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子合同市场规模

电子合同市场规模

电子合同市场规模

电子合同市场规模范文第1篇

本文从实践出发,以交易成本理论和价值链、供应链理论为主要基础,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了剖析,研究了中国现阶段农产品电子商务主要应用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比较评价了当前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对今后一段时期较具前途的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现状

结合近年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实践,本文归纳出以下七种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

(1)目录模式(catalogue),也有学者把这种模式称之为网上黄页(webyellowpage),(2)信息中介(informationintermediary),(3)虚拟社区(virtualcommunities),(4)电子商店(e-shop),(5)电子采购(e-procurement),(6)价值链整合(valuechanintegration),(7)第三方交易市场(third-partymarketttpiace)。

通过归类分析,把七种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大体上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初级模式,包括目录模式、信息中介模式、虚拟社区模式。其共同点是不进行农产品实物的网上交易,而是为农产品网上实物交易提供服务。

1、目录模式,一是链接到某一综合信息平台上(门户网站如雅虎等);二是建立自己的网站用以信息。这种模式主要是介绍各类公司的经营特点,推荐产品,宣传企业的业绩。

2、农产品信息中介模式,主要是以提供信息中介服务来帮助农产品企业获得相关农产品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仅仅是商务服务行为。

3、农产品虚拟社区,虽然能为整个价值链或价值链系统增加信息交换量,但并不属于价值链上的任何一个元素。因为如此,它正式成为一种附加功能,主要用它为其他商业模式(电子商店、第三方交易场所、价值链整合商)提供辅助功能。其发展上也存在着局限性。

通过总结可以发现:上述这三种模式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分别为农产品企业的电子商务提供宣传、信息和交流沟通服务,基本上只是一个信息交换平台,仅仅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模式。

第二类是电子商务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高级模式:包括电子商店模式、电子采购模式、价值链整合模式。其共同点是进行农产品实物的网上交易。但是它们的情况又各不相同。

4、农产品电子商店模式的驱动者一般是卖方或买方单方,整个模式的发展受宏观网络环境和客户对网络采购偏好的影响很大。另外,交易过程需要交易各方如中介方、金融、物流、保险、税务的配合,一般不具势力的网站,在目前环境下很难实现交易。

5、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电子采购模式实施的前提是农产品企业内部信息化已经完善,并且需要将后端应用连接起来的灵活接口,在此基础上要增加适合企业的供应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只有这样库存管理以及相应的电子采购系统完善配套才能实现,也就是说要实现erp、crm、scm及电子采购系统的融合才能实现该模式。而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农产品企业连内部信息化尚未实现。故现阶段要采取此种模式较为困难。

6、开展价值链整合电子商务模式的,主要是资金比较充足的上市农产品企业或行业内知名企业集团,对于一般企业应用这种模式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主要表现在:环境问题、相关价值链上企业间配合问题、人才问题等方面,而最重要的还是资金问题。虽然电子商务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但是,庞大的资金投入也不是一般企业所能承担的。即便能够承担,庞大的初期投入、长期维护运营费用跟降低的交易成本之间的比较优势一时也很难平衡。因此,一般来说,采用价值链整合模式的农产品企业自身必须是一个具有号召力的大企业或服务提供商,往往这种模式的采用者大多是具有知名品牌和较大的规模的农产品企业。对于中国来说,农产品企业目前绝大多数的还是中小型企业,开展价值链整合的电子商务还比较困难。所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价值链整合模式的采用,在现阶段普遍推广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第三类是适于中国国情并具有相对发展优势的第三方市场模式。

本文从电子交易的角度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七种模式进行了综合分析,从分析中可以看出,任何模式都是与特定的需求、资源环境信息相关的,没有什么“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其适应性、其优劣是相对而言的。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本文认为现阶段采用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应用于中国农产品电子市场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

7、第三方市场模式应用于中国农产品电子市场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因为,中国农业中小型企业及农户占企业总量的99%,它们与大企业相比,有着自身的弱点,如资金不足、生产规模小、缺乏人才、营销网络过窄等。而电子商务是未来企业的主流生存方式之一,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甚至农户开始涉足电子商务领域。但是,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系统是十分复杂的,需要企业有相当大的投入,而这对于实力不足者来说是一大难题。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的优势就显露出来,为大宗农产品交易提供了平台,具有较高的匹配能力。往往能在买方和卖方都十分分散的情况下取得成功。

总之,不同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解决或缓解了目前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的不同的问题,因此有不同的网络适应性:价值链整合和第三方交易市

场能有效地解决农产品交易环节过多的问题;信息的畅通、透明能够规范交易各方的行为,网上商店、电子采购、价值链整合、第三方交易市场四种模式中规范的交易流程、科学的交易方式能够减少传统交易中存在的交易不规范的顽疾;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七种主要模式都具备信息的收集、功能,并且采用这些模式的企业为了聚集人气和提供完善的服务,都加强了信息的服务能力,使参与者能得到比较全面的相关交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信息不对称性;信息中介模式能有效降低农产品交易中收集信息的成本;电子商店、电子采购、价值链整合、第三方交易市场能分别不同程度减低交易成本;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通过有效的网上交易手段及和约交易,能够减少交易的波动幅度;同时,针对农产品交易量大、生产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农产品电子商务也有不同的模式适应性。

本文根据中国现阶段与农产品贸易的特点和电子商务的适应性,进行匹配分析(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

1、根据目前中国农产品及其贸易的特点,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中的目录、信息中介、虚拟社区等以信息服务为主的模式具有普遍实用性,目前这些模式已得到业内广泛认可和普遍应用。

2、农产品企业开展网上销售,首先需要在网上展列所经营的产品,必然应用网上商店模式。一般来讲,农产品企业开展网上采购之前,都会建立自己的网上采购系统,在网上向自身的供应商进行采购,因此往往农产品企业也采用电子采购业务模式。

3、部分大型农产品企业对上下游供应商和经销商等中小型企业有较大的吸引力,彼此构成了庞大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这些大型农产品企业已经开始用网络整合价值链,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4、具体到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中,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比较符合农产品及其贸易的特点,是农产品流通领域主要采用的业务模式。第三方交易市场面向企业和用户形成了综合性的公共平台,其特点是包含了其它模式所不具有的一些功能,比较符合中国农产品及其贸易的特点,是目前大宗农产品交易中主要采用的模式。

