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子信息工程的前景

电子信息工程的前景

电子信息工程的前景

电子信息工程的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智慧旅游 电子票务 必要性 标准化体系

引言

智慧旅游来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及其在中国实践的“智慧城市”,即利用移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如何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并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智慧旅游仍然是一个新的命题,因此,如何构建智慧旅游业务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则是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智慧旅游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这些企业借助网络,通过多种渠道向不同人群提供全方位的互动服务(周晓梅,2012;朱珠、张欣,2011)。虽然目前有很多企业和景区都提供了与智慧旅游相关的业务和服务,但主要还是以电子票务为主。电子票务即游客在线购买景区门票,到达景区后,借助于企业研发的电子票务验证平台,利用身份证、二维码等载体来验证游客身份及订单信息,方便游客入园。但结合目前的使用现状,我们发现,电子票务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兼容性不高、操作流程不规范、数据需重复录入、共享性差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尚未构建,这也是目前各地政府部门及景区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加强电子票务的标准化建设刻不容缓。

文献理论综述

(一)标准化体系内涵

标准化体系是一定范围内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标准化体系是一个内在的系统,由国际、国家、行业、企业标准等组成,其构成要素之间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规范相应的产品、过程、服务和管理(L.V.Bertalanffy,1980)。标准是组成标准化体系的基本要素,标准化体系应由多个标准组成,但如果各标准间存在各式各样的重复和冲突,标准化体系内的结构和层次不合理,标准化活动就难以有效进行,必然影响经济和管理工作持续有序进行。从整体上来说,实施标准化战略有利于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开发效率、降低项目成本、保证工作绩效。因此,近年来,标准化体系构建工作受到全球各国政府、行业、企业的重视,在生产、贸易、金融、会计、企业管理等各行各业广泛使用。

(二)标准化体系相关研究成果梳理

目前国内外关于电子票务标准化的研究还不多见,不过旅游标准化的研究已经展开,这些研究成果对本文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Eduardo(1996)通过对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大众旅游发展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指出无论美国还是欧洲品牌效应和标准化的服务在旅游发展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Mihalic.T(2000)在强调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管理对增强旅游竞争力重要性的同时,提出了应加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Font等(2000)系统研究了旅游接待业(酒店)环境标准认证中的问题,指出旅游接待业环境认证需要构建全球标准与国家(或地区)标准两种体系。Vinod Sasidharana等提出在现在环境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国家生态旅游标签、建立标准的评估体系和流程,从而促进旅游业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

国内对于旅游标准化的研究相对国外较晚。彭德成(1997)研究了市场经济对旅游标准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框架思路。王大悟(1997)从构建旅游服务质量体系的原则、结构等角度对我国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进行了系统论述。张向荣(2006)、潘勤奋(2007)等通过分析我国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由此可见,目前针对旅游业的标准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方面,且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方面,而关于其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在物联网、云计算背景下的智慧旅游工程建设问题,重点对电子票务的标准化体系进行剖析,以为各级政府、景区推进旅游信息化时提供决策参考。

智慧旅游中电子票务应用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很多企业和景区都提供了电子票务业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游客旅游观念的改变,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使用电子票务这一应用。通过对提供电子票务业务的相关企业调研发现,电子票务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票务信息类别不统一,不利于共享

目前智慧旅游工程建设往往以同城建设为主,各个景区以及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电子票务信息类别,这种标准的差异,将成为电子票务日后实现异地网络传输共享过程中的障碍,不利于政府、景区等单位及时地对旅游状况进行监控和指导。

(二)电子票务凭证类型多样化,不利于兼容

标准化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同一化,由于游客的使用习惯、消费偏好等不同,应该充分考虑电子票务凭证的多样性,目前主要有身份证、二维码等电子凭证,这就要求电子票务凭证之间彼此的兼容。

(三)游客隐私信息难保障,不利于普及

由于电子票务的购买及验证,需要获取游客信息,如身份证、手机号码等,而这些都属于隐私信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势必会影响到游客对智慧旅游的整体体验。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智慧旅游发展的瓶颈就是电子票务的相关标准化研究与制定。如果不能统一标准,将严重阻碍智慧旅游的普及,不利于政府、景区的监控与指导,不利于在游客中的推广使用,甚至影响旅游产业升级转型进程。

