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见的经济现象

常见的经济现象

常见的经济现象

常见的经济现象范文第1篇

王福重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定价:35.00元

在中国,经济方面的话题带有典型的民间和草根特点,每个人似乎都可以就身边和日常发生的事,比如通货膨胀、股市盘整、楼价飞升等发表个人意见,似乎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离得很近很近。而欧美情况正好相反,GDP、CPI、失业率、采购经理指数等经济数据,只是被财经界人士所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中难得谈论这些,哪怕是加税减税、物价补贴政策这些与人们日常紧密相关的事,也很难引起一般市民的兴趣和关注。

从人人都在谈论经济的中国到经济学脱离人间烟火的欧美,这就是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经济学研究看上去越来越深奥,却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采用抽象数学工具来解释经济现象,并没有取得比经济学原理更理想的结果。反而加深了人们对经济学的疏离感。一些经济学原理级别的通俗书籍近年来深受读者欢迎。因为它能贴近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王福重教授的《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就是这样一本书。

常见的经济现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统一战线;应用;探讨

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统战工作是一门科学,没有很强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是做不好的。统战干部要深入学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精通统一战线历史,做到心明眼亮,同时还要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掌握统战工作的个中门道,善于处理各种复杂敏感问题,努力成为行家里手。这一重要观点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学指明了方向。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统一战线学除了运用传统的研究手段,还有必要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从理论借鉴、问题拉动、文化交融等层次,实现对统一战线问题的整合性研究。因此,汲取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相关成果和研究方法,是统一战线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定位,乃是运用科学方法对个体、人际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进行研究,并为社会问题与人际矛盾提供解决之道的学科。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不同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都可以在这个学科中找到对应的认识、解释、预测和控制,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作用正日益凸显。在统战工作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中,社会心理学理论同样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需要统战工作者去探索和研究。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同人的思想状况保持密切联系的工作,在实践中就不可能完全摆脱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统战工作本质上是争取人心的工作,要富有成效地做好统战工作,统战工作者就必须与党外人士交心、交友,去深入地了解人、理解人,做一个洞察人心与人性的行家。有选择地吸纳社会心理学中的某些动态的、实用的、具有辩证思维的理论元素,对于进一步推动统战工作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近年来的实践与思考,我们尝试拈出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舍己的自动适应”、“社会焦虑”、“社会品格”三个重要概念及其在统战工作中的应用,试作探讨如下。

