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免疫学教学设计

免疫学教学设计

免疫学教学设计

免疫学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探究 生物学教学 教学情境 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教材分析

免疫调节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完成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使命,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有重要作用。本节内容一般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涉及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以及相关名词概念的教学;第二课时涉及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以及免疫学的应用。其中第二课时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对于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说出免疫失调病的类型;概述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举例说出免疫学的应用。

2.2 能力目标

通过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来分析免疫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探讨和明确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3 教学过程

3.1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找两位学生到黑板写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教师通过检查两位学生的书写情况,让全班学生回忆以下知识:抗原、抗体、淋巴因子的概念及作用;各种免疫细胞在体液、细胞免疫中发挥的作用;二次免疫的过程和特点。教师提出问题:人体通过这种防卫功能,使机体有效防御病原体,那么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越好呢?自然引入新课的探究。

设计意图:上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通过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全班学生共同检查,教师便可水道渠成地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知识并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3.2 引入实例,完成免疫失调病的学习

3.2.1 过敏反应的实例

教师提供资料:某人与朋友一起去公园看花展。在一个封闭的屋子里摆设了各种各样的鲜花,非常好看,他们拍了很多照片。可回家后,这个人身上长满疙瘩,痒得几乎难以忍受(课件展示皮肤过敏的照片)。

教师出示问题:① 你认为上述现象和免疫有什么关系?② 你们知道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什么,有哪些吗?③ 为什么朋友没事,他却有事呢?④ 在座的同学们都有哪些过敏反应呢?应该怎样预防?

对于①②两个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学课本38页相关知识并回答;对于③④问题,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教师接着质疑:过敏反应怎样发生的?与体液免疫有何区别?

学生讨论,教师点评总结:(过敏体质的人群)接触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时会产生抗体,这时的抗体与体液免疫过程中的抗体不同,它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如血细胞、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这些吸附在细胞表面的抗体与之结合引发过敏反应。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过敏反应的特点。

3.2.2 自身免疫病的实例

教师提供资料:酿脓链球菌的表面有一种抗原决定簇,与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了这种病菌后,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而且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结果在消灭病菌的同时,心脏也受到了损伤,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

教师出示问题情境:① 同学们知道上述实例是哪类疾病吗?② 你还能说出其他类似的实例吗?

学生回答是自身免疫病,并举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教师继续设置教学情境:有一位糖尿病患者,他体内的胰岛素较低。医生进一步检查发现其体内出现了胰岛B细胞的抗体。另一些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正常,但血糖含量却一直很高。你们知道分别是什么原因吗?

教师引导学习小组讨论后回答:第一种情况是自身免疫病;另一种情况可能是胰岛素的靶细胞膜上的受体异常,使胰岛素不能发挥降血糖作用。

教师及时引导:受体的异常也是由于人体内产生了攻击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病。看来,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真不是越强大越好。

3.2.3 免疫缺陷病的实例

教师提供资料:有一个男孩他的名字叫“大卫・非利浦・威特”他的生活环境和我们的不一样。他患有“重症免疫缺陷疾病”,没有抵御细菌、病毒的的能力,从小生活在无菌的塑料泡泡里,大家都叫他“泡泡男孩”。对他来说,泡泡外面的世界充满着致命的威胁,甚至连母亲一个充满疼爱的吻或者拥抱,都可能会给他带来可怕的后果。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问题:①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病菌,通常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患病,是为什么呢?(学生们会抢着回答:我们有免疫调节的存在,有淋巴细胞、抗体等起免疫作用)② “泡泡男孩”的病症是什么原因呢?③ 同学们阅读课本36页资料,分析艾滋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④ 艾滋病死亡的原因是什么?说明免疫系统还有什么功能?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内合作交流,小组长将讨论的结果向全班学生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一步步总结梳理。对第二个问题,教师补充说明:泡泡男孩的病因是先天免疫缺陷症,无B细胞和T细胞的生成,特异性免疫完全丧失。对第三个问题,教师总结的基础上给出获得性免疫缺陷症的概念。对第四个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对于艾滋病死因的分析,总结出“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引入具体鲜活的实例,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并通过有梯度的系列问题,逐步突破每个知识点。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成果展示等探究活动,达到自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教学目标。

