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镇化工作会议

城镇化工作会议

城镇化工作会议

城镇化工作会议范文第1篇

2014年,是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清醒认识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对于做好全省经济工作至关重要。会议要求,要用改革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努力使经济发展更有活力、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有后劲。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省委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准方向,保持定力,凝心聚力推动发展,全力巩固我省经济稳中向好的势头。

会议在保证粮食安全、农村改革、改善民生、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路新要求,呈现出一些新亮点,现予以解读。

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兴粮

我省是传统农业大省,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三农”工作。会议要求,要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进科技兴粮,开展整县整乡粮食作物高产示范建设,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为我省粮食安全工作指明了方向。

粮食是各个领域的基础,始终是解决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如果吃饭出现问题,其他所有发展将无以为继,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和对农业的支持。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扎实抓好粮食安全工程。

一要夯实基础。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加快推进武引、亭子口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新建一批高标准农田,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水平。

二要提升能力。注重永续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科技支撑,整建制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给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翅膀。

三要扩大新型营销模式创新试点。加快信息化和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

四要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让人民群众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会议要求,要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增强发展新动力和新活力。

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2014年,要全面启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试点县(市、区)要全面完成任务,自主试点县(市、区)部分完成,其余县(市、区)全面启动。同时,稳步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所,在有需求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产权交易平台、调解仲裁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有序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工作。坚持分类推进,试点探索盘活农村产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路径;深入研究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农村金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政策举措。

在推进经营体制创新方面,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新机制,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制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农户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合作经济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推进实施农民合作组织示范、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发挥龙头企业助农增收作用。这既给资本提供了出路,又给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机遇,这是会议精神的又一个突出亮点。

更加注重制度安排,构建覆盖城乡、惠民富民的民生保障体系

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花钱买制度而不是简单花钱买稳定,着力解决地区差异大、制度碎片化问题,构建覆盖城乡、惠民富民的民生保障体系。这是会议提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会议强调,2014年,继续实施十项民生工程,持续保持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事业的重点投入,突出办好19件民生实事,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最关心、受益最直接的民生难题。稳步增加民生投入,公共财政预算用于民生支出的总量和比例只增不减。保民生不是包民生,会议指出,要坚持政府“保基本、兜底线”,不能保打天下,同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社会事业。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要作过多过高的承诺,鼓励和引导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阶段,尤其要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统筹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

深入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推进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五大扶贫工程”,全面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以人为核心,走具有四川特点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城镇化是推动城乡、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扩大内需、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会议要求,要紧紧围绕提升城镇化质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城镇化转型发展、加快发展,走出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会议从人到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地怎么管等方面传递出了一系列重要信息,对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给予了充分回应。

一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从城镇化的要求看,目前主要任务是解决好“半市民化”问题。会议提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除成都外全面放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引导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村转移人口落户,但不能逼农民进城,让农民工“被落户”。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实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继续开展“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降低进城落户门槛。逐步推行居住证制度,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是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会议提出,要建立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价格,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营运,充分发挥省级投融资平台作用,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目前,大量民间资金找不到投资渠道,只要政府能够提供公平竞争条件,创造良好市场环境,一定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三是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坚持集约节约用地,以盘活存量为主,统筹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开发强度,建立城镇用地规模结构调控机制,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防止搞片面的“土地城镇化”。人多地少是我省的基本省情。从一定程度上看,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省城镇化进程是对土地相对粗放的利用。但面对粮食安全这个大问题,我们的城镇化不可能永远无节制占用耕地。耕地红线不能触碰,腾挪的空间要通过土地集约化来实现,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着力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未来城镇化的过程,必将是土地集约化的过程。

会议还要求统筹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这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尊重群众意愿、顺应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作者单位:省委政策研究室)

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推进重点区域发展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城镇化工作会议范文第2篇

现在开会。今天召开的全县城镇化及“村村通”建设工作会议是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市城镇化及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并结合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及县“两会”的总体工作部署,在对去年全县城镇化及“村村通”建设工作回顾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形势、查找差距,明确重点、统筹兼顾,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坚决拿下今年“村村通”建设攻坚战,全面推进中心城区、小集镇以及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奋力开创全县城镇化工作新局面。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县四大家的主要领导以及县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以及分管“村村通”建设工作的副职,其中城关、城郊、上港3乡镇的全体班子成员;县直各部门一把手,其中建设、交通、土地、房管、规划、公路6部门的班子全体成员;城关镇各居委会,城郊乡的湍口、蔡庄、孟营、团结、芦庄、张营以及上港乡的岗南、岗北、香乔等村(居委会)的村支书和村主任,以及全县其他有“村村通”任务的村支书;县直交警、市政环卫、城管等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共400余人。今天会议的范围比较大,内容非常重要,议题也十分集中,希望与会同志们认真遵守会议纪律,不要随意走动、交谈和使用通讯工具,集中精力,认真听认真记,共同努力把今天的会议开好。

