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业工作感悟

物业工作感悟

物业工作感悟

物业工作感悟范文第1篇

物业管理的范围很多,住宅、学校、广场、车站、停车场、写字楼等等均有所涉及,这里就写字楼的物业管理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写字楼一般指办公用房。即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人员和企事业的职员办理行政事务和从事业务活动的楼宇。特点是人员集中,各种配套设施齐全,是从事政治、经济业务活动的中心场所。

根据写字楼的这些特点,物业公司首先要对写字楼保洁人员进行专业,消防、安全以及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等知识的培训,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应急能力,使各项指标达到合格标准。同时要求保洁人员要了解各楼层的基本情况,掌握清洁的重点。大厅和卫生间是工作人员出入最频繁的地方,也是最易脏的地方,清洁的重点应放在大厅和卫生间。特别是卫生间的便池、死角、玻璃必须清洁到位,做到窗明几净,便池无污物,卫生间无异味,达到合格的标准。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首先公司要有严明的纪律,必须制定出一套适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以及保洁工作流程,每个员工严格按工作流程进行工作,正确合理的使用保洁工具和清洁用品,做到地面光洁、无尘、无脚印;墙面无污渍;卫生间干净无异味。特别是要注意边角的卫生,尽量做到无死角。另外要积极配合维修人员,发现设备等出现跑冒滴漏现象及时上报公司及维修人员,以便及时处理,以免造成大的损失,并做好维修后的保洁工作。在纪律方面,对保洁人员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严抓纪律,常检查,常监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施起来人人有章可循,事事有据可依。严格按奖惩制度办事,表现好的奖励,差的进行批评。对屡教不改者限期辞职,每天上午进行抽查,下午定时检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对关系到政府等部门的问题以行文的形式上报政府管理部门,建议其抓紧解决,以免影响大楼人员的正常工作。每周末总结一周的工作情况,布置下周的工作任务。使保洁的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的轨道。

其次要在保洁工作中相互交流经验,互相学习、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如擦电梯,如果用手拿着电梯布来擦电梯既浪费时间又擦不均匀,有的保洁员试着用毛巾绑在扫帚上,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擦的既快又均匀,大家经过擦拭比较,感觉效果很好。这个小窍门立即在工作中得到推广。同时积极开展保洁人员服务技能的训练和考核,提高她们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物业工作感悟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传统教学;多媒体技术;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7-040-0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从语文学科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的需要。以往的语文传统教学重积累、重感悟、重写作,以教师讲解为主,但课堂氛围相对而言显得比较单调、乏味、枯燥,随着计算机信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日臻成熟,多媒体教学受到诸多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多媒体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既增强了直观性、情境性,又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阅读、写作、口才、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学内容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更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既然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各有利弊,我因此设想:何不将两者整合一下,取其优势,避其缺陷。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教学单元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其中,在小说单元的教学中尝试了多媒体单元教学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1 把握小说要素,厘清阅读要点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平时有机会读小说,但真正意义上在课堂上学小说,却是个新鲜事,现行中职语文教材的第六单元就收录了三篇名著节选----《水浒传》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三国演义》之《群英会将干中计》、《红楼梦》之《林黛玉进贾府》。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这三篇小说,并能够举一反三地掌握小说阅读的技巧,我先在授课之初给学生讲清楚小说的三个要素: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让学生牢牢把握住这三个要素的相关内容: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一般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基于此,让学生通读三篇小说,同时找出各篇小说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小说的主要人物。至于故事情节留个悬念,让学生在以后的多媒体教学中去发现、学习。

2 利用多媒体,提升阅读力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在中职学校小说的单元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我们的做法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通过观摩演员的精彩表演来欣赏小说所展示的社会背景、人物形象,直观地领悟小说的故事情节。在视频中,林冲的隐忍仁义、周瑜的豪迈精干、林黛玉的谨言慎行、王熙凤的机变逢迎等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各具特色,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感受非常直观、清晰,很好地领悟了情节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群英会将干中计》的情节发展十分完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甚至还有尾声;《林黛玉进贾府》只有开端、发展、高潮,没有明显结局,而且故事情节发展阶段由于人物众多还比较复杂。为此,学生借助多媒体技术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分析地学习、比较地学习,基本掌握了小说阅读过程中关于情节结构的分析技巧。这种学习方式既增强了语文学习的直观性、情境性,又真正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借助传统教学,巩固学习成果

传统语文教学认为积累是基础,感悟是关键。感悟的一个指向是熟读后的精思。只熟读而不善思考,没有感悟,便会成为书橱,终无所获。古人强调感悟,强调学习者自悟的过程,避免了由于教师讲授过多而窒息学生自由思考的尴尬。感悟的另一指向是整体把握,模糊性理解。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也曾说:“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是常读常新的,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去读去体会。教学中应该是有所懂有所不懂,没有必要把每句话都解释清楚。再次,传统语文教学也强调运用。一方面是指用“感悟”中形成的语感能力去阅读新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是指用已经形成的认知能力去写作。传统语文教育的整体思路是先记诵、再开讲、后作文。以“写”为主,较好地规避了眼高手低的现象大面积出现。