一、“舍己的自动适应”:思想交流中的无意识误述

社会心理学理论所说的“舍己的自动适应”,指的是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即一个人可能有许许多多的思想、体悟、希望以及甚至于感官的感觉,这些思想、体悟等等虽然在主观上好像是出自于内在的思考,但其实是外面加诸于其人的。我们在工作实践中经常能发现,有许多人自以为在主动而自发的思想、行为,其实并不然。当他们说“我认为”时,这句话似乎很明确而肯定,似乎惟一的问题是“我所认为的”是否正确,而不是“我是否在表达意见”。但一经用心理学原理来分析,我们便会发现,这其中往往隐藏着“舍己的自动适应”行为:某些人也许在大庭广众前侃侃而谈,但实际上并没有表达任何自身的意见,只是不知不觉在复述环境传递给他的某种看法。这种基于“舍己的自动适应”的意见表达实质是一种无意识误述。“舍己的自动适应”与催眠状态非常类似。有经验的精神分析师都知道,如果向一位被催眠者施以催眠术,向其灌输一种思想,被催眠者在醒来以后,往往会把处于催眠状态时灌输给他的思想当作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在催眠中暗示某人,当他在催眠后醒来,他会感到非常口渴;结果,这人在醒来会真的感到口渴而立即找水喝,但实际上当时他并没有处于口渴状态。像这样的情形在催眠中屡见不鲜,施催眠术的人可以暗示说,一杯咸盐水是一杯香甜的橙汁,于是受催眠者便会像喝橙汁一样津津有味地喝起咸盐水;施催眠术的人暗示说,受催眠的人手指断了,于是受催眠者就真的显现出痛苦的表情。“舍己的自动适应”现象在统战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举例来说,比如市委统战部曾组织几个党外人士召开一次小型的座谈会,参加座谈者中有一位是阅历丰富、久经考验的资深党外代表人士,另有两位是政治阅历尚浅的年轻党外人士。召开这次座谈会的目的,主要是想了解目前党外人士对本市正在推进的统一战线工作制度建设持何种意见,于是便向参加座谈者请教。我们还知道,这几位参加座谈的党外人士都已听到了最近市委召开统战工作会议的有关报道。对统一战线建设具有深入感悟的那位年长的党外代表人士思考一番,他考虑到当前的形势要求、本地的具体情况、党派组织的独特优势等因素,加以斟酌,然后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他可能会想到市委统战工作会议的报道内容,并引用了媒体中的有些消息来支持他自己的意见。但是,重要的一点是,他的意见和建议是他自己的思想产物,是他自己的看法。两位阅历尚浅的年轻党外人士中,有一个人可能知道他自己并不很清楚当前统战工作的有关情况,而且也觉得座谈之时也无法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因此,他坦白地回答说:“我不能提供什么意见,我知道的就是,市委统战工作会议是如此这般的部署。”另外一个年轻党外人士则不同。他相信他对统一战线知道得很多,虽然实际上他不过浮光掠影地知道一点情况而已,但他认为他必须有能力回答每一个问题。因此,他想了一下,然后把“他的”的意见讲了出来,其实,他的意见不过是媒体报道的消息而已。当请教他这样说的理由时,他会告诉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等等,他得到了这个结论。从表面上来看,这位年轻党外人士的行为和那个年长的资深党外代表人士的行为是一样的。然而,如果我们更密切地予以分析的话,就会发统战理论与实践现,这位年轻党外人士只是毫无保留地接受了媒体的报道和提法。可是,由于他觉得必须表示自己的看法,所以他忘记了,他是在重复媒体报道的权威意见,故而相信,他的这个看法,是经过自己的思考而获致的。而实质上他所提出的种种理由,也是虚假的理由,其目的是想使他的意见显得是他自己思考的产物。他自以为这是自己的意见,其实不过是不自觉地承袭媒体和权威人士的意见。也许他的意见是对的,而那个年长的资深党外代表人士的意见是欠妥的,可是无论如何,对的并不是“他的”意见。我们观察党外人士对于若干事情的意见时,常常可以发现到上述类似现象。比如说,我们向一位正在读报学习的党外人士,请教对某一政治问题的看法时,“他的”意见其实就是他从报纸上看到的说法,然而,他却相信,他所说的乃是他自己思考的产物。在问题上,也经常发现“舍己的自动适应”现象。淮安市委统战部曾对本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问题进行过一次调查。接受问卷调查的200多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自认有的占30%以上,其中一大半信仰佛教。经调查发现,对真正的宗教教义,许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其实并不笃信;他们的信佛,更主要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和功利性目的。有位受访的民营企业家在受访时就明确表示:“我平时信佛,对佛教的具体内容压根不懂,只是看到周围很多人都在信,觉得心诚则灵,也就信了。自己深感只要多做善事,行善积德,一定会有福报。”这样的所谓和宗教人士追求定向和献身的需求,其实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也是很不真实的。虽然行善积德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上的扶贫济困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来说也有负面作用,与我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流方向也是背离的。对此,统战部门应加强引导,帮助他们克服这种“舍己的自动适应”,真正在思想上和人格上独立起来,从似是而非的转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之中。从上述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我们去了解一个人,最重要的在于洞察这个思想,是否是一个人自己的思考结果,而不仅仅在于这个思想的内容,是否是正确。比如在征求党外人士意见的例子中,年长的资深党外代表人士的的意见可能是欠妥的,而那个重复媒体报道的年轻党外人士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由此可见,虚假的思考也可能是非常合逻辑与合理的,但实际上这种合理化的行为,却由种种非理性及主观的因素所决定。这种合理化行为可能与事实、与逻辑思考是矛盾的,但是它本身在外表上却常常是言之成理的。各种“舍己的自动适应”行为,之所以在本质上是虚假的,乃是因为它不是这项行为的真正动机。总之,在对党外人士进行政治引导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一点是,既要知道他们“想些什么”,更要知道他们“如何地思想”。凡是由积极的思考所产生出的思想,永远是鲜活的。所谓鲜活,不一定是指别人未曾想到的,而是指思想的人真正把思考作为一种工具,用以发现在外界或内心中的一些真实事情和切身感悟。因此,统战工作者如能深入了解和把握“舍己的自动适应”这一社会心理学内涵,将大大有利于与统战对象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仅靠一个人的话是否合逻辑,是不能判断出他的话是否是出于衷心的,我们必须还要考虑到这个人的心理动机。

