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创产业的特点

文创产业的特点

文创产业的特点

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西新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战略选择

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标志着广西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站在时展的新起点,认真研究和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十分重要。

本文以文献资料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发展优势以及发展措施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在广西新发展战略体系中,知识经济是实现发展总目标应选择的战略重点;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则是广西在知识经济时代占得发展先机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缩短乃至赶上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重要契机的观点。

一、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的深入认识

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一个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向民族文化的延伸、向民族地区的拓展,也是创意产业追求文化异质性的必然结果。

从20世纪末创意产业的概念面世起,人们就将其视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但随着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研究者发现,它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产业概念、产业属性和产业分类。它既有为消费者生产休闲娱乐等精神产品的一面,也有与生产、管理和服务耦合导致产业升级、形成新的产业形态的一面。不能简单地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等同概念加以理解,或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高端,是文化产业中的创新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产业范围、产业运行状态和驱动力基础。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是由产业链来决定的,而是由价值链定律来完成。在价值链的连接中,创意产业始终处于文化产业的上游,借助于新技术分配利润的特权参与利润分配,而不是通过生产来获取更多利润的特权。对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及属性之认识的突破,有助于我们在广西新发展中,以新的理念去建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寻找着力点。

二、从时代背景的特点看广西新发展

当前,从世界范围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经济形式的后工业时代。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迈向全面小康社会。这些时代背景,对广西构建经济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后工业时代的广西新发展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一个与传统的工业文明不同的后工业文明时代。在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成为主要经济成分。创意人力资本代替传统的劳动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投入要素。生产目标从无限制的开掘自然资源转向文化资源。文化的资本化和产业化成为后工业时代的崭新课题。在此大的时代背景下,广西新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将丰富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山地特色文化和海洋新文化资源变成巨大的文化资本。以此为竞争基础,高起点构建经济体系,在未来发展中占得先机。

(二)科学发展语境下的广西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广西新发展,必须处理好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以及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关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广西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实现上述目标,一方面要抓住新一轮发展的机遇,通过14+4产业的发展夯实经济基础,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应不失时机地抢占知识经济、创意经济发展的高地,未雨绸缪、捷足先登,不失为扭转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广西经济之战略举措。从另一角度看,目前广西工业结构中,很多企业主要依赖自然资源的消耗,对环境危害或潜在危害较大。而发展对自然资源依赖度低、对环境危害小、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理性选择。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还是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提高的关键。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提高,有赖于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共同增强、平衡发展。文化创意作为文化发展的新兴驱动力,在提高区域软实力中发挥着重要的前锋作用。广西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发展文化软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旋律中的广西新发展

现代经济理论证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越过温饱线走向小康后,社会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就会强烈凸显。2009年,我国人均GDP仍达到3600美元左右。人们在解决了衣食住行等生活基本需求之后,有“钱”和有“闲”追求高质量生活。在消费中,体验式的文化消费比重肯定会逐步加大。而能够满足人们这种消费的,只能是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然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现在开始,距离2020年只有十年的时间。广西要实现发展新跨越,就应在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的同时,积极发展以创意产业为核心的知识经济。这样才能满足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三、广西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

广西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成功的产业范例和品牌,以及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的市场拓展优势。

(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依山而居、临海而生,以壮族为首的12个民族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劳作,创造了颇具特色的传统山地特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海洋新文化。可以说,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种山江海三位一体、多根、多源、与时俱进、包容汇合的山与海结合的新型文化态式。这些民族文化所具有的不可重复性、不可复制性以及异质性、植根性是广西文化创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并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基础。

(二)成功的产业范例及知名品牌

近年来,广西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一批有影响、有特色、有实力的文化品牌,有的品牌甚至成为我国创意产业的旗帜。

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的旅游文化品牌,以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为代表的会展文化品牌、以南宁国际民歌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品牌,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演出文化品牌,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代表的出版文化品牌,以乐满地为代表的娱乐文化品牌。特别是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不仅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以《印象·刘三姐》创意理念的相似演出已在全国形成了“印象系列”,并首度输出国外。

(三)市场拓展的优势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广西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定位应是“立足华南、面向东盟、辐射大西南”。

