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流士改革的措施

大流士改革的措施

大流士改革的措施

大流士改革的措施范文第1篇

本刊希望通过学术争鸣,共同推进文明交流的理论与研究的进展。

摘要:秦文化中所见到的诸如兵马俑、铜车马、陵墓封土内高台建筑、条形砖、青铜水禽制作工艺、槽型板瓦、茧形壶、石刻等等文化因素,并非从中国固有文化中发展演变而来,而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由西亚传播到东方的;与此同时,秦统一时期,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制度也传到东土,并对秦始皇帝的改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秦始皇陵;兵马俑;波斯帝国;中西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秦帝国的建立不仅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与传统政治、文化形态相疏离乃至决裂的创举。欲了解秦帝国时期创建的政治文明、制度文明、艺术形态以及技术变化等,既需要将秦文明置于中国文明的发展演变序列中予以观察,更需要放宽视野,在希腊罗马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等世界文明形态的关照下来进行客观的考察。

一、大流士一世与秦始皇帝治国理念与措施的对比

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中的一些相互欣赏的文化因素得以接纳和传播,这是我们通过文献资料和考古证据所能证实的。我们的问题是,文明交流过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难道仅仅就是这类物质因素的融合、交流和传播吗?

经过对比,我们发现公元前六世纪大流士一世统一波斯帝国后所采取的系列改革措施,和300年后秦始皇帝统一中国后所构建的制度之间,竟然存在高度雷同或相近的现象。秦始皇帝的治国理论、国家政体、管理措施等方面的认识和理念,或许受到波斯帝国的深度影响,这一结果或许与亚历山大东征有关。

(一)两大帝国的基本概况

自称“王中之王,诸国之王”的大流士一世(前558-前486年,享年73岁,于前522~前485年执政,共37年),系波斯帝国(前550-前330年)的第三代君主。他不仅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东到阿富汗、印度河流域,西到爱琴海,西南到埃及,北到里海、黑海南岸的大帝国,更使得帝国疆域内缤纷多彩的异质文明纳入同一个有效运转的系统中。为管理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5000多万人口的庞大帝国,使西亚和埃及等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和伊朗、中亚尚处于奴隶制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的地区能相互融合同步发展,从执政伊始,便进行了一系列从政体到文化的改革措施,从体制上保障了此后200年间帝国的有效运转。他所构建的具有开创性的制度,如行省、军区、货币、税收、法律、文字等制度,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世界性大帝国。

秦始皇帝(前259-前210年,享年50岁;前246-前210年在位,共37年)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伊始,为使不同文化传统、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原东方六国能顺利地纳入新建帝国的框架内顺畅地运行,便以空前的魄力从理论到实践推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全方位改革,构建出有效地管理45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2000多万人口的中央集权政体。以决绝的魄力,彻底摒弃血缘宗法制基础上已经存续800年之久的分封制,倾力构建皇帝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以法制的理念管理国家,对帝国疆域内政治一统、经济一体和文化认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体制在此后的2000多年间,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强烈和持久的影响。

(二)政治体制改革

大流士和秦始皇帝最根本的改革措施是政体改革,他们均构建完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省(郡县)制的国家政体。世俗间所有权力来自皇帝,是东西两大帝国共同的法理理念。

波斯帝国让被征服地区在承认皇帝最高权威的基础上,维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即“大一统、小自治”。大流士首创行省制度,将全国分为20多个行省,每省设总督(行政司法)、将军和收税官各一人,三权分立,互相牵制彼此监督,各省的总督(Satrapy)由皇帝任命(世袭或非世袭),通常由波斯贵族担任,负责各省的经济、维持地方治安以及执掌司法权、造币权。皇帝还给行省的三位高官各派一名副手追随辅佐,但副手们只向皇帝负责,实为皇帝的密探。

秦帝国中央政府采取三公九卿制,由皇帝任命各衙署的长官,概不世袭。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均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全盘实行自战国以来各国陆续采取的郡县制,由皇帝任命地方行政首长,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互不隶属而相互监督;郡下设县,县设县令或县长,还有县尉、县丞;一县之内再分为若干乡,乡下有亭、里等。完善和强有力的行政能力的打造,保障了秦始皇帝治国理念的实施。郡县制的确立使得古代中国第一次有了明确的疆域的概念,“天下”和“四方”成为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不仅仅出于幻想;“大一统”从此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正如大流士自我认为“王中之王,诸国之王”的那样,秦始皇帝也认为自己统一六国,“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君权神授的神秘和权威性因“皇帝”的名称而得到不容置疑的肯定;也如波斯帝国世系以居鲁士一世、二世,大流士一世、二世、三世那样,秦帝国废除臣议君、子议父的传统“谥法”,以始皇帝、二世、三世计,期望实现“传之无穷”的愿望。

