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念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念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念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采购;供应链;关系分析

著名的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在其经济学理论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市场经济活动中,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市场经济竞争的实质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是基于供应链管理人才之间的竞争。在其经济理论中,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式的管理理念和操作方法,其参与因素包括供应商、中间层企业和下游企业三个板块。这三个板块之间有以下四个模块进行连接:原辅料的供应、中间层企业的生产计划、多方向的物流协调、下游企业的需求目标。

一、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环节

在供应链管理中,采购板块是关系企业生产经营能否顺利执行的关键性因素。在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中,其操作内容有两个方向组成:一是企业内部之间的供应链管理;一是不同企业之间的供应链管理。因此,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模式中的基本环节,是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赖以执行的基础。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管理从单纯的意向性采购向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管理采购。传统意义中,采购管理体现的是一种职能,而供应链管理中,采购管理体现的是一种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战略。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采购需求是企业优化生产的战略性和战术调整

在现代企业的生产组织行为中,采购管理不等同于传统意义的采购安排,而是企业有目的、有导向的供应链渠道协调。因而,供应链管理中的采购模块要从企业的经营战略出发,并进行战术性的管理方向调整。这样的组织化操作使得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管理本身就具有优化企业生产安排的目的。

从采购管理的战术性安排上来讲,供应链管理可以从企业经营全过程的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源性内容协调。因此,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就成为采购管理最实际的工作需求。在现实中,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采购管理大多采用招标平台的操作方式。这是典型的战术安排。

三、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体系建立的网链结构组成

供应链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由相关的目标模块进行连接。对于企业来说,这就是各项功能组织模块的网状式布局和健全的过程。对于中间层企业来说,采购管理是上游企业的产品终结,但却是中间层企业生产的基础。一旦中间层企业的生产进行有序的执行之后,其下游的需求企业才会得到最基本的采购管理。

根据供应链管理的网链结构组成,我们可以发现供应链管理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康采恩经营模式。随着市场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供应链管理能够更好地协调生产经营企业各种资源的需求,并为下游企业提供必要的产品、服务支持。因此,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网链结构采购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

四、采购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关联要素分析

在供应链管理中,其关联要素分为供应采购管理、企业计划、物流管理、需求管理和人力资源的运用五个方面。在这几种关联的要素中,人力资源的运用居于核心的主导地位。因为供应链管理效益的实现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持,需要必要的具有现代化管理操作理念的采购管理应用。也就是说,在经营企业中,采购管理既需要整体的规划协调,也需要局部的细节操作。

在供应链管理中,采购管理是理所应当的龙头部分。其他的供应链关联要素,从策略层次上讲是采购管理的后续协调管理。因此,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采用和构建双赢的市场目标是采购管理的进阶性操作。

五、结束语

供应链管理理念强调企业之间与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建立和谐的、战略性的合作关系,并通过各项资源的有效协调与综合配置,达到提升目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而对于供应链管理来说,采购管理则是协调多级供应链的流通渠道,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战术性目标安排。

参考文献:

[1]莫丽丽:T公司加强采购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2]曾美莲:关于战略采购对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思考[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3]党麦玲 王娟娟:供应链集成下的企业采购管理[J].物流科技,2005年第四期.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经济波动;经济稳定化

0引言

1982年6月4日,英国著名的物流咨询专家KeithOlive在金融时报采访中第一次公开提出供应链管理这个概念。他认为:供应链管理(SCM)是规划,实施和控制供应链运作的过程,目的是尽可能高效地满足客户需求。供应链管理涵盖原材料,在制品库存和成品从运动点到消费点的所有流动和储存。自此,供应链管理理论教学研究和实施在大学和大中型生产企业大规模展开。到1990年代后期,经济学家们发现供应链管理不仅有微观管理效益,而且也有宏观经济效益。即供应链管理不仅在微观层面能够提高管理水平,而且在宏观层面能够降低经济波动。

1供应链管理概念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供应链管理最初是来源于生产营运管理,属于管理学概念。1990年代后期,经济学家们发现供应链管理不仅具有提高微观经济效益的功能,而且也有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的功能。故应该赋予供应链管理以经济学定义。

