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深化改革行动方案

深化改革行动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深化改革行动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深化改革行动方案

深化改革行动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规划 课堂教学 拓展课程 课改保障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育人模式,课程改革又是转变育人模式的重要因素。本轮深化课程改革把“选择性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从本质上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将深化课程改革作为余姚教育内在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紧紧抓住“四个点”,以此推动本轮课改向纵深发展。

一、抓实课改规划――深化课改的起点

个性、拓展、整合是浙江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词,它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权”,需要校长有卓越的课程领导力,切实做好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确保深化课改有序、有效地进行。为此,在加强学习和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强化“论证指导”这一关键,对76所学校课程改革方案论证全涉及、指导全覆盖,整体提高学校课改规划的质量,使之成为这轮深化课改的一个亮点。

(一)明确顶层设计内容,搭建课改方案框架

习惯于执行课程计划的学校,缺乏对课程规划的意识和能力,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内容和框架。于是我们根据这次深化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提出学校在深化课程改革顶层设计时,务必编制好“三方案+三表”。“三方案”(一总两分):《学校深化课程改革总方案》+《学校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三表”:总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教师任课情况一览表。

(二)指导课改经典案例,提高课改方案档次

要整体提升每一所学校课改方案的档次,需要有几个高质量的样板作示范。我们在课改初期,重点打造了两所学校的课改方案:长安小学“BEST”课程和实验一小“实美”课程,点亮深化课改的航行明灯。

(三)研制方案论证要点,明确课改方案标准

有标准才有方向,“怎样的学校课改方案才是优秀的”,一直是我们重点思索的问题。为此我们研制了以下七条论证参考要点,促使学校课改方案更规范、科学、系统:①能依据校情和核心素养理清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明确且合理,关键词提炼恰当;②课程结构符合上级规定,且能支撑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特色,逻辑性强;③方案结构完整,责任落实明确,措施具体到位,安排合理有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④围绕课程改革的立德树人、拓展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改进、教师团队、互联网+教育等方面全面推进,且主攻方向明显,亮点突出;⑤课程建设的程序明晰,有一套课程开发、选用、审核、选课、实施、评价等具体要求和做法,力求拓展性课程精品化、系列化;⑥课堂教学改革追求“学为中心”,组织保障到位,措施手段有力,任务目标明确;⑦方案整体性和统领性较强,与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紧密结合,体现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教研组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四)论证学校课改方案,把握深化课改方向

方案在实施前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确保方向正确、目标合理、措施到位。而这单靠学校的力量明显不足,我们就抓实“论证”环节,确保学校方案有思想、有措施、符合逻辑。我们组织部分优秀校长和专(兼)职教研员成立学校课改方案论证指导组,分学段分类分组对各学校“三方案”“三表”进行论证,分别采用A、B、C、D等级赋值,对相对优秀的A、B类学校进行指导,C、D类学校则要求重新设计,并将达到A、B类学校的课改方案编入《启航深课改》专辑。目前这样的论证和指导已经历时一年半,已汇编三个专辑,直到所有学校“全通过”。

(五)组织现场交流观摩,提升课改领导能力

深化课改需要校长卓越的课程领导力。课程领导力主要体现在《学校课程规划总体方案》的编制和实施中。它需要一个交流学习平台,需要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为此,我们在培训和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对所分城区学校、中心学校、非中心学校分别召开课改推进会和现场会。目前,已举行3次大型活动、6次分组活动和10余次小组活动,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明显提升,学校课改方案的质量明显提高。

至此,我市已构建一套学校课改方案论证和指导的工作流程(如下图),有效地提高了学校课程改革方案的整体质量,为深化课程改革开了个好头。

二、优化课堂教学――深化课改的重点

课堂改革始终是课程改革的灵魂,仍然是这次深化课改的重点。课堂改革的方向是:推进体现学科本质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推进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促进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项目驱动,课堂改革成为核心任务

自2008年起余姚市就开展了“小班化教育”实验,2012年起启动“快乐学习行动”项目,以深化课改的余姚行动来打造减负提质的余姚模式。这些项目的重点在于打造高效常态课,建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该项目及子课题分别获省市成果一、二等奖。