广西是华南、西南与东盟交汇处,是中华文化圈和东 南亚文化圈的交汇点,文化的特点是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广西壮、侗语民族有与东南亚国家泰、岱族、侬族、老族、掸族等20多个“同源异族”的民族关系;主要分布在北部湾的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越族)更是跨境而居的同源民族。东南亚地区有着对广西民族文化内在的认同性。同时,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作为中国的窗口与东盟的全方位交流合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时期。对于民族文化而言,只有为区域之外的文化所认同和接受,并与其它地域文化竞争,才能降低“文化折扣”、凸显文化的软实力。发展面向东盟的创意产业,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及文化背景的优势,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广西分别与云南、贵州两省接壤,北部湾是大西南唯一的出海通道。随着北部湾港口经济的发展,以及西南地区对外经济交流的扩大,广西与西南地区的经贸合作将更加密切。经济合作必然带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大西南有着广袤的面积和众多的人口。培育大西南市场,是广西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广西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几个重要着力点

从创造性产业发展的方法论思想出发,广西应着力从以下诸方面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

(一)创建集群式与辐射式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

第一,打造创意产业园区,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集群式产业发展模式经实践证明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种成功模式,其代表形式创意基地或产业园区是创意企业发展的更高组织形式。目前,国内外已建立了许多文化创意园区,而广西仅有桂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与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俯拾即是的局面实不相称。所以,根据民族文化的区域根植性,广西应有规划、有重点地创办创意产业园区。比如,在北部湾地区建立以海洋文化为重点、面向东盟的产业园区;在桂西、桂西北建立以少数民族山地文化为重点,面向东盟、辐射西南的产业园区。

第二,创建辐射式发展模式,实现集聚效应向其他产业的辐射和渗透。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突破单一的文化产业领域,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影响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已经是一种趋势。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耦合是在产业关联的基础上通过创意渗透于一、二、三产业或依托于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生产方式发生转变而实现的。产业的“集群效应”也会带来很多的溢出效应。集群效应及由此带来的溢出效应,使得产业园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创意、知识、技术、信息及资金的集聚区。利用创意产业园区的优势,打破围墙界限,将创新意识、创意理念向整个社会辐射和扩散,实现民族文化创意与其它产业的耦合,其作用和意义不亚于创意园区本身。集聚发展模式与辐射式发展模式相结合,使创意向整个经济活动渗透,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创意经济,更符合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更加顺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

具体来说,广西在发展创意产业园区的同时,利用园区的集聚优势,将注入民族文化因子的创意向全社会经济活动和物质产品辐射,通过产业耦合,打造民族品牌,提升社会经济的量与质。创意产业融入农业,使农业的产业属性发生转化,淡化农业的种植功能,增强观光、旅游、生态功能,形成复合型农业新业态、新型创意旅游农业;创意与旅游业耦合,形成民族旅游创意产业;创意向传统制造业渗透可形成衍生创意产品。

(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建立在教育的高度发展基础上的,创造性的教育与开发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基础。

从学科专业的关联性来看,广西高等教育对发展创意类专业有一定基础,但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专业,更没有构建起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创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当前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科技强势与文化强势高度关联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特别是复合型数字艺术人才有一种特殊的战略需求。因此,广西应鼓励各高校大胆整合各种学术资源,建构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的新兴学科专业。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应创造条件率先设立培养复合型文化创意人才的学科专业,如“文化创意学”等,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保障。

(三)建立引“人才”与引“创意”结合的企业运作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面的,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是综合的。但在所有这些人才中,能够在相应领域、相应题材中创造出巅峰文化产品的巅峰人才最为难能可贵。这种特殊人才固然在本土培养是上策,但运用利益原则将其引进,或引进其“创意”也不能视为下策。毕竟,这种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广西要加速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只有跳出传统思维,大胆利用区内外人力、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才能大有作为。政府和企业应更新人才观念,对特殊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引不来人才,可以引进“创意”;就像重视招商引资一样重视引进“创意”。