(三)经济制度改革

波斯帝国和秦帝国均采取统一税制、统一货币的经济政策。

大流士采取各省固定税收额度和统一货币的措施。在税收方面:波斯人享有部分特权,只交实物税,不需要缴纳货币税,其他地方视具体物产而定,如埃及偏重缴纳粮食,亚美尼亚缴纳马匹,米底缴纳羊,印度河流域缴纳象牙等。帝国每年可征收的税银达1.456万塔兰特(每塔兰特为30.3公斤,国库年税收44.1168万公斤白银)。币制方面:统一全国币制,货币分金币、银币和青铜币三种,金币的铸造权归中央,全国流通;各行省可铸造银币;各自治市可以铸造铜币,银币和铜币在一定地区内流行,金银币的形态为圆形。另外以两河流域的度量衡为基础,统一全国的度量衡。

秦帝国实行土地私有制,社会成员以统一的田租、口赋、兵役、力役等形式向国家尽义务。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中央政府。货币分金和铜两种:黄金称上币,铜钱称下币,统一为方孔圆钱形制,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铜币是主要的流通媒介。为使帝国境内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秦始皇帝在统一的当年就采取统一度量衡,进而统一货币和文字以及车轨的措施,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标准颁行全国。在经济政策中,实施商鞅变法以来“上农除末”即重农抑商的国策。经过这些改革,六七年间就达到“缓刑罚,薄赋敛”稳定社会的目标。

(四)法律制度改革

两大帝国均实施全国统一的法律制度,但波斯帝国规定在遵守全国性法律的基础上允许各地原有的法律继续实施。

大流士强化“国王的意志和命令就是法律”的君主制传统,所制定的法典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这套法典直到公元前三世纪末的塞琉古时期仍被视为权威之作,同时他还在法典中规定设立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

法度与法制的相对完善和实施,是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取得政治、经济、军事成就的根本性保障。帝国建立后秦始皇帝以秦国成文法为基础,吸收原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云梦秦简、湖南里耶秦简的出土,表明秦法在帝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执行。

(五)军事制度改革

皇帝为最高军事统帅的理念在东西两大帝国都得到体现。

波斯帝国将全国划分为五大军区,各行省驻军不受行省总督节制,归中央政府节制,帝国实行义务兵制,军队分为负责保卫王室的近卫军、负责全国防务的常备军和负责各地驻防的地方部队,军队编成万人不死军、千人团、百人团、十人队等四级,以波斯人为核心组成步兵和骑兵。

秦帝国的军队有步兵、车兵和骑兵三大兵种,分属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军权集中于皇帝本人,由皇帝任免各级武官和凭皇帝所颁发的“虎符”调集军队。兵源来自征兵制,列入“傅籍”的成年男子都需要为国家服一定时限的兵役。

(六)文字改革

统一文字是两大帝国都实施的文化举措。

大流士为解决国内民族众多、语言文字互异问题,将当时西亚流行的阿拉米亚语确定为全国通用的官方语言,用以诏令、公文,同时允许各地继续使用本地语言处理日常事务。在帝国中央的波斯,波斯楔形文字、埃兰楔形文字、阿卡德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阿拉米亚文字和希腊文字被同时使用着。贝希斯敦摩崖上所镌刻的纪功铭文里用了三种不同的楔形文字对照书写,也说明了这一点。在大流士统治时期,波斯语并未成为全帝国的通用语言,在政府中并不具有特殊地位。

秦帝国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

(七)交通体制改革

通畅、迅捷交通网络的构建,是两大帝国共同的追求。

为便于调遣各行省军队和传递情报,大流士修建了贯通全国的“御道”,沿途设立驿站和旅店。从爱琴海到首都苏萨之间2400公里的御道,沿线修建有100多个驿站,三天之内就可以将从爱琴海上打捞的海鲜送到皇帝的御膳房,这条御道也逐渐成为丝绸之路的西段线路。他还修建了从巴比伦经伊朗高原到印度的御道。此外还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派人勘察了从印度河到埃及的航路,开凿和修缮了从尼罗河支流到红海的运河,即现代苏伊士运河的前身。

秦帝国建立后,“坏城郭,决通堤防”,从公元前222年开始,秦始皇帝命人修造以咸阳为中心通向全国的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现”,著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秦栈道、西方道;另外还“堑山堙谷”修筑从九原到云阳的直道。除秦直道和秦栈道外,多数道路在秦故地、六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基础上拓建而成。它们“通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对道路的宽度和质量以及安全防卫也有统一的规定。另外为交通岭南,还修建了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灵渠。