(二)专家引领,“以学定教”成为课堂方向

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专家的引领。2016年,五十多位省市专家指导我市课堂教学改革,“以学定教”“学为中心”已经成为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学为中心”课堂教学体系的基本特质已经明确:①以学生的“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为价值追求,突显育人目标;②以“简洁活力、扎实有效”为组织要求,注重课堂效率;③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方式,注重学习方式转变;④以“分层―合作”为教学模式,突显“学为中心”理念。

引入STEAM课程,探索“跨界”整合。我们引导优秀教师组成研究团队,跨学科进行课程拓展与整合,推进项目学习,将科学、技术、数学、工程和艺术整合起来,真正实现课程整合。如我们开发的《快乐科学》《神奇的光》等课程就体现了多学科跨界整合的特点。

四、夯实保障机制――深化课改的支点

深化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条件来保障。我们在硬件和经费有效保障的基础上,着重从以下方面来支撑深化课改的推进。

1.厚实德育功能。立德树人既是深化课改的起点,也是终点。因此,一方面强化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我们在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引导广大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突出育人功能,将教书与育人相融,将育人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编写基于余姚地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教材。结合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研究》,我们开发了两套义务教育段德育教材:《姚江情》(初中)和《姚江行》(小学),探索和构建基于余姚地方文化进行核心价值观浸润的德育教育体系。

2.提升教师素养。深化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进一步健全教师队伍建设的研训体系。在这方面我们倾注了不少心思,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包括:新教师的初始指导和目标引领;教坛新秀、学科骨干、名师的阶梯培养体系和考核奖励制度的制定;开展规范、示范、名牌教研组评比,规范区域教研和师徒结对活动;开展专题和项目研究等。

3.丰富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标,引领着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抓住了“评价”就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目前相对成熟的评价改革有:小学低段全面推行“模块游考”;小学音体美课程实施水平评估;义务教育段期末质量数据采集分析;推行“等第”和“星级+特长”评价等。正在开展的评价专项研究有:基于现代技术和大数据的评价和改进;关于拓展课程实施水平的评价;学生拓展课程过程性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测评等。

回顾近两年的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余姚教育呈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选择性教育”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可,课堂教学改革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拓展课程为有特长的教师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学校课程改革的意识和热情持续高涨等。

毋庸讳言,深化课改也存在许多瓶颈和节点。如:习惯于执行的校长还缺少课程实施顶层设计的能力;习惯于拿来的教师还缺少课程开发的水平;评价制度改革滞后制约着深化课改的推进;课堂中理念与行动脱节、技术与应用脱节、教学与练习节等现象时有存在等。为此,我们将从“德育课程整合”“主题下的基础性课程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实施”“基于互联网的生本课堂教学”“评价引领教学改革”“体艺课的分层走班”等方面入手,组织研究团队,确定实验学校,结合课题研究,进行深层次的专题研究,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做好探索性工作。

参考文献:

深化改革行动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档案管理

[作者简介]农克平,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级美术师,广西南宁530011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8-0164-05

随着卫生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人员流动政策的逐步放开,人才竞争现象日益加剧,随之而来的卫生单位档案管理问题亦愈来愈突出,因此,必须探索和研究人事制度改革中的卫生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新模式。

