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畴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核心范畴;思想政治教育范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08-04

从1980年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到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办文件明确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其间正好二十五年。尽管时间较长,历经艰辛,但总算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建设的重大进展,令人欢欣鼓舞。然而,政策规定仅仅属于政治行为,它虽然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制度化,但并不等于学术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已经建立,更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成熟的标志。目前,在一些学术领域并没有接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科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的标志至少有三条:一是自身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二是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在学科丛林中确立应有的位置,进而获得社会学科建制的普遍承认;三是在社会和科学的实践中发挥功用,对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三个方面,最为重要的则为学术理论体系的建设。形成知识形态的学科体系,以知识合法性来取得学术合法性进而获得社会合法性,在学术界获得学术与学科的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最为重要的是基本理论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最根本、最基础、最重要、最小单位的理论问题,而加强基本理论建设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建设和基础工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大厦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做过许多努力,并得到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最为突出的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分别提出并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写出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著作,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梳理和创新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由此开始,日益重视,不断取得进展。然而,从科学性和学术性考量,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术理论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现阶段应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推进,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队伍新生力量的加入的机遇,高度重视、大力深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以基本理论建设成就来显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品格,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影响力和服务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

深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可从以下几个基本方面切入:

一、基础理论

自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开始,就提出并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命题。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是什么?归纳起来,比较流行的说法有:其一,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这种说法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自己没有理论基础。其二,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这种说法掩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之间的关系或区别。其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这些说法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还没有自己的基础理论,也没有打算建立自己的基础理论。如目前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学”或“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还缺少“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形态的著作,这方面的学术成果很少见到。由此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有无自己独立的基础理论,这个问题至今尚未定论。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说,如果没有自己的基础理论,无法确认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或工作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及其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作为现实的思想政治活动,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这种说法和规定是正确的;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学科或科学体系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指导思想,这种提法本身是不科学也是不周全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当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但马克思主义能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深入研究。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这和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应当是两回事。思想政治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应有自己的基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理论等。这些问题须深化研究,由此获得一个更加科学的认识。

二、基本问题

每一门学科及其理论体系都有自己的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有自己的基本问题。对基本问题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是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狭义上,暂且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就是它的基本问题。广义上,基本问题可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进行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三个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涵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问题等都是基本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生、类型、价值、属性、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涵义、边界、定位、规范、共同体、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基本要素,如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本质、功能、目标、内容、方法、任务、途径、规范、体制、评估、生态等问题。其中有些基本问题,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等各个领域,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主体等。在这些基本问题中,首先要研究那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属于学术理论建设中的基础性、根本性、普遍性的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点、立足点、价值所在,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中的根本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础意义。

三、基本精神

任何文化类型都有基本元素,思想政治教育是从事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的活动,它有一些基本精神。思想政治的教育基本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元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义。它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内在的精神约束和导向功能,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概念之中。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在不同时空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总是具有

个性特征,具有变动性,但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它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时空超越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标志。在当今社会变化十分剧烈的时代,认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特别必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正是需要认真探讨的课题。

四、核心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中处于主导性和支配的地位,对其他所有范畴具有统摄和统领作用,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中的最小知识单元,能够以最简单的形式表达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象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符号意义。鉴于核心范畴的重要地位,有必要深化研究核心范畴。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应有一个根本的范畴,作为这门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诸多范畴,把哪个或哪一对范畴作为核心范畴,尚无定论。有的把思想与行为作为基本范畴,作为逻辑的起点。把两个范畴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既不符合事物本质的辩证法,又无法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的根本。当然也不利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有的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不言而喻。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笔者认为,思想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中心范畴和根本范畴。

五、基本特征

每一门学科应有其独特之处,包括这门学科特有的对象、规律、知识、理论、符号、方法,甚至是特有的语言、规范、风格,还有这项工作或学科的“当家本领”,这些是构成该学科特殊性、特有性、专业性的必要元素。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学科缺乏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不强,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学科和社会认同的一种重要制约因素。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照样能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这些人员本身的努力以外,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弱有关。其实,从现实来看,一些人由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虽然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的要职,实际并不胜任思想政治教育角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特征,与其他学科一样在于独特的科学性;作为社会实践或社会功能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应当是人民性(或正义性)、理论性(或思想性)、说理性(或说服性),一句话,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说道理为人民服务,服务于人民的思想解放。

