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旅游的背景

生态旅游的背景

生态旅游的背景

生态旅游的背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旅游 资源 开发保护

一、相关概念分析

1.循环经济理论的含义、本质及遵循原则

循环经济就是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按照生态规律规划、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及环境容量,尽可能以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为来源,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融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为一体经济活动,以使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充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少的程度,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得生态负增长转变为正增长,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向,实现人类活动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循环经济中的物质利用模式遵循了生态规律,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因而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在实际操作中,循环经济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减量化原则是针对输入端的,旨在减少物质和能量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从而达到尽量节约资源及减少废弃物排放之目的;再利用原则:目的在于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地使用产品,延长产品从投入使用到成为垃圾的时间;资源化原则(再循环原则):就是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实现回收利用的最大化,以减少末端处理量。

2.生态旅游城市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旅游新时尚,生态旅游的主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满足人们对自然区域的向往,保护其资源与环境;二要考虑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使经营者意识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的并重性,从而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促使旅游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这与传统旅游最本质区别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生态旅游区的建立则可以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此对生态旅游城市进行如下定义:所谓生态旅游城市是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旅游学的原理,遵循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基础,以城市生态旅游为主线,以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为核心,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生态旅游城市是生态系统、旅游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体系。建设生态旅游

城市,必须要综合协调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促进文明、舒适、可持续的人文环境的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的内在联系

1.两者都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论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宣言,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诞生。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它能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自循环经济诞生之日起,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而生态旅游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甚为密切,早在1983年“生态旅游”一词被IUCN生态特别顾问谢贝洛斯理解为: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方式是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里已蕴涵了可持续发展的特质。现今,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已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它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将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于旅游业各个层面的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旅游的核心理论,也是生态旅游的灵魂之所在,因而,可以说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因贯彻可持续发展而联姻,同时生态旅游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走着循环经济之路。

2.两者都以生态经济为实质内容

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将经济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的一个分支率先触及了循环经济的实质――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而生态旅游无论其核心理论、支撑理论,还是相关理论都体现出其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实质是实现旅游业发展的真正生态化。

三、生态旅游城市的循环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无规划,造成了城市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文明及人类文明的进步,必须建设生态旅游城市,重视循环经济理论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就是城市生态发展的结果,倡导的就是城市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存空间的和谐统一及良性循环。生态旅游城市建设应该充分认识城市的循环结构系统,并应该借鉴生态系统的共存原理,加强城市系统的内部循环与优化,实现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与能源,建立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建立城市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存空间的和谐统一及良睦循环。

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循环经济理论是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取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上,应该把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和城市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并实现其内部之间的循环和谐,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建立生态城市系统,取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旅游城市,要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根据循环经济理论,以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谋求城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而放弃发展。既要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休憩质量,又要确保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从而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和循环经济型的现代城市发展之路。

四、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城市旅游资源是城市居民所共用的自然、社会资源,其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融入循环经济理论的原则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综合地开发与保护,并将其与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融入一体,从而使城市旅游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城市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该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3R原则,系统地减少和避免过多的旅游资源破坏,进行合理的规划,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旅游废弃物的排放,最终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

1.重视对城市旅游生态的综合保护

对全民进行教育和宣传,更新陈旧观念,提高生态保护的自觉性。改变长期以来,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忽视旅游污染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对旅游城市和景区生态环境的监测,及时治理污染源。要建立和健全旅游城市和景区的生态管理和监测机构,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指标体系、培养和提高生态保护的专业技术队伍,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和治理。另外,还应建立保护生态环境基金,除由国家从旅游收入中适当拨款外,主要应由游客和旅游经营单位缴纳,以弥补生态资源的耗费。生态环境基金也要建立有偿使用机制,使之不断增值。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开发、保护城市旅游资源,必须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国务院己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海洋保护法》等10个有关保护生态的法规,并酝酿制定《旅游法》。各城市及其旅游管理部门应根据有关法规,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条例,并逐步组建一支生态执法队伍,宣传生态法制,严肃处理破坏生态的案件,培养公民的生态法制观念,促使生态保护走上法制的轨道,蔚为风气,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这样,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实现良胜循环。