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必要性分析

基于前文分析可知,智慧旅游中的电子票务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针对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的研究还不多见,但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问题刻不容缓。

电子票务的应用不仅方便了游客的出行,同时也能够为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提供相关信息,这些信息能够为以上部门的决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由此可见,电子票务的应用,为游客、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之间搭建起一个信息共享桥梁,如图1所示。如果不构建电子票务的标准化体系,则无法在多个部门之间实行信息共享,也无法为以上部门提供决策信息,因此,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是有其必要性的。

(一)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对游客的影响

游客在互联网上预订电子票务时,需要填写相关个人信息,比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目前各个提供电子票务应用的企业都有各自的一套电子票务填写要求,有的要求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码等,有的则要求填写联系方式等,而各个景区是跟各个企业合作的,这势必会导致一个企业的电子票务只能在其对应的景区应用,而无法在其他景区应用。这种标准的差异,导致游客无法一站式地完成电子票务购买过程,需要在多个企业之间进行切换,势必会影响游客的使用体验,也将成为电子票务日后实现网络传输共享过程中的障碍。

(二)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对景区的影响

电子票务标准化对景区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方便游客进入景区。前文在对电子票务标准化对游客的影响分析中指出,电子票务标准化的实施,使得游客可以一站式地完成电子票务购买过程,无需在进入景区时切换电子票务,则从另一个方面缓解了景区人流积压的问题。二是便于景区对游客进行统计。由于目前电子票务上的信息内容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性导致景区在统计游客信息时需要对信息进行有序化处理,而且某些信息将会缺失,不利于景区全方面地掌握游客信息,而一旦构建了标准化体系,那么电子票务所包含的信息内容是一样的,景区在应用电子票务信息内容时,无需进行有序化处理,而且包含的信息比较全面,能够全面地了解游客信息,为景区未来的经营和推广提供重要的信息。

(三)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对旅游部门的影响

旅游部门可以根据游客统计信息来对其所在城市的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和发展,而电子票务能够很方便地提供游客的个人信息,因此电子票务的应用将为旅游部门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但由于目前各个电子票务的信息内容差异较大,因此并不能很全面深入地对旅游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准确分析。比如需要统计哪个地区的游客对景区感兴趣,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推广,但是目前各个企业提供的电子票务信息内容并无统一标准,有的企业提供的电子票务并不会体现游客来自于哪个地区,这势必会给旅游部门的决策准确性带来一定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因此,旅游部门要想第一时间掌握其所在城市的旅游资源使用现状,必须推动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

(四)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对交通部门的影响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节假日期间出去旅游,这势必会给旅游目的地所在城市带来交通压力,尤其是五一、国庆黄金节假日,随着自驾游热度的上升,大量游客会选择自驾游方式涌入旅游目的地,对城市的交通,特别是旅游景点周边交通产生不小的压力。如果交通部门能够提前了解本城市游客数量、游客偏好的景点、游客来源城市、游客交通工具选择等问题,将能够有效帮助交通部门提前做好应急措施,缓解交通压力,方便游客和城市居民出行,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通过电子票务信息来获取,由此可见,电子票务的标准化制定对于交通部门至关重要,如果不标准化,则无法全面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框架结构

基于前文分析可知,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对于游客、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有着重要的影响,电子票务能否为以上各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主要取决于电子票务在信息载体、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存储三个方面的标准化制定,具体如图2所示。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剖析关键问题并加以解决,研究主要障碍并加以排除,以推进我国智慧旅游工程建设的发展。

(一)信息载体标准

本文所研究的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结构目标是帮助企业、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更加容易、更加广泛地共享资源。标准化体系将使以上不同的主体之间能够互操作和共享信息。由于电子票务的信息共享需要借助于互联网实现,可以理解为网络资源共享,针对网络资源共享的标准化制定,国内外已经做了很多尝试,如欧盟的电子文献交换EDIL,国内的上海地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建设标准等,其中涉及共享内容、应用数据库等各类子标准化,这些都为本文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标准化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同一化,在制定电子票务信息载体标准化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游客的使用习惯,这样才能设计出比较全面而又有针对性的标准化体系结构。

