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推动农村发展

推动农村发展

推动农村发展

推动农村发展范文第1篇

 

1.1 值得注意的问题

 

(1)思想不统一。对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性大家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于怎样建设新农村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其中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村庄建设,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村庄建设上,而应当抓住重点,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2)急于求成。比如有些地方提出用多少年建成新农村,有的甚至与干部任期挂钩,在任期内就要使新农村建设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目标。(3)存在消极思想思想。有些同志认为地方财力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现在搞新农村建设农民投资投劳的工作发动起来比较困难,所以等待上级政府增加投入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观努力和积极探索不够。 (4)有的地方存在追求形式和表面文章的情况,缺乏长远的考虑和安排,在提高实效上下工夫不足。(5)个别地方存在不顾客观条件地并村和大拆大建的现象。

 

1.2 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问题

 

(1)很多问题是原来就存在的。“三农”工作搞了这么多年,自然会存在和积累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新农村建设提出后才出现的,硬把过去存在的问题归咎为新农村建设是不符合实际的。(2)开始出现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也是很正常的,是前进中、发展中的问题,经过努力是可以遂步克服的。(3)要正确认识,加强引导。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不出现任何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态度,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

 

2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2.1 进一步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2.1.1发挥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切实发挥好党委的领导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舆论宣传和组织动员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资金投入上。

 

2.1.2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目前,我们实行“市管县”体制有利于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2.1.3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应当承担应有的投入,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建房,村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事一议”方法来决策。国家财政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和支持。要教育干部和群众学会运用“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机制,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按民主决策程序办事。

 

2.2 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2.2.1正确处理试点与推广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典型。总结以往在典型选择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应注重在经济发展处于当地中等状况的乡村中选择典型。中等状况的典型比较接近多数乡村的实际,较容易在面上推车。同时,注意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分别加强示范引导。应当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只是面上的工作先走一步,政府主要在规划制定、政策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在财政资金支持上应当实行普惠制,不能搞特殊化,这样的典型才有生命力。

 

2.2.2正确处理分散与集中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对目前看不准的项目暂时不要匆忙建设。对那些长远规划要求拆并的自然村,可以有选择地推进某些建设项目。应注意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特别要防止现在花费很多人力才力物力投入建设、没过几年就要拆除的事情发生。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先从整治村容村貌做起,这项工作既是农民急切期盼的,又花钱少、见效快。拆并村庄是一个逐步推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

 

2.2.3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远奋斗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使阶段性目标与长期性目标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必须分阶段推进,每个阶段集中解决某个方面的紧迫问题,每个阶段的建设和发展项目,都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根据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办事,发动广大群众广泛参与。

 

2.3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2.3.1稳定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保持政策效力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之所以能保持稳定就是因为稳定了家庭承包经济制度。因此,要继续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只要不是居家迁到城市居住,其承包经营权应当保留。对于举家外出打工的承包地,应当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实现合理流转,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以利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3.2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保持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传统农业效益比较低,现代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意发展现代农业,把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与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连接在一起,促进农业产业不断拓展、农民收入和就业较快增加。

 

2.3.3加强农业设施基础建设,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备足后劲。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推动农村发展范文第2篇

市县争利与效率漏斗

虽然《宪法》规定地方行政区划体系分为省、县、乡三级,而在实际中,在省县之间却存在着一级建制---地区或地级市,并逐渐形成了市管县的格局。市管县体制的发展延续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但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行政治理环境和手段的变化,因层级过多而导致的问题日益显现。

首先是影响行政管理高效运转。实行市管县体制后,地区一级政权由过去的虚设变为实置,从而在省与县之间多出一个环节。凡是县向省请示的工作,无论是政策性的,还是业务性的,可以直接与省沟通的,要通过市里的审查和推荐,形成“效率漏斗”,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有些中央和省都已完全下放的审批权限却被市里截留,处在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县域权力渐小,责任重大,责权利不对等。

市县争利严重,影响县域经济发展是第二个问题。市管县后,县要接受市的领导。但市和县始终都分别是各自区域利益的主体代表,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享受着各自的经济利益。从各地情况来看,在工作上市把县当作自己的附属行政单位,要求县的经济发展从属于市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引发两个利益主体的冲突。市里在财税分成、基建投资、项目上马等方面优先考虑市区。“市压县、市刮县、市吃县”的问题的确存在,有些市、县争利中,市不惜运用行政手段强行解决,县只能服从。

而且,由于市区经济控制力小,不足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些地级市经济实力偏小,在这种情况下,市比较多地只顾自己的发展,把资源、要素和精力比较多地放在发展市区经济上,甚至从下面“抽血”,从而无力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更无力顾及到大部分农村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三农”问题难以解决。