1.1供应链管理的管理学概念

供应链管理就是协调及控制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内外资源以共同满足消费者需求。将供应链上各环节的企业看作为一个企业同盟,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同盟的内部管理就是动态的满足市场需要的企业联盟管理。

1.2供应链管理的经济学概念

研究美国宏观经济的、尤其是美联储系统的经济学家发现:第一自1980年代初起,美国经济进入大缓和时代,市场供给和需求越来越均衡,市场出清水平越来越高,经济波动趋于微波化。第二,这种前所未见长期的经济波动微波化的宏观经济现象恰与供应链管理和信息技术革命同期兴起。由此,经济学家们开始研究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协动性。研究供应链管理是否能够促进经济波动微波化。也就是供应链管理不仅有微观管理效应,而且也有宏观经济效应。为此,赋予供应链管理以经济学概念就成为必要:供应链管理是基于弱化供应链的牛鞭效应,协调控制供应链的供给和需求均衡,并基于供应链管理网络的外部性,将供给和需求均衡特性扩散到更大范围的其他相关行业,进而达成市场出清的经济稳定化。

2经济稳定作用

经济学界认为,在1980年代之前,促进经济稳定化一般有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这两种手段。由于市场机制存在失灵现象,尤其在19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市场机制作为经济稳定化功能出现了明显失灵。故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主张政府应该出面实施宏观调控,由政府采取行政、财政和货币手段创造需求以带动生产和供给,恢复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但1970年代的经济滞涨现象打破凯恩斯经济学的神话,加上现代化大规模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1980年代初,孕育和推动新型经济管理方式的诞生——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的替代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超越了市场机制的经济稳定功能的缺陷。

2.1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市场供求的变化,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是市场经济机体内的供求、竞争、价格等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功能。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供求与竞争风险作用机制使得经济活动趋于稳定化。

2.2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应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为基础。宏观调控是为纠正和避免单纯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宏观调控不能也无法替代市场机制作为经济稳定机制的基础作用。宏观调控调控经济的方法是逆经济周期,即当经济过热,需求过旺时,压制市场需求;当经济衰退,需求低迷时,创造需求,以烫平经济周期与缓和经济波动。宏观调控的手段是政府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和措施包括行政、财政和金融政策及法律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投资、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2.3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突飞猛进

使得供应链管理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得以有效的实施,使得供应链节点企业的采购流程合理化,在满足生产和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库存水平,弱化了牛鞭效应,并基于供应链管理网络的显著外部性,使得牛鞭效应弱化扩散传导至更大范围相关行业,促进市场出清水平的提高,使得经济波动微波化和稳定化。

3供应链管理在耐用品行业中的显著经济稳定作用

1980年代初期,基于信息技术的供应链管理和生产运营管理水平的迅速提高和供应链管理理念在大规模耐用品行业中快速转播(尤其是汽车工业),加上大规模耐用品行业的产品特性(价格高、功能重要、生产复杂)以及消费行为改变,使得这个行业中的超大型核心企业迅速全面地实施“maketoorder”、“backorder”和“JIT”等基于供应链管理理念的生产方式,以优化生产模式将大波动幅度的不可控需求(订单)转变成小波动幅度的可控需求(销售)。由于信息技术革命使得这种可控需求在供应链中的传导透明化和即时化,而且大规模耐用品行业基于其长供应链和复杂物料清单结构叠加美国的高消费(采购)边际倾向所产生的高乘数效应(物料清单越复杂,供应链越长,乘数效应越高,传导性越强),从而具有更强的供应链管理活动传导性,能够将可控需求波动收敛特性基于强大的信息技术通过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供应链有效传导到更多、更大范围的其他相关行业,进而影响带动经济波动微波化和稳定化。

4小结

在协调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方面,以现代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作为看得见的手正日益取代看不见手的市场机制,并且改变了整个经济的基本结构。经济结构变化的本质是供应链结构发生变化。基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供应链管理作为新型经济组织形式不仅日益主宰市场的供应方,而且使得需求方日益规范化和组织化,并基于供应链管理网络的外部效应,将供需均衡扩展到整个经济活动中,提高市场出清水平,使得供应链管理网络具备一定的经济稳定功能,最终实现经济波动的微波化。

参考文献:

[1]曹永福.美国经济周期稳定化研究评述[J].经济研究,2007(7).

