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值管理方法

市值管理方法

市值管理方法

市值管理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资产减值;盈余管理;方法

2006年2月,财政部了中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该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该准则在执行中,部分上市公司存在着利用资产减值进行调节盈余的问题,为此本人建议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规避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一、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形成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内在机制。治理结构比较薄弱的公司更容易实施盈余管理,董事长与总经理分离以及设立外部董事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要比其他公司轻得多。因此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要求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机制,减少会计造假的风险。同时在内控制度方面也要加强管理,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途径主要有: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规范授权机制,建立健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

二、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新的经济环境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工作不再是简单的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而是要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确定和不确定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并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参谋。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首先,会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判断力。资产减值准则不仅包含的内容较多且较抽象,无论是现金流量的预算,还是资产组的划分和商誉的减值测试,都需要会计人员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充分认识和估计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为正确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会计人员具备了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充分认识和估计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为正确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从道德角度来约束会计人员滥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行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最后,做好会计人员的聘任和在岗后续教育。加强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建设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业务精通、专业判断能力强的会计队伍。

三、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标准多,较难掌握。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使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因而,就难免出现违规现象甚至故意操纵利润现象,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性,使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更先进、更科学,严格限制可能导致会计信息模糊和失真的处理方法,尽可能缩小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和判断的范围,避免企业执行会计政策的主观随意性,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应用合理方法确定资产可收回金额

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企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二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要再估计另一项金额。

1.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资产减值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取得规定了三个层次:公平交易中资产的销售协议价格、资产的市场价格(不存在销售协议价格但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但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允价值是否公允很难判断,因为:相同的资产由于品质、功能等因素在市场中会有不同的价格,合同协议价格是否公平交易很难保证。对于不存在销售协议的情况,市场价格或者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价格较难获取。

2.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可靠性。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预计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以及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选择适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综合考虑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等因素。但是这两个因素均较难获得准确的数值。(1)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难以预计。决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是根据最近财务预算或者预测数据得到的,但是除了财务预测本身就具有不确定因素外,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受到经营者利益、会计监管、会计人员素质和企业实际情况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和限制。(2)折现率较难确定。虽然规定折现率为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但该报酬率取决于个人风险偏好,其选择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

(二)严格监控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

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可视为对原先会计估计的一种修正,这是为了完善最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如果不允许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那么就应该对资产损失的确认加以限定。

四、进一步发展并健全信息市场及价格市场

资产减值准则要求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因此有效的资产信息和价格市场是资产减值准则顺利实施的保障。由于中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不健全,无论是企业还是中介机构都很难获得公司各种投资、存货当前合理的市场价格,使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较差,导致计提工作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约束机制。国家应逐步建立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各行业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定期公布有关资产的信息资料,通过网络提供各种商品的动态价格资料,为公司披露公允价值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就可减少资产减值会计中的主观因素,限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盈余的行为,从而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公信力。

五、加强外部审计监督

资产减值准备通常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依据有关因素做出的估计,存在较大的利润调整空间,发生错报的风险较大。通过外部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类风险,遏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的盈余操纵。资产减值审计一直都是难题。原因有两个:一是资产减值准备通常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依据有关因素做出的估计,存在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发生错报的风险较大;二是由于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职业经验和专业判断,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会涉及到很多主观判断,以一种主观上的判断去断定另一种主观上的判断是否合法公允,必然增加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依据相关法规,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实施审计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销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所以建议中国制定明确、具体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程序,进一步规范和强化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以通过降低审计风险、防止审计失败与提高审计质量等手段,来遏制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滥用行为。

六、完善《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新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上市公司及其财会人员需要充分准备,而且有关机构建立与新会计准则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从而真正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保证上市公司的正常运作,维护公众利益。