国内外几个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运作模式值得借鉴。

一是好莱坞的运作模式。美国的好莱坞是现代电影工业的典型。它并不拥有自己的编导演人员,但有一个核心团队负责管理和创意项目策划,再根据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金和人员来拍摄,这样既避免了过重的负担,又能采用世界最优秀的创作人员。二是《印象·刘三姐》的运作模式。《印象·刘三姐》是公认的民族文化创意精品。然而,在项目的主创团队中,多数精英人才并不来自广西本土。引入这些国内乃至国际名家、大师以及他们的创意,就使得项目从一开始就在高水平、高层次上运作,为出名品、出精品奠定了基础。

五、结论

(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是实现广西新发展总目标的战略重点。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则是广西在知识经济时代占得发展先机的重要战略措施。

(二)广西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成功的产业范例和知名品牌,以及市场拓展优势。广西只有发展彰显“民族性”与“地域性”的文化创意产业,才能体现文化的异质性和不可替代性,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从而缩短乃至赶上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广西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应突出创新思维,着力创建集群式与辐射式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建构引“人才”与引“创意”结合、引“资”与引“智”结合的企业运作模式,探索一条符合时展要求、具有广西特点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奚建华,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现实走向与逻辑路径[J],浙江学刊,2007,(6)

[2]荣跃明,超越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本质与特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5)

[3]梅瓶,英国创意阶层形成和发展[D],中国美术学院,2009

[4]叶舒宪,迎接文化产业的新时代需要文化自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3-16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09-12-11],http://china.com.cn

[6]徐仲伟,周兴茂,谈娅,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7]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科学发展在广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广西社会科学院,2008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9]丁智才,滕志朋,文化创新与北部湾经济区民族文化产业开发[J],今日南国,2009,(11)

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第2篇

一、提升认识,以高度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1、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文化发展做出战略性的部署,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和经济相互交融、高科技手段和高品位文化互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形态,既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承担着民族文化的创新功能,又具有高科技、高收益、低能耗的经济特性,具有服务公众、提升公众素质的社会特性,成为我们锻强民族血脉、国家灵魂的核心环节,成为我们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层次的重要抓手。目前,发达国家都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推进,全国各地也纷纷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步伐。我们一定要从全局的战略高度认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意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采取有力举措,千方百计地推动我市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

2、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社会实现高位发展的重要平台。文化创意产业是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能够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空间。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与国民经济产业部门正在发生深刻的渗透和融合,形成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密切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推动经济跨越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全省前茅,但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GDP的3.08%,这表明文化产业成为我市发展的“短板”,但也昭示着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高位奋进的重要突破口。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实施,从中央到省、市都将制定出台一系列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公众文化服务水平为核心的政策和举措,这为我市在高起点上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我们必须抢抓新机遇,推出新举措,加强政策配套和产业引导,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努力把我市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提高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发展开辟新路径、拓展新空间。

3、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产业形态服务社会公众,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下,我市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态势,但是文化创意产业在拉动群众文化消费、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上还存在很大差距,与我市经济发展态势不相适应。面对发展的新形势、群众的新期待,我们务必审时度势,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种、数量和质量,努力使城乡群众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二、把握定位,明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原则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意见实施意见》部署,围绕文化强市目标,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全面升级为导向,以构建新时期产业发展模式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为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建立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布局,集聚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全面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使我市成为海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

3、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把文化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充分重视文化意识形态与产业形态的双重属性,坚持先进文化的主流方向,始终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挥市场与文化资源的配置作用,既弘扬主流价值观,又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传承特色与创新业态相并重。注重立足丰厚的文化内涵,传承拉伸本土文化产业链,树立独特的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同时,加强创新提升,引进新型业态,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步伐。

坚持自主发展和开放合作相融合。在注重创造性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提升本土文化产业发展层次的基础上,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融台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合作,拓展国际文化市场,将特色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坚持点上突破和面上拓展相统筹。加强文化产业规划,找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突破点,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实现点上突破,以点带面,推动整体产业迅速发展。

三、突出重点,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第3篇

我国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指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并且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从外到内大步发展,大力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的创新,政府有关部门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适应时展转变观念,遵循法律发展文化产业创新,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不断的完善管理体系的建设。文化的创意产业主要包括产业的前瞻性,时代性,必然性和可能性四个部分,通过这四部分的建设和完善进行管理体系的制度改革。