[2]范剑勇.产业外部性、企业竞争环境与劳动生产率[J].管理世界,2009(8).

[3]高阳.现代经济周期理论评述与批判[J].南开经济研究,2015(1).

[4]龚刚.回归哈罗德:发展中国家的增长与波动[J].世界经济,2009(4).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念范文第3篇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供应链管理理论已提出20多年,关于供应链的定义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内涵。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概念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的自身资源利用。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重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重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认为它应是个“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而到了最近,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绿色供应链是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环境的影响,其目的是使产品从原料获取、加工、包装、存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绿色供应链管理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管理,是在整个供应链上综合考虑企业效益与资源效率的现代化企业战略管理,是一种保证企业经营和自然环境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通过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管理手段,生产出绿色产品,使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使企业供应链在运作环节中对资源利用率最大,自然环境负面影响最小。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从产品设计到最终回收的全过程。主要内容: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供应过程、绿色生产、绿色销售、包装、运输和使用和产品废弃阶段的处理。

二、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领导人思想认识与观念模糊。在物流、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等观念上,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方面,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供应链的思想还没确立,政策决策部门难以制定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整体发展策略;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企业内部绿色供应链的发展规划,但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缺乏发展的前瞻性,对于如何事项绿色供应链管理还是没底。

(二)企业对于绿色供应链投入的成本不高。企业对于绿色供应链投入的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资产成本、信息成本以及物流成本,并且在绿色供应链中,各个成员企业还必须考虑供应链的社会成本。但是目前绿色供应过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均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水平落后,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不高,不能优化调度和有效配置各项资源,对新技术的应用也不够充分。绿色供应链管理对各环节综合水平不高,这是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企业物流管理方面的问题。在绿色供应链中,由于逆向物流的引入,物流形成了闭环,用户使用过的产品经过逆向物流再次进入了供应链系统。由于逆向物流的发生时间、地点和数量难以事先确定,而且其发生的地点分散、无序,所以不能集中一次向上游移动的特点。因此对于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的协调管理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企业对于环境管理缺乏有效协调。绿色供应链管理突出强调供应链的环境属性,如何确保供应链系统的环境属性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所面临的一个问题。这就要求一方面供应链的每个角色内部必须实施有效地环境管理,确保产品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的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要对整个供应链的环境管理进行协调,在供应链系统环境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使供应链的物流向着环境影响最小、资源消耗最少的方向流动,但这两方面在实践中较难做到两者兼顾、有效协调。

三、我国企业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因此企业在决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应仔细分析自身的状况,要从承载能力和实际出发,既能解决企业急需的问题,又能以较快见效的环节作为突破口,明确认识实施目标,确保成功。

(一)确立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加强企业内部的绿色管理。首先,企业要着眼于长远利益,以企业绿色供应链构建为出发点,引导企业的重大决策转向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向;其次,要求企业部门在考虑环境优化问题时,不应把眼光仅放在本部门,而应该明确本部门在绿色供应链中的位置,使本部门的行为符合整体环境价值最大化的要求;最后,强化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环境意识,企业高层领导转变观念,积极地把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恰如其分地同供应链联系在一起考虑,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企业各个层次员工的环境认识,要求企业每个员工都认识到绿色供应链管理为社会和企业所带来的长期回报,使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创“绿色品牌”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

(二)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支持。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战略管理,企业股东和高层管理者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解和支持关系到这种战略性管理的成败。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标兵企业都把自己定位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领导者,他们不仅制定自身标准高于有关法律规定的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绿色设计等目标,而且还积极提高整条供应链乃至整个行业的环保水品。

(三)加强供应商的环境管理。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原来是通过包括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价格、地理位置、可靠性、售后服务、供货期和柔性等指标加以考核和管理,而现在绿色供应过程对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确立绿色供应商有限采购的机制。首先,要根据制造商本身的资源与能力、战略目标对评价指标加以适当调整,设置的指标要能充分反映制造商的战略意图;其次,强调供应商与制造商在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上对环境保护的认同,这是实现供应链成员间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的基础;再次,供应链成员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最后,在供应商之间具有可比性,这样有利于在多个潜在的供应商之间择优比较。

