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生感悟短语

人生感悟短语

人生感悟短语

人生感悟短语范文第1篇

于是,我便用消极的眼光看待人生,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戏,我们都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戏中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纯属虚构而已,有些事根本不用太在意.然而,当我看到一些本来可大有作为的人因游戏人生而沦落时,我醒悟了.人生并非是一场戏,对于它,我们必须小心地,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人生道路上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正好锻炼我们坚强的意志力;如果我们不畏艰难,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目标,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的话,那么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

奋斗的人生,就像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永远照亮在人们的心中!毛泽东,周恩来他们不正是如此吗?因此,我改正了以前对人生错误的看法,并感悟到:当你再用消极的眼光看待人生,人生就会报复你对它的蔑视......

人的一生,不一定要活得风风光光,但一定要乘风破浪!让我们共同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用心去体会人生的真谛,用心去感悟人生的含义......

人生感悟短语范文第2篇

2、小雪节气,悄悄来到,让烦恼冰封,把忧愁雪藏,开心瞬间雪崩,好运时刻滑行。祝你财运滚滚,幸福如雪花一样,永远纯洁美丽!

3、把祝福送上云端,希望飘下朵朵幸福雪,带给你无限的欢乐,把问候送上去端,希望降下片片如意雪,还给你无限的好运,小雪节气到,愿你开心每一天,快乐每秒。

4、下雪了下雪了,烦恼悄悄溜跑,忧愁深深埋掉,开心瞬间崩发,好运时刻围绕,钞票如梅花鲜艳盛开,事业如西北风呼呼刮来,友情如天地一片洁白,幸福如雪花漫天飞舞。朋友,小雪节快乐!

5、小雪节气来到,美丽雪花飞舞,衷心祝愿传递,祝福朋友甜蜜,事业遍地开花,前程锦上添花,心情怒放如花,生活簇锦团花,爱情火树银花,好运步步莲花!小雪快乐!

6、雪,漫于这雪的世界,心已温和孤独离远。采几束雪花,温和这薄绵的冰隔。掌心流逝,飞扬思绪如同这雪花凝成我的思念下雪了,先是小朵小朵的雪花,柳絮般轻轻地飘扬;然后越下越大,一阵紧似一阵。

7、漫步于宁静的雪地,似乎屏息海洋深处,人感到自己在下潜。当你走向空旷的雪野,突然寻到了世界的尺度:自己的脚步。

8、窗外飞舞着雪花,像千百只蝴蝶似的扑向窗玻璃,在玻璃上调皮地撞一下,又翩翩地飞向一旁。

9、雪,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一般的雪在空中舞,在随风飞。

人生感悟短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 缺口教学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缺口教学试图从新的视野与角度,对这一课题作点探索。笔者结合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自己对缺口教学的认识与做法:

一、缺口教学的理论依据

所谓“缺口教学”,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有关学习性质等科学理论,通过设制学习缺口,调动学生的趋好心理和完形行为,促使其在自我补缺的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

1.“木桶”理论依据——这是缺口教学的目的依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可以形象地比拟为一只口沿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教学中欲使“存水量”趋于最大值,必须想办法使木桶上的短板变长。由几何形体上的相似性,反映出了结构功能上的相似原理。据此,我们的着眼点应放在“短板”上。那么,学生的短项在哪里呢?中国学生在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短了一大截。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关键是要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上下功夫。

2.人文性理论依据——这是缺口教学的主体依据。缺口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自我发展组织活动,是人文性在教学中的体现,闪烁着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

3.学习性质理论依据——这是缺口教学的切入依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疑是提高其智能,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因素。德国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活的有机体能够与动的环境保持平衡,即“同形”,当有机体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这个“形”就出现某些“缺口”或“缺陷”,脑的活动便有一种渡过“缺口”、弥补“缺陷”、“完结”图形的倾向,即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尽可能看见“好形”或“完形”的倾向。这种填补“缺陷”的活动就是学习。这一关于学习性质的理论,深刻阐明了人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启发我们:如能成功地制造较多的“缺口”、“缺陷”,就能大大激发人脑的能动性,强化教学的主体性,而教学走认知边缘,便是“缺口”、“缺陷”的有意制造。

二、选择多种教学方式实现缺口教学

缺口教学操作起来还有一个方法问题。“缺口”本是指物体边沿上缺掉一块而形成的空隙。据此选择教学实现缺口教学,不失为一个恰当的途径和巧妙的方法。

教学如何具体操作需要不断总结归纳。目前,国内淡化概念教学的做法,是对国外教学经验的一种借鉴。此外,还可从以下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挖掘教学本身的艺术潜力。

