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

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

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

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1篇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ry,TKA)主要适用于60岁以上,膝关节有严重病变或伴反复发作的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和关节不稳,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明显的病例。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不断普及,使得上百万膝关节疾病患者的疼痛得以缓解,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在关节置换术发展的同时,康复护理作为患者术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愈来愈被重视。术后康复措施不力可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甚至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我院从2006年7月至2008年4月,对1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个性化、渐进性、全面性的康复训练,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94-02

1 术前康复护理

1.1 术前康复护理准备: 手术前对患者及家属宣教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目的、方法、围手术期和远期并发症,使患者及家属认识到康复训练对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性。

1.2 术前康复护理评估: 患者术前一般情况,膝关节局部情况。采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膝关节手术患者评分表(KSS)评分标准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对患者术前状况做出客观的量化的评价,以了解患者术前状况并为术后随访建立随访资料。

1.3 术前康复训练指导:训练床上排便习惯,指导做双下肢等长、等张收缩,训练踝关节屈曲、转动、教育患者如何点地负重,如何正确使用健步器不负重行走一系列的训练程序[1]。指导患者术前的股四头肌和绳肌的肌力训练及ROM训练,除手术关节的肌力需要曾强外,其他部位的肌肉也需要训练,上肢肌肉力量训练是安全、有效的地使用助步器具和移动的先决条件,术前要本掌握,以利于术后进行锻炼。

2 术后康复护理

膝关节置换术后科学的早期康复训练是获得手术预期疗效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术后缺乏有效的康复训练或训练方法的失误都会对手术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术后训练要有明确的护理方案,我院将康复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术后一周内) 属早期康复阶段,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术后6h患膝用冰袋冷敷,加压包扎患肢以减少关节出血和患肢肿胀,在麻醉6h后指导患者开始踝关节的主动背伸和跖屈活动,踝关节活动时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是显著的,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之一[2]。指导患者作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背屈,腿部肌肉静力收缩运动,每天5次,每次10min[3]。术后第2d,拔取切口引流管s度,开始练习时进度以中度为宜,每天2次,每次1h,术后第3d,屈曲增加至60°,同时指导终末伸膝锻炼,具体方法是平卧在床上,在患侧膝关节下垫一软枕,使膝关节屈曲30~40°。绷紧股四头肌并伸直膝关节,使足跟抬离床面,坚持5s,然后慢慢地下肢足跟放回原处床面,每天重复练习10~20次。

2.2 第二阶段: (术后1~2周) 属中期康复阶段,为巩固并提高第1周的康复训练疗效,增加以下训练方法。(1)卧位屈曲膝:患者仰卧,保持脚跟不离床面,将小腿向近端滑动,尽量屈曲髋关节和膝关节。(2)坐位屈曲膝:患者坐在床旁,小腿垂下,健侧脚放在患侧的足踝前方,慢慢地挤压患者肢,帮助膝关节尽量屈曲。(3)伸膝活动:患者坐在床旁,小腿垂下,用健侧脚放在患侧的脚跟处,慢慢地尽量向前推伸膝关节,每天训练2次,每次约30min。

2.3 第三阶段:(术后2~4周) 为后期康复阶段,进行站立和负重、行走训练。如果手术时使用骨水泥固定型假体者,可在不借助任何辅助器的情况下,比较自如地在平地行走,而使用非骨水泥固定型假体者,术后只能借助助步器行走,行走时尽量用脚尖负重5~6周,作固定式自行车骑练活动,以增加膝关节的屈曲度数,经过训练一般能达到屈曲至90°,一般术后15d摄X线片,若正常可拆线出院。出院后坚持每天练习以上康复训练方法,术后2周后再训练上下楼梯、蹲起活动,以增加屈曲的度数,然后隔2周、4周、3月、半年、一年复查。对来院复查有困难者,可采取或上门随访。在康复训练同时必须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剧烈活动,如打网球,溜冰或对抗性运动。(2)预防感染,即使手术后几年也有感染的可能,肺炎甚至拔牙都可能引起膝关节感染,因此出现以上病状要引起重视,应及时治疗。

2.4 第四阶段(术后2个月):为出院后的康复维持期,以患者伤前功能独立程度为目标,在安全范围内进行训练,脱离拐杖的行走,上下楼梯,从事日常家务劳动,鼓励走人社会,以逐步恢复到最佳状态。

3 小结

我院16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康复护理程序循序渐进进行功能锻炼,并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优良率达92%,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手术配合康复训练两者有机结合,能明显加快康复过程。

参考文献

[1] 施楚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10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6A):45.

