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创产业的商业模式

文创产业的商业模式

文创产业的商业模式

文创产业的商业模式范文第1篇

摘要:文化消费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重要的消费需求,文化消费一方面能够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同时也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们生活方式也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这就要求文化消费商业模式也要不断创新。本文主要对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并提出创新文化消费商业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消费;商业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235-02

一、商业模式与商业模式创新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商业模式创新是产业竞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创新商业模式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途径。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设计,这对企业制定未来发展战略、实现长远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商业模式是企业把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作为发展目标,通过提品和服务、营销渠道、资本的保障、持续供给等要素,把企业内部的和外部的各种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同时结合客户需求、市场环境、现有资源和条件,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竞争力的运行系统,给客户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在创造客户价值的过程中,企业获得商业价值。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对企业基本经营方法进行变革。一个企业通过不断改变它的客户价值定义和相应的利润方程来变革自身现有的商业模式,同时在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和社会环境下,企业会从更加宏观的层面重新定义用户需求。商业模式创新还包括企业技术、企业文化、组织管理、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企业要对整个商业运营流程进行系统设计,采用新的产业组织形态,使企业运行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的目标。商业模式创新具有几个特点:①商业模式创新更加注重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设计企业的行为,把客户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主要关注客户的需求,并考虑如何有效满足它。企业的视角更加外向和开放,更多注重涉及企业发展多方面的因素。②商业模式创新不是单一因素的变化,它涉及商业模式多个要素同时发生大的变革,企业需要进行较大的战略调整,是一种集成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还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内容与方式、工艺技术、组织管理的创新及组织形态等多方面的创新变化,反之,则不能构成商业模式创新。③从企业的绩效看,商业模式创新如果提供的是全新的产品或服务,那么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开创了一个可赢利的全新的产业领域,这样即使企业提供原有的产品或服务,也会给企业带来大的竞争优势和持久的赢利能力。传统的创新形态一般都是企业局部内部的变革,例如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等方式进行变革,这种方式很容易在较短期时期内就被其他企业竞相模仿。商业模式创新,它涉及多个要素的同时变化,因此这种创新更加系统化、根本化,也很难被竞争者模仿,因此,商业模式创新会给企业带来战略性的竞争优势,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二、扩大文化消费,要创新商业模式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来有效满足广大居民群众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这对于带动就业创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的追求越来越注重品位和精神需求的满足,文化消费支出方面有大幅的提升,文化消费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方面,文化a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方向,文化消费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和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于拉动居民消费增长、扩大内需、提高居民素质、提高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世界各国的竞争在文化领域方面将日益激烈,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整体还很低,文化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不相匹配,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性存在一定不足,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城乡文化消费需求增长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文化消费商业模式要不断创新,为城乡居民提供内容更加多样、类型丰富、质量可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样才能满足个性化的消费者对于文化消费的不同需求,使得广大消费者在进行文化消费的过程中更具有主导性。同时要调查和分析消费群体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针对他们的需求推出更多具有特色、更能被群众接受和喜爱的文化产品,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改善文化民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文化消费商业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成熟的文化消费市场的建立,对促进文化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文化消费商业模式创新的对策分析

1.要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当前,商业模式创新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一些文化企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这些创新的商业模式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政府应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完善相关财税政策积极支持,一些新技术企业或创新型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应享受相应优惠政策。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积极创新产品开发,完善服务运营模式,引导企业开拓文化消费市场,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

2.以客户价值为导向,要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提供多样化消费方式。客户价值是商业模式的出发点,也是企业发展追求的目标,企业的存在就是不断地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首先要制定一个有力的客户价值主张。商业运作模式要以客户的价值为导向,根据客户的消费需求,根据目标消费者的诉求设计文化产品,使文化产品的设计理念与顾客的期望价值达到最大限度的吻合,这样才能使消费者心理上认同,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同时文化企业要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主张,就要创新商业模式,不断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产品,面对广大城乡群众的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有品质内涵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多样化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增长点,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3.加速融合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创造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大众消费模式。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数字化时代,文化消费面对更多的变革和重构,文化消费具有文化消费内容的数字化、消费体验的虚拟化、消费渠道的网络化、消费终端的集成化等四个特点。例如出现了电子图书、在线影视、数字博物馆等,文化消费内容正在向数字化方向迈进。“互联网+文化”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提升内容品质、互联网产品的版权保护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落实解决。要推动“互联网+文化”深度融合,面对互联网对文化消费带来的冲击和变革,文化企业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数据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文化消费的巨大潜力。文化企业要深入分析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为目标顾客提供更个性化、定制化的文化产品,最大化满足消费者需求,创造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激发文化消费的活力。

4.“全产业链”商业模式,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全产业链”是文化产业采用的一种典型的商业模式,通过把为客户提供不同产品和服务的各个互补企业有机协调,组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体系,然后对“全产业链”关键环节进行有效掌控和系统管理,把整个文化行业组织起来,并引领和带动文化产业升级,实现覆盖“全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价值共赢。“全产业链”是一种系统化的、整体的、有机的商业模式创新,它对于文化产业自身进行产业升级以及文化产业集聚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非常合理的解决方案。由于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能够进行很好的融合,因此文化产业在延伸产业链上具有很强的优势。通过运用产业价值链(包括横向和纵向的产业链)进行经营的方式,文化产业将呈现不断扩大的规模化发展形态。

参考文献:

[1]乔为国.商业模式创新[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39-42.