3.3 理论联系实际,突破免疫学的应用

3.3.1 免疫预防的学习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注射过或口服过什么疫苗吗?分别预防哪种疾病?通过学生讨论和争先恐后的回答,引入免疫预防的学习。展示儿童打疫苗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① 疫苗是什么?是真正的病原体吗?② 注射过疫苗能预防某些疾病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后回答,教师点评。对于第一个问题,教师强调:疫苗要保留这种病原体的抗原成分(如表面的蛋白质空间结构要正确);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表扬学生们的同时画出二次免疫的曲线:呈现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时抗体浓度的变化、患病程度的变化。以此来说明记忆细胞在免疫预防中的作用。如图1所示:

3.3.2 免疫治疗的学习

教师联系实际“人被生锈的铁钉扎破脚打破伤风针”,进一步质疑去医院打预防针是否都是打入抗原,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需要治疗和紧急预防一般注射抗体,而提前预防一般注射抗原。

教师提供主要的实验材料:身体状况相近的健康小白鼠若干只、破伤风杆菌培养液、破伤风抗毒素血清、破伤风疫苗。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探究实验。小组长汇总组内情况并在班级内交流。这样让学生理解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区别以及与接触病原体先后的关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3 器官移植

师:在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关注过“泡泡男孩”他缺少免疫系统而丧失免疫力,结合免疫细胞的来源思考,如果你是他的主治医师你用什么方法救救这个孩子呢?引出“骨髓移植”。

然后教师介绍:“泡泡男孩”虽然移植了姐姐的骨髓干细胞,但脆弱的身体还是没有阻挡病毒的入侵和大量繁殖,最后医生放弃了治疗。这样以此让学生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39页,目前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引出免疫排斥的原因及免疫抑制┑挠τ谩H缓螅教师深情的表述: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却不是免疫学所能解决的,目前最需要的是更多的人唤醒潜藏于心灵深处的爱心。课件播放“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学生情感得以升华,及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设置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活”资源结合起来,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免疫学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复习 学案使用 免疫调节

高三生物学科的第一轮复习教学并不是如上新课,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应该注重学生认知的深化和提高。复习教学的设计应该体现基础性、有效性和发展性,使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实现低起点、重方法、强反馈的基本理念,通过小步伐、多滚动的基本原则,设计科学、合理而实际有效的复习学案,引导和帮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在对知识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应用能力。本文介绍“免疫调节(第一课时)”复习案例来总结以“自学――探究――应用”为模式的复习学案的应用,探索提高高三生物复习课效率的有效方法。

一、复习学案的设计科学合理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教师整理、设计和编写好复习学案,课前印发给学生,并布置适当的任务,让学生提前完成。利用复习学案进行复习,既能进行知识的总结归纳,又能通过设计问题和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学案设计内容丰富,包含目标、自学、探究、应用、自评达标等环节。知识点处理较科学和全面,呈现知识点的形式多样。有表格、概念图、过程图解等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对学生形成有效刺激,使之在课堂上保持好奇感和新鲜感,对生物复习产生持续的兴趣。

二、注重基础,加强巩固

学案中【自学与检测】的内容是:①请画出“免疫系统的组成”概念图;②请列表格比较“各种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自学环节是教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精心把基础和易学的知识设计成自学内容或任务,大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并让学生相互之间督促和检查。同时设计有挑战性的[考点自测],这样能激起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并能让他们自查、巩固和反馈自学情况。这部分内容学生基本都能按要求做到。最后还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对不同功能的细胞进行总结,让教师在课堂上有空间拓展和归纳,并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

三、能力立意,接近高考

学案中【师生共同探究】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免疫的类型、组成和特点”以及“特异性免疫的两种方式和过程”,其中以后者为重难点。前者构建概念图让学生填空回答,后者通过过程讲解让学生自己总结和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图解,并设计表格来对这两种免疫方式进行比较。最后分别针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两者的综合考查来设计三道例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

探究环节是教师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还有考试的热点来设置复习内容,通过师生探究和教师点拨来突破重难点知识的复习。通过设计构建概念图、完成表格、构建过程图解等任务锻炼学生理解概念图的构造、会分析表格以及掌握过程图解的含义。通过分析例题中的过程图解或过程图像来巩固对过程图解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比较和小结等方式形成核心知识。通过环节小练对每个知识点过关和巩固,精选典型例题和训练题时注重知识的整合性和综合性,并照顾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基础过关类和应用提高类,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练习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规律。在进行非选择题的训练时,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答题的优势和不足,收集易错点和易混点(可通过个别提问、课堂巡查和练习反馈等方式),然后给学生分析清楚,同时提供规范和准确的答案,以提高学生的辨错和纠错能力。

