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生哲理故事

人生哲理故事范文精选

人生哲理故事

人生哲理故事范文第1篇

一、电影音乐高度概括影片思想内容,深化主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对大学生具有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者莱辛认为“剧院应当成为道德世界的学校”,说明剧场艺术的德育功能之强大,而且,电影作为一个社会先进文化载体,代表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电影音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电影《生活的颤音》这部音乐抒情片,把小提琴协奏曲《抹去吧,眼角的泪》作为影片音乐主题贯穿全剧,使音乐起了灵魂的作用,这里音乐成为刻画人物性格,传达人物感情的重要手段,寄托了人民对的哀思。不同时期的电影音乐有着不同的思想情感,早期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日战争中,曾激励无数知识分子从象牙塔奔向抗日救国第一线,随后的几十年,它一直伴着祖国的发展强盛,人民的生活富裕,成为不朽的艺术篇章。还有《毕业歌》,(影片《桃李劫》主题歌),歌剧《洪湖赤卫队》,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等电影音乐,凝聚了各历史时期的英雄群像,是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建设史的缩影,观众在影剧院里可以感受到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斗争历史,它以中国革命历史的各个阶段的革命历史歌曲作为各场音乐的基本主题,形象地描绘了中国人民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下进行的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光辉历程,这些不同时期的电影音乐曾激励无数大学生投入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二、高师电影音乐审美教育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以及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有积极意义

电影的发展也反映出一个国家文化的进步,同时电影的发展更需要一批有文化。有艺术审美能力的接纳对象,那么,电影音乐也需要有一定音乐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在高等教育日趋发达的今天,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都将是电影音乐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许多影片音乐的素材取自于民族民间音乐,象电影《刘三姐》、《阿诗玛》、《冰山上的来客》源于广西壮族民歌、云南大理撒尼族民歌、天山南北的新疆民歌,这些电影音乐都具有很强的地方民族音乐特色。作为“教师摇篮”的高等师范院校来说,他们所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知识与文化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因而应该担负起我国电影音乐审美教育的重担,进而推动我国电影艺术的向前发展,使民族音乐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三、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特性及表现形式上具有高度的号召性、启迪性、哲理性,它的表现形式适合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电影音乐在电影这个综合艺术载体的支持下,在流动中的视觉与听觉进程中传达感情思想,在电影院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剧场音效更易于激发观众的审美情趣,具有内心的震撼性,智慧的启迪性,人生的哲理性。它的号召性给予大学生生活情操的升华。影片《桃李劫》主题歌《毕业歌》在“九一八”后,号召一代热血青年走上爱国救亡道路,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它的启迪性,哲理性让受教育者勤思善辨。一曲《诚实的眼睛》电影《苦恼人的笑》插曲启发观众发自内心对人性中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深刻思索,更赋予大学生们对人生世界观的思考空间。

四、电影音乐图文并茂,具象性强,包含强烈的情感因素,能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容易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电影中诱人的故事情节和不同命运主人公的动态具象,在电影音乐的烘托下产生的情感因素,很容易打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中国上映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曾打动无数观众的心,主人公花妮、顺姬姐妹的悲惨命运,在那优美的旋律、哀婉动听的歌声中感动过多少观众泪湿衣襟,其中的主题歌《春天年年到人间》那委婉质朴的旋律,饱含辛酸的人生,进一步突出了一个纯洁、可爱的卖花姑娘的形象,即使在今天听者也无不动情。电影《海外赤子》中一首《我爱你中国》,唱出了改革开放初期多少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思念,成为后人传唱的不朽佳作。体现了洋溢着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特别为青年学生所喜爱。这些音乐使影片中的人物与故事更加动人,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