2.重点保护城市的建筑格局和文化遗产

城市是立体的图画,流动的风景线。城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承载、凝固的不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建筑物既是物质产品,也是文化产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和结晶。大众的流行文化和心理,鲜明地积淀在城市建筑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的城市名胜古迹、建筑景观不一样。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开发城市旅游资源时要注重保护历史遗留的古城遗址、古建筑风貌,加强各名胜、景观、景点的防火、防盗、防腐蚀等安全保护措施,加强人们对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同时加强执法监督,杜绝破坏景观、景点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3.通过城市现代化建设优化城市旅游环境

旅游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和享受,游客到一个城市首先接触的是城市的旅游环境,它体现着城市的物质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水平。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从而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目前,各城市都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步伐,并在不断改善、提高城市的综合环境质量,如各城市均在努力争取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文明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另外,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提供了现代化科学技术,从而提供便捷的交通、通讯,满足了旅游者对旅游城市、旅游景点进得去、出得来,交通方便、安全、舒适的要求。再次,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也加强了城市的法律效力,使得城市旅游能够做到依法加强管理,从而保护景点、景区的旅游设施,以及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正泰等:旅游景点景区开发与管理[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张广瑞等:2002~2004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生态旅游的背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英语;生态旅游;人才培养

一、旅游英语的发展背景

目前,我国也应势开展生态旅游项目,中国旅游协会于1994年就成立了“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1995年1月,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召开了第一次“中国生态旅游研讨会首次倡导在中国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标志着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生态旅游研究的起点。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在生态旅游全面开展的形势下,邢台也开始进行“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的宣传,而生态旅游是一项全球性的活动,要招揽全球的游客来感受邢州太行的魅力,英语这个语言桥梁就必不可少,我们要促进邢台旅游业特色品牌建设,积极向国外推广邢台的生态旅游景点,这就需要把我们的资料翻译成英语,在旅游的过程中,也要配有各种旅游的英文服务。涉外旅游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人际间信息交流,由此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双方的文化冲突。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民族色彩和内涵信息,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必然会体现在语言上。旅游英语的功能在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主要通过富含文化内涵的旅游英语这种直接沟通的跨文化交际的媒介,达到文化的相互融合并消除差异。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速,它促使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人们有更多机会接触,从而令跨文化交际成为旅游活动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目前,邢台正在积极推广生态旅游,向国外推广邢台的太行文化。其中,生态景区解说词翻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游客之间的一种纽带和交流桥梁,能够让游客真正了解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和历史内涵中国。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处理旅游英语中的文化差异是十分必要的,其目的就在于使译文符合西方的审美观点和思维方式,让西方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生态景区翻译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到我市旅游业国际形象和国际化进程。

二、我市生态旅游翻译质量及对策

生态旅游翻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与游客之间的一种纽带和交流桥梁,它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我市旅游业国际形象。生态旅游景点解说词、公共标语的翻译尤为重要。恰当的翻译,为景点锦上添花。相反,不恰当的翻译让游客摸不着头脑,啼笑皆非,或引起反感。生态旅游翻译的意义重大,但是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错误类型各种各样,比如语法方面的错误,在某旅游景区, “XXX风景名胜区导游图” 被翻译成 “XXX Scenic Spot Tourism Map”. “Tourism” 是名词,这里应使用其形容词“Tourist”修饰名词。还有的甚至是拼写错误。在某景区,“洗手间 toilet” 被写成了 “toile”,变成了另一个单词,意思是“薄麻布”。 还有的是语气选择不对。例如:小草青青,踏之何忍,原译为:Don’t Tread on the Green Grass.这个翻译句子听上去是一种命令口气,比较生硬。在英美国家,这个标语会写成 “Keep off the meadow, please!”, 或者会用一个更为优美的句子: “The Grass so Fair, Needs Your Care!”. 在某景区,有此公示语:“友情提示:水深三米,由此通过,注意安全”翻译成了“The friendship hints: The water is deep 3 rice, pass from here, attention safety!”,就看“rice”这个词不是度量单位“米”,而是“大米”。可以看出景区并没有花心思放在翻译上,也许是直接拿了本中英字典挨个查单词得出的版本。问题这么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译者本身水平不够格,二是工作态度不认真。译者必须有扎实的语言和文化功底,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熟悉东西方两种文化,才能处理好景点名称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翻译不能只看文字的字面意义,不了解旅游点的实际情况,不管文字出现的具体场合,只按字面翻译,给外国人造成错误印象。翻译富有民族特色的或民间传说的物体,需要解释。有意识地选用国外游客乐于接受的语言形式传递原文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公示语的翻译尤其要注意语言的得体性。