(二)信息资源共享标准

本文研究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结构的目标是帮助企业、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更加容易、更加广泛地共享资源。标准化体系将使以上不同的主体之间能够互操作和共享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讲,电子票务信息资源共享标准也可以理解为网络资源共享标准,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已经做了很多尝试,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欧洲广泛采用ISO ILL协议来开展网络资源共享,如由欧盟资助的互借开放系统网络、电子文献交换EDIL等标准化项目。我国上海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思路是通过制定信息共享标准来构建图书馆利用共同体,一方面,将上海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中心打造成上海地区的图书馆共同利用的网络中心;另一方面,以已经开通的上海高校虚拟图书馆系统为基础,进一步强化成为一个全市的跨系统的图书馆利用共同体。国内外已制定的网络资源共享标准能够为本文设计电子票务标准化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具体说来,电子票务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设计应包括四个方面,即需要对电子票务所包含的内容、系统所应用的数据库设计、共享过程所要求的软硬件系统、共享资源管理进行规范。

(三)信息资源存储标准

电子票务是加载、呈现、利用信息的载体,同时,它也是海量信息提供源,只有把海量电子票务中的信息聚集起来,才能对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的决策提供辅助参考作用,但是这些信息如果不能很好的存储,便将无法发挥其应用价值。虽然动态更新速度快,但是这一优点对于信息的历史存储而言却是不利的。

为了更好地保证电子票务共享数据的安全和质量,需要对其存储格式、类型、所应用的软硬件系统、存储管理方式等进行标准化制定,如果不对其进行标准化制定,势必会严重影响到电子票务共享数据的稳定性,最终导致共享数据的应用价值无法发挥,而且有可能面临一系列的诸如法律、经济等问题。为此,研究并制定电子票务存储标准是一项重要任务。

结论

本文对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电子票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知,标准化体系构建对于电子票务能否给景区、旅游以及交通等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在先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信息载体、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储存三个方面对电子票务的标准化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涉及载体、内容、格式、数据库、系统软硬件方面的标准化构建,本文只是从宏观上说明了标准化体系构建的各方面因素,在后续的研究中,将从微观上对各个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赢在中国[EB/OL].http:///innovation/cn/think/downloads/ smart_China.pdf,2009.2

2.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的城市在中国[EB/OL].http:///cn/services/bcs. Iibv,2009.2

3.杨清霞.怎样迈向智慧城市[J].决策,2009(12)

4.张凌云,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27(5)

5.周晓梅.电子门票在旅游景区的应用与管理[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

6.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2011,13(6)

7.L.V.Bertalanffy. General Principles for the basi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ystems engineering theory,1980

8.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中国标准出版社,1991

9.Eduardo, Tourism Policy: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J].Tourism Management,1996,17(6)

10.Mihalic, 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a tourist destination: a factor of tourism competitivenes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1)

11.Font,Xavier, Environmental certification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rogress, process and prospec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23(3)

12.彭德成.市场经济与旅游标准化工作[J].旅游学刊,1997(3)

13.王大悟.中国旅游服务标准化研究[J].旅游学刊,1997(2)

电子信息工程的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发展;措施

电子信息工程作为新世纪的产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电子信息工程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应该研究电子信息工程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现状,寻找电子信息工程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现存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措施,使电子信息工程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

一、 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个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以及电子信息处理的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行业逐渐影响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机、电脑,还是在忙碌的工作中使用的内部网络体系,都是电子信息工程的产物。可见,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中的必需品,影响现代社会的发展前景。虽然电子信息工程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深远,但是,电子信息工程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及时的改正。目前,电子信息工程缺乏专业化的人才。正所谓,21世纪最需要的就是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化人才数量少,将严重影响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资金投入力度小也是电子信息工程在发展中的弊端。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电子信息工程无法义无反顾的创新,没有新颖的创新成果,自然就影响电子信息工程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前景。电子信息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弊端,需要我们努力发现,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完善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使电子信息工程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可以影响更多人的生活状态。

二、 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一) 加大电子信息工程的资金投入

为了使电子信息产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应该大力提升技术研发手段,在创新的过程中,提高其科学技术含量。但是,电子信息工程的资金投入少,是电子信息工程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弊端。在电子信息产品创新与研发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作为产品研发的保障,将严重影响电子信息产品的应用能力。面对电子信息工程资金投入少的现象,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从政府政策支持与政府资金支持两方面,改变其发展缓慢的现状。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可以扩宽电子信息工程的融资途径,使其可以在不同领域中筹集更多的发展资金。在资金支持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对电子信息工程的资金投入,用实质性的力量促进电子工程的科技研发,使电子工程行业可以在创新的过程中,建立核心技术,引领社会发展。在资金力量的支持下,电子信息工程可以创造出更多新颖的科技成果,促进其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