(一)强化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

中国现行的证券管理制度中控制参数单一,且多以会计数字为标准,由于以利润或净资产利润率等指标作为基本指标考核上市公司的业绩,从而导致上市公司热衷于操纵利润:不提、少提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或者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巨额冲销。因此,监管部门应适当调整现有的业绩评价体系,切断资产减值准备与企业考核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强制上市公司披露资产减值等会计政策选择对盈余的影响程度,从而弱化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的动机。改进原有的以净利润为核心的考核标准,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多方位全面地考察上市公司的业绩。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

(二)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的信息披露不真实等问题,核心不在于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健全,其关键在于监管力量和手段不足,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上市公司违规的成本较低。因此,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需要加强监管和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其违规成本。

1.加大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信息的处罚。目前中国的各种证券法规对上市公司提供虚假新的处罚还太轻,证券市场上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并未因此而受到特别严厉的惩罚,这样上市公司利用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收益远远大于成本。如果制定更为严厉的处罚规定,使得预期成本大于盈余管理的预期收益,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就可避免。

市值管理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风险管理 市值管理 指标体系构建

风险是指未来事件预期和实际结果发生偏离的可能性,是对未来结果的不确定状态。风险的不确定性暗含双重含义,既包括可能发生的损失,也包括预期可能获得的收益。风险管理是以一定的成本,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使企业预期损失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管理方法。现实企业经营管理中,我们往往只能够通过历史信息对已经发生的事项进行管理,这显然无法保持企业长期稳定的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建立高效准确及时的风险管理预警体系来应对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

股改的推进使我国资本市场逐渐进入股票全流通的新局面,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目标由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股东价值最大化,市场价值已逐渐取代资产成为衡量公司价值的新标杆,这也为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预警体系带来了新方向。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价值经营方法手段,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大化和价值经营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其中心内容是价值创造、价值经营和价值实现。上市公司风险管理需要在原有指标的基础上,参照市值管理三个中心内容全新观念对预警指标进行改进和创新,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建立起适应资本市场现阶段发展的预警体系。

一、价值创造维度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价值创造是价值实现和价值经营的基础,上市公司须着眼于内在价值的创造,使公司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为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充分体现打下坚实基础。价值创造绩效衡量上市公司当期盈利能力和未来成长能力,是由基础价值及成长价值两项指标综合评价,基础价值反应上市公司当期盈利能力,成长价值评价上市公司相对上一报告期盈利水平变动。在市值管理中,基础价值绩效由净资产收益率(ROE)、主营业务利润率(ROM)、总资产收益率(ROA)和每股净收益(EPS)等传统指标以及为弥补传统指标的不足而新引入的经济增加值(EVA)和资本效率(EVA率)两项现代指标来评价。而成长价值绩效由基础价值绩效指标的增长率来评价。相应的,我们也应从基础价值绩效和成长价值绩效两方面来构建价值创造维度的预警指标体系。

二、价值实现维度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最大化创造公司内在价值,并不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全部内容,还应将这份价值在资本市场上得以充分体现,需要把内在价值转化为相符合的市值,这样才能够最终实现公司价值和股东价值最大化。因此价值实现是市值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步,但上市公司往往只关注到价值创造的步骤,忽略了价值实现的关键性。其结果表现为市值低于内在价值,没能将价值创造很好体现,或者表现为市值高于内在价值造成投资风险,这是阻碍公司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风险所在。衡量价值实现绩效的指标可以从规模、成长和效率三方面度量,分别由总市值、总市值增长率以及托宾Q三个二级指标实现。

三、价值经营手段降低经营风险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是新兴加转轨的弱式有效市场,上市公司的市值往往与内在价值出现或高或低的偏差,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的关联度始终不高。这加大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难度,同时也增大了公司以长期稳定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营风险。因此为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巧妙运用财务方法及公司治理手段进行价值经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当市值被明显高估时,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增发股票或发行可转换债券以及换股并购整合主业的手段使面临的经营风险最小化,相对提高公司价值。增发股票和可转换债券是上市公司再融资主要途径,不仅可以扩大公司股本规模,稀释公司股权降低公司股票价格,还可将所获得的资金支持公司的业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公司内部价值,降低价值偏离风险。另一方面,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股价被高估的契机与业务相关企业进行换股并购,从而不动用公司资金便可以顺利实现业务扩张。