文创产业的商业模式范文第2篇

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融合驱动力的研究都将技术、商业模式和管制放松视作产业融合的驱动力。③而当下我国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实践中,这三方面的驱动力都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现有生产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差异较大,两大产业的产业价值链相互割裂,以及产业制度条块分割。这些问题都源于企业层级上技术、商业模式和制度环境之间的互动不畅。首先两大产业技术水平差距大、对接难,技术融合效率不高。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肇始于数字融合。数字融合意味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理论上可通过一个通用技术平台实现各种文化内容形式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只有通过大量的应用技术创新和创新技术产业化,数字融合才可能实现从理论可能到商业现实的转化。然而当前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现有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差距大。这在电信网络与广电网络融合进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得益于“国家投资,全程全网”的建设模式,电信网现有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较高。由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共同提供的3G通信技术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乡镇以上的所有人群。随着2013年末第四代移动通信业务牌照(即4G牌照)的发放,中国电信业正式进入4G时代。与此形成对比,广播电视网络还在走向互联互通、双向改造的征途上。广播电视网以“四级办台,四级混合覆盖”的模式建设和管理,中央、省、设区市和县/县级市分别设立电视台,各自独立组建网络基础设施。各地广电网络各自为政,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在对传统单向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双向改造的过程中又被强化。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在企业层级上的技术水平差异,直接影响两大产业技术融合的推进。

其次,两大产业的产业价值链相互割裂,相关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不足。数字融合发生之前,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内部均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在产业融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面前,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和传统媒体企业都着手开展融合业务,两大产业内原有产业价值链开始延伸和重组。自2006年开始中国移动先后在全国布局手机阅读基地(浙江)、游戏及12580基地(江苏)和手机动漫基地(福建)等多个融合业务基地,2015年1月更是成立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整合旗下音乐、视频、阅读、游戏、动漫五大基地业务。乐视、百度、阿里巴巴和PPTV等互联网企业争相推出基于提供互联网电视节目服务的盒子、电视等硬件产品,意图抢占互联网电视用户的注意力入口。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纷纷在原有组织架构中建立新的部门,以求在组织内部实现业务转型和产业链延伸。尽管如此,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都尚未摸索出成熟的融合业务商业模式,加上传统产业规制的限制,相对稳定的跨产业价值链难以形成,两大产业在产业链层面仍然相互割裂。第三,两大产业的规制仍然条块分割,且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性。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都有“自然垄断”的特性,因而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这两大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受到政府控制。当下我国文化产品与信息传输的渠道资源由工信部分配,而内容播控平台资源属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管辖。与此同时,两大产业价值链中的核心大企业大多属于国有企业,许多规模较大的文化企业都有很强的地域性,受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主管。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难以摆脱条块分割的制度约束,导致融合发生后两大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缺乏秩序,阻隔了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与融合业务合作。产业规制变迁的路径依赖导致制度在产业融合过程中非但没能支持融合技术创新和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反而成为它们的枷锁。总而言之,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当前存在技术水平差距大、产业链相对割裂和产业规制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相互掣肘,使得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进展缓慢,导致产业融合在技术、价值和制度三方面均难以获得持续动力。因此,很有必要对三者推动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做深入探讨。

二、企业层级上技术、商业模式和制度

互动推进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技术、商业模式和制度三大驱动力在企业层级上互动推进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对于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融合过程而言,媒介技术创新与企业商业模式的匹配互动实现新兴媒介技术的动态筛滤,该互动过程受到传媒和信息产业制度的制约,同时反过来推动两大产业规制的变迁。因此技术、商业模式和制度三大驱动力在企业层级上的互动包含两大机理,一是媒介技术与企业商业模式的匹配互动机理,二是由这一互动筛滤得到的技术-商业模式组合与文化产业、信息产业规制之间的互动机理。以技术知识扩散为主线来理解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过程,能够凸显技术与商业模式的互动。在这两个产业融合过程中扮演技术驱动力的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媒介信息技术。同其他信息技术一样,数字媒体技术的创新与扩散并非一劳永逸。而技术持续创新扩散的过程也是技术与商业模式互动的过程。技术的潜在价值结构与商业模式是否匹配直接影响技术更新换代的可持续性和企业的生死存亡。商业模式需要对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内在逻辑,企业的战略定位、运营特点和收益机制,以及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与交易机制做出清晰的定位和描述。①产业融合常常是商业模式同技术之间互动的结果。①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技术或互补、或相似,具备产业融合的可能性。但要实现两大产业间的产业融合,不仅需要应用技术的创新,还需要与之匹配的商业模式创新来运用新技术创造价值。技术与商业模式的互动体现在融合领域所有相关企业内部和这些企业之间的联系中。从技术知识供给与消费的角度,这些企业可以大致分为四类,技术创新企业,技术中介机构,内容生产企业和渠道运营企业(见图2)。其中技术创新企业是技术供给方,内容生产企业和渠道、终端运营企业是技术购买方,商业中介企业则是技术扩散中介。不同类别企业内部技术与商业模式进行着不同形式的互动。各种形式的互动共同构成“技术-商业模式”组合的滤筛机制。只有能够相互匹配的组合才能在实践中存活,支持相关企业持续发展,并推动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技术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这类企业运营时,技术与商业模式之间的互动以技术创新为主导。商业模式降低技术潜在经济价值实现的不确定性。两大产业内的技术创新企业互补合作,开发可对接的标准化技术及设备。新兴媒介技术的潜在价值特性与传统技术迥异,其商业化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变革。唯有获得匹配商业模式的新兴技术才得以通过筛滤进入市场,获取经济价值。合理的商业模式初步开发技术潜在价值,为技术更新提供经济保障及反馈信息支持。