生态旅游英语的翻译为达到旅游观光欣赏、精神心理猎奇等目的,要求译文轻松愉快,能使游客心情舒畅,并能进入心旷神怡的审美状态,语言应力求生动灵活,以保证旅游目的的顺利实现,又不失语义的准确性和语言的规范性。鉴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差异,人文景观的名称、节气的名称、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名称等,常用音译词。如:太行山―――taihang Mountain等。而涉及一些文化遗产、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和宗教思维等时,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就需要通过意译或音译加注释的方式,使游客更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或名称的由来。如介绍天河山景点中涉及牛郎织女的传说时可作些解释。旅游英语交流实际上是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是风光美景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的传播。

旅游英语能够将我市旅游的特色品牌推广至世界。它的表现是通过旅游英语语言为媒介进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旅游英语是直接沟通这种跨文化交际的媒体之一,在推动文化传播、融合文化、消除文化差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英语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前来中国旅游的国外游客,尽管年龄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审美兴趣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欣赏和了解我市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旅游英语应以中国文化为取向,宣传中国文化,向外国游客传递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文化意蕴;外国游客通过旅游英语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文化,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邢台正在积极推广生态旅游,向国外推广邢台的太行文化,本课题旨在研究旅游英语在邢台生态旅游中的桥梁作用,并以此推广邢台太行文化,让世界感受“山水泉城、魅力邢襄”的生态旅游文化,向世界展示邢台走“还邢台青山绿水 走生态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信心,同时也教育更多人们主动保护生态环境。

三、我市涉外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随着我市的旅游业快速发展,涉外旅游板块的兴起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各高校旅游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既可从事中、英文的导游工作,又可以从事旅游管理、旅游国际市场开发、酒店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学生的就业适应性较强,具有极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因此,培养一批既有丰富的中西文化和旅游知识储备,又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涉外旅游英语人才,成为各高校努力的方向。目前,我市旅游英语类毕业生数量严重不足,不能较好地满足涉外旅游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由于学校教育和实际需求方面的部分脱节,毕业生的英语和旅游专业方面的实际能力存在不足。

针对我市涉外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旅游英语人才的培养现状,我市高校应该合理调整旅游英语课程设置,突出语言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旅游英语专业两大方向为旅游基础系列和英语基础系列,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修养、西方文化知识修养和专业实践能力。要通过增加实习实训环节,使学生熟练掌握英语运用技能,提高学生在具体旅游操作过程中对语言和旅游知识的掌握度。拉长我市旅游产业链,开发国际旅游市场,为我市旅游业的振兴作贡献,离不开广大涉外旅游人员的努力。我市高校在培养涉外旅游英语人才方面要顺应我市旅游产业升级的需求,强化涉外旅游英语人才的培养工作。这需要广大旅游英语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使人才培养能够与社会需求接轨,服务于我市旅游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生态旅游翻译是我市旅游景观为广大海外游客所了解的唯一窗口,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市旅游业国际形象和国际化进程。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旅游英语对促进我市旅游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旅游英语专业人才需要深刻中西文化文化背景差异,掌握好旅游英语的语言功能,以便在将来的涉外旅游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价值,同时促进城市旅游的国际化进程。综上所述,旅游英语在推进我市旅游特色品牌建设中的作用颇大,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优势,推动我市旅游业发展。

【参考文献】

[1]Widowson H G.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2]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3]王小卫.跨文化意识与旅游英语翻译[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3).

