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光伏市场发展

光伏市场发展

光伏市场发展

光伏市场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市场;政府;良性互动;光伏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029—02

一、市场与政府良性互动是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是指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相辅相成,协同合作,为产业发展带来动力和合力。

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是由于市场与政府各自的缺陷提出来的。光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市场有多大,其规模就多大。当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产业发展主旋律的时候,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其清洁、安全、便利、高效的优势受到人们的青睐,极大地调动了业界进入光伏产业的动力,引来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立刻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可是,好景不长,市场上的资本角逐的是利润,社会资本便一哄而上,涌向利多领域,国内市场不如国际市场,便涌向国际市场,由此造成风险大增,往往带来业界重新洗牌,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是市场缺陷导致的结果。据统计,2007—2010年中国太阳电池产业以高污染、牺牲廉价劳力为代价,产量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太阳电池产品90%以上出口到海外,还不断遭受“双反”调查。这究竟“喜”还是“忧”是令人深思的。或许有人说,这是“喜忧参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喜”是难以持续的,这种“忧”给人带来的悲哀是有目共睹的。市场“看不见的手”的缺陷由谁来解决?要靠的还是政府“看得见的手”。政府的作用就是针对市场缺陷,通过制定光伏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确定发展目标,并通过财税、金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当然,这也不是万能的。政府的政策、手段必须充分尊重市场竞争规律,有助于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应通过政策“挥旗”指引产业发展的方向,通过法律“棍棒”设置产业发展的。千万不能以长官意志代替市场运作,退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国内外经验和做法表明,光伏产业的发展全靠市场的想法是幼稚的,全靠政府的想法是愚蠢的。只有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才是保证光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

二、市场与政府良性互动发展光伏产业的方式

1.微观层面上的良性互动。这是在企业层面上展开的。企业是光伏产业发展的主体,又是这一领域市场竞争的主体。一方面,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切切实实感受着政府各项政策的影响。因此,在企业层面上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是最基础的、最关键的互动。什么是成功的互动?看的是是否影响企业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战略。每个企业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是不同的,由此采取的战略也是有区别的。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自身决定是否进入光伏产业有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提供有关战略规划、政策措施的宣讲及咨询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企业能否在现有政策条件下,具有相应的技术优势、相关的管理经验优势,成功进入光伏产业,加快成长,既需要企业自身努力,也需要政府帮助。政府通过制定必要的市场准入标准,限定一些企业无序进入光伏产业,也是预先防止过度竞争必不可少的。市场竞争需要优胜劣汰,政府也希望扶优扶强,避免盲目投资、一哄而上、产能过剩的局面,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就体现在影响企业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上。

2.中观层面上的良性互动。这一方面是在产业层面上,另一方面是在相对应的地方政府层面上展开的。由于太阳能光伏产业市场带有突出的地域应用市场特点,中观层面上的良性互动也显得十分重要。从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看,一般包括硅材料提炼、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组装封装4个链条,但实际上还有很重要的链条光伏发电,如光伏集成建筑、风光互补等。作为低碳、绿色能源而言,这是最重要的链条。但由于发电价格、太阳能电池并网发电环节上的问题,中国光伏应用市场的开发显得非常滞后。如何突破这一瓶颈?需要的是光伏产业层面上和各级地方政府层面上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也就是说,期待着光伏产业技术上的突破,促进发电成本逐步下降;也期待着在这一过程中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打开光伏发电应用市场。

3.宏观层面上的良性互动。这是在全国性统一市场和中央政府层面上展开的。目前,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挑战是,在未来的能源供应中光伏发电战略定位到底如何?是主体还是补充?光伏产业将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如何看国外发展光伏产业的做法和经验?等等。这需要在市场与政府良性互动中寻求正确的答案。从中国的光伏产业应用市场而言,目前从总体上看还是个潜在的市场,尚未形成理想的现实市场。这要求在微观、中观市场不断拓展的基础上,靠中央政府有力的保护和扶持,没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和政策方针指引是不行的。因此,在宏观层面上的市场与政府良性互动主要体现在能否把握住市场发展趋势,制定出有效的国家层次上的发展规划。从2011年推出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看,觉得还是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的。如,对中国乃至全球光伏产业的潜在需求预测和分析不够,未能确认光伏发电的战略定位,未来究竟扮演什么角色不明。提出“中国光伏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要在未来的五年间得到显著提升,继续保持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问题是针对这一“整体竞争力”是如何界定的?要不要包括光伏发电应用市场?未来五年继续保持国际上的领先地位重点在哪里?如何治理光伏产业过度竞争?等等问题,未能给出切入要害的、可操作性的规划措施。或许考虑到发展光伏产业充满不确定性,规划中长期发展存在诸多风险,不可能提得“过细”,但规划的价值在于“站得高,看得远”,若做不到这一点,规划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光伏市场发展范文第2篇

