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范文第1篇

国家卫计委颁发的《诊断标准》对历年来的34种法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进行总结,汇编成册,在本《诊断标准》中详细说明了每种传染病的诊断原则、诊断依据、诊断标准,还对个别传染病的排除/鉴别诊断进行说明,为传染病的正确诊断提供了依据。2012年我院通过查阅病历和辅助科室传染病相关阳性检测结果的方式对2011年的上报数据进行审核,并从当年开始根据《诊断标准》对临床医师上报的传染病病例进行准确性核实,发现问题后及时与上报医师沟通,明确上报是否准确。在核实上报传染病的诊断准确性的初期我们发现在传染病的诊断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多数医务人员未能掌握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从医师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中可以发现尽管进行了培训,但效果不明显,还存在很多准确性较差的报告卡,主要体现在诊断依据不够充分或病例分类填写错误。②传染病的诊断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综合判断,但我们的医务人员在诊断过程中过于依赖辅助检查,未能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一般来说,传染病的诊断应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如临床表现不典型,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才能诊断传染病,如患者梅毒TP抗体检测阳性,但没有梅毒症状,也可能是既往感染过梅毒,需要作进一步检测来确诊。

③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对病例分类不是很重视,未严格按照《诊断标准》正确诊断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如乙肝患者在《诊断标准》中是没有临床诊断这一类别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少数医师在上报乙肝病例时填写临床诊断,此外,我院是教学医院,传染病报告卡往往由实习生填写,带教医师审核上报,医务人员审核过程中也易忽视分类情况,而病例分类的错误对数据的最后汇总、疫情的分析、防控措施的制定等都有一定的影响。④部分慢性传染病,如肺结核、乙肝、丙肝等,如医务人员未仔细询问病史,在发病日期的填写上可能会不够谨慎,而我们的医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选择填写就诊时间,人为地提高了疾病在当年的发病率,导致数据出现误差。⑤对部分慢性传染病患者因其他疾病来就诊的时候,专科医师更重视本专科的疾病,容易忽视对传染病诊断,对疑似患者未能进行病史的询问或进一步的检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诊断传染病,诊断依据不足,不诊断可能出现漏报,且违反了首诊负责制的规定。

针对以上传染病诊断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院采取以下针对性对策:首先,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具体如下:①对常见传染病诊断进行重点培训,如肺结核、乙肝、梅毒、丙肝等,要求务必掌握诊断标准,对其他传染病诊断进行一般培训,提高诊断意识。②在《诊断标准》中很多传染病诊断的诊断条件较繁杂,我院针对检查项目进行筛选,对常见的检查内容进行重点培训,对于一些应用较少的和我院尚未开展的检测项目,如乙肝诊断中的肝组织学检查、HBVDNA检查,麻疹诊断中的抗体检测等,在培训过程中只作简单说明。③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做成幻灯片对照《诊断标准》专题讲解,提高认识,改变思维。④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培训:包括新上岗人员,另外,根据病种的不同,分专科进行培训,如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等常见于儿科,其他科室少见,应对儿科加强这类传染病诊断的培训。⑤不但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更要培训报告意识,强调传染病报告的重要性,及时正确地诊断报告患者是临床工作者无可推卸的职任。其次,充分利用HIS系统。我院自2012年7月开始实行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管理,通过HIS系统,院感科可以随时查看患者病历和辅助检查结果,对医师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逐一进行审核,而传染病报告卡医院内HIS系统报告的实现,使院感科可以更及时地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如发现诊断依据不足的,可以及时通知上报医师完善病史或辅助检查,明确或排除诊断,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报告卡报告的准确性。最后,强调制度管理。通过制度进行管理,可达到更科学、更规范、更合理的管理效果。因此,我院首先完善了传染病的报告制度和奖惩制度,在其中添加了准确诊断的内容,并通过检查考核的方式确保制度的落实,实现制度化管理。通过采取上述措施,部分传染病的报告例数有所减少,尤其是乙肝和梅毒的减少最为明显。

