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

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

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

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06-04

一、充分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次在不同场合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江苏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教育部就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先后提出了相关要求,省委还专门出台实施意见,对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从的重要讲话和省委、省政府、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推动党的事业前进、教育事业发展和青少年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要深入学习、深刻理解、深切领会。

(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迫切需要

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党的工作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它彰显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道德支撑,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保证。因此,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落实好“四个全面”战略部署要求,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和现实推动作用,意义深远,影响重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思想上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根本任务

指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础工程,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的主导,就不可能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地方教育总体规划,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每个环节。各中小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和保障,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学计划、进学生课堂、进师生头脑,为全面实现教育目标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

基础教育阶段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对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长期性、系统性、科学性。高度重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针对少年儿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要“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针对青年学生,指出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既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个人成长的迫切需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十三五”教育规划都强调加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地各校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研究探索出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时代性和实效性。

二、切实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项重点工作

深入推进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在深刻剖析面临的复杂形势和难点问题的同时,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中,体现在日常管理中,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中。着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立足课堂教学,筑牢育人阵地

课堂是学校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中小学生品格建设的重要载体。各地各校要以国家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落实德育课程要求,确保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地位有保障、时间有保障、队伍有保障、条件有保障。要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特别是道德与法治、思政、语文、历史等学科的独特育人效应,不断提升数、理、化、科学等学科的普遍育人价值,实现全学科育人。要加强课程教学建设和管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目标和内容具体化,通过改变传统的重道德说教、轻真实体验,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养成,重学业分数、轻情感发展的倾向,使课堂呈现强烈的感召力,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要积极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教与学模式的变革带动有感召力范式课堂的生成。要力求通过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导,综合性教学形式的积极倡导,系列化社会活动的有效开展等途径,探索构建新型的德育课堂模式。要充分运用各类课程基地的实践成果,进一步加强学科间的拓展与融合,形成综合育人的合力,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全学科育人新模式。总之,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喜闻乐见。

(二)融合教育资源,形成整体优势

各地各校要对现有的各类德育资源进行挖掘、重构、整合与升华,建立育人资源、共享、拓展、更新与再创造的有效机制,让全体学生能够按照个人发展需求平等、充分、便利地获得育人资源。各中小学校既要立足校内资源,也要重视开发校外资源,加强与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德育资源的互通,拓展与博物馆、科技馆及红色教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专题教育场所的资源共建共享渠道,努力将这些资源有效运用到实践育人之中,不断丰富实践育人的形式和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内化为行为习惯和道德自觉。要进一步推M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研学旅行运行管理和经费保障,健全研学旅行科学评价体系,推进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的具体实践中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要重视开发运用网络德育资源,研究“互联网+德育”模式,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师生进行广泛的、鲜活的德育资源定制与获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有益补充。要创新学校资源载体,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学校建设要体现教育价值、课程意识、学科文化、人文寓意和学生身心需求,促进学生自觉地学习、快乐地生活。

(三)关爱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

各地各校要加快建设一批功能完善、设备齐全,能够引领学生思想方向、指导学生克服困难、维护学生身心健康、有利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建设健全德育工作体系。各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整个德育工作的必备内容,并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全面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条件。要依据教育部2015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建设符合标准的心理辅导室,把心理辅导室作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问题,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指导和帮助,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校园中学习和生活。

(四)培育发展社团,丰富育人载体

学生社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有效形式。各地各校要大力鼓励和支持组建具备育人功能、展示学生特长的各类学生社团,既要不断丰富学生社团种类,提高学生社团数量,更要注重学生社团覆盖面、参与度和活动品质。要充分发挥各类社团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革命传统教育、推进法治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社团活动的教育性,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要让“德育在行动”伴随学生社团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志愿服务、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公民教育等教育内容在社团活动中得到生动体现。要积极引导和科学统筹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和班级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团队日和班队会活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注重规范引导,强化养成教育