(二) 培养专业化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

21世纪最需要的就是人才,人才可以影响社会的发展。目前,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中,缺少专业化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面对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稀少的弊端,应该尽快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电子信息工程平稳、健康的发展。首先,学校应该加大电子信息工程的人才培养力度,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可以通过真正的实践操作,增加自己研究电子信息产品的能力。其次,应该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人员的自我提升意识,使其可以主动的学习电子信息工程知识,研究电子信息工程的产品。最后,电子信息行业应该为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的工作人员提供发展的机会,利用固定的时间,为优秀的电子信息工程人员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使其学习国外的发展技术,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专业化人才培养对社会电子信息工程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影响社会的发展那水平。社会应该重视人才培养的问题,努力增加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数量。

(三) 改善电子信息工程的市场环境

盗版产品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状态。由于电子信息工程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弱,导致社会市场经济中出现了大量盗版的电子信息产品。这种盗版的电子信息产品,较正版的电子信息产品要便宜很多,在销售的过程中,严重影响了正版商品的销售量,阻碍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而且,盗版电子信息商品在质量上无法得到保证,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状况。面对盗版流入市场的现象,政府应该加大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利用明确的管理制度约束生产盗版电子信息产品人员的行为,并明确标示出一旦生产盗版电子信息产品,将会遭受到法律的制裁。杜绝盗版商品流入市场,可以改善市场环境,使电子信息工程在广阔的市场中拥有良性的发展空间。并且,杜绝盗版电子商品,还可以激发行业中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利用自己的工作热情,研究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电子信息产品。为了促进电子信息工程在社会中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应该重视对整体市场环境的改善,从发展根源做起,杜绝盗版。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已经逐渐的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状态。为了促进电子信息工程在现代社会中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应该重视电子信息工程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完善电子信息工程产业。

参考文献:

[1] 韩樟根. 试析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0)

电子信息工程的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 科学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应用

一、电子信息工程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概念

(一)电子信息工程的概念

电子信息工程主要是指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和处理的一种新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有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建立以及电子设备信息系统的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项系统化的信息工程,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涵盖的范围比较宽广,例如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随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广泛运用,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推动了网络、手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优质的服务,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换句话来说,现在人们所使用的网络、无线通信设备、有线通信设备等,都属于电子信息工程的范畴,可以说电子信息工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概念

计算机发明于上世纪,并逐步成为人们利用和处理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已成为一门新型的专业和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有着十分特殊的存在意义。从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程度、内在联系、性质这三方面上来说,计算计算科学专业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理论、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工智能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不断的改革和革新,这不仅仅体现在电子设备的变化上,还体现在开发软件的不断丰富上。计算机发展主要经历有四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科学技术还会与其他技术结合,从而形成新的技术。

计算机网络主要是指通过网络协议的联系,将地球上相互分散独立的计算机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网络,从而实现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的目的,因此被广泛地运用在通过双绞线、光纤、微波、电缆、载波、通信卫星等的连接传播中。

二、电子信息工程的特点

(一)便捷性

电子信息工程最大的特点便是具有便捷性。电子信息工程对于信息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利用硬件设备和系统命令而实现的,因此与其他信息工程相比,其能够处理的信息更多,而这充分说明了电子信息工程的便捷性。与人的大脑相比,电子信息工程处理信息的数量更多、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并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硬件设备得到了快速的更新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处理信息的效率也在不断地提高,从而使得电子信息工程越来越便捷。

(二)准确率高

电子信息工程具有准确率高的特点。电子信息工程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检查处理结果命令的设置,对监控信息处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实现的,从而为电子信息工程处理信息的准确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保障条件。与电子监控信息处理的过程和结果相比而言,人工监控信息不仅增加了整个监控过程的复杂程度,提高了难度,而且还无法充分保障处理结果的正确率,且难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即使是进行及时修改处理后,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正确性,给信息使用者带来极大的不便。

(三)覆盖面广

电子信息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从目前来看,电子信息工程的最大功能便是对信息的处理和运用功能,无论是何种行业,都无法离开信息的处理和运用。目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正处于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对信息资源的需求都呈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电子信息工程在各个行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并同时成为各个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信息处理手段。