(八)宗教改革

统一后波斯帝国奉行国教和地方宗教并行的政策。秦帝国时期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宗教,仍流行原始的多神崇拜,既奉祀原秦国的自然神,又奉祀东方六国的自然神。

大流士虽然奉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祆教)为国教,崇拜最高神即光明和幸福之神阿胡拉・马兹达,使得拜火教在帝国疆域内得到广泛的传播,但并没有采取迫害其他地区原有宗教的举措,各地原有的神祗和崇拜仍得到有效的保留,极大地稳定了新开辟地区的社会基础。

秦统一后,秦始皇帝除了继续奉祀自秦先公先王以来的上帝及名山大川自然神祗外,也奉祀东方六国、主要是以齐国为中心的自然神祗,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统一祭祀系统。

东西方历史上前后相差300年的两位杰出政治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下,在统一国家后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不论理论上,还是策略上抑或措施上,给人的感觉竟然如此如出一辙,这或许并不是偶然的巧合。

二、秦始皇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合理推测

公元前330年,存续220年的波斯帝国被来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征服。收编波斯帝国后,新的国家主人基本上全盘继承了原有的政治体制和管理制度,和大流士一样,亚历山大也向东征服到印度河流域。也许就在此时,波斯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发生了交流和碰撞。

(一)关于“遇大人”

《汉书・五行志》中记载:“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这条文献可能是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之一,但因其对“大人”夸张的描述,并没有引起人们相应的重视,多数人将之与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发起的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铸十二金人相联系。较早的《史记》中虽然也有“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L,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描述,但没有关于临洮遇“大人”的记载。

这一事件大致的情况可能是,公元前221年,在临洮守边的帝国将士,见到十二位“皆夷狄服”的“大人”,该消息被秦始皇帝获知后喜出望外,认为是瑞兆,遂将全国的兵器收缴后运送到首都,铸造十二件“各重千石”夷狄人物形象的青铜造像,造像“坐高三丈。其铭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其长五丈,足迹六尺”。造像被树立在宫廷前,同年秦始皇帝便实施了统一法律、度量衡和文字等政策。

秦始皇策划铸造十二件青铜人物造像的故事并不虚妄。相关文献也叙述了这十二件青铜雕塑的来龙去脉,它们每件约重30吨。《三辅旧事》载:“聚天下兵器,铸铜人十二,各重二十四万斤。汉世在长乐宫门。”到了东汉末年,董卓人关后,“椎破铜人十及钟L,以铸小钱”,剩余的两件金人,据《关中记》记载其下落:“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徙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徙之邺,苻坚又徙入长安而销之。”

关于公元前221年临洮遇大人的传说,透露出两重含义,一是在帝国边界,秦人遇到一支非黄种人的人群,一是这些人带来了铸造巨型青铜造像的技术。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假如秦人遇到的是传统意义上、身着“夷狄之服”的属黄种人的少数民族,虽然言语不通,但仅此断不会让班固们留下如此夸张的记载,合理的推断应该是,这是一支秦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过的非黄种人群体比如白种人出现于临洮一带,才会使得秦人惊诧不已,这一消息辗转传到关中,竟然就变成“身长五丈”的巨人了。见到这些奇异的人群后,即有了铸金人十二和颁布统一度量衡与文字、法律等措施,二者之间应该有所关联。至少能铸造重达30吨青铜人物塑像的技术和这支人有关,而这支让人印象深刻的“夷狄”,可能是来自地中海区域的希腊人、波斯人。

假若上述推断成立,那么这支来自遥远地方的客人出现于东土,会带给秦帝国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一些物质形态的文化交流吗?

(二)一种合理的推测

大流革后的波斯帝国(前522~前485执政)和秦始皇统治下的秦帝国(前221-前205执政)之间虽然存在着将近300年的时间差,但他们所管理庞大帝国的理念、采取的措施竟然存在上述诸多相同。那么,是否有这么一种可能,即大流士的改革成果(最主要的是制度文明部分)被亚历山大继承后,随着其东征的脚步,又一次在帕米尔高原西侧的中亚、印度河西北固化下来,然后这套成熟的制度文明越过帕米尔高原被带到中国了呢?