二、“社会焦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心理学上来说,焦虑是人们遇到矛盾和困难时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通常由于情绪或心理上的内在冲突,引起忧虑和不安。而社会焦虑,则又称为群体性焦虑,主要是指某一社会群体中普遍存在这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价值取向多元、人心飘浮不定的社会氛围中,社会焦虑这一现象也经常在某些统战成员中普遍呈现,尤其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中,这一现象比较突出。淮安市委统战部曾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社会焦虑问题组织过专题调研。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似乎和“焦虑”一词有着很大距离,他们拥有金钱、事业、名誉,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总是一副勇于进取、精明强悍、春风得意的形象,被认为理所应当拥有富足的生活和极大的幸福。但调研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焦虑现象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中不仅是个体现象,而且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反应。这种焦虑既和当前的经济大气候、发展大环境有关,也与个体人格的发展密切相关。对这些思想和精神状况,只有从社会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观察,才能得出比较合理的解释。对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来说,最直接可见的是当前因企业经营环境引发的焦虑。当前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对严峻的全球经济动荡和竞争力加剧的市场大环境,压力巨大,很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宏观形势心存忧虑,对当前的融资难、高成本、高税负、行业恶性竞争等问题解决信心不足,这是导致产生心理焦虑的一个主要根源。例如在调研访谈中,淮安本地一位颇具影响力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就说:“平常人觉得我们老板很风光,其实我们内心充满了焦虑。近10年来,我感到企业的发展比之前10年有明显恶化,不像过去那么顺风顺水。政府对企业的管理越来越严,银行对企业的压榨也越来越大,民营企业不找关系、不打点,基本不可能贷到款。有时很怕自己走错了一步,资金链断裂,就此倒下去站不起来,这样的事情我亲眼看到多起,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近年来谋求上市,企业几乎脱了一层皮,经常有媒体的‘黑记者’来敲竹杠,中国的舆论氛围差,咱们也惹不起。整天就像是坐在火山口上,心理压力很大。”以上这一段话,颇能说明当前引发某些民企老板心理焦虑的环境因素。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群体性焦虑还有政策执行的原因。近年来国家和省市与时俱进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战略,连续出台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某些政府部门对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依然区别对待,扶持政策的执行层面存在着较大阻力与较多问题,政策兑现的“天花板现象”、“弹簧门现象”严重影响到企业对政府部门的信任。许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面对某些政府管理部门的刁难、潜规则和不公正待遇,大多选择忍耐和顺从,长时间处于矛盾状态中,产生心理焦虑也就在所难免了。另外还有人际关系引发的焦虑。有些民营企业家坦言,社会人情淡漠,生意场竞争激烈,围绕身边的人大多抱有利益交换目的,缺少真正的心与心的交流。贫富差距的加大也使其他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产生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公平感,从而加重仇富心理,虽然社会公众在意识层面上都能认识到,富人并不是坏人,坏人也并不都是富人,但社会发展的逻辑,往往是每逢社会矛盾激化和不满意度增加之时,富人就会成为公众发泄不满的对象。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普遍感到自身是处于一个仇富情绪围绕的环境中,自然难以保持心境的平和。如果深入分析,这种群体性心理焦虑可能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总之,必须探根求源,才能有效地加以引导。要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工作,除了积极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化理想信念教育,还需针对他们特有的焦虑状况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将焦虑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这也是当前统战部门亟需去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条件具备,还可邀请职业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进行专业疏导,以帮助他们洞察焦虑的内在根源,更好地克服焦虑,调适心态。

