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见自然灾害防范措施

常见自然灾害防范措施范文精选

常见自然灾害防范措施

常见自然灾害防范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利用;分析

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当地的地质条件,地质地理环境是经过几千万年的地质的不断变化而形成的,在变化的过程中就会造成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的产生已经严重危害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健康,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以及强度,以我们目前的能力是无法阻止和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掌握当地的地理状况,对当地发生自然灾害的时间、频率进行分析,使人们在得知测量结果的同时能够顺利的躲避自然灾害,最大程度的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虽然说自然灾害不能阻止也不能直接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掌握自然规律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必然规律,这也是人们顺应自然,改变自然地一种好的办法。

1地质灾害以及地质环境

1.1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地质学的专业术语,主要是指在自然因素条件下,由于人为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对环境造成破坏,对生命财产产生威胁。目前我国地质灾害发生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就是突发性,其次就是隐蔽性、最后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强,在灾害发生之前人们通常很难有预兆,而当灾害发生之时有无法迅速的撤离现场,所以说地质灾害发生后会给人造成非常大的损失,每次大型的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农田、水利、公路、建筑物等基础设施都会遭到破坏,在进行地质灾害的预测防止过程中,难度是非常大的,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崩塌、火山、地热、土地沙漠化等。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质本身的自然作用,或者是人为的一些因素造成的环境恶化现象,这一系列的地质灾害都会造成人类生存资源的破坏、生命财产的损失。所以说灾害防治工作是迫在眉睫的。

1.2地质环境

地质灾害的发生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地质环境,地质环境主要就是指岩石圈,地表下的坚硬的外壳,是几千万年来地球不断演变成的产物,地质环境与生物圈、大气圈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是一个绝对封闭的环境,但是他会受到地球表面生产生活环境的影响,地球表面的环境会一直影响着各个圈层,地质环境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从缓慢的变化到突变的过程,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他的变化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当处于突变的阶段时,就很有可能会造成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2.1地质灾害的防治———调查、评价

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设计不同的防治方案,建立一个多元化的防治体系,在进行灾害治理时,要从全局出发,有针对性的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防治,每一项防治工作都有他自身的特点,要根据不同的灾害制定出相应的预测方案。在进行地质灾害的调查与评价过程中应该建立以相应的体制关系,在调查过程中,对当地的地质条件、地质环境做详细的调查并记录下来,明确记录灾害发生时以及灾害发生前后,地质条件发生的变化,并对其产生的危害性,危害等级进行分析,进行评价,并划分出明确的危害等级。每种地质环境产生的灾害的等级不同,需要根据不同的等级作出相对应的预警预案方案。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过程中应该建立起相应的区域划分体系,划分区域主要是为了了解当地的地质环境特点,确定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并对灾害发生的危害性进行分析,确定每个区域发生的地质灾害的等级以及灾害的破坏程度,制定出相应的等级预案。这样不仅可以为地质灾害的预防提供资料,而且还能够对周边的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对为地质灾害的管理提供更加可靠地数据性的支持。

2.2地质灾害的防治———完善监测预警手段

目前,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手段通常来讲主要有两个:行政手段、技术手段。行政手段就是指当信息预测准确之后要根据预测预测的不同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利用行政手段对预测到的信息进行公布,技术手段就是指利用科学技术产品,在地质环境发生之时进行详细的检测,检测准确的灾害位置,以及当地的地理环境状况,并通过先进的仪器对灾害信息进行详细的捕捉,从而作为行政手段的依据,为灾害的应急、防范提供重要的依据。

2.3地质灾害的防治———完善应急处置方案

目前我国地质灾害发生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就是突发性,其次就是隐蔽性、最后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强,在灾害发生之前人们通常很难有预兆,由于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状况,在现有的经济科技条件下,应该建立整合的应急预案,建立起完善的应急处理方案,并建立相应的信息收集平台,为现场的工作提供信息上的支持,这些平台设施的建立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给予灾害应急初六和最大地帮助,从而科学有效的做好灾后防治工作。经过调查、侦查找出危害性最大、灾害性最严重的中心点,在经过调查之后,让群众尽快搬迁,以免还存在后续隐患,搬迁之前,要做好事前准备工作,对搬迁地做好完善的准备,保证搬迁方式的准确有效性,在进行灾后治理时一定要按照规定实施,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而做好后续工作。

3探讨地质环境的利用

通过我们以往的救援经验以及地质灾害的发生的现场可以就肯定,对地质灾害的控制需要全面的了解当地的地质环境,合理的对当地的地质环境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策略才是最有效、可行的策略。

3.1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对当地的地质环境进行有效地评价

在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时,整个体系要充分体现可行性和实用性。我国的疆域非常辽阔,地理环境比较复杂,在进行评估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周边的地质环境进行勘察、调查是可以利用的主要的地质环境的评价方式,对当地地质环境进行勘测可以对当地的地质环境进行合理的利用,在开发的时候可以将危害降低到最小,建立良好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有效地措施,这整个体系中包含五种体系:地质环境的功能区分、地质环境的实际质量评价、多水区地质环境的工程建设评估、治理的风险调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范。在设置防范措施时应该尽量符合周边环境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地质灾害的防范要求。再设计措施时,要让整个措施更加适应实际情况,要掌握最新的咨询,利用科学有效地手段,降低灾害的发生。

3.2对工程进行合理的评价,降低人为因素带来的灾害

经过对地质环境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想要对地震灾害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必须要充分了解地质环境,合理的进行规划,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保证在治理的过程中科学有效。近年来我国的地质环境改变的特别快,无论是灾害发生的强度还是频率都有所增加,主要是是由于人们不断改造自然地结果。人们对于自然地过度开发,导致森林承载能力降低,

4结论

本文主要是对地质环境以及资质灾害对人们的危害进行分析,过度开发资源会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自然,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自然灾害,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开发利用,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要保证地质环境的可承受的范围,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这样才能够科学有效的解决灾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永红,向茂西,贺卫中,等.陕西汉中汉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4(03).

[2]张录平,史兴民,高乔乔,等.煤矿资源型城市居民环境问题感知的性别差异性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11).

常见自然灾害防范措施范文第2篇

铁路电力是铁路运输及生产设备的动力保障,铁路电力工作是铁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为铁路运输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不断提高供电质量,满足铁路运输生产需要。因此,根据电力线路的实际运行状况,对所发生的10kV线路事故进行分类分析,找出存在的薄弱点,及时发现缺陷和故障并采取防范措施,对保证电力线路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110kV电力线路的常见故障

电力线路在运行的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故障有断线、倒杆、绝缘击穿、闪络、异物搭落在导线上等。在不同季节,发生的故障情况有所不同。冬季,气温低,导线弛度缩小,拉力增大或导线覆冰,使荷载加重容易发生断线。在上述情况下再遇大风,导线振动加剧,断线事故更多。夏季,气温高,导线弛度大,遇有大风易发生混线;雷雨天,线路落雷,击毁瓷绝缘,造成线路接地事故。春秋季,多雾,易发生烧电杆、横担及瓷瓶闪落事故。按故障结果分类可分为如下几类故障。

