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平面构成设计的步骤

平面构成设计的步骤

平面构成设计的步骤

平面构成设计的步骤范文第1篇

    一、改进后的分步法介绍

    首先,各步骤将成本计算单增加一栏“前步半成品费用”,专门核算耗用前面步骤半成品费用。本步骤发生的其他费用仍按成本项目反映(成本计算单格式见后面所列)。

    各步骤成本计算时,耗用前面步骤半成品费用(不论是从前面步骤直接转来或从仓库领出的),对本步骤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分配时,其完工率都按100%计算分配,其他成本项目仍按投料程度或完工程度计算分配。这样由前到后逐步综合结转,最后步骤即得本期产成品的综合总成本。

    其次,将各步骤成本计算单上“单位成本”一行除“前步半成品费用”一项外的其他各项分项汇总,即得反映企业本期成本水平的产成品单位成本及结构,利用其即可进行成本分析。

    举例如下:设某企业为连续式多步骤生产(装配式多步骤生产同样适用)。第一步骤主要材料一次投入;第二、三步骤一般材料陆续投入。各步骤月初月末在产品的完工率假设均为50%,各步骤成本计算单如表1、表2、表3,由表3(即最后步骤成本计算单)得本期产成品综合总成本,将表1至表3中第⑤行第②③④列分项汇总到表4,由表4第④行得反映企业本期成本水平的产成品单位成本及结构,第⑤、⑥行为成本分析。

    二、改进后分步法的特点

    1. 准确

    成本分析的目的是了解本期产品成本水平的高低,以便为下期控制、降低成本提供依据,而不是为了了解本期产品到底耗用了各步骤哪期的半成品(也就是本期产成品的成本是由各步骤哪期的半成品成本所构成)。而表4第4行汇总而得的产品单位成本(结构)正反映了前者,现行分步法中成本分析的结果正反映了后者。

    因汇总而得的产成品单位成本与产成品综合总成本无关(而综合总成本与产成品耗用各步骤哪期的半成品有关),反映的是单位产品耗用各步骤同期费用之和(即相当于本期产成品耗用的半成品都是由各步骤本期投入本期完工的),故此单位成本准确反映了企业本期的成本结构与水平,用其进行成本分析,不但能随时准确反映出产成品成本结构与水平的变化情况,便于成本控制,且与各步骤对本步骤完工产品的成本分析结果吻合一致。

    与此相反,因在综合结转法中,本期(每期)生产的产成品耗用前面步骤的半成品有的是前面步骤本期投入的,也必然有一部分是前面步骤上期或上…上期投入的(各步骤期初在产品本期完工后转入下步骤即是这样)。这样必然使本期产成品的综合总成本是由各步骤不同时期的半成品成本所构成,所以除以产量而求得的单位成本也就必然不能准确反映企业本期的成本水平,通过现行的成本还原方法还原而得的产成品成本结构更不能准确反映企业本期的成本结构(因现行的成本还原方法是把本期产成品耗用前面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按前面步骤本期的成本结构进行还原,而产成品耗用前面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是由各步骤不同时期半成品成本构成,且各步骤不同时期的成本结构又不可能一致,所以在成本还原过程中必然使成本项目间互相串项。这样还原出来的本期产成品成本结构当然不能反映本期的实际成本结构)。故现行的通过对本期产成品综合总成本进行成本还原后除以产量求得的产成品单位成本(结构)而进行的成本分析是不能准确反映企业本期的成本结构与水平的,当然也就不利于成本分析与成本控制。

    另外,在现行的平行结转法中,虽然也是分项汇总而求得产成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但因各步骤完工产品(狭义)成本不与实物一起结转,所以当本期(每期)产成品不能将各步骤该期的完工产品(狭义)全部用完时(实际生产情况往往如此,不然下期后面的步骤就只好停工待“料”了),各步骤成本计算单上所归集的费用就会是本步骤近期的累计费用,各步骤用其累计费用除以该步骤的约当产量计算出的完工产品(狭义)单位成本必然不能反映各步骤本期的成本水平,这样由各步骤完工产品(狭义)的单位成本(即单位分额)平行分项汇总而得的产成品单位成本也就同样不能反映企业本期的成本水平。