三、“社会品格”:引发群体行为的重要心理动因

在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社会品格的概念乃是指一个群体所共有的品格结构的特质,其形成的基本因素是一个团体共有的生活经验、方式及社会实践。“社会品格”这一概念的本质是品格的动态性,这种品格对于某个群体来说,乃是共同的品格特质,它有效地决定着该群体成员的各种思想和行为,是一个群体中多数份子的人格结构之基本核心。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秩序中,如何引导某一群体的行为,使其成为一种积极性的、创造性的力量,那么就有必要对社会品格加以研究。就社会心理学的动态意义而言,品格是一种特定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由于人们的需要必须动态地适应某一特定的社会形态,人的精神于是形成。反过来说,品格也决定每个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因为除了纯逻辑的因素外,思想都是受思想者的品格结构所左右,包括整个理论系统与单独的观念,诸如合作、协商、求同存异等,也都是受思想者的人格结构所左右。社会品格这一理论概念,对于统战工作实践来说是十分有用和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品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能量结构,它不仅凭借简单的体力能量而出现,还会以一种心理能量的特殊形式而出现。例如,一个具有攻击和暴力倾向的群体成员,必定具有好斗的品格以及虐待、对抗的激情。而一个热爱和平的社会组织的成员,必定具有反对暴力以求协作的意愿。社会品格这一概念,可以有效地回答目前统一战线理论中尚未充分论及的一些重要问题。为什么某些社会群体的社会主义优越意识不能像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有效?为什么不同民族、阶层的个体间冲突会延伸到群体从而导致矛盾的激化?这类问题的答案往往就存在于社会品格的现象之中。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一个社会中许多不同的群体或阶层,各有一种特殊的个性,只有以此特性为基础,许多观念才能得以发展和成为有力量的。比如说,我们现在认为协商与合作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方式,可是如果向某些宗教极端主义者介绍政治协商的观念,将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这些人具有一种不同的个性结构,因此,他们很难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加强协商和合作的原因,即使他们懂得我们的语言,也无法了解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样地,一些组织及具有和分子同样品格结构的人,都认为任何相信不同信仰、不同种族的群众可以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人士,不是傻子,就是在扯谎。由于他们所具有的那种社会品格,对他们而言,如果生命是无痛苦和无灾难的,简直和自由平等是一样令人难以想像的。再以网络意见人士统战工作为例。近年来,淮安市委统战部对网络意见人士组织了重点走访调研,发现这一群体人员的构成虽然呈现多样性,但却具有共同的社会品格。他们中既有社会名流,也有草根人物,大多数是或自认为是某一领域内的专业人士,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具备较大影响力,但是通过网络平台却成了广受公众关注的信息者;他们写作能力强、反应快、观点尖锐,意见常常偏激而可行性不强。在当前不太健康的网络环境中,保持异见并与主流舆论唱反调,往往更能使“眼球经济”获得成功,博得更多的点击率,这也是许多“大V”的成功之道。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市委统战部将“网络意见人士品格”定义为个人的、价值多元的、批评型的、激进的、分散的、缺乏服从和合作观念的品质的累积,并且是一个动态的结构。经分析研究认为,如果简单地试图通过行政力量来改变它,这一结构可能会通过语言暴力,或者通过故意沉默而表现出强烈的抵制;如果试图采用经济上的优惠措施来解决,恐怕也很难对它产生任何效果。针对此种状况,统战部门决定通过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开展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做法,就是充分利用党派团体和党外人士的特殊身份,运用统一战线具有的这一特殊的“话语权”功能,在多个场合开展了一系列思想引导工作,结果显示这一做法比党政机关的行政手段更为有效。工作实践证明,与网络意见人士打交道,不仅要学会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声,通过线上互动、线下沟通等方式加强与代表性人士的联系,还必须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社会品格结构,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对于其他统一战线成员来说,无论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还是民族宗教界人士群体,同样也是如此。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多跟不同群体交朋友。就统战工作而言,面对愈演愈烈的社会转型、阶层分化和思想多元,面对面广量大的各类统战对象,统战部门的思想引领工作只有深入了解把握各方面成员的社会品格、心理状态,才能精心定制具体而微的专门方法,起到打动心扉、登堂入室的效果。通过加强对社会品格的研究和积极引导,使某一群体中大多数人的社会品格和此类群体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客观工作相适合,人们的行为就会成为有建设性的正能量,而这种有建设性的正能量对社会的健康有序运转,是不可缺少的。以上对“舍己的自动适应”、“社会焦虑”、“社会品格”三个概念的探讨及其应用,只是我们将社会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统战工作的一个初步探索与尝试。事实上,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向来是密不可分的,广阔的统一战线可以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鲜活的社会实验室,而对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吸纳也必将为统一战线学的创新发展注入更加新鲜的血液。