1)电力设备引起的线路故障

变配电设备故障,变配电设备本身故障或操作不当导致弧光短路;避雷器、跌落开关、隔离开关、柱上开关损坏或击穿后形成线路停电故障;绝缘子破裂、污秽,导致接地或闪络、放电、绝缘电阻降低,落后的旧设备,易出故障;因线路导线断线或跳线断开搭到铁横担上引发的线路故障。

2)自然灾害方面的因素引起的10kV电力线路故障

大雪、冰冻、大风、大雨对10kV线路和设备也可以造成重大的直接危害;雷击事故,造成绝缘子击穿或爆裂、断线、避雷器爆裂等。

3)树木方面的因素引起的10kV电力线路故障

树障清理不及时、不到位、不规范,使线路隐患不能够及时清理;随着绿化进入高速发展,对供电力线路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农村实施植树造林,有的农户将树木和经济作物种植在10kV电力线路下面,对线路带来一定的影响;10kV线路设计不合理,为了方便施工而导致走向不合理,线路穿插在树林之中,这对线路也有一定的影响。

4)外界破坏方面的因素引起的10kV线路故障

许多线路架设在煤场内、城乡公路边等,车辆违章撞倒电杆,造成倒杆、断杆,车辆违章超高装载刮断导线等;基建施工时,对电力线路造成的破坏;原来位于空旷地带中的电力线路被逐步发展的城乡建筑物包围,使线路安全处于不可控状态;导线悬挂彩带、风筝线、塑料袋等异物,对电力线路的安全运行造成了隐患;动物危害,如鸟类、鼠、猫、蛇等动物爬、落到电力设备上造成相间短路;盗窃引发的变压器损坏、倒杆、倒塔等事故。

5)管理方面的因素引起10kV电力线路故障

运行管理中影响线路安全的主要因素是巡视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及导线在运行中磨损、断股等缺陷;运行管理中消缺不及时,主要表现在消缺管理流程不完善不详尽、检修质量不高、责任考核不落实。由于管理上存在薄弱环节,使一般缺陷得不到及时消除从而扩大为重大缺陷,直至设备、线路发生故障。

2电力线路故障区段的确定和故障查找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提高和远动设备的投入使用,查找故障区段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为提高电力设备的供电可靠性、缩短故障查找时间提供了技术条件。电力调度和车间负责人接到线路故障的报告以后,应迅速与相关配电室、电力工区配合,分别用分段式送电的方法查找和切除线路故障区段。有远动设备的线路,电力调度可直接运用远动设备,采用分段式送电的方法查找和切除故障区段,对没有故障区段尽快恢复供电。远动或当地拉路试验时,相关配电室应密切配合、精力集中、认真核对、复诵分合闸命令,防止相邻所带地线合闸或两侧送电“顶牛”现象的发生。当配电室开关跳闸以后,保护装置发出指示信号,值班员应根据指示信号判明跳闸类别(速断、过流、失压)。实现电脑微机保护以后,电脑显示屏可弹出“时间通知”栏,告知值班员跳闸线路开关及跳闸类别,值班员认真阅读后,检查所内设备运行情况,并应立即向上级电力调度和车间负责人报告。配电室断路器的跳闸有以下几种类型:

1)单独一路出线的跳闸;

2)同一区段相邻配电室间自闭、贯通线几乎同时跳闸;

3)配电室内同一段母线所带馈线全部跳闸;

4)单电源配电室进线跳闸;

5)双电源配电室进线跳闸。在工控机中调阅故障参数进行查找。线路发生故障后,微保装置动作,显示屏弹出时间告知栏,并伴有音响语音提示。“事件通知栏”显示开关动作的时间、名称及开合情况。(各工控机故障提示方式因厂家不同而略有不同)若是跳闸则同时显示开关动作的电流,一般情况,工控机会记录故障瞬间的电压、电流、功率等技术数值,并有波形记录。对于动作电流,可作为判断故障距离的参考,一般情况下,电流大时,故障距离较配电室近,反之距离较远,同时查看负荷曲线,有大的波动。配电值班员、电力工区负责人应熟练掌握工控机的数据查阅方式、方法,配电值班员应详细准确的在第一时间里将故障。

2显示信息报告给抢修负责人和调度

2.1接地故障的查找

10kV电力系统属于小电流接地系统,当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时,配电室发出预告音响提示配电值班员,同时微保装置显示故障信号。发生单相接地时,由于电压互感器中性点向接地相偏移,致使接地相的电压降低,其余两相升高,当金属接地时,该两相电压与线电压相等。然后利用接地故障确定接地故障回路。即:听音响、看显示信号、观察电压变化、确定故障回路。单相接地是10kV电力线路最常见的故障,查找时应采用线路分段拉闸的方法进行查找,即在线路上分区段拉开真空短路器,看配电室显示故障是否消失,最终确定故障区段,进行查找处理。当确定接地故障区段后,应进行巡视检查。造成接地故障的原因比较多,因此巡线时应认真仔细,即使如此,有些接地点仍很难或无法用巡线的办法查找到,比如瓷瓶绝缘体内部击穿,避雷器内部间隙绝缘破坏,此时必须要借助摇表分耐张段对接地相进行测量检查。

2.2断线故障的查找

此类故障也是常见故障,但查找相对较为容易。一般情况下,单相断线会伴随着接地故障发生,此种情况下,相关配电室会有报警显示。但当发生单相断线而未造成接地故障时,很难在第一时间里发现,总是通过相关负载点的通报才了解。此时,可以根据断线对负载的影响范围判断出是主线断线还是分支线断线,并进一步采取措施进行抢修。单相断线一般发生在导线的物理接头以及线路的开关处。比如高压保险单相熔断,高压开关单相触头断开等。

2.3短路故障的查找

相间短路故障也比较常见,同时此故障对设备的危害性也是最大的。相间短路后,将会产生特别大的短路电流,尤其是高压设备短路,短路瞬间造成相间短路的情况主要有:大档距线路有可能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发生混线;在弛度不均匀的档距内,导线间有可能因振动幅度不一而发生相间击穿空气造成短路。另一种更加严重的短路情况即高一级的电压串入次一级电压等级的线路。比如27.5、35、110kV电压串入10kV线路中,这种情况下一般是在瞬间发生,即使这样也对10kV电力系统有较大的伤害,比如击穿绝缘(包括支持体、测量体、变压体绝缘),破坏系统。

2.4电缆线路故障的查找

电缆线路因其显而易见的优点在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电缆线路出现故障后的查找和排除难度都较架空线路大。电缆线路常见故障有:接头处接触不良甚至断线;单相接地闪烙;相间短路。它的故障查找方法除径路巡视外,基本都要用到摇表、电缆故障探测仪。

2.5信号电源故障的处理

目前,信号机械供电方式为集中式供电。由贯通、自闭两路电源供电,若一路发生故障时自动切换装置动作,由另一路电源供电。当信号机械室无电时,电力抢修人员不易检修和移动电力设备,包括与故障点无关的设备,做好记录并向段电力调度和车间负责人报告,电务人员在场时,可将测试结果向有关人显示。若分界点无电时,应立即检查接触器、开关及变压器配电箱装置和变压器一次侧熔断器。按照先通后复的原则,先恢复一路供电,然后再恢复另一路供电。