六、基本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是“交流”,即“思想交流”。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过程。这种理解是通过思想交流来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指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之间的交流。交流是一种相互平等、共同参与、双向互动、合作完成的过程。从苏格拉底到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增进了解、实现共识的基本方法。总结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指出基本方法是采取“民主的方法,说服的方法”,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这里的“民主”,主要是指人格平等(同志式的)、气氛轻松、有来有往的状态;“说服”,则是指用道理服人,以真理服人,而不是以权压人或以势压人。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出,建设学习型组织,其基本环节和基本方法在于“交流”。个体学习和团体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而组织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目标,这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个体学习是个体内部自身和个体与外部的信息交流,团体学习是团体内部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组织学习是组织体系内各个单元之间、组织与外部之间的信息交流,其中最重要的是组织内个人与个人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观点交锋。没有交流就没有学习,没有组织体系内各主体之间、组织与外部之间的交流也就没有组织学习,尤其是无法开展激发思想的创造性活动,无法生产创造性成果。

七、历史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知识和思想的丰富宝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和源头,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宝库,又是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资源。先有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后有思想政治教育学,总体上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历史。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事实进行考察、研究和反思,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建设的重要领域和重要任务。以史为鉴,不断反思历史并从历史反思中获得智慧,从历史中发现和揭示规律,让历史为现实服务,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史和理论史研究的目的。从古希腊文化到全球化思潮,从孔子到,思想政治教育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都应当进行总结和反思,除了写成“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以外,还应写成“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解放史”,等等。

八、范式

“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科学家群体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学术行为方式,包括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及共同的信念和共同的自然观,提供共同的解决问题的框架。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范式,而且在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范式。根据库恩的说法,“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要回答自己的范式是什么,而且要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范式的变化及其意义,还应当提供对科学研究、认识与实践有效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式。

九、经典

经典是一种典范性、权威性的文献,经过历史筛选而留存下来,成为后人反复阅读并获得智慧的载体。一般而言,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必有经典产生和经典存在。阅读历史,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已经积累了许多经典。思想政治教育经典有两种类型:一是经典文献,如《理想国》(柏拉图)、《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古田会议决议》()、《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等;二是经典案例或范例。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提供了丰富而经典的案例,如三湾改编、、干部“三同”、真理标准讨论等,乃至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西方管理科学中的头脑风暴法,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值得总结和研读的范例。库恩非常重视范例,他指出:“范式是共有的范例,这是我现在认为本书中最有新意而最不为人所理解的那些方面中的核心内容。”范例是理论表述相对应的经验解答,它本身蕴含着科学原理,又以经验形式告诉人们,对于教育或学习相关知识、掌握技能方法有着特殊的价值。经典诉说着思想政治教育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逻辑力量,传承着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与智慧,而且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仰和信心,对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发挥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

应抓紧整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经典著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经典的研究。

十、方法论

祖嘉合指出,方法论有两种界定。一种界定是:“‘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根据这一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学说或理论。”另一种界定是:“方法论是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相孤立的方法论。“这个界定告诉我们:方法论是人们运用相对抽象的理论形成了一种观察认识事物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理论,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关于方法的理念、结构、历史、发展、运用等方面的思想与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事实、知识和学科)特有的方法,不是能够简单地从其他学科拿来就用或简单转化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的方法,而关于相应的理论即方法论,应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就其实质而言,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用哲学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提、条件、实践、现象进行透视和解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超越。孙正聿指出:“思想的前提,就是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也就是思想构成自己的逻辑支点。人的任何思想,都蕴含着构成自己的前提;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就是思想的逻辑层次的跃迁。”他认为,对思想的前提批判或反思,属于哲学反思,既是十分困难的,又是极其深刻的。说到底,就是为了获得思想政治教育学普遍性知识和先进方法,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学本质。社会、历史、系统等观点可以作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方法。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研究方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项活动,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共同参与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需要双方合作完成;观察、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它置于社会中进行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社会背景与社会条件等,从社会大环境中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从元理论视角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中的深层次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依据和思维方式,其中,思维方法决定研究方法,进而影响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及其学科建设的基础工程,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把握。第一,提高认识,强化主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要依靠主体力量,要有一支为之奋斗终身的队伍,这些人应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具有较高的主体性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应有自己的独立品格,由此应有主体意识,即学术意识、学科意识和学科主体意识。应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建设的自觉,认识其必要性、责任性和使命感。第二,遵循规律,强化科学意识。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依照学科范式的规律,强化科学意识,运思科学思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的发展。在这里,元理论思维与研究是值得运用的方法。第三,制定规划,强化推进意识。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建设列入学科建设规划,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不断推进这项工程。第四,组织力量,强化攻关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理论工程,应组织学科集体力量进行攻关,力争用五到十年时间实现突破,获得重要成果,实现重要进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

[2]郑芸,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视角中的“思想”[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7-20.