电影音乐具有通俗的直观性、可视性优势,现实中得以广泛流传的艺术作品很多是通过视觉媒体传播的,常言说:耳听为虚,眼看为实。在常人中,视觉上往往比听觉更易于理解、易于记忆、易于产生美感。虽然人们都说去听音乐而不说看音乐,但是对于音乐艺术审美能力尚不完善的学生来说,看,可以延伸听的思维,拓展听的想象,帮助欣赏者理解音乐内容,感受音乐形象。试想,如果你从未见过鸭子,小乌、猫等小动物,那么你又怎么能在音乐故事《彼得与狼》中,感受到鸭子那步态蹒跚、晃晃悠悠的姿态,还有机灵的小鸟和那好吃懒惰又怯强欺弱的猫的形象呢?可见,直观性、可视性的电影音乐非常适合学校课堂音乐审美教育。

综上所述,电影音乐的形式与内容是高师音乐审美教育一个很好的教材,但是,电影音乐的欣赏也有一定局限性,它受客观条件制约大于电视、网络媒体等同类形式,它的欣赏环境。设施设备要求相对要高,专业技术性强。它的互动性稍差。可是它的音质高,音效好,现场感强,是一种集体性的音乐审美活动,非常适合学校这么一个集体性教育阵地,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它的价值所在,让电影音乐成为高师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人生哲理故事范文第2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学习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品读探究,懂得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道理并努力实践。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感情以及文章蕴含的哲理。

学习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学(第一课时)

1作家、作品简介

2猫的文化知识链接

3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4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文章段落

5分组朗读课文并按照文章脉络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

6联系生活,说一说你自己养小动物的经历。

课堂检测

1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消耗()虐()待()蜷伏红绫()

()怂恿污涩()()衔着()诅骂

2辨析与补释

“消耗”与“消磨”

“忧郁与“忧郁性”

3文章故事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了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请勾画出养猫的这一悲剧史填空:得猫——养猫——()——再()——再()——再()——复()——复()——复()——(永不养猫)

二、学习研讨(第二课时)

1、文章写了几只猫?作者养了几只猫?主要写哪一只?

2、找出自己认为作者情感浓厚的句子;体会“我”的感情。

按照理解填充句式:“读——,我体味到————。”

3、学生表演品读“我心里十分难过”这一段。

并用“对于——,我想说:——”的方式结尾,表达一种看法。

4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死亡“更难过的多”?

5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6如果第二只猫偷吃了芙蓉鸟,“我”会怎么做?结合“我”教训,说说作品给予我们的启示。

7郑振铎先生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那么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哲理和做人的道理呢?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关爱别人并完善自己呢?

三、巩固延伸阅读完成下列习题(第一课时作业)

蝈蝈

窗台上挂起一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行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

“怪了,它怎么不肯叫呢?买的时候还叫得起劲。真怪了……”一位白发老人凑近蝈蝈笼子看了半天,嘴里在自言自语。

老人的孙子和孙女,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也趴在窗台上看新鲜。

“它不肯叫,准是怕生。”小女孩说。

“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

小男孩说着,伸出小手去摘蝈蝈笼子。

“小囡家,别瞎说!”老人把笼子挂到小孙子摘不到的地方,然后又说:“别着急,它一定会叫的!”

整整一天,蝈蝈无声无息。两个孩子也差点把它忘了。

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他很自信。两个孩子又来了兴趣,趴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地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

整个白天,蝈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得蒙眬,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冬冬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子里终于发出了怨言:

“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

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于是两个孩子自问自答了。

“它大概也热得睡不着,所以叫。”

“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大人们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

早晨醒来时,听不见蝈蝈的叫声了。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一看,小笼子还挂在那儿,可里面的蝈蝈不见了。小笼子上有一个整齐的口子,像是用剪刀剪的。

“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

1.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祈()求小囡()家()触须()凑近

2.浏览全文,在空白处填写自己的理解。

文章以为顺序,以为线索来叙说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

3研读文章内容,写出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出的最有情感表现力的两句话。

(四)练笔(二选一)