今天会议的议程主要有六项,下面会议进行第一项:请XX宣读县委、县政府关于表彰二五年度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单位的决定;

下面会议进行第二项:颁奖。请上港、歪子、沙堰、城郊、王集、上庄、樊集、新甸和交通局上台领奖;

下面会议进行第三项:请X县长做重要讲话;

下面会议进行第四项:请X县长代表县政府与承担20__年度“村村通”建设任务的13个乡镇乡镇长签订目标责任书,顺序依次为:.....

下面会议进行第五项:表态发言,共有7个单位发言。城镇化工作表态发言的有:...;“村村通”工作表态发言的有.....;

下面会议进行第六项:欢迎X书记作重要讲话。

同志们,今天的会议议程已进行完毕。刚才,X县长代表县政府与有关乡镇签订了20__年度“村村通”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部分乡镇和单位的同志也做了表态发言,X书记宣读了县委、县政府关于表彰二五年度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单位的决定,X书记、X县长先后就城镇化工作及“村村通”建设做了非常重要的讲话,讲话既全面总结了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县城镇化及“村村通”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也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工作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讲话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是指导我县城镇化和“村村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会上还下发了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决定等文件,希望大家回去后一并认真组织学习,深刻理解和领会县委、县政府在城镇化方面的战略部署和X书记、X县长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理清思路,认准目标,制定措施,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会议贯彻问题再讲几点意见:

一要理清工作新思路。城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而且是协调推进“三化”进程的需要。近年来,由于历史的、资金的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我县的城镇化进程一直落后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滞后已成为影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城镇化的滞后,不仅使工业化缺乏有力的支持和广阔的市场,而且使农业现代化缺乏有效的推动力量,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农村现代化的进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和顺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主动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强烈愿望,立足县域实际,研究和提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新思路、拿出新举措。县委九届四次全会针对当前我县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适时提出了大力实施开放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加快我县城镇化步伐的新任务。刚刚闭幕的县“两会”审议通过的县“十一五”规划纲要,科学制订了近五年我县的城镇化工作目标,即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到20万;重点镇得到加快发展,新甸、歪子、王庄、沙堰和施庵5镇建成区面积均达到2平方公里以上,人口2万人以上;其他建制镇的镇区面积均发展到15平方公里左右,人口增加到1万人以上;农村交通面貌明显改观,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200公里以上,公路百平方公里密

度提高到210公里以上等。这是县委、县政府立足我县县情,着眼化解城镇化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工作奋斗目标,主要举措就是通过培优壮强中心城区、重点镇,加快发展一般建制镇,全面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更好地发挥城镇化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中的纽带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相互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各乡镇、县直各单位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共同推进我县城镇化工作,努力建设更加繁荣文明的农区新城镇。

二要再创工作新局面。去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交通、建设、规划等县直部门和乡镇的积极工作以及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城镇化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规划建设了白河新区,配套完善了建成区的基础设施,县城面貌进一步改观。城镇化率达到30。小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新甸铺、歪子、沙堰、王庄四镇进入全市50强镇。投资22亿多元,对S103、S244、S335三条过境省道以及溧河至五星、歪子至施庵、樊集至县城等县乡道进行了改建,完成“村村通”工程106公里,全县道路通行条件进一步改善。今年,我们要继续围绕创建“水城、绿城、棉纺织名城”,坚持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四位一体”,中心城区、小集镇和文明新村良性互动,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城镇体系,强化设施配套,推动城镇化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具体工作中,〖HTK〗一要突出规划龙头。牢固树立规划效益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的理念,切实抓好规划的编制、实施与管理。要着眼于调整完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重点抓好县城规划区建设和村镇规划建设两个方面,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同时,要继续做好公路沿线控制性详细规划,科学指导新农村试点村规划建设工作。今年,各乡镇要积极培育1—2个示范性文明新村,力争实现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破局。