中小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变化性大、可塑性强。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靠灌输引导,也要靠制度规范的导向、约束和激励。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做好相关制度规范的设计、制订和完善工作,使教育教学、培养培训、督导评价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要积极开展“八礼四仪”教育,促进中小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要贯彻教育部部署要求,积极纠正家庭溺爱子女、学校劳务全盘外包、劳动教育不受重视等现象,提倡组织更多的校园内劳动,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同时,将校园内劳动与家庭劳动、社会服务有机结合,使劳动教育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落到实处。要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和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作用,不断优化学校治理环境。要加强法治教育,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养成遵纪守法、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要进一步落实好《中小学生守则》,将《守则》张贴上墙入屏,制订落实细则,纳入督导评价,引导中小学生记住每一项要求、遵守每一条准则。要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九部委《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认真开展预防欺凌和暴力专题教育,会同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切实呵护好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

(六)坚持多措并举,加强队伍建设

各地各校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德育主任、品德课教师、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校外辅导员等工作队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骨干作用。要通过构建德育教师专业成长发展中心、名师工作站等方式,为德育教师开展课题科研、实践探索、培训交流、职称晋升等创造积极条件,落实各项待遇,努力培养造就专家型、名师型的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打造具有区域、省域乃至全国影响力的名师团队。要积极开展区域和校际间的德育工作交流,加大乡村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德育名师和团队的引领、辐射和示范作用,实现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协调发展。要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等一系列文件要求,严肃查处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把师德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轨道。

(七)构建共育格局,凝聚工作合力

各地各校要加快构建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有效育人格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切实关系到立德树人目标能否实现。各地各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进一步明确和突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以家长自觉学习引领孩子主动读书,以家长行为端正引领孩子举止文明,以家庭气氛和谐引领孩子在校与同学和睦相处,以家长的规则意识引领孩子在校理性处理偶发的矛盾。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充分调动社区教育力量,推进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社区教育网络和教育资源,延伸德育工作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要主动配合社区,推动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社区中小学生教育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

三、加快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保障体系

持续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科学统筹多方力量,协调推进落实。各地各校要切实承担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责任,加快完善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保障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校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制,切实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署要求,在课时、经费、人力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确保相关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要深入研究德育工作,了解学生身心特c和成长规律,及时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问题和难点问题。要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学校制度,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学校持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文明办、团委、公安、司法等协调合作,充分发挥多部门、全方位的工作力量,凝聚工作合力,共同推进中小学生德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加强督导考核

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强化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督导考核,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及责任督学的工作范畴,督导结果要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要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情况及中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研究宣传

各地各校要广泛组织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和教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努力形成一批符合地方实际、满足学生需求、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要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强化对师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深入一线、了解基层,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校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种力量的作用,为进一步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

中学阶段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期。德育教育工作指的是对青少年思想及品德方面的教育,是目前素质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对促进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教育改革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现状来看,青少年对此并不太适应,目前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了不适应目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本文浅析目前中学德育教育现状,进行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的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

1目前我国中学德育教育方面的不足

据观察,中学德育教育工作明显不适应新课程改革,中学德育教育现状也不尽人意,教育方式的落后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于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中学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对其特点、作用及提高其实效性并没有一个深度的研究,只一味侧重单方面;对德育教育研究虽然多,但是对中学德育教育及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研究不够;对中学德育教育研究方式单一,研究教育现状的比较多,但是对中学生德育发展及核心素养培养的趋势研究较少。[1]

2学生核心素养及中学德育教育研究

2.1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其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德育教育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对此也表明了观点,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全面对学生的德、智、体、美方面进行有机统一的教育。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其中就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这使学生全方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保障。所以,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一部分,还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2.2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灵魂

德育教育工作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及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是塑造一个人完美形象的灵魂工程,对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德育教育可以培养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也间接地使中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德育教育工作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是有重要作用的,那么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可以提高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时效性。[2]

3提高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3.1跟上社会的进步,创新德育教育观念

要想提高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就要跟紧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创新及改革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充分了解新课改背景下德育教育工作理念,不要一提到德育教育想到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要将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两者相混淆,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不同的。现阶段我们要了解到德育教育不仅是政治教育,还要使中学生全方位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德育教育来教学生将来要怎样做人,做一个适应社会发展具有高素养、高道德的人。以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提高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