公元前517年大流士派兵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印度西北部,设立波斯帝国的第20个行省。缔造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前356-前323)继位后,于公元前330年全面接管了波斯帝国。亚历山大管理庞大帝国期间(前336-前323),全面继承了波斯帝国的治国理念,包括中央集权体制、行省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这套制度不仅在帝国的核心区域得到贯彻,也随着亚历山大东征的轨迹再次被带到东部地区,最东到达今乌兹别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一带。与此同时,被带到东部的还包括希腊文化。在其十年东征的进程中据说留下70多座亚历山大城,希腊文化以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幅度在亚历山大帝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帝国疆域内的埃及文明、波斯文明、犹太文明、印度文明得以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希腊雕塑艺术长足地东进,而东方的天文、数学知识传到西方。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9年率部穿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处的兴都库什山(与今中国新疆的帕米尔高原相接),直至中亚锡尔河一带,然后南下侵入印度河上游和五河地区,此时距离秦始皇帝统一中国只有100年的时间差。

没有资料证明在这百年间东方文明和希腊、波斯文明之间发生过什么接触,也没有资料证明秦人公元前221年在临洮遇到的“大人”就是波斯人或者希腊人,前面我们讨论过这些“大人”不是蒙古人种的依据,那么,这些“大人”很有可能就是来自帕米尔高原以西、非蒙古人种的马其顿帝国的公民,他们或受派遣或自愿或不得已。不管什么原因,他们或他们的后代来到东方帝国,并竭诚将他们所知道的一切告诉给了秦帝国的管理者,包括制度文明,也包括物质文明,更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信息受到了秦帝国皇帝的首肯,并加以改造而采纳。

大流士改革的措施范文第2篇

当前,我国护理界从学术上对整体护理进行了多方探讨,对转变护理模式的必要性已取得共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在全国部分医院经过试点逐步得到推广,我们针对医院开展整体护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讨论如下。

一、开展整体护理面临的问题

(一)对整体护理的内涵认识不足:由于受持续已久的功能制护理和实施10余年的责任制护理制度的影响,部分护理人员存在着陈旧观念,主要表现在:

1.等待观望思想:认为整体护理和责任制护理没什么大的区别,责任制护理没有坚持下去,对整体护理能否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持怀疑态度。

2.随大流思想:认为目前不少医院建立了整体护理模式病房,随潮流开展个试点病房就算完成任务,没有认真探讨如何结合实际把护理制度改革搞好,而是处于应付状态。

(二)护理管理干部有畏难情绪:整体护理作为对传统功能制护理的一次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会暴露出一些明显影响改革的问题:

1.人员不足。军队医院受编制的限制床护之比差距太大,加之军官休假制、护士流动性大等特点,按整体护理排班方式完成各项任务确有困难。

2.后勤保障支持系统不得力。护理人员除去正常的工作以外,还要承担非专业、非技术性的常规工作,占用了护士长、护士的有效工作时间,不能把时间用到病人身上。

3.医院领导重视不够:新形势下,医院注重经济效益,部分领导有重医轻护思想,总认为护理工作对医院全面建设影响不大,护士执行医嘱完成任务就行了,对护理制度改革有片面认识。以上种种原因增加了护理模式转变的困难,从而使护理管理干部有畏难情绪,实际工作中按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模式惯性运转,影响了改革的力度。

(三)护理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适应护理制度改革:护理领域的演变和服务功能的扩展,护士被赋予多元化的角色,对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当前护理人员综合知识缺乏。由于教育层次和知识结构的限制,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知识的缺乏使护士在完成基本操作后难以担当多元化角色功能和为病人提供系统的身心整体护理。由于护士人力不足,招聘护士增加。医院每年招聘的合同护士已占全院护士的40%左右,虽然暂时缓解了人员紧缺的矛盾,但文化层次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流动性大,这种用人的短期行为影响了护理队伍的整体水平。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和旧护理制度的影响,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敬业精神,有的不安心护士工作,表现在工作标准不高只限于完成一般的治疗任务,有的存有懒惰思想、对书写护理病历有厌烦情绪。

二、开展整体护理的对策

护理制度的改革是护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护理人员应当认清形势、更新观念,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影响开展整体护理诸多因素中抓住关键,下大力气、解决难点,使护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针对开展整体护理的难点,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以成功的经验促进思维观念的转变:在没有见到实际的效果之前,空泛的理论很难让久已形成的惯性思维发生改变。以模式病房成功的经验来转变领导、护理人员的观念是深入搞经护理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而领导的支持和庞大的后勤支持系统的形成作为“内援”是护理模式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1997年初我们选择了护理队伍力量较强的空军重点专科开展了模式病房。试点工作的好坏与护士的参与态度和积极行为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把试点科室护士长、护士分别送出培训、参观学习,接受新观念、理解整体护理的内涵,模式病房取得了满意效果。