(四)发展速度快

电子信息工程除了具备便捷性、准确率高、覆盖面广的特点以外,还具有发展速度快的特点。现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在无线网络这一方面,发展速度更快,计算水平更高。电子信息工程在计算网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此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

三、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通信工程中的运用

电子通信工程主要包括有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传递。在时代信息化的背景下,人们不仅仅扮演着信息的接收者角色,同时也还扮演着信息的生产者角色,因此对于信息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要求信息传递及时性的同时,还要求信息传输的完整性。而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这两点要求。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之中,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这样不仅可以优化信息,而且还可以提高信息的网络化,通过签订网络协议,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需要传递或者正在传递的各种独立分散的信息全部集中在一起,充分发挥传递作用,将信息在覆盖的范围内进行运载。例如,在电子信息工程中利用广域网技术的时候,可以保持通信领域信息传递的稳定性,由于信息传递的介质是光纤和电缆,因此可以将不同的信号在传递过程中形成传递渠道。广域网技术具有操作性好、传输性能高、抗干扰化强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地运用于生活和工作之中。

信息的连接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中的链路和结点,结点是信息接收空间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促使信息能够快速的传递到集中器之中,以此实现对信息接收的合理控制。电子信息工程在接收信息过程之中,要求信息必须具有准确性和稳定性,不得发生信息遗漏或者延迟的现象。在信息接收的时候,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信息的类型加以区分,同时还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保证信息接收的严密性。在电子信息工程中,信息处理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由于电子信息工程所需要处理的信息量非常巨大,在保证准确性和及时性的要求下,电子信息工程一定会和网络相连接,这必然会受到网络系统的冲击,这时信息处理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信息的处理进行约束,例如防火墙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的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云;智慧景区;电子商务平台;体系构建

1、引言

由于电子商务平台具有跨越地域、时空的便利性以及广泛的传播性,使得电子商务平台在我国智慧旅游景区建设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旅游电子商务是指旅游企业利用互联网及通信技术,实现旅游企业的产品及服务通过电子化进行经营和管理。目前国内旅游市场逐年增加,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也将随之成为未来旅游发展重要的平台,为旅游景区构建全面友好的旅游服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拓展旅游产品销售渠道和缩短交易周期等提供了技术支撑。建立景区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展景区的门票、餐饮、酒店、导游服务和旅游线路等产品的在线咨询和预订,利用网上预先交易的数据,景区可以提前合理安排餐饮原材料、车辆、人员等相关资源,减少景区服务的盲目性,提高景区服务的针对性,进一步保障景区的安全有序。

目前,我国智慧景区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有景区自建自营、第三方运营和政府成立的综合旅游网站平台等三种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景区电子商务平台逐渐向综合服务一体化、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方向发展,全面满足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的需求。鉴于此,本文在分析智慧景区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旅游景区云电子商务平台的主要特征,并基于旅游云构建了景区电子商务平台架构体系,最后对智慧景区实现旅游云电商平台的数据存储、数据接口规范、数据安全等关键技术做了深入探讨,该研究成果对我国旅游景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2、智慧景区云电子商务平台的主要特征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按照服务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旅游云平台提供的是一个海量旅游信息处理、信息交互和服务的平台,用户无需考虑终端的运算能力、存储能力、负载能力等问题,这些工作都将由云平台来完成,以实现资源共享和网络协同工作,从而极大地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和平台运行效率,直接影响着用户体验。基于旅游云构建的电子商务平台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虚拟化。云计算将传统的计算、网络和存储资源通过提供虚拟化、容错和并行处理的软件,转化成可以弹性伸缩的服务。

(2)弹性伸缩。云计算运用网络整合众多的计算机资源,构成技术存储模式,实现多种功能,包括并行计算、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分布式存储等。

(3)提高工作效率。与原有的工作站单独计算的模式相比,云计算模式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实现效率的提升。