四、强化目标,重视反馈

学案中【目标回归】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检查复习效果,并对主干知识进行提炼和巩固。我采用列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回答,能回答上的就算过关的方法,效果比较好。【目标检测】环节精选了5道练习题,教师可以通过限时训练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思考和改进

1、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问题性特征表现不明显。

整个课堂中可能有很多师生的问答和对话,但没有将之呈现在学案上,学生可能就不重视。所以学案最好多设计几个问题,或者将知识问题化,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中锻炼的各种能力,也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如果教师不太放心学生的思路是否正确,可以列方框或用提示语言来引导,或者用文字加箭头的形式提示学生。如在复习“免疫的类型”时,可以提问:免疫的类型有哪些?你能用概念图表示出来吗?或者在完成【目标回归】环节后提问:如何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概念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对核心知识网络化,有个归纳总结的作用。

2、小结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再多样化些。

本节课有小结,但大都是对知识点的小结,欠缺对方法、解题思路、问题等的小结。例如,在评讲例题时,可以总结审题、读题和解题的技巧方法:①注意和提炼题干中的关键词,联系相应的考点。例如题目中出现“体液免疫”、“效应T细胞”等字眼可以提醒学生马上把相关的贮备知识调动起来。当然这样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注重知识框架构建,才可能从“一点”想到“一片”。②总结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细胞结构,细胞代谢,细胞生命历程(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细胞识别,遗传物质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必要时还可以编写相应的变式训练来进行训练和巩固。③对有规律的问题、易错点、易混点进行总结,提炼解题方法,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目的。④归纳常考知识点的常考题型,并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熟悉这些题型,熟悉高考的模式,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复习模式,让复习效率更高。

免疫学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跨学科整合

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环节。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性大学发展蓝图》报告[1],提出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学科之间知识的系统联系,我系将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与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的实验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并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实施。实施以来,我们在教学形式、课时安排、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的探索。

1.课程的对象与内容

实施对象为2006—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医学免疫学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并将实验教学部分与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部分实验有机整合,单独设置为综合实验课。实验内容编排以病原生物在人体各系统或器官的寄生(或感染)及免疫反应所造成的损害及其实验室诊断为线索,将医学免疫学与寄生虫学、微生物学三门学科的实验课程加以整合。

2.课程实施方法

2.1人员师资整合。由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三门学科的所有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教学组,分工收集整理资料,集体交流、汇总。

2.2优化教学内容。整合后教学以感染与免疫为线索,将形态学内容按病原所在部位横向联系,形态观察与基本实验技术、病原学诊断技术及免疫学诊断技术有机结合为一体。将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预防在综合性实验中充分体现出来。开设一定比例的设计性实验包括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性实验及以调查统计为主的设计性实验[2]。将部分重复实验进行删减或整合,优化了教学资源。如免疫学中的“凝集反应”与病原实验“肥达氏反应”整合。同时新设实验“免疫血清的制备”,该实验历时4周,包括微生物抗原的制备、动物免疫及抗原抗体的检测。在设计上很巧妙地选用了伤寒杆菌作为抗原,加深了学生对伤寒杆菌病原的认识。在抗原抗体检测实验中,所检测的抗体来源于伤寒杆菌免疫动物制备的免疫血清。检测方法为试管凝集,即为肥达氏反应。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也可以学到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等知识。可见,整合后的实验内容能更全面地反映疾病发生、诊断的本质,而不是孤立地从某门学科的角度认识问题。

2.3整合实验室资源。将原附属于教研室的实验室分出并整合为形态学实验室,实验室资源集中,可提高使用效率,进一步保障实验教学条件。

2.4编写实验教学纲要及实验教材。教材编写方面结合学科发展,剔除过时及重复的内容,体现全面素质教育思想,根据各学科知识的异同点,合理渗透,融合,做到综合兼顾个性,横向联系兼顾纵向结果。

2.5开设学生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内学时为6—时,分2—3次完成。针对不同实验项目采取病例分析和实验方案设计、录像教学、网络教学、课下自主学习课上讨论、学生加入教师课题组等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

2.6探索多元化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包括理论课知识考核、设计性实验完成过程、实验报告的评价等。新的考核体系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3.开设效果评估