乙肝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病例分类的填写错误,很多患者仅仅只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没有乙肝的临床表现,也没有肝功能的损害,这类患者应诊断为病原携带者,但我们医生却错误地填写为其他类别,而院感科在收到这样的传染病报告卡后会与医师沟通,核实为病原携带者后不予上网直报,这就导致了乙肝的上报病例数明显减少;梅毒例数多是由于诊断依据不充分,由于我院输血前检查包括梅毒TP抗体检测,术前、输血前常规检查此项,由此发现很多梅毒TP抗体阳性患者,此类患者在2012年前都是当成隐性梅毒上报,但在学习《诊断标准》后,仅有这一项阳性且缺乏其他依据的患者一律不再诊断梅毒,也就不再上报。这2种传染病分别居于我院上报病种的第2位和第3位,它们上报例数的明显减少导致我院自2012年开始总的报告例数明显减少,与此同时病例报告质量却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其中院感科的监督指导起了重要作用,但还需要继续开展更细致的工作,才能进一步提高传染病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季桂安 单位:中国贵航三〇二医院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范文第2篇

【关键词】骨髓细胞学检查;发热;诊断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4-0587-02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

发热待查病种繁多,是临床诊断的难点,某些疾病可能仅以发热为惟一临床表现,给临床诊断带来许多困难,通过骨髓穿刺涂片进行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确诊造血系统和非造血系统疾病,并对某些疾病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合理、及时地使用骨髓细胞学检查手段,可以有效地协助临床查明发热的原因,使患者的疾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1998~2007年我院就诊的发热待查患者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3~76岁,平均45岁。

1.2 方法:采集患者骨髓及末梢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进行骨髓细胞学检验。

2 结果

在56例发热待查患者中急性白血病9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例,淋巴瘤1例,粒细胞缺乏症2例,骨髓转移癌1例,组织胞浆菌病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疟疾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类白血病反应3例,结缔组织疾病2例,其他疾病或未明确诊断的疾病29例。

3 讨论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败血霉形体;流行特点;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256-01

鸡败血霉形体病又称为鸡毒支原体病,是由鸡感染败血霉形体(MG)而引起的一种以败血症性变化为主的接触性、慢性呼吸道疾病,是影响当前禽类生产的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以流鼻涕、咳嗽、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其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当饲养环境差、营养不良、管理较差时可继发大肠杆菌、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此时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且混合感染的情况发生较多,应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1-2]。

1 流行特点

鸡和火鸡是该病的主要宿主,鹌鹑、鸽子、珍珠鸡等也可感染,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生在秋、冬寒冷季节,不同日龄均可感染,鸡以30~60日龄最易感染,火鸡多发生在35~120日龄,成年鸡呈隐性感染,这也就是鸡败血形霉形体病世代相传、不断流行的主要原因。本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或病鸡呼吸道排泄物等进行传播,带菌的种蛋也可垂直传播,单纯发病,其发病率较低,若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另外,也可经传播。

2 临床症状

鸡感染后,一般呈慢性经过,本病病程可持续30 d以上,甚至长达90~120 d,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羽毛松乱,眼有泡沫状分泌物,眶下窦肿胀,严重时可阻塞一侧或两侧鼻孔,咳嗽,呼吸困难,个别鸡还表现出神经症状,共济失调,角弓反张,蛋鸡感染后产蛋量下降。

3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病鸡消瘦,眶下窦黏膜发炎,窦腔中有浑浊黏液,打开眼结膜可见灰黄色的干酪样物,鼻腔、气管、支气管呈卡他性炎症,气囊壁增厚,内有分泌物,个别严重病例可见纤维素性或脓性的肝周炎和心包炎,甚至还可见到输卵管炎,也有病例关节液增多,关节周转发组织水肿。

4 诊断

4.1 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等可作出初步诊断,但是该病在临床上与鸡传染性支气管、传染性喉气管炎、禽霍乱、新城疫、曲霉菌病等症状较为相似,应注意鉴别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测。