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观看视频、掌握情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感悟和审美情趣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写小传,并且鼓励学生把自己写的小传拿到课堂上来,与大家交流、分享。这些小传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人耳目一新,也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使学生自主、独立、有效地完成了小说人物形象分析这一重要环节的学习,并且牢牢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分析的技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比单纯的传统语文教学更加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因而更有生命力。是一种十分适合中职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孙立仁.教学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 葛道凯. 让学生有更好就业质量. 中国新闻周刊,2011.2.22.

3 孙立仁.教学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物业工作感悟范文第3篇

临摹是书画家、书画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必修之课。终身临帖是学习书画的要诀之一,然而在学习书画过程中“知、临、悟”是紧密相联的,“知、临、悟”的最终目的是认识对象的规律。从而获取表现对象的艺术形式和方法。

笔者结合多年学书实践,反复思考“知、临、悟”三字在学习书法中的作用,谈一些认识。

一、“知”其规律

学书画首先要“知”。也就是对书画要有初步认识,继而搞清书画的来龙去脉,了解其书画之道,知其本质,切不可含糊不清。所谓书画之道,其实就是通过研究书画本身的规律和自然界中事物的规律,以书画形式表现自然界中事物,此时人的特性已融入在书画作品的内涵中。“知”是从自然界中知其事物本质,从书画之道里知书画根源,从书画作品中知表达事物形式和规律,读出人类渗透在作品中的内涵。事物存在着内涵和表象。人们可以通过表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内涵,表象会迷惑、隐蔽、蒙骗人的感观和知觉,表象呈现于形式,本质则形成规律。比如书法的运笔,就是通过腕、肘带动笔,将汉字记录在纸、绢等物体上,产生丰富的线条与字形结合之美。运笔过程中,应知道运笔规律,而不是只知呈现于外表的形态。总之,要知事物的规律,知艺术本身的规律,知由规律体现出的艺术表现形式、方法。

二、以规律指导临摹

其次是多“临”,多临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在学习、研究书画过程中。“临”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临摹离不开认识事物规律作指导。比如“临”书法作品,不仅要注意其运笔的点画和字的形态,还要多留意空中取势、走势与收势。从而进一步明白运笔本质。我们知道物质的本质特性。就能深刻、准确、合理无误地临摹作品。比如人们了解某一种植物的生长、生存环境,或了解某动物,在临摹绘画作品过程中,就不会迷惑前人在作品中合理展现该植物的艺术形式和方法,就能区分不同的动物行走或奔跑时所呈现出的形态。在“临”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会认识到已知的知识是否正确、科学,会让你走出迷雾,柳暗花明;还可以从古人的作品中学习到表现事物的方法、形式和道理。“临”可以将认知与表达形式,在“临”的实践中达到统一,积累丰富经验。提高认知和表现能力。由此可见,规律在“临摹”中的重要性。

三、“悟”是知之始,临之升华

“悟”是知之始,是经过长期或短期的临摹实践,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悟其实也是一种认识过程。“悟”是迷惑的突然开明,不通、不懂的突然透彻明了的思维的过程。对个人来说,“悟”是认识到自己未知的,而古人呈现在作品中反映事物规律的道理和表现技法、形式;对书画艺术来说,悟是认识到自古以来未被人类发现的规律和表现技法、形式。“悟”是在知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临摹作品和外化修养,不断积累,悟出存在于事物中,未被发现或展现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方法。“悟”就要悟其内在的东西,悟其大道,悟其精髓。

四、“知、临、悟”密切相关

“知”是由感性认识转为理性认识;“临”是将理性认识的“知”转化为实践;“悟”是在临的实践中,领悟出新的理性认识,从而又转化为“知”。由知――临――悟――知,如此周期性地逐步推进向精、深、高的水平发展。“临”不是依葫芦画瓢,临的过程是将“知”、“临”、“悟”有机结合,如此终身临帖,终身受益。“知、临、悟”的过程,是不断探索艺术之源,挖掘展现规律的艺术表达形式和方法的过程。

(作者单位:合肥市包河区望湖街道)

四、对策与建议

1、建立起完善的“三助”管理体系

“三助”聘任、监督、考核等制度要正规化,内容具体化,体现“三助”真正的涵义。从目前本院管理模式来看,助研由各个导师或实验室管理,助教由本科教学部门或研究生教学部门管理,助管由各个岗位主管部门管理,管理分散,在监督和考核上存在偏差,力度也不一。对于这种现状,应该从各部门抽出专门人员成立“三助”管理小组或机构,成为聘任、监督和考核的中心。由“三助”管理部门统一制定标准进行各个环节的把关和考核,同时,制订详细规则,一方面便于执行,另一方面体现 “三助”德育内涵。