3电力线路故障防范措施

从分析可知,10kV电力线路故障的原因多种多样,导致技术上解决的难度增大,这对10kV电力线路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导致电力线路故障停电的原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防范措施:

1)做好运行维护、提高设计标准,抗击自然灾害破坏

设立应急预警机制,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指导事故抢修工作的开展;增加特殊气象条件下的巡视检查,防汛、防雷、防风、防冻、防雪,发现缺陷应及时处理;新建线路或设备更新时,在充分了解、掌握当地气象和水文资料的基础上提高线路设计水平,新设计要满足线路、设备所在地水、风和冰冻灾害破坏的标准。

2)提高线路和设备的施工质量和线路运行维护水平

在线路和设备施工过程中,密切与施工和监理单位联系、沟通,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加强工程施工监督力度,强化施工监理工作,严把监理关,不能使监理流于形式;加强线路工程和新投设备的验收工作,验收确认施工质量和设备质量性能达到技术质量指标要求后方可投入运行;采用现代新型带电监测装备如红外测温、局放测试等,强化日常维护,及时发现带病设备并尽早更换;做好缺陷管理,对一般、重大、紧急各等级缺陷要做到及时消缺。

3)针对自然灾害、天气等因素采取的防范措施

对10kV电力线路加固,增设防风拉线,加固杆塔基础,对环境因素恶劣的特殊区域应加设防冰冻、防大雪、防倒树的多方向、多条拉线。根据线路所在区域的具体环境情况增设耐张杆塔,增设孤立耐张段,不能仅仅局限于设计规范和标准。提高绝缘子的耐压水平。线路避雷器既经济又非常实用有效。为了提高线路的耐雷水平,在变电站10kV出线端和雷击严重地段的线路上装设自脱式避雷器或防雷金具,在变压器高低压侧装设相应电压等级的避雷器。穿刺型防弧金具的高压电极与绝缘导线紧密接触,可耐受多次电弧烧灼,具有运行安全可靠,且安装方便,密封性能好的特点,在线路设计及生产运行中应多加采用。要定期检测接地网电阻,确保接地网的接地电阻符合规范要求。加强气象部门的联系沟通,积累气象资料和故障资料,灾害气象条件来临时,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4)针对破坏因素采取的防范措施

加强对10kV电力线路的巡视,及时清理整顿防护区内危及线路安全运行的树木,保证线路通道符合规程要求。针对难以纠正或拆除的危及线路安全的违章建筑,先进行解释、劝阻并下发隐患通知书。对于解释劝阻无效的可根据电力设施相关法规,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为防止或减少车辆碰撞杆塔事故,对位于交通道路两侧的杆塔,应在杆塔上涂醒目的反光漆,并在拉线上加套反光标志管,有条件的情况下加设防撞墩或防撞杆,并刷上反光漆。大力宣传《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法规,增强群众守法意识和自觉保护电力设施的自觉性。健全线路杆塔、埋地电缆警告牌、标志牌等设施的悬挂设置工作。在宣传《电力法》的基础上,通过执法系统加大对外力破坏特别是对盗窃电力设施行为的打击力度。经常与规划、城建、土管等部门联系,加强沟通,配合做好安全生产中的规划、设计、施工等工作,不留电力事故隐患。

5)防小动物措施。

对于10kV电力线路杆塔和户外运行的开关、台架式变压器,应采取如下措施防止小动物造成线路故障:户外设备外露接头如变压器套管接头、开关套管接头、刀闸触头、避雷器引线接头等必须加装绝缘护套;杆塔引下线、跳线应采用绝缘导线,防止老鼠攀爬横担导致放电;将杆塔或台架变压器周边垃圾清理干净,改善设备运行环境,减少污秽污染;在配电房门口安装防鼠挡板、放置粘鼠胶,对线缆进出口进行封堵等防止小动物进入配电房;环绕杆身贴上反光纸、同时加高杆塔基础水泥平台以防老鼠攀爬,杆塔顶部吊挂醒目物件防鸟类筑巢等。

4结语

常见自然灾害防范措施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使广大中小学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具备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

(二)通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三)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认知特点,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坚持专门课程与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强化管理、培养习惯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国家统一要求与地方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相结合;自救自护与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相结合。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养成习惯。

二、主要内容

(一)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个模块。重点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知识和法律法规,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技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继续遵照教育部已经规定的相关要求实施。

(二)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做到分阶段、分模块循序渐进地设置具体教育内容。要把不同学段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统筹安排。对不同学段各个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设置,各地可以根据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1.小学1-3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为: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

(1)了解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危险和危害。

(2)了解并遵守各种公共场所活动的安全常识。

(3)认识与陌生人交往中应当注意的安全问题,逐步形成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1)了解基本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

(2)了解常见的肠道和呼吸道等常见疾病的预防常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健康行为及饮食习惯。

模块三: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

(1)学习道路交通法的相关内容,了解出行时道路交通安全常识。

(2)初步识别各种危险标志;学习家用电器、煤气(柴火)、刀具等日常用品的安全使用方法。

(3)初步具备使用电梯、索道、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的安全意识。

(4)初步学会在事故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求生的简单技能。学会正确使用和拨打110、119、120电话。

模块四: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1)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和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险性。

(2)学习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简单方法,初步学会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简单技能。

模块五: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1)与同学、老师友好相处,不打架;初步形成避免在活动、游戏中造成误伤的意识。

(2)学习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听从成人安排或者利用现有条件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方法。

2.小学4-6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为: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

(1)认识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或事件的危害和范围,不参与影响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

(2)自觉遵守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以及公共场所的安全规范。

(3)学会应对可疑陌生人的方法,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4)了解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的一般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1)加强卫生和饮食常识学习,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健康的饮食习惯。

(2)了解常见病和传染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初步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逐步形成远离烟酒及的健康生活意识。

(4)初步了解青春期发育基础知识,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模块三: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

(1)培养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形成主动避让车辆的意识。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了解私自到野外游泳、滑冰等活动的危害;学习预防和处理溺水、烫烧伤、动物咬伤、异物进气管等意外伤害的基本常识和方法。

(3)形成对存在危险隐患的设施与区域的防范意识,了解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种设备安全知识。

(4)学会有效躲避事故灾害的常用方法和在事故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5)使学生初步了解与学生意外伤害有关的基本保险知识,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

模块四: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

(1)初步认识网络资源的积极意义和了解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

(2)初步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3)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防止沉迷网络游戏和其他电子游戏。

模块五: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1)了解影响家乡生态环境的常见问题,形成保护自然环境和躲避自然灾害的意识。

(2)学会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基本方法。

(3)掌握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级别含义及相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模块六: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1)形成和解同学之间纠纷的意识。

(2)形成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时及时向教师、家长、警察求助的意识。

3.初中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为: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

(1)增强自律意识,自觉不进入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逐步养成自觉遵守与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的习惯。

(2)不参加影响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形成社会责任意识。

(3)理解社会安全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学会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等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1)了解重大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生活水污染的知识及基本的预防、急救、处理常识;了解简单的用药安全知识。

(2)了解青春期常见问题的预防与处理;形成维护生殖健康的责任感。

(3)了解艾滋病的基本常识和预防措施,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4)学习识别的知识和方法,拒绝和烟酒的诱惑。