如何利用成功的经验转变领导以及全院人员的观念,我们采取了积极措施。多次召开整体护理座谈会、休养员座谈会、现场观摩会、教学查房等,并分别请院领导、机关干部,科主任、医生、护士长、护理骨干参加,组织全院护士分期分批到试点病房观摩,同时在全院组织了整体护理基础理论培训。形势多样的宣传,护士、病人的亲身体会,真正转变了全院人员的观念,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达成共识,院党委将整体护理全面推广纳入医院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把开展整体护理作为开展优质服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院领导组织召开后勤保障会议,为临床解决下收下送,减轻临床科护士负担。院领导、后勤机关的大力支持激发了护理人员搞好护理改革的热情,护士长、护士主动到护理部要求开展整体护理,现我院50%的科室开展了整体护理,并取得明显成效。(二)提高人员素质,确保整体护理的有效开展:高素质的护理群体是确保整体护理有效开展的基础,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加强整体素质培训是关键。我们对整体素质培训制定了训练计划。为保证学习效果,采取了学分制管理的方法。

在整体素质培训中分为4步:一是整体护理理论培训,内容:护理诊断、标准护理计划、护理PIO记录等,熟悉掌握了护理病历的书写方法。二是自身素质训练:先进行爱岗敬业教育,使护士忠诚于护理事业,树立一种奉献精神。同时以护士的行为标准为训练内容,从护士的行、走、坐、立到与病人语言沟通,礼仪服务专题培训。三是分层次的专业训练:根据不同的年资不同职称进行训练,低年资护士以基本理论和基本功训练为主,高年资以专科知识新业务新技术为主,并注重培养教学管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对招聘护士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水平。四是选送护理人员学习深造,培养高层次的护理人员。通过多途径选送临床护士参加脱产、自学、夜大、函授学习,目前在职护理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已达50%,其中护理管理干部100%。通过多种形势的培养提高了全院护士的整体素质,拓宽了护士思路,提高了护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实现从病人入院到出院以及出院后的康复这一连续的全程优质服务的护理目标。1997年以来每月住院病人民意测验调查显示,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

(三)合理安排人员,简化表格,提高工作质量:我们结合实际,深刻领会整体护理的内涵,在现有人员不变的情况下,简化表格,保证整体护理在现有条件下顺利开展。

大流士改革的措施范文第3篇

我自1984年8月分配至医院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临床工作,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 工作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也相继出现了,特别是感觉到90年代以后医患矛盾也更加突出,医疗纠纷也增加了。如何防范纠纷、减少冲夺,已成为护理人员尤其是护理管理者必须重视的话题。现我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的护理纠纷的发生原因及防范措施报告如下:

1 护理纠纷的原因

1.1 医疗护理服务的外部环境改变

1.1.1 医疗体制的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引入医疗服务市场竞争机制。国家财政不可能实行“免费医疗”、对绝大部分公办医院实行财政核补政策,医院的发展和医务人员的工资福利资金,主要靠医务人员创收解决。医院难免不强调经济效益,从而带来一些负面效应[1]

1.1.2 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 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实行新的医保政策,医疗费用个人承担一定比例,给绝大部分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1.1.3 社会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新的《条例》明确了医疗事故的概念,明确规定了请求赔偿的方式、数额、项目标准和计算方法,提高了事故赔偿的可操作性[2]。同时,公民的法制观念增强,维权意识增强,而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相对滞后。

1.1.4 社会舆论 社会媒体对医院的片面指责是受市场经济和社会风气的干扰,以及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片面宣传、炒作,使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服务产生片面性认识。

1.2 医院方面的原因

1.2.1 医院管理方面的原因 (1)护理人员缺编(2)大量的非护理性工作占用了护士的时间,如记费取药;(3)管理中存在不足:医院是个整体,无论哪个环节存在缺陷和不完善,患者遇到的任何问题首先要找的是在医院一线工作的护士,常会引起纠纷,因此,护患纠纷不只是由护理工作或护理管理本身引起。

1.2.2 护理差错 因护士责任性不强,不按规章制度和护理操作规程办事,酿成护理差错引起纠纷。具体情况,(1)执行医嘱有误,如打错针、发错药、输错液等;(2)交接班不清,遗忘医瞩,造成不良后果;(3)护理不周、观察不细,患者病情恶化时不能被及时发现,失去抢救的第一时机;(4)抢救危重患者时护理措施不得力。

1.2.3 服务态度生硬 在临床护理中少数护士确有服务态度不佳而导致的纠纷。据报道,医疗纠纷70-80%是由服务态度引起的。

1.1.4 擅自让家属做护理工作 某些简单操作,如病人翻身、记录尿量等,由家属或者陪护在进行操作,一旦病人病情变化或者家属在做的过程中出现失误时,家属会对护理工作提出质疑,甚至拿起法律武器向上级部门投诉。

1.2.5 专业知识和技能欠缺 病人病情千变万化,需要护士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如果护士为患者提供的临床护理、操作技术不娴熟,则会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信任,容易产生过激言语,此时护士若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对方直接发生冲突,则引起纠纷。