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康复;膝关节镜;髌骨关节炎

膝关节镜清理术是治疗膝关节疾病,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有效治疗方法。膝关节镜手术对机体损伤小、术后康复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后康复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病程和预后。我院2005年10月-2006年10月对116例髌骨关节炎接受膝关节镜清理术的患者通过规范系统的康复治疗,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6例中,男54例,女62例;年龄19-53岁,平均35.2岁;病程最短1周-10年;左膝43例,右膝55例,双膝18例,共134膝。镜下手术包括:髌骨软化清理术、股骨内外侧髁关节软骨清理术、游离体摘除。

1.2 方法

1.2.1 术前康复指导 向患者介绍关节镜手术治疗现状,缓解患者术前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向患者说明康复治疗与关节镜手术治疗等同的关键。强调股四头肌对膝关节疾病康复的重要性,以健肢作示范指导患者熟悉及掌握各项术后康复训练方法的要领。嘱咐患者不能忽略健腿的训练,树立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

1.2.2 股四头肌训练 (1)等长训练:又称静力性运动,关节镜术后当天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背伸踝关节,尽量伸直膝关节,慢慢抬高患肢,最大限度收缩股四头肌,保持静止5-10s,放松1s,足跟距离床面15cm,慢慢放下患肢。每日分10组,每组30次,300次/d,每组之间休息30min;(2)股内侧肌训练:术后3d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屈膝10°-15°,足着床,在膝关节内侧放置10cm厚枕头,双膝关节向内侧做最大抗阻训练。每天分6组:早晚各3组,每组10次,每次持续1min,组间休息5min;(3)等张训练:又称动力性运动。术后7d开始,以患者体重的40%为最大负载量。患者坐于床边,双腿自然下垂,将规定重量的沙袋绑在小腿上。每次治疗分3组,1次/d。1组:重量为患者最大负载量的50%,收缩速度为4s/次,每组10次;2组:重量为患者最大负载量的75%,收缩速度和次数同上;3组:重量为患者最大负载量的100%,收缩速度和次数同上。组间休息5min。

1.2.3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训练 术后第3周进行,(1)让患者脚踏运动滑板进行左右滑动的训练,分3组,每组滑动30次,速度为5s/次,组间休息5min,1次/d;(2)让患者在平地做似走钢丝式行走,分3组,每组2min,每组完成15m,组间休息5min,1次/d。目的恢复膝关节正常的动态稳定、协调性和平衡性。

转贴于

1.2.4 静力牵引训练 术后第3周进行,让患者坐在地板上,髋部屈曲、单侧髋关节外展45°,尽量伸膝,两手握住同侧足趾,牵拉踝关节极度背伸,2次/d,早晚各1次,每次分2组,每组牵拉10次,每次牵拉持续20s,每组之间休息5min。训练过程中与患者交流牵拉时自主感觉,腓肠肌、绳肌、髂胫束牵拉感觉,以酸胀为度。肌肉良好的柔软度,可减轻髌骨关节的反应力。

训练期间注意事项:(1)穿宽松衣服,膝部带护膝保护;(2)训练过程中注意保护伤口,避免伤口外露,如果有外露,应及时更换敷料;(3)训练后在病损区上冰敷15min,防止炎症反应和止痛;(4)训练强度,以第2d患者自觉持续疼痛不超过40min为度。

1.2.5 出院指导 术后患者经过4周康复训练,肌力均达4-5级,关节活动度达90°以上。嘱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除加强原来的锻炼内容外,加强有氧训练,增加适应性训练,如踮脚尖、蹬车练习、游泳、散步。并约定术后6个月随访时间,由专人负责记录随访结果。

2 结果

疗效标准按林志雄[2]综合评分表及本组膝关节康复训练要求拟定。本组116例,治疗3个月时优43例,良52例,可17例,差4例,优良率81.90%;6个月时优59例,良50例,可7例,优良率93.97%。

3 讨论

笔者认为,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既能有效地防止肌肉萎缩[3],也可抑制痛觉信号的上传而缓解术后疼痛。康复训练应遵循以下原则:(1)早期、个体化的指导;(2)循序渐进,防止盲目冒进而影响康复疗效;(3)指导、示范、监督相结合;(4)选择性发展股内侧肌肌力,最大限度减少髌骨间的压力;(5)指导患者纠正行走步态增加足内翻活动[4],因为青少年距下关节外翻是髌骨关节疼痛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王亦璁.膝关节外科的基础和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67.