2、将“三助”与研究生培养结合起来

从此次调研中了解到,很多研究生、导师对“三助”的理解不是很全面,把“三助”与导师培养育人脱离开来,单从经济效益或者教学任务完成方面考虑。其实,“三助”工作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三助”经费构成了研究生资助改革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助研岗位跟研究生科研息息相关,教学能力的培养也纳入研究生培养机制中,“三助”中各项德育内涵更是体现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清华大学在2007年下半年公布了以“三助”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并把这个体系作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5];因此,应该改变目前“三助”与培养分隔的现状,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各方重视,并与研究生培养、招生和学位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转变导师、研究生的认识上的偏差,深化“三助”德育内涵。

3、将“三助”与研究生职业规划结合起来

培养研究生最终目的还是希望能向社会各方输送有用人才。“三助”工作将职业规划的概念融入其中,成为研究生成才的重要环节[6]。“三助”工作能使研究生积累一定的工作和社会经验,助研偏重于科研,助教侧重教学,助管倾向管理,担任“三助”,有助于研究生早日发现自己的特点,为端正就业观念和处理人际关系提供实习机会,拉近研究生与社会距离,为以后职业规划打下一个基础。■

(本课题是复旦大学研工部07-08年度资助课题。)

参考文献

[1]黄文,三助,研究生成长的重要环节,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27日

[2]李达丽,“三助”与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创新[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3)75-78

[3]崔一梅、崔建国,研究生助管工作中应重点解决好的几个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2)17-20

[4]李章泉、刘庆刚,研究生兼做“三助”工作制度化的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3) 50-51

[5]原春琳,研究生收费改革后,高校pk资助力度,中国青年报,2007年9月26日

物业工作感悟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影;入殓师;日本人;生死观;生死轮回

(一) 影片《入殓师》概览

影片《入殓师》中的男主角小林大悟是东京某一乐队的大提琴手,由于乐队解散而不得不带妻子回自己的老家山形县再找工作。之后,他踏上了入殓师的工作岗位。起初,大悟只是为了谋生,而被迫从事入殓师的工作,当他看到死者的遗容,闻到人死后发出的恶臭,顿时感到极为恶心。他的这份工作还被死者家属与好友的蔑视,并且遭到他唯一的亲人——妻子美香的强烈反对,美香甚至因为他的这份不体面工作而气回了娘家,与大悟分居了。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大悟向会社申请辞职。然而,在社长(一位老年入殓师)的鼓励下,大悟依旧坚持下来这份工作。当大悟亲眼目睹了社长唯美的入殓手法与动作时,感悟到了社长那份对死者浓厚的尊敬之感,从而逐渐喜欢上入殓师这份职业,并且为更多的死者圆满地完成了入殓的仪式。之后,在大悟不懈的努力工作之下,越来越多的死者家属给大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赞美,让大悟充分地感受到这份职业的重大意义:帮助死者完成人生旅途中的最后一站,使其能以最唯美的仪态仪表来离开人世,让死者家属能留下美好的回忆。最后,在澡堂老奶奶的入殓仪式上,当妻子美香看到了大悟娴熟而唯美的入殓手法与动作时,也深刻体会到了大悟对死者的尊敬之情,从而倍受感动,接受了大悟所从事的这份职业。

影片的最后故事情节最为感人,寓意也最为深刻,欣起了整部影片的高潮,又十分平稳地迈入了结局。小林大悟在六岁时,他的亲生父亲就和情人一起私奔,从而抛弃了大悟,时隔数十年都未曾再找过大悟见面。大悟因此对他的父亲极为憎恨。当大悟获知父亲死亡后,他还是决定亲自奔赴父亲的死亡现场,为父亲进行入殓的仪式。当他赶到现场想看看被他怨恨数十年的父亲遗容时,他却完全不认识他父亲了,经过数十年岁月的洗礼,他父亲的容貌早已衰老改变。当大悟试图慢慢掰开父亲紧握的手时,一个小石头从他父亲的手中掉了下来,这个小石头还就是大悟在儿童时期送给父亲的,而父亲在面临死亡的到临之际时依旧将这个小石头紧紧地握住,表明他对自己孩子深深的内疚之情,体现了亲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淡,相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加浓厚。大悟睹物思人,想起了儿时与父亲相处的朝朝暮暮的感人画面,从而留下了伤感与亲情的眼泪,并且原谅了自己的父亲。于是,大悟开始为自己的父亲非常认真地进行了入殓的仪式,并在会父亲整理遗容时回忆起了他多年前那张温柔和蔼的面容。当入殓仪式结束后,大悟与美香共同握着小石头,并将小石头缓缓地贴近美香因怀孕而略显凸起的腹部,象征着亲情力量的传递,也代表了一个生命的终结后,另一个生命的诞生。爱,亲情与生命在此时得到了永远的延续。