通过教学的切入,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切入,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展开,是缺口教学有无效率、有无艺术性的关键之一。切入无定法,但缺口教学要求切入点的选择与确定遵循这么一个原则和规律,那就是能够以点带面,通过牵动某个认知点而带出学生的思索面。例如:在教《出师表》一文时,有教师从比较角度切入,在黑板上列出了三个主要人物的生卒年份和大事记的表格,学生一目了然,顿时议论开来。教室成了积极思考的王国。有教师从结构角度切入,提问“自叙生平”一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把学生直接引入了对作者撰“表”的目的与意图的探讨。有教师从词句角度切入,拎出几个关键词语,把作者的情感扔给学生去理解。切入的角度当然不止以上三种。如从悬念切入,教师提出关键性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这也是引出学生思维面的好办法。

人生感悟短语范文第4篇

汉语是一种表意的语言,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遇此情况教师如果搞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都不见了。究其实质就是教师在以自己的思想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针对这一情况,“感悟”便显得尤为重要。

“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汉语言自身的“偏重文理,略于形式”的特点就决定了“感悟”应作为理解语言的目标和手段。

一、“读”而悟之—学会感悟。

重视感悟体验有利于语感的培养。语感是一种直觉的语言思维现象,是人头脑中深层言语结构水平的“外化”表现,是在长期的阅读活动和规范的语言训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的综合能力。在课文教学中启发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有所触动,使课文的语言、情感、文字在学生心中沉淀,久而久之形成文化基础,形成思想意识,学生的语感将会变得更加敏锐。

感悟必须以充分地“读”为前提。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则能悟”。都是强调了“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正如前苏联理论家卢那察乐斯所说:“许多隐蔽的美,无究无尽的艺术想象,一切心理上的微妙都是在那种对文字作品朗读的高度中弄明白的。”因此在每一节课上,我们应该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第四册中的《穿山甲问路》,是一则童话故事,写小穿山甲在雨林中迷了路,多次问路都没有结果,最后在小溪流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观察辨别,终于找到了要走的路。学生似乎很容易理解,但要准确感悟出:“路就在自己脚下”的含义还是较难的。教师引生入境,以“读”促“悟”,启发学生在练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像,进入童话世界,领悟课文情境。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小穿山甲迷路、问路时的情态。同时了解小松鼠、老葛藤、织布鸟们所走的“路”和它们活动(或生长)的方式。再让学生根据小溪流自身的重点,认真思考、理解“我总是在探索中前进”和“路在自己脚下”的意思。最后抓住静下心来“观察”、“辨别”、“找到”等词语,明白小穿山甲是靠自己大胆“探索”,从自己的“脚下”找到自己要走的路的。而这,也正是小穿山甲听了小溪流的话“忽然明白了什么”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孩子所理解的含义应该是不一样的,似乎清楚,却又朦胧,给学生的思维留有一些空间,在其以后的人生中,也许会用不同的理解去填满它,这就是“读而悟之”的妙之所在。

二、册繁就简—保证感悟。

重视感悟体验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现代学习活动不仅着眼于如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注重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体验,积累有益的经验,实现经验的再创造。加强感悟体验,可使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加速,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

语文课应该做到: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感知性读;细读课文时,指导性读;最后鉴赏性读。大部分时间应始终围绕一个“读”字。因此看来,学生能否读好,能否去“感悟”,关键看老师如何册繁就简地“精”讲。重点处点拨,点到即止,留给学生充足的感悟时间。

在教学《“黑板”跑了》这课时,老师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来改变一下以往一段一段细读地方法,请小朋友自己细读整篇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与大家讨论的。”学生读了一段时间后,纷纷举手,有的说:“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安培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有的说:“我知道:安培是一百六十多年前的人。”有的说:“我知道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还有的说:“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黑板’跑了中的‘黑板’不是真的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安培会把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当作黑板呢?他难道看不到马车的车轮吗?”老师说:“你提的问题很好,你非常动脑筋。有谁能回答他的问题吗?”这时没有学生举手回答,老师说:“请小朋友再细细地把课文的第2、3、4自然段读读,想信大家会知道答案的。”学生又读了一段时间后,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有的说:“因为安培正在思考一道数学题,他对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的车辆都好像没有看见,马车的车轮就更不会看见了。”有的说:“因为他需要找个地方来计算一下才行,他在聚精会神地演算,眼里只有‘黑板’,没有马车的车轮。”……在这里,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读书、思考、讨论、感悟,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得到了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恰到好处。转贴于