    由此可见,现行分步法中的成本分析是不准确的,而改进后的分析方法是准确的。

    2. 简便

    直接用汇总而得的产成品单位成本进行分析,产成品的综合总成本也就不再需要还原了(只用于计算销售损益),这样当然简便了。

    这样,改进后的分步法就使现行的三种分步法:综合结转法、分项结转法、平行结转法变成一种分步法,即:综合结转,计算成本;平行汇总,分析成本。既综合了现行分步法的优点,又弥补了不足,使分步法更具有实用性。

    注意,若单位产成品耗用各步骤半成品品种多个,数量多个,则表4第4行产成品单位成本各成本项目的计算方法为:

    某项目成本= ∑∑ 单位产品耗用第i 步骤

平面构成设计的步骤范文第2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 ERP软件 项目开发

一、和用户一起确认项目的目标和范围

针对基于项目管理的ERP软件项目开发,初始步骤的主要目标是和用户一起确认项目的目标和范围。在初始步骤,项目成员需要建立的ERP软件的范围和边界条件,包含软件操作的远景设想、用户验收条件以及在产品中包含和不包含的内容;区分出ERP系统的关键用例;初步估计整个项目的整体成本和进度安排;识别项目潜在风险;准备项目的支持环境。

要达到初始步骤的目标,项目人员需要开展下列活动:

阐明ERP软件项目的范围。项目的范围包含两层含义:ERP软件的功能范围和ERP软件开发工作执行的范围。项目成员需要捕获环境、主要需求和约束,在此基础上定义ERP软件的功能范围,根据功能范围形成软件开发工作执行的范围。ERP软件的功能范围的确认以ERP软件产品的验收条件为准。

计划和准备项目的商业理由。评估项目风险,从商业角度充分考虑项目的成本/效益,从而确定项目是否可以盈利;估计项目需要的资源,确定在现有条件下是否能完成项目;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评估选择。

制定项目方案。拟订项目计划的可选方案,对人员、时间等进行初步规划。考虑各种项目限定因素,以便可以估计成本、进度安排和资源。证明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以便在精化和构建期间实现该解决方案。

准备项目环境。当项目被证明可行,并且有了初步的方案以后,就可以正式准备开发项目的环境了。制定项目的流程,确定要改进流程的哪些部分,选择开发中要使用的各种软件硬件工具。

在初始步骤结束时,要对步骤成果进行评估。生命周期里程碑评估的依据是项目产生的工件,对于基于项目管理的ERP软件项目开发来说,生命周期里程碑应包括ERP开发项目的风险列表、商业理由、软件开发计划、迭代计划、迭代评估、开发流程、开发基础结构、前景、针对ERP用户的商业分析模型、针对ERP软件需求的用例模型等工件。生命周期里程碑衡量的标准主要有:就ERP软件开发项目的范围和用户达成一致;初步估计项目成本和进度,并取得用户的理解和同意;和用户就ERP软件的功能需求达成一致;识别项目风险,并制定预防措施。

二、构造ERP软件系统的架构

针对基于项目管理的ERP软件项目开发细化步骤的主要目标是构造ERP软件系统的架构,为后步骤的大量详细设计和组件实施提供稳固基础。要达到细化步骤的目标,项目人员需要开展下列活动:

建立足够详细的用例模型,进一步理解和验证用户对ERP软件的需求,保证充分用户需求已经足够稳定。

构造ERP软件的体系结构。在需求用例基本被识别的情况下,设计人员应尽可能快地定义ERP软件的体系结构,验证可行性,并为ERP软件体系结构建立基线。

为ERP软件的构建步骤制定详细的迭代计划,保证ERP软件的实现。根据项目步骤的状况,改进开发流程并放置到开发环境中,包括支持团队在构建步骤开发所需的流程、工具和自动化支持。