人生哲理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影音乐高师音乐教育审美价值

国家艺术课程标准规定:“艺术课程重视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创造美和鉴赏美的实践。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学科的综合与联系,使学生的艺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列宁指出:“一切艺术部门中最最重要的便是电影。”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是将源于生活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通过演员的表演,用声、光、影等动态手段再现到银幕上,在运动的时空里的一种视听艺术审美活动,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有广泛性、时代性、号召性、通俗性、直观性的特点。而音乐是电影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影音乐的好坏往往也会决定一部电影的成败,因此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片头音乐,主题歌,插曲,背景音乐,是根据电影不同的内容、风格、形式、人物与画面的视觉形像相融合的听觉形像,提高了电影艺术的美学功能,体现出电影综合性的美学原则。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电影评选活动都专门设置音乐奖项呢?这也是对音乐在电影中价值的认可吧!可以看出“音乐在当代电影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电影音乐成为电影产业催生出的一种独立的文化产品。”这里面音乐为电影增添光彩,电影为音乐的普及传播提供途径,电影音乐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审美价值。

作为电影艺术中声音中重要构成元素之一的电影音乐,随着电影放映而被观众所感知,在音响与画面的有机结合中给人形成一个立体的视听感受。电影在视听艺术里是一个比较老的艺术形式,在电视,网络出现之前,它是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体,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接受教育和娱乐的通俗艺术。电影音乐受电影艺术发展的影响,其作用日趋突显,人们用视觉感受电影的同时,也身临其境的欣赏到有动人的音乐。特别是现代电影宽视野、数字化、立体声、高保真技术的应用,其独特的效果是电视、网络等同类媒体所不能比的。当我们在观看《刘三姐》、《阿诗玛》、《洪湖赤卫队》等歌剧片,以及各种反映祖国大好河山的风光片时,人们在不断变换的画面中,更深刻透彻理解、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内心情感与人生哲理,达到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对于大学生来说则更易于产生美感。因为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不单是一种知识的传授,也不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而是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别能力、审美能力,塑造良好的道德观和世界观的综合素质,其中心任务是审美教育,由于电影音乐在表现上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因而它是高师音乐审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一、电影音乐高度概括影片思想内容,深化主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对大学生具有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者莱辛认为“剧院应当成为道德世界的学校”,说明剧场艺术的德育功能之强大,而且,电影作为一个社会先进文化载体,代表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电影音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电影《生活的颤音》这部音乐抒情片,把小提琴协奏曲《抹去吧,眼角的泪》作为影片音乐主题贯穿全剧,使音乐起了灵魂的作用,这里音乐成为刻画人物性格,传达人物感情的重要手段,寄托了人民对的哀思。不同时期的电影音乐有着不同的思想情感,早期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日战争中,曾激励无数知识分子从象牙塔奔向抗日救国第一线,随后的几十年,它一直伴着祖国的发展强盛,人民的生活富裕,成为不朽的艺术篇章。还有《毕业歌》,(影片《桃李劫》主题歌),歌剧《洪湖赤卫队》,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等电影音乐,凝聚了各历史时期的英雄群像,是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建设史的缩影,观众在影剧院里可以感受到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斗争历史,它以中国革命历史的各个阶段的革命历史歌曲作为各场音乐的基本主题,形象地描绘了中国人民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下进行的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光辉历程,这些不同时期的电影音乐曾激励无数大学生投入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二、高师电影音乐审美教育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以及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有积极意义

电影的发展也反映出一个国家文化的进步,同时电影的发展更需要一批有文化。有艺术审美能力的接纳对象,那么,电影音乐也需要有一定音乐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在高等教育日趋发达的今天,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都将是电影音乐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许多影片音乐的素材取自于民族民间音乐,象电影《刘三姐》、《阿诗玛》、《冰山上的来客》源于广西壮族民歌、云南大理撒尼族民歌、天山南北的新疆民歌,这些电影音乐都具有很强的地方民族音乐特色。作为“教师摇篮”的高等师范院校来说,他们所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知识与文化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因而应该担负起我国电影音乐审美教育的重担,进而推动我国电影艺术的向前发展,使民族音乐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三、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特性及表现形式上具有高度的号召性、启迪性、哲理性,它的表现形式适合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电影音乐在电影这个综合艺术载体的支持下,在流动中的视觉与听觉进程中传达感情思想,在电影院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剧场音效更易于激发观众的审美情趣,具有内心的震撼性,智慧的启迪性,人生的哲理性。它的号召性给予大学生生活情操的升华。影片《桃李劫》主题歌《毕业歌》在“九一八”后,号召一代热血青年走上爱国救亡道路,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它的启迪性,哲理性让受教育者勤思善辨。一曲《诚实的眼睛》电影《苦恼人的笑》插曲启发观众发自内心对人性中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深刻思索,更赋予大学生们对人生世界观的思考空间。