3.2教师能够换位思考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起到引导作用,还要起到模范作用。所以,教师本身就要有一个教人求真的思想,清楚自身的定位,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另外,教师要做好榜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及素质,为学生起到一个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使德育教育工作的作用可以在中学生身上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3将德育教育工作融入生活

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大都是教师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责任感、创新力及实践力。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时,可以使其回归日常生活,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创建多元化的德育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注重接受知识教育,以此来形成正确的做人做事价值观,实现德育教育工作目标。

3.4创建德育教育网络机制

在新课改背景下,德育教育工作以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也是全社会都关注的事业。提高德育教育工作时效性,也离不开来自社会的支持。学校可以建立健全的德育教育网络,使其可以面向学校、家长和全社会。并且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使社会都可以正确的认知德育教育,让其深入人心,让青少年可以在社会中健康成长和发展,使青少年都可以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德育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3]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叙述,我国应该加强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可以满足我国在社会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工作是一个漫长且艰巨的任务,相信在今后,我国可以将德育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培养更多的综合型发展人才。

作者:张培炜 单位: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参考文献:

[1]江涛,闫广慧.浅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提高高中德育实效性[J].读书文摘,2016,(7).

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研究生 难点 对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系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关系百姓的幸福和安康,是必须始终贯彻执行的国家战略。研究生不仅为社会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更是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骨干力量。因此,加强对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对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深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面推进,推动中华民族“最大公约数”的顺利实现至关重要。

一、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诉求

加强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对当今时代诉求的一种积极能动回应。深入开展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使广大研究生群体真正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是促进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的客观需要,是引领社会变革正确价值取向的必然要求。

(一)引领社会变革价值取向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传统和现代观念的摩擦和冲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调整和变革,整个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西方文化悄然进行的“文化演变”,使某些研究生在羡慕西方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并认同西方的价值取向。此外,市场经济主体利益化的特点,促使某些研究生更加偏重自身的利益追求,进而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出现功利主义色彩。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加强对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引领社会变革价值取向至关重要。

(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纵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生价值观教育往往被忽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理念上未给予价值观足够的重视,进而导致教育实施过程中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模式僵化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因此,必须坚持以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其作为研究生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理念,坚持研究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促进研究生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性转变,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其科学性、时效性和创新性的提高。

(三)促进研究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个性化和社会化辩证统一的过程,既是人的智力和体力获得自由而充分发展,又是人的道德素质和审美情趣得到高度发展。研究生群体是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其价值观状况直接决定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进方向,其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加强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将有助于研究生自身知识的渊博、品德的高尚、信念的坚定和理想的崇高。

二、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难点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效对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难点所在。

(一)理论认同和社会现实反差形成的瓶颈。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在于,整个社会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并自觉地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的关键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规则体系的重建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影响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也不断出现。而这些矛盾和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后,很容易使研究生的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价值判断的失误。

(二)价值观教育和主体需求脱离造成的低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是一个思想认识的问题,其对其他价值观的引领和整合过程,就是以先进的价值观逐步取代落后的价值观,最终使核心价值观居于社会思潮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不断变化,社会阶层日益复杂化,利益需求日渐多样化。相应地,研究生作为较高知识水平和能力的社会群体,其个性化的利益需求也逐步变得复杂多样。因此,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以研究生为主体,以解决其现实问题、满足其实际需要为根本,增强其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在科学体系的引领下,使研究生的行为与社会标准保持一致,为自身成功踏进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当前某些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往往忽视了研究生社会发展求,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造成实践教学的忽视。

(三)一元主导和多元并存的构架引发的冲突。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性和包容兼容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并存的时代,这必然会带来社会文化和价值观认识的多元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社会坚持一元价值导向,将核心价值观于知行中统一。但就目前高校教育形势,让学生形成一元核心价值观导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追求,该一元化的价值取向必然与多元化的文化现状之间存在一定冲突。研究生群体是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是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衡量其余一切体系的价值标准,是高校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首要任务。但某些高校在肯定一方面的同时,往往有意无意将其他方面归于错误和不科学的行列,致使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出现僵化。