当市值被明显低估时,上市公司趁机以低价进行股份回购以达到减资或调整股本结构的目的,不失为降低资本运营成本的好方法,这有利于规范和改善股本结构,提高股东投资回报,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和维护公司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光耀 刘国芳:市值管理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市值管理方法范文第3篇

一、上市公司微观市值管理

(一)市盈率、市净率指标的运用

市盈率、市净率的市值管理涵义在于:它是股票市场价格(每股市值)与内生价值(每股收益或每股净资产)的弹性系数,该指标反映了市场对不同股票的偏好,也反映了市场历史上对上市公司的认同程度。因此从长期看,公司应努力促使市盈率、市净率在市场标准之上的一定区间内稳定运行;其次,当市盈率、市净率偏离标准区间时,公司应采取行动纠正偏离。

通过市场价格与内生价值相互作用的模型图(图1~图4)可直观发现内生价值与市场价格的相互作用反映出的公司市盈率、市净率的不同弹性表现,通过参考不同资本市场、历史时期、行业的市盈率、市净率的统计值或经验值,即可为应采取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促使公司的弹性表现向参考值修正。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核心措施就是不断优化和扩大上市公司的内生价值以实现市值提升。实现路径第一是通过经营业绩的提升而促使股价上升;第二是扩大公司的资产规模,需要特别注意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的匹配关系,避免盲目追求规模导致经营质量下降和股价走低。

(二)常态化的市值管理行动

1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能带来价值提升,管理是企业持续成长的根本,可以影响公司对社会资本的吸纳能力,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看好的程度和社会资本在公司内部的积聚程度。国外的投资机构对于公司的管理水平、治理结构、分红派现以及股东权益都会给予溢价评级。只有那些能够经受国际化视野考察、具有优良公司治理能力以及注重分红的上市公司才会持续获得较高的公司治理溢价。上市公司可以应用EVA考核,EVA与上市公司管理层、大股东等相关的治理结构关系密切,能够鼓励公司管理层做出给公司带来长远利益的投资决策。

2 绩效提升

(1)做强做优主业。主业讲究集中而突出,不能过于分散,更忌定位不清晰。纵观中外大蓝筹,只有专注于某一领域的公司才能具备持久的核心竞争力,主业相对稳定且具有广阔市场空间和一定产品定价权的公司会享受更多市场溢价。(2)建设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的社会形象、社会责任感内部文化氛围及理念。(3)掌控资源垄断类资产。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金融资源等都是机构投资者长期青睐的投资对象与投资品种。如果上市公司拥有相关稀缺或垄断资源,则必然享受资源垄断溢价。(4)合理利用市场周期。充分考量和利用证券市场的运行特点,把握和利用上市公司股价周期性的变动规律。在牛市中,可实施增发、配股等再融资、适当减持股权等主动措施;在股市低迷期则适宜低价增持或回购公司股份,还可以收购兼并以及实施员工激励。

3 公司理财

(1)整体上市。一方面可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提升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及增长速度,另一方面也可减少关联交易、优化公司治理、提高业务经营的透明度。因此市场将会对这类上市公司给出较高定价,体现了资本市场的价值创造效应。(2)资产配置。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上市公司,可能会被纳入特定指数,成为机构投资者不得不配置的投资标的,形成了资产配置溢价。努力成为绩优或蓝筹股票,既是公司理财的目标,也能成为获得配置溢价的手段。(3)兼并收购。兼并收购后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并购目的,提升公司价值,促进市值增长。(4)投资者关系管理。从本质上看,投资者与公司之间内在关系产生的原因是双方的相互需求,而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推动公司与投资者双赢的必要手段。