因此,可以把减少层级,将省直管县作为行政区划改革的突破口,上下联动,减少中梗阻。利弊相权取其轻,从这一层级突破,较有力度,对于我国行政区划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都具有突破性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应当积极探索和实践。

改革的条件和可行性

海南建省后,已经完全实行了“县市分治”;重庆直辖后,也完全过渡到直管区、县。2002年以来,浙江、湖北、河南、广东、安徽、江西、河北、辽宁等省进行了“强县扩权”改革,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一些重点县,在经济管理方面形成了近似于“省管县”的格局;有的从财政方面入手,由省直接统管县财政,逐步地让地级市恢复到城市管理的职能上去。这些实践也为进一步推广省直管县积累了经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政府改革力度加强,基本具备了进行省直管县改革的一些条件和可行性。

市场经济打破了传统体制下的政府管理模式,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型转向市场主导型,政府大量的微观经济管理职能转向宏观调控。这从根本上减轻了各级政府的工作量,尤其是中央和省级政府,这就为省直管县提供了可能。

同时,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创造了工具上的条件。随着电话、电视的普及,特别是计算机、远程通讯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及提高,政府间传递信息的流程明显缩短,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大大增强。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基础设施的改善、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使得省与县之间的空间距离变得越来越短。

推动农村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三农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2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农村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新农村建设陆续开展,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农业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这些变化和进步离不开农村信用社的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撑,是新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重要作用,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产,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将广大的农户联系起来,为农村经纪服务,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对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农村信用社作为立足城乡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有责任o跟党、紧跟经济社会发展主流,在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奋斗征程中发挥自身作用。

一、新农村建设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规划中对农业发展提出了这样的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现代化农业,以不断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对农村的经济发展体制进行不断完善。我国取消农业税之后,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种植热情,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以及肉禽蛋奶等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我国农业开始向现代化生产的发展推进。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因此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国农业生产基础比较落后,跟世界上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建设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农村水电网等,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进行改善,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医疗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业机械化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的养殖技术和水平。这些大量资金不能仅仅依靠地方政府和农民集资来实现,必须借助金融力量。这时候,生于农村、扎根农村的信用社就面临着很好的机遇,但机遇与挑战是一把双刃剑,信用社也同时面临着新的挑战,包括经营创新的挑战、业务发展的挑战、科技应用的挑战,科技融入业务经营和管理的速度慢、推广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将决定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决定着服务三农的质量。

二、做好引导,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作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发挥支持作用。一是从政策上引导农村信用社坚持走“科学发展观”道路,发挥农村信用社的金融主力作用,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第二,加强政策引导,全面落实支农政策,科学贷款,拓宽信贷品种,增强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拓宽资金来源,形成多元化的吸储格局,增强新农村建设资金实力。三是从环境上引导,创建农村信用环境,保证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四是从改革上引导,引导改革向纵深发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考核奖惩机制,加强业务创新,坚持科学发展的道路,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使融资工作更加灵活。

三、近年来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表现

农村信用社深入贯彻党中央支农惠农政策,认真履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始终坚守“三农”和县域市场主阵地,扎根农村,贴近农民,跟着农民走,全力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足见农村信用社对三农的重视和所肩负的责任。

第一,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提高了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经济的金融主力军,同时也提供了大部分农村信贷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金融市场货币的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党的十召开以来,农村信用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服务“三农”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定位,以更好的服务、更好的效率、更符合广大农户需求的信贷业务品种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加强对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第三方监管动产质押贷款以及保兑仓贷款等业务的推广,初步缓解了农村贷款抵押担保难题;创新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乡村2+1贷款”“小企业联盟循环授信贷款”等贷款方式,把农民拥有的各种资产和权力变成发展生产、扩大规模经营的“真金白银”,为农民自主创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农村信用社大力支持“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残疾人、返乡农民工”等重点就业人群,鼓励他们进行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农村经济的互动、和谐发展。

第二,信贷产品的季节性投放满足了农业资金需求的及时性。农村信用社扎根基层,深入考察农业贷款需求情况,根据农业发展周期性的特点,按季节早安排、早部署,做好贷前调查,合理地进行信贷投放,服务三农,关键时机帮助农户度过资金难关。根据农业生产农户资金需求“时间急、金额小、期限短”的季节性特点,开辟了各个季节农业生产贷款“绿色通道”,实行敞口供应,确保农业生产“不差钱”,优先供应农业生产资料信贷资金,优先满足科技兴农项目资金,优先安排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信贷资金,优先发放农业产业化信贷资金,使小额信贷款的覆盖面不断增大,适当放宽诚信度较高农户的授信额度和服务范围,以使农户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比如,在麦收前夕,组织信贷小分队,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掌握农民购买良种、化肥、农用物资、大型农用机械,以及为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储备原料所对资金的需求,合理安排贷款投放资金;在营业网点设立专门服务窗口,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办贷效率,减少中间环节,力求“手续最简、速度最快”的把支农资金及时送到农户手中,确保快捷高效“解民忧”。