1.2.6 忽视护患交往的礼仪 病人住院期间与护士接触的时间最多如果护士不注意谨言慎行,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姿态,手势和声音、语调而被患者或家属误解而引发纠纷。

1.2.7 护患交流欠缺 我国护士以中专大专学历为主,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有效的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引起患者不满而导致纠纷。

1.2.8 因患者对所获得的医疗质量不满意,而通过护理行为而引发纠纷 当患者对医生的诊治、用药等不满意,患者一般不会与医生发生冲突,往往通过护理工作上的不足,如穿刺不成功、语言上的不慎而诱发纠纷。

1.2.9 护理记录中存在的相关法律问题 (1)护理记录中字迹不清、随意涂改,损害了护理记录的真实性。(2)护理记录中的陈述不清、法律责任模糊,影响了护理记录的科学性。(3)护理记录的内容与医嘱、医疗记录相矛盾、降低护理记录的准确性。

1.3 患者方面的原因

1.3.1 期望值过高 患者或家属对所患的疾病期望值过高,面对不良后果,将之归咎于医疗护理措施不力,如恶性肿瘤。

1.3.2 医疗常识缺失 患者或家属由于缺乏医疗常识仅凭主观臆断即得出医疗事故的结论而引发护理纠纷。

1.3.3 不满意医疗收费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疗收费,部分人不理解,同时,大部分计费由护士完成,因此,常成为护理纠纷的导火线。

1.3.4 对医院管理不满 若干不适于病房的日常举动,如吸烟,势必受到医院规章制度的制约,故护理人员的管理活动常成为护理纠纷的源头。

1.3.5 病人或家属不纯的动机 由于新的《条例》实施,少数病人或家属曲解其中的含义,企图通过制造纠纷,以此获得经济赔偿。

2 防范对策

2.1 顺应时代改革的要求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新的医疗护理环境

2.1.1 依法管理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医院应组织认真学习制定实施细则,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

2.1.2 重视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

2.2 医院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主动防范纠纷

2..2.1 从管理上防范护理纠纷(1)增加护士编制:(2)完善医院各个环节的管理。

2.2.2 预防护理差错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2)护士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应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严防护理差错的发生。

2.2.3 强化服务意识 护士应有“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模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2.2.4 护理措施到位 护理措施是落实是保证最终达到治疗目的的重要手段,避免让家属替代护理工作。

2.2.5 加强沟通交流 护士应加强与医生、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病人的不满情绪,避免因医、护、患沟通不畅所致的纠纷。

2.2.6 增强综合素质 (1)专业素质(2)人文素质(3)职业素质(4)加强自身情商的培养。

2.2.7 规范护理记录 护理记录应客观、真实、准确、全面记录,即“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录做过的”的原则,应保持护理记录与医疗病历的一致性,为护患双方提供法律保护和举证依据。

2.3 加强患者的教育与管理

2.3.1 加强科普教育 护士应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科普知识教育、疾病知识的宣教,使病人及家属理解医疗的风险性,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便他们给我们更多的理解与配合。

2.3.2 公开医疗收费 护士应认真仔细的计费尽可能避免错误;对病人提出的费用与疑问,应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对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纠正。

2.3.3 艺术管理 在病房管理中,护士应注重管理技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患者明白病房管理的目的是以病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让患者更好地配合管理,避免因管理不当而引发纠纷。

多年的临床工作,使我清醒地认识到,护理纠纷的原因是客观存在,护理纠纷也难以完全避免。我所在科室,在护士长的正确引导下,我们的共同参与下,护理纠纷逐年下降,一旦发生,我们提倡护患双方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相互理解、理智而不失原则地处理问题,有效地协调护患关系、平息纠纷的发生。同时也学会了保全证据,必要时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不使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损失。

参考文献

[1] 钟为民. 以医院管理入手,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 [J]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2004,2(5):76-77

[2] 袁建君.试论医疗纠纷的成因和防范[J].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4(11):

大流士改革的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日本;终身学习;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165-04

日本政府2006年颁布的新《教育基本法》将教育的目的设定为:培养以完善人格为目标、具备民主和平国家及社会构成者所应有的身心健康的国民。为实现建设终身学习社会的目的,日本在以下领域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一、家庭教育