二要着力构建城镇体系。中心城区要按照“新区出形象、旧城变面貌、沿河出特色、管理上水平”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四区”、“四厂”建设,强力组织实施10项重点工程。滨河路、三里河景观路、解放路、汉城路、书院路、朝阳路、大桥路、汉华东路等8条道路配套工程要全部开工建设;金府步行街完成一期工程,启动二期工程;3月份启动电影院、体育场区域的开发建设,同时开工县体育中心;加快建设一高中分校、文化“三馆”和广播电视传输中心;搞好三里河景区建设工程,包括橡胶坝建设及护岸硬化、绿化工程;启动城北公园一期工程,规划建设白河湿地公园;配套完善纺织工业区基础设施工程;开工建设二水厂和污水处理厂;搞好育翔苑安居工程一期建设。同时要加快市场体系建设,规范完善现有集贸市场,新规划建设一批综合市场或专业农贸市场。小集镇建设要按照“六个一”的标准,即规划建设一条示范街,一个专业市场,一个小游园,一个商住小区,一个标志性建筑,形成镇域循环圈,不断完善集镇功能,发展壮大集镇经济。“村村通”作为农民直接受益的德政工程,各乡镇党委、政府要积极、细致地做好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农民投资投劳。要在坚决完成168公里市定“村村通”任务的基础上,盯死全年新修300公里的决战目标,大员上前,精心组织,迅速掀起建设高潮。县财政将通过补助工程资金的方式给予奖励,即每超额1公里,县财政直接补助现金2—3万元。县直单位要开展对口帮扶活动,积极与困难村进行“结对子”帮扶。要充分发动在外工作人员、务工经商人员和社会各界自愿捐资投劳。发改委要继续向国家、省争取项目资金,交通部门要多争取补助资金,农办要加大扶贫资金争取工作力度,支持农村公路建设。要动员全县上下、社会方方面面积极参与和支持“村村通”工程建设,确保年度“村村通”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率先在全市实现村村通油路目标。其他干线及县乡公路,S244线遗留要在6月底前完成扫尾,歪施路、五星—溧河改建工程要在6月底前完成,王庄—新甸铺改建工程力争7月底前竣工。

三要做活城市经营。今年要在做好金府街项目的同时,加快推进电影院、体育场等区域的拆迁开发工作,尽快开工建设景虹广场、时代广场等重点项目,同时要积极挖掘包装城市开发建设项目,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吸收县外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建设,改善城镇面貌,提升城市品位。

四是加强城市管理。要继续以“双创”活动为载体,以交通秩序、卫生管理、市场规范为主要内容,突出县城出入口、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等重点部位,进行经常性地综合整治,不断健全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坚决防止反弹,着力营造绿、洁、畅、亮、美的农区新城镇。

四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推进城镇化、早日实现“村村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新野更快发展的关键一环,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围绕如何加快城镇化发展、完成“村村通”目标来思考问题、部署工作,把城镇化及“村村通”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各自实际,抓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把加快城镇化作为贯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工作,始终紧紧抓住不放。建设、交通、水利、规划等有关部门和乡镇的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部署,经常听取汇报。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加强督促检查,认真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县委、县政府“两办”要加强调查研究,注重发现典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促进我县城镇化全面快速发展。

城镇化工作会议范文第3篇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讨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会议要求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

而修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重任已交给发改委。12月16日,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抓紧修改完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争取尽快实施。

城镇化的提出已有多年,近期逐渐形成高潮。城镇化规划亦几经更名,起初名为《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后改为《全国城镇化发展规划》,最后定名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该“规划”明确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规划期至2020年,可谓意义重大。

此次中央城镇化会议的一个最大收获,就是改变了原来只将城镇化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手段的局限,而是将其纳入到了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部署之中。而发展城镇化的关键,是实现人的城镇化。

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一点涉及到了城镇化的核心内涵。过去的35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增长到2012年的52.57%,城镇化率已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城镇人口历史性地超越了农村人口,中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然而,有关专家也提出,“52.57%”只是基于城镇常住人口的统计,在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户籍城镇化率是27.7%。这说明,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已大大落后于城镇化速度。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城镇化的一个显性目标,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农民成为城市居民,让农村居民能够和城市居民平等地分享国家现代化的成果,进而打破长期存在于我国的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因此,它需要国家推进一系列制度性的变革,而这种变革给民众带来的利益将是十分深远的。