(5)了解和分析影响生命与健康的可能因素。

模块三: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

(1)增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主动分析出行时存在的安全隐患,寻求解决方法;防止因违章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2)正确使用各种设施,具备防火、防盗、防触电及防煤气中毒的知识技能。

(3)了解和积极预防在校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提高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模块四: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

(1)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抵制网络上各种不良信息的诱惑,提高自我保护和预防违法犯罪的意识。

(2)合理利用网络,学会判断和有效拒绝的技能,避免迷恋网络带来的危害。

模块五: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1)学会冷静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2)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

模块六: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1)了解校园暴力造成的危害,学习应对的方法。

(2)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3)学会在与人交往中有效保护自己的方法,构筑起坚固的自我心理防线。

4.高中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为: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

(1)自觉遵守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行为规范。

(2)了解考试泄密、违规的相关法律常识。养成维护考试纪律和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

(3)自觉抵制影响和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

(4)基本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宗教冲突现象,努力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团结。

(5)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汲取其他国家文化的精华,抵制不良文化习俗的影响。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1)基本掌握和简单运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的相关技能,进行自救、自护。有报告事件的意识和了解报告的途径和方法。

(2)掌握亚健康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了解应对心理危机的方法和救助渠道,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

(3)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和措施,正确对待艾滋病毒感染者和患者。

(4)自觉抵制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具备洁身自好的意识和良好的卫生公德。

(5)了解有关禁毒的法律常识,拒绝诱惑。

(6)学习健康的异性交往方式,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预防性侵害。当遭到性骚扰时,要用法律保护自己。

模块三: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

(1)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利用网络习惯,提高网络道德素养。

(2)树立不利用网络发送有害信息或进行反动、色情、迷信等宣传活动以及窃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保密信息的牢固意识。

模块四: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1)基本掌握在自然灾害中自救的各种技能,学习紧急救护他人的基本技能。

(2)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做贡献。

模块五: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1)自觉抵制校园暴力,维护自己和同学的生命安全。

(2)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在关注自身安全的同时,去关注他人的安全,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三、实施途径

(一)学校要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挖掘隐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与显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一起,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按照要求,予以贯彻落实。小学阶段主要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进行。

(二)对无法在其他学科中渗透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可以利用地方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公共安全知识和技能。要充分利用班、团、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和演练等方式,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公共安全教育。

(三)公共安全教育可以针对单一主题或多个主题来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实际体验、影片欣赏、角色扮演等活动,也可以运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探索寓教于乐、寓教于丰富多彩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增强公共安全教育的效果。公共安全教育的形式在小学以游戏和模拟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辨析为主。

学校要建设符合公共安全教育要求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生存技能,认识、感悟安全的意义和价值。

(四)学校要与公安消防、交通、治安以及卫生、地震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聘请有关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根据学生特点系统协调承担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并且协助学校制订应急疏散预案和组织疏散演习活动。

公共安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要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家长强化对孩子的公共安全教育意识,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公共安全教育的科学方法,主动寻求家长和社会对公共安全教育的支持和帮助。

四、保障机制

(一)学校要保证公共安全教育的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不同学段的课程方案和本指导纲要的要求,采用课程渗透和利用地方课程时间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完成本纲要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并要安排必要的时间,开展自救自护和逃生实践演练活动。

(二)各地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开发公共安全教育的软件、图文资料、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凡进入中小学校的自助读本或相关教育材料必须按有关规定,经审定后方可使用;公共安全教育自助读本或者相关教育材料的购买由各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解决,不得向学生收费增加学生负担。大力提倡学校使用公用图书经费统一购买,供学生循环借阅;重视和加强公共安全教育信息网络资源的建设和共享。

(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把公共安全教育列入全体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和教师校本培训计划,分层次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的水平。

常见自然灾害防范措施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针对危岩崩塌地质灾害,在阐述其成因、类型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灾害的调查和评价方法,最后从避让、清除、加固三个方面入手,对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得出危岩崩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至关重要,对于选取有效防治措施有重要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围岩崩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灾害防治

危岩崩塌,指的是岩块在一定条件下,在山坡上产生分离,同时,以滑移等形式不断向下运动,最后在坡脚处堆积的现象,属于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如果危岩崩塌发生在交通线路、居民点等处,将造成极大的危害。另外,由于危岩的变形破坏过程十分复杂,难以准确预测,存在一定不可预防性,因此,对其进行调查评价极为重要,不仅是确保工程安全的关键,也为后续防治等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围绕危岩崩塌实际情况,对其调查评价及防治措施进行深入分析。

1危岩崩塌概述

1.1危岩产生原因分析

通常情况下,危岩主要产生于裂隙较为发育的山体表面,此处坡面的角度相对陡峭,基岩完全裸露,物质构成以硬质岩为主,岩石硬度通常保持在IV-VI级范围内。危岩体,主要由多个结构面通过切割作用而成,这些结构面分别为层面、节理与裂隙面,其均受到卸荷回弹等方面的影响,加之长期风化,溶蚀性裂隙逐渐发育,最终产生危岩体。危岩体产生以后,在自重与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其向下的滑动力超出抗滑力以后,就会产生崩塌现象。

1.2危岩失稳种类

1.2.1倾倒式

以垂直节理、柱形节理、板岩、石灰岩等构成的斜坡,在受到自身重力等作用的影响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倾倒现象。

1.2.2滑移式

主要是指厚层脆性岩石,常见的有:石灰岩、石英岩等,可以在斜坡的前端出现临空面,组成形式多样,即可见板状也可见楔形,在多种作用力的条件下,可产生滑移现象。

1.2.3鼓胀式

质地较为坚硬的岩石下方存在厚层软岩斜坡,上方存在陡倾角节理,下方存在结构面,在自重等作用之下,下层的部分软岩会受到垂直方向的挤压力,产生不同程度的鼓胀,同时伴有沉降的现象,最终形成倾斜或滑移。

1.3危岩崩塌主要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一旦发生会向坡脚快速移动,全程消耗时间很短。②惯性相对较大,破坏性突出。③运动时,带有一定沿途撞击,会引发其他类型的破坏,如危岩滚落等。④运动轨迹趋于多变,存在明显的变向情况。⑤运动形式多样,常见的有滑动、弹跳与滚动等。

2危岩崩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2.1危岩崩塌地质灾害调查

2.1.1现场调查

首先,对工作区地质背景实施调查,得到物理力学参数等信息,明确重要的工作范围。其次,对危岩体的特点进行调查,确定危岩的主要失稳形式,从而为防治措施的选取与制定提供依据。①地质背景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势、裸露地层岩性等。调查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解节理裂隙的实际发育情况和特点。通常情况下,危岩是由多种裂隙通过切割作用而成,所以其具有一定控制作用。基于此,危岩体的调心可集中在结构面方面。②危岩体特点调查。查明危岩体实际情况,确定主要的变形阶段。由于长时间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危岩体会表现出一些特定的规律,如出现拉裂面等。除此之外,在结构面上也有可能发现擦痕,局部充填物也能通过观察掌握挤压应变的实际特点。