(四)西方意识形态和国内社会思潮传播带来的挑战。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不断交融碰撞。文化竞争打破了国家间的贸易壁垒,形成了全球性的文化贸易市场,加强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但同时也导致西方国家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入侵。尤其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西方价值观念在娱乐的幌子下,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在研究生群体中大规模地传播,并逐渐渗透到日常的生活和行为中,致使某些人的价值观取向不定。一些研究生对各种思潮产生的背景和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他们容易受各种思潮冲击和影响,并不加筛选地加以认同,干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三、加强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加强对研究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遵循教育基本原则应该成为高校教育的首要前提。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前提下,要根据研究生思想特点,要把握研究生实际需要,要坚守研究生的精神追求。针对当前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研究生的价值认同,促使研究生核心价值观的知行合一。

(一)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

当前全球化时代,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反思,或是对西方人本主义文化思想的再思考,或是对人才竞争成为大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标识的审视,人类愈来愈重视自己、关怀自己和发展自己。人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目的[1]。因此,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一切为了人”的观念。

一方面,重新定位教育目标。教育不仅为经济建设,为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而且为整个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因此,在研究生价值观教育进程中,必须坚持社会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必须尊重教育对象的实际发展需求和发展水平,在教育双方良性互动中实现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重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觉醒。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需要外在的理性逻辑,更需要人的生存价值和文化的内涵,其本质上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彼此之间平等交流、激励内化和互动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且是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个性的张扬和行为外化的激发,进而实现教育的创新和研究生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人格示范,促进价值认同。

首先,发挥导师“领路人”的作用。研究生导师由于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拥有准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既是教育成果不断进步的动力,又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其自身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将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这就要求导师不仅要静下心教书,更要潜心育人,为人师表,发挥引导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发挥先进典型的导向作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且互相影响。加强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充分挖掘先进典型,发挥其模范导向作用。正如刘云山指出:“雷锋精神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人人应学、人人可学。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把雷锋、焦裕禄、杨善洲等先进典型作为生动教材,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3]加强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努力挖掘身边先进典型,借助网络媒体传播正能量,激励其不断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引导其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时刻做到头脑清醒、立场稳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坚持一元主导,实现多元共生。

价值观是一元的价值理想目标和多元的价值实现形式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在共同思想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认同,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是每一个人必须遵守和维护的一元价值观。

一方面,要正确认识一元价值导向的重大意义。“在绝对普遍的意义上来说,某一特定社会、民族、国家乃至单个个人所形成的价值观必须是一元的,因为一元论的价值观是特定社会和民族赖以生存与独立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同时也是每个具体个人实现其完整人生的价值观基础。”[4]研究生作为社会高度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创造的坚强柱石,要自觉抵制“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等不健康思想的腐蚀,自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践行,自觉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应尊重多样化的价值取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坚持一元价值导向的前提下,要尊重社会客观事实,尊重教育对象价值取向多样化,引导其正确分析不同价值观念的本质和区别,进而实现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和转化。

(四)深入社会实践,加强自我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因为理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现实生活,现实生活的良好开展必将促进理论学习效率的提高。鼓励研究生深入社会实践,加强自我教育,增强核心价值观理性认同,推进个体意识和核心价值观的相互转化。

首先,加强身份认同。“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参照信息影响导致内群体共识,并进而导致群体成员对群体规范的遵从。”[5]即社会成员通过自我范畴化和自我刻板化的过程,使自己的行为与群体规范形成一致。因此,加强研究生的身份认同对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随着高考扩招,大学入学率上升,就业困难等现实的困扰,“社会精英”、“天之骄子”的研究生身份慢慢被淡化,出现身份认同危机和价值观异化。因而,激发研究生自尊、自信、自强,增强其安全感、归属感、存在的意义,引导其对自身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人格魅力的正确评价,激发其对人生理想、价值目标的追求,使其成为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成为中国梦和个人梦的勇敢追求者。