城镇化工作会议范文第4篇

2012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7.1亿,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达到52.6%。但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化率远没有这么高。“中国城镇化还处在快速增长过程中,至少还有近20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中国的问题是人口城镇化率太低,目前只有35%左右。”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

备受关注的城镇化规划几经更名,起初名为《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后改为《全国城镇化发展规划》,最后定名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下称《规划》)。该《规划》明确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规划期至2020年。

回顾我国的城镇化之路,国家“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均采用“城镇化”一词。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007年,进一步明确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2012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而同年颁布的《促进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初稿,明确强调未来国家城镇化建设的规划内容,根据规划目标,未来将涉及20多个城市群以及180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

而2013年,关于城镇发展模式、发展方向的探索,依然热烈。

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

3月17日,新任国务院总理在第一场记者见面会上,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其规模之大为人类历史所未有,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很重要,而且会影响世界。”表示,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问题都可能会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

在答记者提问时,他表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

中国经济行至今日,改革被认为是我国最大的红利,而城镇化亦被认为是红利中最大的潜力。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与“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将“人”确立为城镇化的核心,注定2013年将成为中国城镇化道路的转折点。

过去,传统的城镇化路径以土地扩张为标志,地方政府大肆造城,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错误方向有望纠回。而城镇化并不意味着要赶农民上楼,而是让农民也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便捷,“以人为本”、“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成为政策制定者的共识。

在2013年年末,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相继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上,总书记听取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情况汇报。会议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出台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落实和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

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提出,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等六项主要任务。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也不是要消灭农村。如果农村文明消失了,那么城镇化将是单调的。”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要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改善水、电、路、气、房,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搞好居住环境的绿化与美化。要搞好新农村建设,本着方便生产和生活的原则,合理调整村庄布局。“避免农民房子十年推倒重盖一轮。”

“技有所用、学有所识、乐有所好、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出有所通、老有所养和情有所寄”,这是城镇化会议提出对城镇化的愿景。如若这愿景都能实现,我们的城镇便是“桃花源”。

12月23日至24日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专门对农村、农民、农业做出了全面部署:“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答记者提问时,讲述了2014年我国城镇化工作的重点。他说,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2014年必须开好头、起好步。2014年,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好推动城镇化规划实施,出台配套政策,编制配套规划,开展试点示范,完善基础设施等工作。同时,要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抓紧修订完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争取尽早实施。

同时,该负责人进一步指出,2014年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出台户籍、土地、资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研究推出中小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支持政策。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面是水泥森林林立、大厦鳞次栉比,一面是旧城拆除、每天消失80个村落。记忆中的“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越来越少。

国家发改委城镇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12月25日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高端对话中指出,“不能再搞短期行为的城镇化,不能再搞大兴土木、大拆大建的城镇化,不能再搞拍脑袋的所谓大规模的新区建设,也不能再搞豪华型城镇化”。

一句“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触动着无数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也戳中了某些地方城镇化发展的软肋。青山绿水才是美丽家园。千疮百孔的村庄、污水横流的县乡,“中毒日深”的土壤,“堵城”、“雾都”相继冠名……如此的城镇化,要得吗?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不能让这样的豪言成为孤零的口号。

城镇化工作会议范文第5篇

一、建立村民议事会制度,实现村级民主自治

村民自治是法律赋予村民的基本权利,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实现途径,关系着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但长期以来,村民自治中部分村民对参与基层民主自治的积极性不高、村民委员会选举程序不规范、一些民选干部决策不民主、办事不公开等问题同时存在,成为村民自治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障碍。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各级政府对农村投入不断加大,一方面,村级组织行政化的趋势愈发明显,甚至有可能演变成为新一级政府或半政府,与村民民主自治的宗旨不相符合;另一方面,民主选举村委会,一些有钱的“能人”或有势力的家族贿选或干预选举,出现村内资源为少数人控制占有,农村被家族势力控制等负面现象,导致农民利益受损,引发新的干群矛盾。为改变上述状况,成都市探索了常态化的村民议事会制度,有效地发挥了农民的智慧,保障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同时,村党组织作为议事会的召集者,为群众办了很多好事、实事,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增强党在基层的凝聚力找到了群众欢迎的载体,提高了党组织在农村的威信和号召力。目前,议事会在成都等地农村已经成为“村民自治的代言人”和“基层工作的多面手”。