第三,信用工程建设优化了农村的信用环境。社会诚信良好是农村信用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之一,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之一,农村信用社将工程建设作为“六大工程”之首,充分发挥自身诚信宣传作用,扎实开展信用工程建设,建设“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得到完善,建设农村征信体系,在征信体系中纳入农户的信用状况,进而营造一个诚信的大环境,使农村的信用环境不断优化,共同打造文明社会。

第四,农村信用社实现了金融服务无空白乡镇的目标。在这个电气化、自动化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为方便农户办理业务,农村信用社大力推动金融服务全覆盖,对营业网点布局优化调整,构建立体化、多维度、全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不能因为经济效益而随意撤销,不能出现乡镇无金融服务的现象。为方便农户存取款,农村信用社开创了农民金融自助服务项目,坚持“小额度、广覆盖、惠民生”的思路,将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延伸到农民家门口,将各类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农村支付体系主体为银联、大小额支付和农信银系统,并辅以电子汇票、农民共银行卡特色取款和财政涉农补贴,共同构建起一个农村电子金融服务体系,给农村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

事实证明,农村信用社已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网点最多、服务人员最多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成为农村地区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积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尹光明.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业务发展战略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4,6:159-160.

推动农村发展范文第4篇

香榧属于红豆科植被,属第三纪孑遗植物,简称榧或榧子,古称皮子、赤果、玉山果等。它集果用、油用、药用、材用、观赏等几大功能于一身,综合利用价值极高。

该项目浙江喜燕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燕明介绍,由于香榧是雌雄异株植物,生性娇贵,种植和培育成本极高,所以资源严重短缺。就目前而言,整个浙江省一年榧果的产量仅为1200吨,因其主产区在浙江,所以,这个量也可以看做是全国的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大量的需求和超低的产出使市场供需矛盾日渐突出,榧果的价格也一路攀升。笔者在杭州萧山机场一商业场所看到,500克包装的榧果零售价要卖到300多元。

有资料显示,早在唐代,浙江香榧就已闻名遐迩。唐朝宰相李德裕诗言“木之奇者,嵇山之海棠榧桧”。即使在今天,浙江嵊州一带还流传着“养一个儿子不如种两颗香榧”、“家有香榧,老来不愁”的说辞。周燕明说,嵊州有人家祖上流传下来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香榧树,每年仅生果一棵树的收入就高达2―3万元,有3―4颗大树的人家仅此一项年收入就高达十余万元。所以,香榧树是当地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浙江喜燕生态农业园的香榧种植地基位于兰溪市梅江镇境内,距兰溪市区36公里,距金华市40公里,杭金衢高速及47省道近在咫尺。这个位置既远离了都市的喧嚣和现代工业带来的污染,又具有恰到好处的物流优势。区内风景秀丽,光照雨水充足,是植物生长的天堂。

周燕明介绍,整个项目计划总投资8000余万元,直接受益三个村庄的村民,项目建成后,大大地改善了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不仅能显著提高园区的经济效益,促进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二三产联动的局面,对于完善产业链条和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意义重大。

周燕明说,整个园区的规划集种植养殖于一体,以种促养,以养带种,相辅相成。4000余亩的香榧种植正常年份可年产香榧120万公斤,产值达7000余万元;68亩的畜禽养殖基地可年产家猪、野猪、肉牛等300头,家禽、珍禽1.5万羽,可实现年产值96万元;110亩的香榧苗育苗基地可年产种苗15万株,可实现产值300万元。除此之外,340亩的美国山核桃种植示范园、265亩的森林蔬菜示范园、81亩的设施栽培蔬菜园以及百果园、香妃湖等景观示范园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等系列项目,在实现顺利投产后合计实现年产值将逾越6600万元,而由此带动的旅游收入也数目庞大。

推动农村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建设;新农村;发展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构建良好的农村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下面从理论认识、投入机制以及管理方法等三方面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一些探讨。

一、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农村,文化领域涉及到的新问题、新现象较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把握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原则,将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相结合,创造符合农村文化发展模式,引导农村文化发展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1.认真分析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首先要认识文化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从深层认识到文化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文明时代的必然产物。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表现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其次要全面理解文化建设的现实性,科学把握文化建设的内涵,文化是由各种有机要素构成的复合整体,包括精神要素、物质要素、语言文字要素、规范体系、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等要素。文化有其区域性、继承性、融合性、共享性、普遍性、渗透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农村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部分,通过一定的社会活动与全社会相联系,同时也影响着整个社会文化。要发展各地文化组织,并按照各自的内容,全方位地开展下去。要立足于面向当地群众,切实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要按照各地传统的文化特色,打造不同的地域文化。文化虽然是较为抽象的内容,但也要切实在人们的思想上、精神上、生活中感受到舒适和和谐。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看法,但只有看清文化的本质特性,才能保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