二、适合中国现状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

第三方市场模式除了降低交易成本而外,相对于其它模式而言,还有其它主要优势:

(1)价格优势。

加入或参与某一第三方市场模式网站的电子商务平台所需费用少之又少;

(2)信息优势。

第三方市场模式的专业化运作,专业化推广、专业化服务,往往知名度较高,信息量巨大,以中国粮食贸易网()为例,每天更新几百条专业信息。

(3)技术优势。

第三方交易市场较大的交易规模和其必备的管理技术力量,能较好地体现该模式的一般技术优势。

(4)集聚优势。

信誉好的第三方交易市场往往能够吸引一大批企业加盟,从而积聚数量庞大的企业数据库,这种积聚优势往往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本文在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分析中发现:这些第三方交易市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具体运营中,都有相对成熟的经营思路和营收模式。而其它电子商务模式则大多停留在为企业本身服务的层面。另外,从中国各类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司获利的角度来看,采用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的企业赢利状况较好,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这种模式在中国的适应性。

综上所述,这七种模式中,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在目前阶段或者说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起步阶段更为适合中国的国情,具有较广泛的实用性。

三、电子拍卖是较具前途的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

1、国际上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运用主要通过电子拍卖方式进行。(注)由于农产品生产往往都是数量极大,所以在交易中,不仅交易数量巨大,而且交易十分频繁。国际上著名研究机构麦肯锡的默思卡尼表示,不同的第三方市场会适合不同的产品线,大宗商品类型的产品很合适拍卖模式的第三方交易市场。

2、农产品的电子拍卖被国内外广泛应用。2003年底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2003年电子商务与发展报告指出,目前农产品销售采用多种不同的在线销售模式。电子拍卖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得到广泛使用。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建立了棉花、谷物、大豆、木制品、牲畜、奶制品及多种其它食品等许多电子拍卖市场。本文在电子拍卖一章已介绍,欧美、澳大利亚、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及中国台湾的各拍卖市场提供电子拍卖服务。在国际发达国家积极发展本国农产品电子拍卖的同时,中国国内也出现了许多农产品电子拍卖模式的成功案例。

3、电子拍卖模式具备诸多优势。尽管在线拍卖采用与交易厅离线拍卖具有相同的程序,但前者在便捷、灵活,成本等方面优于传统方式。使用电子拍卖交易系统后,竞买人再不需要扯着嗓子叫价,也不需频频举手,看到所买的货物价格适合时只需按一下手中的竞价器即可,拍卖人员即通过移动式电子拍卖车(移动式拍卖)或电子拍卖控制台(固定式拍卖)来主持拍卖,避免了因环境吵杂而引起的失误。此外,电子拍卖第三方交易市场可以解决交易过程中的各项事务,如货物理货、拍卖竞价、资金结算、客户资料管理、数据分析等,所以整个拍卖交易过程除需几个技术人员控制电脑外,其余全部工作都可以交给电脑进行操作,拍卖效率可以大大提高。

4、农产品电子拍卖方式已经越来越引起了政府各涉农部门及重点企业的重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3年启动了农产品批发市场试点项目建设,在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硬件设施进行更新改造的同时,根据不同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育程度,各地政府利用国债投资对重点市场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采集系统、电子结算系统以及电子拍卖系统给予适当补助,积极扶持农产品电子商务项目的建设。

电子合同市场规模范文第2篇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技术创新、市场需求以及资本投资的多重驱动下,中国电子商务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成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新渠道,成为消费者便利消费的新选择,也成为政府部门促进消费、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的新抓手。

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10万亿元,五年来翻了两番;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85万亿元,五年来的复合增长率超过70%,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7.8%。据机构统计,2013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在全球网络零售市场份额中占比23.9%。

2014年上半年,我国电子商务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网上消费群体增长迅速。据研究机构测算,上半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总额达到5.92万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约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7.6%)的4倍。网络零售交易额达1.15万亿元,同比增长36.7%,相当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2%。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32亿人,半年增长率为9.8%。其中,“80后”是网络购物的主要用户群,所占比例为44.4%,“90后”的占比为32.5%。

(二) 线上线下不断融合发展

随着对电子商务理解的加深和应用范围的扩展,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由竞争关系向融合发展的方向转变。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步伐明显加快,电商企业也更加注重与线下资源的整合。传统零售企业积极应用电子商务加快转型升级。据统计,2013年连锁百强中有62家开展了网络零售业务。大型传统制造企业普遍应用电子商务进行网上采购,更直接地面向市场组织生产,节约了企业运营成本。

“O2O”模式将线上电商企业的流量、技术、精准营销等优势和线下企业的体验、本地化服务等优势结合起来,加快了传统企业融入电商经济的步伐。据机构统计,2013年中国“O2O”市场规模达4623亿元,同比增长69%。电商企业纷纷加速“O2O”进程,苏宁通过线上线下同价,打破双线市场隔阂,发展其“O2O”零售业态;京东投资外卖订餐网站“到家美食会”,联合“唐久便利店”等开启本地服务业务模式;天猫与银泰达成“O2O”战略合作,共同打造线上线下互通联动的营销模式。王府井、天虹商场、上品折扣、红旗连锁、步步高等传统企业也纷纷通过微信开启“O2O”模式的实践。

(三) 移动电子商务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

自2013年以来,移动端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据统计,2013年手机网民使用手机购物的比例由13.2%提升至28.9%。使用手机进行网购的用户达到1.44亿,同比增长160%。移动网络购物交易额达1696亿元,增长169%,远高于网络购物整体及PC端网络购物的增长速度。2013年“双11”期间,“余额宝”交易额中约25%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完成。京东、1号店等网站的移动端交易占比均已超过20%。移动电商市场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2014年一季度,移动网购交易规模达642亿元,同比增长141%,预计二季度将保持130%以上的增长。阿里移动电商平台二季度交易额达1640亿元,同比增长300%。预计2014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中来自移动端的交易额占比,将由2013年的9.2%增长至接近30%,增长两倍多。

(四) 电子商务服务业增长迅速

随着电子商务应用需求的不断提升,促进了包括交易服务业、支撑服务业和相关衍生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电子商务交易服务为核心,物流配送、安全支付和信用认证、软件开发等相配套的电子商务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全国快递业务量达91.9亿件,其中约70%来自于网络购物。在网上预订旅行的网民规模达1.8亿,增长62%。2013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6万亿元,同比增长56.9%,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2.6亿。截至2013年底,我国有效电子认证证书持有量总计2.89亿张,同比增长232%。经批准成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达到33家。