[3][4][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8,168.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畴范文第2篇

【一】名词解释:

1、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及社会组织用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和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P50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想接近的关系。P162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P294

4、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内容和信息,能为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P392

思想政治教育品德: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P324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作用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体的运行方式和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有效调节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内在关系、机理运用、制度规范等四个基本要素。具有目标性、规律性、整合性、层次性、主观性、复杂性、弱结构性、适应性等特性。

【二】简答: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类型:P9

1、按范畴性质分: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关系范畴

2、按范畴作用分:基本范畴(思想与行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个人与社会)、重点范畴、具体范畴

3、按范畴体系分:高层次范畴、中层范畴、低层次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只能是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P17

1、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

2、思想与行为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相互规定。

3、思想与行为固有的内在矛盾,蕴藏着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

4、思想与行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才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特征和功能:P12

(一)特征:1、客观性

2、流动性

3、抽象性

4、阶级性

(二)功能:1、认识功能

2、方法功能

3、构建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P15

1、起点范畴:思想行为

2、中心范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3、中介范畴:疏通与引导、言传和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

4、结果范畴:内化与外化

5、终点范畴:个人与社会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构建的原则:P24

1、实践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开放性原则

4、创新原则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P35

思想政治教育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作为理论基础。

1、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

2、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

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征:P45

1、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2、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3、综合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特点:P66

1、内涵与外延相结合

2、渐进与飞跃相结合

3、协调式与突破式相结合

4、继承性与超越性相统一

八、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践回应:P71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2、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3、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贴近”原则

4、坚持以弘扬主旋律为思想政治的着力点

九、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视发展:P83

1、领域发展:向宏观领域、未来领域、微观领域和“生活世界”发展

2、功能领域:向超越功能、多样功能和创新功能发展

3、形态领域:向主导型、交往式、网络式发展

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性质:P115

1、实践性

2、阶级性

十一、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规律:P127

(一)服从:1、受社会政治制约

2、受社会经济制约

3、受社会文化影响

(二)服务:1、为社会政治发展服务

2、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为社会文化发展服务

十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P130

1、导向功能

2、保证功能

3、开发功能

4、育人功能

十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P136

1、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十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P149

1、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

2、爱国主义教育是重点

3、道德教育的基础

4、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十五、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质:P166

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目的性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规律性

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必然性

十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P169

1、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

2、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

3、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

4、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

5、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十七、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P173

1、引导政治方向

2、激发精神动力

3、塑造个体人格

4、规范调控行为

十八、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P177

1、政治价值

2、经济价值

3、文化价值

4、生态价值

5、时代价值

十九、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和规律:P189

(一)途径:1、灌输途径

2、接受途径

(二)规律:1、神行统一规律

2、真善美统一规律

3、虚实转化规律

二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本质表现:P202

1、对政治教育的主导

2、对思想教育的主导

3、对品德教育的主导

二十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客观基础:P205

1、社会经济基础

2、社会阶级基础

二十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社会功能:P207

1、规范功能

2、评价功能

3、控制功能

二十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的具体表现:P209

1、教育主体的多样性

2、教育目标的多样性

3、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4、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多样性

5、教育考评的多样性

二十四、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P213

1、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2、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两者辩证发展

二十五、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价值:P217

1、对个体价值选择的主导:对个体政治价值、信仰价值、道德价值选择的主导

2、对社会价值取向的主导:对社会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取向的主导

二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P236(相互关系)

1、教育主体

2、教育客体

3、教育介体

4、教育环体

二十七、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分析:P241

(一)诸要素的相互关系:

1、教育主体起主导作用

2、教育客体起主动作用

3、教育介体起纽带作用

4、教育环体起条件作用

(二)主客体的关系:

1、民主平等关系

2、双向互动关系

3、主导与主动关系

4、相互转化关系

(三)结构方式:

