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施农业建设

设施农业建设

设施农业建设

设施农业建设范文第1篇

二要从时间进度上攻坚。秋末冬初最有利的设施农业建设施工期限仅剩3个月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不能有一丝延误,新棚、旧棚、暖棚、拱棚、大田滴灌、渠灌工程样样都是硬头货,哪项工作完不成任务都不行。乡上成立设施农业“百日攻坚”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任组长、副组长,全面指挥部署设施农业百日攻坚活动。各村必须从现在开始,立即行动起来,始终紧绷时间弦,抓住有利时机,抓紧时间,倒排工期,按照建设进度要求,列出完成任务的时间表,历建日光温室必须在8月中旬前全部定植,新建的8月下旬定植,确保不误农时,按期发挥效益。近期要抓紧准备建筑材料,落实技术措施,立即着手做好土地整理、培肥、翻晒等工作,做好冬春茬扣棚定植准备。要及早研究解决“种什么,怎么种,怎样销”的问题,要提前落实好种苗来源,确保能够种得上、种得好。对一些定植困难比较大的重点村组和重点农户,要组织强有力的力量集中攻坚。要及时组织农户向有资质的育苗企业提供所需种苗品种及数量,签订种苗供给销售合同并交纳育苗押金,确保种苗及时足量供应。要在种植规模上下功夫,所有新建的温棚不能出现一座空棚,每个村都有示范点、示范棚、示范户。对已经建成尚未投畜和投畜量不足的养殖暖棚,要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督促群众按照养殖的畜禽种类扩大投畜量,必须在9月底前全部扣棚、进畜,达到养殖标准要求。对尚未建成的暖棚,要倒排工期,严格按照建设要求,确保施工质量,限期建成,并以村组或小区为单位制定畜禽引进计划,统一组织引进畜禽,督促养殖户尽快达到规定的养殖数量。在加快养殖暖棚建设的同时,抓紧落实好农作物秸杆青贮、氨化、免疫接种等工作,努力实现“五良”配套,确保实现当年建棚、当年扣棚、当年定植、当年见效。

三要从建设任务上攻坚。一是对照责任书明确任务,加快工作进度。今年县上下达我乡日光温室建设任务766亩,养殖暖棚建设任务390亩,温室葡萄任务100亩。要求新建日光温室7月底前完成墙体及前后屋面等主体工程,8月底前全部完成扣棚定植,历建日光温室7月底前完成辅助设施的补建;暖棚养殖7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8月底前完成万通板等安装工作,年底前全部进畜。和责任书要求对比,我们的工作已经落后了,如果不抓紧时间赶进度,是无法按期完成任务的,这些任务都是刚性的,没有打折扣的余地,如果完不成,势必影响我们年底的考核结果,后果是一系列的,谁也推不开责任,所以今天我明确的告诉大家,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按期完成任务,再苦再难也得迎头赶上。二是对照其他村的工作进度找准差距。我乡设施农业建设各村工作进展极不平衡,张麻、双楼、长城等村新建日光温室进展较快,特别是张麻村,已全部完成立柱和大头椽的安装,其它村进展速度慢,欠账较多。旧棚除张麻村外,其他各村土地平整、高温堆肥、拉秧、预热池、缓冲间、防寒沟等工作基本无进展,严重影响秋季扣棚定植;养殖小区除宋和、薛百两村,河东三社38户养殖小区准备开工建设,其它村均无进展。暖棚养殖各村落实都较差。渠灌工程除长城、薛百、双楼、何大村,其他各村均不足任务的50%。三是对照全县的工作进度自加压力。从全县的总体排名来看,有日光温室建设任务的13个乡镇中,我们排在倒数第二位,重兴、双茨科、三雷等乡镇现在已经完成全年的任务,有些甚至超额完成了任务,和这些乡镇相比,我们工作的缺口还很大,完成任务不到50%,党委政府压力很大,全乡各级干部一定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求真务实,寻找差距,真抓实干,奋起直追,自我加压,切切实实做好引领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工作,圆满完成全乡设施农业各项工作任务。实践证明,我们薛百乡的三级干部,政治上是可靠的,工作上是坚强有力的,作风上是扎实认真的,能够挑重担,能够打硬仗,能够完成工作任务。