所有教育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狭义的家庭教育指的是父母等年长者对子女以训练、指导的形式所进行的意图性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培养子女的基本生活习惯,促使其自立、遵守规定、控制欲求等。广义的家庭教育则是在此基础上包括家庭的生活样式和氛围、家庭成员的思维方式、言传身教等。2003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日本文部科学省下属机构)的答申报告中指出“父母(保护人)作为人生最初的教师在培养子女的丰富情操和基本生活习惯、对家族成员或他人的关心体谅、判断善恶的基本伦理观、社会规则、自制心和自立心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报告不仅指出了随着正在进行中的少子化与父母生活方式变化引起的家长的过度干涉或保护、放任、虐待儿童等社会问题,也提出了家长不具备示范资质等家庭教育机能下降、社会整体存在着父母不关心家庭教育等问题。为此,日本政府在新《教育基本法》中增设了有关保护人对子女的责任及国家、地方政府和团体应尽职责的条款。新的教育基本法不仅强调了父母等保护人的责任,也指出了对开展家庭教育提供教育信息和资源援助的重要性。

二、学校教育

1.中小学教育。受上述指导意见的影响,中央教育审议会立足于“宽松”中培养“生存能力”的教育观点,在考察了中小学教育的状况后,于1996年提出了精选学习内容、周学5日制、推进综合性学习等方针。伴随着学校指导要领的变更,日本的小学和初中于2002年、高中于2003年开始实施修改后的教育课程。但是,由于此后学生学习能力下降、青少年犯罪等问题的频发及教育基本法的修订,文部科学省于2008—2009年在不改变培养“生存能力”的基本方针之前提下,以增加课时、重视数学、物理、语言和体育为指针对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了修改。因此,日本的小学、初中、高中必须分别于2011年、2012年、2013年开始实施遵照新指导要领所编制的教育课程。为更加充实学校的教育,除了上述内容,日本的中小学还正在实施:推进少人数年级制度(目前在公立小学1年级开始试行每个年级定员35人以下的制度);严化教科书的编制与选用标准;充实教育咨询机构,排除校内的暴力、欺侮同学、自杀等行为和现象;开展尊重个人人权的教育;在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范围内推进培养勤劳观和职业观的教育;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开展饮食指导、防治传染病、防止吸毒、性知识教育、保障学生通学安全等教育活动;开展特别支援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残疾学生的能力;充实对学生的经济支援;培养能够活跃于国际社会的人才;创建富有特色和魅力的高中;确保和提高教师的资质能力等具体行动。作为建设终身学习社会的一环,日本的各中小学已经开始加强与家庭和地区社会的合作,设立校外评价体制,努力创建值得信赖的开放式校园。

大流士改革的措施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起始于1870年前后建立的德国工科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又建立了高等专科大学。从此,德国形成了由工业大学和高等专科大学并存并各有侧重的高等工程教育体制,在全世界有着广泛影响。

一、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

1.培养目标的明确性

德国高等工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质素的工程师。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界形成了学习年限长、教学任务重、考试要求严、实践环节多、淘汰率高的特点。

工科专业本科的培养年限一般为五年,但实际上只有很少学生能按时完成,多数学生要5~7年,甚至8~9年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本科生教育由基础学习阶段和主科学习阶段构成,其中基础学习阶段一般为2年,主要学习内容为各系的共同基础性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工作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在完成基础学习阶段后就进入主科学习阶段。在该阶段中,学生要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完成该专业相关的学习任务(主要包含必修课、选修课和任选课程);完成本专业的实验、课程设计、专题报告和毕业论文。主科学习阶段的时间不固定,因人而异,一般为3~4年。因此,学生往往要经过5~7年的艰苦学习才能够拿到德国工程师文凭。

在德国,大学的每学年是由夏、冬两个学期组成,其中夏季学期包含3个月,而冬季学期为4个月。德国的大学实行从上午7点到晚上9点的全日程课程,没有固定的午、晚饭时间,其中每堂课为一个半小时,课间安排15分钟的休息时间。就是在假期,学生也并不能完全休息,需要完成很多诸如实习、考试、作业等任务。

为保证毕业生的质量,德国各大学和专业都要对学生进行选择和淘汰,一般淘汰率为30%~50%;有的学校和专业的淘汰率令人难以想象。

2.培养过程的实践性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决定了在具体的培养过程别重视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教育。因此,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形成了崇尚理论研究、强调技术科学、密切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保证了德国工程师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1)大学在学术上有求真务实的传统。在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界,学校衡量教授学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不是论文的多少而是实验。实验是科技发展的源泉,能用以证明教授研究成果的主要是实际开发的实验装置、模型或样机、新研制的产品等。因而,德国高等工科院校特别重视试验研究的结果,对工程领域博士学位答辩的要求是一定要做出实实在在的东西,确实解决了问题,而对并没有硬性要求。

(2)面向实际设计课程。在校学习期间,德国高等工科院校会逐步安排学生接触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把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与方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还会及时把实际生产实践中最新的工艺、技术和知识补充到日常教学内容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材。