(4)资源使用计量。云计算的服务是可计量的,付费标准是根据用户的用量收费。在存储和网络宽带技术中,已广泛使用了这种即付即用的方式。

(5)按需自助服务。云计算具有规模大、用户多、安全可靠性高的特点。

(6)经济性。在达到同样性能的前提下,组建一个超级计算机所消耗的资金很多,而云计算通过采用大量商业机组成集群的方式,所需要的费用与之相比要少很多。

3、旅游云电子商务平台总体架构设计及关键技术

3.1 总体架构设计

构建一套智慧景区旅游云电子商务平台,主要由企业资源管理、零售业务处理、移动环境下的旅游业务处理、核心订单业务处理、旅行社团队及大客户业务处理五个子系统组成,实现了旅游产品的在线交易和旅游规划、资源、业务的一体化管理。一方面通过提供多种服务方式,满足游客全程动态旅游信息服务需求,增强游客体验,提高游客满意度、舒适度,提升旅游景区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通过该平台的建设,整合旅游信息资源,拓展景区周边中小企业的营销渠道,延伸旅游产业链,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智慧景区旅游云电子商务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该平台的主要技术难点为多线程宽松加锁机制达到终端高并发和大容量数据的安全可靠接入,另外采用语音技术实现了移动互联网语音交互旅游服务平台,还通过优化路由机制,提高了旅游云信息的分发与存储效率。

3.2 旅游云电子商务平台系统架构图

基于旅游云的景区电子商务管理平台是由景区门禁系统、餐饮住宿系统、投诉处理系统、旅游咨询系统、交通管理系统、景区监控系统、营销系统等应用系统集成构建的。根据系统平台所采集集成的数据,为景区经营管理制定相应的营销流程、销售流程、服务流程,然后实施整个活动,最后将活动中产生的数据、信息记录到数据仓库中,并且可以直接运用到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中。

3.3 智慧景区旅游云电子商务平台关键技术

3.3.1 旅游云电子商务平台大数据采集技术

主要是通过手工数据采集或动态数据采集方式,将组织所需的数据从下级统一采集到组织统一数据库中,并为组织的核心业务系统(旅游云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统一、集中的存储服务。统一考虑,避免各个业务系统重复建设存储系统。并将多个专业系统的数据经过抽取进行整合,存储到整合数据库中,通过整合加工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为更深入的数据分析及数据共享提供支持。

3.3.2 旅游云电子商务平台数据信息存储备份技术

基于旅游云的存储备份系统是由存储设备、网络设备、集群中间件、虚拟服务器、业务管理、公用访问接口以及相应协议标准等多个部件协同作用共同组成的复杂系统。各部分以存储设备为核心,通过应用软件来对外提供数据存储服务。根据各部分逻辑功能的不同,基于云存储的在线备份系统由存储资源层、资源配置层、运行管理层、业务接口层四部分组成。数据安全通过层间加密和认证保证,达到数据不可抵赖性、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存储备份分层结构图如图3所示。

3.3.3 旅游云电子商务平台数据接口规范

依托旅游景区一体化基础旅游云架构,建设采用SAAS模式、面向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开放的旅游开发平台。并确定旅游数据模型,确定数据采集规范,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数据采集规范;规范旅游云端数据信息存储、备份规范,解决互联网及终端服务平台的无缝接入关键技术,实现目的地景区资源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集成应用,并且和原有互联网数据系统互连互通,目的地一体化营销服务平台对接和支撑,多媒体信息移动平台展示、消息推送、移动导航在旅游行业整合应用,多平台终端系统数据同步和标准兼容技术,移动设备和PC设备的移动订单业务流转处理,基于位置兴趣点搜索技术等。

3.3.4 旅游云电子商务平台数据分析可视化技术

对数据库中的周期数据及信息交换提供的在线数据进行深加工处理。信息分析提供了统一的商业智能软件工具(BI及报表),不但支持综合信息平台的决策功能开发,也是其它信息系统的决策功能的统一开发平台。通过可视化技术可将组织关键指标数据在平台上清晰直观地展示出来,并能根据指标、时间、组织结构(管理职能)生成三类报表,还可以在查询时任意组合指标(受数据权限控制),生成满足不同要求的报表。形成智慧旅游景区景点信息展示的窗口,来满足游客及相关人员的信息查询与共享需求。

4、结论

通过智慧景区旅游云电子商务平台系统的应用,充分发挥旅游云系统的系统安全、稳定、可靠,为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适应旅游发展现状,旅游行业迫切需要解决落地问题,推动产业升级和业态调整,降低行业管理和行业运营成本,开展旅游云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有助于提升行业管理和行业运营效率,改善旅游行业信息、资金效能,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创新性地解决了旅游服务中存在的不足,也为旅游景区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王倩,潘郁.云计算平台下的电子商务[J].电子商务,2009(11).