四、电影音乐图文并茂,具象性强,包含强烈的情感因素,能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容易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电影中诱人的故事情节和不同命运主人公的动态具象,在电影音乐的烘托下产生的情感因素,很容易打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中国上映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曾打动无数观众的心,主人公花妮、顺姬姐妹的悲惨命运,在那优美的旋律、哀婉动听的歌声中感动过多少观众泪湿衣襟,其中的主题歌《春天年年到人间》那委婉质朴的旋律,饱含辛酸的人生,进一步突出了一个纯洁、可爱的卖花姑娘的形象,即使在今天听者也无不动情。电影《海外赤子》中一首《我爱你中国》,唱出了改革开放初期多少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思念,成为后人传唱的不朽佳作。体现了洋溢着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特别为青年学生所喜爱。这些音乐使影片中的人物与故事更加动人,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

人生哲理故事范文第4篇

一、由流行歌曲《涛声依旧》引入“月落乌啼”的意象。再由“月落乌啼”引出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让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教师适当点拨。

三、让学生就《枫桥夜泊》想象当时诗人作诗的情景。

四、自读课文,读完后将课文的内容与前面自己的想象加以对比,进一步理解联想和想象对于诗文的重要性。

五、理清文章的大致结构,把握主题,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这一步简单,不要过多纠缠。对主题可能有多种理解,合理的便给与适当的肯定。

六、让学生谈本文的最成功之处,由此引出心理描写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分析。可分小组讨论。

七、教师总结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本文的写作特点”。

八、进一步熟读课文,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案点评:

这篇文章是据张继的诗作《枫桥夜泊》虚构而成的,作者借助联想和想象行文,编创故事,传输自己的思想。首先,这种写作样式新颖别致,很有特点。教学中要将这一信息教给学生。其次,要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再次,要学会描写心理的各种方法。本课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枫桥夜泊》及张继的情况。

2.了解张晓风及其创作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丰富的想像能力。

2.学习本文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揣摩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三)德育目标

结合课文的理解,教育学生正视人生的挫折,勇于战胜困难培养健全人格。

(四)美育目标

本文富含人生哲理——祸福相依,有失必有得。认真体会蕴含文中的深刻的哲理美。

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课文,并与《枫桥夜泊》一诗比较,体味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同时圈点勾画出文中生动描写的文句,体会课文语言生动的特点及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理解本文丰富的想像和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是学习的重点。作者虚构、敷衍此文的用意及文题中“不朽”一词的含义是学习时的难点。“重点”适宜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难点”宜由教师设置思考题,启发点拨,与学生讨论,结合解决。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年的张断并未落榜,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此文?这是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疑点,这一点可由老师联系本文写作目的的点拨完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理解本文作者为了写作目的的需要有意发挥丰富的想像虚构故事情节的特点,以及本文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小说,素材来自于一千二百多年前科场故事——一场失意的失眠,成就了一篇脍炙人口的诗章:《枫桥夜泊》。小说以第三人称叙事,故事定位在张继落榜之后,以时间为序,按“落榜—离京—夜泊姑苏—失眠—创作诗篇”的过程展开故事情节。作者通过虚构唐朝诗人张继落第后在孤灯,渔火的失眠之夜,写出流传千古的诗篇的故事,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使读者在耳目一新的同时,受到深刻地启发和教育。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放《枫桥夜泊》朗诵录音,老师适时补充,我国古代文论史上早有“诗言志”说,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宣泄。我们刚才听赏的这首诗,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诗人的忧愁,孤寂之情。张继愁什么?愁科举落第,苦读十年,饱学之士,却无用武之地。我们今天要学的《不朽的失眠》,是不是仅限于真实再现当年张继落魄的情景呢?带着这一疑问,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勾画出对张继进行心理描写的语言,分析体会用词的形象性、生动性,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张继受挫后的心理过程,简要分析外界景物激发了张继什么样的内心感情。