【关键词】

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管理系统

自从我国进入世贸组织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很快就成为了许多发达地区和国际大都市的主要产业,目前我国集中经济跨越式的发展模式,不断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我国目前在国际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适应这种全球的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趋势,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因此,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我国责任和重大的任务。

1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的困境

1.1 创意者自身的不确定性

由于目前创意产业最具有核心竞争力是创意天赋或者交创新能力,对文化艺术的灵感和才华,直接影响文化的创造性活动,需要人们自发的,史无前例的,规律可循的规律。创意意产品所具有的价值是由市场需求所决定的。所以,通常的情况下,合理保护创造者创造新的想法,并且准确把握市场要求,自我能力不断的提升,艺术和文化的整合。才是创新艺术的升华,创意文化市场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如果创作者对市场没有充分的考察,极有可能会导致失败,创意产品没有市场价值。不确定性影响了创意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间接影响产品的供应。

1.2 创意团体资金实力的不稳定性

对在上海创意产业行业中入驻创意产业中心的110家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民营企业有81家,占抽样数量的73.64%,而且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融资的难题是中小企业所要解决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外部原因,比如金融系统的缺失、政府部门的监督不到位。也有企业自身管理的原因,如规模不大,缺乏周转的财产,资产抵押不足,管理水平不够,缺乏创新人才,部分企业的信用意识淡薄。这些都是中小民营企业很难获得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给予融资的理由。所以,金融实力直接影响创意企业发展,创意产品的供给受到市场不稳定的冲击,最终导致供应环节问题不确定性。且所有的技能和知识,以及组织管理没有被企业视为公司财产管理。

1.3 生活需求的不确定性

在现在的生活中富有创意的产品有很多,个体消费者受消费弹性经济水平的影响,以及对创意产品的需求等因素都会导致市场不稳定,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同时决定消费意识,是非常主观的,他们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能够预测到消费者青睐的类型,这就是创意产业面临的最严峻的事情存在很大的风险性。消费者需求和竞争行业盲目的竞争,导致社会文化趋势发展水平及环境不乐观,市场的需求的无法预测,就是专业的业内人士也很容易混淆。

2 建构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体制

2.1 制定创意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

每个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是不平衡,是建立在城市的经济发展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纳入到城市的发展议程中的创意产业文化,然后发挥创新文化的特点和优势,由于不同城市的基础和重点扶持的区域特点不同,行业和创意产业领域的发展应该侧重点应该有所区别,并在未来几年重点发展特色创新的产业,制定发展计划,为创意提供基础的保障。

2.2 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殊性

从文化产业的产生模式上来讲,它属于创新型产业,重点是创新和创造力的开发应用,通过资源方面优化转型,实现低碳,低耗,可持续发展的特点,该行业在收入方面的特点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主要是生产成本较高比如,研发成本高,复制成本低,具有鲜明的特色;需要了解创新和技术发展的关系,主要依赖于高科技水平技术的应用,呈现文化的创新形势,创新需要高科技或高技术的支持,高科技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平台,为文化活动的创新消费成为文化产业的主要推动力,它是新媒体产业和新兴文化形式交融的发展模式,比在网络上的文化,将娱乐和移动增值服务与网上动画结合,特别是数字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广,引领文化内容业务升级并且不断的创新。在发挥功能和作用的同时扩大了内需,促进了就业,并且提高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成为具有领先的技术水平发展行业。所以,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整,政策积极引导,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时机很快就会到来。

2.3 重视对创意产业人才的开发

一是要挖掘专业的人才。组织各种创意设计比赛,挖掘民间潜在的创意人才,使他们脱颖而出,也可以建立人才中介组织,主要专注于创意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二是要培养人才。首先要加快建设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学科,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置重点的专业课程,实施专业人员教育。