[2]林志雄.关节镜诊断及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J].中华骨科杂志,1998,18(4):199.

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膝关节功能障碍;康复

股骨髁上骨折、髌骨、胫骨近段骨折常伴有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在完成复位固定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是较为常见不良后果。不予及时康复可有关节僵化、疼痛、创伤关节炎等情况。回顾2011年4月~2014年4月32例存在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病例,予以系统康复后,取得满意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4~53岁。胫骨近段骨折18例,髌骨骨折4例,股骨下段骨折10例。均为术后6w后膝关节屈曲功能障碍,治疗前均予以摄片复查有骨痂形成,轴向无叩击痛。

1.2方法

1.2.1大功率短波 关节肿胀和积液时,无热量,10~15min/次,1次/d;无肿胀时选用微热量,15min/次,1次/d,共15d。

1.2.2关节松动训练 ①髌骨松动术: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伸膝位,站立于患者大腿旁,一手拇指指蹼握住髌骨上缘,另一手做加强用,向髌骨尾端滑动,平行于股骨;双手拇指、示指分别置于髌骨内外侧,将髌骨往内外侧滑动;②股胫关节牵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从膝关节休息位开始,让助手双手固定大腿远端,术者双手握住小腿远端,沿着胫骨长轴牵拉,分离关节面。向后滑动:患肢卧位,足跟平放床面。治疗师坐在床上,大腿固定患者足部,双手抓握胫骨,拇指朝前,余四指朝后。治疗师上肢伸直,将身体前倾,拇指将胫骨向后推。向前滑动:患者俯卧,膝关节休息位,治疗师远端手握住胫骨末端,近端手掌面放于胫骨近端后侧。通过置于胫骨近端的手给予向前推动力;③近端胫腓关节前后滑动:患肢侧卧位,健肢在下、屈曲,患肢在上,伸直。治疗师在患者后侧,一手固定胫骨,另一手掌根部放在腓骨头后侧,手指向前环握腓骨头。手掌根部对腓骨头后侧给予向前外侧推力。以上关节松动术治疗1次/d,5~10min/次。

1.2.3气压治疗 向心性压力治疗,20min/次,2次/d。

1.2.4体外循环冷敷治疗 关节松动训练后,20min/次,1次/d。

1.2.5肌力训练 包括坐位伸膝、抗阻伸膝,利用股四头肌训练器进行抗阻训练。还予以功率自行车训练,调节自行车坐垫位置,控制膝屈曲角度;阻力调节装置调节力量大小,20min/次,1次/d。每天在进行完治疗后休息3h进行肌力训练。

2 评定

康复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对患侧膝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疼痛评定(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标准[1]如下:治愈:无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度正常,日常活动不受限,ROM≥120°;显效:疼痛、肿胀基本消失,日常活动无妨碍,ROM在90°~120°;好转:肿胀、疼痛减轻,行走和日常生活轻度受限,ROM在60°~90°;无效:肿胀、疼痛改善不明显,行走和日常活动明显受限,ROM≤60°。

3 结果

治疗3个月后,治愈13例,显效11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2例无效患者予以手术松解。

4 讨论

膝关节是最复杂关节,其功能障碍(包括膝关节僵化强直、肌肉萎缩、创伤性关节炎等)会影响运动的灵活性、稳定性。因此膝关节周围骨折在牢固内固定前提下,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组患者首先康复方案的确定。也就是康复评定,在医生、治疗师及患者共同参与下进行,患者不同损伤类型,不同功能障碍程度,按照个性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主动参与的原则,确定出康复处方。在治疗过程中随时根据恢复情况再次评定调整治疗。