摘要: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一度达到顶峰,近年来却跌入谷底,固然有国际贸易壁垒在作祟,但产能过剩、市场发展不平衡、技术落后等内部因素才是更致命的问题。光伏产业的兴衰启示我们,中国想走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化道路,国家的政策支持、行业整合、市场监管是必须的,遵循研发技术、均衡市场、由内到外的发展战略,才能使我国的新兴能源产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光伏产业;新型能源;国际化;国际竞争力

一、引言

伴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逐渐加剧,发展新能源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太阳能发电作为新兴能源具有持续性和清洁性,21世纪中国光伏产业高速发展,一举成为光伏产能世界第一大国,但是由于国际贸易壁垒、产能过剩、市场发展不平衡、自主技术缺乏等原因使中国光伏产业陷入困局,光伏企业纷纷重组、倒闭。光伏产业的寒冬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新兴能源产业国际化道路该何去何从。

二、中国光伏产业困局解析

1、贸易壁垒

从2011年开始,美欧、印度等国相继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并出台反倾销惩罚措施,使得中国依赖出口的光伏产品受到重创,企业纷纷倒闭。反倾销税使得中国低廉的劳动成本优势消失殆尽,中国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不复存在。中国这种高度依赖国外进出口市场的光伏产业弊端尽显,产能过剩、产品积压,大批光伏企业负债,作为国内最大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更是于2013年3月宣布破产。

2、市场发展严重失衡,产能过剩

严重依赖国外市场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致命死穴。中国国的光伏产品国内需求比例极小,而且增速缓慢。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电池产量接近全球总产量一半,但是市场格局却严重失衡。一方面太阳能电池生产原料多晶硅国内产量极小,自给率不到10%,大部分依赖进口;另一方面,90%以上的光伏产品出口到国外市场。目前国外市场增速放缓,国内市场供需失衡,光伏产品库存大量积压,各国展开的激烈价格战,使中国光伏企业的盈利能力严重下滑。

3、技术落后,更新缓慢

中国光伏产业技术相对落后,创新能力低下,目前的主要技术都是应用国外相对落后的技术,这些技术系统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使中国光伏产业的竞争力严重削弱。中国光伏产业尚未建立起全面的研发和创新体系,光伏产品关键生产设备基本依赖进口。当前这种现状使中国的光伏产业总处于光伏产业的市场低端,依靠产量和规模得以生存,一方面大量进口材料、技术,一方面把技术水平不高的产品拿去与国际高端产品竞争。相比国际光伏产业技术快速的更新换代,中国光伏产业技术落后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

三、中国光伏产业脱困策略

1、政策扶持

世界各国视光伏产业为新兴战略产业,政策扶持力度都很大。日本是最早制定扶持光伏产业发展政策的国家,德国实行太阳能上网电价补贴政策,美国推行相应的光伏系统安装补贴政策。正是这些扶持政策拉动了国内市场,使得目前日德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目前在光伏产业遭受重创的特殊时期,中国政府应利用扶持政策鼓励国内太阳能市场发展,同时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使得中国光伏产业走出低谷,得到新的发展动力。

2、开拓国内市场

中国幅员广阔,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据估算,我国陆地表面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约为1.47×108 亿千瓦时,相当于4.9万亿吨标准煤,约等于上万个三峡工程年发电量的总和,具有发展光伏产业的优良条件。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广大,国产光伏电池价格已经大幅度暴跌又给国内市场需求上升创造了条件。“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光伏装机量目标为22GW~25GW,2011年中国占全球实际GDP份额已达14.3%,与整个欧元区相仿,而目前欧盟光伏市场规模为20GW,那么中国 “十二五”期间达到22GW~25GW的目标是很有可能实现的。只要成功启动国内市场,美欧的“双反”就不可能打垮、消灭中国光伏产业这个竞争对手。为此,光伏产业热盼的产业政策配套细则应尽快颁行,为进一步规范国内市场秩序,酝酿多时的《太阳能光伏行业准入条件》也应及时出台。