三是要加强机构服务,高等院校和创意企业连接,为学生的发挥创造力提供空间,建立良好条件。此同加强国际权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培养高品质,创新型人才。同时,加强创造性人才培养,在中小学就开展创意活动和项目文化交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文化艺术产业的热爱,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引进人才。不断的加快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改革数度,稳中有进,优化社会资源,经常组织专业人员项目交流活动,加大引进和培育创意型人才不努力,特别是引进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高品质的的资源。

2.4 健全对创意产业融资配套服务

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强政策的指导和政策协调关系,结合目前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重视服务理念,改进服务,创新服务,加强动态信息的关注和分析,并及时向公众公示产业政策的发展目标和完成情况。

中介服务要跟上步伐,同时政府应增设支持的机构,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调查,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优质服务政策,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2.5 加大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力度

必须尊重和承认个人创新所带来的价值,建立承认和保护产品的知识产权良好社会环境,政府需要在保护知识产权的方面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保护和尊重的个人作品和个人创意。

【参考文献】

[1]杨玉英等.文化业的产业关联程度与产业波及效果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

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第4篇

2009年9月,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明确财政扶持政策: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大幅增加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规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确定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具体范围,加大税收扶持力度。同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人才与资金密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我国区域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不均衡,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先行区域。如,2006年11月《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06年)》同时公布,明确了支持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与税收优惠政策;决定自2006年起,市政府每年安排5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采购、后期赎买和后期奖励等方式,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分三年投入5亿元,用于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力度明显加大,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出台覆盖范围较广、操作性较强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不仅对其理论研究尚不深入,在实践上也缺少较成功的经验,各地的政策也带有一定的探索性质,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财政政策扶持重点不突出

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界定不统一,大都较宽泛,包括了北京、上海、深圳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间文化资源的差异,也体现了各地的不同倾向。但文化创意产业范围界定过宽,使财政政策支持的重点不突出。按照《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标目录》,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相当广泛,甚至一些群众性文化事业、电子信息产业也列入其中。由于范围过大,扶持项目中,个别项目属文化产业,但创意性不足,有些项目创新性较强,但缺少文化内涵。从调查看,融资困难、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房租压力大是文化创意企业面临的三大难题。知识产权保护属于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文化创意产业就难以实现大发展。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的通病,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由于经营成果难以把握,盈利来源不稳定,融资更是难上加难。文化创意企业对房租异常敏感,北京市几个自发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如798艺术区、宋庄画家村等,其初期集聚的主要原因在于房租成本较低,便于创业者的进入。但大城市往往寸土寸金,办公用房的购买和租用成本往往使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因此,财政资金要发挥引导性和杠杆作用,找准重点,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解决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财政政策支持范围过宽也容易助长产业雷同现象。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各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纷纷制定发展规划,明确主导产业。由于区域间缺乏协调,导致各地区创意产业结构存在趋同现象。以北京市和相邻的天津市、河北省为例,就有9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规划发展动漫产业。财政政策应支持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对所有的文化创意产业都进行扶持,会使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而劣势产业本无竞争优势,政策投入也可能是无效的。

(二)财政政策针对性不够

各地区现有支持政策基本上采取“一刀切”模式,即采取一定标准,入围的企业就可以得到支持,这种支持模式更多地起到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作用。在一系列的标准之下,入围企业多是规模相对较大、发展相对成熟的企业,而小微企业以及处于发展初期的企业则很难得到扶持。但前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政策扶持要么是锦上添花,要么会使企业形成“等靠要”的思想,不利于其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而后者竞争力薄弱,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夭折,应是政策扶持的重点。财政支持政策缺乏针对性也与对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结构认识不清有关,且现有政策对不同特点的文化创意企业的区分不够。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产业体系,包括若干子产业,它们虽然都具备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即创新性、文化性和产业性,但在市场结构、组织方式、市场绩效、外部性强弱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如,广告策划和电影制作,前者适合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后者则适合规模较大的企业;新闻出版和建筑设计,前者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后者基本上没有外部性。正因为各产业具备不同的特点,所以制定财税支持政策要体现足够的区分度。