(五) 是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发展热点

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国际贸易新的热点,也成为我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新手段之一。据统计,2013年我国跨境网上零售交易达到214亿美元,同比增长43.3%。网购用户中有过海外代购经历的人群占比由4.7%提升到7%。外贸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已超过5000家,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外贸企业超过20万家。外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积极开拓中东、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一达通”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0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客户量突破14000家。

二、我国电子商务在促进经济转型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促进现代流通体系的形成。电子商务在搜索信息、协商议价、资金支付和产品配送方面都带来极大便利,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在引导生产、服务消费方面,电子商务能够整合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支撑现代社会的个性化消费和柔性化生产的实现,促进我国流通体系不断优化。

二是零售扩大消费、促进就业作用明显。网络零售构建了便利快捷的购物渠道,激发了居民的消费热情和潜力。网络零售商品种类由图书和数码产品为主,发展到实体市场存在的几乎各类商品,甚至扩大到实体市场难以实现的游戏装备等虚拟商品。据研究机构分析,在网络零售产生的交易额中,约有40%的消费是由网络渠道刺激产生的新消费,在三、四线城市这个数字更高达57%。据测算,全国网店创业就业总人数约962万人,其中96%为个人网店。

三是降低中小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和发展空间,特别是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 中小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进入国内外市场,获得与大企业同样的市场竞争机会。据调查,2013年开展在线销售的中小企业比例为23.5%,开展在线采购的比例为26.8%。据阿里提供的数据,以中小企业经营为主的淘宝(含天猫)平台上,跨省域销售的商品约占80%,这在传统市场体系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电子商务的迅速传播性和良好互动性,使得中小企业得以迅速成长为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如凡客、小米等。

四是带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电子商务可为传统企业拓展销售渠道,拉近生产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能够使企业更加注重服务、品牌和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竞争新优势。以苏宁公司为例,自开展网上业务以来,为提高用户购物体验,不断完善仓储、物流配送管理,实行线上线下同价,打造实体门店综合服务能力,企业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

五是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跨境电子商务具有开放性、全球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有助于帮助外贸企业摆脱微利挤压,迎来发展新空间。通过使自有品牌产品直接面对国外消费者,可有效建立和拓展我国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推动我国品牌更好进入全球市场。我国约有80%的外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展业务,但在仓储、物流、支付等环节的应用比率尚不足10%,贸易效率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六是电子商务产生“绿色经济效益”。电子商务能大幅提高社会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具有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等特征。相较传统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有效减少污染排放,缓解环境压力。根据中科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的《电子商务的环境影响报告》,我国每亿元网络零售额相当于减少能耗393吨标准煤。据此测算,2013年我国网络零售1.85万亿元的交易额相当于减少727.05万吨标准煤。节约的能源至少能够满足1363万户中国家庭一年的用电。网络零售企业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物流,减少配送总里程,形成了集约型物流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绿色经济效益。

三、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电子商务将加速统一开放市场的建立

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构建了开放、互联、公平的体系,突破了地域分割限制,打破了传统商业的制约。大型网络零售企业平台化经营比重加大,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统一开放市场正在加快形成,有利于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由于电子商务将加快改变流通业格局,带来流通业内部作业流程和经营管理方式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大大提高流通行业的技术构成和资本构成,使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同时,电子商务还将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批传统零售企业和品牌制造企业已经通过第三方平台或自建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同时,传统电商企业也日益重视物流配送等网下业务,积极开展线下服务。未来,“线上营销、线下成交”或“线下体验、线上购买”将逐步成熟。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密切结合的全新商业模式正在加速形成。

(二) 是新技术应用将推动电子商务模式不断创新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将在电子商务领域迅速推广,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在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上的不断创新。物联网技术应用范围快速扩大,将被广泛使用于网购、物流、支付、旅游、交通、医疗等领域;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将促进电子商务企业经营方式和服务模式的变革,推动电子商务向精细化发展并带来效率的提升。电子商务企业能够制订更具市场竞争力的营销方案,服务水平会不断提高。同时,随着移动技术的推广应用,智能移动终端将成为电子商务新媒介,电子商务将无处不在。

(三) 跨界经营将为相关行业带来变革动力

随着电子商务企业规模的扩大,跨界经营正在成为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的战略选择。大型电商企业自建的物流体系,凭借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始与传统物流企业竞争市场。基于对客户消费行为分析的精准营销正在悄然兴起,对无针对性目标的传统广告形式产生了巨大的挑战。此外,电商企业还积极开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在网络零售庞大的用户基础上,“余额宝”不到半年即成为国内最大的货币基金。京东推出“京保贝”,为平台商家提供融资贷款服务。互联网金融业务所具有的小额、低门槛、快捷便利等特征,解决了许多传统金融体系不能妥善解决的问题,引起商业银行对自身经营模式的重新思考,激发了商业银行的创新动力,一些商业银行和基金公司合作推出类余额宝产品。电商企业的金融服务在服务中小企业,提高融通效率方面,为现有金融体系带来了新思路,驱使传统银行业加快转型创新。

(四) 移动电子商务将成为市场发展的重要领域

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加速发展,3G、4G等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使移动互联网市场正以远高于传统互联网的增速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凭借其及时性和便携性,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通道;其地理位置服务、微信、二维码等应用,促进了新的商业模式发展;其媒体属性和个性化服务,为移动营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移动客户端软件的发展和手机支付的完善,大大缩短了移动购物的时间和进程,带来手机购物新的增长点。随着手机逐步成为重要的上网终端,移动电子商务将成为电商企业角逐的新战场,并为传统企业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五) 跨境电子商务将成为外贸发展新引擎

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推动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的技术基础,对国际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跨境电子商务不仅冲破了国家间的障碍,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同时也正在引起世界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电子商务将构建新的经贸合作模式,极大拓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路径,促进多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企业间的互利共赢。近年来,跨境电子商务持续升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进入,随着跨境电商服务水平和配套环境的不断完善,将推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向纵深发展。