3、技术创新、自主研发

中国光伏产业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竞争力仍体现在低廉的用工、能源、环境代价之上,这些传统优势都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稳定较快发展而逐步淡化和消失,未来的竞争优势肯定主要体现在技术方面,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难以改观。中国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主要在于相对成本优势,却遭遇了反倾销的贸易摩擦。中国应对国外“双反”调查先要从自我做起,必须通过技术进步降低升本,从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整合研究力量,集中攻克光伏产业的技术壁垒,通过政府政策扶持、产业界互惠合作、科研机构等多方面努力尽快形成光伏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是技术创新、人才教育和企业科研基地的有机结合。技术创新应以企业为主体,发展模式遵循产、学、研结合。首先,政府要提供充足的资金,建立部级别的技术研发中心以及产品检测中心,用以研发光伏产业的关键技术。其次,自主研发同时也要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可以通过技术论坛、吸引国外科研人员、技术购买、吸引国外光伏企业合资联营等方式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自主研发和引进吸收的双重研发模式,不仅可以实现最低成本的技术变革,同时也可以最快速的缩短国内与国外光伏产业的发展差距。

光伏市场发展范文第3篇

对2015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实施,产业发展环境向好

2014年,根据“国24号文”文件精神,我国一系列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密集出台落实。为规范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并实施《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目前已经3批近200家符合光伏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为行业的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能源局出台了《关于规范光伏电站投资开发秩序的通知》,禁止电站“路条”倒卖,规范电站发展秩序。为进一步扩大光伏应用领域,能源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发电的有关政策》,允许在荒山荒坡、农业大棚等建设并在中压侧并网的地面光伏电站可自主选择分布式电价或标杆电价,鼓励在城镇化建设中为分布式发电发展预留空间等。同时,能源局与国家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在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方面,国家认监委、能源局《关于加强光伏产品检测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对光伏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成立也将为搭建政企沟通平台、推动行业自律合作、完善行业信息统计与渠道等发挥积极作用。此外,银监会、国开行等金融机构积极与行业主管部门合作,出台光伏产业金融扶持政策。

展望2015年,相关部委将继续贯彻落实光伏产业的配套政策,通过扩大国内市场、规范行业秩序、促进技术进步等组合拳助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但也需注意,密集的政策也容易导致执行者无所适从,难以充分理解和贯彻政策精神,同时也恐导致政府对行业的过度干预,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绝对作用。

■光伏产业规模稳中有升,分布式发电成为发展重点

201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市场将达到43GW,同比增长近19%,其中主要装机国家如日本、美国和德国的装机量分别达到8.5、7和2.3GW,欧洲地区市场需求连续三年下滑。我国新增装机量将达13GW,同比相持平,居全球首位,其中大型地面电站将达到9GW,分布式电站将达到4GW。光伏电站由于收益较高,在相关保障政策逐渐完善的情况下,备受资本市场青睐。民生银行联合国内多家命民营企业成立中民投,注册资本金达到500亿元,重点投资光伏电站开发。恒大、巨人集团等大型企业也纷纷涉足光伏电站投资。光伏企业也在加快业务转型,加大对产业下游项目的开发力度,掀起了新一轮的电站建设高潮,部分企业如晶科能源等甚至拆分电站业务单独上市。光伏行业的投资热潮已从早年对光伏制造业的投资转向光伏应用。

展望2015年,在光伏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政策的持续利好和新兴市场快速兴起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全球光伏市场仍将持续扩大。预计201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50GW,我国将达到15GW,分布式发电量高速提升。但是,受限于光伏发电成本、补贴总额和消纳能力,随着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定区域的装机量也将步入瓶颈,这就需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转变发展战略,从生产商转向服务商。光伏应用方式也应从“粗放式”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继续拓宽光伏应用深度与广度。