其次,提高德性修养。蔡元培先生认为,“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6]。由此可见,道德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来说,都具有基础性的价值意义。德是方向,是根本,研究生道德水平决定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取向。指出,修德不仅要立足高远,还要立足平实。因此,研究生在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自觉提升德性修养,端正自己的心性和行为,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同时,要从“小节”做起,从小节起步,注重小节、维护小节、检查小节,坚持以核心价值观的准则和要求,不断加强自我锻炼、自我反省、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

最后,加强自我监督。“自我监督主要解决的是判断主体自我教育行为与预先所设定的行为模式、计划或预期之间‘有无偏差’的问题。”[7]社会转型,自我监督是慎独的过程,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整科学的价值体系,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凝聚共识的科学论断,是广大青年正确价值取向。研究生群体要坚持用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自觉抵制西方“文化演变”,不断锻炼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坚持关注民生,了解国情,增强自身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要克服“应试”、“应付”的思想观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参加专题讲座、实践调查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实践中丰富情感体验,增强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承载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梦想的理论基石,是引领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行指南。加强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应该树立“问题意识”,必须联系时代、联系社会、联系研究生发展需求,在发展中解决研究生价值观教育实际问题,在创新中谋求研究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勇敢践行者。

参考文献:

[1]叶飞霞.构建经济全球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3.

[2].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07.

[3]刘云山.以先进典型为镜 以服务人民为本 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4-4-23(1).

[4]万俊人.比照与透析中西伦理学的现代视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5]刘济良.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6]余翔林.五育并举以道德为根本[N].光明日报,2012-

10-24(16).

[7]冯立刚,闫苑.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范文第4篇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核心素养一时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恰逢此时,贵州省教育d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举办的贵州省小学名校长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本刊特别邀请参加本次高级研修班的贵州省小学名校长们围绕“核心素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座谈会由贵州省贵阳市实验小学校长钟海燕主持。现将本次座谈内容纪实如下,以飨读者。

核心素养与学校育人目标

主持人 钟海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三大领域、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这是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是立德树人的国家模式。那么,具体到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我们应该如何推进?换言之,核心素养如何校本化实施?如何将核心素养与学校育人目标的科学定位有机结合起来呢?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实验小学校长 谭富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我个人认为是全面的,是能够体现学生发展中应该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我校在1998年提出了“六会”育人目标,到2001年增加为“十会”育人目标,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坚持、学会合作、学会关爱、学会感恩、学会健康、学会守纪、学会创造”。将我校的“十会”育人目标与“核心素养”框架进行对照,我们认为学校的育人目标还不够全面,没有完全涵盖学生发展的基本素养,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科学精神”方面尚有欠缺;在“学会创造”“批判质疑”“学会健康”“健全人格”等方面的解读深度还不够。

我校提出的“十会”育人目标虽然比较肤浅,也够不全面,但是,我们作为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落实“做人、学习、劳动、健康、创造”等育人“关键词”,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有根之典”,是立足中国教育实际和学生实际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红星路小学校长 柯玉明:我们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科学规范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着重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为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相信自己,我能成功!鼓励自己,天天成功!超越自己,一定成功!”的信念,形成了“理解、愉快、和谐、创新”的良好校风。

我校非常重视德育教育,逐渐形成了“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和“规范管理、开放教育”的管理模式,这种育人理念体现了新课改下学校对学生人格塑造和健康成长的关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未来,我们将继续“着眼于大教育,践行在小细节”,将新时期的学校教育做得扎实有效,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长的幸福,都能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

贵州省罗甸县第四小学校长 汪付珍:我们学校地处贵州省南部,属于老、少、边、穷的麻山地区。80%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半数以上的学生为住校生,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学校。我校以“自信、自尊、自主、自强”为办学理念,让学生能够吃在学校解忧愁、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

农村办教育和城市办教育不同。就像吃饭一样,在城市,如果学校提供的营养不够,家里可以给孩子“加餐”;但在农村,学校提供什么就是什么,家庭基本没有能力给孩子提供额外的补充。因此,在农村办教育更需要深层次的思考,更需要为孩子搭建良好的平台。为了让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有人管、有人教、学得好、有亲情”,我校着力打造“像家庭一样的学校,像父母一样的老师,像姊妹一样的同学”的育人环境。