4.2 实验室诊断

采集眼内、气囊内分泌物,可见边缘光滑,半透明状,外周呈“煎蛋”样菌落,革兰氏染色后呈阴性,在高倍显微镜下呈球形,而在电镜下多数呈球形,也有部分呈丝状,使用平板凝集试验,感染鸡均表现为阳性反应[3-4]。结合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实验室诊断,即可确诊为鸡败血霉形体。

5 防治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清扫栏舍内外粪便及其他异物,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控制好饲养密度,保持栏舍内外干燥卫生,将清扫的粪便及异物堆放到指定区域进行热发酵处理,对种群进行严格检疫,逐步净化种群,严格杜绝本病的传染来源。

5.2 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若因生产需要引种,尽量从无疫病的种鸡场引进,引起后进行隔离饲养,待一切正常后方可混群饲养。

5.3 培养无霉形体感染鸡群

鸡败血霉形体一经感染,很难消灭,建议鸡场建立无病鸡群,这对于种鸡场来说尤为重要。另外,本病可通过鸡蛋传染,因此要加强种蛋孵化的管理,尽量减少种蛋带菌,雏鸡在2~4月龄时,定期进行血清凝集实验,以逐渐净化鸡群。

5.4 免疫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措施,严格按照要求及时对商品蛋鸡及时接种MG疫苗,使用疫苗时要注意,严格选择无霉形体污染的疫苗,以及时控制败血霉形体病的蔓延。

5.5 治疗

土霉素、林可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壮观霉素等对治疗本病有一定效果,但要注意交替用药,不可长期使用一种药物进行治疗,链霉素在成年鸡上的使用剂量为肌肉注射20万IU,30~42日龄的雏鸡为5万~10万IU,发现及时,2~3 d 即可痊愈,若使用四环素和土霉素进行治疗,肌肉注射10万IU,同时,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5 g土霉素,搅拌均匀后,连喂7 d,饮水中在添加氟哌酸或支原净进行自由饮水。

本病对链霉素、红霉素等有一定耐药性,治疗时最好进行药敏试验。另外,若并发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

6 参考文献

[1] 崔治中.兽医攻略:鸡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 周国威.鸡败血霉形体感染的诊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28(9):181.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范文第4篇

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发病情况。对ADPKD一家系进行B超筛查及临床调查。结果发现四代31人中有9人患ADPKD,在第一、二代5例ADPKD中有4例合并SAH。分析可能与颅内动脉瘤(ICA)破裂有关,1例合并脑出血。该家系中ADPKD合并颅内出血几率之高国内外未见报道。

1 资料

我院B超室从1996年开始对一家系四代共31口人进行B超筛查。发现有9人患多囊肾、多囊肝,经临床诊断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其中第一、二代人中有4人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分析可能与颅内动脉瘤(ICA)破裂有关,1例脑出血。具体报告如下。

先证者II3,男,49岁,1994年7月因肝行B超检查,诊断为多囊肾、多囊肝。1995年5月9日突然剧烈头痛住院,查体意识清,血压106/100 mm Hg(1 mm Hg=0.133 kPa),经CT诊断为SAH。6月3日排便时突然呼吸停止,约5 min后心跳停止,救治无效死亡,诊断SAH再出血。

II13,男,35岁。1996年2月5日因无痛性血尿行B超检查,诊断多囊肾、多囊肝。同年3月2日因剧烈头痛、呕吐住院。查体中度昏迷,血压170/100mm Hg,CT诊断SAH。治疗好转后出院。

II11,女,37岁。1996年7月22日因突然炸裂样头痛住院。查体意识清,血压130/110 mm Hg,CT诊断SAH。治疗好转后B超检查,诊断为多囊肾、多囊肝。

I1,男,80岁。既往有高血压病30余年,1996年家系B超筛查时诊断为多囊肾、多囊肝。于1997年5月22日突然发现其昏迷不醒,有呕吐物,尿便失禁急诊住院。查体:昏迷较深,血压120/70 mm Hg,CT诊断SAH。经临床救治48 h无效死亡。

II5,男,57岁。1996年家系B超筛查时诊断为多囊肾多囊肝,临床确诊为ADPKD。2001年2月6日因剧烈头痛,右上下肢瘫痪住院。查体:意识清,血压175/110 mm Hg,CT诊断左底节出血,当晚病情迅速恶化,于第二天清晨救治无效死亡。

