进程 不断加快,钢铁冶金工业也在快速发展,钢铁产量逐年增长。根据相关数据分析,目前全球钢铁产量存在很强的不平衡性,东南亚地区明显偏重,尤其是我国, “世界三吨钢,中国占一吨”由此可见比例之大。因此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要把握机会,充分利用好国际经济大环境。

2.加快实现行业规模经济。上文提到我国目前钢铁产业众多,提高行业的规模经济特性,必须要加大钢铁企业的管理力度,兼并重组,加强产业的集中度。不断优化刚切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我国钢铁冶金工业发展趋势

1.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宏观政策也会随之做出相应的改变,虽然环境制约严重,但是最近几年应该不会出现太大的回落。

2.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际钢材市场需求量会有所增长,但不会提高太大,增速缓慢。

3.由于产能过剩的原因,我国钢铁行业最近几年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产量一直居高不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眼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钢铁冶金工业目前正面临着莫大的机遇与挑战,对此,钢铁企业必须要把我这个发展时机,正确面对种种经济威胁,冷静的分析当前行业形势,充分利用国际经济环境,把握住手中机会,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存在的问题,促进钢铁冶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符寒光.高速钢轧辊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钢铁,2000,(05).

[2]翁宇庆.我国冶金工业在新世纪最初几年的科技进步[J].钢铁,2004,(01).

[3]卢祁.我国冶金自动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DD访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孙彦广教授[J].中国仪器仪表,2009,(07):2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