(三)对财政补贴风险的认识不深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失灵,但在市场有效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就有可能干扰市场配置资源的信号,使市场出现人为的失灵。如,原创性环节、技术含量高的行业需要政府资金支持,投资风险大的行业需要政府资金担保。而对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如广告业、印刷业等,依靠市场调节就可良好发展,无需政府作为重点产业来扶持。政府干预的两面性,意味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政策支持如果不加以选择和优化,容易产生消极后果,如,有的文化创意企业可能更关心如何获得财政支持而不是去吸引客户关注,有些文化创意企业在未能形成有效盈利途径的情况下,过度依赖政府扶持,可能出现层层外包、坐吃财政补贴的问题。

三、完善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建议

(一)明确财政政策支持的范围与重点

1.明确界定财政政策支持的范围,按特定标准适当缩小政策覆盖面,合理界定文化创意产业范围

应紧扣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性和文化性的属性,剔除不具备这两个基本属性的产业。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这类产业,而是没有必要对它进行特殊扶持。应遵循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供求机制来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紧密相关,它源于文化产业,但又超越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文化性。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其产品是附加创意的文化产品。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化创意产业便是无源之水。二是创新性。创新性是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如果缺少创新性,即使该产业具有文化特征,也难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三是产业性。一些应归于“文化事业”甚至不属于“文化产业”的行业不应归入其中。如,文化保护和文化设施服务、群众文化服务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应由财政予以保障,而不应享受产业性政策。产业性要求文化创意产业应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区别开来,同时生产某种物质或精神产品的主体应与其他主体有明确的界限。如,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指导目录中,有些行业具有公益性或半公益性,并不适合进行产业化发展,如博物馆、纪念馆、一般性广播与电视服务、卫星传输服务、文化性社会团体等;有些文化创意产业的类别过于宽泛,如新闻业作为一个小类,其涉及面较宽,报刊、广播、电视等都涉及新闻业。因此,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政策应把范围集中于充分体现文化与创新相整合,同时具有产业化发展潜力的行业。

2.政策支持应突出区域特点,塑造比较优势

在扶持企业选择上要突出区域特色,避免与其他地区的产业雷同。区域间的文化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发展的侧重点就应有所不同。各区域应适当控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数量与规模,避免“大而全”,不能有利可图就盲目推动。应在对创意产业消费市场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把握大众的文化需求,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做好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详细的发展规划,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

3.对原创能力较强的文化创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财政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应明确定位为自主创新,将重点放在创意的形成及创意企业的孵化体系支撑方面。一方面,通过财政政策支持创意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引导企业的资本投入,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应创造较宽松的政策环境,推动各类创意产业发展平台的孵化能力、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聚合能力的提升。如,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点,将政策优惠延伸到创意研发及市场转化阶段,提高研发加计扣除的比重;对创意企业进口必要生产设备给予相应优惠;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意企业按其销售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创意开发基金,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

(二)增强财政扶持政策的针对性

应从实际出发,在文化创意产业范围内,选择优先发展的重点,并采取多种措施予以重点扶持,力求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优势行业。可按企业成长阶段进行针对性扶持。企业发展初期,资金少、规模小,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得到贷款的可能性小,融资的途径和方式有限,这类企业应是财政资金扶持的重点。随着企业规模和实力的壮大,企业的融资渠道也相应拓宽,尤其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使企业用较少的成本获得大量资金。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应以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为主。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条件,可考虑上市融资,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资金规模,在合理运用资金的基础上,使企业成长产生质的飞跃。文化创意产业可细分为核心产业、产业和边缘产业,应以此进行分类支持。核心产业中创意主体占据重要地位,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电影业,广告会展业,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休闲娱乐六大产业。这六大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五大主体(创意主体、制作主体、传播主体、服务主体和延伸主体)中,最能体现“创意”这一核心特征,充分体现了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基本特点。这类产业应是财政扶持的重点。产业主要有文化旅游业、新闻出版业。这些产业的规模和产值都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这些产业的“创意性”较弱,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尤其是新闻出版业的管制还较为严格,应将其列入产业。边缘产业主要由传播服务及相关服务业构成,包括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提供辅助服务的各种相关支撑机构及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各类基础设施和配套机构,文化科技与科研、文化经纪与等。对于边缘产业,当前应以规范为主。