技术中介机构连接技术创新主体与技术消费、应用主体。当代数字媒介技术体系往往涵盖多项核心技术模块,分别由多个技术创新企业提供。这些技术模块之间通常存在显著的互补性,并以复杂的方式相互配合。对于技术应用企业而言技术升级所需的专用设备、知识整合成本极高。技术中介企业应运而生,为技术需求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数字媒体技术体系越庞杂,融合企业对此类中介机构的依赖性越强。对于中介机构而言,面向应用企业的应用技术创新推动商业模式变革,而商业模式又在实现技术价值的同时反馈技术改进需求,为应用技术持续创新提供完善方向。应用技术创新与中介机构商业模式互动更为频繁、更加对等,相辅相成。内容是文化产业永恒的核心。内容生产企业既可能成为最先拥抱新兴技术的追捧者,也可能成为新兴技术扩散的顽固抵制者。赫斯蒙德夫提出,文化产业中的内容生产者并不都是经济利益最大化者。②文化产业发展史上从不缺少勇于探索全新艺术表现形式的内容生产者,这些新技术发烧友的支持是新兴媒介技术发展的初始推动力。但对于内容生产者而言,任何技术体系都只是他们可选择的表达手段和形式,其内容产品获得消费者认可的最主要原因仍然是生产者通过文化产品传达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效的商业模式比新兴的技术更受内容生产企业重视。一个全新的媒介技术体系要获得市场认可必须寻得有效商业模式的持续推动。

数字媒介技术重构了传统文化内容生产传播流程。传播的“传者-渠道-受者”经典模式中,传者受者之间的关系和渠道的特性都发生了变革。其中渠道由传统的专用传播渠道升级为通用传播渠道,并且出现了传输通信信号的物理渠道与传播内容的虚拟渠道的分化。时下非常流行的微信、微博、社交网站等新兴渠道都属于虚拟传播渠道,传统通信运营企业受到这些新兴虚拟渠道的直接威胁。虚拟渠道由互联网企业提供的各种OTT(OverTheTop)业务所构成。这些基于OTT业务的互联网企业是新兴应用数字媒介技术的直接产物。然而并不是所有互联网企业都拥有合理的商业模式,只有少数摸索出了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和配套应用技术。Facebook(脸谱网)尽管在短期内聚集了大量用户,却仍在探索有效商业模式。Google(谷歌公司)则凭借关键词广告等有效商业模式在市场上稳居领导地位。因此对于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中的渠道企业而言,有效的商业模式在技术-商业模式互动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主导地位,毕竟技术潜在价值和用户潜在价值都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转化,应用技术创新可根据商业模式建构的需要调整方向。数字媒介技术体系的复杂性和模块间显著互补性决定了运用此类技术的行业具有显著规模经济性和消费者规模经济性。产业经济学家将这类竞争称作系统竞争,处于同一技术体系阵营的企业构成一个竞争系统,竞争不再限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成为一损俱损的企业系统之间的竞争。产业价值链的理念就是系统竞争的一个特例。①在系统竞争格局中,技术体系与商业模式系统的动态匹配决定了整个技术体系及其背后企业系统的成败。上述“技术-商业模式”滤筛机制在现实中不可避免地与产业规制发生碰撞。一方面路径依赖的产业规制束缚“技术-商业模式”组合的创新,另一方面“技术-商业模式”创新又向传统产业制度提出各种新问题。这种碰撞恰恰反映出“技术-商业模式”滤筛机制与产业规制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可能采取不同的形式,可以是碰撞也可以是协同发展。协同发展的“技术-商业模式”滤筛机制与产业规制是相互促进的,滤筛得到的“技术-商业模式”组合推动制度变迁,而制度变迁又为“技术-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必要的秩序支撑。

文创产业的商业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040-03

一、商业模式概念、特征和创新内容

任何一个无论是否涉及商业领域的组织,都存在着商业模式问题。在新的产业和产品快速更新并取代旧的产业和产品的同时,新兴企业或传统企业要取得成功,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显得尤为必要。商业模式创新是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因此我们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商业模式的概念、特征及其创新内容。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

在很多商业方面的文献中,商业模式概念被给予不少非正式的定义。例如彼得・F.德鲁克(Drucker,1994)对商业模式的定义是:组织的或公司的经营理论(Business Theory)[1]。罗珉(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2]。商业模式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总的来说,商业模式是企业整合多种要素,同时使客户价值和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的概念性工具。

(二)商业模式的特征

首先,商业模式不是单一因素的组成,而是一系列相关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商业模式包括客户价值主张、关键流程、盈利模式、关键资源等,这些都是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全部,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其次,商业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必须要有紧密联系,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良性的循环互动关系,以此为企业带来利润。

(三)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容

对于商业模式创新内容的研究也有很多。其中,原磊(2007)将商业模式创新划分为六大视角,然后结合代表性观点对每一视角进行了板块式研究[3]。刁玉柱和白景坤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包括三大模块[4]。张敬伟分析商业模式创新有五种途径[5]。总的来说,目前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容多集中于创新动力、创新路径、创新实施创新阻力等方面。

综上,可以看出目前无论国内外,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还并不是很成熟,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而且单独研究商业模式或者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果比较多,而将两者结合起来并探讨两者协同机理的比较少。因此客观来说,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较强,能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科技成果产业化领域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环节

商业模式创新己经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推动力。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路径包括价值主张模式创新、价值创造模式创新、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和价值网络模式创新四个阶段。下面具体加以分析说明。

(一)价值主张模式创新

价值主张是指企业或品牌所制定的蓝海战略,需要达到市场消费诉求的兴奋点,在满足市场诉求的关注同时,企业还需获利。其中客户价值主张(CVP)是价值主张模式创新的关键,即宣称其产品和服务能为消费者带来的独特价值,即能为客户带来什么不能替代的价值。商业模式的出发点是顾客价值主张,清晰明确并且独特的客户价值主张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对客户价值主张的敏锐捕捉,和对客户需求的深层次挖掘,才能创造出独特的企业价值主张模式。

(二)价值创造模式创新

价值创造模式创新的核心是企业开发更新、更好的产品或服务,为顾客带来别的企业无法替代的消费体验。在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的细分市场,一个企业成功价值创造模式的创新会使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获得持续的利润,而且因为价值创造而为其带来的优势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