本部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易,却引人深思。本片借助一位年轻入殓师的视角来对各种各样的死者与家属进行描写,死者有男扮女装的男青年,在交通事故中不幸丧生的女学生,一辈子辛勤工作的澡堂老奶奶,时隔数十年而未曾谋面的亲生父亲等等。每一位死者的离去都给家人亲属带来了无尽的伤痛,然而正是有了入殓师的存在,使得这些死者可以以生前最美的容貌离开人世间,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段历程,也给家人亲属留下了永恒的美丽形象。看完整部影片后,感到十分动人,让人丝毫没有感受到死亡的恐惧感。相反,使观众充分意识到了“死”的价值与意义,明白“死”知识大自然赋予每个人最完美的结局,从而使人坦然面对死亡,并关心当下的生活与身边的亲人。

(二)影片中流露出的生死观

与中国人截然不同,日本人大多数人相应有来世的存在,生与死是一种轮回,死是为了迎来下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所以“死”是包含在“生”当中的,是“生”的最后历程,也是为了迎来“生”的完美方式。多数日本人认为:人的肉体会消亡,而灵魂则会永生。在影片中,火葬工人平田在为澡堂老板娘火化时曾有感而发,说出了影片的经典台词:“死は门だなぁ。死ぬということは终わるということでなくて、そこを潜り抜けて、次へ向かう。まさに门です。(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一扇门。)”这句话正充分地体现了日本人的生死观,日本人将“死”看作了是通往“生”的大门,所以“死”就是“生”的开始,也是“生”的终结,是生命轮回的过渡,同样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大悟亲自为父亲进行入殓仪式时,发现了父亲手中紧紧握住的小石头,那是大悟在数十年前的儿童时代亲手送给父亲的礼物,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在临死前对自己的依依不舍与浓厚的牵挂之情,留下了深情的泪水,并原谅了父亲,消除了多年以来对父亲的积怨。最后,他与妻子美香握紧石头,并将石头缓慢地移动到美香因怀孕而略显突出的腹部前, 表达出了爱与亲情的延续,一个生命“死”了,另一个生命“生”了,这一影片的艺术描法正体现出了日本人“生死轮回”的生死观。影片在结尾处通过这样的描法使人们彻底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惧,让人们重新正确地看待死亡,知道“死”是通往“生”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李丽娟. 电影《入殓师》对死亡问题的新思考[J]. 电影文学. 2010(17)

物业工作感悟范文第5篇

郝友游走于时尚、影视、公共艺术等领域,这些经历和训练让她具备驾驭大型艺术项目的能力。但是,她内心深处希望能够找到表达自己感受的独特语言,经过近年来的探索,郝友终于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艺术语言和主题:关于生命的当代表达。

也许由于性别关系,女性艺术家对于生命似乎更加敏感。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赞颂,对真善美的呼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郝友的艺术与当代艺术圈中盛行的批判性不同。她们在默默地做建构的工作,更多的男性艺术家在做解构工作。就生命这个主题来说,用线、纤维或者织物作为艺术语言或者手段进行表达,在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中不算少见。棉、麻、丝、毛以及其他不太常见的纤维,在女性艺术家的创作中都得到了运用。郝友凭借她的直觉,在表达生命主题的时候也用到了线。对于现代人的理性思维来说,生命是一个奇迹,其中充满了混沌和神秘,无法用理性解释清楚。缠绕的线,可以恰到好处地表达生命的复杂性和混沌性,她用的是作为现代工业标志的钢丝铁线。这种材料的介入,让郝友的作品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复杂的意涵。与各种源自生命的动植物纤维不同,金属不是自然生长的结果,而是人工锻造的产物,是没有生命的甚或反生命的。钢丝铁线的尖锐性、冰冷性、不可塑性,与生命的柔软、温暖和可塑形成强烈的对照,这种对照会引发我们关于主题与手段、生命与环境之间的思考。

与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依赖独特的手艺和形式不同,当代艺术更加依赖观念和转换。转换层次越多、越巧妙,就越有魅力。当郝友成功地用金属材料以一种缠绕方式来诉说她对生命的缠绵关切的时候,她的作品作为当代艺术就成立了。在郝友的作品中,充满了相似与对立。金属的缠绵、生命的缠绵、情感的缠绵形成相似关系,金属的冷血、生命的脆弱、情感的柔软形成对立关系。一些列的既相似又对立,极大地丰富了郝友的作品的意义密度和情感容量。金属材料和工艺的加入,让郝友的作品看上去是明显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显得新鲜而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