(3)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德国高等工程教育重视教师的实践背景。工程专业的大学教授都被要求至少具有5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中,教师成为输送学生到企业实践训练和就业的联系人。德国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师与工业界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的实验室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本人往往都在企业兼职甚至开办企业。

(4)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教育机制。除了在学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和部分的实习外,德国工科大学的学生一般还有3~6个月时间用于在校外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学生常常可以利用假期参与工厂企业的科研开发与研究项目,并且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也都源于企业的实践问题。此外,德国企业界普遍把培养后备力量作为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与义务,非常愿意接纳学生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

3.工程教育的法制化

作为法制国家,在德国,人们会自觉和习惯地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个人和组织的行为。高等学校是整个国家法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每当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条件相对成熟时,德国政府就会以法律形式为改革清除障碍,减少改革中遇到的阻力,保证改革能顺利进行。比如,1998年德国政府出台了德国大学基本法的修正案,该法案保证了引进学士、硕士学位制,改革课程内容及结构,对高校放权、改革教授聘任制等一系列的方案实施,为德国大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证。

二、当前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原因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凭借其优良的传统和特色与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一起成为世界上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两大模式。但20世纪60年代后,特别是当前国际政治领域发生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交往和文化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也出现了种种的不适应。比如,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过长,就业时间相对较晚,学位种类偏少、国际流通度较差等情况。导致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世界政治变化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已越来越感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技术革新的双重压力。激烈的市场竞争会对企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迫使企业根据广大消费者的要求,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改进生产工艺,在管理上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开发出适合消费者要求的新产品。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就包含在产品研发、过程研发与设计制造、营销等整个产业链之中,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对工程师素质、能力的重新定位和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作为以培养工程师为主要目标的高等工科院校也必然会被要求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变化,工程教育在教学目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上都必须做相应的改革。

2.欧盟一体化影响

欧盟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一体化组织,在追求政治上用一个声音说话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和推进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一体化。德国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内也受到来自欧盟内部要求其变革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就是1999年33个欧洲国家教育部长在意大利通过的“博洛尼亚宣言”。

“博洛尼亚宣言”意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欧洲各国的学位制度的统一,建立共同的欧洲教育区。这就对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原有的体系带来重要影响。为了推进博洛尼亚进程,实现欧洲各国的学位制度的统一,就必须对现有的学位和学制进行改革。

三、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措施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竞争压力的加剧,为了进一步发挥优势,保持特色,德国政府在20世纪末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采取了一些措施。

1.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进程决定了教育的国际化。国际化的表现形式是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流动,信息与教育资源一定程度的国际共享,学位的互认与共容。特别是在1999年通过博洛尼亚宣言后德国政府和教育界加快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

(1)不断扩大外国留学生的招生人数。招收外国留学生一方面可以扩大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另一方面也可缓解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生源不足的现象。因此,德国政府、高校、社会团体等采取种种措施扩大外国留学生的招生人数。为推进博洛尼亚进程,促进学生和教师在欧洲范围内的流动,德国政府采取了必要措施,使得国家贷款和奖学金可以转移,同时放宽对留学生比例的限制。另一方面,德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还与多国政府签订了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的协议,并有很多诸如洪堡基金会、教会等民间机构会无偿或有偿地资助外国研究人员或留学生。

(2)学位体制与国际接轨。与英、美等国通用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制不同,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授予的是文凭工程师学位。根据高校类型的不同,文凭工程师学位可分为大学文凭工程师和专业学院文凭工程师两类。从1999~2000年冬季学期开始,德国若干工科大学都在原有的文凭工程师和工学博士的基础上增加了工学学士和工学硕士学位,其招生范围是外国和德国本国学生。其课程设计采用模块的方式,采用英语来讲授其中很多课程。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毕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道路,其中对实践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直接就业,而有兴趣从事理论研究的学生则可以继续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获得更高的学位。同时,学生还可以选择攻读双学士学位。至于国外留学生,德国大学对已获得教育、电子电气、机械、环保等专业学士学位的留学生开设硕士学位课程,实行国际硕士培养计划。同时,对于已经得本国硕士学位的留学生,德国大学会对其进一步开设博士课程。

2.高等工程教育的综合化

现代社会对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决定了培养工程师的工程教育必须是综合化的。当代社会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从经济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等多种角度寻求最完善的技术解决方案。同时还要求工程专业人士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其他跨学科知识。因此,在德国高等工程大学,传统的工程技术专业和复合型的工程技术专业都特别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系与系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尤其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相关期刊更多

大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大理市委宣传部

大功率变流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3-6个月

中国南车集团公司

中外玩具制造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