2.1.2历史调查

对古崩滑物的特点、构成与位置实施调查,掌握它和现有危岩之间的联系,再借助地质类比的方法,对现有的危岩体实施定性研究。2.2危岩崩塌地质灾害评价一般而言,危岩崩塌地质灾害的评价方法可分为两种,分别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特殊情况下需运用定量分析,但绝大多数只运用定性分析。

2.2.1定性分析

主要评价因素包括:危岩崩塌地质灾害历史;斜坡主要特征,如地质情况、斜坡具体形态等。环境因素,如降雨降雪、地震灾害以及爆破施工等。评价方法为:成因分析,即对危岩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赤平投影法(Stereo-graphicProjection)与块体理论分析法;地质类比。

2.2.2定量分析

在运用定量分析时,应根据破坏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分析方法。对于倾倒式崩塌,由于属于典型的倾覆破坏,所以可按照倾覆稳定的方法实施计算;对于滑移式崩塌,可按照抗滑稳定的方法进行验算;对于鼓胀式崩塌,由于其下层软岩会受到较大的挤压作用,一段时间以后会形成塑性变形,所以应运用无侧限抗压强度实施验算。

3危岩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1避让

危岩体破坏具有不可预测性,很难进行有效预防,破坏一旦产生将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如果危岩体治理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则可考虑避让,尽量不在危岩体的下方进行施工,并对现存的建设及居民点实施搬迁。

3.2清除

针对个体相对较小的危岩,可运用人工进行清除;对于边坡位置上存在的岩屑崩塌,可运用削坡等方法进行治理;而体积相对较大的危岩,需使用爆破治理。

3.2.1工程

爆破清除该方法常用在建筑设施相对较少、人员密集程度低等地段。虽然爆破的治理效果较好,但需考虑多种因素影响,如碎块滚动、散落、地震作用、冲击波等。在实际情况中,可运用微差爆破法降低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确保施工安全。

3.2.2静态

爆破清除在炮眼中灌注一定量的静态膨胀爆破剂,借助膨胀作用对岩石进行破碎。这种方法与工程爆破相比,安全性较高,可在设施与人员较多的情况下使用。

3.3加固

危岩加固的方法多种多样,较为常用的有锚固、抗滑桩、喷射混凝土以及SNS钢绳网柔性防护等。

3.3.1岩锚将危岩体与稳定基岩通过锚栓,锚杆或锚索产生直接抗滑力或增大潜滑面上的压力,从而增大摩擦阻力达到加固目的。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为无预应力的被动支护,这种锚固力相对较小;其二,为主动支护,这种方法属于灌浆锚,有相对较大的锚固力。

3.3.2抗滑桩

在潜滑面等位置设置钢桩或者是混凝土桩,以此有效提升抗滑阻力,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如图2所示。

3.3.3喷着混凝土

借助高压气流,将软管当中的泥浆喷射至危岩表面,促使其表面进行胶结作用,进而实现有效加固。通常情况下,喷射的单层厚度为75~100mm,若作为永久加固措施,还需进行配筋,避免其产生脱落等问题。

3.3.4SNS钢绳网柔性防护

采取锚杆与支撑绳固定等方法将钢绳网设置在坡面上,以此有效防止崩塌现象;对崩岩进行堆存与拦截,采用被动防护措施,防止落石滚动。

4结语

伴随危岩地质勘察的不断深入,勘察与防治技术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对于危岩崩塌而言,其防治措施有许多种,但任何一种措施都不是最佳的,存在各自的适用范围与条件。在具体的防护工作中,首先,要对危岩的特点进行检查,然后,根据地形地势与地质条件等情况,充分考虑经济性、可行性,通过对比选出最为合理的防治措施,有效预防危岩崩塌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赵允辉.危岩崩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防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S1):33-38.

[2]罗国峰,肖海平,黄华.某公园危岩崩塌地质灾害分析及其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15,41(3):84-85.

[3]倪化勇,王德伟,陈绪钰,等.四川雅江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稳定性评价[J].现代地质,2015,29(2):474-480.

[4]陈洪凯,鲜学福,唐红梅.石质山区崩塌灾害形成机制———以四面山部级风景名胜区红岩山为例[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0,42(3):1-6.

作者:杨胜贵单位:贵州省地矿局一一三地质大队

第二篇:渣库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策略

摘要:地质灾害作为一种突发性较高的灾难,其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和安全,对于施工建设和社会生产造成极大破坏。针对建造渣库区域的地质灾害类型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进行讨论,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建议。

关键词:渣库;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0引言

拟建项目位于天等县东平乡安然村平究屯的那鸡谷地内,距天等县城北约19km,距东平乡直线距离约2km,从乡政府有一条约2.5m宽的水泥路通至谷地口,交通条件便利。渣库建设必须考虑到常见地质灾害类型,根据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为安全施工建设提供重要支持。1常见地质灾害概述1.

1地质灾害简介

地质灾害主要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破坏的地质作用现象,如滑坡、崩塌、水土流失、泥石流等均为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如何针对这些地质灾害进行控制和预防对于项目生产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地质灾害产生原因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多变,在建设中不同的地貌形成了我国复杂的地质构造。地震作为一种地质变化的重要推动力,其作为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种原因引起的地质灾害纯属于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可能引起地面塌陷、山体滑坡、土壤沙化等地质灾害。另外,人为因素也会引发地质灾害,如当前的工业生产中,废水排放、污染物处理不当等均会引起土地变质,比较明显的就是土壤的酸碱化。土壤受到酸碱侵蚀严重影响到土壤使用,对于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1.3地质灾害危害

地质灾害对于人们的生活造成巨大危害,一旦地质灾害发生对于人们的安全生产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地质灾害一旦发生,那么跟随而来的将会是其他类型的灾害。如地震之后往往会形成泥石流灾害、疫病灾害等,这些都会给人民群众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因此必须加强地质灾害控制和预防,这对于保障人们安全生产和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地质灾害的类型

2.1崩塌灾害

崩塌灾害主要是山体崩塌、塌方或者崩落等引起的地质灾害,一般都是在陡峻斜坡上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脱离母体而迅速翻落滚动,进而堆积在山脚或者沟谷之中,崩塌可能造成掩埋其他工程设施、损毁房屋,甚至会威胁人的生命安全。根据划分的类型不同,可将崩塌分为岩石性崩塌和土崩两个类别;按照崩塌的规模可将其分为剥落塌方、坠石以及崩落等三种。

2.2滑坡灾害

滑坡主要指土体或者岩体等受到水流长期冲刷、地下水活动、人工切断以及自然灾害等形成的一种岩体和土体滑落现象。土体或者岩体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下滑,整个或者分散顺坡向下滑动的一种自然现象。一般而言,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具有下滑的空间,在两侧有切割面;在斜坡上有松散土层、风化壳、碎石土以及半成岩土层的斜坡抗剪力较低土层,这些情况比较容易产生滑坡。

2.3地下水污染

所谓的地下水污染,主要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垃圾废水排放造成了地下水发生了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以及生物性质的改变。地层比较复杂,地下水的流动比较缓慢,地下水在治理中比较困难,一旦地下水遭受污染将难以消除污染源。地下水治理必须要经历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够让地下水复原,因此地下水进行防治和治理属于一个长期工程,必须坚持不懈。