(一)制度建设。成都市委组织部、成都市民政局发文确定了村民议事会组织规则和具体实施规范。

一是明确村民议事会的职责。村民议事会受村民会议委托和监督,根据授权行使村级自治事务决策权、监督权、议事权,其决定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监事会负责监督。村民议事会的议事内容主要包括:本村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规划、集体资产使用和管理、村级财务收支、扶贫开发项目、村级公共服务项目等。

二是村民议事会成员由选举产生。议事会成员为村内居民(包括在本村长期居住的户籍在外地人员),由村民“一户一票”选举产生。为保证议事会成员的广泛代表性,每个村民小组有两个以上村民议事会成员名额,每个村的村民议事会成员不少于21人,其中村组干部不超过50%。监事会成员由议事会成员担任并由议事会讨论决定。

三是议事程序民主公开。成都市推行村级资金使用的“六步工作法”,即:宣传动员、收集民意、梳理讨论、议决公示、实施监督、评议整改,要求村民知晓率和满意度达到90%以上。在确定村级公共服务项目等议事过程中,邛崃市创立了“三步量分法”,第一步按照“一户一表”界定实施范围,第二步“议事会票决”界定实施项目,第三步“一户一票”决定实施先后顺序,公开高效地提供公共服务。

(二)组织保障。成都市对村支部书记采取“公推直选”的形式确定,确保村书记在村民中的公信力。村民议事会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村党组织主要发挥以下作用:

一是严把会议召集。村民议事会召集人由村级党组织书记担任,确保议事会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规范议事。

二是严把议题审查。村党组织负责接收和审查村民议事会的议题,不符合村民自治权限、违反政策法律的议题等不予上会;涉及本村长远发展和农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重大议题,在提交议事会决议前,召开党员大会,提出建议方案。

(三)议事保障。议事会制度的建立在制度上保障了“有事能议”,但要真正议出效果,还得益于以下两点:

一是群众有热情。成都市议事会制度的探索和完善伴随着一系列村民关注的利益分配。如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分配救灾物资过程中,一些村庄摸索出村民议事制度;成都市农村土地确权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由议事会协调解决,由于关系到切身利益,激发了群众关注和参与议事过程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民主议事不再走形式,议事效果也比较好,得到群众认可。

二是议事有效率。目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常态化地召开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比较困难,成都探索建立人数较少的议事会制度,解决了这一难题,既做到了“有人议事”,又提高了议事效率。村民议事会成员由其所属村民小组选出,村民小组选民可以罢免任期内本村民小组的议事会成员,这增强了议事会成员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议事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四)经费保障。2008年成都市设立村级公共服务资金,对每个行政村给予不少于20万元的经费,由各村自主决定用于本村的道路、农田水利、文体活动、环境整治、社区管理等支出,2013年这一补助标准已提高到40万元以上。再加上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公共财政对农村的常态化投入,使村内“有事可议”、“有钱办事”、“议则受益”,同时也从制度上保证了公共财政投入的使用效果。

二、加强乡镇公共服务,集中推进小城镇建设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政府,是政府职能的最终承担者,适应乡村治理变迁的需要,推进乡镇政府改革,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重要一环。从调研情况看,各地均将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作为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乡镇政府有意识地避免大包大揽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方式。乡镇经济发展职能主要体现在发挥农村资源与市场主体对接的服务和纽带作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不再由村级组织直接参与经营,而是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带动等市场化形式实现,政府不再承担市场风险可能引发的矛盾。随着公共财政投入农村的增多,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得以完善和加强,群众普遍受益,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一)多策并举推动乡镇转变职能。一是整合乡镇行政资源。成都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打破城乡分治的行政管理格局,将县级部门的城镇管理、镇村规划等事业站、所及派驻机构归口镇政府管理。乡镇因事设岗,配备必要编制,在机构设置上促进乡镇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提升行政效能。二是创新乡镇领导选举方式。成都市新津县推广乡镇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制度,增强党组织书记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三是扩大小城镇管理权限。在选拔任用中层干部、评议考核派驻干部、选用新进人员等方面赋予小城镇一定权限;将产业发展、民生事业等领域涉及县级部门的96项审批、行政执法和公共服务事项下放乡镇,使小城镇“看得见、管得到”,提高了行政效能。