(六)服务能力将成为电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电子商务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无论是消费者、供应商,还是平台服务商和投资人,对电商行业的认识日趋理性。电子商务企业在经历了抢占用户流量、盲目扩大规模、以价换战搞促销等粗放式发展阶段后,开始更加关注平台的运营能力和服务能力,在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提升用户体验方面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顾客体验”成为考验电商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随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必将带动整个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四、我国电子商务面临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制度环境与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市场主体、经营活动、市场要素。虽然近年来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但总体来看,还不够健全,存在一些空白。由于电子商务经营主体跨地区经营、身份相对隐蔽等特点,使得一些违规违法行为的判定和行政管辖权变得模糊,导致网上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恶意欺诈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网店通过虚假交易获得好评的行为,难以按现行规定进行准确界定。

网购平台的管理问题愈发突出。各种网规在维护平台交易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平台交易规则的制订及实施还缺乏监督。在交易规则由平台商单方面制定,交易数据由平台方单方面管理的情况下,对商户违法行为难以实施公平有效的监管,存在一定市场风险。同时,伴随各种网规产生了“职业差评师”、“职业刷单师”等群体,通过敲诈和造假获利。此外,大数据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由于大数据不局限于某个环节、某个职能部门,具有社会化数据的特征。对于基于平台交易产生的海量数据归属、使用以及信息安全等问题,还缺乏明确界定。

(二) 支撑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是电子商务普及应用的基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对物流、支付、信息安全等支撑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从电子商务的要求看,无论是网络技术、网络管理、网络速度、网络安全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其次,适应于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体系尚不健全,在覆盖区域、物流成本、服务水平以及配送时间等方面仍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同时,适应于电子商务的金融支付体系亟需加强,金融服务及其电子化水平有待提高,跨区域、跨银行网上支付、结算等需要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对资金安全、信息安全、商业秘密保护等方面的要求较之传统贸易方式更高,建立有效的安全防护体系更是电子商务活动的重要保障。

(三) 社会信用体系有待进一步建设

在市场经济中,良好的信用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的社会化信用体系尚不健全,交易行为缺乏必要的自律和完善的社会监督。对于网上交易,信用问题显得更加重要。在大数据条件下,企业在平台的交易具有很好的信用积累条件,但目前电子商务领域的信用管理和应用还较为滞后。

在信用评级方面,缺少客观、中立的第三方机构;对于不同部门、企业的信用信息也未能有效整合;在消费者信用信息方面,缺乏对消费者信用信息采集和管理,导致对于一些恶意差评、刷单、恶意退货等行为缺乏约束手段。

(四) 商业模式创新不足网站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尚处于发展阶段,企业的规模扩大,更多是依赖于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空间的支撑。与传统商务对比,电子商务具有很多优势。但由于各种原因,电商企业的爆炸式增长与其“烧钱式”亏损形成了反差。有研究机构分析,电子商务理论上可以节省76.6%的交易费用,但实际上在中国只节省了11.6%。在近几年的电子商务热潮中,有不少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主要依靠模仿、炒作和烧钱,缺乏创新动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五、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一,加强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建设。针对当前电子商务领域的突出问题,逐步完善电子商务法规和相关标准。配合全国人大财经委开展《电子商务法》立法前期调研和起草工作。会同相关部门推进对《消费者保护法》、《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合同法》、《广告法》等涉及电子商务内容的相关法律的修订。加快落实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实施意见》,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文件。了《电子商务模式规范》、《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规范》、《电子合同在线订立流程规范》等标准规范。制订了《网络零售第三方平台交易规则制定程序规定》、《网上商业数据保护办法》等部门规章,正推动出台。

第二,要打造电子商务示范体系。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创建电子商务创新及应用示范体系。会同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开展了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2014年初,在第一批22个示范城市基础上,又评选出第二批30个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开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创建工作。首批确定了34家示范基地,指导示范基地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创新公共服务模式。确定了2013-2014年度百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推广示范企业典型经验,发挥示范企业在创新模式、开拓市场、降低成本、刺激消费等方面的示范引导作用,深入调研编写典型案例,开展宣传推广。以城市、基地和企业为依托,通过“先行先试、聚集发展、模式创新”,形成全方位的电子商务示范体系。

第三,要完善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开展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建设。结合现代商贸物流与共同配送体系建设试点,完善跨区域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点三级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送车辆通行管理有关政策和标准,推广“网订店取”、末端整合等创新模式,推动解决电子商务配送“最后一百米”问题。鼓励电子支付、信用服务、安全认证等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开展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产业链条。与人社部的合作,推进国家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积极开展电子商务高端紧缺人才培训。推动创建部级电子商务人才继续教育基地。推动行业组织、专业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及岗位能力培训。

第四,要创新电子商务统计体系。商务部自2013年初开始着手电子商务统计监测体系建设。2014年开通了全国电子商务信息管理分析系统,形成具有统计、监测、信用、业务管理和企业服务五大功能的综合性工作平台。为解决当前电子商务数据口径不一致和指标不规范的问题,组织起草了电子商务统计指标总体框架。加快建立电子商务部门统计报表制度,与国家统计局在健全统计报表制度和数据共享应用方面开展合作。每年编写《中国电子商务报告》和《中国网络零售市场评估报告》。

第五,要加快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开展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指标、信用档案等标准研究,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和奖惩规则;建设电子商务信用基础数据库,建立公开、透明、动态的企业信用记录;健全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督机制,推动建立面向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的信用信息采集、共享与使用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标准统一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领域打击假冒伪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电子合同市场规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市场;企业;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0-0040-03

一、引言

电子市场(electronic marketplace)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平台,它的载体是行业或综合性企业间电子商务网站。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商务活动的不断拓展,电子市场对企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买卖双方促进和协调交易过程、交换和分析行业信息以及获取商业增值服务的虚拟市场空间(Chian-Son Yu,2006)。

Laseter et al. (2001)指出,2001年美国有2 200多家电子市场,Andrew White et al.(2007)发现,2006年中期仅有700多家电子市场还在运行,很多研究认为相对较低的电子市场采用率引起了电子市场的衰落。《中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电子商务网站已超过2 000家,电子市场正在蓬勃发展。iResearch的《2007―2008中国B2B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数据表明中小企业是我国电子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其总体采用率仅为28%,很多行业的电子市场刚刚起步,参与率更低。

电子市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更多企业的参与。电子市场规模越大,对企业的价值越大,电子市场对企业的价值越大,其规模也会越大,两者之间遵循正反馈机制,相反的情况会使电子市场规模缩小甚至无法继续存在,电子市场要突破临界规模才能继续生存。