(三)价值传递模式创新

价值传递模式创新的核心是分销渠道与流通环节的创新。在分销渠道创新方面,关键的是建立多且短的销售渠道,例如利用网络、电话等的直销模式,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扩大对顾客的覆盖程度,既能让利给消费者又有利于企业的壮大;在流通环节创新方面,关键在于消费者的支付环节。交易或者计费方式的灵活性,可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有利于企业产品的销售。具体方法有信用交易、网络支付、分期付款等。

(四)价值网络模式创新

价值网络模式创新的核心是利用互联网协调好企业自身与供应商、分销商、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价值。如今越来越多的顾客需求追求的是个性化服务,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价值网络模式来回应顾客。比如企业要建立完整的售后服务体系,使得顾客的投诉或要求都能得到专业的技术服务的支持,与供应商、分销商协同发展,形成良好有效的价值网络等等。

三、商业模式创新促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典型案例

(一)苹果公司:价值主张和价值创造的商业模式创新典范

苹果公司是美国的一家高科技公司,旗下的产品广受消费者青睐,源于其从未停止的创新。它不仅仅为新技术提供时尚的设计,更为重要的是,它把新技术和卓越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将硬件、软件和服务融为一体。

成功的商业模式的第一步就是价值主张模式创新。对于苹果而言,iPhone的核心功能就是一个通讯和数码终端,它融合手机、相机、音乐播放器和掌上电脑的功能,这种多功能的组合为用户提供了超越手机或者iPod这样单一的功能,几乎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苹果的APP Store拥有近20万个程序,这些程序也是客户价值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苹果的顾客可以任意下载这些程序。除此之外,苹果在用户体验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也正是因为苹果为其用户带来的独特又无法替代的价值主张,苹果在科技浪潮中才能做到屹立不倒,才能越来越强大。

苹果公司还有着成功的价值创造模式。对于苹果公司而言,价值创造路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靠卖硬件产品来获得一次性的高额利润,二是靠卖音乐和应用程序来获得重复性购买的持续利润。由于优秀的设计,以及超过10万计的音乐和应用程序的支持,无论是iPod、iPhone还是iPad,都要比同类竞争产品的利润高很多。同样,由于有上面这些硬件的支持,那些应用程序也更有价值。苹果用户也非常愿意花比同类产品甚至高一倍的价钱为苹果的产品买单,原因是苹果出色的用户体验。所以说,苹果的价值创造是以苹果产品的质量为基础的,而苹果的价值创造又为其带来更高的利润。

(二)阿里巴巴: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的商业模式创新典范

阿里巴巴集团是全球电子商务的领导者,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来,阿里巴巴集团茁壮成长,现已拥有五家子公司:阿里巴巴网站、淘宝网、支付宝、阿里软件、中国雅虎。

阿里巴巴有着收取会员费的初始盈利途径,它先通过低价甚至免费吸收大量的会员,之后通过提高收费标准剔除大量低效益会员和一些恶意用户,从而牢牢地掌握了通过缴纳会员费获取收益的老会员,之后通过品牌效应、口口相传不断发展新会员。可以说,阿里的这种价值创造的方法经过精心的设计,既不会让客户感到厌烦,又牢牢抓住了可以从中获得收益的高效益用户。除了会员费,网站竞价排名、阿里软件服务、支付宝、贸易培训、阿里商学院教育产业和物流都将成为阿里巴巴的利润来源,为阿里创造了很多除主营业务之外的价值。

阿里巴巴最值得称道的,是它的价值传递模式。通过分销平台代销业务,供应商可以直接面向淘宝招募淘宝掌柜成为自己的分销商,无需使用商品数据包,分销商可直接点击商品,一键铺货到网店,做正规的一件;通过分销平台批发业务,供应商可以免费将优质货源直接推送到千万淘宝掌柜后台,淘宝掌柜可通过“我的淘宝”直接采购阿里巴巴上的各类商品,批发业务直接指向阿里巴巴1688批发大市场。由快速有效的分销平台形成的价值传递模式使得阿里在众多企业中以“快”取胜,并且这样的传递链是独特的,具有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竞争优势。

(三)PPG服饰:价值主张和价值传递的商业模式创新典范

PPG(Perfect Products Group)服饰成立于2005年10月,是全球领先的消费品直销商,有其独特的经营、管理方式。这些消费品包含服装、家居用品以及首饰和箱包产品。PPG服饰因为其成功的直销模式被称为服装业的“戴尔”。

PPG公司的价值主张模式非常出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PPG服饰的产品定价平民化,注重“性价比”,这牢牢契合了顾客对于产品价格的要求,而且使更多的中低收入者也能享受其产品和服务,扩大知名度的同时也提升了口碑。其次,PPG礼品卡可以说是PPG公司非常具有创意和人性化的一种产品,它的推出成功地避免了消费者想买服饰送人却无法选择合适又令人满意的服装款式的问题,PPG礼品卡不仅扩大了市场销售额,同时还成为一种推广工具,可谓是“一石二鸟”。最后,PPG的个性绣花服务也紧紧围绕着顾客价值主张,更好地适应了顾客对服装个性化的需求,获取潜在的利润。

PPG服饰的价值传递模式创新的成功还在于,通过“产品目录+订购热线”、“广告+订购热线”、“直销网站+订购热线”等方式,直接降低了产品成本并减小了库存压力,把真正的实惠留给了顾客。还辅助以卓越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将上游的采购、生产与下游的仓储、物流、发送都用IT系统互联互通,使信息在这个闭环的供应链里得以快速流转。这样的做法减去了中间商所赚的利润,大大地降低了成本,使消费者购买到的商品的价格低于传统方式购买的商品。

(四)海尔集团:价值网络的商业模式创新典范

海尔集团是世界大型家用电器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1984年创立于青岛,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海尔集团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营业额超过1 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可以说,海尔已经成为了全中国人的骄傲。