(二)依靠并服务于市场力量发展农村经济。调查发现,乡镇政府的经济职能少了行政性的直接介入,开始更多地体现在扶持、引导和服务各种市场力量在农村的发展。例如:成都市进行了农地确权,为市场化的农地整理创造了清晰的产权条件,并对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土地合作社、土地银行、租赁等不同方式实现农地依法、有序流转,实现农民出租土地、打工收入和股权分红等收入来源多样化,增加了农民和村集体收入。

(三)协调推进小城镇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基础,既需要尊重市场规律,又需要政府的规划引导。成都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一是统筹编制土地、产业、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大中小城市和特色城镇梯次衔接、以大带小、功能配套的产业分工和发展方向。二是推进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实现集群集约发展。在资金、土地、能源等要素配置上,优先支持符合规划要求和产业定位的重点项目,为城镇化提供有效的产业依托;配套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农民就近向城镇集中居住。三是整合农村建设用地用于产业发展。无论是发展工业还是服务业,都需要新增建设用地。成都市运用“耕地增减挂钩”政策,整合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在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的情况下,节约出的土地用于城镇的产业发展和社区建设。海口市也开展了30万亩土地整理项目,琼山区规划整合乐来、谷桥两个行政村468亩土地资源,引进项目开发,一方面解决了城镇化发展的用地问题,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增加了农民和集体收入。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成都市通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推动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一是推进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前,成都市已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消除城乡在社保制度方面的差异。二是推进社会事业一体化。2008年,统一城乡小学和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保障,卫生、文化投入也向乡村倾斜。三是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耕地不减少。为保护耕地和提高农民参保能力,成都市县两级财政从土地收益中设立耕地保护基金,按基本农田每年每亩400元、一般耕地每年每亩300元的标准奖励农民,并鼓励农民用于购买养老保险,在保护耕地的同时,提高了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四是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制度,为推进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铺平了道路。2010年,成都市全面放开农民到城镇登记入户政策,实现了城乡居民自由迁徙。

(五)创新社会服务方式。一是村庄便民服务直接向村内延伸。邛崃市通过建立市、镇和村三级政务大厅,便民服务采取村委代办制,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二是村庄便民服务定点定时向乡镇集中。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要求逢集场日,村(社区)干部轮流到乡镇和乡镇干部一起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群众利用到乡镇赶集的时间即可办理所需服务,既比村级代办更快捷,又可节约增设村级服务人员和服务中心等硬件建设等成本。三是发挥社会组织在城镇社区管理中的作用。城镇化的发展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都市新津县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返乡大学生、失地农民等组建物管公司、家政技能培训中心等各种社会组织,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将道路保洁、景观绿化、就业培训等公共服务事项转移给社会组织,大幅降低了财政支出,提高了服务效果。南充市顺庆区各乡村成立了“乡友会”、“村友会”、“和事佬协会”,充分发挥本乡本村能人的带动、协调和教化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困难和问题

(一)推广村民“议事会”制度存障碍。一是缺乏法律保障。目前只在成都市层面给予了制度规范,缺少上级法律制度的认可和规范。二是缺乏财力支持。目前我国大部分村庄为“空壳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如果缺少类似成都“村级公共服务资金”等公共财政常态化的支持,议事会制度将面临“无事可议”、村民不关注、议事成形式等情况。

(二)农业经济发展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传统的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弱、信息来源渠道少,大部分即便成立了农业合作组织,还是缺少信息、技术和市场销售渠道,目前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类似服务的很少,许多农民没有真正感受到专业合作社带来的收益,加入的积极性不高。而合作社内部治理多数不健全,成为少数人牟取私利的工具。二是大资本投入农业农民受益少。目前农业生产受益少,这为大企业低成本地投入农业创造了条件。一些地方领导反映,这些投资短期内增加了农民收入,但这些企业一般与农民签订了长期的土地租赁合同,农民很难再享受到土地的增值收益。