■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生产成本逐步降低

2014年,我国光伏企业经营状况得到不断改善,在供需失衡和产品同质化等压力的驱动下,骨干企业加大了工艺技术研发支持力度,生产工艺水平不断进步。我国产业化生产的普通结构多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17.8%,单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19.3%,处于全球领先水平,部分企业生产的N型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2%。主流组件产品功率达到255-260W,同比提高近6%。多晶硅生产平均综合能耗下降至110KWh/kg,部分企业甚至已低于70KWh/kg。在生产工艺水平的驱动下,产品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先进光伏企业的晶硅组件生产成本已下降至0.46美元/瓦,多晶硅全成本降至15美元/kg,系统装机成本降至8-9元/瓦,部分分布式装机甚至降至6元/瓦。物美价廉的太阳能光伏产品为全球光伏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望2015年,技术进步仍将是产业发展的主题。预计产业化生产的多晶硅电池转换效率将超过18%,单晶硅电池有望达到20%,主流组件产品功率将达到260-265W。硅烷流化床法多晶硅生产工艺有望实现产业化生产,单晶连续投料生产工艺和G7、G8大容量铸锭技术持续进步,金刚线切割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应用,PERC电池、N型电池有望实现规模化生产。但是也应看到,技术进步给晶硅组件成本下降的空间越来越小,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正快速崛起。新型太阳能电池如钙钛矿电池,理论转换效率达到50%,短短五年电池转换效率已从3.8%提升至20%以上,电站资产证券化也在力促制造企业与投资商合作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产业触底反弹

2014年,全球多晶硅产量稳中有升,将达到28万吨。我国多晶硅开工企业约18家,产能为15.6万吨,产量约为12万吨,同比增幅近50%,进口量约为9万吨。受多晶硅价格回暖影响,多家多晶硅企业止损转盈,领先企业毛利率甚至搞到20%以上。全球光伏组件产量将继续增长至48GW,我国光伏组件产量将超过30GW,同比增长15.4%,出口占比预计在60%以上。根据对通过规范条件的企业进行统计显示,产能在200-500MW的企业产能利用率72%,平均利润率为0.2%;产能在500MW以上的企业产能利用率80.8%,平均利润率2%,我国光伏企业产能利用率已经得到有效提高,但受组件价格小幅回落影响,企业盈利能力仍然不强。同时,受美国二次“双反”和欧洲启动调查影响,组件出口对全年波动较大,出口份额一路走低。尽管有亚非拉等新兴市场的高速发展助力,组件方面的情况仍不容乐观。

展望2015年,随着下游应用市场的不断扩大,对多晶硅市场需求也在提高,另外,全球新增产能投产和复工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预计全球多晶硅产量将达到30万吨,我国多晶硅产量将达到13万吨,产品价格仍将在20美元/kg以下,企业仍将承受低价压力。在电池组件方面,随着光伏行业的整体好转以及由于组件价格下降使得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逼近甚至达到平价上网,预计全球组件产量继续呈现增长势头,全年将达到50GW。我国光伏组件有望超过35GW,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但是由于国内大型地面电站的电力消纳和分布式应用推动进展缓慢问题,不确定性因素增大,此外日本市场也缺乏发展后劲,美国对我双反正如火如荼,欧盟也启动对我出口组件产品的违规调查,这些不利因素都将给企业带来供需及经营压力。

综上所述,2015年,我国光伏产业总体发展情况向好,骨干企业盈利继续上升,新兴海外市场蓬勃发展,有望扭转供过于求带来的价格压力。虽然产业规模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国内光伏市场规模化启动,但由于闲置产能的存在,产业仍将承受阶段性过剩局面,产业整合推进缓步推进,市场仍将承受供需压力,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增大,加上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产业面临较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未来光伏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美国光伏“双反”措施实施前抢出效应的拉动以及中日光伏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是推动光伏市场需求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但6月美国光伏“双反”初裁税率出台后,不但税率明显提高,而且堵住了我国通过购买台湾地区电池片生产电池组件进行避税的漏洞,必将对我国向美出口光伏产品造成较大负面影响。日本市场虽然大规模爆发,但由于补贴额度偏高和光伏电力消纳问题,随时会因为政府财力支出有限而削减补贴。欧洲市场对我国有限价限量的措施,不仅使我国光伏产品在欧洲市场竞争力下降,而且“双反”发起方仍在鼓动欧盟外贸部门实施更加严厉的贸易制裁。此外,我国光伏产品对欧出口一部分为转口日本、马来西亚等地,据消息称欧洲意欲加紧对此类贸易规避措施的调查,如若成行,我国对欧出口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国内市场发展环境仍待完善