一、当前档案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事业单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无论是称谓,还是性质,都是中国所特有的。但是,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普遍实行了岗位聘用制,建立了公开招聘、解聘、辞聘制度,人员流动日益频繁、人员的隶属关系不断变化,对人才的管理也由“单位所有”变为“社会所有”,仍然靠单位自行管理显然不利于人员的合理流动。当前卫生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及档案模式已不适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把卫生单位人事档案工作提到应有位置,人事档案工作长期处于维持现状被动应付的状况。(2)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随着卫生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机构调整、精简裁员,人事档案人员身兼数职较为普遍,力量比较薄弱,造成对人事档案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水平。(3)卫生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性,事业单位受人员编制的束缚,一般由人事科工作人员管理人事档案,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性。(四)卫生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到位,材料收集的机制不健全,把关不严渠道不畅,严重影响人事档案质量。(5)随着聘用制在事业单位的普遍实行,人员的流动性增强,流动人员档案得不到及时处理,易造成档案管理的缺失。(6)在人事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方面则显得比较薄弱,没有充分发挥人事档案应有的利用价值。随着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传统的档案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卫生行业和体制改革,必须以人事制度改革为保证。档案管理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改进并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二、新形势下人事档案管理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人事管理一直是身份管理,当前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使人事管理由以前的身份管理向现在的岗位管理转变,实行以“聘用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聘用制”导致人才流动频繁,目前许多事业单位都存有流动人员档案。档案工作已逐步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旧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及模式已不适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例如: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人员流动政策的逐步放开,人才竞争现象日益加剧,流动人员的数量也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流动人员的档案管理问题亦愈来愈突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被认为是职工身份证明、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的人事档案,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当今却被冷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形成“弃档”、“死档”。因此,人事档案管理也应与时俱进,对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做进一步的改善,使之适应人事改革。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使之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改进并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于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策

(一)档案管理创新应与改革同步实施

根据《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人发[2000]31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2002]35号)等人事制度改革相关文件精神,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2、2005年进行了两次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建立并实施了全员聘用合同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工作方式发生变化,档案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结合实际情况,笔者认为:(1)改革当前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建立起一种国家所有、公共管理、社会共享、个人知情的新型人事档案管理体制。由各级档案馆建立人事档案信息共享平台。(2)应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拓宽人事档案的利用渠道,强化档案的服务功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开发利用的环节上来。(3)针对人事档案管理岗位的特殊性,设立与之相应的聘用期限,以保障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实行了岗位聘用制。这种改革打破了身份的界限,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但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是实行一刀切的,未对特殊岗位设立不同的聘用期限。比如人事档案管理岗位,这个岗位需要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经验,在聘用期限上应该要设置得比其他岗位长,保障档案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否则不利于人事档案的妥善管理。

(二)增强档案管理意识,完善档案管理机制

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医疗制度和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对于卫生事业单位档案的管理模式、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档案工作的政治性、服务性,决定了档案专业人员必须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档案管理人员队伍,档案人员要增强服务意识;更新服务观念,深化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要依法管理,依法利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如: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的两次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大量的档案材料。第一次改革时。档案管理意识不强,未将档案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造成改革档案材料收集不完整。针对这一问题,在第二次实施改革时,档案管理人员参与到整个改革制定过程中,及时收集、整理每个阶段形成的材料,严格把关,认真进行核查验证,剔除不规范的材料,根据档案建设的要求及时督促有关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形成完整、规范的材料。档案工作是最平凡的工作,但是,又是最光荣的工作,它记录了单位、社会的历史变迁过程,档案人员就是历史的记录员。文书档案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客观地反映着问题处理、领导决策、基本建设、研究开发等方面过程和成果。

(三)大力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时代赋予档案事业的重任,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档案管理现代化,就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使档案信息资源得以共享,是档案管理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利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大大地提高医疗单位各种档案的利用率。采用现代化手段大力开发利用已势在必行。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推进电子政务”。随着卫生事业单位人事改革,无纸化办公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趋向微机化管理,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做好档案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保存、提取利用等工作。以电子文件归档为管理重点,尽早开展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工作,有利于档案工作与电子政务尽早接轨,为单位提供有效服务的同时,又能抓住机遇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推进档案信息化的进程。根据国家《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至少一式2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使用。”档案资源信息化,将成为各项档案工作的重要管理平台和技术支撑,是新时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应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中逐步予以完善。

(四)全面深化的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动人事档案管理社会化

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入,“聘用制”逐渐代替“终生制”,这势必导致人才流动频繁。人员能进能出,对人才的管理也由“单位所有”变为“社会所有”,这种变化引发了就业制度的变革和就业渠道的拓宽,使“人档分离”成为可能,弃档现象随之日渐增多。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跟不上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档随人走”是人事档案管理的一贯制度,即人到哪儿,人事档案也送到哪儿,以保持“人档一体”管理的一贯格局,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建立新型的人事管理制度“人事”,改变“人档统一”的管理模式,即人事档案实行社会化管理,与用人单位分离,人事档案交与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人事”制度,解决了“人档不分,档随人走”被动局面,聘用与解聘都不涉及他们的人事档案转递。根据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单位的新进人员要实行人事,最终实现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实行人事也是卫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一项改革措施。