[2]韩学伟.基于旅游云的景区户外安全救援体系的构建[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5,22(6):104-108,115.

[3]林德荣,郭晓琳.旅游电子商务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8,23(12):87-92.

[4]况湘玲,严鹏等.基于CRM的武当山旅游电子商务系统方案设计[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1,25(2): 67-70.

[5]王平平.智慧旅游云平台需求及总体架构研究[J].电信科学,2014,11: 013.

[6]周相兵,马洪江等.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旅游云构架模式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0(2): 79-86.

[7]杨健,杨邓奇等.基于云计算的移动智能旅游导览系统[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12(10): 14-18.

[8]谢福伟,梁昌勇.基于云计算的景区数据仓库应用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4,9: 198-201.

[9]吴英照.海南省旅游电子商务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3,429(7):209-210.

[10]吴卫华.云计算环境下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11,30(5):148-151.

电子信息工程的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电子类专业;物联网

作者简介:胡海根(1977-),男,江西丰城人,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李光辉(1970-),男,湖南资兴人,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浙江?临安?311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农林大学教改项目(YB1125,ZC1128)、浙江农林大学“电路分析”精品课程(201014)、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课程建设专项”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51-02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业领域的科技水平迅速提高,诸如精准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无损检测技术以及从数字农业到感知农业等,无不从广度和深度上体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为此,如何依托农林大学强大的农林学科特色背景,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电子信息科技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和智力技能型人才,是高等农林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本文主要以浙江农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探讨浙江农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增设嵌入式系统专业方向、并加强其课程体系改革的问题。

一、农林院校的特色

农林院校大多以农业和生物科学作为它的独特专长。林业科学、植物科学、食品科学、生物科学以及园林园艺等学科,是近现代以来形成的比较明显优势的特色学科。[1]而作为“非主流”的其他学科,则是各高校出于对自身发展的考虑,调整了自身的发展思路,把学科建设延伸到理工、经济、管理以及人文社科等门类。例如,浙江农林大学经过五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经成为一所以农林为特色,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重点建设大学。其他“非主流”学科则自然成为了“配角”,服务于传统的优势学科。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非常迅猛,“非主流”学科,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作用日益显现,例如:精准农业中GPS、GIS、实时信息的采集处理等都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工厂化农业中的信息采集处理及控制也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挑战。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大多承袭于传统工科院校的相关专业,与现代农业技术的需求严重脱节,没有很好地依托农林大学自身强大的学科特色背景。

二、电子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基于物联网的“感知农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的需要,人们利用WLAN、Wi-Fi、Wi-Max、WSN、UWB、ZigBee、Blue Tooth、RFID等智能传感信息设备实现了物物相连,并由此催生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物联网能按约定的异构互联协议,把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农业病虫害监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等各环节与互联网相连,并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生产、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目的。例如:浙江农林大学参与的绿野千传(GreenOrbs)则是诸类成功的应用案例。

2.基于实时控制的设施农业及其装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施种植、设施养殖的农产品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为设施农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如: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主要用于灌溉、耕作作业、果实收获、畜牧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包括农业机器人),农产品加工自动化控制及农业生产工厂化(智能温室);畜牧生产的自动控制可优化饲料配方,自动调节动物生产环境。

3.基于农林产品的检测技术及其仪器仪表

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农产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体健康,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农林产品的品质与安全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类检测技术及其仪器仪表不断涌现出来,如:木材检测技术、水果无损检测技术等。

三、电子类专业应体现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这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2]目前我国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实现现代化农业,摆脱传统农业束缚的进程中,农业电子信息技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此,作为农林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突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依托农林大学强大的农林学科背景,在培育电子信息科技人才方面必然会独具特色。

四、依托农林高校的学科特色,制定与其优势学科相适应的专业方向与培养方案

目前,大多数农林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计划几乎沿袭工科高校的相关专业,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工科院校的基本一致,没有充分依托农林高校的学科特色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往往造成学生就业困难与农业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尴尬境地。一方面,农林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就业先天受到“歧视”,无法与工科院校的同类专业“同台竞技”;另一方面,造成与现代农业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为解决这一现状,农林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应适应现代农业领域需要,笔者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以科研创建培养特色,探索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源泉,推动了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与高新技术的产生。”这是在广东科协论坛第十四期专题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匡廷云作了“学科交叉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的专题报告,以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例阐述了多学科结合的重要性。2011年,由我校和清华大学牵头,包括香港科技大学、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共同参与建设的“低碳与物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就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个成功案例。在开展碳汇研究中,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大范围布设测量、异步与同步共融、连续观测统计、人类难及区域、少人工或无人工等碳汇计量和监测中影响数据科学、精确等方面的问题。