虽然自2013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光伏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光伏政策协同性有待提高。受限于机制和体制问题,部门间的政策尚未能有效形成合力,导致部分政策未能落实到位,如光伏补贴问题等。二是地方出台政策不完善。部分省市出台了上网电价政策,但由于未指明补贴年限,投资回收期难以预测,给企业融资带来挑战。此外,部分省市备案容量与国家下发配额容量不匹配,造成超出配额的光伏电站尽管拿到路条,但仍享受不到国家电价补贴。三是尚未建立有效的电价调整机制。电价政策的刚性调整与产品价格的惯性下滑给投资者带来抢装机会,导致市场需求大幅度的季节性波动,造成装机量大起大落,影响市场良性发展。同时电价调整不及时也会造成装机量增速过快而带来局部地区电力消纳和补贴负担重的问题。四是目前国内光伏市场的过快增长为未来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隐忧。光伏应用所需的土地、屋顶等均属于稀缺资源,增量有限,而光伏电站寿命在20年以上,流动性差,如若因市场快速扩大提前透支,将影响未来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能供需失衡问题仍不可忽视

我国光伏组件年产能高于40GW,2014年上半年实际产量为15.5GW,折合年产量31GW,二者存在一定差距。若当前处于停产状态的产能重新启动,还将使差距进一步扩大。产能供需失衡主要源于产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进程缓慢,这又可细分为三方面原因。一是地方政府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行政利益,经常采用多种手段阻挠其他地区企业利用本地资源,造成重组进展受挫。二是受制造业利润薄利化、融资成本高和产品同质化等因素影响,企业横向兼并意愿不强。三是由于经营情况持续好转,部分企业通过技改或投资建厂开始了新一轮产能扩张。四是电池转换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都会大幅提升组件产能。

■光伏产品质量问题暗藏隐忧

光伏电站需要运营2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产品质量问题是光伏电站能够保持长期盈利的关键。而由于前期国内市场管理混乱以及光伏电站建设刚刚兴起,经验不足,导致大量二流乃至三流组件充斥国内市场,功率虚标现象普遍存在。光伏组件衰减现象也较为严重,部分运行1年的电站,光伏组件衰减率已经超过2-3%,某些甚至超过5%。光伏电站施工过程中若存在电气设备接触不良、密封不良、施工不规范等问题,亦将严重影响光伏电站的长期收益性。同时由于冬季的抢装赶工,也容易带来重量而忽视质量的情况,给未来光伏电站发电量带来隐患。光伏电站质量问题需通过引进第三方保险、敦促供应商提升服务质量和加强产品检测认证等手段解决。

■对光伏行业的金融支持仍待加强

由于光伏行业近几年的大起大落,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对光伏制造企业的投资意愿仍较为谨慎,对部分企业不仅不续贷,反而抽贷,造成光伏企业融资难度依然较高。同时金融机构难以甄别技改带来的产能提升与单纯扩大产能,从而采取一刀切,使得现金流紧张的企业难以投入资金开展新产品研发与技术改造升级。对于光伏电站投资建设,尽管已经有一些金融资本进入,但贷款审批周期长,与光伏电站投资建设快的特点不匹配,并且贷款回收期短,与光伏电站20年的运营特点不匹配,同时,金融机构仍不支持电站项目质押贷款,仍需要其他资产做担保,很大程度上影响民营企业融资。总体来看,符合光伏产业特点,满足光伏企业需求的金融支持手段仍有待加强。

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科学制定光伏发电目标,引导部门协同合作

一方面展开全国太阳能资源勘察与调研,分析各地区光伏发展潜力,结合光伏补贴总量与电网实际,统筹考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开发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光伏开发规模与节奏。研究制定上网电价随装机规模与系统成本相适应的调整机制,保证政策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可预测性。另一方面,加强产业、能源、财政、商务、科技、金融、电网等部门的协同配合,进一步明确、细化各部门在推动光伏产业与市场发展中的职责,细化完善“国24号文”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避免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的错位、缺位和扭曲。

■扩大国内光伏应用,开辟国外新兴市场

一方面,在进一步推进地面光伏电站和分布式电站建设的同时,扩大光伏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合肥“光伏扶贫”模式,通过扶贫资金资助困难家庭安装光伏系统,在发展新能源的同时解决民生问题。经初步测算,该模式年均市场规模在600MW以上。另一方面,为摆脱欧美“双反”贸易措施对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造成的负面影响,应大力支持企业开拓亚洲、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鼓励本土企业主动加强境外投资和项目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商务、外交等部门通过对外援助项目、政府间合作项目等多渠道支持重点企业拓展新兴市场,金融机构优先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出口信贷。

