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生价值的实现

人生价值的实现

人生价值的实现

人生价值的实现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 人生价值观;孔子;哲学;论语

孔子是一个述而不作的圣贤,后人整理出一本对话集,取名为《论语》。中国人都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但真正研读论语的人却并不多。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生活与哲学》一书时,练习题经常遇到一些“碎片化”的《论语》章节。文言文的表述足以让学生畏惧,让教师也时常一头雾水,想着去请教语文教师,结果得到了白话文的译文,并不能解决问题。今年,我突然醒悟,只有自己狠下心来对《论语》进行精读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逐字逐句地念,逐句逐章地写,点点滴滴地悟,结果发现《论语》和教材里的西方哲学观点有相通之处,但又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比较起来阅读非常有趣,完全颠覆了我对《论语》只言片语式的理解。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为例,与《论语》的哲学观点相比较,发现二者观点同中有异,但所代表的思维方式却大相径庭。

西方哲学谈到“人生价值的实现”,强调人生价值实现是一个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过程以及价值观的引领尤为重要,因此要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因人而异,应坚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保证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正确性。而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有三个: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知识逻辑是典型的西方哲学套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研究得出的结论都是“普适性”的一般性结论。

在《论语》一书中,谈及人生价值的非常多,但无论是研究逻辑还是研究方法都迥异于西方哲学。《论语》的逻辑就是生活的逻辑,《论语》的思维是“中庸”式的温和派。以“人生价值实现三重境界”为例,可以管中窥豹。

在《论语》第十三篇第20章孔子重点讨论了作为知识分子群体“士”的人生价值实现问题,非常的精辟。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为之士颐?”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nn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中国人的人生观是按照个人、家庭、国家的序列层层推进式的,方法论的指导则是进退有度务实型的。谈及“士”的人生价值实现,孔子的论述并没有像西方哲学那样大谈人生价值判断选择的标准和实现途径,也没有得出规律性的一般知识,只是在对答中有如述家常一般娓娓道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沐春风,让问者有所得也有所悟。

孔子认为,“士”的人生价值实现第一重境界在于个人修为,重点在言行。“言必行,行必果”是一个“士”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一个台阶。对于人生价值实现,孔子强调“行”,这与西方哲学强调“要在劳动中创造价值”有相通之处。一个学识博雅的人,如果“言不能行”,不能将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充其量就是一个“书橱”;如果“行不能果”,不能通过实践达到预期的目标,充其量就是“走过场”。我们时常笑话中国古人论述问题不够系统,但此处孔子提出“说了就要去做,做了还应该达到预期目标”,比起西方哲学只强调“劳动”更为缜密严谨。强调“行”是孔子的一贯主张,如“敏于行,讷于言”“先知,劳之”“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等等。

孔子认为,“士”的人生价值第二重境界在于家庭宗族范围内的孝与悌。中国人自古以来有“家国一体”的思维,家庭乡党是中国人人生价值实现的第二层平台。西方哲学惯于从个人直接上升到社会,而孔子始终抓住家庭乡党这一社会的基本单元,研究“家庭乡党”的“人”,最根本的抓住“入则孝,出则悌”。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家庭宗族,如能实现“宗族称孝,乡党称悌”则已经将一个“人”字放大了几倍。不是每一个“士”都可以成为国家栋梁,也不是每一个“士”都可以指点江山。西方哲学惯于研究人的共性,而孔子则给上不了大平台的人提供一个人生价值实现的参考标准;同时西方哲学将人生价值的实现落点放在“奉献”,孔子的落点则在“仁德”,而“仁”的根本就在孝悌。从造字的角度说,“孝”是“教”的一部分,中国人有“无孝则无教”的说法,“孝”文化在中国特别发达,在家庭宗族里,孝是“无违”,孝是“色难”,孝是“敬”,孝是“父母唯其疾之忧”,总之“百善孝为先”。一个“士”能在家庭实现孝,就是对父母负责,对自己人生负责。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古代,乡党是大部分“士”的人生活动范围。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为美”,一个人在乡党社区的价值实现首先要“立德”“立仁”。在乡党,人际关系相比较家庭而言更加复杂,孔子抓住一个“悌”,学会尊敬。孔子对“士”的第二重人生价值实现与西方哲学强调主观努力,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提高个人素质有想通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区别:西方哲学对人的落点是“成功”,中国人对人的落点是“和谐”。