海尔的价值网络模式可以说是国内企业的领先者,对顾客的各方面的支持都做得非常到位。只要顾客拨打“海尔全程管家365”的热线,就会有一系列的服务为你量身定做:售前过程中的上门设计;销售过程中的咨询导购、送货到位;售后过程中进行安装调试、电话回访、指导使用、征询用户意见并及时反馈到生产开发部门,不断提高产品的设计。另外,根据用户的预约为用户提供上门维护、保养等,还有“先设计后安装”、“星级服务一条龙”等持续不断的创新服务。海尔依靠其庞大而有效的服务网络,将顾客在售前、售中、售后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效解决,给顾客一个很好的保障。单单从这方面来说,国内也很少有企业可以和海尔相竞争。

从以上典型案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不管是苹果、阿里等这样的科技型或高新技术企业,还是PPG服饰这样的传统优势企业,都可以利用商业模式的创新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从传统行业来说,企业可以利用新兴的技术平台和服务方式来推销自己的传统产品,着力于营销模式和企业的内部机制,从而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为企业注入新的生命力;从科技型企业来看,商业模式的创新应该更关注于如何创造更好的客户体验,开辟新的更多的盈利途径。

四、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启示

从以上的创新路径与典型案例来看,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项复杂且难度大的工程,企业要注重各方面的要素整合,特别是对于企业供给和顾客需求的把控。一方面,企业要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还必须扩大顾客的需求规模,获取更多的盈利途径。本文结合案例的分析具体得出以下启示:

(一)加强宣传培训,提高企业高管人员的商业模式创新意识

商业模式创新的第一步,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如今时代飞速发展,企业在关注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应该提高商业模式创新的意识。具体来说,企业可以组织企业高管人员上有关商业模式创新的课程或者听些专题讲座,潜移默化地提升高管人员的商业模式创新意识,使高管人员将商业模式创新逐渐实践到对产品或服务的把控上。

(二)联通企业产品上下游系统,缩短产品的供应链

从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和价值网络模式创新出发,将产品上游的生产、包装与下游的储存、销售、物流互相联通,形成一个密切的网络体系。具体可以利用互联网、电话等方式,尽量减少产品在中间环节的物资人力消耗,从而缩短企业的供应链。这样一来,便可以相应地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降低产品的价格,在同类商品销售中更具竞争力。

(三)开发企业连带产品,扩大企业盈利途径

挖掘开发企业的连带产品或者附属产品,增加顾客的购买需求,是从价值创造模式创新路径来解释的。企业往往不能单靠单一产品来维持生存,必须有附带产品。譬如苹果公司在销售硬件的同时,还靠卖音乐和应用程序来获取持续的利润。企业应该大力开发诸如此类的产品,吸引顾客购买,开辟更多的盈利途径。

(四)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提升顾客满意度

价值主张模式创新讲求企业提供令人满意的客户价值主张,获取潜在利益,关键在于要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这个方法可能不如别的措施那样见效快、有较明显的顾客反映,但却是企业生产经营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客户价值主张是顾客的主观体验,顾客对产品的信任或依赖完全取决于产品是否契合自己的价值主张。企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是有必要的,顾客满意度的提升,也就意味着企业信誉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Deruker.P.F.The coming of the new organiz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9).

[2] 罗珉,曾涛,周思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5,(7):73-81.

[3] 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17-25.

文创产业的商业模式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 商业模式的定义在理论界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对商业模式创新尚缺乏完善研究。针对该问题,从商业模式的概念入手,对当前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方式进行了分析,指出电信运营商商业模式创新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产品层面,着重于电信产品设计规则参与、产品创新和服务标准化;二是在企业层面,着重于电信业务组件和组织管理的再造和梳理;三是在产业层面,着重于外包策略和网络联盟在实现价值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面对今天高度竞争的环境,许多企业对于商业模式是什么?该怎么设计和创新商业模式,现有的研究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普遍适用的理论分析框架。

另一方面,截至2006年底,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已经达到8.25亿户,其中固定电话3.7亿户,移动电话4.55亿户。2006年,全国通信业务收入已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固定电话和手机普及率分别超过30%和35%。如此巨大的市场正在吸引全球投资者的目光。本文试图对电信运营企业的价值创新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个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理论框架。

1、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分析框架

由于人们对商业模式本质认识上的分歧,准确界定商业模式很困难,[1]但绝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商业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2]如afuah&tucci(2000)[3]和amit&zott(2000)都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WWw.133229.COm[4]mahadevan(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流、收益流和物流的混合体。[5]hamel(2000)将商业模式分为四大要素,在四大要素间产生出三种不同的连接,这些连接重点就是公司如何赚得应有的利润。[6]thomas(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开办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所涉及的总体构造。[7]dubossonetal(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以产生有利可图且得以维持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8]ches-brough&rosenbloom(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反映企业商业活动的价值创造、价值提供和价值分配等活动的一种架构。[9]afuah(2003)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指出,商业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卓越的客户价值并确立企业获取市场价值的有利地位的各种活动的集合。[10]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获取更大的价值。就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式,thomas(2001)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的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重构。dubosson等(2002)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结构及其合作伙伴网络革新。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企业必须明确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来创造价值、在价值链中如何选取上游和下游伙伴中的位置以及与客户达成产生收益的安排类型。罗珉等(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高闯,关鑫(2006)指出,商业模式创新是通过对企业全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选择,并对某些核心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然后再重新排列、优化整合而成。

综上所述,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而价值创造是通过企业本身以及上、下游的合作而被创造出来的,并在它们之间进行着传递和消费。因此,商业模式创新绝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内部的事。就电信业而言,随着数据增值业务快速发展和3g时代的日益临近,电信业价值创新系统演变呈现出如下趋势:一是电信产业链由链状演变为网状。纵向方面,新加入环节增多,更为细分化;横向方面同一环节内的企业不但数量大幅增加,而且更为专业化。