(三)探索更有效的财政扶持机制

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第5篇

(1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 景德镇 333403 2中国农业银行鄱阳县支行 江西 鄱阳 333100)

摘 要:在国家和景德镇市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景德镇市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梳理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发展特点,提出了挖掘和开发陶瓷文化资源、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扶持重点陶瓷文化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保持与生态文明高度融合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03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景德镇文化产业集聚研究”(项目编号:13YJ54)

收稿日期:2015-01-15

文化产业集聚园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指的就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吸引大量彼此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群和相关服务机构在空间上集聚,从而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各种形态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是它们的物质载体,规范化的文化产业园区是它们的空间形态,而文化产业的集群则是它们发展和能量集聚的高级形态。在文化产业集聚的研究方面,国外的理论研究表明,创意集聚趋向于开放度高、容忍度高、进入障碍低、文化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完善的城市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地区,并具有特定大城市吸引特定文化产业的特征。较多学者研究表明,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偏好大都市的旧仓库、旧工厂和内城等贫民区。此外,还有学者论述了文化产业集聚的空间转换现象。在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的影响下,国内学者围绕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主要涉及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性质、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特征、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经营形式、文化产业集聚区与新型城市化的关系等领域。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或者区域的文化产业集聚区进行了研究,对于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策略,尤其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特定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策略的理论和案例还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对景德镇现阶段形成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研究并总结形成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策略,为新时期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要素的空间配置、陶瓷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参考。

1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国务院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建议景德镇合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培育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根据《景德镇市2013-2015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景德镇计划到2015年,全市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居于主导和领先地位,形成特色鲜明、多业并举的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作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载体,是景德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以陶瓷文化创意为核心内容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在景德镇得到快速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效应逐渐显现,并逐步形成了以雕塑瓷厂原创艺术集聚区、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和三宝国际陶艺村为代表的陶瓷艺术家创意工作室聚集区,以陶瓷工业园、新都民营陶瓷园和曙光瓷厂陶瓷小微企业创业园为代表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等一批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些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运营多年,因缘起、侧重点、发展路径各有不同,也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色。在整合集聚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培育陶瓷文化创意企业群体,形成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优势,推动景德镇及周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我国已成为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载体,景德镇相关的陶瓷企业也开始投入巨资兴建以陶瓷文化为核心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包括坐落在景德镇新厂——昌江一线的黄金区位,横跨景德镇两个中心城区,毗邻三院两校,项目总占地面积1 300亩的“陶溪川·CHINA坊”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和由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景德镇佳洋陶瓷有限公司本着“承千年瓷艺,传千古瓷魂”的目标兴建的景德镇皇窑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目前,景德镇还着力打造集陶瓷技术研发中心、陶瓷创意设计中心、陶瓷文化体验中心、陶瓷产品会展中心、陶瓷企业交流中心、陶瓷人才聚集中心于一体的陶瓷文化创意新区,力求在保护景德镇老城区的千年文化积淀的同时,继承和延续千年瓷都陶瓷文化及产业,展示世界瓷都的风采,使景德镇早日成为一座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生态宜居的世界陶瓷文化之都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强城。

2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特点

2.1 传统文化积淀的陶瓷文化

景德镇是陶瓷文化发展的中心,悠久的陶瓷文化绵延至今,陶瓷文化特色鲜明。发展至今,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景德镇实现了很好的融合,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2.2 良好的陶瓷产业环境

作为唯一一个以单一的陶瓷产业支撑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名城,景德镇孕育出了丰厚的自然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不少珍贵的瓷业古迹和文化遗存。这些留存于不同形式的陶瓷文化,以及为此形成的门类齐全的陶瓷产业,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持和良好的产业环境,对陶瓷文化创意企业的集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明显的集聚效应