深化改革行动方案范文第3篇

全面深化改革仍需突出重点

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内在要求,是向建立健全新体制最终目标冲刺的逻辑使然。党中央审时度势,要求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体制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全面梳理并攻克各方面体制及其各个环节存在的弊端,但这并不意味着改革于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要面面俱到、同等用力。全面深化改革仍然要突出重点。这是因为:其一,面面俱到的改革会使有限的资源分散,导致全部或大部分改革项目浅尝辄止,不能产生彻底的、长期的改革效应;其二,面面俱到的改革容易导致鱼龙混杂,甚至把并非改革的内容笼而统之地囊括在改革名下;其三,面面俱到的改革容易混淆视听,造成改革泛化,导致“泛改革症”或“社会恐改革症”,带来不必要的社会负面反应,增加不必要的改革成本。更主要的是,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才能带动全局突破。改革重点的选择,是对内容重要程度、时间紧迫程度和条件具备情况的综合考量。一般来说,那些在新体制系统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核心环节、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起着主要制约作用的关键环节、有利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矛盾且具备相关条件的重要环节,应作为当前和未来改革的重点。对这些重点改革,应在国家周密规划的基础上,集中力量一鼓作气地推进。所谓“攻坚”,就是抓住这些重点打歼灭战,做到决战决胜。与此同时,其他改革要围绕重点改革配套推进。从方法论角度讲,面面俱到的改革往往具有排炮型且碎片化的特征,实际上也往往缺乏章法和秩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改革,也难以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条件导向的基础上明确改革重点,通过突破重点带动全局。这些作为重点的改革依数量而论应该尽量精简,确保都是真正处于上位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立一柱而定乾坤作用的改革。

就当前而言,应把形成选贤任能的干部人事制度、建立保障公民公平发展权利与机会的制度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重要产品和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建设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等作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着力确保改革方案的科学性

改革方案是改革的施工图,其是否正确科学直接关系改革的效果。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科学制订改革方案,确保每一项改革方案都正确可行,取得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良好效果。科学制订改革方案的一个根本原则是,坚持遵循改革基本方向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有机统一。改革方案的制订,在大方向上必须坚持社会认同和国际通行的基本理念和规制,但具体内容设计则必须考虑现实基础、发展阶段、地区差异、领域特点。受实际条件所限,不排除在某个时期以及某些特殊地区、特殊领域的改革方案会有不同于一般要求的特点。从操作层面看,保障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保证足够的酝酿研究时间。改革方案的制订不宜简单设置时限。越是重要的改革方案,所涉及的问题往往越复杂,越需要充分研究、多方论证、统筹兼顾,这就必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仓促行事,容易粗制滥造,也容易挂一漏万。这种方案如果下达执行,不仅会带来改革的曲折,而且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宁可慢一点,也要好一点”,应作为制订改革方案的一个基本原则。相对于不科学的“急就章”式改革方案导致的巨大代价,多花点时间把改革方案做得更科学一些是值得的,这与不思改革、拖延改革是两回事。

深化改革行动方案范文第4篇

关于深刻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质

大家在集体学习时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为档案工作改革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省档案局党组书记、局长魏四海指出,全省各级档案部门要把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头等大事,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重要讲话和全会《决定》,科学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大家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有两个关键词要注意把握:一个是“全面”,一个是“深化”。全会《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他强调,要深刻认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观点。这是《决定》的灵魂,是重要的或者说是根本的理论基础和前提,要将这一理论观点引入档案事业今后的改革发展中。