这种趋势要求对电信运营企业对产出重新定位或重新创造,与其他相关企业结成联盟,以使企业的能力和价值创新活动相匹配。二是在电信业价值创新系统内部,各环节对价值创造的贡献被重新界定,价值和利润在系统中发生转移,向对价值创造起关键作用的环节聚集,表现为网络运营环节的价值将不断下降,内容和应用方案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而电信运营商业务外包成了必然选择。同时,每一环节的运作效率对整个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各成员企业间联系更为紧密,逐渐发展成以战略联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流程对接和文化融合等为特征的深度合作。三是由于3g技术的开放性和不确定,因此对电信产业相关标准的竞争将越来越成为竞争的重要方式。四是在三网融合、固定移动融合的技术背景下,原来看似没有联系的不同产业变得越来越相关联,并出现重叠、替代、交叉和趋同等变化,并且不同生产网络之间加速价值整合的步伐越来越快。它们相互间的协作关键就在于合理的结算、利润分配模式,只有双赢的分配方式才能保证跨行业业务的顺利推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将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为三个层面(见图1)。

产品层次的创新,包括电信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其实质是产品模块分解和集成。电信运营企业层次的创新,包括业务创新和管理的创新,其实质是电信运营企业业务和管理功能的梳理和优化。电信产业层次的创新,按照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可以将企业间的协作分为业务外包和战略联盟两种形态。电信运营企业可以利用模块分解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集中有限的资源于自身比较优势的环节,利用模块整合和网络联盟,实现价值创新。

2、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策略

2.1 产品层次的创新

2.1.1 电信产品创新

电信产品创新涵盖了产品设计标准制定、产品设计开发、营销、品牌等诸多方面。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实现对质量、成本、可靠性、可服务性、响应速度的提升。按照创新的内容与程度,电信产品创新可分为几类:一是以全新技术开拓全新市场。二是对现有市场提供新的产品组合。三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增加产品种类,即产品线延伸。四是改善现有产品性能。五是改善附加产品。

在进行电信产品创新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要突出自主品牌,力争成为电信产品设计标准的制定者或主要参与者。二是要细分并紧密联系客户需求。个人用户的电信需求至少包括:必需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工作和自我发展、使生活更为便利、兴趣或娱乐需求。组织用户的电信需求至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提高内部运营效率和加强与用户、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

2.1.2 服务创新

服务模块化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电信产品提供过程中相关服务的标准化、人性化和规范化,并为产品创新提供业务、技术和政策保障。具体包括:①推进产品专业化服务,特别是各项增值服务,拓宽服务范围。②建立与品牌发展相配套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化服务体系。③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

2.2 企业层次的功能再造

2.2.1 电信业务重整

电信业务的重整涉及营销与业务办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建设与安装模块、定价与收费、网络管理、客户服务6个功能模块。对业务模块再造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内部业务要素重新配置,充分发挥其盈利潜能。业务再造的主要方法是对业务环节的清除、简化、整合和自动化。清除主要指对企业现有业务环节中的非增值活动予以清除。简化是指在清除非必要的非增值的环节后,对剩下来的活动做进一步的简化。整合是指对分解的业务环节进行整合,以使业务运作过程顺畅、连贯,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自动化是指采用自动化解决方案,减少数据反复的采集及降低单次采集的时间,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增加信息的利用率等。

2.2.2 管理模块化再造

目的是打破传统的组织业务部门分割状态,通过对企业管理职能的重组,支撑产品、技术和服务创新,快速相应顾客需求。对电信企业,可以将组织管理分为三个模块:前端、后端和其他职能模块。前端模块负责业务发展,集中市场营销与销售的职能,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客户特点不同,需要采取有差别的营销策略。后端模块设立客户响应中心,作为前后端的接口,保障端到端的服务开通与故障排除流程的顺利运行,以及负责对网络运行情况的维护与资源的调配和管理。

2.3 电信产业层次的创新——构建价值创新网络

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三网融合趋势正在加强,在极大地拓展电信行业发展的空间的同时,也将原来3个不同产业的企业放在同一个竞争平台上。单打独斗式的企业难以在所有环节建立起核心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对电信企业的技术、资金、知识、渠道等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在竞争中合作成为必然选择。按照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可以将企业间的协作分为业务外包和战略联盟两种形态。运营企业可以利用模块分解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集中有限的资源于自身比较优势的环节,利用模块整合和网络联盟,实现价值创新。

2.3.1 外包策略

外包策略的实施是在电信产品或业务模块化分解的基础上确立的。电信企业外包有两种基本类型:业务外包和管理外包。业务外包主要是指对前后台业务进行外包;也有一些企业对内部独立性较强的管理职能进行外包,被称为管理外包。业务外包主要是将前后台业务进行外包。管理业务外包相对较少,主要有财务管理中应收账款业务外包,人事管理中招聘员工管理外包等。一般认为,将非核心环节业务或职能外包给其他企业,有利于降低经营的不确定性风险和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加速了技术和产品创新,有利于发挥各价值模块的核心优势,在合理利益共享机制下实现协同。

2.3.2 建立价值创新网络联盟

随着电信运营环境和技术复杂度不断增加,电信价值创新网络也日趋复杂,已从过去简单的“软硬件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用户”合作模式,转变为由电信运营商、供应商群(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及软件提供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提供商)、竞争者、相关企业、用户、政府、科研院所以及相关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网络,随着合作关系日益密切,电信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获得整体的优势,成了企业的可行的选择。战略联盟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契约,参与成员通过联盟带来比自身单独参与竞争更为丰厚的收益。从电信运营商角度,电信业联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态。

一是电信运营商与供应商的联盟。包括:①与设备系统集成及软件提供商联盟。②与终端设备提供商联盟。中国联通在推广业务时,采用与重点终端设备提供商在资本和技术层面合作的方式。③与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联盟。