为了让少数民族留守儿童能够阳光、自信、自强、感恩,学校着重培养学生“身体健康”“成志于学”“审美雅趣”“学会改变”的核心素养。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要有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及顽强的毅力;学会微笑、感恩与赞美,尊敬师长,友善乐群,乐于助人;学会情绪管理,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拥有朝气蓬勃的“精、气、神”。

核心素养与学校课程建设

主持人 钟海燕:教育的机会寓于课程之中,学生的发展寓于课程之中,课程是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应该如何推进,请各位校长谈谈自己的看法。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刘明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化成长,应从其核心教育条件―课程建设的角度入手。《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在夯实学生学习基础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有非常缜密的构建和安排,要求学校“根据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课程,注意城乡和各类地区的不同特点,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特别是在“综合实践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内容设置上,给予了学校很大的空间,这使得学校个性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运用有了充分的保障。

我校在理解国家课程设置意图、把握学生特点、挖掘教师潜能、凸显学校特色的基础上,以发展学生个性化成长为目标,重新整合学校课程。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使课程更加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比如,开设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打造学校特色为目标的社团活动;开设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礼仪修养的“校园礼仪与心理健康”课;开设拓展学生阅读量、提升阅读效率的群文阅读课等。通过这些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信心,拓展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同时积极探索此类课程的实施策略及有效评价方式,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目标。

贵州省贵阳市尚义路小学 覃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与管理方式、教师教育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我们都要从渐变中寻找新的规律和路径。作为基层校长,我们要秉承使命,推进学习与研究、改革与探索,积极践行核心素养培育。学校课程的再建构需要将核心素养的内容植入课程体系。在宏观层面,要遵循国家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在中观层面,要分层拓展国家课程的目标体系;在微观层面,则要进一步规范学校校本课程,强调其主体性和针对性。最终,实现三级课程的统筹协调,进行课程指导思想、目标、结构、单元设计的再建构,凸显核心素养教育理念。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

主持人 钟海燕:课程是蓝图、是跑道,但最终落实还要回到课堂。核心素养培养要成为引领课堂的价值追求,课堂教学的变革要走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以致用、关键发展能力的改革。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是什么关系?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请各位谈谈自己的

看法。

贵州省罗甸县第四小学校长 汪付珍:为了让学生们在学校长知识,我校实施了富有特色的“三化”“两心”课程及“四式”课堂模式。“三化”即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学生课程品牌化;“两心”即以国家课程为核心、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并开设了12大项29小项的特色校本课程,同时开设了民间文艺我会教、民间手工我会做、个性才艺我展示等个性化学生课程。“四式课堂”即自主课堂―我的课堂我做主、合作课堂―一个好汉三个帮、探究课堂―打破砂锅问到底、解疑课堂―柳暗花明又一村。几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为了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为养成教育周,对学生进行“四自”教育。首先是自信,相信自己、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做一个阳光快乐的少年;其次是自尊,自我尊重、维护尊严、自尊自爱,做一个人格健全的学生;第三是自主,自我管理、独立生活、主动学习,做一个积极向上的学子;第四是自强,磨炼意志、乐观进取、敢于拼搏,做一个自强不息的少年。同时,还开展感恩教育、敬孝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以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社区,让社会更加文明、

和谐。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红星路小学校长 柯玉明:我们学校围绕“创建书香校园”主题,将“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等形成系列课程,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坚持从理论上进行指导、从思想上进行启迪、从情感上进行交流、从行为上进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

基础。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少先队大队引领各中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通过班队会活动,让队员了解“中国梦”的内涵,并树立起自己的“中国梦”;利用“入队前教育”让队员们了解少先队队史、队旗、队歌、少先队员的作风等;利用重要节日,开展“瞻仰革命烈士墓”“明礼知耻 崇德向善”“祖国好 家乡美”“我的中国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德育教育贯穿其中,将德育教育融入星级中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少先队小干部、红星美德少年评选等学校文化建设活动中,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信念,激励广大学生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使活动不断深入人心。