生态旅游的背景范文第3篇

“美丽乡村”,简单来说就是指对乡村建设提出的一个具有全局指向性的发展规划,旨在打造新型农村,促进农村发展与繁荣。具体要求就是对村庄的生态环境、文化风尚、生活水平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坚持立足长远发展,保障民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乡村特色风景及资源的开发,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科学谋划美丽乡村建设的蓝图,使得乡村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一、“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趋势

在“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将会朝着创新性、特色性、专项性、生态性的方向发展。创新性和特色性是指在此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要注重对新资源的开发,并打造地方特色;专项性要求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必须注重对旅游资源进行专项研究和发展;最后在进行旅游发展时,必须要注重生态型开发,保证乡村环境的稳定。所以说,面对“美丽乡村”的发展背景,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要遵循合理的开发原则,坚持创新开发的理念,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去进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打造全新的乡村旅游。

二、“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者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

对于目前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来说,大部分乡村旅游开发者在开发时并没有完全理解乡村旅游的概念,认为乡村旅游开发和其他旅游资源开发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要求,所以就只是一味地进行大面积的开发,并没有根据乡村旅游的特征进行一个合理的开发规划,制定出科学的开发计划。且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导致乡村旅游开发不深入,且还存一系列的安全隐患。例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且不符合“美丽乡村”的理念和发展背景。

(二)产品雷同,缺乏创新

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还存在旅游资源开发产品雷同,缺乏创新的问题。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忽视对旅游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大部分的开发只是简单地对资源直接利用,这对游客的吸引力只是一时,而不能发挥长久的经济效益。从乡村旅游的实际发展情况看,旅游资源并不是非常丰富,甚至存在旅游资源单一、种类较少的现象,而且在开发的过程中,除了对原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外,并没有对旅游的衍生品进行开发,这就是开发过程中的失误。因为对于乡村旅游来说,资源本来就很缺乏,如果不加大对旅游衍生品的开发,就没有任何旅游的特色。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并没有对旅游产品进行创新性设计,只是模仿一些旅游景区出售一些木制品、钥匙吊坠、明信片等。很显然这些都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旅游景点的特色,且也没有对这些旅游产品加入更多的附加值。这种忽视创新性的做法对乡村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任何帮助。

(三)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比较单一,参与性不足

根据实际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因为在乡村地区,旅游资源的种类较少,资源匮乏,例如仅仅有一些风景独特的地区,这就对乡村资源的开发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不利于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旅游产品,从而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其次,在目前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仅仅对旅游资源进行单一开发,而没有结合当地的一些著名景点进行联合开发,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地区旅游方式单一,不能与其他的旅游方式良好融合,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此外,在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只是一味地采取参观、展览的方式,这样往往只适合一些家庭的度假活动,根本不能广泛吸引游客、为乡村旅游带来良好收益、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与改造。

(四)经营粗放,服务接待能力差

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具体的经营方式存在经营粗放,服务接待能力差的问题。首先,在乡村旅游资源的经营过程中,并没有制定一个科学的经营计划,只是简单地进行开发和经营,这样就会造成一些旅游资源的过度消费和一些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除此之外,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人员,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旅游接待培训,这样就使得乡村旅游的接待服务能力较差,不能满足游客需求。所以必须要采取措施,解决目前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经营粗放、服务接待能力差的问题。

(五)乡村旅游知名度不高,效益低

在“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还受乡村旅游知名度不高的影响,致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效益低下。乡村旅游之所以知名度不高,首先,宣传方式缺乏创新性。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并没有对宣传方式进行科学研究,而是采用一些原始的印发宣传页的方式,这种方式较为落后,且影响范围小,不能辐射很大的市场。此外,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且受经济条件制约,在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方面投入力度不够,加之大部分旅客还是喜欢去一些具有独特体验的景点消费,这也造成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效益低下的问题。