所以,研究企业参与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对电子市场和中小企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国内外该领域的代表性文献,从不同理论解释和研究视角进行梳理与评价。

二、不同的研究视角

对电子市场参与行为的解释,已有的研究大体分为三种视角:个体理性主义视角、制度主义视角和综合的视角,不同视角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各有侧重。

1.个体理性主义视角――创新扩散理论的解释

个体理性主义视角下,企业参与电子市场被看作是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采纳,假定个体具有获取信息、计算利益、作出选择的能力,按照利益的计算,以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对所需采用的方式手段进行选择。代表性的理论是Rogers(1983)的创新扩散理论(IDT),IDT注重技术和经济理性,出发点是技术本身的特征,关注的重点是技术本身的特征如何影响个体的采纳行为,提出了相对优势、匹配性、复杂度、可试用性、可观测性等技术因素对采纳行为的影响。其中,相对优势反映了理性决策的利益驱动,技术的匹配度、复杂度则反映了采纳的代价因素,这三个因素被多数研究支持。

Caroline Driedonks, Shirley Gregor(2005)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IDT为基础,结合Kambil和Van Heck的交易过程模型研究了澳大利亚牛肉行业第三方电子市场的采用情况,从不同的交易步骤分析了电子市场的相对优势,验证了电子市场的优势对企业的采纳行为的重要影响。在搜寻阶段,买卖双方都能找到更多交易伙伴,并且降低了搜寻成本;在议价阶段,由于面向更多买家,卖家拥有更好的谈判地位,从而提高了价格,买家虽然付出更高价格但提高了所购产品的质量,并节约了时间;交易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沟通和处理交易事务,降低了信息成本。该研究还发现信息接收渠道的影响,通过大众媒体了解到电子市场的企业倾向于拒绝参与,而通过私人交谈对电子市场有更深了解的企业倾向于参与市场。

Andrew White, Elizabeth Daniel(2007)用IDT构建了分析框架,分别对卖家和买家采用企业联盟形式的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电子市场的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获得更多交易伙伴、降低价格、提高交易过程效率、促进企业间信息系统整合、降低菜单成本、加强企业间合作;兼容性因素主要包括:与企业流程兼容性、与现有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兼容性、与企业高层管理者观点和战略的一致性;复杂性因素有:对信息系统整合的要求、流程和数据改造要求;该模型还引入了感知风险因素,包括数据安全性、平台可信任度。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对Supply On、Global Healthcare Exchange、Eutilia三个电子市场及其用户的分析发现,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等因素对企业的采纳行为有重要影响,而感知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

2.制度主义视角――组织行为同化的制度主义理论

与个体理性主义相比,制度主义强调社会对个体的影响。DiMaggio将制度理论引入对组织形态相似性的研究,解释了组织之间在行为上会倾向于发生同化的现象。通过电子市场进行商务活动(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企业的运作方式,当这种运作方式反复发生,被社会所接受,逐渐就会成为一种规范,因此具有规范的性质。同时部分具有权力的组织,能形成强制的影响力。从理论分析上看,这些来自制度的对个体行为具有影响力的因素有:规范化压力、模仿压力、强制压力等。

Jai-Yeol Son, Izak Benbasat(2007)从制度主义视角研究了电子市场的参与意愿和参与度,引申出制度导向因素,包括模仿压力(竞争者的采用、成功应用的例子)、规范化压力(行业和政府的规范化力量、多数供应商的采用)和强制压力(主导供应商的要求)。通过对98家潜在参与企业和85家已参与企业的数据分析,发现模仿压力和标准化压力对企业的采用意愿有显著影响,但对参与度的影响不显著,他们的研究验证了制度因素对企业参与电子市场重要的推动作用。

3.综合的解释

综合分析考虑了更全面的因素,其基本逻辑是:电子市场带来的利益将诱使企业对市场的参与,参与电子市场需要企业具有一定的能力和资源;企业是否参与受到各种制度环境的影响,其应用电子市场的过程能对制度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别的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

技术组织环境框架(TOE)是一种较常见的因素整理方法,它起源于Tornatzky对普通类型技术创新的研究,将技术创新采纳的影响因素有效地归纳到技术面、组织面、环境面三大类。Young-Beum Joo, Young-Gul Kim(2004)以TEO为框架研究了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其中,技术层面选用的因素是相对优势,环境层面的因素是外部压力和买方力量,组织层面的因素是资源状况和企业规模。分析发现,外部压力(特别是竞争压力)和企业大小对采用行为有显著影响,买方力量和资源状况(如资金支持、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能力等)影响不显著。与以往的研究不同的是,研究发现电子市场的相对优势影响并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采用和未采用电子市场的企业都对相对优势有较高感知。

技术接受和使用的统一模型(UTAUT)将2003年以前出现的大多数针对个人层面IT采纳行为的研究模型进行全面综合。该模型将影响因素总结为四类:期望绩效、难度预测、社会影响、实施条件。Shan Wang, Norman P. Archer(2006)以UTAUT为框架,将模型中的社会影响改为制度影响,研究了美国第三方以及联盟式电子市场的采用行为。其中,期望绩效类因素包括降低搜寻成本、获得更多产品信息和交易伙伴、提高信息可靠性等;难度预测类因素是电子市场的易用性;制度影响类因素包括趋势跟随、客户要求、重要供应商推荐等;实施条件类因素包括系统兼容性、对网上业务的熟悉程度等。研究发现,绩效期望是企业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制度影响和实施条件,易用性对企业的参与决策影响不显著。

4.其他一些补充

Ruey-Lin Hsiao(2003)分析了信任因素对采用行为的影响,解释了潜在采用者不信任新技术对电子市场采用的挑战。其中,不信任有两种类型:可靠性导向的不信任和价值观导向的不信任。他认为,电子市场可以改进技术以减轻可靠性导向的不信任,但价值观导向的不信任由于根源于社会文化结构而形成更大的阻碍。

王平平(2006)还探讨了产品特性对买方使用电子市场的影响,研究认为,产品特殊性、产品说明复杂度与电子市场的参与意愿负相关。

Chian-Son Yu(2006)将采用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企业外部推动力、企业内部驱动力、企业领导层对电子市场的认识和态度三个方面,研究了台湾中小企业电子市场的采用行为。通过对115家企业的调研结果分析,发现上述三个方面因素分别有25%、49.9%、18.7%的贡献度。与其他研究结论相比,该研究发现中小企业CEO在采用决策中比大公司的CEO有更大的影响。