1、主体中心模式

2、客体中心模式

3、多元主体模式

4、等级结构模式

5、双向互动模式

二十八、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P253

(一)个体目标:1、思想素质目标

2、政治素质目标

3、道德素质目标

4、心理素质目标

(二)社会目标:1、经济目标

2、政治目标

3、文化目标

二十九、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P261

1、思想教育:主要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着重解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

2、政治教育:主要进行政治思想、政治信念、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法、政治纪律等方面的教育,重点是解决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3、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

4、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素质

三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结构类型:P263

1、政治主导型

2、思想主导型

3、道德主导型

4、心理主导型

三十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P264

1、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核心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

三十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成与层次:P271

(一)构成:1、教育者主体性

2、受教育者主体性

3、教育活动主体性

(二)层次:1、独立自主性

2、积极主动性

3、开拓创新性

三十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互动模式构建:P286

1、教育原则和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2、教育伦理观: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3、教育价值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4、教育实践观:理论教育实践化

三十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P295

1、按影响范围分: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微观环境

2、按性质分:良性环境、恶性环境

3、按状态分:开放环境、封闭环境

4、按内容分:社会物质化境、社会精神环境

三十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和功能:P297

(一)特点:1、多维性

2、复杂性

3、开放性

(二)功能:1、强化功能

2、导向功能

3、感染功能

三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方法、措施:P316

(一)原则:1、整体性原则

2、互动性原则

3、自主性原则

(二)方法:1、环境选择实验法

2、环境选择隔离法

(三)措施:1、优化传媒环境

2、优化单位环境

3、建设教育场馆和社会教育基地

4、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三十七、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P321

1、集体学习情境创设

2、认知情境创设

3、人文感化情境创设

三十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征:P327

1、明确的计划性和鲜明的正面性

2、突出的复杂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3、积极的引导性和明显的长期性

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的外在因素(内在机制?)

1、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经济生活条件、政治制度及其社会的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其文化活动

2、社区环境,包括社区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特点等。

3、受教育出生者和成长的家庭

4、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学校

5、受教育者从事工作的社会组织

6、各种非正式的交往环境,包括另据、朋友、熟人等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

7、现代大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记、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制品、网络等。

三十九、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制定:P338

1、搜集信息,发现问题

2、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目标

3、拟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4、优选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四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P367

1、疏与导相结合

2、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5、教育与自我教育

四十一、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新发展:P373

1、面向世界与立足民族发展相统一原则

首先,要坚持和发展主旋律教育,培养棉线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教育。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原则

3、自主性与社会化相统一原则

四十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探索的新方法:P381

1、探索满足主体多样性发展的咨询与辅导防范

2、发展与现代传媒相协调的隐性教育防范

3、推广符合民主法制要求的管理评估方法

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

四十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要求:P386

1、针对性

2、综合性

3、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成立的基本条件:P393

1、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

2、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运用和控制

3、能够联系教育的注意和课题,并且能够促使两者之间发生互动

四十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和功能:P394

(一)特征:1、承载性

2、中介性

3、可控性

4、目的性

5、阶级性

(二)功能:

1、信息的承载和传导功能

2、促进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功能

3、渗透教育内容的蕴含功能

4、导向与养成功能

四十五、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P397

1、语言载体

2、行动载体

3、传统载体:谈话、开会、理论教育

4、现代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管理载体

四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准则:P422

1、方向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2、理论性与渗透性的统一

3、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4、长期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四十七、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特征、基本要求、原则和方法:P427

(一)特征:1、弱结构性

2、价值倾向性

3、前瞻性

4、动态性

(二)基本要求:1、决策科学化

2、健全决策组织体系

3、培养素质优良的决策队伍

(三)原则:1、目的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联系性原则

4、预见性原则

5、可调性原则

(四)方法:1、专家研讨法

2、集体磋商法

3、经验谈判法

4、系统分析法

5、试点法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职业化管理的主要内容:P444

1、职业形象:强健的体魄、兼任的意志品格、良好的精神状态、严谨的思想作风

2、职业理想

3、职业技能:调查研究能力、思想宣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P455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P458

1、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

2、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现代化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

4、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畴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民素养;政治学课程;改革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109-02