三、依据体系结构澄清剩余的需求并完成ERP软件系统的开发

针对基于项目管理的ERP软件项目开发,构建步骤的主要目标依据细化步骤建立的ERP软件体系结构,澄清剩余的需求并完成ERP软件系统的开发。要达到构建步骤的目标,项目人员需要开展下列活动:

构建ERP软件系统。项目的开发工作此时己经全面展开,这是最耗费时间、人力等资源的步骤。项目应做好资源的管理控制、优化开发流程。在构建过程中,往往要对设计模型进行修改和优化。

测试ERP软件系统。根据用户对ERP软件的需求和系统设计,安排测试案例,并组织测试活动。对照用户验收条件来评估ERP产品发行版本。随着构建步骤的进展,组成ERP软件系统的各个单元被开发出来,需要依照在项目初始步骤和用户协商好的验收条件检验产品。

在构建步骤结束时,要对步骤成果进行评估。RUP把本步骤的里程碑称为初始操作能力里程碑。对于基于项目管理的ERP软件项目开发来说,初始操作能力里程碑依据的工件应包括风险列表、软件开发计划、迭代计划、ERP软件的部署方案、测试案例、测试评估、企业用户的支持材料、ERP软件设计模型、ERP软件数据模型和ERP产品的部署单元。初始操作能力里程碑衡量的标准主要有:开发的ERP产品发行版是否满足用户要求;开发的ERP产品发行版是否己足够稳定和成熟到可以交付ERP实施项目组和用户使用;实际资源耗费与计划相比,是否仍可接受。

四、确保ERP软件可以满足企业用户的要求

针对基于项目管理的ERP软件项目开发,移交步骤的主要目标是确保ERP软件可以满足企业用户或者ERP实施项目组的要求。项目人员需要开展下列活动:

到企业环境中,部署ERP软件;为企业用户提供支持材料,如用户手册、培训资料等;现场测试可交付的ERP产品;为新的ERP软件创建产品发行版;获得用户反馈,根据反馈调整产品。

在移交步骤结束时,要对步骤成果进行评估。产品发行里程碑最主要的工件是产品和用户支持材料。产品发行里程碑衡量的标准主要有:企业用户和ERP实施项目组对ERP软件系统的评价和满意度;开发项目实际资源耗费与计划的耗费相比,是否可接受。

参考文献

[1]甄进明著:《项目管理是IT服务企业的运营管理》,

[2]侯灵明:《企业项目管理体系标准模型研究》, 2004,

平面构成设计的步骤范文第3篇

[摘 要]地铁车辆 蓄电池组 蓄电池控制箱

中图分类号:TM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092-01

1 前言

蓄电池组在地铁车辆里是控制电源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蓄电池的控制箱在蓄电池组的充电、放电及低压保护方面起到的关键的控制作用。以往地铁车辆的蓄电池箱均为外购件,价格较贵,采购成本较高。若能自行生产蓄电池箱,可以按在生产车辆灵活设计,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采购成本,提高产品的性价比。

2 西安地铁车辆蓄电池控制箱设计分析

2.1 蓄电池控制箱设计原理分析

蓄电池是地铁低压供电系统的心脏,不管供电系统多么复杂,其电力性能最终取决于它的蓄电池,如果蓄电池失 效,再完善的供电系统也无法提供低压供电电源。如何监控蓄电池的工作状态,并精确地预测其临界失效期以及如何延长蓄电池的有效寿命,是保证蓄电池供电系统稳定、可靠的关键。

图1是地铁蓄电池控制电路的电气原理图,结合车辆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化设计。

2.2 具体设计方案

根据车体钢结构设计和整车电气原理设计,对蓄电池控制箱的主要设计步骤按以下程序进行:

步骤一,根据车辆车体图纸、车下管路组成图纸和电气原理图,对车辆底架结构、车下电气设备分布、车下管路分布、和车下线路分布进行分析,计算蓄电池控制箱的可用空间尺寸、设计安装方式以及电气接口等;

步骤二,计算蓄电池控制箱的总体尺寸,分析其内部结构及组成,设计箱体安装接口、蓄电池存放箱、电气控制板等内部结构;

步骤三,根据电气原理及所采用电器元件的相关参数,制定蓄电池控制箱内电器元件的明细(包括电器件名称、代号、型号、电气参数、数量等);

步骤四,根据电器元件的装配尺寸和配线方式,设计蓄电池控制箱的内部布置图;

步骤五,根据车辆电气原理图和蓄电池控制箱内部原理图,制作控制箱内部电气配线图;

步骤六,采购电器元件及准备辅助材料;

步骤七,装配电器元件及配线;

步骤八,蓄电池控制箱制作完成后,对其进行振动试验、电气调试等相关的试验和检测。

步骤九,对已试验成功的蓄电池控制箱,根据相关参数进行箱体结构优化、电器元件优化、配线布局优化等,优化完成后进行再次试验和检测。

蓄电池控制箱的整体设计和制作周期需要四到六个月。进过测试合格后的地铁车辆蓄电池控制箱可投入批量生产。

3 蓄电池控制箱生产电气工艺分析

3.1 电器元件安装和配线工艺的基本要求

电器元件和配线工艺的基本要求有外观质量要求和产品技术要求。

外观要求:电器元件要求按序安装,位置整齐,排列均匀;配线工艺应做到导线或线束在机柜(屏)内横平竖直,布置均匀,走线整齐美观,接线牢固可靠。

技术要求:电器元件安装工艺和配线工艺应严格按产品图纸、工艺文件、技术标准要求进行操作。

3.2 电器元件安装和配线的工艺过程

步骤一,配线前的准备工作。准备产品图纸和工艺文件,准备各种规格的导线和辅助材料。

步骤二,熟悉图纸并核对电器元件的安装位置及规格。

步骤三,按照产品图纸和工艺文件摆件、下线、布线、配线。

步骤四,整理线束和质量自检。

4 结论

平面构成设计的步骤范文第4篇

关键词:PKPM结构软件,结构模型,快捷键,层间编辑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design institute now widely used to China's construction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ructure design software development PKPM (2010 new standard version) for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thod of some model inpu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Keywords: PKPM structure software, structure model, shortcut, interlayer editor

中图分类号: TU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将结构布置由CAD图导入PMCAD中

以往我们建立结构模型通常是首先输入建筑轴网,其次输入各结构构件,以达到建立起建筑的结构框架的目的。由于这些都需要设计人员手工输入,故既繁琐、又容易出错。以下介绍的方法能有效的帮助设计人员将结构布置由CAD图直接导入PMCAD中。

步骤1.将标准层的结构布置在CAD图中整理好。

(1)各轴线必须完整,且周边轴线与轴线交接处必须剪切完整,做到不露边。

(2)梁、柱、墙的截面及位置必须按实际设计输入,其中梁只要求保证宽度按实际。

(3)轴线、梁、柱、墙须分别归入各自的图层内,做到不弄混、不重复。

步骤2.在PMCAD中识别给图素及构件,并转化为结构模型。

(1)打开PKPM软件,并点击PMCAD中的第六项“AutoCad平面图向建筑模型转化”。进入界面后,选择“打开Dwg”选项。之后,通过此选项打开之前已在准备好的结构布置CAD图。

(2)在打开结构布置图后,点击软件界面右手边的“选择”栏中的“轴网”选项,然后在平面图中点取任意一根轴线。屏幕上的所有轴网都会变成深色,表示所有的轴线已选取,最后按鼠标右键确认。梁、柱、墙也采取同样的方法处理。