三、简单的评述

从因素提取方法来看,现有研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已有理论确定的因素模型,其特点是因素比较系统,不同研究的可比性较强。另一种是经验性的归纳,这种方法贴近实践,更有针对性,其中,也有的用了较为科学的归纳方法,如Hsin-Pin Fu,Yung-Ching Ho(2006)采用了模糊层次分析法(AHP)。两种方法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验证。

从研究方法来看,定性分析较多,案例研究比较常用,这种方法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对参与和潜在参与企业的访谈来发掘更具体的影响因素,但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各种因素影响的显著性。也有一些定量分析,采用李克特量表来衡量对不同因素的认同程度和采用意愿,通过主成份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检验了各因素的显著性和贡献度。随着研究的深入,定量分析将会更多应用于该领域。

综观上述文献,影响因素基本可以归纳在电子市场、企业组织、外部环境三个层面。但在每一个层面中,二级变量的选取比较随意,缺乏统一的标准。另外,针对不同的情况如企业规模、所属行业类型、行业集中度、买方/卖方角色、电子市场类型等,各因素的影响会有所不同,这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四、我国的情况

现有的研究虽然大多基于国外的情况,但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对国内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要注意到我国的企业、电子市场以及社会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为有效促进我国电子市场的发展,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路径都有待深入和具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

[1]Chian-Son Yu, Influences on Taiwanese SME E-Marketplace Adoption Decisions[J].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6.9, pg. 5.

[2]Hsin-Pin Fu, Yung-Ching Ho, Roger C.Y. Che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 fuzzy AHP analysi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6.12, pp. 1301-1324.

[3]Andrew White, Elizabeth Daniel, The adoption of consortium B2B e-marketpla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16 (2007) 71-103.

[4]Caroline Driedonks, Shirley Gregor, Economic and Social Analysis of the Adoption of B2B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 Case Study

in the Australian Beef Indust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005, Vol. 9, No. 3, pp. 49,72.

[5]Young-Beum Joo, Young-Gul Kim,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adoption of e-Marketplace: an innov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10 (2004) 89-101.

[6]Shan Wang, Norm Archer, Business-to-business collaboration through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13 (2007) 113-126.

[7]Ruey-Lin Hsiao, Technology fears: distrust and cultural persistence in electronic marketplace adoption [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12 (2003) 169-199.

电子合同市场规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零售市场;产业组织;SCP范式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020-03

1引言

伴随着计算机的发明,网络设施的建设,通信技术的创新,互联网逐步融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来,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电子商务应时而生,电子商务的产生改变了传统零售运作模式,形成网络—实体并轨的零售模式。

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其发展初期,国内计算机网络发展滞后,消费意识尚未形成等环境因素造成网络零售市场发展缓慢,伴随着21世纪初网络泡沫的破灭,网络零售市场处于艰难的探索期。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为网络零售带来了转机,伴随着计算机的快速普及和投资泡沫的退去,市场实现理性回归,大量电子商务企业涌入,实现中国网络零售市场的迅猛发展。近年来,网络零售业的发展出现了结构性转变,以B2C为核心的业态取代以C2C为核心的势头逐步体现。网络购物这种新型的购物模式,作为电子商务的分支,正以独特的优势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购物方式。

产业组织研究的是介于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网络零售市场作为电子商务这种新型产业形态的重要分支,可通过产业组织视角深入了解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并从企业和政府的角度对网络零售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意见。

2网络零售市场概况

网络零售市场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分支,其产业链构建需要一系列配套设施支持,产业链上下游的相互合作形成电子商务的良性生态体系,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硬件供应商、软件供应商和网络运营服务商为电子商务的构成提供前期配套支持;支付体系、物流配套设施为电子商务提供后期服务配套支持;电商服务平台作为电子商务的核心,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交易平台。

图1网络零售市场生态系统

网络零售具备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属性,虚拟主要体现在平台的虚拟性,即电子商务给消费者提供一个虚拟的交易场所,消费者与经营者间的交易主要通过网络进行;现实主要体现在交易产品的现实性,电子商务交易的产品最终凝结了有一定社会劳动力的商品与服务。网络零售业的特殊属性对其产业链上下游构成部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充分协调好、发展好产业链各部分,才能有效促进网络零售的快速健康发展。

3网络零售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3.1市场结构

(1)市场集中度。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检测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中国B2C网络零售市场(包括平台式和自主销售式)的市场占有率(交易额占比)如图2所示。另外,C2C网络零售市场中,淘宝集市的地位依然稳固,其市场占有率(交易额占比)如图3所示。

根据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法,网络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划分如下:B2C市场中CR4=81.3%,属于寡占II型,C2C市场中CR4=100%,属于寡占I型,由此看出网络零售市场属于高寡占市场。

尽管网络零售市场结构属于中高寡头结构,但其市场内部的具体表现却显示出截然不同的竞争格局,这也是网络零售业的鲜明特征——电商平台的垄断及平台内部的竞争格局。形成这种格局与电商企业的市场切入点密切相关,不同的市场定位造成网络零售业内企业间的战略发展方向截然不同,对其市场行为和绩效造成不同的影响。

(2)网络零售商的差异化。网络零售商在电子商务市场上采取不同运营模式,其发展路径的差异化造就了市场竞争格局的多样化。B2C市场可以归纳为平台型、自主销售型、平台—自主销售型三种类型。平台型网络零售商并不从事产品销售,而是为厂商商提供网络销售平台,此种销售平台类似于C2C网络销售平台,但又不尽相同,该平台主要针对品牌商和大型经销商,天猫商城就是典型代表。自主销售型网络零售商通过建立独立网络零售平台,依托平台进行产品销售,此种模式出现于实体零售商建立的B2C网站和大型经销商,苏宁易购就是典型代表。平台—自主销售型网络零售商是介于平台型和自主销售型之间的模式,该种模式既为品牌商提供销售平台,又利用该平台进行自身产品的销售,京东商城就是典型代表。

C2C市场的销售主体主要是个人和小微企业,他们主要依靠电商企业提供的电商服务平台进行销售,淘宝集市和拍拍网就是典型代表。此种发展模式源自于百货商场的模式,电商服务平台通过吸引销售主体在虚拟交易平台内建立店面,并为其提供服务以实现电商企业的职责。