关于深化对档案工作发展的认识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审视档案工作,需要我们更新观念,深化对档案工作自身属性的认识。魏四海局长指出,要充分认识档案工作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是越来越前景广阔的文化产业,是重要的新兴的现代服务业。要有市场化的观点,趟出一条争取财政支持和吸引社会力量相结合推进档案事业发展的新路子,在档案馆建设上,要以市场的眼光看待新馆库房预留空间,找到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要拓宽思路,面向社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要树立合作意识,形成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格局,创作一批档案文化精品;要拓展服务,扶持、鼓励和规范档案中介组织发展,形成档案服务产业,形成档案服务业大繁荣的局面。

关于档案部门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档案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相对其他行业发展仍嫌滞后。省档案局巡视员李量认为:新的形势下,档案工作面临转型。即围绕信息化、社会化转型,这是档案工作者两大历史性课题。要破题,就要把信息化和社会化具体化,找到抓手,制定出时间表、路线图和工作菜单,如果把这两件事做好,档案工作就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省档案局耿树伟副局长指出,深化改革,是档案工作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一,创新要加快。要从全局和整体的视角,从长远和根本的视角,从对立统一的视角去分析谋划,档案部门改革创新必须要加快。第二,活力要激发。要抓班子、带队伍,要激发干部队伍的活力,提高档案工作者的认同感,培养凝聚力。第三,馆库建设要先行。建设档案新馆是档案工作的基中之基、重中之重,档案事业要实践跨越式发展,馆库建设一定要走在前面。能建成就是硬道理,各种方法都可以尝试探索。第四,基础工作要踏实。第五,服务要有新拓展。其一是为领导决策服务,资政襄政,体现为党管档的责任;其二是为“三重一大”服务,即为重要会议、重点项目、重要人物和重大活动服务,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其三是为公众服务。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窗口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服务平台,应当创出服务品牌,提高服务水平。第四项是为文化大繁荣为保存历史记忆服务。第六,要在依法治档原则引领下实现档案工作的深化改革。

省档案局副巡视员刘学圃认为:《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一种理念和体制的创新,从档案工作来说,遵循什么样的模式值得我们深思。他认为档案工作的理想状态应概括为以下三点:即法制监控、业务督导、规范中介。法制监控,业务督导,中介服务,三者相互衔接,互为依存,共同构架起档案事业管理模式的基本轮廓。他认为,档案事业治理,只有把法制监控放在应有位置,才符合时展的要求,符合档案事业自身理性进步的要求,将档案事业的发展真正导入法制化序列。按照这样的模式,传统的业务指导应向业务督导转变。在“指导”之前加上“监督”二字,是和“法制监控”紧密联结在一起的,这种“指导”本身即是一种行政行为。而将中介服务纳入档案治理模式,则是时展的体现。

廊坊市档案局长吕建成认为,档案行业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变动较小的行业,在经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档案工作必须转型升级,适应时代潮流,担当起自己的职责,发挥更大效益。

保定市档案局张冰水局长认为,深化档案工作改革,就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的思考。档案工作如何提供服务,以何种方式提供服务,服务到何种程度,都需要认真思索。要认真应对档案中介社会化趋势,认真梳理信息化条件下档案发展方向,随着档案信息化的推进,档案工作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承德市档案局冯国杰局长提出,档案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不断破除阻碍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各种因素,在思想观念、工作机制、服务手段、人才培养等方面,主动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要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独特价值,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发挥档案的教育功能,构建民生档案服务体系,为全面深化改革服务。发挥档案工作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作用,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记录好、收集好、保管好。

关于档案工作的创新发展

在学习中,大家围绕档案各环节工作畅所欲言。省档案局李量巡视员认为,档案馆工作应该抓好五个方面:一是一体化,二是信息化,三是标准化,四是职业化,五是功能化。要以数字化为核心,牵引各项业务开展。围绕数字化,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实现传统业务与数字化的融合。以电子档案指导为核心,带动整个业务指导工作的转型。

秦皇岛市档案局杜莲艳局长提出,档案工作要在服务发展、服务民生上主动作为。加大民生、特色档案接收力度,完善馆藏结构;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档案数字化,实现档案利用现代化;树立档案服务品牌,实现服务利用精细化;做到服务大局更主动,改革创新更有效。

沧州市档案局刘清华副局长认为,档案工作要进一步转变服务方式。随着“五位一体”的改革将全面推进,档案工作应随着各项改革进展而不断跟进,做好改革过程中档案的收集与接收工作,让档案真实地记录下改革的全过程。