(3)在完成了识别各图素及构件后,点击软件界面右手边工具栏中的“转换成建筑模型数据”选项。至此,结构布置由CAD图向PMCAD结构模型的转化已初步完成。由此建立起的初步结构模型的准确率要视步骤1完成的质量而定,最高的准确率能达到八成。

步骤3.调整结构模型。

(1)由于模型是通过CAD直接转换过来的,故其必定存在着各种偏差。其中,首先要做的是把节点、轴线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好,以免对之后的模型计算产生影响。

(2)梁、柱、墙须根据实际的结构布置作出修整。尤其是梁,因之前转换时,软件只能识别其宽度,故梁高要重新在模型中修改。而墙则因软件是根据节点来定义墙的范围,故墙的修改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完成以上三个步骤后,结构布置由CAD图导入PMCAD也就完成了。通过这一系列的步骤,一个结构标准层的框架也就基本搭建完成了。而其中的关键是步骤1,它对之后各步骤的工作量大小产生较大的影响。

PMCAD中的各种快捷键

在结构设计人员中普遍感受比较深的是PKPM软件的模型输入须要用鼠标一项项输入,略显繁琐。而不像CAD绘图那样可以通过鼠标和键盘的快捷键配合使用,来得方便。以下介绍的方法,应该能解决设计人员这方面的烦恼。

1.定义PMCAD快捷键。

在正常情况下,PMCAD的“建筑模型与荷载输入”快捷键编辑文件“work.ali”会存放在以下目录X:\PKPM\PM(其中X为PKPM软件的安装盘)。设计人员通过“记事本”便可打开此文件,并对其进行编辑。打开“work.ali” 文件后,会显示以下内容:

'PO''Point' '点'

'L ' 'Line ''两点直线 '

'PL' 'Parallel ''平行直线 '

……

(以上面三行命令为例子,省略其余命令)

每条快捷键定义占一行,包括三项内容:快捷键名称、命令全名、说明文字,而每项由单引号括起来。以第一条命令为例子,PO即为快捷键名称,而Point则是这条命令的全名,最后一项“点”是对这条命令的中文解释。第一二项必须是9个字符宽(半角), 空白处用空格填满, 大小写无关;第三项说明文字可长可短 (但不能折行).所有命令别名定义完后以三个EndOfFile作为结束行。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一条命令可以有多个快捷键名称,且在模型中输入命令的全名及快捷键名称具有相同效力。

2.快捷键命名的规则。

由于此项快捷键针对的是结构模型的输入,故各快捷键命名如按以下规则命名则能有效提高设计人员的输入效率。以梁为例子,与梁有关的快捷键命令可采用以下方式定义。

'bl ''BLine ''绘直线梁 '

'ba ''BArc ''绘圆弧梁 '

'bc ''BeamChek ''主梁查改 '

'bd ''BeamDisp ''主梁显示 '

对于第一条命令,其全写为“BLine”,不难看出程序的设计还是非常人性化的。只要认得“绘直线梁”是英文单词“B(eam)Line”,那设计人员就很容易地记住其快捷键“bl”。类似地,认得“绘圆弧梁”是“BeamArc”,也就能记住快捷键“ba”了,对于第三四条命令更是如此。

由此可见,通过自定义快捷键和归纳好命名快捷键的方法,从而实现提高建模速度是简单可行的。

在软件中的“楼层定义”菜单有“层编辑”一栏,它包括“删标准层”、 “插标准层”、 “层间编辑”、“ 层间复制”……。其中“层间编辑”的功能极其强大,该菜单可将同一命令在多个或全部标准层上同时进行,省去来回切换到不同标准层再去执行同一命令的麻烦。例如,需要在第3~16标准层上的同一个地方增加一条柱,则可以先在“层间编辑”上定义编辑3~16层。则只需在3层处布置柱,而增加该柱的操作则自动在3~16层做出。这样不但操作简捷了,还可避免由于操作造成的误差。类似的操作,还可应用到其他构件的布置及删除等方面。