4 市值管理绩效核算

针对公司治理、绩效提升、公司理财三个方面的市值管理措施,施光耀等(2008)提出从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以及价值关联度三个方面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绩效进行全面的评价。由于价值创造是基础,价值实现是市值管理的目标,价值关联度测量价值实现与价值创造的表现之差异,赋予三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为30%、50%和20%。通过设定可计量指标算出市值管理绩效,经过比较、分析,发现公司的管理问题,为市值管理服务,进而改进公司整体绩效,创造股东价值最大化。

5 市值管理的不同策略

(1)不在意市场对公司股票短期价格冷淡甚至负面反应,不迎合股票市场短期投机股东或分析家对公司不切实际评价,坚持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原则来配置资本,坚持公司发展战略、投融资战略和价值分配策略。

(2)完全迎合市场短期投机交易偏好,制定业务发展策略、红利政策和股票市场政策,可能引起市场短期积极反应,但也容易导致主业竞争地位衰落。

(3)基于公司可持续发展和真实价值增长,制定业务战略和资本市场战略湘机博弈迎合股票市场。如果控股股东认为公司股价被高估,可以增发股票,或利用高估的股票作为支付手段,兼并收购成分拆被股票市场高估的业务单元。如果控股股东认为股价被不合理低估,可以回购股票,甚至退市。

二、资本市场宏观市值管理

(一)将财务估值模型作为市值管理工具

对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当前的普遍观点是通过更为高效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包括更为透明的信息披露等方式引导市场价值更合理的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然而什么又是企业的真实价值呢?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绝对的企业真实价值,真实存在的只是市场上投资者对于企业价值的判断和企业内部对于自身价值的判断。因此,所谓市值管理其实就是对上述两种判断之间偏差的处理。

我们可以将市值管理分为两个大的方面,首先是由内而外的市值管理,即以企业内部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去引导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其次是由外而内的市值管理,即通过外界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寻找企业价值的改善之道。要使两方面市值管理真正具有实践操作性还必须具备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企业管理层和外界投资者必须拥有可以对企业价值进行沟通的平台,也就是说双方都必须使用可以被对方理解和认可的价值语言。由于专业投资者一般都具备企业估值方面的基础知识,而市值管理的主体又是企业,因此企业市值管理的前提条件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必须有能力按照科学的方法对自身的价值做出判断。不理解企业价值的涵义,不理解自身创造价值的内在逻辑,不

理解哪些因素可以在哪些方面影响企业的价值,当然无法评判公司市值的合理性,无法引导投资者的判断,寻求企业价值的改善之道当然更是空中楼阁了。

笔者认为,财务估值模型的运用是这其中的核心环节。这是一种在西方众多企业中早已广泛使用的用于市值管理、预算规划、财务分析等方面的通用工具,也广泛运用于各类专业投资者的估值分析中。其核心思想就是在科学价值评价方法的指导下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绩效、预算规划、资本运作等重要方面进行系统建模,使企业的管理层能清晰的了解企业的价值构成、历史经营的价值绩效特定发展规划下的企业价值走向、重大经营举措所带来的价值影响以及这种影口向产生的具体动因等。

(二)引导上市公司管理升级

1 管理理念升级:从追求利润到追求价值。不但强调利润指标,还强调效率指标、持续发展指标、综合实力指标、市场溢价指标、股东回报指标等等。2 管理意识升级:从缺位到到位。这是强化市值管理的必要前提,特别是大股东的市值管理意识。股东、特别是大股东要率先树立高度的市值管理意识,并且根据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原则,敦促上市公司管理团队变市值管理意识缺位为到位,推动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行动。在这方面,国资背景的大股东面临的挑战尤其突出。3 管理能力升级:从单项选手到全能选手。要求上市公司在做好实体经济管理――价值创造的同时,还要做好虚拟经济管理――价值实现,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团队、特别是主要领导,不但是商品市场的专家,而且还是资本市场的高手;不但要善于管理员工和客户,而且还要善于管理股东;不但要懂得质量管理和利润管理,而且还要懂得价值管理,4 管理机制升级:从行政到市场。要求无论是上市公司内部管理机制,还是上市公司外部管理机制,都必须要本着市场化的基本原则深化改革,从根本上实现从行政机制到市场机制,或者从弱市场机制到强市场机制的转变。