三、“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对于“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来说,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在开发过程中,注意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使得资源可以循环使用,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当代人对经济发展的需求,还可以为子孙后代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

(二)旅游者需求理论

在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必须坚持和运用旅游者需求理论,只有这样才是可以创造效益。旅游者需求理论,就是充分考虑旅游者的喜好,然后根据旅游者的需要来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整理,吸引更多的游客。如果只是一味地开发,不进行旅游者需求理论的研究,就会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三)文化营销理论

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市场调查,通过调查,将大众对乡村旅游的观点和看法进行科学分析,然后再根据调查的数据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市场宣传,进行合理定位,这就是市场营销理论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运用。所以说,通过采用市场营销理论,可以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

四、“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一)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

对于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来说,乡村旅游产业不是简单消耗自然、人文资源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利用生态、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保护生态、人文资源的双向促进的特殊形式。因此,要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首先要制定乡村旅游资源发展规划,编制各级各类旅游资源开发计划,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和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将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人文历史资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

(二)加强对创新型产品的开发

在乡村旅游创新型产品开发方面,要不断结合时代因素,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旅游景区的优势,提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性。“例如,在某些地区的乡村旅游就采用了一种贴近人们生活的开发方式,依托地理环境,积极开发自己的土特产品,如石耳、笋尖、竹荪、茶树菇、熏笋等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开发时,可以采取类似的方式,如在有名人故居的乡村旅游开发中,出售一些带有名人故居标志性的笔记本或带有名言的明信片等,使乡村旅游开发与大众旅游文化市场需求相结合。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进程中,以创新性为导向,开发出一系列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

(三)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多种类型开发

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还要注意将多种类型旅游进行综合开发。例如,可以将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开发一些具备红色资源的村庄,宣传革命烈士牺牲的红色战役,将这些战役打造成实地模仿的游戏形式,让人们可以亲自加入战斗,体会到当时战场的具体情况。这样就可以将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真正结合起来,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与发展。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乡村地区的旅游优势,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廊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形成。

(四)提高接待与服务水平,科学经营

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各个景区都独自经营,没有实现强强联合,其结果是发展相对缓慢。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对旅游路线的开发,将各个景点联系起来,打造多条精品路线,实现旅游的一站式服务。这样既能实现乡村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也能更好地进行统一管理。旅游产业要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支柱产业,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乡村应在保障现有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的规模,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降低产业进入门槛,吸收社会资金,鼓励社会资金和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整合鼓励旅游业投资的价格、税收和建设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形成政策合力。除此之外,在科学经营的基础之上,还要提高接待与服务水平,引进专业的接待和服务人员,提高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

(五)加强宣传,打造乡村旅游知名度

对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来说,必须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提高宣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注重自身品牌建设。乡村的多数旅游景点还缺乏较高的知名度,难以对游客形成吸引力,所以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以赢得更大的市场。一是旅游形象设计,全面准确地表达乡村“自然美”为特色的旅游总体形象。二是营销策略,以“生态美”“风景美”为基点,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以品牌带动市场。三是利用广告策划、新闻公关宣传、节庆活动推广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努力塑造鲜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

五、结语

生态旅游的背景范文第4篇

(一)民族旅游的涵义

民族旅游是指游客在异域被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所吸引,而前往“异域文化”人群去体验异域风情的一种短暂的旅游经历。强调的是旅游的一种类型,发生在特定区域、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文化范围,旅游目的地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民族文化[1]。民族旅游往往具有民族性、神秘性、乡土性、参与性、原则性的特征。民族旅游的发展往往依托了民族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民族旅游地往往因为其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吸引游客,成为了游客追逐的旅游目的地。

(二)民族旅游地对人才的需求

旅游是涉及面极广的服务性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旅游人才是旅游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必要条件和结合点,是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主动和最活跃的因素。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经济潜力。民族旅游业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等多重背景的复杂形式,而人才是民族旅游业发展和创新的原动力。而培养、发展符合民族旅游发展地域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等特点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提升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保障之一。

