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见内科疾病的护理

常见内科疾病的护理

常见内科疾病的护理

常见内科疾病的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预见性防跌倒护理;综合内科病区;应用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182

综合内科病区患者组成较为复杂, 成年和老年患者均有, 但以老年患者居多, 为跌倒高危群体, 多数患者免疫力低下、反应迟钝、平衡力降低, 且受疾病影响, 更容易出现跌倒风险, 跌倒后可加重患者病情, 对其治疗和后续康复均产生不利影响[1], 威胁日常生活质量, 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因此, 在综合内科病区加强跌倒的预防非常重要。本研究分析了预见性防跌倒护理在综合内科病区中的应用,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150例综合内科病区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或行走困难现象, 疾病均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确诊。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和预见性组, 各75例。传统组患者男43例, 女32例;年龄24~78岁, 平均年龄(35.13±14.29)岁;消化内科疾病、神经内科疾病、心内科疾病、呼吸内科疾病、其他内科疾病患者分别为26、21、15、11和2例。预见性组患者男44例, 女31例;年龄25~78岁, 平均年龄(36.01±14.00)岁;消化内科疾病、神经内科疾病、心内科疾病、呼吸内科疾病、其他内科疾病患者分别为25、22、15、10和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传统组患者护理方式为常规综合内科护理, 遵医嘱给予对症护理干预、常规药物、饮食等护理, 以医嘱护理为主。

预见性组患者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预见性防跌倒护理, 具体包括:①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 并制定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患者入院后, 责任护士全面查收患者临床资料, 包括有无家属陪护、跌倒史等, 划分高危人群, 并作警示标识。②健康宣教。对高危患者加强宣教, 向患者和家属说明跌倒危险性, 强化其安全意识, 并签署防跌倒安全知情同意书。对无陪护者要求家属陪护, 并对患者做好警示工作, 可在床头或床尾挂上防跌倒提示牌。③科室护士做好交接班工作, 加强夜间巡视, 并为患者创造安全的住院环境, 如地面保持干净和干燥, 病房内光线充足, 避免障碍物;对行走不便者在洗澡、下地活动等均需有人陪护, 厕所地面要用防滑垫, 同时让患者穿防滑拖鞋等。④服用相关药物前要加强对患者防跌倒的指导, 如镇静类药物, 应在完全清醒后再下床, 应用降压降糖药应说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让患者和家属及时发现异常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⑤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 给予其充分心理支持, 关心患者, 使其感受到关爱, 消除抑郁等不良情绪;⑥加强对患者的锻炼。日常生活上需注意醒后3 min再起床, 起床后3 min再站立, 站立后3 min再行走, 并强化其平衡功能锻炼。⑦定期对病房环境进行安全检查, 对跌倒风险隐患进行排查, 如地板、浴室地面、呼叫系统、地面障碍物、病床滑轮等。

1. 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跌倒风险发生率、平均跌倒次数、生活质量分数的差异, 并对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评估。生活质量分数最低为0分, 最高为100分, 分数越高, 说明生活质量越高[2]。满意度设置调查问卷[3], 分为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三项, 满意度=(不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跌倒情况和生活质量对比 与传统组相比, 预见性组跌倒风险发生率更低、平均跌倒次数更少, 生活质量分数更高(P

2. 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与传统组相比, 预见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P

3 讨论

预见性护理在临床中为新型护理模式, 其具备良好前瞻性, 通过让护理人员结合以往护理工作中的相关经验和患者生理状况, 对潜在护理风险进行预先估测, 并采取前瞻性措施对未发生的护理风险进行遏制的一种护理方式[4]。

综合内科病区患者容易发生跌倒风险, 其跌倒影响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疾病因素[5], 如病房环境设施不完善、过道存在障碍物、地面潮湿、患者病情危重、服药后不良反应、心情低落等均可引发跌倒。本研究传统组患者护理方式为常规综合内科护理, 预见性组患者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预见性防跌倒护理, 主要从高危人群的评估和预见性护理措施的制定、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用药指导、强化训练、提供安全的住院环境、做好交接班工作、定期排查风险等方面强化防跌倒工作[6]。

综上所述, 预见性防跌倒护理在综合内科病区中的应用效果确切, 可有效降低跌倒风险发生率, 减少跌倒次数, 对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有推动作用, 可缓解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1] 陆瑞珍, 麦洁文, 刘兰萍, 等.预见性防跌倒护理在心脑血管病区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1(15):73-74.