总之,积极地创造性地汲取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精髓,将其恰当地应用于统一战线有关现实问题的“深耕细作”,这是破解当下统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的又一个新的有效途径。

作者:刘志勃 单位:淮安市委统战部研究室

参考文献:

[1]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画出最大的同心圆———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讲座[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菁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2005.

[4]仲波,张华,刘志勃.非公经济人士“群体性心理焦虑”现象调查和对策[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4).

常见的经济现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女研究生;经济独立;功利主义择偶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297-03

一、问题的提出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理论取向。他们将人看做是富有理性的经济人,认为人在行动时,总是仔细盘算,对行动的成本和利润加以权衡,尽是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在利润的行动方案。社会交换论者吸收了以上关于成本、报酬、利润等概念,因为在他们看来,经济学对商品交换的分析不仅适合于经济领域,也适合于社会领域。他们摒弃了成本与报酬只涉及物质的说法,而把情感的内容也引进了成本与报酬,从而使经济学更接近于社会学。交换理论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并认为交换就像在经济和市场中的买卖一样,总是期望有投入便有收益。从古至今,这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在社会上广泛适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某种意义上,男女间的择偶过程也是某种交换的结果,而婚姻是一种持续进行着的交换过程,是一生中“最漫长的交易”。

与经济市场不同的是,在婚姻市场中使用的货币是由个人所持有的社会价值特征组成的,这些特征包括年龄、外表、经济条件等等。在择偶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尽可能多的去获取,以交换我们自己的社会属性。在当今社会,如果一个年轻女孩用她的青春和美丽与一个中年男子的较高社会地位和经济安全进行交换时,通常被认为是恰如其分的。不论我们承认与否,这类交换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稀疏平常,择偶的过程也像是其他市场上的交易过程一样,商品是合格的男方和女方,两者等待着在某一个价钱作交换,而这个价钱建立在某些对方所重视的交换条件之上,比如家庭背景、经济地位、教育程度、相貌、年龄、人品等等。在交换过程中,每个家庭或个人都希望找到能满足自己交换条件的对象。因而,无论是在影视剧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能见到的一种婚姻交易就是一位年龄较长、事业成功的上流社会家庭出身的男士跟一位美丽、年轻来自较低社会阶层的女子,这女子的美貌和青春就是她的嫁妆,允许她嫁到较高的地位。也正因为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使得我们在择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功利主义”的思想。

从另一方面来看,改革开放后,随着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盛行,女性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特别是女知识分子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参与程度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显而易见的提升。这部分群体在比例扩大的同时,其与男性的差距也在减小,事实上,中国女性大学毕业生的数目已经超过了男性,且绝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都能够实现经济独立。那么,在目前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作为女知识分子群体一员的女研究生在择偶时对男性经济以及男性背景的依附程度如何?女研究生的独立性在择偶时是否真正脱离男性的阴影,走向“独立”呢?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以天津理工大学“80后”女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探究男性的经济条件及背景对女研究生择偶观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女研究生的择偶独立性。