关于档案新馆建设,石家庄市唐克局长认为,应充分利用政策,一定要有发展眼光,把档案馆建设成功能齐全、有文化品位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建筑。

关于档案资源建设,邢台市档案局刘占刚认为,应根据当地社会发展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在重大活动档案、民生档案、专题档案征集接收方面狠下功夫,使档案资源建设落到实处。

关于加快推进数字化档案工作。张家口市档案局杨敏局长认为,应将档案数字化工作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加快档案数字化工作进程。唐山市李丽局长认为,应做好数字化的顶层设计,统一全省数字化应用软件。

关于民生档案工作。唐山市档案局长李丽提出,要进一步加大民生档案的管理和接收力度,改善和丰富馆藏结构。在档案法律规章中增加民生档案管理接收的法条,使民生档案的接收工作得到法律法规的支持。

深化改革行动方案范文第5篇

一、在改革方向上要把握原则性,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接受人大监督和确保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关系。指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要更好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发挥我国司法制度的特色、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凡是符合这个方向、应该改又能够改的,就要坚决改;凡是不符合这个方向、不应该改的,就决不能改。”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司法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坚持党的领导和人大监督,是我国司法体制的政治优势和重要特征,也是确保司法体制改革正确方向的政治保证和攻坚克难的重要保障。因此,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确保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和人大监督,而是要在充分尊重司法规律,广泛借鉴人类一切司法文明和制度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司法体制机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体现。所以,中央明确法检两院人财物省级统管后,市、县两级法院、检察院的组织关系保持不变,市、县两级法院、检察院正职仍担任同级党委政法委委员。改革中,各级法院应把思想认识切实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坚持“四变四不变”:即,人事管理体制变,党组织关系不变;司法管理体制变,党委政法委领导统筹政法工作不变;司法责任制变,司法机关维护地方稳定、服务一方百姓的职责不变;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变,中基层法院接受同级人大监督并报告工作的机制不变,做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接受人大监督,确保公正行使好审判权。

二、在内外联动上要注重配套性,正确处理以审判为中心与优化司法职权配置的关系。四中全会明确了我国诉讼制度改革以审判为中心。按照我国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法的设计要求,这一改革决定了整个诉讼制度要围绕审判程序来构建,整个诉讼活动要围绕审判程序来开展,最大限度地释放审判功能。特别是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这一决定改变了“以侦查为中心”,把刑事诉讼构造从“流水线结构”拉回到“正三角结构”,形成侦查是为审判进行准备的活动,是开启审判程序的活动,执行是落实审判结果的活动,三者都要服务和服从“以审判为中心”。而要实现“以审判为中心”,必须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四个机关”各司其职和侦查、检察、审判、执行“四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一要抓好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试点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规范上下级法院审判监督的关系,理顺审判委员会、主审法官和合议庭办案责任制的关系,理顺审判权、审判管理权和审判监督权的关系,使三者互为作用、互相制约。二要充分发挥庭审的决定性作用。严格落实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法庭宣判三个重要环节,坚持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推进庭审实质化,真正实现事实证据调查在法庭、定罪量刑辩论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在法庭,加强对侦查权的监督和对辩护权的保护,确保侦查、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三要落实“直接言词原则”。要让相关人员站在法庭上直接说话,法庭直接听取证人口头证言,直接听取被告人的口头供述,直接听取被害人的口头陈述或鉴定意见,侦查机关已有鉴定意见且存在争议的,鉴定人员要出庭陈述理由。四要认真落实好中央《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各级领导和司法机关要形成落实的合力,依法改进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营造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社会条件和氛围,杜绝司法活动中的权力寻租和司法腐败。