[2] 鲍婧.跌倒风险分级护理在心内科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应用. 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21):1958-1959.

[3] 孔秋焕, 刘玉珊, 楼数慧, 等.肿瘤内科患者发生跌倒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z1):39-40.

[4] 李艺珍. PDCA 循环管理模式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跌倒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11(3):105-106.

[5] 萧蕊英. 2012年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跌倒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z1):173-174.

常见内科疾病的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普外科;手术;心理特点;护理

普外科手术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对普外科各疾病症状的处理具有优越的疗效。新时期医疗研究显示,除了对普外科患者采取整个的手术操作外,还可适当地进行心理护理。通过护理稳定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状态,保证术后能以加快病情的有效恢复。本次研究对我院的80例进行对比分析,掌握普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状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为随机性抽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普外科手术的患者资料,一共80例。所有患者的年龄范围25-65岁,平均年龄45.2±4.0岁;其中男性50例,平均年龄48.5±3.5岁;女性30例,平均年龄42.8±2.6岁。80例普外科患者中,肝脏20例,25.0%;胆道10例,12.5%;胰腺18例,22.5%;胃肠12例,15.0%;其它(肛肠、血管疾病、甲状腺)20例,25.0%。

1.2 方法

1.2.1 分组 此次选择的80例平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采用随机分配方式,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两组普外科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2 护理 观察组普外科患者围手术期除了正规操作外,40例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对照组仅按照常规手术流程。术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判断心理护理对患者病情的恢复作用。

2 结 果

根据普外科围手术期常见的几种心理状况,包括: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四种,手术结束后对比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病人的心理状况,见表1。

本次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心理状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普外科手术是临床常用的病症处理方法,也是彻底清除病根的最有效方式。随着医疗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除了按照标准规范实施治疗外,还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术前、术中、术后均实施心理疏导,使其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3.1 普外科的常见疾病 普外科是以手术为主要方法治疗肝脏、胆道、胰腺、胃肠、肛肠、血管疾病、甲状腺和的肿瘤及外伤等其它疾病的临床学科,是外科系统最大的专科。普外科即普通外科,一般综合性医院外科除普外科外还有骨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等[1]。有的医院甚至将普外科更细的分为颈乳科、胃肠外科、肝胆胰脾外科等,还有肛肠科、烧伤整形科、血管外科、小儿外科、移植外科、营养科等都与普外科有关系。一般来说普外科包括的疾病有:颈部疾病、乳腺疾病、周围血管疾病、腹壁疾病、胃肠疾病等。目前,国内对普外科疾病处理多数选择手术方式,由主治医生按照标准流程操作,以综合处理普外科病症,可取得显著的疗效。

3.2 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的意义 常规普外科手术操作取得的治疗效果显著,但围手术期实施心理治疗措施也不容忽视,双方面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由于心身疾病的治疗和转归与心理社会因素更加密切,普外科患者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变化直接影响着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程度[2]。因此,对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次观察组40例接受心理护理,其主要目的在于:①解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②正确及时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尽早适应新的角色及住院环境。③帮助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④缩短患者临床治疗的时间,使其身体机能尽快恢复健康,在心理上保持较好的状态。同时,从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治疗费用的开支。

由于突然充当病人角色以及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改变,病人往往难以一下子适应,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心理护理,帮助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3]。心理护理不但有利于病人康复,还能贯穿于对病人实施的整体护理中,提高护理效果。本次观察组、对照组病人在术前、术中、术后等阶段,通过实施心理护理不仅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使病人早日康复。

4 结 论

总之,护理学是临床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将其运用于普外科手术指导可取得良好的辅助疗效。通过本次两组患者对比,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是围手术期病人多见的四种心理特点,制定且实施综合性的心理护理方案后,患者的心理状况得到恢复,病情恢复期缩短。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普外科常见疾病及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J].临床护理学,2011,15(12):37-39.