简析:(1)心理描写的语句及用词的生动,形象特点的欣赏、分析。略

(2)张继受挫后的,心理历程:羞愧沮丧—忧伤—心痛。

(3)环境的凄清,烘托了人物落榜后失意惆怅、孤寂、凄切的心情。

3.细读课文,思考投影出来的问题

(1)《枫桥夜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意境?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歌的大意是,月亮落去乌鸦啼叫寒霜茫茫遍布田野,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使人愁闷难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飘入到远来的航船上。

描绘的意境,诗人在一个深秋的子夜,泊船时不能成眠,羁旅乡愁油然而生,全诗从远景描写着笔,首句写了三种景象:落月、乌啼、满天白霜。接着写在秋月渐落的背景下。描写近景中的枫叶和渔火,同时,抒发愁情。最后两句点明了诗中景物的具体地域在姑苏城外的客船上。一个“到”字准确地勾勒出钟声由远而近的听觉感受,衬托出诗人“对愁眠”的心境。

(2)寒山寺的钟声为什么会激起张继强烈的心灵震憾?

讨论后明确:钟声只是报时,但人此时的心境是落榜后失意惆怅无眠,孤寂之中,夜半低沉的钟声:于他而言自然具有了某种特别的意义,更易引发其共鸣。

(3)第16节“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种心情,就没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中,“我们的某种心情”指什么?

明确:挫折后失落愁闷的心情。

(4)这篇小说,以张继的《枫桥夜泊》四句诗为背景,据史料记载,张继应无落榜之事,请结合课文第17节,分析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写作此文用意①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②表达“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人生体验。③写给考试失意的学生,希望他们扬起风帆,让生命重新振作起来。

(5)结合全文理解文题:“不朽的失眠”中“不朽”一词的含义?

明确:“不朽”原意是永不磨灭,永远存在下去。文中张继因落榜失眠而写就丁千古不朽的诗篇,故作者用“不朽”来修饰“失眠”。用意是借肯定“失眠”来肯定张继的《枫桥夜泊》千古不朽,并以此与他的考场失意相对照,有力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四、总结、扩展.

本文借一虚构的故事情节,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告诉人们得与失,祸与福同生同在的深刻哲理。想像丰富,也很自然。

想像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多种渠道进行。请试作完成下题:

请你展开联想想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将月亮(色),树影笛(琴)声这二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一幅画面。(50字以内)