《政治学》课程是高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政学院等院校的国际政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等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目前,高等学校《政治学》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公民素养培养的缺位;二是教学体系内容上,偏重西方政治学理论,中国本土政治学话语权缺失,对中国社会现实政治问题的解释力明显不足。虽然新近出版的一些政治学原理教材,在政治学的理论体系构建方面突破了原有的体系框架,但仍然感到理论与现实的脱节。由于缺乏自己特有的概念和范畴体系,大部分的“政治学”著作和教材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仿,缺乏鲜明的政治学学科的特色。高校《政治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应把培养公民素养作为《政治学》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构建独具特色的政治学范畴体系,促使政治学理论与中国政治的伟大实践能够对接。

一、把培养公民素养作为《政治学》课程改革的新指向

素养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是不同的。素质更倾向于人与生俱来的生理特征,即遗传素质。而素养是指一个人应该具备或能够培养的素质与修养。公民素养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公民素质也是不同的。公民素质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体魄、智力以及思想道德总体水平。公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而公民素养,是指作为一名好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文化知识素质、法律和自律意识、道德修养等。一个好公民,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政治素养的人。所谓的政治素养,主要是一个人在政治立场、政治品质以及政治水平等政治素质方面的修养。换句话说,政治素养是一个人能够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政治学的原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在涵养。而政治核心素养应是在“政治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归根结底,政治核心素养是一般政治素养的精髓和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学》课程是一门面向所有大学生的公民素养课程:公民素养是政治学科教育赋予人的发展的价值体现,是以满足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素养。在个体终身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具备许多素养来满足生活需求、应对社会发展与挑战。政治科学的不断进步,也使得人们能获得的政治素养愈发丰富。公民素养应是个体在社会中生活与生存所应具备的最重要政治素养,对学生而言,应是最有用的政治知识、最关键的政治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政治品格。我们生活在一个政治社会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政治的影响:如何行使自己的民利?如何选择政治领导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如何捕捉时代的脉搏?……这些对今后的工作生活都非常重要,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职业,经商、从政、医生、律师等等,各行各业的每个人首先是一个公民。因此,培养公民素养及技能的意义不言而喻。高校《政治学》课程应担负起培养未来好公民的重任。为此,“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政治素养”的理念应成为高校《政治学》课程改革的新指向。

《政治学》课程绝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抽象的政治学概念和原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民主意识的守法公民,走入社会后能够自觉遵守社会的基本规范,学会尊重和包容,能够以温和理性的态度参与公共事务,学会自治和自制。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有担当的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这些任务不能单靠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政治学》课程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作为明确的培养目标,具体做法:首先,把公民素养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政治学》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在教学中应该突出公民素养教育的内容,注重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基本公民素养的提高。其次,把学生公民素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实践表明,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学生干部的竞选等实践活动是进行公民素养教育十分有效的手段。它更能增强学生对公民权利、义务的深刻理解,可以达到知行统一。同时,这些活动能够使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国情民情,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民主意识和爱国精神。再次,把学生公民素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公民素养的培养具有隐性的感染力。通过校园广播站、校园网、宣传橱窗、学生自办刊物、各种专题讲座和大型集会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二、构建独具特色的政治学范畴体系

中国政治学缺乏自己独创的概念体系和学科范式,因此,高校的《政治学》课程主要传授西方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体系。这也导致目前中国学术界在理论概念与学术话语上的西化现象。中国政治学急需构建独具特色的范畴体系和话语体系。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具有世界价值的中国政治理念推向世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从对中国政治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中,探讨中国政治学和世界政治学可以共享的学科范式。具体而言,探索独具特色的政治学范畴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作为《政治学》课程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高校《政治学》课程的核心内容,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政治学学科建设中却一直忽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学科范式的建设,这严重影响了中国政治学学科的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把实现人类的最终解放作为其研究的最终目标,首次使政治学的研究与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人类社会各种政治现象的科学分析,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系统、最深刻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不仅是解释世界的工具,也是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全新的概念,为认识和改造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高校《政治学》课程内容不仅要介绍西方政治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更应该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置于核心地位,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等结合起来,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科学原理,自觉弘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树立起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认识和解决问题。

2.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政治理论和思想,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课程建设的重点。《政治学》课程不能一味地关注西方政治学概念和理论,尤其是不能一谈政治学名著就清一色全部是西方的名著,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洛克的《社会契约论》等。在关注西方政治学名著的同时,还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论和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类似西方的系统的政治学说,但诸如《论语》、《孟子》、《荀子》等典籍中孕育的德治、礼治、礼法合治、民本等宝贵思想,是当下构建独具特色的政治学范畴体系时所必须珍视的思想财富。