常见内科疾病的护理范文第3篇

【摘要】 心血管内科是高风险的专科之一 , 心血管系统疾病来势凶猛, 有时病情突然恶化甚至发生在病情已获改善的情况下, 使得护理工作存在于整个医疗活动的全过程,因此, 提高护理人员认识和加强护理管理尤为重要。

【关键词】心血管; 护理管理

心血管疾病, 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 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 主要包括心脏、 血管( 动脉、静脉)、 微血管, 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肌梗死、 心绞痛以及心力衰竭等, 其种类繁多, 病因复杂, 它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也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心血管疾病患者越来越多, 近年来,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门诊, 住院患者中占较高比例的疾病之一, 也意味着心血管疾病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对心血管内科护士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护理工作的内容有着更深刻的变化, 因此加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护理及管理工作相当重要。

1 护理重点

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 医生强调最多的是患者要有足够的休息, 因为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 会极大地影响疾病的治疗, 甚至导致更为恶劣的后果, 其中, 出现最多的情况就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而每发生一次这样的情况, 对心脏就是一次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 凡是会影响患者休息的因素,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都是要引起重视, 并尽量避免, 这同样是护理工作的重点。

1.1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 做好皮肤护理, 防治压疮的发生,病房内空气要新鲜, 温度( 湿度适宜$ 做好口腔护理, 预防交叉感染$ 根据专科用药特点, 做好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应加强夜间巡视, 如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 及时通知值班医生, 并立即让患者取坐位或坐卧位,必要时两下肢下垂, 减少回心血量, 减轻肺部瘀血,饮食护理, 指导病人在去除病因, 药物治疗的同时, 改善饮食习惯,饮食以清淡为主, 多吃新鲜蔬菜、 瓜类和粗粮, 少吃油腻及含脂高的食物, 胆固醇控制在(5.2mmol/L围内), 密切观察患者进食情况, 避免摄入高钠( 高脂饮食及暴饮暴食, 也应避免摄入太少, 以免引起水( 电解质失衡.

1.2 心理护理

人体血压易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增高,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问题最为常见, 医护人员应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来松弛患者的精神状态, 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刺激心脏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通过耐心的解释、热情的安慰、 适当的保证鼓励和开导患者,诚恳与患者交谈, 用对躯体症状进行清晰和令人信服的解释, 使患者心情舒畅, 对治疗信心充足, 从而及时做好健康教育指导, 争取多方面的社会支持,运动护理, 适当运动对心血管病人是非常有好处的, 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降低血压、医护人员应指导心血管病人的按照永恒、规律、循序渐进、适度的原则进行适当运动, 多在室外走动、对中老年人来说, 最好的运动方式就是步行和太极拳,关爱护理, 树立“ 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端正服务思想, 改善服务态度, 提高服务质量"制定节假日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规范节假日期间须严格管理的护理薄弱环节,建立护士告知签字制度,危重病人检查医护人员要陪护, 并根据情况备好应急抢救药品及物品,主动询问患者的睡眠及进餐情况, 对长期卧床患者进行翻身、拍背,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 时常给患者关爱的眼神( 亲切的微笑, 以稳定患者情绪, 增加安全感和信任感。

1.3 出院后的护理建议, 出院后要对患者及其家属宣传有关疾病的防治与急救知识, 教育患者出院后应当精神放松、心情愉快、合理膳食、 少量多餐、忌烟酒, 注意劳逸结合, 避免各种诱因对疾病的影响,同时嘱患者要遵医嘱, 按时、 按剂量规律服药, 不能随意减量、加量或停药, 搞好定期复查工作, 嘱咐患者不适随诊。