二、实证分析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天津理工大学60位女性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和调研。为提高填答问卷的质量和问卷的有效回收率,笔者亲自走入女研究生宿舍发放问卷、陪同填写并当场收回。对回收的问卷初步整理,得到有效问卷59份,问卷的有效率达98.3%。

(一)变量的设置

根据对已有文献的参考,本文选用男方的人品、性格、生活习惯、相貌体型、学历、年龄、家庭背景、工作、收入、在女方身上的消费额这十个变量作为影响女研究生择偶条件的自变量X。将“对现任恋人满意与否”作为因变量Y来测量女方的择偶观,它来自调查问卷中的“你对你现任的恋人满意吗?”这一问题的回答。

(二)模型的选择

在数学模型中,自变量和因变量都采用虚拟变量表示,建构由多个解释变量及一个因变量组成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以X1,X2,……Xk分别代表二分响应变量Y的k个解释变量达到“满意”的概率。回归模型如下:

logit[P(Y=1)]=β0+β1x1+β2x2+……+βkxk

(三)分析过程

本文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极大似然值法对所建立的Logistic模型进行估计,为避免异方差的影响,利用怀特异方差一致标准差估计的方式检验,采用向前逐步进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

模型1的卡方检验结果X2=629.581,P

由于模型1中,自变量X3生活习惯、X5学历、X6年龄回归系数的P值均大于0.05,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我们进一步对模型1进行修正,重新做回归分析,得到表2。

所得修正模型的卡方检验结果X2=613.409,P

logit[P(Y=1)]=-5.812+1.782X1+0.596X2+1.163X4-

1.377X7+1.904X8+1.801X9+2.397X10

表2中有显著性的解释变量为:X1、X2、X4、X7、X8、X9、X10,说明男方的人品、性格、相貌体型、家庭背景、工作、收入及对我的消费额这些自变量与女研究生的择偶观有相关关系,且其中人品、工作、收入、对我的消费额相关性显著。

(四)影响因素分析

1.显著的变量

从以上调查结果看,样本女研究生对男方条件满意与否跟男方对其消费额、男方收入、男方人品、男方的工作依次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方面说明了样本女研究生在择偶时注重的“交换条件”,从传统的“人品好”慢慢融入了对男方经济背景的考量;另一方面在数据分析中,自变量X10男方对其消费额及X9收入这两个自变量的P值明显小于0.05且其Wald检验值都很大,进一步说明了男方对女方的花钱态度、男方经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女方对其的满意度。这也验证了在本次调研过程中常能听到的那句话:“重点不在他能挣多少,而在于他肯为你花多少。”除了以上两点,男方的家庭背景及其工作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家庭背景的回归系数为负,经过了解,我们发现,很多样本女研究生在恋爱后对男方的家庭背景虽然介意但并不满意。另外,在问及“面包与爱情的关系时”,没有任何一人选择“爱情大于面包”。可见,从前由“爱情”主导的恋爱自由,已经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女研究生在择偶或恋爱时,对男方的经济条件及家庭背景都有较高的期望和依赖。这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在目前择偶的这个交换过程中,男方的经济背景已是越来越重要的筹码,女方对男方在心理上仍存在一定的经济依赖思想。

究其原因,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当问及“本次恋爱的动机”时,有42%的人选择“年龄到了,该找个对象了”,33%的人选择“向往爱情,为了爱情”,0人选择“因为空虚,而且身边多数人都有对象”或“男方的背景对我将来有帮助”。可见,对男方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工作要求较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来自女方对婚姻的态度,认为适婚年龄的自己该找的对象一定要“靠得住”,那么如何才算“靠得住”?在完全融入对方生活或者说结婚之前,大多数人认为对这类问题的答案通常建立在男方经济背景的基础之上。通过更进一步的研究,笔者发现,虽然功利主义择偶观在当今社会已是不可否认的现象,但在功利的尺度方面,绝大多数人能有一个较好的把握,这主要体现在调查问卷中对“您能接受大学生因为经济因素做二奶或是周末情人这种社会现象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上。经统计,有67%的人选择不能接受,33%的人选择“无所谓”,0人选择接受。可见,功利主义择偶观并未影响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当今社会,绝大部分人都持有正确的底线和态度。