三、在上下协同上要坚持有序性,正确处理顶层设计、政策推动与基层探索的关系。目前,经中央批准,全国第一、二批共有18个省市区正在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试点。但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项改革措施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必须在设计思路和推进方向上通盘考虑、配套推进、上下协同,正确处理顶层设计、政策推动与基层探索能动有效的关系。要注意做好“三个结合”:一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相结合。凡是涉及司法体制层面的改革,必须坚持自上而下原则。在遵循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基层创新,结合实践先行先试,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在具体举措和手段上大胆探索,在实践中检验改革措施是否切实可行,推动改革更具活力,反向丰富和完善司法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拿不准的,要逐级层报,避免打乱司法改革整体布局,引起炒作,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二要坚持深化司法改革与巩固现有成果相结合。加快推进试点,把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改革难易程度,尽可能积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试点经验,按照可复制、可推广形成制度和规范,为全国司法体制改革全面开展提供可靠依据。三要坚持有理想和接地气相结合。司法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方向越来越明确,目标越来越坚定,要坚决克服传统思维的束缚,突破利益格局,既要有理想,又要接地气,兼顾好当前实际和长远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政策取向,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深入一线了解司法实际情况,了解人民群众期待什么,把解决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贯穿改革始终,让人民群众对司法改革有更多的获得感,让社会感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

四、在激励约束上要强化导向性,正确处理完善司法责任制与健全法官职业保障机制的关系。指出,要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推进司法改革。权责明晰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公正高效廉洁司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司法机关为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一些法院不同程度存在司法行政化的问题。例如,审判分离,审者不判、判者不审;案件层层报批,权责不明;上下级法院之间案件行政化的请示,影响审级独立,对司法公正造成损害。因此,中央将强化司法责任制作为司法改革试点的重点内容之一,以完善主审法官责任制、合议庭办案责任制和检察官办案责任制为切入点,突出法官、检察官办案的主体地位,明确法官、检察官办案的权力和责任,对所办案件终身负责,严格错案责任追究,形成权责明晰、权责统一、管理有序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根据中央精神和人民法院司法改革试点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健全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的体制机制,保障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司法问责。在合理有效约束司法权力的同时,要切实保障和激励广大法官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就要同步推进办案责任制与职业保障制度的实施,确保落实好“四项”职业保障制度:一是要落实好法官职业权力保障制度。通过深化审判权运行方式改革和法官管理制度改革,确保法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保障合议庭依法独立审判,保证法官享有司法豁免权,使法官的职业权力得到有力保障。二是要落实好职业地位保障制度。法官一经任命录用,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任何单位、任何部门不得将其免职、辞退或降职处分,保证法官地位和身份的稳定性,增强法官职业的神圣和尊荣。三是要落实好法官职业职级保障制度。认真执行中央确定的法官去行政化职级政策,搞好法官入额和遴选,向基层倾斜,实行与行政职级相对脱钩,提高法官薪酬,确保法官专业化、职业化、精英化。四是要落实好法官职业安全保障制度。当前,法院已成为社会各种矛盾的显示屏,法官的职业风险越来越大,要通过改革预防和制止一切对法官打击、报复、诬告和伤害的行为,依法维护法官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切实保障职业安全。

五、在继承创新上要坚持科学性,正确处理尊重司法规律与群众理解认可的关系。推进司法改革,既要立足国情和发展阶段,继承和巩固实践证明好的、有效的体制机制和作风传统;又要善于创新,敢于破除制约司法效能实现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改革要坚持科学性,就要尊重司法规律,只有正确地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司法规律,才能还原司法作为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本来面目。但改革也是不断扩大共识、凝聚共识的过程,人民群众的理解认可是检验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要坚持尊重司法规律与人民群众监督评判并重,既有序引导人民群众认识司法活动的客观规律,又要让人民群众评说司法改革的实际成效,从而让人民群众对司法改革理解认可。一方面,要推动司法在科学规律的轨道中有序运行,努力实现法律认可的程序正义。深入推进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四项基础性改革,认真梳理司法活动的客观标准,清理与司法本质无关的考核事项,取消违背司法规律的绩效考核评比,重塑大众对司法行为的理性预期。另一方面,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努力追求人民群众认可的实体正义。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司法改革机制,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基层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处理好改革深度、进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的关系,增强改革的透明度、公开性,获得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时,要以改革促进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更加统一,要扩大人民群众司法活动的参与性和亲历性,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亲身感受司法的必要程序和环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