高林生老师曾经这样说道:“最高明的雕塑家,是把石块多余的一部分恰到好处地凿掉。最好的老师理所当然的是那些册繁就简,为孩子的成长指明捷径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知,课堂繁琐讲解的减少,就是学生入境体验、进行感悟时间的增加。

三、学会做人—升华感悟。

重视感悟体验有利于对作者情感的体会。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所着力的是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去积极参与作品的再创造。学生边读边思,毫无拘束地畅谈心得,将自己的领悟都表达出来,这些心得和感悟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和体验,都是与课文情感相碰撞产生的火花。

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教学如不能让学生得到人生的感悟,那么这种教学便是苍白无力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教材中都得到了体现,应让学生在读中去感知、感爱、感悟、感染,直到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悟则能化”。

从《母亲的恩情》中感悟伟大的母爱;从《劈山救母》中感悟孝心;从《“闪光的金子”》中感悟助人的乐趣;从《学棋》中感悟学习要专心致志;从《一株紫丁香》中感悟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从《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中感悟周总理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以及孩子们对革命前辈的热爱之情……

人生感悟短语范文第5篇

一、用美术促感悟

有的课文是写景的,文中词语优美,景色怡人。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美术手段让学生把文中的景色再现出来。如《荷花》一课,第二、三两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荷花的美丽。在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后,问学生:你们想把这些荷花再现出来吗?学生先自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自选一种姿势的荷花,画一画、剪一剪,并准备贴到黑板上,有什么困难可以同位协作解决。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展示,指名上去贴画的时候,要求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画或剪的荷花。如:“我是盛开的荷花。”“我是含苞待放的荷花。”……同时议一议:荷叶和荷花该怎样贴呢?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自己的交流粘贴,能进一步明白荷叶应贴得紧一些,并贴在荷花下面,荷花要有高有低,以此来加深理解“挨挨挤挤”、“冒”、“活的画”的意思。对这些重难点语句的感悟,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荷花的美,并受到美的熏陶。

二、用替换促感悟

对于文中的一般语句,学生通过反复地读能领悟其中的意思,但是对于比较难以理解的个别语句,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同时,可引导他们抓住语句中关键词语进行替换训练,以达到真正感悟的效果。如《荷花》一课,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可以问你喜欢写荷花的哪个句子,请读一读。教师可结合学生交流,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好?接着进行换词练习:“冒”还可换成什么字?(长、钻、伸、露……)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演示并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接下去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读一读,品一品,比较一下“冒”与替换的词哪个好?为什么?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能较为深刻地明白了一个“冒”字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把它的美写活了,同时让人更觉得它美得可爱。

三、用想象促感悟

古诗浓缩性强,短短的一两句诗句往往能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内容。教师结合古诗特点和教学需要,在学生完全理解古诗句意、内容及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意境。如教学《锄禾》一诗后,教师可以针对前两句古诗,一边用语言描述农民锄禾的情景,一边让学生闭目静听,想象再现古诗意境:炎热的夏天,太阳像火球一样灸烤着大地,一丝风也没有,农民伯伯双手握着锄头,在如蒸笼似的地里一下一下地锄着,汗水从脸颊上不住地流淌下来,衣服全湿透了,脸也被晒得通红。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同时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农民种地是多么辛苦,进而体会一米一粟是多么来之不易。

四、用表白促感悟

对于有的写人的课文,因为文章中的人物或所写的事来源于现实生活,真实生动,因此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很容易走近人物,为主人翁精神所感动,并产生共鸣。如《最后的姿势》一文,记叙了四川汶川大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在学生学习全文后,教师可用激昂的语言总结道:“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四个学生,他用坚强的生命和人间的大爱演绎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人们因此称赞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此时,有什么话想对谭老师说的吗?”这时可以用“谭千秋老师,我想对您说……”这一句式,让学生自由表达内心感受。在倾诉表白中,学生显然更深地完全融进了谭千秋老师的精神世界,表达了对英雄的钦佩赞美之情,这显然起到升华感悟的作用。

五、用讲述促感悟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组合加工并再次消化吸收的过程,更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再次感悟文本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目标,恰当运用讲述这一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再感悟。对于故事性强而较短的课文,如《哪吒闹海》一课,可在学习完课文后进行讲述故事。讲前可让学生弄清故事的发展顺序:先写故事的开端——哪吒为什么闹海,接着写故事的发展——哪吒怎样闹海,最后写故事的结局——哪吒制服了东海龙王,人们过了太平的日子。接下来让学生不看课文,仔细观察文中插图,也可把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连起来播放,让学生根据画面想象,并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故事。学生在讲述中对哪吒的形象会更深刻。

六、用练笔促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