二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2]。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在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有助于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保证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对民族旅游的发展背景、发展前景和行业需求的认识,提高学生从事民族旅游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加学生对民族旅游发展的信心与决心,有助于培养民族旅游地发展的后备人才。

(一)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识自我

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加强职业生涯教育,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从学生进校初始即对大学生进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在职业生涯认知、规划过程中,学生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对自身、对职业选择进行合理的调整,大大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明确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的职业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自我认识、认识旅游、认识民族旅游、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情况和民族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出发,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当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兴趣和爱好决定将来从事民族旅游行业时,进而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潜能,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扩大对旅游业的了解和对相关学科的认识,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大学学目标和阶段的人生目标。

(三)有利于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民族旅游地的就业能力

虽然民族旅游地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迫切,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其对就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通过实施及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其积累职业发展的各种潜能,包括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感、基本技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康和安全习惯、个人特质等,提升其在民族旅游地的就业能力。

三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旅游地的问题

民族旅游地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融入到民族旅游开发当中,为其带来新鲜的血液,把握住民族旅游开发的特色和方向,开发个性的文化底蕴,提高民族旅游商品竞争力。但民族旅游开发起步较晚,从业人员文化专业素质偏低,管理水平待提高,民族地区经济水平落后,信息闭塞,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落后于经济水平较高、旅游资源开发较早的发达地区。外加民族旅游地容易存在景区管理模式落后,产权关系不清晰、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致使民族旅游地无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对他们都难以形成吸引力,致使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缺口大。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问题

我国旅游行业前景广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面相对较广,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满足于在旅游相关行业就业,纷纷选择服务相关的行业或者其他行业就业。而学生在应试教育、学历教育的影响下,在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很少正面接触职业世界的丰富信息,致使学生职业教育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重视,尤其是对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了解不多,看不到其光明的发展前景,学生愿意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不愿意留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旅游地工作,加大了民族旅游地旅游人才的缺口。

(三)旅游管理专业院系教育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高校在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出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的指导下,纷纷开始职业生涯教育相关课程,并将其纳入到《就业指导》课程当中,致使现阶段职业生涯教育带着很强的就业指导痕迹。特别是在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缺乏对民族旅游发展背景的整体把握,对民族旅游地具体旅游行业的研究和对学生自我认知的教育。同时,学校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训练,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操作技巧,以及行业工作背景。外加教学方式以课堂授课+讲座+报告居多,形式简单,不能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不了民族旅游地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

四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发展对策

(一)重视教育引导,凸显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政府和高校已经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还要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尤其是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各大高校要统一认识,在教学管理系部、授课老师、学工口工作老师方面统一认识,在与学生接触时和授课时有意识地提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并穿插介绍民族旅游业发展的前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从认识到接受再到重视旅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有志于投身从事民族旅游业当中。

(二)强化教育理念,突出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阶段性

旅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有计划的系统性教育活动,贯穿了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为了适应民族旅游地旅游行业人才市场发展需求,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要强化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并有意识地融入到不同的课程中,让学生及早地认识民族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发展方向,并有针对性地结合自身性格特色,以谋求自身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分阶段、有针对性、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见表一)。

(三)理论联系实践,提升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用性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和深化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不仅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感性认识和职业适应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因此可以通过多途径的方式加强理论联系实习,提升学生对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知,增加其实用性。诸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民族院校或学校所在民族地区等各方面的资源,让学生在教学环节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生产实习等环节当中,开展职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民族旅游地的旅游行业发展动态,让学生未出校门先到相关的工作岗位上锻炼,提前体验工作内容,积累经验,缩短了从事民族旅游工作的适应期;其次是吸引学生参与学校老师承担的课题,尤其是涉及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课题,让他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增加对民族旅游发展的认知与好感,增加毕业工作的决心;最后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各项实践当中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的差距,及时调整和补充,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为将来从事民族旅游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教学水平,强调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