■引导产业兼并重组,制止行业恶性竞争

一是通过国家相关财政专项基金,以及政策性银行和新设立的投资性基金,加强对光伏企业兼并重组的资金扶持力度。二是清理取消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的限制措施,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建立统一的光伏市场体系,消除企业兼并重组制度。三是继续贯彻实施《光伏制造行业规划条件》,通过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倾斜,间接促进落后产能的退出,防止产能无序扩张。四是联合金融机构、保险、下游电站投资商等多方建立光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于扰乱光伏市场秩序的企业采取降低信用评级、减少相应支持等措施。五是加强光伏市场监管,完善光伏标准与检测认证体系,对于产品不达标、不合标的行为予以坚决制止,杜绝行业恶性竞争。

光伏市场发展范文第4篇

当前,光伏产业所面临的困境是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周期调整,如果光伏企业能以此为契机不断创新技术、提高转换率、提升产品品质及调整产品结构,通过行业整合实现产业的调整升级,光伏产业在经历低潮之后必将会迎来新一轮的繁荣。

太阳能电池产量激增融资总额达历史最高

2006-2010年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热情的双重刺激下,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进入持续爆发增长期,太阳能电池产量连续5年翻倍增长。据统计,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8000兆瓦,占全球产量的50%,超越欧洲、日本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见图1)。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光伏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光伏产业链包括多晶硅原料生产、硅片、硅锭生产、太阳能电池制造、组件封装、光伏产品生产和光伏发电系统等环节(见图2)。光伏行业重点上市公司如表1所示。

据统计,2005年至今中国光伏行业共披露76起VC/PE融资案例,融资总额达到21.21亿美元,平均单笔融资金额为2791万美元。其中,2008年共披露16起VC/PE融资案例,融资总额达6.56亿美元,融资企业数量及规模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至今已披露14起案例,融资总额达4.45亿美元。

资本市场方面,2005年至今,共有24家光伏行业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实现IPO,累计融资金额为39.68亿美元。从市场分布来看,其中7家企业登陆A股市场,另外17家则分布于以美国为主的境外资本市场。其中,2010年共有6家企业成功上市,融资总额为11.16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至今有3家企业实现上市,融资总额达5.44亿美元(图3、见表2)。

回报方面,2005年至今光伏行业IPO平均账面退出回报为7.21倍,2011年至今光伏行业IPO平均账面退出回报为21.7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主要原因是高睿创投在亚玛顿(002623.SZ)获得了151倍的超高账面回报,如果将其剔除,2011年至今光伏行业IPO平均账面退出回报为3.22倍(见图4)。

产能过剩业绩变脸光伏行业步入寒冬

几年前,光伏产业还是头项光环的新兴产业,由于高利润、高补贴等行业优势,光伏行业经历了一轮“疯长”。2008年,我国光伏企业还不足100家,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至今已膨胀至500余家。许多和太阳能毫不相干的企业和资本一哄而上,原有的光伏企业也不断发力,尽可能的多融资做大规模,试图通过“野蛮生长”的竞争手段来占领市场。据统计,中国今年的光伏组件总产能将达到30GW,而全球今年装机量预计只有20@W,产能过剩的问题集中凸显,使光伏行业迅速步入寒冬。

光伏行业的寒意,在上市公司的业绩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美上市的11家中国光伏企业除大全新能源(DQ.NYSE)和晶科能源(JKSNYSE)外,其余9家企业三季度净利润全部报亏,累计亏损4.6亿美元,盈利的两家企业利润额同比也有大幅下降。其中尚德电力(STP.NYSE)第三季度亏损1.164亿美元,成为国内亏损最严重的光伏企业。同时,国内上市的光伏企业第三季度业绩也出现显著下滑,向日葵(300111.SZ)、拓日新能(002218.SZ)第三季度均出现亏损(见表3)。

欧债危机、美国“双反”海外金融市场风雨欲来

过去几年间,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发展迅猛,2007-2010年,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连续4年居全球首位。产能过剩、市场萎缩、贸易壁垒,光伏行业在多年发展过程中积攒的“弊病”终于在今年集中爆发。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光伏行业“两头在外”的畸形结构。