(三)证券市场环境建设

1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相互协调与相互促进

由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宏观经济管理既包括对实体经济的管理,也包括对虚拟经济的管理。对实体经济的管理,着眼于GDP增长率、通胀率、汇率、就业率等。由于资本市场是虚拟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虚拟经济的管理主要是对资本市场的宏观管理。总市值体现了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对资本市场的宏观管理,首先应该体现为对总市值的管理,即宏观市值管理。所谓宏观市值管理,就是通过对资本市场供求的调节影响总市值,从而确保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最佳匹配与促进。宏观市值管理的主体是中央政府,宏观市值管理的目标是确保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最佳匹配与促进。

另外,从动态的角度看,证券化率的合理水平取决于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而且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而提升。鉴于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加速证券化的过程,我国开展宏观市值管理时应考虑到我国经济证券化率每年应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实现这一增长可以有两种途径:一是提高现有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二是让更多盈利的企业通过IPO实现上市。

2 改革监管部门职能

促进企业价值在资本市场得到快速、有效、充分的反映,是市值管理的基础条件。应通过推进法制建设,加强监管,达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确保市场公平、有效率和透明;降低系统性风险的目标。由于监管部门的职能异化,导致监管部门经常受到批评,监管部门有必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监管范围,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尊重市场规律,合理引导股市的发展。

监管部门在监管工作中,主要应抓住四个方面:控制住中介机构的行为l保证信息的披露具有完整性、及时性和真实性;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和遏制投资者的操纵市场行为(庄家行为),最终使我国证券市场恢复到以“价值投资”为理念的道路上。

3 建立上市公司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严查股价操纵及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是证券监管部门近年来工作的重点,也是企业开展市值管理的基础工作。证监会2007年颁布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最高检和公安部也正在考虑推出对包括上市公司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案件在内的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补充规定。尽管如此,证券市场违规披露信息,或者信息披露虚假或有严重误导性陈述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真真假假的各类信息,考验着证券市场的参与者――上市公司、中介机构、股民甚至监管部门对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律责任和诚信道德。

一个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应该有一定的规范。应尽快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信用体系,应当是一个内容上实现全覆盖的国民体系,空间上规则一致的统一体系,以及全社会共同利用的共享体系。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者,所掌握的资源以及政府本身的公信力,使得其在事关信用体系基础的信用记录、w信组织和监督制度建设方面,处于独一无二的地位。建立这样一个信用体系,相关政府应尽快开展工作。

市值管理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营运资本管理 实证研究 综述

一、引言

营运资本管理是企业短期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其各个组成部分几乎与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国内外学者采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以及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企业营运资本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关于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因此,本文拟对实证研究方法在这三方面应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营运资本管理研究领域的应用提供借鉴。

二、在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方面的应用

张宁在(2010)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1999-2008年10年间营运资本管理的营运资本投资政策、营运资本融资政策和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法,在相关假设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营运资本政策与公司绩效、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公司绩效的回归模型。作者采用托宾Q和权益报酬率(ROE)作为公司绩效的代表变量,使分析结果更具说服力;在回归分析模型中加入相关控制变量,剔除相关因素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从而使结论更加客观。

陈晓霞(2011)采用实证分析法对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经营绩效进行了定量分析。在实证研究模型检验中,分别采用了描述统计、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并给出了经验公式。作者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计量经济学分析软件Eviews较好地完成了营运资本管理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张红娟(2009)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表明,现金周转周期与企业资本回报率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而企业增长率与营运资本管理各方面都不存在相关关系,现金流量也只与现金周转期即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相关。