2.4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比较容易发生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之中,由于山区的地势险峻,一旦发生暴雨、地震、暴雪等自然灾害均可能引起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并且携带泥沙、石块等形成特殊的洪流。泥石流一般具有突发、流量大、速度快以及破坏力强等特征。泥石流常见的危害是冲毁公路、破坏村镇,给群众带来巨大损失。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都只有几小时或者几分钟,其遍布于各国各个地区,由于地貌、地形不同,泥石流的大小和危害等均不一样。

3针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3.1人工边坡崩塌、滑坡的防护措施

工程施工边坡开挖过程中,按合理的设计坡比施工,环库(进场)道路可视具体情况灵活采用放坡、浆砌片石挡墙或种植草皮等防护措施;基坑开挖时,除作好放坡外,对边坡高度大于3m的边坡应开挖自然稳定的坡度;库区边坡修整好后应及时铺设土工布﹙膜﹚。坡面上修建排水沟(截洪沟)截排地表水(雨水),保证边坡坡面不受雨水冲刷;大坝建设时应严格按设计和施工规程的要求进行施工,并做好放坡、护坡工作,在大坝外侧边坡可采用种植草皮、树木等护坡措施,在内侧边坡可采用砌片石护坡;在渣库内堆放尾矿渣时要注意作好放坡工作,特别是靠近坝体上游30m地段,废渣堆填边坡不应大于1∶3防止堆填废渣边坡过陡引起崩塌﹙滑坡﹚。

3.2地下水污染的防护措施

由于渣库污水容易产生坝基、坝肩、绕坝等途径的渗漏,因此,渣库建设时需要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要求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可先将库底耕表土层清除、整平场地后,再采用填筑黏性土和铺设防渗土工膜、土工布等措施进行防渗;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库区地下水流向由北东向南西后,再由南向北流,一旦出现污水渗漏,场地西面谷地的下游水环境就会受污染,因此宜在场区内及下游适当位置布设地下水长期监测点,以防止污染突发事件的发生;由于堆填废渣具有污染特性,因此,对渗滤液须严格按现行规范要求进行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此外,渗沥液调节池地势较低,应取有效措施,防止被冲沟洪水淹没或冲跨。

3.3泥石流的防护措施

在场地四周山体斜坡上应设置截洪沟,整个场区排水系统实行雨、污水分流,避免大量雨(洪)水进入库区;尽可能保护场区外的植被,防止水土流失,从而影响渣库的库容;库渣堆放保持上游地势高下游地势低,避免库尾积水。另外还应加强管理和政令落实,消除人为因素引起泥石流的形成,采取排导、拦挡和疏浚措施来进行河道改造,调节泥石流的流量,消减泥石流龙头能量,促进泥石流分流或者解体。

4加强常见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建议

4.1平衡使用资源和能源

地质灾害除了自然灾害原因,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地质灾害很多都与大量开发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森林资源等有关,可以说人为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基本上都是由于环境遭到破坏所致。所以,在防治地质灾害时,必须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做起,仅仅是单纯的植树造林、保护城市环境等对于地质灾害改善和控制效果相当小。而真正治理和防治地质灾害必须平衡和保护资源和能源使用。

4.2加强地质灾害评估

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地质灾害评估工作,这样才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构建地质灾害评估机制,无论开展何种工程建设时,必须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并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建设施工顺利开展。

5结语

地质灾害可能引起巨大的损坏,对于人们的生命安全影响极大,建设施工中如何防治地质灾害成为建设施工关键。本文针对渣库区进行地质灾害类型分析,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措施。然而地质灾害无处不在,类型各种各样,对于一些未出现的灾害问题也还需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赵冬丽,杨帅.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2(8):25.

[2]温徽徽.试析煤矿地质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1):99.

[3]看卓才让.探究北流市常见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J].新课程学习(下),2011(3):183-184.

[4]张赫,张洪兴.浅析斜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5(3):45+177.

[5]王长征.浅析地质工程灾害及其防治措施[J].城市地理,2016(4):69.

作者:莫海文 单位:钦州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第三篇: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抗滑桩施工技术探析

摘要: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研究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抗滑桩施工的安全技术。首先介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施工工艺的基本内容,并对其安全技术内容进行了概括。然后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施工安全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抗滑桩施工效果,保证地质灾害处理效果。

关键词:地质灾害;抗滑桩施工;施工工艺;安全技术

在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施工是重点内容。但在实际上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在施工过程中,会面临诸多不安全因素,不仅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开展,还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产生影响。也有学者指出,在众多的地质灾害施工中,抗滑桩安全施工超过50%。由此可见,重视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施工安全技术问题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1抗滑桩施工工艺与安全技术分析

1.1抗滑桩施工工艺分析

在当前工程项目施工中,抗滑桩是治理滑坡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山区、水利工程、公路工程、市政工程项目中,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在应用抗滑桩施工工艺过程中,相关单位首先要做好滑体评价工作,并根椐评价结果选择相适应的施工方案,并且能在施工前、施工过程中做好质量控制,以保证施工效果。

1.2抗滑桩施工安全施工工艺研究

从当前常见的抗滑桩施工技术来看,其主要可分为外部环境的施工安全技术和施工过程安全技术两种形式。1.2.1外部环境的安全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充分了解设计图纸内容,同时,专业技术人员应对施工区域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并做好以下安全措施:①测量定位结束后,在滑坡体上建立施工监测网,定期测量滑坡体资料。一旦出现降雨、暴风、大雪等恶劣天气,需要提高监测频率。一旦出现异常,需要及时上报,并做好预防措施。②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与施工人员的生活区、办公区要远离滑坡体。当出现恶劣自然天气时,需要及时停工并撤离施工区。③为保证施工过程中滑坡体的稳定性,需要根据滑坡性质确定抗滑桩开挖流程。如果岩质滑坡较为稳定,可以采用两序开挖的方法;而如果土质滑坡不稳定,则可以采用多序开挖方法。

1.2.2施工过程的安全技术措施

1.2.2.1高处坠落、触电等的安全防范措施

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等事故的安全防范措施有以下几种:

①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坚持按图施工。施工场地平整完后要按设计要求做好桩锁口,锁口高于地面0.3~0.5m。在施工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紧靠陡峭后缘的孔口,在浇筑过程中必须对靠山壁一侧加固,防止施工过程中发生坍塌。当锁口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搭设提升架,场要内要设置满足施工的排水系统,防止地表水浸入孔内。

②当挖孔深度超过2.0m时,井壁要设置人员上、下的爬梯,配防坠器;当孔深度达到10m以上时,需要每隔10m搭设一个供作业人员上下过程中休息的平台。在提升渣土的过程中,开挖人员不得在渣桶正下方作业,装运人员注意保证吊桶平衡,渣桶内的土渣不得冒装。

③在抗滑桩锁口上搭设的提升架下部设置安全防护栏杆,其高度为1.0~1.2m。在搭建安全防护栏杆时,要在人员上下的爬梯位置处设人员进出井通道,防护栏杆搭设完成经验收完成后方可进行下一步作业。