膝关节功能改善的重要指标就是关节活动度的恢复。康复中关节松动训练尹清等[2]研究显示康复不同时间的介入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显著,术后1个月内是康复的最佳时机。制动时间超过4w,膝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关节腔狭窄,膝关节活动度下降[3],且膝关节不同程度不可逆性僵硬[4]。制动时间长结合原始创伤因素造成伸膝装置受损,引起膝关节功能障碍[5]。 而本组患者6w之后进行康复,膝关节活动受限明显,关节松动训练尤显必要。本组采取Ⅰ-Ⅱ级级手法逐渐过渡Ⅲ-Ⅳ级手法,对髌股关节及股胫关节挤压、滑动等,手法避免暴力、蛮力,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通过Ⅲ-Ⅳ级手法直接牵拉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增加其伸展性,促进关节活动改善。关节松动术可以缓解疼痛,减少关节退变的发生;抑制脊髓和脑干释放致痛物质,提高痛阈;可以提供位置觉、运动觉等多种感觉信息[6]。本组患者予以关节松动术治疗,90.6%关节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对于膝关节功能也极为重要。创伤后疼痛、制动时间过长等因素造成膝关节周围肌力的减退,而且持续时间较长[7]。膝关节周围股四头肌萎缩明显,且发生最早。本组患者予以坐位伸膝、抗阻伸膝等主动活动训练伸膝肌后,患肢肌力恢复良好。肌肉力量的训练,可使患肢肌肉协调收缩,形成坚实外固定,利于骨折愈合及膝关节软组织平衡。且能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消除膝部肿胀。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对膝关节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本组功能康复过程中,患者因膝关节疼痛不适惧怕锻炼,甚至抵制治疗。加强患者对康复持久性、艰苦性的认知,主动意识功能锻炼必要性,消除恐惧心理,明白缺乏康复的不良后果。本组患者治疗关节松动术后予以气压治疗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减轻肿胀引起疼痛;冷敷治疗消除肿胀,缓解疼痛,相应物理因子治疗使用可有效缓解肿痛,利于整体功能恢复。当然医师及治疗师也需掌握正确、科学、规范的康复训练,尽量减少二次损伤,更快的促进功能恢复,恢复患者信心。因此笔者认为康复中心理疏导也是重要一环。

总之,本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康复,可以看得出有效的功能锻炼能够防止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功能康复是必要的。但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是关节松动术、物理因子治疗、心理治疗等复杂的工程,需合理、系统的制定康复方案。

参考文献:

[1]容国安,龙耀斌.综合康复治疗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1):43-44.

[2]尹清,武继祥,刘宏亮,等.综合康复治疗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304-306.

[3]杨康骅,戴闽. 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功能康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47-148.

[4]容国威.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41.

[5]覃鼎文,闰汝蕴. 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早期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458-459.

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全膝关节置换术;疼痛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项新技术,广泛适用于各种膝关节疾病的终末期,对解除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有显著的效果,大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适合于由疾病或损伤导致的膝关节软骨磨损破坏,引起膝关节严重疼痛、畸形、不稳定、活动障碍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生活质量,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病人。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关节病变,特别是膝关节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方式[1]。选取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42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并配合心理干预,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42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1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4.8±10.6)岁,患病部位:左侧14例,右侧7例。对照组21例男8例,女13例,年龄60-73岁,平均年龄(65.3±9.8)岁,患病部位:左侧12例,右侧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住院期间均予以常规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指导,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干预,时间为6个月。干预前后采用早期康复训练依从调查表、膝关节评分标准(VAS)两组患者训练依从性、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和生存质量。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护理干预

2.1术前应教会患者行股四头肌静力训练,直腿抬高及踝关节主动运动的方法,并说明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此外,还应教会患者如何使用助行器,为术后扶拐行走作准备。

2.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4~14天:患者的疼痛已明显减轻,此时,康复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膝关节的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应达到0~90 o以上。必要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被动运动。有条件时,在医生的指导下借助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器(CPM机)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方法为[2]:术后第4天开始每天连续使用6~12h,开始伸屈范围在0~45o。以后每天伸屈范围增加10 o,出院时应达到95 o以上。CPM训练强度和频率可逐渐增加,对早期迅速恢复关节功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不使用CPM机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床上膝关节屈伸活动、床边膝关节屈伸锻炼、床上侧身膝关节屈伸活动功能锻炼,下床站立下蹲锻炼,此项康复锻炼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3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2~6周:主要进行股四头肌的力量训练。同时,保持关节活动度的训练。主要方法为:患者坐在床边,主动伸直小腿多次,循序渐进;患者坐在床上,膝关节下垫一枕头,使膝关节屈曲,然后主动伸直,逐步过渡到站立平衡训练及渐进负重训练。