中国在历史上向来不乏提供普遍性话语的能力。譬如,儒家思想在古代东亚世界就享有话语权。政治学理论之中国范式的建构应该基于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文化底蕴。因此,应探索独具特色的政治学范畴体系,摒弃“拿来主义”,构建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

3.在《政治学》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上的创新。首先,《政治学》课程教学内容应强调多学科的综合性教育。《政治学》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政治学的创新理论的形成,往往来自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通。中国政治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交叉学科逐渐增多,如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政治民族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因此,在《政治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上,要重视多学科的综合性教育,培养学生能够多视角、全方位地分析实际问题,为社会输送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实践表明,多学科的综合性教育,既满足了高校为了拓宽政治学科学生的就业领域,也突破了原有的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其次,突出对中国政治的理论和实践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更是全新的社会主义实践,这些都应该纳入到《政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全新政治景象;关注国家治理中面临的各种政治难题与制度应对。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政治学理论与中国政治的伟大实践能够对接。

参考文献:

[1]吕嘉.中国政治学需要自己的学科范式[J].学习与探索,2008,(6).

[2]谢桂娟.政治学开放式教学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2).

[3]丁士松.关于政治学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畴范文第4篇

关键词:理论;实践;对偶范畴;辩证关系;研究意义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1)04―0127―04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已经初步建构了自己的范畴体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存在的性质和状态不同,可以分为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和关系范畴;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在范畴体系中的高低层次不同,可以分为核心范畴、基本范畴、一般范畴和具体范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范畴,是指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之间的对应联系、联结联系、综合联系等普遍关系的那些范畴。相应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范畴主要有对应范畴、联结范畴和综合范畴。其中,对应范畴是两个范畴之间相对矛盾关系的范畴,通常称为成对范畴或对偶范畴。对偶范畴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是数目众多的一种范畴群。除了思想与行为等诸对基本范畴之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还有理论与实践、表扬与批评、主导性与多样性、继承与创新等其他一些重要对偶范畴。本文主要对理论与实践这个重要对偶范畴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理论与实践的含义

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含义,可以从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两个层面上进行理解。从哲学层面上讲,所谓理论,是指概念、范畴、原理和规律的体系。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在同错误理论不断进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理论一旦被人们所掌握和运用,就对人们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所谓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主要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其中,生产实践是处理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因而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实践是指在社会内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它也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被生产实践所决定,又反过来作用于生产实践。在阶级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阶级关系,由于人们总是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的,因此,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主要地表现为阶级斗争。科学实验是在一定的科学知识指导下,有明确目的的、具备一定的设施而去探索规律性知识的活动。科学实验的产生和发展要受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实践的制约,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实践的发展。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层面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它属于科学形态;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则是指人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实际活动,它属于经验形态。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概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立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抽象和理性认识基础之上,这种科学抽象和理性认识既不是对个别的、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成熟经验和认识的概括和总结,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最普遍的、系统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它能正确地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前提条件、基础和源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其建设、创新和发展也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理性思维而形成的一门学说。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如前所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层面上,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仅不能孤立存在、互相分离,而且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两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基础,如果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也失去了这门科学的意义。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如果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便会带上很大的盲目性,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指导作用的必然要求。在21世纪,面对现代科学技术迅猛进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崭新局面,要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一是要实现学科化。实现学科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经验、知识、理论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以系统的知识体系、科学形态出现,从而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是要实现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要贯穿和体现真理性、规律性。它既不能由宗教、迷信和神学来取代,也不能用经济规律来取代。因此,同任何一门堪称科学的学科一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是在理论形态上要求有一个各个范畴和原理之间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的极其严密的科学体系。具体来说,这个科学体系只有同时具备客观性、规律性、辩证性、具体性和整体性等五个方面的特性,才算是具有了现代的科学的完备形态,才算实现了科学化。三是要实现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机制和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四是要实现民族化。实现民族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中国特色,积极继承和吸纳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走古今相承、中西交汇、综合创新的道路,可以说这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成功之路。

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作用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又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并不是一系列抽象概念的堆砌,而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出发,明确地回答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要在思