(四)加强绿色观念的宣传推广,培养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要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低、资源负荷重、压力大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绿色消费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绿色消费可以从消费终端减少消费行为对环境的破坏,遏制生产者粗放式的经营,从而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发展绿色消费不仅可以从优质无污染的消费对象来改善人们的消费质量和身体健康,而且在消费过程中通过观念的转化、行为的转变,提高广大群众对环保、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流成本;价值链;成本动因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SLGQD0603)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现代物流及物流成本理论的发展

物流活动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经济、社会多方面的原因,其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一直位于从属地位。1915年阿齐・萧首先提出了“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PD)一词,标志着现代物流的萌芽。但这之后的几十年人们更多地从销售领域出发研究物流活动。直至1962年德鲁克提出了“黑大陆”学说,物流才作为独立的领域引发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面的思考和研究。1985年美国物流协会采用Logistics一词代替physical distribution,而该组织1998年对Logistics一词的解释则将物流和供应链联系到了一起。在这前后,物流理论和实践经历了成本中心说、利润中心说、服务中心说、战略说的发展,现代物流范畴日渐扩展。

与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相对应,人们对物流成本一直比较关注。1956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研究所的一个个案报告对比了个案公司进行物流网络改造前后运输和仓储活动的成本构成和总量,提出了物流总成本观念。该观念所反映的就是效益背反的物流成本规律。20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的西泽修教授用物流成本具体分析了“黑大陆”学说,提出了“物流冰山”学说,从成本节约的角度指出了物流尚待开发的领域。这也构成了物流“成本中心说”的理论基础。20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得人们认识到了物流在降低成本方面的价值;而这次价值发现与同时期西泽修教授提出的“第三利润源”即“利润中心说”相结合,表明了物流在增加效益价值方面的作用。该学说和之后的服务中心说、战略说虽然没有以物流成本为研究中心,但却将物流提升到战略和竞争的高度,而成本作为企业战略和竞争的主要着眼点和出发点之一,其作用不言而喻。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物流成本理论伴随着物流而发展。现代物流的基本特点就是基于系统化的战略性。这种战略性一方面体现于其概念领域,强调从供应链层面进行一体化物流运作,而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一个战略性概念;另一方面体现于其独特的价值体系。物流的价值最初就是体现在物流成本的降低上,而且物流服务性的本质和中间层次性决定了物流成本管理肯定会涉及不同的主体,要求从战略层面进行。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物流成本管理模式,构建战略意义上的物流成本管理体系。

二、价值链理论与战略意义上的物流成本

(一)价值链理论及其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综述。价值链的概念和思想是由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首先提出来的,描述了价值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可以导致一个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作业而形成的。他将价值链描述为一个企业用以“设计、生产、销售、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的内部过程或作业。企业的活动也被分为主要活动及辅助活动两大类。约翰・沙恩克和菲・哥芬达拉加则在波特的基础上将价值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把企业仅看成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包括在价值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这个过程是指从最初的供应商手里得到原材料直到将最终产品送到用户手中的全过程。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目前已经形成了价值网络的概念。价值网络强调企业在竞争压力下,彼此间的价值链关系也逐渐地演变成价值网络的关系,企业内部的行为主体间关系及业务联系也构成了内在的价值网络关系。

从目前的研究看,国内对价值链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目前的研究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种研究模式是价值链与ABC模式结合的研究,该研究模式仍然局限于物流作业要素分析的层面;第二种研究模式是基于价值链的战略和竞争层面上的物流成本控制研究,该研究模式缺乏有效的物流成本动因分析,尤其是供应链层面的成本动因分析;第三,价值链指导下的物流成本管理评价的研究模式,该研究模式和国外基于优化的成本研究方法和技术异曲同工,对物流成本的形成机理(以成本动因分析为主线)缺乏有效的分析。

(二)价值链能够满足战略意义上物流成本管理的要求。基于上述研究模式及其缺点,本文在应用价值链对战略意义上的物流成本管理进行研究,首先阐明价值链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适用性。