四要从建设质量上攻坚。一是保证建设质量。必须要高度重视建设质量,严禁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现象发生。农技、畜牧站要尽快完善建设标准,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图纸、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建造、统一验收。技术人员要从严把关,保证拱棚、暖棚和日光温室建设质量。要把好规划设计、搭建、种植、管理等关键环节,确保能够当年建设、当年生产,当年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我乡设施农业建设由于群众日光温室墙体建设参差不齐,材料准备十分简陋,搭建质量应付差事,我要说的就是宁可不建,要建就建好。要在保质保量完成下达任务的基础上,力争在一些群众积极性高,立地条件好的村超额完成任务。特别是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抓一批上规模、上水平,高标准、高效益的示范点。二是保证产品质量。从这几年种植情况看,我乡群众对进行标准化生产的观念不强,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优质品牌意识较差,甚至为减小虫害,在生产中违规施用禁用农药和化肥,农产品药物残留严重。这种“精细”农业“粗放”管理,重“产量”不重“质量”的不协调现象,导致品牌响、质量高的设施农产品非常少,不仅供应期短,市场占有率低,而且由于产品质量缺乏竞争力,价位较低,经营效益受到严重影响。要严格按标准化生产规程进行生产,坚决杜绝乱用假冒种子、乱用化肥农药等行为。

五要从技术服务上攻坚。乡村两级干部既是设施农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也是技术负责第一责任人,要带头学习掌握设施农业建设的相关知识,对设施农业建设的各个环节及各个环节的重点和主要矛盾要清清楚楚,做设施农业“明白人”,切实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指导设施农业的能力。乡党委政府要做到“四有”即:有一份标准的日光温室建棚图纸。下发到所有建棚农户手中,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有一份可操作性的实用技术资料。主要围绕品种选择、种植茬口、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生长期管理、采收贮运等重点生产环节,编写栽培技术要点,户均一份,指导农户栽植。有一名包点技术员。确定一名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技人员,全方位跟踪服务,确保解决种植户生产中存在的各种技术困难;有一名主要领导包片。重点解决建棚户在土地调换、资金落实、建棚户贴息贷款、建棚材料、施工队联系、苗木购进、技术困难、防灾防病等方面的问题。乡农技站要做到“四个一”即举办一系列培训班,采取集中培训、分散培训、现场培训、农民技术员手把手传授培训等不同形式,让农民看了就懂、学了就会、会了就用,尽快对日光温室和养殖小区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引进一批优良品种,积极引进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瓜菜新品种,配套相关栽培技术;制定一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编印成册下发,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组织一个技术服务队,深入村社和建设小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要强化科技人员培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不断提高农技人员科技水平,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设施农业发展。村科技助理员和农民技术员要充分发挥作用,切实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对不履行职责的科技助理员村上要及时报乡上进行调整。要把技术培训、推广、服务贯穿于设施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做到片有科技指导员,村有科技明白户,户有科技明白人,棚有科技明白册。切实为广大种植农户提供种植和销售信息,确保温室产品能够“产得下、销得出”,不出现“卖难”问题。要因棚施策,一棚一策,积极解决温室、暖棚建设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的问题,坚决杜绝因水、电不能及时供给而导致无法扣棚定植、暖棚进畜现象的出现。

六要从产品销售上攻坚。目前全市现有的龙头企业与农民经纪人队伍数量少,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带动能力不强,许多产品未能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同时,市场体系不够健全,特别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效农业的发展。各村要未雨绸缪,提前谋划,在优选种植品种和拓宽市场销售上下功夫,及早和外地客商联系,及早开拓销售渠道,消除群众后顾之忧。树立农民参与设施农业的信心,确保设施农业建得成、种得上、长得好、效益高。要发挥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加强与外地市场和客商的联系衔接,做好销售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工作,着力解决温室产品销售问题。

设施农业建设范文第2篇

党的*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十五”以来,国家切实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大型灌溉区节水改造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全面展开,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增加。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建立了森林生态补偿资金。浙江省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全省水利等农业基础建设投资达600多亿元,比“九五”增加了200多亿元;先后开展了千里标准海塘、千里钱塘江江堤、城市防洪等工程建设,对120余条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成了一批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开展了17个重点渔港建设,60%以上的海洋渔船实现了安全就近避风;全面推进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2003年至2007年,全省土地整理906万亩,新建标准农田670万亩,累计建成标准农田1561万亩。同时,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42个平原县、半平原县开展了高标准平原绿化建设,1840公里大陆海岸基干林带基本合拢,3000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进展顺利。陕西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在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早在1998年就建成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陕西农业网”,11个市级农业信息平台、104个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500个乡级农业信息报务站和3000多个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投入使用。