五、布置作业

设定情境:“张继金榜题名后”,展开合理想像,编写一则故事。

人生哲理故事范文第5篇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价值

小学德育需在各学科教学中予以渗透,体育教学同样也不例外。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重要价值,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第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体育教学中会组织开展需要团队合作完成的运动项目,学生默契配合之下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认识到团队中互帮互助的重要性,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体育活动与相关项目比赛,均需在一定的规则内进行。如果学生出现违反规则的情况,成绩便会作废,无法拿到比赛的胜利,在这一过程中能让小学生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第三,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小学体育教学中有许多教学项目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比如长跑、仰卧起坐等,都需要学生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在渗透德育上基本满足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对德育有良好把握,但是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存在一定不足,仍须通过完善的措施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一)德育整体表现良好,把握比较到位。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非常重视,并且也能通过积极组织设计活动与创设环境氛围、树立示范榜样等做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爱国主义、互帮互助等优良品质,同时也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二)有的教师观念有待更新,德育渗透意识仍须提高。依旧存在部分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相对滞后的问题,导致体育教学活动中创新不足。要想改善这一问题,学校与相关教育部门需要重视小学体育教学,尤其要对体育教师队伍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一方面,通过培训丰富体育教师的理论储备,开阔教师教学视野与思维;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既要以身作则,也要以合适的内容、合理的时机渗透德育,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师生共同运动,培养学生正视困难的心态。现在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部分从小娇生惯养,一路成长也并未遭遇过太多挫折。然而,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一定会遇到挫折与困难,所以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的心态,保证学生不会被困难轻易击倒。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加强对学生身体上的锻炼以外,也要肩负起磨炼学生意志的重任。体育教师可以用体育锻炼的方式磨炼学生,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会到困难、突破与成长。比如,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短跑、中长跑这类田径运动有着非常大的挑战性。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21年4月70田径能力的同时,也要通过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敢于突破自我、积极面对困难的心态,使学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二)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巧妙渗透人生哲理。在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中,除了要对学生身体素质加强锻炼以外,还要重视学生思想品质层面的培养。教师可以结合体育教学内容,渗透公平竞争、坚持不懈等人生哲理,让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荣誉与成绩。在这一过程中,也能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努力成果、尊重自身努力奋斗的道理。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人生哲理有着先天性的优势,能够对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形成有力补充,从而全面提升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比如,在第一次进行百米测试时,大部分学生的成绩不太理想,并且彼此的差距不会太明显,但是经过努力训练与坚持的学生在第二次、第三次的百米测试中一定会超过其他学生。此时,教师便可通过成绩前后差异的对比渗透德育,教导学生只有努力才能有收获,进而鞭策学生努力进步。当然,教师还应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分层教学,不宜将运动能力相差过大的学生分在同一组训练,而需要将运动能力不错的学生分在同一组训练,使学生彼此激励;将运动能力一般的学生分在一组训练,使学生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三)结合体育项目,培养正确合作与竞争意识。体育运动有着非常多的项目,而这些项目存在一个共同点,即具备竞争与合作的要求,比如最常见的足球、篮球、排球等。作为世界“三大球”运动,均为集体项目。现在的小学生有着非常强的自我意识,学习与生活中合作意识表现不足。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向学生灌输“只有懂得团队合作,才能赢得胜利”的观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进而在体育运动中与同学相互合作,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对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也会产生积极影响。体育运动有着竞技性的特点,必定有赢有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既要树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输赢,不能因为一时的失利而放弃努力。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有效健全学生的性格发展,使学生在正确的指引下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四)树立示范榜样,正确理解体育精神。将德育与小学体育教学有机融合,还要引导学生对体育精神有正确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对体育运动所蕴含的拼搏、奋斗、坚持等精神进行深入阐释,让学生对体育精神内涵有深刻感知,进而在今后的体育锻炼中更加认真。比如,田径运动的运动量非常大,平日的训练同样非常辛苦,有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便无法坚持,此时教师便可列举刘翔、苏炳添等体育运动员,向学生讲述他们为了站上最高领奖台而日复一日艰苦训练的故事。引导学生以他们为榜样,从他们身上学习永不言弃、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的学习也能对学生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起到潜移默化的良性影响,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五)合理设计体育教学,渗透德育。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的环境下,小学体育教学也需要做好素质教育工作,而要想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则需要合理设计体育教学活动,尤其是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德育。小学体育教学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练习教学,小学生天性好动且有着较强的胜负欲,所以在体育运动中难免会有急功近利的想法,显得非常浮躁,一定程度上影响安全。此时,教师可通过设计长跑项目培养学生的耐心与耐力。在教学中传授均匀呼吸法,同时告诫学生遇事要冷静,只有保持冷静的头脑才能顺利完成比赛。除了合理设计内容以外,教师还要合理把握德育渗透实际,在一堂体育课中可以分阶段地进行德育渗透,比如课前要求学生合作搬运器材到操场,有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课中在教师讲解体育运动技巧之后,学生可进行自由练习或组织比赛,既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也能在比赛中渗透胜负教育,认识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课后则要求学生整齐列队、归还教具,渗透“做事要有始有终”的德育。综上所述,基础教育阶段渗透德育显得尤为必要,目的在于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心,更是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小学体育教师需要重视德育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通过培养学生正视困难的心态、巧妙渗透人生哲理、培养正确合作与竞争意识、树立示范榜样,正确理解体育精神以及合理设计体育教学内容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更多高素质、有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庆华.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措施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08):86-87.

[2]邹美文.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探索[J].体育师友,2018,41(0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