(三)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土地制度需完善。一是进城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处置难。农民在城镇稳定就业居住,享受城市各项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后,是否应该放弃其承包地和宅基地,地方对此有不同看法。如果进城农民仍然保留土地资源,确实不利于耕地的规模化经营,造成农村宅基地的闲置浪费;农民要放弃其土地权益,就要研究农民通过市场交易或者通过政府赎买等方式获取合理补偿的政策,而不能强制农民放弃损害其利益。二是小城镇建设用地政策不明确。现有土地制度规定:不得以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等方式提供给非本集体组织成员用于非农业建设。地方反映,利用农民宅基地整理出的集体建设用地招商引资发展二三产业,如果保留集体用地性质,存在与现行政策相违背的风险,如果采取征地变为国有,农民将难以获得持续的土地收益,形成资本对农村新的盘剥,成为农村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城镇化配套措施所需成本较高。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一些地方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领域,限于财力,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标准较低,而在公共服务、社会事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软件方面考虑得更少。这既降低了人们到小城镇就业居住的吸引力,又很容易造成转移到城镇居住的农民无业而贫困化。因此,要统筹推进城乡、大中城市和小城镇间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等配套建设,需要较高的成本,而乡村自身创造的财政资源少,大部分地方财政难以承担,需要中央层面加以支持解决。地方反映,目前各部门下达到乡村的项目资金种类增加很快,但整体规模不大,多属于要求基层配套的硬件建设,很难与地方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不但解决不了农村面上的问题,还造成了财政资金的分散、浪费。

四、几点思考

(一)探索村级治理新机制。随着公共财政投入农村的资金日益增多,经济发展带来农村土地等资源的价值快速增长,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容易导致农村资源被家族势力等少数人掌控利用,形成新的干群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在坚持村民自治的前提下,把民主选举与民主协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村公共事务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才可能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真正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利益。因此,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是政权稳定的基石,是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组织保障,是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果的有效方式,是新时期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基础。

目前,各部门都在开展涉农项目,但绝大部分是抓少数的“点”,很少研究可在面上推广的政策新机制,造成资金的分散、浪费,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成都等地的议事会制度建立了一个农村建设、经济、文化、服务和谐发展的民主决策平台,各部门到农村的资金都可以运用这一平台发挥更大的使用效益,村级公共服务资金则为这一平台发挥作用提供了基本的财力保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以作为探索村级治理新机制的一种模式加以总结推广。

(二)研究促进小城镇发展新机制。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 让农民就近进城,是城镇化的主要趋势。德国有60%的人口、80%的中小企业分布在2万人口以下的小城镇中。成都市和海口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经验也表明,依托大中城市产业分工,产业定位更具特色的城镇化非常具有生命力,是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居住的有效实现途径,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

同时,政府支持小城镇发展要尊重产业和人口自然聚集的市场规律,不能是圈地搞建设,也不能再走大拆大建的造城、造村运动。城镇的发展要保持长久的活力,必须坚持量力而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有科学合理、定位准确、功能完备的城镇规划,既需要政府的投入和引导,更要建立可以激发市场活力和调动城乡社会资源的体制机制。为此,有必要探索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新机制,优先选择具有一定市场基础的小城镇,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构建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地方政府管理、城镇居民参与的财政资源整合使用平台,促进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提高小城镇政府服务和管理能力。

(三)探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路径。党的十提出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其中之一,就是要减少行政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的管理,在财力保障到位的情况下,让大多数公共服务由县级基层政府来提供,以消除信息不对称,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大,对于乡镇的发展定位要因地制宜、分类处理:一些乡镇经济比较发达,少数乡镇人口、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等,甚至超过中等县市,这类乡镇要赋予其更多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以及提供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履行职责所需的必要财力,支持其向中小城市发展;对于欠发达的乡镇,过多的机构设置反而促使有限的财力用于养人,造成人浮于事、管理僵化的局面,可以考虑改乡镇为乡公所等政府派出机构,重点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所需的公共服务,并与村民自治等社会组织相互补充,形成高效的乡村治理机制。

县级政府是实现有效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核心,乡村治理机制改革对县级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统筹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并没有像最初设想的那样成功,多数地级市并没有发挥中心城市对所辖农村区域的带动作用,反而增加了行政层级,增大了行政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一些地方“市管县”变成“市刮县”,大量的资源被集中到了城市,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目前,一些省份推行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遇到和行政管理体制不配套的制度瓶颈。因此,应变“市管县”为“省直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减少行政管理层级,提高行政效率,扩大县级政府的管理权限,赋予县级政府同步的财力、事权和管理权限,切实改善乡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更大活力。同时,实行“省直管县”行政管理体制必然导致省级管理幅度扩大,而目前省域之间土地面积、资源禀赋、人口密度等差异很大,特别是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从均衡经济发展、提高管理效率上看,也有必要调整优化省级行政区划设置,适当增加省级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