(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设施明显改善。近年来,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大幅增加,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浙江省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龙头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去年底行政村等级公路通村率达96.2%,有60%以上的村通村道路达到四级及四级以上标准;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累计达到1050万人以上,有60%以上的农户饮水经过检测;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全省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宽带”,宽带行政村通村率达到86%,农民信箱注册用户达到170万户,各级农民信箱联络站建立率达100%,行政村联络点建立率达99%以上,农民上网就可获得农技推广、农产品营销和动植物疫病防治等各类农业服务;全省66.4%的行政村实行了垃圾集中统一处理,15.4%的行政村实行了农村污水处理。陕西省这几年也把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来抓。目前全省已有46%的行政村建成了通村公路,村庄内部道路硬化率达到14%;55%的农村人口喝上了安全的饮用水,79%的行政村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农村电网改造覆盖率为78%,43%的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24.9%的行政村实行了垃圾集中统一收集处理,建设村庄排水管道1056.7公里,34.8%的农户建成卫生户厕。

(三)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十五”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加大了城乡公共服务建设的支持力度,着力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新建和改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浙江省加快推进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全省中小学数量由4万多所调整为9000多所;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四项工程,各级财政2005年至2007年投入资金36亿元,新建、改造学生公寓和餐厅279万平方米,有17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获得免除学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的资助,为89.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了爱心营养餐,有21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接受了素质提升培训;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基本形成了每个乡镇办一所公办卫生院,每个村建一个卫生室、有一名全科医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陕西省建成300多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惠及32万名学生;投资5.1亿元用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工程覆盖全省11个市区、91个县和22000所农村中小学校;建成24家县医院、13家县中医医院、18家妇幼保健院和941家乡镇卫生院;新建文化馆、图书馆43个、乡镇文化站200个,维修改造48个文化馆、10个影剧院,发放了22辆电影流动放映车。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之一。从浙江这样的经济发达省份的农村来看,基础设施也很不完善,目前仍有40%左右的村内道路需要硬化,还有50%左右的行政村尚未通公共交通,还有30%左右的农户自行解决饮用水问题,还有30%左右的行政村的垃圾未实行统一收集处理,还有80%左右的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放,还有50%养殖业的自然村尚未实行人禽、人畜分离,还有40%左右的农户尚未进行改厕,还有90%左右的农户从未上过网。

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涉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农村环境整治,又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而每个层面又有许多新的内容,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工程。

(一)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我们在调研中深深感到,如果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不首先搞好,现代农业建设就无从谈起。特别是对中西部省份来说,农民增收仍然大部分来自于农业,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更为紧迫。同时还必须看到,如果农村的交通、电力、供水等设施不首先改善,就很难有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繁荣兴旺;如果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不首先搞好,就很难有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我们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

(二)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当前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在增加。据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调查综合汇总分析,目前,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一个需求是有关民生改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村内道路建设、自来水供给、污水处理、河道治理、垃圾收集处理、改厕、路灯亮化、通公共交通、电网改造、有线电视。这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消费。我国是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民的消费是否旺盛,直接关系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投资量大、涉及面广的项目,全面推进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条件,而且能全面拉动农村的生产性和消费性投资建设,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

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当前应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农业基础,必须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要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做到县级以上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利用财政增收形势较好的有利时机,针对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力争在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安全饮水、动物疫病防控、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同时,国家各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研究,研究推广一批适合农村、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的实用技术,提高建设的科技含量。

(二)要切实摸清基础设施的底数。浙江省近年在全省组织了大规模的农村基础设施调研,调查内容分为基本情况、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以及问卷调查等部分,实际涉及36个县、22个县级市、28个市辖区、32449个行政村、115582个自然村和1077万户农户、3388.17万人。通过这次调查,掌握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数据,为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此,建议各地以县(市)域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现状调查,摸清农村的通路、水、电、广播、电视、电信,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现状,利用调查结果,建立准确翔实、便于查找分析的基础数据库,以进一步明确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方向和重点,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着力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三)要切实制定好建设规划。浙江省近几年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以规划来指导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目前全省已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县(市、区)83个,编制村庄规划并批复实施的村数16389个,占调查村庄总数的50.51%,为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要按照科学发展和规划先行的原则,把规划编制作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安排补助资金的前提和重要依据来抓。一是要坚持科学布局。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充分考虑产业空间布局、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情况,加快划分区域内生态保护区、工业开发区、农业发展区,科学编制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二是要加强各项规划之间的配套协调。把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布局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建设效果。三是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长远性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在确定中长期建设目标的同时,明确近期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性和项目安排的系统性。四是要改革规划管理体制。把基础设施的规划纳入规划部门统一管理,促进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向农村延伸。同时,要加强规划的审批管理。