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一是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解决好“四个如何认识”的问题,这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政治影响。对于这些重犬问题,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才能做出有说服力的分析,并得到及时解决。比如,在如何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这一问题上,应当看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们思想活跃,各种观念大量涌现,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的观念与落后的观念相互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正确的、进步的思想观念是整个社会思想的主流,而违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尽管是支流,但必须认真对待。如果任其发展,就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二是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青况新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种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是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必然。同时,也给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增加了新的难度。因此,我们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科学回答和切实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新问题,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三是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避免大话、空话、套话和形式主义的现象,必须努力学习,扩大知识面,加强对社会环境的研究,加强对人的变化和需求的研究,跟上形势。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比如,我们要针对社会发展中人们普遍重视物质利益追求的现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务实性,还物质利益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当然,这里必须强调指出,坚持物质利益原则时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四是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着重要在为群众多办实事、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上下工夫。一方面,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宣传引导群众与热情服务群众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观念、道德等无形的东西融人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有形载体之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引导,使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变为升华思想、提高觉悟的过程,营造思想引导与利益驱动相结合的新机制新途径。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自觉起表率作用。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言行统一,知行统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在艰苦奋斗、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等方面做出表率,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再次,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提供指导。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停顿,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就会严重滞后,甚至就有丧失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指导资格的危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加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和时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离开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挥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不是为新而新,而完全是为了研究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去贯彻落实,并且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三、研究理论与实践这个重要对偶范畴的意义

研究理论与实践这个重要对偶范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

第一,有助于揭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某些规律。首先,揭示了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规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条中观规律。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要掌握科学理论,因为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另一层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当前遵循这一规律,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善于运用理论回答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疑释惑;二是要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生活。其次,有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经济业务工作一道去做的规律。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经济业务工作一道去做,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条中观规律。这里所说的“一道去做”,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于经济业务工作的全过程,要渗透到经济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深入到经济业务活动中去,主动同经济业务干部沟通情况和交换意见,主动帮助经济业务干部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业务知识,使其在布置、检查、总结经济业务工作时,也布置、检查、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次,有助于揭示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辩证统一规律。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条中观规律。这里所说的解决思想问题,既包括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又包括解决思想意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同解决实际困难和给群众办实事紧密结合起来。一名好的政工干部,应始终把教育群众和为群众服务密切结合起来,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第四,有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辩证统一规律。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条中观规律。我们党历来重视两者的结合。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人们的物质利益观念日益强化,更要强调两者相结合,以便从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两个方面去调动人们的积

极性。

第二,有助于人们充分认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原则是人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所依据的准绳。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制定和确定教育目标和内容、选择和运用教育途径和方法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一个系统整体,是一个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无疑是统领全局的最基本的指导原则,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如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经济业务工作一道去做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都是对它的拓展、延伸和具体化。因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系统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其他原则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相比,则处于从属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其实践意义在于:

首先,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在《论联合政府》中强调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在这三大优良作风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最根本的,强调的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之所以能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因为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任务、对象,虽然不同于战争年代,但是党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作风仍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必须继承和发扬。

其次,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与新时期的环境、任务和要求不适应的情况,产生了软弱、涣散等问题。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下,确有一些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丢掉了党的光荣传统,忘记了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作风,嘴巴上讲得头头是道,行动上却是另外一套。有的甚至成了腐败、犯罪分子,落入罪恶的深渊。他们搞的是言行不一,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背离,群众怎能信你讲的东西,这种教育又怎么能收到效果呢?广大群众是最讲实际,最讲现实的,他们不仅看你怎么说,更重要的是看你如何做,他们能通过实际行动和日常生活表现,判断党的干部,并以此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接受教育的程度。如果言行不一,理论脱离实际,甚至搞,侵占群众正当利益,广大群众不仅难以接受其教育,而且还会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败坏党的声誉,破坏党群关系,使群众失去对党的信任,这是十分危险的。这些人的所作所为,败坏了党的风气,降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威信,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战斗力,它已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障碍之一。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严重挑战。面对党内理论脱离实际不良现象的不断滋生,更说明继承和发扬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作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取得好的效果。可以这样说,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各级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是关键。

参考文献:

[1]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2]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若干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6,(9)