(3)进入与退出壁垒。网络零售业区分于传统商业的属性决定了其不同的进入与退出壁垒,作为新兴产业,网络零售业市场竞争激烈。虽然电商企业容易从形式上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但想从中取得收益,需要从广告营销、支付体系、物流配送等方面加深建设。成功的电商企业在其发展初期需要通过融资来完善基础设施,同时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也需要时间的积累才得以建立,因此网络零售商的成长离不开长期的资金保障。与其他行业的沉没成本相比,电商的硬件设施、软件服务、网络设备等资产专用性较低,总体来说,电子商务产业的退出壁垒较低。

3.2市场行为

(1)价格竞争。网络时代的市场价格信息十分透明,如何制定合理的价格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

第一,低价策略。低价是电商企业利用电商平台进行竞争的主要手段,通过价格优势争夺市场份额,排挤现有对手,又可以通过此策略阻碍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同时,网络零售商的低价策略往往具有时效性,通过部分产品的低价吸引顾客,放弃部分高额利润,实现薄利多销,此后又能带动平台内其他产品的销售。

第二,实体店铺与网络零售相结合。面对网络虚拟平台这个更为宽广的销售渠道,实体店融入B2C或C2C平台以完善其销售体系。近年来,企业在进行战略布局时都会考虑电子商务,凭借电子商务的广泛影响力,企业不仅能克服空间的距离,还能扩大其销售范围。在实体店铺与网络零售相结合的同时,也出现了产品价格与产品质量的相互博弈。

(2)差异化竞争。差异化作为一种有效的非价格竞争手段,能让消费者感知企业的独特性进而影响他们的购买行为。电子商务依托便利的网络搜索功能,通过差异化竞争能快速寻找稳定的目标群体,相比传统市场的差异化行径,电子商务的差异化方式也具有其特殊性。

第一,客户需求的差异化。网络零售商通过选择一个细分市场,形成产品主体差异化,通过差异化手段建立企业形象,形成核心产品或平台的品牌价值。营销学将产品定义为核心产品、有形产品、期待产品、延伸产品和潜在产品五个层次,企业通过满足客户的核心需求,再发展不同梯度的产品满足不同类别的客户,实现多类型产品的销售,这也是许多网络零售商的发展路径之一。

第二,服务的差异化。网络零售主要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其售前咨询服务、售后品质保证服务都是考核网络零售商的重要标准,透明的评价机制也会引导市场购买力的流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核心产品的差异化优势不断缩小,服务作为产品销售的延伸成为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物流的差异化。有别于传统零售市场,网络零售在商家和消费者这两要素的基础上,需要增加“物流”这一要素,三要素共同构成网络零售市场。物流起着物品传递的重要职能,针对B2C及C2C市场,不同的经销商和个人选择不同的物流模式。部分网络零售商通过与物流公司达成战略合作解决其物流问题,部门零售商通过自建物流基地,布局物流网络实现商品高效传递。物流作为特殊的服务延伸,也会使消费者产生品牌信赖。

第四,支付方式的差异化。网络零售的交易通过网络支付、汇款、货到付款等手段进行,不同的支付方式带来不同的消费体验。支付环节作为电子商务交易的重要环节,支付方式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对交易的成败有重要影响。

(3)广告行为。广告对消费者感知产品差异、扩大消费者心理偏好的作用明显,也是企业用来传递产品差异和品质信息最常用的手段。面对激烈的广告市场,网络零售商将重心放在网络广告而非传媒广告,这也契合了网络零售的市场出发点,网络广告依据现代营销手段,主要投放于搜索引擎、视频网站、邮件等依托网络的方式,从大范围的人群中吸引目标群体。

(4)企业兼并。企业兼并是企业控制市场的重要战略行为。企业兼并主要用两种形式:一是横向兼并,电子商务企业的规模效益明显,通过同质企业的兼并整合,不仅可以消灭竞争对手,还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实现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二是纵向兼并,网络零售的产业链上下游部分联系紧密,实现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整合,能进一步优化资源结构,增强市场掌控力,寻找创利点。

3.3市场绩效

(1)市场规模。网络零售市场的市场规模可以从交易规模和企业规模两方面来看,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近5年来,我国网络零售市场的交易规模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如图4所示。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前两季度,中国网络购物交易规模为7892亿元,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网络购物交易规模的迅速扩大,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也不断提高。企业规模方面,B2C、C2C和其他电商模式企业数量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如图5所示。伴随着网络零售市场价格战的进行,电商企业在不断的整合,部分B2C企业势必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2)行业利润。网络零售的目标客户群和潜在客户群的流动性大、忠诚度低,网络零售商只有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才得以提高其运行效率和建立品牌价值,对所有网络零售商而言,没有达到经济盈亏平衡的规模预示着企业最终将失败。

尽管网络零售业的销售规模不断扩大,但行业利润水平却不高,以B2C为例,网络零售商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市场控制力,不约而同采取了价格战,激烈的价格竞争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维持在低位甚至亏损。企业的营收状况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行为,比如当当网、银泰百货、1号店都纷纷入驻天猫商城,网络零售业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网络零售商的行为体现出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相互作用。

(3)网络投诉。网络零售体现出的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性质容易造成纠纷,据报告显示,2012年网络购物占电子商务类投诉55.4%,团购占21.32%,移动电子商务领域占5.36%,B2B网络贸易领域投诉占2.53%。网络零售投诉比例相对较高,并且主要集中于退款问题、网络欺诈、物流快递、产品质量等问题。网络投诉表示用户体验的不满,直接影响网络零售商的口碑与形象,网络零售企业针对网络投诉需要积极采取措施。

4针对网络零售业提出的建议

4.1提高商品与服务品质,实现产业良性发展

网络零售业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性质对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严格的要求。网络零售业在发展阶段要保证产品的品质,商家要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上把关,继而引导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向,实现网络零售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4.2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形成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格局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法律体系不完善,造成不少不法分子针对法律漏洞实行犯罪行为,各级政府要结合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尽快建立完善电子商务的市场规则,营造良好的市场法制环境,引导网络零售业的良性竞争。

4.3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网络销售以虚拟平台为主,产业链上游的硬件、软件、网络供应,下游的支付体系、物流对电子商务而言都是瓶颈,在网络购物市场发展的道路上要追求发展的平衡。国家要积极推进信息化进程,完善物流交通网络,培育并发展电子商务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行业,尤其重要的是完善支付体系和物流配套设施,多样化的支付体系和完善的物流能引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实现网络零售业的发展。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完善能为网络购物业的发展提供服务,从根源上解决发展的瓶颈。

参考文献:

[1]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陈柏良.SCP范式下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3]张赞,凌超.基于SCP范式的中国网络零售产业组织现状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2(2).