设施农业建设范文第3篇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对于保障沧州市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现在的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沧州市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1.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土地瓶颈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

2.2人力资本

目前,沧州市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对新管理和新技术手段较为陌生,对新设备的使用较为生疏,对新的经营理念较为消极,大多凭以往经验进行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应用较少。

2.3冬季采光

由于冬春季节光照时间短、强度低,使温室多采集阳光对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沧州地区冬季多雾也是影响温室采光的一个重要因素。

2.4产销衔接

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目前,沧州市农产品外销还只是依靠少数农民经纪人凭借关系联系外地客商收购,没有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这就大大影响了农产品的外销,制约了沧州地区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发展设施农业的举措

3.1进一步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建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机制,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流向农业,用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如招商引资、促进土地流转、发放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政府和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技术培训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

3.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4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4.1调整农业结构

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温室,引进优良品种,实施设施农业优种工程,需加大国内外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推广适应餐桌需求的名优新品种;扩大设施蔬菜规模,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厚墙体、半地下式温室结构,实行节水灌溉及微滴灌溉技术等;培育一批蔬菜优质品牌,加快无公害生产步伐。

4.2调整品种结构

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4.3调整种植方式

要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

4.4调整质量结构

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要突出“三项残留”控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一是做好宣传,让农民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腐熟的肥料,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二是抓好冬春季节的技术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向农民宣传设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5发展特色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5.1抓好典型特色村建设

集中人力物力抓好典型村、示范户、示范棚建设,鼓励技术人员包户、包地块搞特色种植,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利用效益引导、典型带动的方法,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5.2抓好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建设

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第一靠品质,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就是要标准化生产,把好投入品(农药、化肥、水等)关;第二要有规模,有了适度的规模才能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市场;第三做好包装、加工和服务。

设施农业建设范文第4篇

*年,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扎实开展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年”活动,推进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特色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省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现就我县深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年”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发展思路

2009年,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品牌建设要围绕粮食、畜牧、瓜菜、林业、棉花五大主导产业及优势产业带,持续扶优扶强龙头企业,积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以龙头企业带动种养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化、标准化基地建设,带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和产业链条延伸,带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

按照市“532”提升行动规划要求,根据我县实际,2009年全县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品牌建设目标任务是:培育并达到省级龙头企业标准的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标准的企业6家,新增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6家以上;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营销收入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营销收入5亿元,比上年增长28%;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80万亩(其中优质麦73万亩、优质棉基地4万亩、用材林2万亩、瓜菜基地1万亩),新增规模养殖小区10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以上;农产品商标注册8个以上,争取创树省市名优农产品品牌3个;带动农户10万户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比重显著提高,户均增收10%以上。

(三)任务分解

1、粮食产业。培育并达到省级龙头企业标准的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标准的企业2家;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年营销收入3亿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建立以黄圩、大庄、瓦坊、山头、刘圩、黑塔、草沟等乡镇为主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73万亩;带动农户8万户;创省名优产品1个,面粉产品商标注册2个以上。重点扶持培育泗州面粉、西湖恒达、吉品面粉、远虹制粉、中安面粉等企业(责任单位:县粮食局)。

2、畜牧产业。培育并达到市级龙头企业标准的企业2家;畜牧业龙头企业年营销收入4亿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新增以龙牧猪业、新联禽业、新亚牧业、三星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为牵头的养殖小区10个;带动农户3.2万户;争创省市名优产品1个,商标注册2个以上。重点扶持培育龙牧猪业、新联禽业、新亚牧业、慧川生态养殖、江淮肉业、子润肉业、吉祥养殖、雨润集团山头养猪场等企业(责任单位:县畜牧局)。

3、林业产业。培育并达到市级龙头企业标准的企业2家;林业龙头企业年营销收入1亿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建立以黄圩、大庄、瓦坊、刘圩等乡镇为主的用材林基地2万亩;带动农户5000户;林产品商标注册2个以上。重点扶持培育福晟木业、东兴木业、三鑫木业、军威木业、凯华木业等(责任单位:县林业局)。

4、棉花产业。棉花龙头企业年营销收入2亿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建立以刘圩、黑塔、屏山、山头等乡镇为主的优质棉基地4万亩,带动农户1万户。继续扶持南虹棉业发展壮大(责任单位:县供销社)。