所谓“两头”,一头是产业链上游的硅原料生产,另一头是产业链下游的光伏产品应用。原料方面,尽管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硅原料出口国,但光伏行业所需的多晶硅的提纯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七大厂商手中,它们几乎垄断了全球的多晶硅原料供应,我国每年仅从美国就要进口20多亿美元的多晶硅等原料。市场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基地,我国相关企业的销售严重依赖出口。以2010年为例,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8000兆瓦,而同期我国太阳能光伏系统新增装机仅为520兆瓦,其余7480兆瓦全部用于出口,出口比例高达94%。原料供应没有话语权,终端市场主要在外,使得我国光伏企业长期受制于人,抵御风险的能力极差,欧美经济、政策稍有风吹草动,光伏行业就大风大浪。

2011年以来,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化,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纷纷下调了对光伏产业的补贴(见表4)。原本占据世界光伏装机70%以上、占中国光伏电池出口80%的欧洲市场需求的大幅下降,使中国光伏企业的处境更加艰难。

雪上加霜的是,2011年10月中旬,Solar World等7家美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商联名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光伏电池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征收超过100%的高额惩罚性关税。11月9日,美商务部宣布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立案,展开针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的首个“双反”调查,尚德,英利等14家国内光伏企业抱团应诉。12月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美对华太阳能电池反倾销和反补贴案做出损害初裁,认定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对美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如果“双反”最终成功,欧盟很可能也会效仿跟进调查,这将给中国光伏行业带来沉重的打击。

行业整合、政策引导国内市场再造生机

危机本身也是机遇,市场竞争的加剧必然带来整个行业的整合,产能与效率较低、管理水平低下、经营理念过时的企业将面临淘汰的风险。如果能以此次行业整合为契机,加强光伏行业资金、品牌及人才的集中度,促进整个产业的调整升级,长期来看有助于光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了一系列光伏相关政策,加大对光伏行业的政策支持,促进其朝着更加有序、健康方向发展的政策意图较为明显。其中,《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通过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引导和规范国内多晶硅产业健康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版)》首次将新能源作为单独门类列入指导目录的鼓励类,并力推太阳能;《关于做好2011年金太阳示范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资金支持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确定了全国统一的上网标杆电价;《国家采取综合措施调控煤炭和电力价格》文件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标准提高了一倍。

2011年欧洲国家削减光伏补贴,海外市场需求波动,造成国内光伏行业进入低谷,市场在外的矛盾显得越发明显。在这种大背景下,开拓国内市场引起了越来越多光伏企业的重视。2010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系统新增装机16629兆瓦,我国为520兆瓦,仅为全球的3%。而同期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8000兆瓦,产能过剩、国内安装率低、出口依存度过高既是光伏行业当前面临的无奈困境,却也可以看作是未来我国光伏企业发展的巨大空间。尽快启动国内市场,不仅可以为我国光伏产品提供市场,也可以为产业继续发展壮大构筑可靠基础。

寒冬中的朝阳细分领域存投资机会

我国光伏行业要度过寒冬,必须摆伏原料和产品“两头在外”的尴尬境地,创新技术降低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同时大力挖掘国内市场以吸收消化快速增长的产能。即将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有望将“十二五”期间太阳能发电装机目标上调至1500万千瓦,是此前规划的500万千瓦的三倍之多,其中光伏发电装机目标由此前的900万千瓦上调至1400万千瓦。同时,在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成果总结会上,国家能源局透露2012年初将形成并实施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光伏发电上网难瓶颈有望突破,可见国家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决心仍未改变。此外,全国统一上网电价的出台以及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提高等一系列的政策动向也预示着国内光伏市场即将大规模启动。由此可见,光伏产业链的两端即多晶硅以及光伏发电系统存在一定的投资空间。

多晶硅方面,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显示,11月份我国多晶硅主流价格保持在20万元/吨23万元/吨,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已得到好转并逐步实现理性回归,但目前的价位已跌破绝大部分企业成本线。因此,多晶硅要摆脱过度依赖进口的局面,相关企业须从技术创新入手,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溢价空间,提升产品竞争力。目前,保利协鑫和洛阳中硅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引进技术辅助自主研发,率先开启冷氢法生产多晶硅,大幅降低了多晶硅的生产成本。此前,投资人也表示目前多晶硅成本过高,如果有新技术的突破,相信具有投资价值。