[4]彭京华,何绍铭,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畴范文第5篇

《政治学》课程是高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政学院等院校的国际政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等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目前,高等学校《政治学》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公民素养培养的缺位;二是教学体系内容上,偏重西方政治学理论,中国本土政治学话语权缺失,对中国社会现实政治问题的解释力明显不足。虽然新近出版的一些政治学原理教材,在政治学的理论体系构建方面突破了原有的体系框架,但仍然感到理论与现实的脱节。由于缺乏自己特有的概念和范畴体系,大部分的“政治学”著作和教材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仿,缺乏鲜明的政治学学科的特色。高校《政治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应把培养公民素养作为《政治学》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构建独具特色的政治学范畴体系,促使政治学理论与中国政治的伟大实践能够对接。

一、把培养公民素养作为《政治学》课程改革的新指向

素养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是不同的。素质更倾向于人与生俱来的生理特征,即遗传素质。而素养是指一个人应该具备或能够培养的素质与修养。公民素养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公民素质也是不同的。公民素质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体魄、智力以及思想道德总体水平。公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而公民素养,是指作为一名好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文化知识素质、法律和自律意识、道德修养等。一个好公民,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政治素养的人。所谓的政治素养,主要是一个人在政治立场、政治品质以及政治水平等政治素质方面的修养。换句话说,政治素养是一个人能够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政治学的原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在涵养。而政治核心素养应是在“政治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归根结底,政治核心素养是一般政治素养的精髓和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学》课程是一门面向所有大学生的公民素养课程:公民素养是政治学科教育赋予人的发展的价值体现,是以满足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素养。在个体终身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具备许多素养来满足生活需求、应对社会发展与挑战。政治科学的不断进步,也使得人们能获得的政治素养愈发丰富。公民素养应是个体在社会中生活与生存所应具备的最重要政治素养,对学生而言,应是最有用的政治知识、最关键的政治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政治品格。我们生活在一个政治社会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政治的影响:如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如何选择政治领导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如何捕捉时代的脉搏?……这些对今后的工作生活都非常重要,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职业,经商、从政、医生、律师等等,各行各业的每个人首先是一个公民。因此,培养公民素养及技能的意义不言而喻。高校《政治学》课程应担负起培养未来好公民的重任。为此,“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政治素养”的理念应成为高校《政治学》课程改革的新指向。

《政治学》课程绝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抽象的政治学概念和原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民主意识的守法公民,走入社会后能够自觉遵守社会的基本规范,学会尊重和包容,能够以温和理性的态度参与公共事务,学会自治和自制。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有担当的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这些任务不能单靠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政治学》课程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作为明确的培养目标,具体做法:首先,把公民素养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政治学》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在教学中应该突出公民素养教育的内容,注重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基本公民素养的提高。其次,把学生公民素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实践表明,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学生干部的竞选等实践活动是进行公民素养教育十分有效的手段。它更能增强学生对公民权利、义务的深刻理解,可以达到知行统一。同时,这些活动能够使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国情民情,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民主意识和爱国精神。再次,把学生公民素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公民素养的培养具有隐性的感染力。通过校园广播站、校园网、宣传橱窗、学生自办刊物、各种专题讲座和大型集会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二、构建独具特色的政治学范畴体系

中国政治学缺乏自己独创的概念体系和学科范式,因此,高校的《政治学》课程主要传授西方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体系。这也导致目前中国学术界在理论概念与学术话语上的西化现象。中国政治学急需构建独具特色的范畴体系和话语体系。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具有世界价值的中国政治理念推向世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从对中国政治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中,探讨中国政治学和世界政治学可以共享的学科范式。具体而言,探索独具特色的政治学范畴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作为《政治学》课程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高校《政治学》课程的核心内容,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政治学学科建设中却一直忽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学科范式的建设,这严重影响了中国政治学学科的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把实现人类的最终解放作为其研究的最终目标,首次使政治学的研究与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人类社会各种政治现象的科学分析,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系统、最深刻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不仅是解释世界的工具,也是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全新的概念,为认识和改造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高校《政治学》课程内容不仅要介绍西方政治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更应该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置于核心地位,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等结合起来,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科学原理,自觉弘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树立起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认识和解决问题。

2.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政治理论和思想,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课程建设的重点。《政治学》课程不能一味地关注西方政治学概念和理论,尤其是不能一谈政治学名著就清一色全部是西方的名著,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洛克的《社会契约论》等。在关注西方政治学名著的同时,还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论和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类似西方的系统的政治学说,但诸如《论语》、《孟子》、《荀子》等典籍中孕育的德治、礼治、礼法合治、民本等宝贵思想,是当下构建独具特色的政治学范畴体系时所必须珍视的思想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