5、瓜菜产业。发展瓜菜专业合作社3家;建立以*、长沟、刘圩、墩集等乡镇为主的瓜菜基地1万亩,带动农户3000户;争创省市名优产品1个,商标注册2个。重点扶持虹乡蔬菜、永利草莓、草庙干杂果等专业合作社(责任单位:县农委)。

6、每个乡镇要新建成1家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开发区新增1家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每个乡镇新注册1个农产品商标。新发展1家专业合作社。

7、县发改委要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扩建、技改等项目纳入“861”行动计划、“皖北贷款”贴息范围,加大对企业项目资金的扶持力度。县财政局要高效整合各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金融部门要按照《宿州市“金龙工程”实施方案》(宿州银发[*]62号)的要求,拓宽服务空间,加强银企对接,积极满足龙头企业信贷需求。

二、工作重点

(一)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化。重点支持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促进现有龙头企业规模扩张、水平提高、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推进上下游产品加工的联合与合作,形成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支持个体大户、农民合作组织、私营企业创办农业龙头企业。从2009年起,县委、县政府将围绕农业产业化目标任务,加快扶持粮食、畜牧、林业等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小麦、林产品、棉花、大棚蔬菜、花生、粉丝等农林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精细加工产品、包装产品以及品牌产品,促进农林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县支柱产业。

(二)推进农业经营规模化。围绕优势产业,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建设一批安全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壮大墩集草莓、刘圩西瓜、大庄梨园、草庙干杂果等特色果品基地;*镇三湾村、康梁村、长沟镇灰山村大棚种植等特色蔬菜基地;大路口、黑塔等乡镇脱毒山芋基地,黄圩、大庄等乡镇优质麦基地和龙牧猪业三元杂交猪生猪养殖基地。加快草莓、干杂果、大棚蔬菜等特色园区建设步伐,努力建成一批特色产业示范点、示范带,着力打造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第一车间”。鼓励农村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返乡创业者等经营主体受让农户流转的土地,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建立生产基地,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三)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制定农产品品牌培育规划,选择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重点培育。各乡镇要根据本地农产品生产情况,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或种养大户进行农产品商标注册,重点做好丁湖螃蟹、鸭蛋,大路口粉丝、小磨麻油,长沟黑豆,黄圩板材,刘圩无籽西瓜、辣椒,黑塔大米等农产品商标注册。鼓励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开展品牌经营,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对国家和省认证、认可的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县政府给予适当奖励。适时开展特优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各类大型农产品展洽会、博览会、订货会,提高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推进农民主体合作化。按照“自愿、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重点围绕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积极引导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各种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承担国家有关涉农项目。农业主管部门要切实搞好法律宣传和咨询、典型示范和规范、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工作。

(五)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工程,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入股、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充分发挥其技能培训、技术推广、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作用。整合县农业信息网、农网等农业和农村信息平台,及时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指导生产,引导销售。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村村通工程、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切实加大农田水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农业机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强化涉农项目支撑。按照“积极争取、统筹安排、重点倾斜、集中投入”的原则,整合涉农资金,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特色园区、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倾斜,带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县农行、农发行、信合等金融部门要把支持农业产业化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搞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储备,加快有关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的编制和储备。加大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工作力度,争取更多国家、省级项目扶持资金。

(三)完善产业经营机制。适应发展多种形式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需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土地经营权租赁、转包、转让和入股等,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制合作。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要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等制度,培植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市场环境。

设施农业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基础设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022-02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

第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虽然目前世界粮食价格稳步下降,但仍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而且从长远来看,工业化、城镇化、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生物质能源的发展都导致对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而且,目前粮食损失浪费现象严重。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估计称,为人类消费所生产的粮食有1/4至1/3遭到损失或浪费。中国每年生产的粮食中有35%被浪费,其中餐桌外的浪费就超过700亿斤。因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农村土地整治投入,不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提高粮食收、储、运设施效率,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第二,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目前,气候变化日益严重。世界气象组织指出,1990―2013年间,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长,地球上的温室效应增加了34%。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则指出,1880―2012年的一百三十多年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85℃,而1983―2012年的这三十年就上升了0.78℃。世界部分区域由于降雨量变化和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的增加将会导致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还会造成可耕地退化。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或因全球气候变化而失去11%目前靠天生长谷物的耕地面积。水资源日益短缺,而土壤盐化、地下水污染、水体和水生生态系统退化情况均不断恶化。加强土地保护和开发、水土保持和防洪建设将有助于遏制此种趋势,减少气候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