1、价值链能满足物流成本管理服务于企业竞争战略的要求。物流成本管理服务于企业竞争战略的表现就是通过对供应商、企业、客户间的一体化的物流活动,降低物流成本,使企业获得成本优势。而价值链正是波特在产业结构分析和基本竞争战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以获取竞争优势为目的的概念和思想。波特所提出的价值链产业结构分析本身就包括供应商、企业和客户分析,而以后的学者所提出的价值网络概念则主要涉及上述三个主体的一体化运作;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体系中,基本竞争战略就包括成本领先战略;而成本优势又作为企业可能拥有的两种竞争优势之一,是进行价值链分析的基本归宿之一。

2、价值链能满足物流成本管理按系统化要求实现物流功能要素集成的要求。从形式上看,价值链将企业的经营过程分为两大类、若干个逻辑上前后相连的活动,并集成到一个框架内;从具体应用上看,价值链要求按照活动的经济性和分析价值链的目的对企业活动进行分解,即要求消除无价值或价值量小的活动,强调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性;从成本动因上看,价值链在考虑活动内部联系、整合等动因的基础上,强调通过协调和最优化带来成本削减的机会。

3、价值链能满足物流成本管理从供应链角度进行成本动因分析的要求。价值链要求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的价值链的纵向联系的动因出发,分析供应商或销售渠道行为如何影响每种活动的成本,强调与供应商在服务、包装、订单处理以及与客户在包装、搬运、物流设施选择等方面的联系为具体分析对象。

三、价值链在战略意义上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战略意义上物流成本管理的分析框架。战略意义上的物流成本管理要求从竞争和供应链层面,按照一体化物流的模式和全成本理念进行物流成本动因分析和物流成本控制,即指将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的生产、供应销售结合成有机整体,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充分考虑整个物流过程和影响此过程的各种环境因素,对物流活动过程进行整体规划和控制,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按照这种要求,本文构建如图1、图2所示的分析框架。(图1、图2)

其中,图1用网状模型动态表示供应商、制造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其中,Bi(i=1,2,…,m)表示制造企业的物料供应商。需要说明的是,Bi可能也有自己的供应商,即对制造企业而言是供应商的供应商;Ci(i=1,2,…,n)表示制造企业。我们往往以任一家制造企业为对象研究物流成本管理;Di(i=1,2,…,k)表示分销商,代表了商、各级批发商、零售商。

在图1中,通过这种网络关系说明现实世界中产品的复杂供应关系。理论上供应商、制造企业、分销商彼此之间的关系可以涵盖世界上所有厂家,只不过它们之间的联系有强有弱,而且不断变化。这就反映了供应商之间以及供应商与制造企业、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和讨价还价关系。同样,制造企业与分销商和客户也存在这种关系。而该图对这种关系的描述则反映了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中的各竞争主体之间的关系。

图2则对应图1构建了企业价值链、物流活动的相关环节及物流总成本的构成,表示了供应链上物流、价值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需要注意的是,资金流始于用户,终止于供应商的供应商,也就是说供应商的供应商、供应商、制造企业、分销企业的最终价值实现是通过最终客户体现出来的。这也是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从供应链整体研究物流成本的构成和分布情况,即形成供应链和现代物流意义下的“总成本”观念。

而对应企业价值链及其物流活动环节则是我们的研究对象――物流成本的费用构成。从2图可以看出,物流费用由各物流作业要素产生。其中,装卸搬运主要起到联结其他作业要素的作用。而物流作业要素和环节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其他各物流成本费用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要求从总体上进行优化,克服效益背反现象。

(二)战略意义上的物流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是指引起成本发生的原因。了解成本的动因,实际是进行成本管理的前提和根本。战略意义上的物流成本管理应该从供应链层面进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战略成本动因是指从深层次影响企业成本,由企业战略决策决定的因素。供应链物流成本的战略成本动因有如下特点:一是与企业战略决策密切相关,如公司规模、业务范围等;二是对成本高低的影响更持久更深远,是决定企业成本竞争态势(优势或劣势)的根本因素;三是要从按照“供应商――制造企业――用户”的框架进行成本动因分析。