本例家系除II15通过书信调查为可疑病例(患高血压)和其子III21情况不明外,其他直系成员都做了神经内科检查和腹部B超检查,发现四代31人有9人患ADPKD。在第一、二代5例ADPKD中有4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2例死亡,1例合并脑出血死亡。系谱调查结果见图1。

2 讨论

ADPKD是多囊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也是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遗传病,全球平均发病率为1/1 000。目前研究表明在染色体上发现至少2个以上异常基因,PKD1位于14号染色体约占85%~96%,PKD2位于4号染色体上约占5%。PK 和PKD2的编码产物尚不清楚,二者在临床表现上也有一定不同[1]。父母任何一方患病均使50%的子女由于携带该致病基因而发病,男女机会相同。ADPKD除累积肾脏外,还累积包括ICA在内的多种脏器(在B超筛选本家族成员中9例ADPKD全部合并多囊肝,肝内囊肿的大小及数量均小于肾囊肿)。中末期患者80%以上出现肾性高血压,故被认为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由系谱调查可以看出,其家系发病符合孟德尔氏遗传方式,结合临床、B超和CT检查可以确诊为ADPKD。在这个不太大的家族中,有9例多囊肾、多囊肝,4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2例死亡),1例合并脑出血死亡,其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几率之高检索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另外一般认为ADPKD大多死于肾衰、感染和心脏病,死于脑血管病仅占百分之十几,而本家系5人全部死于颅内出血。因此是否存在未被认识的遗传异质因素尚需要进行基础研究。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范文第5篇

红河州建水县人民医院,云南建水 654300

[摘要] 目的 根据对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数据分析,归纳其特点,从而进一步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诊疗水平和认识。方法 通过分析艾滋病机会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病的特点。结果 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具有很多特点,多样性、复杂性、难治性。结论 艾滋病常见的感染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感染。

[

关键词 ] 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诊疗水平;认识;临床资料

[中图分类号] R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4(b)-0091-02

艾滋病的主要特点是特异性的免疫功能受损,并且还是全身的传染性疾病,其中主要的特点是免疫功能的不全和免疫功能的损害。伴随着患者免疫功能的逐渐下降,和疾病的不断进展,之前身体健康正常时不会感染的各种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等,都会导致艾滋病病人的感染,除此之外,还会致使各种的机会性的肿瘤和感染的发生。

艾滋病患者的感染的常见症状和表现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皮肤等,在某些患者中,还会出现肿瘤,在患者的各种临床变现中,最为主要的四个症状是:腹泻、发热、口腔的感染、皮疹。其中,皮疹是各种常见症状中最为主要的症状,早中期的病人有时会出现带状疱疹,但是晚期的病人,皮疹的样式却是各不相同,并且以痒疹最为常见,并且它的确诊以及治疗都十分的困难。消化系统的常见症状中,腹泻和口腔的感染最为常见,口腔的感染多是念珠菌的感染,并且经常合并有口腔的溃疡。腹泻时中晚期的最为常见的症状,常见的感染病菌是各种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等。这其中,原虫、真菌的感染最为多见。

严重的患者采取密切的治疗和观察方法,采取舒适护理,主要的护理方面有以下几个:心理的护理,通常而言,处于艾滋病的患者很容易就会出现心理和情绪上等方面的表现,而由此,患者也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如患者可能会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这些不良的情绪对于患者来言,是有害而无益的,它会是的患者的交感神经处于紧张状态,进而使患者的病情进一步的加重,因此,这时的护理人员就应该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很好的辅助患者缓解紧张、焦虑的心理,才会是患者重拾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就是对患者进行氧疗:就是对患者及时的进行吸氧,这是抢救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的最有效的也是首要的方法,应该给予患者高浓度的氧气疗法,氧气的流速可以控制在6~8L/min,患者的低氧血症就能得到改善和缓解,并且还要注意患者的吸氧的装置是否是通畅的,如果不是,一定要及时换取通畅的吸氧管道,还要注意观察,吸氧的管道装置是否漏气,如若漏气,也应该及时的更换新的吸氧的管道,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电的检测,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的进展情况。对于对照组的患者就可以只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患者的病情的进展及时的监护,除了进行常规的监护外,还要注意对患者的精神状态进行评估,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以及血压的变化,从而很好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帮助患者更好更早的恢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云南省艾滋病传播途径大部分以性传播和吸毒传播为主,本研究随机选择2010—2012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20例艾滋病的患者,所有病例的年龄在27~60岁,患者的病程为7~14年,平均年龄为(43.56±8.12)岁。病例的感染情况见表1。