光伏发电方面,现在光伏行业正在经历的寒冬,从另一个角度看很可能催生光伏发电的春天。一方面,光伏组件价格的大幅下降降低了光伏发电的成本,为实现平价上网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出台,正式提出了中国太阳能发展的补贴机制,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光伏发电的成本问题,吸引了大批企业投资国内光伏电站建设。

光伏市场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光伏产业;SWOT;新余

1、S:优势分析

新余市光伏产业具有市场地理区位分布优势。从江西省的的角度讲,江西省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闽中南经济区接壤;从新余市的角度讲,新余市境内不但有沪昆线贯穿全境,还有沪瑞高速公路贯穿东西,更有赣粤高速公路直通南北。新余至上海860KM,广州760KM,长沙280KM,武汉490KM,距省会南昌仅143KM,能为当地从事光伏产业的厂商提供广阔的市场潜力。

其次,新余市的光伏产业具有生产要素优势。硅是光伏产业的主要原料。作为硅原料的粉石英,江西储量十分丰富、品质较高,原矿洗选后SiO2含量可达99.5%以上。目前以探明保有资源储量2000万吨以上,居全国首位。江西的粉石英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宜春―萍乡一带,距离新余市距离只有一百多公里,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低廉。

2、W:劣势分析

我国是光伏产业重要的生产基地,依据EPIA的调查,我国(包括台湾地区)光伏厂商在太阳能级硅片,电池,组件和薄膜电池方面均表现不俗,分别占到了18%,59%,55%和22%。在世界十大光伏系统供应厂商中,就有包括中国尚德(Suntech)、中国英利(yingli)、中国晶澳(JA Solar)、中国天合(Triansolar)和台湾昱晶(Gintech)5家中国在内。

与中国光伏企业巨大的产能相矛盾的是国内尚未启动的市场。由于光伏发电在现阶段相对传统火力发电方式而言具有成本劣势。因此,光伏市场的扩大主要依靠政府政策激励的强大的推动力。

3、O:机遇分析

世界光伏产业自从2004年,德国“上网电价法“公布之后,呈现井喷式增长。根据Solarbuzz最新年度光伏市场报告,2010年全球光伏市场安装量达到18.2GW(=18200MWp),相较于2009年增幅139%。以产值来看,2010年光伏产业全球营收达到820亿美金,相较于2009年营收400亿美金增幅105%。同时光伏产业链企业在过去的12个月中成功的募集到了超过100亿美金的股票与债券[15]。在世界光伏产业经历2010年的繁荣之后,若干新兴市场将蓬勃发展,将与德、日、美成为世界光伏市场未来重要的推动力。

从最新政策上来看,2010年开始,由财政部、科技部、住建部、国家能源局联合文件,对“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的有关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设立12个太阳能示范开发区,2012年以后每年国内应用规模不低于1000MW,并到2020年实现总装机容量20000MWp,一旦国家的“新能源产业规划”和“上网电价政策”出台,形成对新能源产业长期的、持续性的政策扶持,将给新余市光伏产业带来爆发性发展的机遇。

4、T:挑战分析

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原料依赖进口,国内光伏产品98%依赖出口,两头在外,光伏贸易存在诸多挑战,主要表现汇率风险和贸易保护主义两方面。

所谓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指经济主体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欧洲是世界的主要光伏市场,是我国光伏厂商的主要出口地,其市场规模在2010年占到全球光伏市场的81%。欧元汇率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厂商以人民币或美元计价的利润。

5、政策建议

新余市作为一个现代化工业城市,其第二、第三产业应该协调发展。新余市政府应该发挥其统筹协调作用,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服务业,使服务业能给工业提供急需的配套服务和有力支持。尤其是新余目前比较缺乏的咨询和中介服务业。要加强金融服务业,改变原来单一的传统低腰贷款融资方式,引入风险投资集群,为中小光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发展契机。

同时,新余市还应该发挥其引导作用,打造专业的光伏交易市场,为新余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光伏厂商提供一个交易平台,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交易成本。

光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余是要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光伏基地需要大量各个层次的人才。因此,新余市应该以2009年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为契机,从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两个方面推进人才战略,综合推动新余光伏产业的发展。(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江西看好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但要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下[N].决策信息领导,2008年6月

[2]江西光伏产业[D].江西:南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