[4]成莹.中国电子商务产业的SCP理论分析[J].当代经济,2011(2).

[5]卫德佳,唐国峰.我国网络零售业的产业组织分析[J].中国市场,2013(34).

[6]张津.基于SCP分析模型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J].中国市场,2013(36).

[7]郭锐.基于SCP范式的我国智能手机产业研究[J].中国市场,2011(23).

电子合同市场规模范文第5篇

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而言,若仅从技术层面出发将大数据视为工具,那就低估了大数据的社会经济价值。工商领域的大数据能够提供全面的市场主体类型和结构信息,能够全面反映出各市场主体的分布情况。通过对工商领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全面地掌握市场动向,归纳市场主体的市场发展路线及发展规律,有助于根据市场规律培育良性主体。从大数据中挖掘出市场消费信息和企业违规行为信息,并利用大数据对异常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实现对市场状况的全面监管,有利于工商管理部门针对出现频率高的违规商品或服务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准整治。

二、工商管理领域的大数据的特征及价值

大数据,即“Bigdata”,其包含的数据信息资源庞杂,难以用常规计算方式去完成计算,存储和应用也需要特殊的技术手段。工商管理领域的大数据,里边包含了多种类型多种结构的数据。总体来说,工商管理部门要处理两类数据。第一种数据是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内部的各种结构标准化的数据。第二类是市场环境中产生的大数据。例如各市场主体的网站数据、物联网信息、社交媒体及社交平台数据、电商网络数据以及各类网络设备自动产生的数据等,这类数据类型多且结构各异,数据来源较广较为全面,对其综合分析可以得出真实度高的立体结果[1]。在对工商大数据的分析过程中,规范化的数据的分析尚可遵循一定的规律,对各种异型数据,则需要用技术手段对其进行过滤,并对过滤后的数据进行模拟分析,进行评估其数据可信度和潜在价值,从而综合得出较可信的结果,结果内容可以作为进行行政管理的依据。

三、在工商管理领域中大数据的作用

(一)辅助行政管理者做正确决策

通过对庞杂多元的工商相关数据的过滤和分析,挖掘出数据潜藏的规律,分析市场主体之间的关联和市场发展态势,有助于行政管理者有针对性强地科学决策。工商管理部门应及时全面地采集数据信息,通过系统分析后,全面地了解市场主体和市场动向信息,发掘良性主体,揪出不良商业现象及其背后操作者,根据市场规律和市场需求,周全地制定监管措施和执法手段,强化执法社会效益,保护并培育优质市场主体,推动市场的良性循环。

(二)辅助工商部门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监管各种市场行为和市场动向,依法维护市场的运作秩序并规范市场主体的商业行为,是工商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工商部门应在部门内的市场数据记录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工商领域的大数据,例如监测电商平台交易信息和物流信息、企业网站的各类信息以及媒体广告信息等,采用计算机和其他科技手段对大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挖掘出违规行为及其行为规律,依法查处违规企业,精准大力度地打击网络传销和虚假广告等市场毒瘤,维持市场环境的健康[2]。

(三)帮助工商部门预测市场危机

工商部门内部的信息是有限且不完整的,通过全面收集工商大数据,进行科学地统计和分析,可以根据所得出的规律预测潜在的市场风险并加以预防。对工商大数据进行过滤分析,构建市场主体发展的工商指数,依据工商指数预测市场变化趋势和宏观经济走势,可以提升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工商大数据有助于工商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以便更科学地引导市场经济走向,避免盲目经营的风险,优化市场机构,引导市场主体之间的良性竞争,培植优秀市场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大数据的全面性和立体性,可以给工商部门预测经济风险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提高市场风险评估的准确度[3]。

四、大数据对工商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应对举措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工商管理造成的影响

电子商务有别于传统的商业模式,给工商部门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带了很大改变。具体分析如下:

1.对市场主体界定、属地登记制度、经营范围管理的冲击。电子商务是将传统的商务工具电子化,已注册登记的企业法人和仅利用网络进行交易活动的主体都可以进入电商领域,这就给工商管理出了难题—如何完善管理经济户口。电子商务的全球化网络模式,也给传统的属地登记和管辖制度带来了挑战,很难确认电商主体的属地归属。由于电商模式中市场边界扩大到了全球范围,工商部门也很难界定有哪些属于超范围经营。

2.电子合同的鉴定证明及知识产权保护。电子商务主要使用数字化的电子合同完成商业交易,电子合同的鉴定证明非常困难。我国现行的合同法律无法解决电子合同相关的所有法律问题,迫切需要工商部门加强对电子合同的签证管理。电子商务模式中商品流通的隐蔽性也给电商领域的保护知识产权增加了难度[4]。

(二)大数据带来的市场监管模式的网络化

大数据对传统的工商监管模式造成了冲击,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有别于传统的商业模式的物化交易,其商务谈判、交易、资金来往等商务全程都是数字信息化的,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的虚拟化运作。传统的工商监管模式无法对其进行监管,必须配置专业的网络监管人员,搭建相应的网络监管平淡才能完成对电商行为的监管。同时,工商部门应加快建设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网络平台,完成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和评价,以便全方位监督企业信用状况。利用对工商大数据的分析,发现网络违法行为并进行惩处。

(三)大数据时代对电商立法提出了新要求

工商管理必须依法执政,但是我国针对电子商务的立法尚属空白,缺少执法依据,迫切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电商市场。由于电子商务是全球化的网络模式,我国对电商的管理也需要符合国际通用准则。在现阶段,尽快完善电商相关的立法,是工商行政执法到位的关键。

作者:王健伟 单位:山东省海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参考文献:

[1]林青.大数据应用与文化发展趋势———《大数据大文化》研究报告述评[J].江西社会科学,2014.(3).

[2]马奔,毛庆铎.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J].公共安全,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