第三,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民生。大部分农村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缺乏。农村饮水、用电、道路、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有助于联合国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普及小学教育,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力,降低儿童死亡率等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供不足需

由于受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我国依然呈现城乡分离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格局。虽然近年来,国家从政策上、资金上一直在加大支农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也不断增大,特别体现在农村公路以及水利设施建设上。但大多为存量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目前,尽管我国财政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不断增加,但其占财政农业总支出的比重却从1980年的54.7%下降到2011年的39%。此外,我国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民经济基建投资的比重偏低,大多年份维持在3%左右。尽管1998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农业基本建设投入的比重,达7%左右,但与发展中国家一般水平10%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加强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加。2007―2014年,国家财政支农支出从3 404.7亿元增加到14 002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重从6.84%上升到9.2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以不断加强。2006年,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印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意见的通知》指出,要认真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工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并提出到2015年,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基本消除影响防洪安全的突出隐患,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力推广现代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4年国家发改委提出要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不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道路、电网改造、农村沼气、危房改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我国农村引水安全水平已得到较大提高。“十一五”期间,中国累计完成投资1 053亿元,解决了2.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提高到58%,“十二五”规划则要将其提高到80%左右。全国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78.48万公里,99.97%的乡镇和99.7%的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局面彻底改变。历经多次农村电网改造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农民基本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农村供电能力、供电质量、服务水平得到根本提升。

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不断提高流通效率,减少流通过程中的产品损耗,为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和贸易的顺畅进行创造了良好条件,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挑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受资源区划等客观条件制约。跨区的排灌设施建设难以靠一国或一地力量独自解决。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各个国家,各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市场主体和民间力量之间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根据农业基础设施的属性来确定生产单位及生产规模,进一步拓展公共需求的供给主体和供给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受资金制约。FAO报告称发展中国家2007―2050年间在灌溉用水管理方面的投资总需求估计约近1万亿美元。在同一时期,土地保护和开发、水土保持和防洪等方面也将需要约1 600亿美元的投资。目前,尽管我国不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但由于欠账已久,目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三是农业生产回报低,农民没有基础设施投入的积极性。目前,农业基础设施整体上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以及现代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而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生产回报低,需要基础设施的农民没有投入的积极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组织,国家政策扶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才能完成。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对策建议

第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作。全球经济产业升级,加快了资源、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合作是大势所趋。目前,一方面发达国家要更新老化的基础设施,刺激经济复苏。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也需要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正符合这一历史潮流,我国需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合作,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第二,要在增加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建立长效公共资金投入机制的同时,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绝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是投资大、回收期长、见效慢的公共产品。政府需作为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的特殊主体,不断加大财政投资。然而,目前我国农业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仍然不高。因此,要建立高效的投资运行管理体系,解决部门之间缺位、越位、错位现象,促进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的协同和配合,发挥资金的整合作用,提高政府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第三,要促进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与需求的统一,进而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效率。农业基础设施的用户是广大农民,而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要根除自上而下供给决策导致决策失误,供给偏离、资金损失现象,就要完善供求利益表达和利益连接机制。首先,要完善农户需求表达机制,使农户畅通的表达需求,揭示农户真实意愿。同时,建立专家听证制度,对于较大型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举行专家听证会。再次,要提高农民素质。要提高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参与能力和施工水平,让其自身参与到农业基础设施的决策、投资、建设、管理、养护中来,培养主人翁意识,从而真正有利于农业基础设施效率的提高。

第四,促进民间资本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由于农村的分散性,农业的弱质性,农业基础设施的正外部经济性,高投入,低收益、且回收期长的特点,市场和私人部门一般不愿意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创新投资方式,拓宽农业基础设施供给资金来源。要在保证财政资金供给长效机制实现的基础上,根据农业基础设施公共性的程度,明晰产权,创新投融资模式,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外国参与者在通过灵活方式投资的同时可引入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管理经验,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与效益。

参考文献:

[1] WMO,GREENHOUSE GAS BULLETIN[EB/OL].http://wmo.int/pages/prog/arep/gaw/ghg/documents/GHG_Bulletin_10_EN_

summit.pdf.

[2] IPCC,“Leaders must act,” urges Ban,as new UN report warns climate change may soon be “irreversible”,UN news center,http://

/apps/news.

[3] 国务院通过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EB/OL].中国新闻网,201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