2 加强护理管理的对策

2.1 加强护士政治素质教育和管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对医院、护理部、科室的规章制度,护士职责、护理法规、职业道德规范、临床护理差错预防等, 提高护士热爱本职工作,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意识,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 严格把各项护理制度落到实处。

2.2 专科知识培训和管理,每周有计划的组织学习专科理论知识、常见多发疾病护理常规、 心电监护技术、心电图分析判断、新技术的应用和护理,以及边缘学科如精神科、心外科、神经内科、 呼吸内科、 内分泌科等知识的学习,并经常进行强化和考核,提高护士观察判断病情以及配合医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2.3 加强应急能力和抢救技能培训和管理,心内科具有危重病人多、 抢救工作频繁的特点,每月组织护士学习高难度的技术操作, 如心肺复苏术、 心脏电除颤技术等,组织制定护理抢救工作路径和专科护理应急预案,进行反复学习和演练,熟练掌握。

常见内科疾病的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内科护理学》 说课 设计方法

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在领导、同行或评委面前,主要用口头语言讲解具体叙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1]。说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形式,它可以促进教师作理性思考,呈现备课的隐性内涵,强化教师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本文就《内科护理学》进行课程说课设计,与大家共同探讨。

1.课程设置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核心职业技能课程。主要阐述的是成人阶段内科疾病的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专科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门课程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很好地体现了现代整体护理观。学习《内科护理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四方面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疾病观察能力、配合用药能力及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等综合护理能力,这些能力是从事临床各科护理工作必须具备的,具有普遍意义,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起到了支撑作用。

1.2课程教学目标及依据

依据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科护理岗位需求调查、内科护理技术操作行业标准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确定如下课程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熟悉内科各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体征,了解内科常见疾病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②能力目标:具有规范的内科护理专科基本操作技能;具有应用护理程序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具有对内科常见疾病用药护理的能力;具有对个体、家庭、社区提供护理和健康教育的能力。③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具有不断进取和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

2.课程教学内容

2.1教材

为了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选取经学校课改后由邵同先教授主编、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适用于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内科护理学》校本教材。该教材的优势在于以护理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教学过程,叙述每种疾病前均有引导案例,设置护理场景,提出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形成科学的评判性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材注意了与职业基础课和临床护理工作的紧密衔接,同时体现了护士资格考试的要求。

2.2教学内容选取及重点、难点

根据内科护理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选取与序化了8个成人阶段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学教学内容模块(分别是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及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和结缔组织病病人的护理),其中重点是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糖尿病、脑血管病病人的护理。为什么把这些内容划为重点呢?原因是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这些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越来越常见。难点是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尤其是心脏病人心电图的分析。把它作为难点的原因是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我校的护理专业学生是文理兼收,逻辑思维能力参差不齐。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基于护理工作任务的大量案例分析、视频、心电图实训操作及讲解来解决。

2.3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根据护理专业的整体课程设置,我校将该课程安排在学生入校后第四学期,共102学时,其中理论课82学时、实训课20学时,比例为4∶ 1。学时分配合理,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实训课安排在我院的河南省临床实训技能中心进行。第五学期学生开始进入实习阶段(共10个月),有河南省人民医院等四十余家医院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

3.教学设计

3.1教学模式设计

为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临床实际护理工作的一致性,我们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3.2教学方法

为了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我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应用PBL教学法、自学讨论法等。情景教学法生动、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增强感性认识;角色扮演法可以模拟护理场景,让学生体会护理岗位特点,提高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均实行多媒体教学。在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其他影音资料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穿插本课程相关的网上信息源片段和内科护理技术操作剪辑,使课堂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单调为生动。

3.3师资情况

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共16人,均为具备教师资格证和医师资格证的专职教师,其中硕士13人,本科3人。本课程组教师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很多老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4.教学对象

4.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我校三年制普招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优点:①知识上:学过了《护理应用解剖学》、《正常人体功能学》、《护理药理学》、《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等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前期课程;②能力上:身心较成熟,理解力较强。缺点:女生多,比较胆怯,缺乏参与意识,习惯被动听课,没接触过临床,缺乏感性认识,动手实践能力较差。