核心素养与教师发展

主持人 钟海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象是学生,但主体是教师,广大一线教师任重道远。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如何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刘明蓉:我们认为,一是要让教研修“活”起来。一支敬业奉献、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教师队伍,不仅是学校“精、气、神”的代言,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教师的活力源于对专业的自信和对职业的热爱,而这两者间又有着相互促生的作用。因此,我们把打造参与度高、趣味性强、针对性突出的校本研修作为重点,让教师们在轻松、愉悦的研讨氛围中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难题,提升专业能力,找到职业幸福感。

二是要让团队建设“活”起来。团队合作不仅可以形成合力、取长补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还能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可推广运用的教育教学模式并建立资源库。我校十分重视团队建设,先后组建了名师骨干团队、学科教学团队、德育工作团队、体卫艺工作团队等,明确每个团队的领衔人、工作范围和具体目标,让教师的每一项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团队可依托,都能在同伴的互助下共享资源,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贵州省贵阳市尚义路小学 覃弘: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和能力的提升,应以核心素养培育探索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首先是教师的使命认同。培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核心素养重点关注和培育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推行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是国家意志,每位教师都应该予以积极认同与响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个教育人有每一个教育人的

担当!

其次,教师要有改革的见识与实践研究的改进。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过程,也是教师专业适应、提升、发展的过程,只有研究才能促进教师发展。以教学各环节的新标准,促进教师适应改革的需要。教师备课时应注重分析学情,上课时应注重构建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布置作业要注重在课程标准下分层选择,评价要注重多元促进健康发展。以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建设促进教师能力提升。教研组抓实学科建设;备课组夯实有效课堂教学;项目研究共同体,聚焦教学的真问题,带领教师行动研究,探索校本教研新路径;跨校联合共同体,促进教师异质交流。

核心素养与教育评价

主持人 钟海燕: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六个改变”,其中第五点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实事求是地讲,在其后的推进中,我们确实做了各种各样的评价改革,但最艰巨的“纸笔考试”进展不大,特别是在2015年之前,并没有实质性和整体性的推进。而这不突破,核心素养很可能落而不实。对于这一点,大家有什么

看法?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实验小学 谭富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将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我个人认为,“核心素养”的,在改变学校的管理现状、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方面都不会存在太大的障碍,但困难的是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官员和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与认识观念问题。

正如主持人所说的,“纸笔考试”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不彻底改变,就无法真正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这也是我个人最为担忧的现实问题。我校从2000年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把学校学科考试成绩评价占比从60%下调到30%再到20%;制定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这种以“全面发展”为基调的办学理念,在前10年的推进中是万分艰难的。对于家长、同行的一些评议,学校都可以耐心解答,但对于行政部门的评价,就很难解决了。问题是这些“评价”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是能够全面影响学校和教师生存与发展的“致命性评价”。为了“迎合”一些评价需要,学校和教师不得不牺牲一些教育目标,在分数上下功夫。这是现实问题。

现在大家都热衷于课改,也在做一些“热热闹闹”的教育改革,但做成什么样,最后成效如何,就鲜有人关心了。如果要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成为惠及亿万学子的幸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从政策层面给予引导和支持。

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范文第5篇

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_l1这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深刻阐明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前进方向。教育为本,德育为先。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落到实处,帮助大学生群体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符合国家和时展要求的核心价值体系。

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使代大学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确保社会主义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继有人的现实需要。从人生发展过程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这一时期正是人生价值体系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作用,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净化大学生的心灵,用科学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其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对大学生确立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在这种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自觉抵制错误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从而凝聚社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最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可为改善我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求有效的建设方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主体与客体高度统一的实践特性决定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只有通过对大学生的有效培养,才能获得。因此,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寻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方法,对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现实困境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处于攻坚阶段。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已经并将继续给我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必将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将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特别是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与此同时,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中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导致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走出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现实困境,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显得尤为迫切。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标不够明确