三宝国际陶艺村从2000年以来,作为外国陶瓷文化创意工作者和陶瓷文化创意爱好者创作、交流、访问的陶瓷文化创意集聚地,其中的工作室长期保持着近500余人的入住数量。该集聚区每年都吸引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国外,如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的陶瓷文化创意工作者来此举办陶瓷作品展和进行陶瓷文化的交流活动。景德镇雕塑瓷厂原创艺术集聚区是由原隶属雕塑瓷厂的20余名陶瓷大师开办的个人工作室发展而形成的由陶瓷文化创意及创作实现个人价值及经济价值的陶瓷文化创意集聚区。该集聚区在2005年吸引了香港“乐天陶社”的入驻,并成功打造了为陶瓷文化创意工作者的创意产品提供展示和销售的“乐天创意集市”, 吸引了一大批中外艺术家来此创办陶瓷文化创意作坊。

2.4 政府主导作用突出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以丰富的陶瓷资源为依托,在政府主导下,采用类似工业集聚区的方式培育和发展起来的。政府的积极主导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初期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具体表现在集聚区发展政策的制定、基础设施配套的建设和完善、集聚区的管理体制的建立、集聚区的推广宣传等方面,从而迅速推动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形成和发展。

3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策略

文化产业集聚区通过整合优势资源,集合政策、文化资本、金融资本等生产要素,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本文在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现状和特点的前提下,以维护集聚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了以下发展策略,为景德镇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1 充分挖掘和开发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

陶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景德镇这座有着1 700多年制瓷历史的文化名城,在其悠久的制瓷史中积淀出底蕴丰厚的陶瓷文化,包含景德镇地域文化、陶瓷历史文化、陶瓷材质文化、陶瓷工艺文化、陶瓷器物文化、陶瓷装饰文化、陶瓷作坊文化、陶瓷习俗文化、陶瓷交易文化、陶瓷包装文化、陶瓷官窑文化、陶瓷民窑文化、陶瓷建筑文化、陶瓷文献等,正是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应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深度挖掘现有的陶瓷文化资源,尤其是通过与科技的融合,形成景德镇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3.2 合理规划聚集区的空间布局

文化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的合理性、集聚区内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完善性是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要素。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规划要与景德镇市的总体发展规划相结合,通过合理的规划融入到景德镇市的城市发展当中,在实现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拓展空间的同时,实现集聚区与其他区域的互补,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带动景德镇市经济的发展。同时,应优化景德镇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和信息传播系统,在集聚区空间达到通达性的前提下,使得陶瓷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及时传播到消费者。

3.3 积极扶持重点陶瓷文化企业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创意创作出高质量的陶瓷文化精品。景德镇市当前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所生产的陶瓷文化产品数量虽然非常多,但是作为精品的陶瓷文化产品并不是很多。景德镇市可以大力培育集聚区内的陶瓷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集聚和辐射等作用,加强其与相关企业,包括生产商、供应商和转包商等的合作,构建完善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生产链,实现景德镇市陶瓷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3.4 加强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

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第一要素是集聚具有高度创意精神的人力资源。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单从经济增长的速度上看,依靠开发人力资本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比依赖自然资源的国家或地区高出几十倍。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应充分利用景德镇市现有的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学生资源,挖掘现有人力资本的聪明才智,提高陶瓷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还可以加强与高等院校、社会团体、陶瓷文化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从企业需求的角度,推进其培养拥有高度的创意才能、完备的文化产业专业知识、熟悉的文化市场运作和管理能力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从而推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迅速成长。

3.5 保持与生态文明的高度融合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应以“创意型、微碳零排的现代化生产性服务业生态产业集聚区”为规划目标,实现一种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驱动的生态集聚区建设模式。集聚区内的企业要以自主创新和创意能力作为发展的基础,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切实保持与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目标的高度融合,加强和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人文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协同发展,打造惠及民生的生态集聚区。集聚区还应积极运用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手段,充分发挥环境管理制度的重要作用,引入环境保险管理体系,强化集聚区的环境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少峰. 文化产业同质化竞争透视——以文化产业集聚园为例[J]. 前线,2011(10)

2 花建.推动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十二五”期间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课题[J]. 社会科学, 2011(1)

3 褚劲风. 国外创意产业集聚的理论视角与研究系谱[J]. 世界地理研究, 2009(1)

4 陈雨前,郑乃章,李兴华.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M]. 南昌: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4

5 肖立军,刘鸿渊.基于集聚效应的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攀枝花钒钦工业园区机械制造产业为例[J]. 西南民族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