4.2措施

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认识护理工作,正确理解“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和热爱护理工作。在此基础上,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PBL法、小组讨论法、推理法等多种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抽象学习为“身临其境”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5.课程评价

为了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我们采取了双向评价方式。

5.1评学

兼顾学习过程与结果的综合评价,制定理论考试(80%)+平时成绩(20%)的考核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显示我校学生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逐年上升,最高一年达96%。

5.2评教

校内评价由督导组、学生和同行共同针对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动态评价;校外评价由医院护理专家、实习学生和社会人士共同针对学生是否具备了面向河南省基层护理工作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分析、整改和完善教学内容及实施方案。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说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研活动形式,对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日益受到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的重视而得到推广。

常见内科疾病的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老年;急诊内科优质护理;总有效率

冠心病、高血压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见于老年群体。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血管发病率逐渐增多,因此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越来越多[1]。心力衰竭指因为机体心脏功能及结构不全,降低心排血量,造成的综合征,致使脏器缺氧缺血,循环淤血。将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用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可有效降低患者残疾率及病死率[2]。此次研究中,选择我院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对其实施急诊内科优质护理,观察临床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此次研究,例数为80例,时间为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排除标准:①具有肝肾功能异常、甲状腺疾病、心肌梗死、严重心绞痛患者;②具有精神方面疾病及语言功能障碍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重症心力衰竭疾病诊断标准;②年龄在60岁以上者。患者对此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62~84岁,平均年龄(60.56±5.68)岁;扩张性心肌病11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肾衰尿毒症8例、高血压11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60.52±5.54)岁,扩张性心肌病12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肾衰尿毒症8例、高血压10例。两组患者差异不大,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纠正患者水电酸碱平衡、持续低流量吸氧、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并且,实施西地兰、呋塞米注射液静脉推注治疗,持续静脉泵入硝普钠,病情好转后,口服氢氯噻嗪片、地高辛等药物。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急诊内科优质护理,具体包括:

1.2.1建立绿色通道,患者均实施急救,挂号、缴费,对患者实施急救治疗。护理人员将患者送至抢救室,并告知医师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护理人员应全面、快速掌握患者身体情况,对患者生理及心理反应进行评估,做好抢救准备。

1.2.2心理护理:患者病情好转后,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社会及家庭背景,并对其情绪心理进行评估,避免患者产生较大情绪波动,对治疗造成影响。患者因为病程时间长、经济压力等,容易出现悲观、抑郁、焦虑等情绪,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应讲述负面情绪对疾病造成的影响,并告知患者会尽量使用价格便宜,效果较好的药物,积极配合治疗,可安排患者尽快出院,减轻经济压力及心理负担。

1.2.3饮食护理:因为患者心脏循环血液量减少,所以其机体钠盐代谢量显著降低。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饮食应低胆固醇、低脂、低热量,多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根据少食多餐原则,对患者钠盐摄入量进行控制。

1.2.4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心力衰竭疾病有关知识,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护理人员应细致、耐心的解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告知患者遵医嘱用药的意义及重要性。告知患者服用药物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使患者了解疾病产生因素、治疗措施、并发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加强家属护理能力及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护理人员应告知家属对患者护理进行参与,提供鼓励及心理支持,使患者感受到关爱。

1.2.5体位、环境护理:保持患者病房合理的温度及湿度,温度控制在22~24℃,湿度控制在50%~60%。保持病房清新空气,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实施护理工作是应注意动作轻柔,降低噪音,保持良好的休息环境。患者可使用半坐卧位,缓解气喘、水肿等症状,适当调节患者床头高度,指导家属对其进行肌肉按摩及肌肉被动运动,提升身体舒适度。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判断标准:患者心功能改善在2级及以上,体征及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为显效;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1级,体征及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为有效;患者心功能、体征及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加重现象,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观察两组护理指标:BNP(脑钠肽)、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来进行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来进行检验,用率(%)来表示,(P<0.05)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效果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前后BNP、LVEF对比:

两组护理前BNP、LVEF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护理后观察组BNP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