另一方面,在关注男方经济实力的同时,大多数女方还是把择偶的目光放在了人品上。传统的择偶标准重点一般放在男方的人品、长相及体型、性格等生理条件上,因此,这些自变量与女方择偶观显著相关也就在情理之内。

2.不显著的变量

值得注意的是,男方的年龄、学历和生活习惯被剔除在择偶条件之外。我们应该这样看待这个结果:虽然显著性不明显,但并不是说一点也不重要,这是样本女研究生的主观想法认为在选择对象时,其他条件的重要性较大,而男方的年龄和学历已经不是考点或障碍。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女研究生是站在学历金字塔中上层的批量产品,在“第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和诸如“剩女”这类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男方的学历和年龄对择偶条件的影响有越来越弱的趋势。

对男方生活习惯忽视的原因可能主要来自女方还未融入其日常生活,平时见面的时候,对其是否有烟瘾、是否酗酒或者是否讲究个人卫生这类生活习惯问题并未留心,因而造成了对女方择偶标准影响不显著的现象。

但这些不显著的变量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女研究生在择偶交换过程中的功利思想及对男方经济条件的重视或依赖程度。

三、结论

笔者认为,正如交换论中霍曼斯用经济学的方式解释社会现象一样,婚姻市场中的择偶过程也与经济市场上的交换过程相似,只是择偶过程使用的货币是由个人所持有的社会价值特征组成的,这些特征包括年龄、外表、经济条件等等。在择偶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尽可能多的去获取,以交换我们自己的社会属性。进而功利主义的择偶条件应运而生。

随着改革开放和女性主义思想在社会的传播,即使当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社会参与程度以其独立性都显而易见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在择偶过程中,女方在心理上仍未真正达到独立,对男方仍存在一定的经济依赖思想。本文以天津理工大学部分女研究生为研究样本,以影响其择偶交易的交换条件为出发点,样本范围虽小,但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当代高学历、高年龄、高要求的“三高剩女”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其功利主义择偶观的发展趋势。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男方的人品、工作、收入及其对女方的消费额与女研究生的择偶观显著相关。可见,从前由“爱情”主导的恋爱自由,已经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但这种功利主义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当今社会并未影响到样本女研究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参考文献:

[1] 杨南丽.大学生婚恋观与高校教育[J].昆明大学学报,2008,(3).

常见的经济现象范文第4篇

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认为,经济理论是用来解释经济现象的,经济理论的重要性决定于该理论所要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世界的经济中心在哪里,世界级的经济学大师就更多地出现在哪里,英国和美国的获奖者多就是这个原因。而另一种解释则认为,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没有得到世界的普遍认同,因此中国学者的经济学研究也没有得到世界认同。

表面上看,这两种解释都颇有道理,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破绽。虽然英国、美国相继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但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为世界所瞩目,大量的外国资本纷纷涌入中国内地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世界经济中心有逐步东移的迹象,因此破解中国经济的发展之谜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学家普遍关注的话题。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就曾经说过:谁能正确解释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谁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最有资格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正是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家。

其实,中国的经济学家之所以与诺贝尔经济学奖绝缘,与我们的“伪经济学家”太多和学界风气不正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比较国外经济学家和国内经济学家的区别时,我们发现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存在着以下缺陷:

一、国外经济学家是用计量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表达经济学的观点和看法的,而中国的经济学家是用嘴来解释经济现象,表达自己观点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经济学家在不同的场合侃侃而谈,而一些并没有任何研究成果的人就是因为谈得多而被封或自封为所谓的“知名经济学家”。

二、国外的经济学家以研究为目的,所以他们的研究经常需要政府、大学和企业界的正常资助,而中国的部分经济学家是以挣钱和挣名声为目的,热衷于参加各种企业和媒体组织的活动,大捞出场费。这就造成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往往非常有钱,能够开得起“大奔”,住得起“豪宅”。为了获得利益和名声,许多经济学家都兼任某些大公司的董事,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常见的经济现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利福平;眩晕;步履不稳