3.1学生学习效果评估。对开设年级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设计考核成绩和实验基础理论考核成绩进行了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实验报告、实验设计上三年学生的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在实验教学环节和实验指导环节相对稳定。

3.2教学投资效益评价。免疫学实验在与病原生物学实验全方位整合并实施后,在师资投入、学时安排、实验耗材及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及优化等方面均有较明显的改善。

在学时安排上,医学免疫学传统的实验教学学时为16学时,而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实验计40学时,共计56学时,现这几部分整合后总学时为40学时,将部分重复实验进行删减或整合,节约了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成本;在实验耗材和师资投入上,整合实验减少了重复试验,同时教师的分段授课,在专一实验内容的同时兼顾综合,降低了劳动强度。

4.结语

跨学科整合后的实验教学体系消除了传统教育模式中单一的验证性实验束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应用能力的弊端,同时,有效地节约了教学资源和师资投入,形成了科学合理、协调有序、有利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连续三年的学生多元化的考核成绩分析结果证明,该实验教学环节和实验指导环节相对稳定,学生实验基础理论水平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年提高。本实验课程的成功实施,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摸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J].教育参考资料,2000,(19).

[2]邱文洪,宋文剑等.医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改革的探索与思考.高校教育研究2008,(8):34.

[3]胡松,宋文剑等.显微互动系统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验室科学200845,(1):104-105.

免疫学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教学方法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5-0068-01收稿日期:2015-09-24

作者简介:许燕(1978―),女,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微生物及免疫学。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微生物及免疫”课程是医药服务专业群的一门平台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 我们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 探索和实践了“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本文就网络课程的构建、设计、应用情况及效果进行总结。

一、“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线课程学习是“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的重点和最具特色的部分。它涵盖了整门课程30章内容, 点击章节标题, 就会出现本章节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在课程首页,我们设置了课程介绍、教师队伍、教学进度、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实践教学指导等多个教学模块。通过课程介绍和课程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定位、学习目标、重难点等。通过网上授课计划, 以方便学生及时跟上教学进度, 及时预习和复习。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微生物及免疫”知识框架和随时随地学习, 我们准备了全面而丰富的教学资源, 包括教学课件、教学动画、教学录像和教学图片,可实现在线播放, 有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提高学习兴趣。根据教学进度布置课程作业, 有利于学生自主复习和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巩固基础知识, 同时也能将教学效果及时反馈给授课者, 有助于授课者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传授知识―答疑解惑―接受知识的一个互动过程,为了加强师生互动,我们开通了交流论坛和在线答疑。在交流论坛模块, 学生可利用发帖等即时或异步通讯工具与教师交流问题, 同时教师也可发帖进行专题讨论,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利用在线答疑, 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提问,与同学、老师展开激烈的讨论,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学习得以继续和延伸。

二、“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的设计

以网络课程负责人为核心, 课程团队所有教师共同参与“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的建设, 精心准备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以文本、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形式编写教学材料, 努力体现知识内容的经典性和前沿性,吸引学生经常进入网络课程学习。“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是针对医学技术学院护理、助产、药学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网络辅助课程。我们以2014级护理专业(7)~(10)班、2013级康复专业、2013级药学专业学生为主要应用对象,通过网络课程的使用,培养学生与教师的感情, 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 而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 我们要十分注重师生间的互动,通过论坛、答疑讨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 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三、“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的应用情况及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建设, “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知识框架, 包括课程介绍、教师队伍、教学进度、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实践教学指导、参考资料及网络资源链接、课程考核、作业与考试、交流论坛、在线答疑等栏目。 该课程自2014年9月开课以来, 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

“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的开展, 推动了网络技术与“微生物及免疫”课程的整合, 充分调动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 提高了教学质量,问卷调查显示广大学生对本课程满意率达90%以上。

综上所述,“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是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 为学生提供了新颖的学习平台、广泛的学习机会及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

参考文献:

免疫学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免疫学检验 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205-02

对免疫学检验实践教学的改良势在必行,本文就免疫学检验实验课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措施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内容与临床脱节

免疫学检验的试剂、仪器价格比较昂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大多数教学实验内容还停留在验证型的经典免疫学技术,新的免疫学技术仍然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另外,教学所用的实验仪器设备更新速度比较慢、实验室条件相对落后,造成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临床检验工作的需要。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融会贯通,在知识的应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就显得非常薄弱。