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标志着林学、生态学与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交叉融合,这也是我校科研的特色之一。众所周知,教学和科研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科研与教学并进、以科研带动教学,有利于实现现代教育理论所提倡的研究性教与学,使研究性教与学变得切实可行。例如,特别是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开设科研方向的选修课等形式,可使毕业生在科研方向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把相关的农学、林学知识和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电子信息技术与农林学科背景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教学的各环节,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校从2008年就开始启动基于林业领域知识的信息技术应用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林业信息化定制班”培养方案,以培养即懂林业业务又懂电子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受到浙江省各地林业局的热烈欢迎,定制班的建立即能解决当前的人才急需,又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注重交叉学科特色,在专业教师队伍专业背景选择、课程体系设置、研究方向选定等方面要注重交叉学科的比例。

2.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增设嵌入式系统方向

近年来,随着智能农业、精准农业、感知农业的发展,嵌入式系统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功耗小,其功能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嵌入式系统在现代农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嵌入式系统可以将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实现现代化的“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甚至,在物联网这一综合性技术中,嵌入式系统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无论是智能传感器,无线网络还是计算机技术中信息显示和处理都包含了大量嵌入式技术和应用。[3]为此,嵌入式系统将成为农林院校进行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

嵌入式系统从学科上,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等众多领域;在系统的架构上涉及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嵌入式微处理器、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底层驱动等技术,因此,靠一两门课程难以讲授其方方面面。[4]而目前,以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仅开设了“高级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以及“DSP技术及应用”等嵌入式系统的相关课程,完全是偏硬件的一些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还不能构成嵌入式系统方向的有效支撑。嵌入式系统本身是一个软硬件系统,强调的是软硬件系统协同设计。因此过分强调硬件系统或是软件系统都有失偏颇。为此必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不仅仅要考虑传统的硬件系统知识,同时还须安排大量的嵌入式软件系统的内容,包括嵌入式系统高级C 语言、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嵌入式程序设计等内容。

3.探索积极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激励个性化学习与创新精神

工程实践能力应是应用性较强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教学内容和实施措施方面,适当考虑多样性和灵活性,针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将实验、实训课程分为三个环节。例如,第一为基本训练环节;第二为综合训练环节;第三为自由选题环节。第一和第二环节主要针对大部分学生,帮助他们完成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第三环节主要针对有兴趣继续往深度和难度发展的同学,由学生自由选题,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合的训练方式、数量和难度,自主安排学习进程,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同时,积极利用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放实验性项目”以及教师科研项目等课外实践教学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例如,根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生产科研单位对大学生技能与工艺知识的需求,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生在电路设计、制作、调试与工艺方面的能力培养,在必要时开设相应专题辅导班。总之,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措施,充分发掘和培养同学的综合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尖子学生。

4.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与效果

经过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近年来的实施与不断实践,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成果丰硕。例如:五年来,大学生学科竞赛共获得国家二等奖以上者9项,其中,包括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金奖1项,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2项,ACM程序设计全国邀请赛二等奖1项,全国嵌入式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机器人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电子专业人才技能与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另外获得省级特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5项,省级二等奖12项。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如何在不破坏木材的前提下检测出木材内部情况,以更好保护木质古建筑?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李光辉教授指导孙林飞、刘凯等在校本科生研发的“木材无损检测仪”,解决了这一木材研究领域的难题,并成功地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2010年8月,他们带着发明的木材无损检测仪,为故宫和天安门的木柱和木质结构建筑,成功地进行了检测,效果非常理想。

五、结语

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分析了农林院校的学科特色以及在大农业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探索了现代农业领域中的电子信息结合点,并结合我校的学科布局、科研特色及成功案例,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阐述了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今后的建设方向。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突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依托我校强大的农林学科背景,逐渐培育我校特有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铁风莲.农业院校电子通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08,(2):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