孔子认为,“士”的人生价值实现第三重境界在于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担当。中国人追求“学而优则仕”并非都出于个人功成名就的功利之心,有识之士要“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也就是说要有羞耻之心,总能感觉到自己有做得不够的地方,要出使国外不辜负国家的使命。“士”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是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的使命和历史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将自己锻造成国家栋梁、民族脊梁。西方哲学强调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强调二者有机统一,对个人价值是尊重的,对社会价值是倡导的。而孔子强调随着个人平台的逐步增大,个人变得越来越小,对国家价值加倍放大,结果个性容易被抹杀,历史使命感很强,但往往有压抑个性的成分。因此,中国思维指导下的“士”,往往喜欢抹去自己的棱棱角角,让自己变得圆滑一点,给人的感觉是“活得不轻松”。而西方哲学对个人的尊重则激发了张扬的个性,释放了更多的创造力,给人的感觉是“活得挺自在”。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中西方不同的世界观决定了中西方不同的方法论,中西方不同的方法论指导出不同的生活。

西方哲学会将“人生价值”的哲学问题肢解成“价值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评判”“人生价值实现途径”等问题,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最后又用“价值”这一根红线有将其贯穿起来形成一个体系。孔子的思维是“中医式”的,反对西医式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独处时加强个人修为、在家族乡党时出悌入孝、在朝堂时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将所有的概念融入生活的场景,开出阶段性的场景式的多个处方,给出了方向却仍需要人去感悟。

中西方哲学在“人生价值实现”问题上有三个相同点:都强调要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都强调要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都强调个人主观努力对人生价值实现的作用。但也存在三点不同:西方哲学更加尊重个性的张扬,而中国哲学会放大集体、国家的利益,无形之中抹杀个体个性;中国哲学在个人代表的“微观领域”和国家天下为代表的“宏观领域”之间,将家族作为“中观领域”加以研究;中国哲学在主观努力方面突出道德修为,追求和谐,而西方则更多的突出奋斗和创造,追求成功。中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有同有异,可以比较但不能混同,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感悟。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 论语今读[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人生价值的实现范文第2篇

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的归宿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人生价值(valueoflife)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是人生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在一定意义上,人生的价值是人生的意义,而人生“价值量”大小可以理解成人生意义的大小。

(来源:文章屋网 )

人生价值的实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劳动 贡献 人生观 价值观 人生价值

1.相关概念概述

要讨论“为什么”的问题,首先必须搞清 “是什么”,回归概念,从源头找线索。

1.1 劳动及劳动的特征

广义的劳动指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劳动所做出的最广泛的抽象或概括,是指人们在各种活动中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耗。

狭义的劳动是指人类在自身智能分配下,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创造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由以上概念,可以得出劳动即特定“人”的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并且劳动在真正意义上的人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

劳动的特征:第一,劳动的本质: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的价值在于满足价值主体“获取并消耗价值客体”的需要。(换个角度,也可以这样表述: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的价值在于帮助价值客体实现自己的价值)劳动的价值,也只在于获取和消耗。这是劳动存在的根本价值。除此以外,劳动不存在另外的价值;第二,劳动不创造任何价值。它只能在帮助价值客体实现价值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价值;第三,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只对价值主体有价值,而对价值客体没有价值。这种情况的劳动价值,我们称之为“劳动的单向价值”;第四,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同一个劳动所涉及到的两端的事物,互为价值的主体和客体。这样的价值周期,我们称之为“双向的价值周期”。而这种价值周期中的劳动,它同时充当了分别为两端的事物获取并实现对方价值的角色,它所具有的价值,我们称之为“劳动的双向价值”。双向的价值周期向我们展示出她的许多温柔和美好的特点:公正、平等、双赢和可持续的建设性;第五,单向的价值周期中的价值主体向价值客体施加的劳动即为剥削。