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势必要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具备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旅游管理实战经验,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研究创新,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发展的背景、现状、问题、对策及前景,结合民族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提出可行的规划方案,能够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实现而不断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刘晖.旅游民族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

生态旅游的背景范文第5篇

引言

楚雄州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古人类、古生物、古文化和彝族风情而著称,地处中国大陆旅游圈、东南亚旅游圈和南亚旅游圈的交汇地带,位于云南旅游的中心区,是滇西、滇西北黄金旅游线的必经之地。目前全州拥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13个,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6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6个,A级景区1个。

旖旎的风光、绚烂的文化吸引了大批的海外游客前来,据楚雄州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全州接待海外游客人次逐年上升,2015年_到38596人次。对于外国游客而言,景区牌示是游客获取景点信息的重要途径,旅游翻译就是一个了解本地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媒介。适当的景点提示可以给游客提供便利,必要的景点介绍能够使游客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从而使旅游的跨文化交际的意义最大化。

一、楚雄州景区牌示概述

解说牌示是一种载有图案、标记符号、文字说明等内容的,能够起到解说、标记、指引、装饰等作用的标识牌 ,是引导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的各种信息的符号集合。根据对楚雄州11个A级以上景区进行实地调查和统计,调研时的路线按照游客惯常选择的路线进行,沿途的牌示均进行了拍照,共收集、整理景区各类牌示534块,涵盖了大部分的旅游区域范围。

作为外国游客认识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景区牌示在游客参观游览的活动中起着引导、服务和教育等重要作用。与其他旅游资料的翻译不同,景点牌示具有内容简洁、对象特殊、位置固定等特点,其翻译注重的是提供有效的信息,使游客在轻松的旅游中加深对景区的文化内涵的理解,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而如何在这寥寥数语中实现信息的最大化和有效性,则取决于译本的质量。所以,从内容上说,牌示翻译应尽可能提供与文化、风俗、自然地理环境有关的知识。在语言表达方面,牌示翻译应该尽可能准确、简洁、明了,以便相关信息能被容易地理解和接受。鉴于牌示的功能特殊性,在其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首先考虑整体的翻译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认为, 翻译过程是译者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对文本进行选择性移植的过程,翻译是译者的一个决策过程,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决定如何适应和如何选择。生态环境不仅指语言、文化、宗教、社会环境,而且还包括了指翻译者和原作者之间的关系、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生态翻译学认为只有译者的作品满足对生态环境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适应的要求,才能进行正确、合格的翻译。

在调查收集到的534块牌示中,中英双语牌示数量为257块,接近总数的一般,说明全州景区对海外游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各景区的情况有较大差异。根据笔者的实际调查,在以上景区牌示的英译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错误,例如单词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用词不当、误译、漏译等,还有一些错误主要是在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翻译中,译者忽视了原语文化背景,而只从语言维对其进行翻译,造成对文化的误解、误读。

二、楚雄州旅游景区牌示英译现状

笔者将调查到的情况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来举例说明目前楚雄州景区牌示英译的现状。

首先,语言维关注的是翻译的文本语言表达,由于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语言形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通常在语言方面准备得不够充分,这导致一些旅游牌示的翻译出现明显的错误 。生态翻译学要求译者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内涵以及原文化和翻译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深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考虑目标文本所处的生态环境。

例1:僧众寮房(化佛山)

Monk’s Dormitory

例1的译文基本能说明这是众僧居所的意思,但寺庙里僧众的寮房与普通的宿舍终究有差别,寮房是指僧徒尼姑静修居住的地方,除了普通房屋居住的功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静思、坐禅,因此改译为“Meditation room”更为恰当。

其次,文化交流是旅游活动的最重要的作用,译者肩负着翻译文化背景知识的任务,正如诺德所说,翻译意味着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比较。不同文化的交流比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更重要。因此,翻译活动中文化维的适应选择最为重要,特别是人文景区牌示的英译尤其需要译者去深入挖掘文化背景,依据原语文本将其中的文化内涵翻译出来。

例2:惠帝紫(武定狮山景区)

Purple Emperor 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