我们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达到什么目标?围绕这个目标要开展哪些工作?客观地讲,我们的教育者思考得较少。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不强,有多种原因,但从最直接的原因看,就是教育目标模糊,教育内容过于抽象和空洞,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得不紧。教育工作者往往按照已有的教育模式和价值观要求,将教育目标理想化,忽视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容易使一些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方面没有明确的是非标准,思想境界虚无,精神生活空虚,抱着消极的态度接受教育。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不够丰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它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来实现。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偏重于以讲解、灌输为主,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又缺乏活力。调查表明,目前有79.6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以讲授式、灌输式为主,教学形式呆板、僵化、单一,缺少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方式,难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势必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当前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多地依靠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上,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并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际需要,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根植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解决现实生活的价值冲突,启发学生思考并主动践行核心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载体不够有效

当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表现为教育载体效度欠佳。调查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发挥的作用不能令人满意。58.2%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滞后、空洞、远离现实”,39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形式呆板、方法单一、落后”。这说明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难以取得实效。应当说,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然而,实际工作中教育实效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偏于强调校园环境的建设,更多地注重器物的更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现象。同时,由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长期性、整体性和稳定性,主题教育思想不明确,内容过于形式化,没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机结合,导致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发挥欠佳。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复杂性、系统性和长期性要求我们必须确立明确的教育原则,不能随意地、盲目地开展,而要根据教育环境、条件、对象的变化,遵循教育规律。只有确立明确的教育原则,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然而,实际工作中,由于教育原则不够明确,导致教育实效性受到影响。调查发现,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高校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领导体制和科学机制,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队伍,虽然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但由于职责和分工不明确,无法形成合力,不能发生共振作用。

三、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的对策思考

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优化教育队伍,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建构长效机制,打造教育平台,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统一,使其能够真正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特点,按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办事,从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同志在2003年12月5日至7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因此,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指导思想。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信仰等精神世界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每个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感受是不同的。其中一些人的消极心理体验和精神感受,必然带来心灵的痛苦。精神的焦渴和人生的困惑,必然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发展的权利,尊重学生自主生活、学习的权利,关怀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关心学生的合理诉求,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师生的平等对话、双向交流、共同成长。

(二)统筹优化教育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的主要因素有教育的主体、教育的客体和教育环境三个方面。由于教育者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开展教育的组织者和施行者,在本文中我们将其界定为“教育主体”;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对象,是被教育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居于被引导的地位,在本文中,我们将其界定为“教育客体”。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必须按照统筹优化原则,整合教育要素,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合力,才能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取得应有的实效。

1.完善机制,优化教育主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队伍的建设,按照“德才兼备、择优选拔、双向选择”原则,建设一支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素质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的专家型、具有奉献精神的教育队伍,这是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的基础。同时,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必须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综合机制。要通过建立健全领导机制,为教育实施提供组织和制度保证;通过建立完善联动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格局;通过实施渗透机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引导机制,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说服力和亲和力,达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性的统一;通过激励机制,奖先促后,树立榜样。满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中有位有为,发挥更大的作用。

2.创新方法,优化教育客体。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目标就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年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政治清醒、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实现这一目标就应当从实际出发,坚持继承和创新,正确处理好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继承性和开放性的关系、在传统的“说理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情感陶冶法、典型教育法”等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基础上,借鉴西方教育模式,运用“价值澄清模式和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_3]。在尊重差异中扩大价值认同、在兼容多样中形成价值共识。要让大学生树立继承和开放并重的思想,既重视本民族优秀民族精神的发展,又要用开放的眼光注意世界优秀文明的发展。

3.整合“介体”,优化教育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能随意地、盲目地开展,而要根据教育环境、条件、对象的变化,遵循教育的规律,明确教育目标,确立教育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涉及教育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只有坚持系统性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疏导结合的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形成教育合力。社会、校园和家庭是大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是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介体”。因此,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消除消极腐败现象;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宽严有度、民主平等、和睦相处的家庭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教育环境,从整体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三)打造富有实效的教育平台

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还必须拓展教育途径,利用多种教育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用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打造富有实效的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