二是与竞争者的联盟。包括:①与运营商之间的联盟。②与潜在竞争者的合作。

三是组建跨行业联盟。与教育界进行合作提供远程教育服务,与游戏开发商合作开发手机游戏,与银行合作开发电子银行,与医疗界合作提供远程医疗,与政府合作提供电子政务等等。跨行业合作,一方面,为个人用户提供了服务,合作连接了多元化的利益群体,锁定用户群体,创造差异化的特色服务优势,使用户从单一的对电信产品消费转变为一种对生活方式和社会身份认知的依赖,从而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达到吸引和巩固客户的目的另一个方面,这些企业中的部分企业也是电信运营商的行业用户,他们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同时也满足了这些行业用户的需求,增加了他们各自的业务范围,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四是与用户的合作。用户能够提供需求信息,帮助运营商构建产品概念,参与评估运营商的合作对象和合作过程,实现新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要求。

五是运营商与相关辅助机构的联盟。包括:①与公共研究部门、教育机构和专业化公共支持部门等科研院所的联盟。②与包括电信行业协会、通信企业家协会、人才培训机构、中介咨询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的联盟。

从中国电信行业已有的战略联盟的情况来看,缺乏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导入作用,而且与专业sp合作较少,与设备制造商之间的整合程度不够,因此造成业务的低质、重复。在电信行业战略联盟的组建过程中,电信运营商应该更加注意对sp的引导作用,使其能够更快地掌握电信行业的专有知识,建立特定的营销模式。对于终端制造商,则应该加大整合的程度,电信运营商与终端制造商双方在判断客户需求、研发产品等环节上要加大以客户为导向的力度。值得注意,由于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电信联盟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有风险,包括:合作伙伴的能力风险,合作关系风险,投资套牢风险,信息共享风险等。因此,如何提高伙伴间信任、降低联盟风险就显得非常重要,电信企业间联盟关系管理是构建战略联盟的关键。电信企业间伙伴关系管理可以从以竞合的思维选择联盟伙伴、协同联盟之间的文化、增加联盟沟通、提高联盟之间的信任与忠诚以及合理分配战略联盟利益这几个方面着手。

3、结论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绝不仅仅是运营企业内部的事。在当前的现实背景下,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本文将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为三个层面:产品层次的创新,企业层次的创新和产业层次的创新。在产品层次的创新上,应该尽量谋求成为设计规则的参与者或提供者,注重从模块分解与集成的角度对电信产品进行创新,从标准化角度对电信服务进行规范,尽快提升我国电信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层次再造上,注重从管理和业务模块功能梳理的角度,促使企业组织管理模块化,以及业务组件清晰。在产业网络层次的创新上,应借助外包和网络联盟等策略,实现价值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伟毅,李乾文.创业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11):32-40.

[2] 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7,(6):70-79.

[3] allanafuahandchristopherl.tucci.internetbusinessmodelsandstrategies:textandcases[m].newyork:irwinmcgraw-hillhighereducation,2000.

[4] raphaelamitandchristophzott.valuecreationine-busines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1,22(6/7):493-520.

[5] b.mahadevan.businessmodelsforinternet-basede-commerce:ananatomy[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vol.42,summer2000(4)55-69.

[6] garyhamel.leadingtherevolution:howtothriveinturbulenttimesbymakinginnovationawayoflife[m].boston,massachusetts: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0.

[7] russellthomas.businessvalueanalysis:copingwithunrulyuncertainty.strategy&leadership,2001,29(2):16-24.

[8] magalydubosson,alexanderosterwalderandyvespigneur.e-businessmodeldesign,classificationandmeasurement[j].thunderbird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02,44(1):5-23.

文创产业的商业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创新;产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8-12-3

Research 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of collaborative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model

Lu Yang Cai xiaohu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Zho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llabora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o promote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enterprise measures and policy measuresofindustrial innovation with collaborativetechnology andbusiness model ofindustrial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 measures and policy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Keyword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随着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逐渐减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正面临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产业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提升产业竞争力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驱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的过程,创新是产业演进的根本驱动力,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客观规律。面对日益推进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我国经济社会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具有独创性和差异化的产业创新。

1 产业创新需要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共同推动

产业创新是产业成长的原动力。产业创新在一定形式上表现为新产业的产生和发展。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新产业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新技术的产生和推广应用,即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价值实现过程;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企业创新,即指企业重新组合企业内各种生产要素的行为,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企业创新可以直接引起新产业的形成,或者引起产业创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新产业的形成。因此,产业创新需要企业通过发掘市场需求,不断进行以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为主的协同创新,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收益。

传统的创新以技术创新为主,技术创新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是产业创新的基本前提,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起前瞻性和带动性作用。但是,随着竞争环境的日趋复杂,单纯的技术创新已经无法形成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产业创新实现的保障[1],它通过对客户的了解,更好地将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以此获取收益。产业创新需要企业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并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协同整合,发挥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协同创新效应,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获得创新收益,进而实现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图1 产业创新形成机理示意图

如图1所示,单个企业通过不间断地以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中心的协同创新行为,不断发掘市场需求,通过新产品或新服务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产业,或者使原有产业实现高效率和高收益,进而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2]。在国家意志的引导下,区域内产业主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金融机构在内的中介机构和政府通过不断的合作,促进技术、知识、资金等方面的流动,这一层面上的协同创新促使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反过来又会促进各创新主体的发展,如此的良性循环下,当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入,企业层面的协同创新和产业主体层面的协同创新将打破地域的限制,最终实现产业创新。