由于高层建筑的标准层较多,且各层平面的结构布置变化不大,逐层逐层地修改起来会显得繁重。故“层间编辑”的应用对于高层建筑的结构建模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

结束语

由于建筑结构计算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是结构设计不可或缺的一环,故如何准确、快速地完成模型的建立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作者在长期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积累下来的经验,而归纳出的几条方法,希望能切实帮助广大设计人员提高PKPM结构模型输入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 CAD 工程部). PMCAD(2010版)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M]. 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工程软件研究所.PKPM结构软件若干常见问题剖析[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工程软件研究所.PKPM多高层结构计算软件应用指南[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平面构成设计的步骤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灯具设计;实例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043-03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术应用型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类人才主要不是从事科研,而是从事生产、营销、管理、服务类的工作,他们在整个科研、设计、生产链条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这类人才需要的不是科研能力,而是知识应用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本专业中的高级专业技能,主要由职业技术院校负责培养。职业教育有着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必须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以项目为载体、用任务训练岗位职业能力,形成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一、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灯具设计》是高职院校新课程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本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在新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以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为导向,课程的主线不是讲解一套系统知识,而是带领学生完成一件未来职业岗位上的工作。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有兴趣、有动力,能力才能有明显的提高。

新课程的项目设计要突出能力目标。首先对新课程进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以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新课程实际能达到的能力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计训练项目。项目设计由易到难,有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逐步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传统的《灯具设计》属于知识传授型课程,教、学、做分离,理论与实践分离。项目式教学要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以练为主,讲练结合。

二、课程职业岗位能力目标分析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台灯。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设计调查的知识进行台灯设计的前期调研,掌握创意设计的方法,并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工艺与恰当的结构,运用相关设计软件制作灯具设计效果图和CAD结构图。最后,还要能通过与客户的有效沟通进行项目提案。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初步掌握灯具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为:①能针对企业、产品、市场、用户、环境进行灯具设计的前期调查分析;②能撰写灯具调研分析报告;③能进行前期创意设计,绘制创意草图;④能按照灯具生产的安全规范与环保要求进行灯具材料与工艺的选择;⑤能进行灯具结构的设计;⑥能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出灯具材料工艺结构图;⑦能运用三维软件制作灯具设计效果图;⑧能陈列展示灯具设计作品。

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为:①掌握灯具设计调查方法;②掌握灯具创意设计方法;③掌握灯具设计材料与工艺的选择方法;④掌握灯具设计结构特点;⑤掌握灯具设计安全规范及行业标准;⑥解灯具设计作品展示陈列方法。

需要达到的素质目标为:①团结协作能力:互相帮助,共同学习,与人交往、具备奉献精神;②自我学习能力: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帮助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③自我展示能力:良好的表达、应变、沟通;④信息处理能力:查阅资料收集信息;⑤通过与客户的沟通,培养良好的表达、应变、沟通能力。

三、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以一个台灯设计的大项目为主线贯穿整个新课程,让学生全流程链地实践了真实的设计过程。项目包含四个子任务,通过不同阶段的子任务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技巧。随着项目的逐步深入,复杂度和综合性逐渐加强。

1.子任务一:台灯创新设计调研。

(1)竞争对手调查。能力目标:①能收集充分的竞争对手资料;②能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知识目标:①了解常用的资料收集渠道;②调查资料统计分析方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学生观摩、同步练习;③师生讨论总结。

(2)技术调查。能力目标:①能用一些简单的检索工具收集资料;②能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知识目标:①一些简单的检索工具使用方法;②调查资料统计分析方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学生观摩、同步练习;③师生讨论总结。

(3)用户使用分析。能力目标:①能用观察访谈法进行用户使用分析;②能用情境分析法进行用户使用分析。知识目标:①了解观察访谈法;②了解情境分析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学生观摩、同步练习;③师生讨论总结。