④人工挖孔提升系统所用的机械设备、配件必须满足生产需要,必须采购国家标件。

⑤人工挖孔照明可采用井外照明——用400W的射灯向井内提供照明。

1.2.2.2爆破安全措施

一般在抗滑桩开挖施工中,经常会发现坚硬岩石。如果发现水磨钻无法达到既定的施工效果,则需要采取爆破的方式处理。在爆破施工中,需要聘请专业人员施工,并向当地公安单位申请、报案后才能施工。为保证爆破施工安全,在施工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①在购买、运输、储存爆炸物时,需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操作;②需要对操作区的管线、主要设备等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因爆炸过程中产生冲击而造成破坏;③爆破工程由项目部统一安排,在爆破过程中所有作业的桩井必须停工,人员出井;④在爆破之前,于爆破便捷位置设置警戒牌,告知周围人员爆破的时间,确保相关人员有足够的时间撤离危险区。

2抗滑桩安全施工的实例分析

渝某区县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在该地区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库区蓄水不断升上,导致出现地质灾害的概率升高,对当地居民安全与工程项目开展产生重大影响。针对这一现象,该工程项目将抗滑桩技术应用到工程项目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1施工安全措施及控制

该工程项目在抗滑桩技术应用前,充分考虑到了滑坡体的不安全特征,将尺寸为2m×3m的抗滑桩布置在滑坡体前缘,避免了大量的挖孔作业。人工挖孔桩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核心工程,也是该工程项目施工控制的重点。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2点:①在抗滑桩锁口的施工过程中,应搭设防雨棚,避免因下雨影响孔内施工作业。②由于该工程项目位于山区,在成孔过程中经常遇到坚硬岩石,因此,相关单位应根据岩石的硬度制订爆破方案。该项目主要采用小药量、多炮眼的方法爆破,对于其“爆破安全技术规程”要求,在此不再赘述。在成孔施工中,会出现大量的渣土。如果不及时清理,不仅会影响施工质量,还会留下潜在安全隐患,易发生次生灾害。因此在该工程项目中,预留了孔口设置提升架,通过提升架及时处理渣土,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另外,工程管理人员考虑到提升架质量也会影响施工安全,因此在每天施工作业前,对提升架的固定螺丝、钢丝绳磨损度等进行检查,杜绝安全事件发生。

2.2灌注砼

由于在灌注抗滑桩桩芯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混凝土,考虑到当地交通条件相对恶劣,因此在灌注砼过程中要详细分析机动车制动系统,保证系统运行能力;要注意对驾驶人员的教育,避免出现疲劳驾驶情况;检查路面信息,保证砼运输质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抗滑桩施工安全技术的相关内容,并从多个角度对安全技术的具体操作进行了分析。总体而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安全技术的内容有很多,在操作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正确认识到施工安全技术的操作方法与适用性,能根据具体的工程项目要求做好技术优化控制,为获得更好的施工效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长宝,张永双,周能娟,等.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运行效果评价:以汶川震区平武县魏坝滑坡为例[J].现代地质,2014(02):419-428.

[2]李艳霞.抗滑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1):244.

[3]胡善风,王金莲,周晨峰,等.黄山风景区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估及防治对策[J].地理研究,2013(10):1814-1823

作者:胡炼,彭张龙,刘曾,胡代萍,赵炎圣 单位: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7地质队

第四篇:地质灾害现状与治理工程施工安全策略研究

摘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本身具有项目多、施工点分散以及质量要求高的特点,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了解地质灾害的现状,结合具体情况,对治理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对策进行分析,满足施工组织的整体要求。文章以地质灾害现状为基础,结合具体情况,对治理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安全

地质灾害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影响,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等,因此,在实践阶段,需要做好地质灾害的治理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关注施工质量,达到治理地质灾害的目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地质灾害的类型进行了解,以现有的施工组织形式和现状为基础,落实治理措施,进而达到提升施工质量的目的。

1地质灾害现状

是存在于地震带上。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部分区域对地质灾害防范和治理的重视度比较低,施工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进而增加了安全隐患。此外,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干旱、台风以及地震灾害现象也频发,直接对人类正常生活造成影响。相关部门需要对其引起重视,从实际情况入手,根据实际情况,落实有效的防范措施,此外在施工阶段要保证施工质量,通过高质量的施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2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存在的问题

考虑到地质灾害特殊性,在实践阶段,需要做好施工管理工作,满足施工组织的要求,提升工程质量。但是影响因素比较多,会存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不当的现象,增加管理难度。以下将对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1施工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种类比较多,对工作人员自身综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实践阶段,部分工作人员自身技术能力有限,对各项施工形式缺乏有效的了解,导致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例如,很多施工人员对治理工程的施工流程缺乏了解,在实践过程中,没有按照固定的流程进行,增加施工管理难度。

2.2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

在工程治理过程中,系统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安全防护系统建设。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的现象,施工招投标组织不合理,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因此,直接对施工造成影响。针对安全防护系统不合理的现象,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满足治理工程的具体要求。

2.3现场管理混乱

针对地质灾害的特殊性,在实践阶段,要完善治理工程的安全管理机制,尤其是现场管理,在初期管理阶段,会存在现场管理混乱的现象,表现为材料和设备放置不合理、线路杂乱无章等,针对现场管理的重要性,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现场管理工作,满足组织形式的具体要求。

2.4评审机制不合理

治理工程施工结束后,要对各个项目进行有效的审核和评估,为施工质量提供保证。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评审机制不合理的现象,很多项目没有纳入到评审系统中,地质灾害治理设计评审、施工招投标工作不规范、不统一,都必然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

3治理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针对地质灾害的多样性,在实践阶段需要做好治理工作,满足施工形式的具体要求。但是由于治理工程施工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必须从实际情况入手,确定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以下将对治理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进行分析。

3.1完善图纸会审和技术

交底工作图纸会审的目的,是使得施工单位和各个参建单位熟悉设计图纸,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组织形式,落实技术难点和重点。在实践阶段,必须完善图纸的审核工作,由于治理工程本身比较复杂,因此,要及时和设计方进行互动和交流,部分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存在不按会审要求施工的现象,合同签订后直接进入到施工环节,因此,导致施工人员对项目工程特点、技术质量衡量指标等缺乏了解。技术人员需要对施工图进行详细的校对,按照复查形式的要求进行,此外,也需要做好评审记录和签订工作。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要对工程特点、施工方式和措施等进行了解,便于后续科学有效的进行施工,避免技术质量等事故的出现,增加施工难度。

3.2施工组织设计编制

施工组织的设计和编制是重要的理论依据,具体包括人员配置、机械设备安排、材料组织和环境保护等,在关键施工阶段能为其提供有效的施工组织方式。有效的组织设计编制程序,可以协调各个组织施工,提供不同阶段的施工准备工作内容。在协调处理阶段,对设计人员有一定的要求,必须掌握工程技术类型、材料设备和经济计划等,深入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施工单个项目的编制和审核形式比较特殊,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审核,为了避免施工组织成为摆设性资料,工作人员要对编制方案的落实引起重视,按照组织系统要求对其进行设计。