2.4心理干预 患者术后常因切口疼痛而拒绝医务人员的功能锻炼指导,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对患者的每一个动作都给予耐心指导和肯定,使患者自觉的进行练习。每日评估患者的康复锻炼情况,如关节活动度、直腿抬高程度等,同时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下一步康复计划,以利于出院后患者继续进行康复锻炼。护理人员应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患者克服困难,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

3结果

干预前,两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早期康复训练依从性、VA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干预后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比较

4讨论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是一种很安全的手术,而且技术成熟。很多病人通过手术治疗恢复了正常的日常生活。一般情况下,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都是使用骨水泥型,且是表面置换术,只是把破损的关节面的骨头去除,换一个人工的关节面,因此也被称为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同时又可以通过手术将膝关节的畸形矫正,恢复到正常的情况[2]。有的病人因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而害怕手术,其实这恐惧随着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其围手术期的康复日益受到重视,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结合完善的术后康复训练,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3]。近年来,一些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常由于术后未进行康复训练或者训练不当,出现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异常步态、长期膝关节疼痛和肿胀等症状。这些症状均会对身体功能及生活质量造成影响[4]。本组资料显示,护理干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不仅能够缓解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而且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晓庆,史小颖,常彦海,杜少蕊,杨利云. 综合护理干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康复效果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5,20(5):602-603.

[2]李丹. 全膝关节置换术护理体会[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1(1):118.

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持续被动运动;cpm;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角度

早些年前曾经有文献报道将持续被动运动(cpm)机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中,足以证实cpm机有改善关节活动的范围,减轻疼痛和肿胀,减少保守治疗次数和缩短住院费用等作用[2]。后来cpm机被广泛应用于人工关节术后的康复领域,但长期以来,各医疗单位cpm机应用程序各有不同,导致其临床效果也不尽相同[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例研究对象为2011年元月——2011年11月在我科施行置换术后康复的患者象符合以下标准①初次膝关节置换者;②单侧的膝关节置换;③诊断为骨性关节炎者。将8例患者随机分为cpm1和cpm2组,每组4例患者,为避免加重术后的出血,均与术后的第2天开始进行活动。

1.2 治疗方法 Cpm1和cpm2组的初始角度为0-40°,以后每日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与其增加角度。2组患者均于术后第一天开始在主管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术后1-3天,主动与被动膝关节康复训练,踝泵训练,股四头肌的收缩练习等。术后第4-7天,继续前3天的内容外增加直腿抬高练习。坐位和卧位下膝关节的主动练习等,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2 康复评定指标

包括肿胀,膝关节被动屈曲角度;膝关节被动伸展角度等三个指标,膝关节肿胀情况评定:用肉眼观察;也可用测量的方法,最大的伸展角度时髌骨水平中线的周径,各项指标评定给予准确记录。

3 结果

术前2组的关节屈曲,伸展角度及同径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7天。3个月cpm2组患者的膝关节屈伸,伸展角度均显著高于cpm1组,肿胀程度明显减轻。

4 结论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下肢活动,均需要膝关节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完成,如下蹲时根据踝及髋活动能力的不同需140-155°,由于膝关节活动范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及康复的主要指标之一。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的因素很多。包括术前,术中,术后等多个环节的诸多因素。其中,术后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瘢痕粘连也是导致膝关节活动范围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节松动训练机作用之一就是预防和减少瘢痕的粘连,自上世纪80年代就已用于临床,已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广泛应用。成为术后一种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1]Cpm机创始人succer倡导的使用方法是:术后即刻开始,每天24小时连续使用,初始角度为全关节活动的范围,我们认为这种方法存在以下不足:过早地使用可增加出血,而出血量增加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每天24小时使用可能影响其休息;使用时间过长会影响其患者在主管医生指导下进行主动康复训练,不利于术后康复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肖秀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的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7):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