(4)发展潮流趋势分析。能力目标:①能收集充分的与潮流趋势相关资料;②能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知识目标:①了解常用的资料收集渠道;②调查资料统计分析方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学生观摩、同步练习;③师生讨论总结。

(5)撰写灯具设计调研报告。能力目标:①能对调研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总结;②能将调研分析结果制作成PPT格式文件。知识目标:①掌握系统分析方法;②PPT软件应用知识。训练方式及步骤:学生撰写灯具设计调研报告,教师巡回指导。

(6)阐述调研报告。能力目标:①讲演的能力;②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知识目标:讲演的技巧要领。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学生逐一上台讲演;②教师适当点评。

2.子任务二:台灯创意设计方法。

(1)用仿生法进行设计创意。能力目标:能分析仿生的方法并进行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仿生设计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

(2)用特性列举法进行创意设计。能力目标:能运用特性列举法进行台灯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特性列举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

(3)用缺点列举法进行设计创意。能力目标:能运用缺点列举法进行台灯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缺点列举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

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

(4)用形态分析法进行设计创意。能力目标:能运用形态分析法进行台灯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形态分析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

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

(5)用头脑风暴法进行灯具设计创意。能力目标:能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台灯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头脑风暴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法。

3.子任务三:台灯设计方案深化子任务。

(1)材料工艺选择。能力目标:根据设计效果选择恰当的材料工艺。知识目标:①了解不同种类金属、塑料的加工工艺和材料特性;②材料选择的适应性系统。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小组讨论材料选择的适应性;②教师利用图片和实物结合的方法展示不同材料特性;③师生讨论互动。

(2)台灯结构设计。能力目标:①掌握灯具结构设计步骤、方法;②能根据产品的属性特点设计、设计出合理的灯具结构。知识目标:①了解灯具的结构形式与特点;②灯具结构设计步骤、方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讲解,案例分析;②小组交流讨论,成员单独设计;③绘制灯具结构草图;④教师点评,辅导、总结。

(3)灯具行业标准与安全规范。能力目标:能设计出符合行业标准与安全规范的台灯。知识目标:了解灯具设计行业标准与安全规范。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将学生的设计拿出来全体讨论;②教师归纳总结;③学生改进设计。

(4)灯具设计工程结构图的绘制。能力目标:能绘制出符合制图规范的CAD工程结构图。知识目标:①灯具制图规范知识;②CAD软件的操作知识。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学生上机操作,教师巡回指导;②归纳总结。

(5)定案效果图制作。能力目标:①能运用相关设计软件制作灯具效果图。知识目标:①CoreIDRAW灯具效果图制作技法;②3DMax灯具效果图建模与渲染技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示范、演示、讲解;②学生练习,教师辅导;③教师点评,总结。

4.子任务四:设计提案子任务。

(1)设计排版。能力目标:①会设计构图;②能编排设计出具有艺术美感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版式。知识目标:①掌握灯具设计构图技巧;②掌握编排设计的各种版式。训练方式及步骤:①设计构思,草图练习,教师辅导;②教师讲解,案例分析;③小组讨论,教师点评。

(2)撰写设计说明。能力目标:①能有针对性的将设计的创新点展示出来;②能清晰地阐述设计的理由。知识目标:了解创新设计理念。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学生练习,教师辅导;②教师点评,总结。

(3)设计提案。能力目标:①能面对企业提案;②能根据企业的建议对原灯具设计作品作出修改。知识目标:①掌握灯具设计提案的方法;②了解面对企业的礼貌礼仪。训练方式及步骤:真实面对企业,采用情景教学方法。

四、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1.考核形式、内容。考核内容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形成性考核占40%,终结性考核占60%。

2.形成性考核包括考勤10%、学习态度5%、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5%、平时作业完成情况20%;终结性考核内容为可展示的结果与课后作业。

3.考核成员:企业代表、任课教师、学习小组长。职业教育新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新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以此改造新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灯具设计》课程整体设计以一个综合项目贯穿整个课程,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载体。项目的选择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具有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