1.2临床表现

患者的具体情况表如下表2。

1.3 实验室检查

全部的120例患者,经过HIV的抗体检测之后,发现均为阳性,免疫学的功能检查显示,也为阳性的检查结果。

2结果

2.1病患情况

本次实验所选择的患者的性别比例差异女性明显多余男性,多数是通过性传播和吸毒传播,性接触的57例,母婴传播的8例,吸毒传播的54例。全部的120例患者中,合并的机会性的感染包括:肺部感染、结核病、隐球菌脑膜炎、恶性肿瘤、EB病毒感染、空腔念珠菌感染、食道念珠菌感染。

2.2 不良反应

艾滋病患者进行药物的治疗之后,出现的反应各不相同,因人而异,有些患者的反应比较强烈,会损伤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更加容易感染其他的病菌;有些患者的用药后的情况就相当的平稳,用药治疗的情况良好。

3讨论

为了能更好的治疗艾滋病的患者,医疗工作者应该起到应有的责任,应该对前来医院治疗的病人给予相关的医学知识的普及,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疗效。另外医护人员还应督促患者定期来医院复查之前的治疗效果,从而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并且应该针对患者的复查结果及时制定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对定期复查有不理解或者依从性差的患者,医护人员应给与足够的指导与教育。

伴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也比以前的误诊率和延误率要小得多了,现在的影像学技术在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发展,也使得患者获得了福音,那就是通过外周血的免疫学的方法,进行确诊和诊断,从而可以快速的确诊和诊断,使得患者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来争取在更短的时间内进行治疗,从而更好的及时的进行治疗,预后的水平也会随着确诊和治疗时间的缩短而提高的。尤其是各种机会性感染的出现,使得艾滋病患者的预后相当的严重,甚至出现了死亡等严重的预后不良的效果的出现。

艾滋病的机会性感染的出现和患者的自身的免疫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然而外周血中的CD4阳性,该细胞的水平就是患者机体的免疫水平的最好的体现标准。伴随着患者体内的CD4阳性的细胞,该细胞数量和具体的种类的不同,患者所患的病情,就有所不同,感染的细菌种类也有所差别。患者的CD4细胞数可初步估计机会性感染的病原体,比如CD4细胞200个/uL左右时结核病可能性大,CD4细胞小于50个/uL时,深部真菌感染、病毒感染、弓形虫感染可能性大,在临床早期表现不明显时,可做参考。CD4细胞对于艾滋病的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验室的检测中,应该尤为的注意。

在呼吸系统的感染之中,尤其是以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细菌性肺炎的感染最为常见,其中,这两种的机会性感染占据所有的肺部感染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因此,艾滋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为:咳嗽、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应该首先考虑到有可能是肺部的卡氏肺孢子虫病的感染。一般来说,肺部的卡氏肺孢子虫病的感染,是艾滋病患者晚期的常见感染类型,其治疗方法主要是以口服复方新诺明这种药物为主,并且,除此之外,结核病也是在艾滋病的中晚期较为多见,主要的类型是播散型肺结核、肺外的结核,患者一旦证实为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应立即采取正规的抗痨治疗,并且时间应该尽可能的延长。

[

参考文献]

[1]赵贺红,冯萍,肖贵宝,等.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征和诊疗分析[J].华西医学,2011(10):1496-1500.

[2]王少俭,李胜洋.122例艾滋病机会性感染临床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0(2):93-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