1.2 贡献的含义

根据字典解释贡献有三种含义:第一,进奉或赠予他人,一般指下级向上级的贡献,多为无偿的;第二,进奉或赠与,如:方今匈奴、鄯善、哀牢贡献牛马——《论衡》;第三,有助于某事的行为,或做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事,如:我们深信: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必然能对人类当前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较大的贡献——《人类的出现》。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到的贡献即第三种含义。

1.3 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即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认识和评价人生价值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即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是人生价值观的内核,人生价值观是人生价值的准绳。人生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人生价值观的本源即不同的世界观产生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具体可分为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包括对人生目的及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有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并随之不断变化着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以及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由此笔者认为:价值观是由人生观决定的关于价值的基本观念,人生观指导价值观,价值观影响并贯穿人生观实现的整个过程。人生价值观的核心是关于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的基本观点。所谓人生价值,是指在人生过程中,主体与客体需要与被需要、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从主客体上说,主要体现客体(人、物)对于满足主体(人自身、组织、社会、他人)需要具有的意义。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统一。

2.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

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人的绝对价值和人的相对价值的实现。劳动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

2.1 劳动是实现人生绝对价值的途径

劳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绝对价值实现的过程。存在主义认为以人为本的存在是整个世界的着眼点,强调人有主观能动性、意向性,能够超越自身和创造文化,能够自我实现价值和生成意义。那么我们出发点、着眼点以及深层的依据就是人的自我生成和自我实现。人不会自动成长,尤其是精神成长更不要提自我实现。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转化器的角色。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使人产生快乐感和满足感,动过程就是人个体、人类整体精神不断成长的过程,人的绝对价值在此过程实现升华。

2.2 贡献是实现人生相对价值的手段

人生相对价值主要表现为本位人对他人的需求的满足。人是社会的主体人,须臾离不开社会,人一旦离开社会将一事无成。马克思曾说过,人的“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这句话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处于这种社会关系中必然会与他人他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供有求,实现可持续循环。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是实现自我需求的前提。人采取有助于某事的行为,或做有利于社会国家的事正是相对价值的内在要求,两者体现内涵的深层契合。另外,满足社会、国家的需求更是较高层次的人相对价值的要求。两者是彼此的内在的统一。

3.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

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根据不同,标准也没有定式。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是由其客观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三方面具体体现的。

3.1 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的客观必然性

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不过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

单个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种满足使个人得以存在和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说,这就是他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他又成为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客体,以其活动及成果,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在价值关系中是主客体的统一,人生的价值也是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劳动和贡献是实现这两种价值的有效手段,人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得到满足,社会价值也得到补给。

3.2 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的可能性

人生价值评价标准不是抽象的、不可捉模的,而是具体的、可以计量的,它能够量度出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通过劳动对他人、社会做出贡献是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具体标准。我们以人生的历程来做一个具体分析:人一生下来并不立即具有劳动和贡献的能力,他首先需要索取和消费,同时通过社会的培养和自己的学习,逐步获得适应社会和劳动创造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人生的初期有一个逐步社会化和逐步具备社会预应力的过程;在人生的中期,人能够也应该为社会积极做出贡献和创造的时期,但同时也必然伴随着一定的索取和消费,这是很明显的道理;在人生的后期,当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他仍然需要索取和消费以安度晚年,这也是社会应予以保证的。这就是说,不索取和不消费的人是不存在的。此时劳动和贡献就自觉的充当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准,社会予以实现不断积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3.3 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的现实性

既然劳动价值分单向劳动价值和双向劳动价值,在特定社会制度下劳动也被赋予特殊意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赋予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崇高地位,劳动光荣的人生价值观念,在人民群众中普遍得到认同。个人与国家利益是内在一致的,双向劳动价值在社会中占主导。正因为这样,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与阶级社会不同本质的变化,转化为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客观、公正、进步的人生价值评价即劳动和奉献。劳动和奉献强调把对社会的贡献摆在第一位同时强调以社会为本位来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内在统一。社会得以进步,人朝全面发展方向迈进,最终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这一度量人生价值评价标准的根本尺度。

参考文献:

[1]杨胜修.对哲学与人生的思考[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38-41.

[2]石峰.价值实现规律是人生的核心规律[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06,6(4):67-71.