(二)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较差

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对学生的兴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先进行讲解和对于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演示,学生简单和被动地对教师的实验过程进行模拟式的操作,这个教学过程直接导致学生的被动式的接受,对于整体实验过程缺少预见性的思考和分析,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使学生失去了对于实验的兴趣。同时,学生亲自操作的过程被缩短和模式化,降低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课缺乏独立的考核体系

免疫学检验的实验课考核缺乏独立和科学的体系,仅仅把实验报告作为最终成绩的辅助,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到课堂,只是在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或者在最后的实验考核时敷衍了事。

二、免疫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1.实验设备的更新和实验内容的改进。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投入下,更新了一批实验设备,并对免疫检验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大大提高了免疫检验的硬件水平,客观上强化了免疫检验实验的教学实力。将一部分临床已经淘汰的非经典实验内容进行删除,同时对一些经典的试验进行组合和优化,形成新的实验项目。如将补体溶血试验与抗体生成细胞检测进行组合,增加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免疫荧光抗体的标记等。让学生直接接触临床检验科常用的检测方法,使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与临床实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增强对课程的整体性认识,既开阔了眼界,又提高了对免疫检验试验的兴趣。

2.实验环节中对于实验前的准备过程,通常是由教师完成的,实验人员直接将实验所需的设备和各种实验试剂准备完毕,整个过程中降低了实验的难度,学生只是简单的通过添加、加热、冷却等操作完成实验,使实验过程缺失了趣味性和科学性,把实验变成了“生产流水线”。同时,实验过程中的等待时间又让学生觉得无事可做,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克服上述弊端,实验教师按照实验内容只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材料和试剂,指导学生自己完成配制和标本采集等实验准备活动。在实验准备中,提醒每组同学合理分工,相互协作,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3.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实验课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让学生明白自己是整个实验的操作者,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每次实验课的实验内容和方法并不写在黑板上,而是在上实验课之前先告诉学生实验的题目,学生自己分组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法。在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将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写在黑板上,并按照自己的设计实际操作。当遇到问题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如课堂上没有完全解决问题,则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查阅文献和资料,在下一次实验课上讲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由教师进行评定。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主要工作是指导和修正,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实验的主体,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并做出决定和处理。讨论的时候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多问学生为什么,让学生自己思考,启发学生联系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直接将结果告诉他们。实验结束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总结整个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让他们明白严谨的实验设计、良好的操作习惯、实验仪器的合理利用都有会对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使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记忆。

4.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电教、幻灯及模拟实验等综合运用于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过程中的等待时间,播放本次实验相关影音视频文件,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找出自己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加深学生对每个实验原理和过程的印象。对于一些没有条件开展的实验内容,可利用虚拟实验软件使学生初步了解实验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验兴趣。

5.我们将《免疫学检验实验》从理论中完全独立成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将每次实验课的实验报告作为平时成绩,与最后的实验考核成绩相加为学生的最终成绩。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每次实验课的实验报告都规定统一的书写格式,每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必须在报告中有所体现,使实验报告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实际操作情况,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记忆的更加深刻,还可有效避免相互抄袭和敷衍了事。在期末,通过统一的实验技能操作考试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考核体系,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6.提高教师素质,完善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好的教师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实验设计、实际操作、结果分析、问题处理,了解整个实验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以不同角度考虑来寻求实验结果。

三、结束语

实验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要按照科学的方法,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拥有其自身特点,使学生更好、更快适应未来的临床实习和工作。

【参考文献】

[1]邓念华,沈富兵,陈曼.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及考核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2):103-104.

[2]凌芸,顾兵,杨瑞霞,蒋理,王芳,黄珮珺,潘世扬.案例式教学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2(01):165-168.

[3]周秀萍,刘志杰,李争鸣,阳大庆,李树平.PBL教学模式在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

(07):886-887.

[4]卞勇华,崔蕾蕾,崔玉宝.双师制在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初步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17):105-106.

[5]邓念华.科研型教学法在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8(18):130-131.

[6]罗红,杨光,孙文平,刘辉.改革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三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02):84-85.

[7]杨大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质量[J].中国民康医学,2009(24):3208-3209.

[8]张霞,王明华.改进本科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02):207-208.

[9]石云,罗萍,郭刚,张卫军,鲁东水,邹全明.创新性设计性实验在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0(22):3511-3513.

[10]李慧玲,邬剑,张吉生,辛华.综合性实验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8(05):70.

[11]唐洁.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讨.中国营养保健,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