3.3现场技术质量管理

当前在治理工程施工阶段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甚至存在技术监督不合理的现象,负责人对各个项目缺乏了解,技术负责人没有按照要求进行管理,导致技术管理难度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按照已有审核系统的要求,让每个作业人员熟悉质量验收标准,严格按设计要求组织施工。材料管理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现场管理中,存在材料检测不合格的现象,部分材料媒体经过项目部和监理部门的审核就直接投入应用,增加了施工的安全隐患。如果混凝土没有及时进行拌合,强度得不到保证。因此,需要做好材料的检查工作,对于不符合规定标准和过期受潮的材料,及时进行处理。如果需要代用时,要办理代用手续,按照监理系统要求执行。设备管理本身也有一定的影响,工作人员要做好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工作,保证设备符合施工组织的要求,避免出现设备无法照常工作的现象,导致耽误工期。

3.4强化治理工程应用平台建设

考虑到地质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实践阶段需要开发有效的管理软件,包括工程指挥系统、技术信息系统和网络监督管理系统等。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以网络信息平台为基础,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采用电子邮件和无线应用协议,可以及时通知工程的变动情况,减少文件传输的时间,使每个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决策领导能及时了解图纸工程的进度,结合工程变更情况,及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按照系统理论的要求,环境力量直接影响到项目管理体系,可以将其转化为风险信号,完善对风险信号和各种反应行为的研究,最终确定有效的决策系统。

4结语

针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技术人员从实际情况入手,及时对项目类型进行分析,结合施工组织的具体要求,探究行之有效的管理对策。针对项目治理阶段存在的施工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评审机制不合理以及现场管理混乱等现象,应从完善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工作、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现场技术质量管理,以及强化治理工程应用平台建设等方面入手,完善处理对策,最终达到提升工程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元华.浅析地质灾害现状与治理工程施工安全对策[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6,13(1):12-14.

[2]张剑.镇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江苏地质,2008,32(1):64-69.

[3]沈茂丁,王峰,徐文毅,等.油气管道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与审查要点[J].油气储运,2014,33(10):1052-1054.

常见自然灾害防范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类型;防治对策

引言

中国国土面积十分广阔,国家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同时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几年经济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矿产资源。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中国各种大中型采矿工程项目已达到9000多个,资源开采规模居世界第三位。在过去的50a间,由于采矿行业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影响,采矿工程技术和设备的落后,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及相关的法规制度不健全等原因,矿山地质发生灾害的事故越来越多,环境破坏也越来越恶劣,矿山地质灾害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每年因矿山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00×108元人民币,不仅给国家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周边居民构成了极大的生命财产威胁。因此,矿山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范措施应尽早得到相关部门重视,尽快建立起科学、有效、安全规范的管理制度,以提高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力。

1矿山地质灾害简介

矿山地质灾害又可称之为地质灾害、采矿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灾害等,主要是指在矿区进行开采活动时,由于开采技术或开采规模引发井巷和岩土体变形及矿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与自然环境发生严重变化,造成开采设备损坏,自然环境遭受极大破坏的情况,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矿山地质灾害是严重影响人类生活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其引发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矿山地质灾害将对人类造成严重的生命灾害,同时周围地质环境也受到影响。随着中国新一轮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将不断提高,这也从侧面加快了矿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加大了自然环境的压力。当前中国有多种类型的矿山资源,分布在不同地区,一旦矿山发生地质灾害,其影响力非常巨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尽快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同时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出多种预防措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1]。

2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有许多种,但每种矿山地质灾害都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非金属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指煤矿)主要类型有: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爆炸、煤层自燃、瓦斯突出、塌陷、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侵占农田造成土壤污染或田地破坏。金属矿山所造成的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崩塌、滑坡、地表裂缝、塌陷等。

2.1矿震

矿井地震是采矿活动诱发的地震灾害,一般矿震的震源比较浅,但造成的危害比较大。小型矿震会造成矿井表面及地表发生巨大的变化,例如,辽宁北票煤矿吉井区,1981年8月21日,井区共记录震级MS(面波震级)≥0.5的地震160次,有感地震37次。虽然矿震发生的几率不大,但近几年矿山地质矿震灾害在中国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避免矿震灾害发生。

2.2地表塌陷

地表塌陷是近几年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之一,主要是由于大规模的开采或不按规章制度、乱采滥挖,造成矿区地下空洞,在重力或地表人为活动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地表塌陷事故。尤其是采空区面积过大,而预留的支撑柱不够时极易发生地表塌陷事故。

2.3矿井突水

矿井突水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由于在采矿过程中,人为乱采滥挖,破坏防水煤柱,进入废弃的矿山挖掘,废弃的煤渣堵塞阻断山谷和河流引起。如焦作的马村矿、汉庄矿、王峰矿、冯营矿。矿井突水事故的突发性强、规模大,后果比较严重。矿井突水已成为矿山的一个重要的地质灾害,目前,中国大多数矿山都存在矿井突水的危害。中国有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比较复杂,在开采时,地下水必须排除干净,尽可能避免矿井突水事故发生。

2.4矿体内引发的灾害事故

矿体内部也极易发生地质灾害事故,主要是由于矿山地质环境改变引发的,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种。矿体内地质灾害主要有瓦斯爆炸、地热、煤层自燃等,瓦斯爆炸是在煤矿地下开采过程中,从煤壁向采掘工作面瞬间喷出大量煤粉或瓦斯,引发爆炸导致矿山灾害发生。地热是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这种热量会渗出地表,引发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煤层自燃是暴露在空气中的煤,由于氧化放热或天气干燥温度过高引起的燃烧现象,煤层自燃会引发地表塌陷,或引发大火等灾害[2]。

3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a)国家必须要高度重视,加强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b)矿山生产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和法规操作,以防止发生地质灾害发生;c)加强和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3.1坚持以预防为主

坚持“预防为主、控制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客观规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管理;重点突出,思路清晰,一步一步实施;确保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科学有序进行。

3.2加强矿山环境的监督管理

在采矿过程中,为了防止出现边开采边破坏的现象,国家国土资源部应向矿产企业实施山区环境保护的强制性措施,加强依法行政,严格落实矿山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和“三同时”制度。在同一时间内不定期开展地质环境执法检查,向社会公布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个人和企业,并依法追究责任。露天开采面、边坡失稳,废渣、废岩、废石多且随意堆放的,及易发生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地区,应加强监督管理,一经发现违法违规的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3.3地表塌陷的防治措施

矿山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降和地表塌陷是国内外开展研究比较少的一个地方,地表塌陷的主要防治措施应从采空区入手。比较常见的采空区处理措施有回填处理,这种方法是将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或矿山周围存在的废弃渣石在开采活动完成后,回填到采空区中。回填法是一种比较环保和无污染的处理方法,同时又能有效避免地表塌陷事故的发生,其经济效益也是最高的,因此也是最常用的一种预防地表塌陷的防治措施[3]。

4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由于矿产资源在开采技术、管理、效益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矿山地质灾害频发。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有很多,应分析和掌握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此来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保障采矿工程安全顺利进行,促使开发资源、优化环境、发展经济三者相互促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李艺,李顺明,庞春勇,等.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及勘查方法[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7,34(5):68-70.

[2]赵永久.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及其勘查方法[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8,19(2):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