[中图分类号] R595.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0-0112-01

临床上引起眩晕、耳鸣、运动失衡等共济失调现象的药物主要是氨基糖甙类,抗结核药物中异烟肼因易透过血-脑屏障可出现共济失调现象,而利福平作为主要的抗结核药物之一,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含量较少,引起类似的症状较少见[1-3]。本文将1例利福平致眩晕及步履不稳病例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男,45岁,自由职业,2010年3月因“低热盗汗半年”来我所就诊,X线胸片示右上肺斑片影,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匀,PPD试验强阳性,痰涂片检查(-),结合临床诊断为右上肺继发性结核,涂(-),初治,进展期。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及血糖均正常。治疗方面:强化期2个月,给予异烟肼(0.6 g)、利福平(0.6 g)、乙胺丁醇(1.25 g)、吡嗪酰胺(2.0 g),巩固期4个月,异烟肼(0.6 g)、利福平(0.6 g)均隔日1次,同时加强护肝,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患者用药半个月后出现眩晕、恶心、站立不稳、视物旋转、反应迟钝及记忆力减退症状,同时伴有嗜睡,造成工作、生活的不便。且患者既往无类似病史,无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体温37℃,呼吸20次/min,脉搏83次/min,血压130/80 mmHg,体重65 kg,神清,慢性病容,右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请神经科医生会诊: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眼球运动无震颤,颅神经未见异常,生理反射存在,未查出病理反射。脑电图轻度异常,考虑:1:抗痨药物副反应?2:椎-基地动脉供血不足?按会诊意见,嘱患者减少睡前活动量,可喝一杯热牛奶,避免使用咖啡和浓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白天的活动量,加用眩晕停,25 mg/次,1日3次,同时继续服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半个月后症状稍减轻,躯干部出现风团样皮疹,浑身搔痒,考虑到可能是药物引起,遂停用可能性最大的利福平,给予抗过敏治疗,一周后过敏症状消失,意外的是患者眩晕及步履不稳等现象明显减轻,7 d后症状完全消失,初步考虑该现象是利福平所致,因患者要求再用利福平治疗,遂加用利福平常规量0.5 g治疗,7 d后又出现眩晕等症状,表现及程度同前基本一致,告知患者立即停用利福平,症状在停药第2天后减轻,继续服用眩晕停,患者共济失调症状在第4天基本消失,遂停用眩晕停,其他抗结核药物继续服用至疗程结束,此种不良症状再未出现。

2讨论

利福平是最强的抗结核药物之一,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敏感细菌的核糖核酸聚合酶的活性,从而阻断核糖核酸的合成,属全效杀菌药,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不良反应有肝损害、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及过敏等[4,5]。临床上引起眩晕、耳鸣、运动失衡等共济失调现象的药物主要是氨基糖甙类如链霉素、卡拉霉素和卷曲霉素等,抗结核药物中异烟肼因易透过血-脑屏障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和周围神经炎,出现共济失调,但利福平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含量较少[1-3],目前尚未见有利福平致共济失调的报道。该患者既往体健,症状的出现与消失和利福平密切相关,故可确定为利福平所致,因为它很少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常以为是异烟肼所致,但该例患者的表现显示不良症状与异烟肼无关,而且使用其他抗痨药物未发现类似现象,所以在临床工作中,使用抗结核药物时应因人而异,考虑问题应全面,注意特殊情况,只要我们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但在临床上要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马玙,朱莉贞,潘毓萱. 结核病[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11-512.

[2] 焦安国,肖长生,薛复洲. 抗结核药物副反应及防治对策[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

[3] 屈金芳. 口服利福平胶囊致过敏性休克1例[J]. 西北医学杂志,2001,16(6):27.

[4] 何显雄. 异烟肼致眩晕及步履不稳1例[J]. 中国防痨杂志,2010,32(7):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