[3]石峰.对人生价值的认识[J].研究与探讨, 1994(4).

人生价值的实现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团体辅导 《实现人生的价值》 哲学课堂教学

一、研究的背景

(一)学生分析

高二的学生即将面临高考,因此,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和疑惑。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和观点,学生已经有了思考的需要和希望得到解惑的需要,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现在独生子女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大多都不太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索取多而奉献少。因此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有它特有的意义。

高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于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有所思考。由于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突出,因此这节课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对他们的成长起到关键作用。

(二)课程分析

哲学思想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学习哲学可以让人的思维更深刻。哲学并不是说教,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把学生看作是纯粹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互动的教学氛围。同时还要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潜能得到发挥。本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设计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团体辅导活动带动教学内容。在团体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思维、积极合作、加强交流,学会通过感性体验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

二、研究的内容目标

(一)研究对象

学生: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高二两个文科班的学生。

课程: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的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研究具体内容

研究分析第十二课的内容,主要是讲人生价值观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观。根据以往的教学来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通过说教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2010年初有幸学习了樊富珉教授讲的社会心理学和团体心理辅导,亲自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团体辅导,从理论到实践学习团体辅导的相关知识。因此尝试着将团体活动的方式引入课堂,进行第十二课的教学,作为一种参与式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研究目标

根据对高二学生心理特点和能力理论水平的分析,结合高中哲学的学科特点,将心理学中的团体辅导活动应用到我们哲学的教学中。在这次的尝试中期望达到以下的研究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在自我的体验中领悟哲学道理。

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从学生到老师都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三、具体操作设想和研究措施

如在《实现人生的价值》教学中,我采用了心理学中团体辅导的活动来进行本课的教学,具体实施举例如下。

第一课时:价值与价值观

团体辅导活动一:

过渡:在了解具体领域中价值与哲学价值之间的关系后,我们进一步探讨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判断事物的价值的,这种观点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的?

团体辅导活动二:

习作:生命线(life line)

0预测死亡年龄

出生

预测死亡年龄的依据:本人的健康状况

家族的健康状况

生活地域的平均寿命

找出今天你的位置:写上今天的年龄

写上今天的日期

思考过去的我与未来的我:

列出过去影响你最大或令你最难忘的三件事

列出今后你最想做的三件事或最想实现的三个目标

过去的三件事 未来的三件事

①①

②②

③③

四、总结与反思

(一)成功之处

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哲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观察、学习、讲解、讨论、练习、活动、亲身体验等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助互动,达到共同成长的效果。

团体活动:洞口余生。学生认真思考: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今后会为社会带来什么?我能做什么?活动开始,有些学生并没有认真思考,但看到很多人在思考,听了团体中成员的意见,自己也开始深入思考,并在活动后继续思考,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人的价值与价值观。

团体活动:泰坦尼克号。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都进行着很艰难的抉择。大多数人在选择时,还是以人对社会的贡献角度来进行排序。他们也进一步感受到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并不需要老师再去讲解。

从教师的观察和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开展,每位学生都感觉比以前积极向上,心情更加愉快,比较喜欢上哲学课。哲学道理也不是那么难懂,从体验中已有所感悟。

(二)不足之处

团体活动中会带来较传统教学更大的噪音,这个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有时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斯莱文等人认为:合作学习的课堂看起来应像一个蜂巢,而不应像田径场。此时,教师则需要采取某些措施改变这种状况。教师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个方法是使所有的小组活动都停下来,使全班绝对安静,小声告诉或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教师还可以利用某些信号来提醒学生,如手势、眼神等。另一个不足是教学时间要比以前用的更多。

人类的生活方式离不开团体,人的心理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适应。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了适当的情境,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大量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发现,将团体辅导应用于哲学课堂教学可以很好地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提供认识自我、成长自我的心理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樊富珉编著.团体心理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樊富珉编著.团体咨询.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3]思想政治课教学.北京师范大学主办,2010前三期.

人生价值的实现范文第5篇

敬爱的党组织:

通过党课培训,通过学习,我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有了更明确的了解,认识了党的先进性与党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在老师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中国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观后,我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共产党员应坚持的,共产党员应在它的指导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入党的道路并不是遥不可及,学校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