2.正确把握农村文化建设的原则。农村文化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充分利用文化的社会沟通、心理凝聚、价值导向、行为规范、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好农村文化。(1)遵循“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的原则。要明确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即把握文化服务对象的主体性,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为广大群众服务的,群众实际上是文化的消费者,要综合考虑当地所有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层次、宗教信仰等诸多层面,同时也要发挥当地群众的集体智慧,制定适合绝大多数群众消费的文化产品。(2)遵循“系统开展,全面推进”的原则。要构建地域农村文化,就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文化建设近期、中长期规划和发展目标,使农村文化建设有统一明确的目的性。(3)遵循“开放有序,不断创新”的原则。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开展对外交流,积极借鉴和吸取其他地区、国家的文化成果及成功经验,并消化吸收,要立足于本地自身优势,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二、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从客观上说,对于一个地区,如果政府不提供任何文化服务项目,它同样有着文化存在,这主要有以个人和家庭的非正式文化和企业组织的文化服务活动的准正式文化,非正式文化主要依靠自发性机制,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一些不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在社会文化中客观存在,因此客观上就需要管理部门对文化活动加强指导和引导,要制定政策,加强组织和管理,把群众自愿自发的文化活动引导到正确健康的发展方向上来。这就需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夯实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一是政府投入机制。政府投入机制是发展农村文化的重要渠道,承受着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如何实现宏观政策的正确引导和约束,或者抑制文化过分商业化的发展势头,进一步为政府向居民提供服务,居民支持社会发展打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各级政府设施的投入,要将服务于居民群众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件实事来抓,并承受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二是部门投入机制。各职能部门加大投入力度,如宣传部门可以打造良好的信息接收环境,工会、青年团、妇联等部门要做好相关文化活动的协助,文化、体育要负责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的建设,民政、公安等部门也要出人出物,抓好文化建设中的相关服务,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和广大群众密切相关的职能、任务,按照服务基层、服务大众的原则,形成各部门共同来关心文化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整合地区资源。整合资源,就是要整合当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共同投入当地建设。要将文化建设与地区优势紧紧联系起来,建立起双向互动、互惠的双赢机制。四是借助社会力量。文化事业社会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基本规律,以社会之力投入文化事业建设也是我国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要本着文化事业大家办的宗旨,特别要利用社会力量为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募集资金,通过政府倡导、舆论宣传、出让冠名权等形式,组织动员热衷于社会文化事业的企业家、个体业者,为文化建设出资出力。

文化事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是创新工程,是民心工程,是旗帜工程,必须不遗余力地搞好建设,成为凝聚人心的一项重要工程。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只有在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三、夯实群众基础,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文化的发展必须要有群众基础,群众是文化建设的力量源,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决定文化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参与、支持文化建设的群众越来越多,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广泛,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文化活动越持久、活跃,地区的凝聚力、战斗力越强。夯实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一)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政府核心上。要认真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践科学发展观。利用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发挥好对各项文化活动的政治导向作用,在方向上把握原则,确保有序进行。另一方面体现在党员在先锋模范作用上。党员应成为群众基础的骨干力量,在文化建设中献良策、做实事、奉爱心、尽义务、树旗帜,通过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教育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投入到健康向上的文化建设工作中来。

(二)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发展将呈现更加丰富的形式,一方面要求我们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爱好、才能和需求,并将所取得的数据和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另一方面要根据所在地域居民特性,按照不同的管理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另外还要加强教育,努力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进一步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三)发挥民间文化组织的中介作用

民间文化组织是群众自发形成的文化互补型组织,是人们对文化需求的一种特殊表面形式,是人们参与文化活动的重要组织载体。因此,我们要根据人们的需要,认真加以引导,使其健康发展。

(四)发挥文化志愿者的骨干作用

文化志愿者是随着文化建设的需要应时而生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无私奉献,积极参与,组织发动,出资出力,特别是有的志愿者为社会奉献一技之长,真诚为社会服务,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广泛宣传和发动,便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志愿者行列中来,逐步形成关心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现代文明理念。

总之,为了进一步搞好文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在文化建设事业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1.领导重视是关键。党委、政府要坚持贯彻中央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与管理,形成各级党政部门齐抓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和进步。

2.理顺体制是保证。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避免文化建设的随意性、功利性、短期性,解决条块之间的协调。实现跨地区、跨部门合作,充分实现了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