2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运行

2.1 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前提与基础

技术进步是除资本、劳动两类生产要素之外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而技术进步的获取途径是技术创新、技术模仿和技术扩散,也正是因为模仿、扩散,才能使科学技术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党的十报告指出,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由此,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基石。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不断改善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创造更多的需求和更低的价格,从而减少成本和消耗,使企业更有竞争优势。而企业也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协同创新才能保证其产品满足市场需要,不断提高效益。此外,技术创新的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的特征使其具有增长效应,即技术创新可以使产出发生规模报酬递增,提高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潜在增长率[3]。再者,技术创新可以增强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国家技术创新实力,转变传统产业落后的发展方式,甚至促进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推动整个产业结构乃至于经济结构的转型与优化升级。技术创新不仅引导了商业未来发展趋势,还驱动了当前商业形态的根基与模式创新。因此,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技术创新,就不可能实现产业创新。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联动,技术创新才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变和产业创新的实现,加快工业化进程。

2.2 商业模式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实现保障

商业模式是企业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市场逻辑基础,是企业从客户角度出发,准确判断利润区所在,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战略定位,以满足客户需求并获取利润而建立起来的商业系统结构[4]。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对其价值创造逻辑的重新塑造,通过重新定位现有产品与服务或重新确定产品与服务的提供方式来获取价值。商业模式创新以价值链为基础,通过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的不断细分,寻求增值的空间。

产业创新的实现根本在于技术创新,但在短期内无法实现技术创新时,就需要利用商业模式创新来转变发展思路与发展模式,利用商业模式创新缓解技术创新的时滞并为技术创新营造更多时间。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多体现在商业模式的竞争上。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是不易被模仿和复制的,它可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帮助企业将新技术、新产品或新服务推向市场,实现经济价值,或者在竞争中不断调整发展思路,积极融入价值链的高利润环节,形成具有优势的核心业务,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壮大。商业模式创新是改变现行的模式,设计出全新的模式来满足市场上未被满足的、新的或潜在的客户需求。当然,商业模式创新并不一定都是颠覆性的,也可以是将现有的商业模式略作改进的创新行为。由于商业模式具有效用递减的特性,因而商业模式需要适时做出调整,即要求企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可以被看作将技术潜能转化为经济价值过程的桥梁,把新技术、新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是商业模式创新的目标之一,也是新时期产业创新的实现保障[5]。而技术创新是实现产业创新的根本前提,因此,产业创新的实现必须要依靠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协同创新。

3 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的产业创新实施对策

3.1 实现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的产业创新的企业对策

对于企业来说,实现产业协同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努力营造协同创新的学习氛围和企业文化。一个注重整体协同创新的企业,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善于在变化中学习的企业,也会在学习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因而,企业需努力营造这样的企业文化,构建公平竞争的奖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协同创新。企业要想转型成为一个学习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就要完善与优化企业内部制度,包括奖惩制度、考核制度、招聘及培训制度等,在企业内外形成注重协同创新的风气,调动企业员工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外部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知识共享,更加注重技术创新的市场应用,更加注重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将现有技术创新成功推向市场,并积极与区域内科研院校在内的中介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获得更多资源,共享收益。二是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活动。企业参与研发、生产、销售这一价值链的整个环节,是创新活动最重要的能动主体。实现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的产业创新,企业应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活动,通过研发投入,组建研发机构进行符合企业长远发展需求的创新开发活动,积极参与国家推进的科技创新发展计划以及各类产学研技术攻关项目,并通过积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把握市场动向和客户需求。通过一系列的协同创新,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价值链体系的关键节点。三是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培养创新人才是企业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人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以人为本是当今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激发和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和谐有序、朝气蓬勃的创新氛围。调动员工的创新活力,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与创新相关的培训,培养员工的创新思维,帮助员工获得创新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并指导员工形成正确的创新观。此外,企业领导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敏感性,积极引导企业向协同创新的方向发展。

3.2 实现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的产业创新的政府对策

3.2.1 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简政放权。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服务。在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需要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简政放权,更贴近企业,想企业所想,为企业解决问题,真正激发市场创新活力,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3.2.2 运用经济手段激发企业创新动力。要激发产业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政府就要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首先,对创新企业给予退税或减税,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对于技术创新转化应用并成功投入市场取得收益的创新企业进行表扬和宣传,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以技术与商业模式为核心的协同创新活动。其次,创新投融资模式,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并注重对创新的投入倾斜,利用信贷优惠、国家采购、专项资金支持等手段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再次,加大对区域内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的协同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转变企业发展方式,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鼓励与其相关联的其他企业加入到协同创新中来,最终建成区域内产业创新的标杆。最后,通过人事改革、福利倾斜、创业基金等鼓励人才向企业流动和自主创业,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激励有思想有行动力的人才通过创新行为获得更多的价值和认可。

3.2.3 制定创新的专利保护制度。创新成果往往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出现,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专利保护制度,保护专利获得者在一定时期内享有获得垄断利润的权利。在专利保护的垄断期过后,鼓励企业将其进行自由流动和付费使用,这不仅能使企业获得额外收益,更能推进技术创新的推广和应用,促进技术进步。为此,政府应当制订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动态的专利保护制度,并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既能够保护专利获得者的权利,又能够使专利成果投入生产实践,既可激活企业的创新活力,又能使创新产出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3.2.4 建立与完善协同创新平台。创新资源在一定区域内是有限的,这限制了区域内协同创新的速度和成效。因此,需要政府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发展形式多样、功能完善的创新主体,并鼓励区域内外的创新主体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共享技术、知识、信息、政策等资源,从而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在更大的区域内促进官、产、学、研、金的结合,鼓励区域内企业、科研院校、中介结构与政府合作,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共同开发、共享收益的形式,从互补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中获取组织协同的效应,提升区域协同创新的效率与效果,更大程度的发挥区域协同创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并通过扩展和延伸协同创新平台,吸收和学习更多优秀的创新成果,更好地实现协同的产业创新。

参考文献:

[1] 孙爱娟、郭振.基于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有机结合视角提升产业竞争力研究[J].商业经济,2014(6):1-2.

[2] 高建新.区域协同创新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0):74-78.

[3] 阳双梅、孙锐.论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J].科学学研究,2013(10):1572-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