(三)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意义上的物流成本管理。从图2看出,供应商物流成本、采购费用、运输费用、仓储费用、存放搬运费用、包装费用、仓储费用、运输费用、配送费用及相关的物流信息费用等共同构成了整个企业物流成本。企业总物流成本就是整个物流作业链上产生的物流费用之和。因此,可采用作业成本法按物流成本动因分配到物流作业进行物流成本的计算,既提高了物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又为整个价值链上各物流作业环节物流成本管理及整个物流成本管理提供了完整、可靠的依据。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之泰.新编现代物流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王东生.基于FAHP评价的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9.1.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念范文第5篇

1供应链概念

供应链的概念是在80年代末提出的,它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实际上,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在供应链中,有非常清晰的过程:原材料的生产、产品形成、销售等一系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需方”和“供方”的对应关系,就形成首尾相连的供应链[1]。在没有对供应链有明确的认识时,大都认为供应链是企业中的内部过程,是通过生产的转换和销售等过程传递的,美国的史迪文斯曾经认为:“供应链是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流中所产生的长链”,现阶段,大部分人对供应链的认识停留在了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上,中国的马士华教授说:供应链是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该条链主要是围绕着企业的核心环节进行,并对企业中的物流、资金流等进行控制,按照生产顺序将产品送到供应商、分销商等手中的一个结构。这条链的结构非常简单,都是按照第一、第二、第三进行排列的,

2物资管理的概念

物资管理的概念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分别是传统的物资管理概念和现代的物资管理概念,其中传统的物资管理概念是指企业所需要各种物资的使用和利用等的总称。物资供应计划的编制、物资储备量的控制以及综合利用的管理等。而现代的物资管理概念则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2]。

3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在当下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供应链管理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实际上,在国际上有一些企业已经将供应链管理应用在企业的物资管理之中,并且取得显著的效果,比如DELL公司、IBM公司以及宝洁公司等,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将管理链管理作出了重新的定义,主要包括:原材料、制造与装配、订单管理及最终交付用户,这些都可以说成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4供应链管理与物资管理的关系

供应链管理与物资管理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可以说,物资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物资管理仅仅是应用在企业内部,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将供应链管理与物资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将原料供应、生产、销售等形成一个整体的供应链,这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优化供应链管理,还能提升市场竞争力。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对供应链中所触及到的信息流、价值流、资金流等的管理,它主要是以Internet作为依托[3],并且以同步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供应、实施的,主要包括: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供应链的设计、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产品设计和制造管理、反向物流管理、供应链实施的原则和步骤以及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和物流管理等,可以说,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物流成本和用户服务水平的关系,所以,要想使供应链企业群体获取利益,就需要将供应链中涉及到的各个部门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将力量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5基于供应链理论的物资管理特点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涵盖的是由供应商到消费者的全过程,强调的是战略管理,由于“供应”在供应链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供应链管理的时候,应该加强核心企业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双赢。事实上,供应链管理具有更高的目标,它不仅仅是完成市场目标,更是一种服务。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采用集成的方法对供应链进行控制。要知道,物资采购是企业的起点,也是企业核心业务流程的开始,从某种程度上说,物资采购并不是购买原材料,而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联系,将沟通生产与物资供应联系在一起,在二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进而促进了供应链系统的发展,提高了供应链上企业的运作效率。将供应链理论应用在企业物资管理中,主要表现在:第一,为订单而采购,采购模式简单,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第二,重视外部资源管理,传统的采购模式,使得供应商不能够及时地了解采购部门的业务流程,给供应商带来了缺陷。第三,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以往的采购模式中,基于战略伙伴关系的采购方式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库存问题、风险问题、降低采购成本问题。其中风险问题主要是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或是产品质量的风险,库存问题主要是由于以往的采购模式不能够使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共享信息,使得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得不到提高,进而减少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第四,信息集成共享,要想保证供应链得到共享,就要协调企业之间的产品流、信息流,并且及时的掌握供应链上的信息,以此提升供应链的性能,进而保证供应链能够真正的做到信息共享。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