柯宝红(2009)以2007年沪、深两市所有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了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论是:公司营运资本对企业绩效有影响但不显著,并就此提出了改善制造业上市公司企业绩效的对策及建议。

张梅玉(2010)以零售业沪、深两市A股2001年前上市的62家公司为样本,选取2001-2005年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表明:零售业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总资产主营业务利润率。

可见,实证研究方法在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方面,大部分研究主要采用了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描述性统计、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能够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二者间的关系。

三、在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方面的应用

王帧(2011)利用2005-2009年连续五年上市的房地产公司营运资本管理财务数据,对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与多元回归分析。通过对理论假设的检验和实证结果诠释得出结论: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存在流动资产占总收入水平较高、易变现率较低、营运资本总体管理水平上升。

汪平等(2007)以截至2004年末在沪、深两市上市的A股制造业公司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政策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论是:企业价值与营运资本周转期负相关,而与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无关。

韩庆兰等(2008)结合2003-2006年沪、深两市房地产公司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营运资本管理与公司价值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房地产上市公司价值受一年以上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预收账款与营业收入之比、预付账款与营业成本之比以及金融流动资产负债率等因素的影响。

王治安等(2007)从管理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对2003-2006年上市的1 050家A股公司进行了研究。通过Pearson检验分析,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GLS估计。研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为:营运资本需求与企业价值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董海婷(2010)对2003-2007年394家A股上市公司年度报表中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并进行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推断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通过描述性统计结果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营运资本管理越有效率,企业价值越大。

由上分析可见,实证研究方法在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方面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统计、多元回归分析、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从而较好地反映了营运资本管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四、在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盈利能力关系研究方面的应用

营运资本管理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可归结为两个方面:营运资本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和营运资本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一)营运资本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万玉晶(2011)运用散点图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现状;运用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实证分析法研究营运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并进行盈利分组研究。研究得出:盈利好和盈利差组盈利能力受不同的营运资本结构指标影响。

李治国(2008)对沪、深两市2006年上市的注册地为山东的企业2006年年报数据采用二步模型法进行了研究。第一步,用简单因子分析模型确定综合盈利指标;第二步,首先用多变量回归模型分析确定第一步确定的因子与资本结构变量的相关关系,提出回归模型假设;然后对样本公司盈利能力指标分析因子得分对其影响,并同时进行显著性检验。实证分析结论是:山东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同资产债率负相关,同长期权益负债比正相关。

张淑英等(2008)对安徽46家上市公司2003-2005年财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研究,对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表明:资产负债率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存在负相关关系,而长期负债资产比率与盈利能力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宋晨曦(2009)将深市中小企业板块的268家企业划分为九个行业,以2003-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分别对这九个行业的营运资本结构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将营运资本结构指标作为自变量,盈利能力指标作为因变量,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表明:合理确定营运资本结构,选择营运资本政策对盈利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

不难看出,实证研究方法在营运资本结构与企业盈利能力关系研究方面,主要采用的是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二步模型等方法,从而较好地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结果更具说服力。

(二)营运资本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王丽娜(2009)对1998-2007年工业上市公司年度报表中的有关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法和极值分布模型,分析我国工业上市公司主要采用的营运资本政策盈利性现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出我国企业主要采用的营运资本政策类型;使用极大似然法求得概率模型参数,运用极值分布模型求出不同重现期对应的各指标预测值。

王丽娜等(2000)以沪、深两市1998-2004年90家样本A股工业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聚类分析与极值分布模型方法对其管理实践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政策以中庸型和稳健型为主,且中庸型多于稳健型,中庸型政策的盈利能力高于稳健型政策,大多数企业选择的是盈利性较好的中庸型政策。

辜玉璞(2006)首先对沪、深两市1995-2004年的146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年度报表中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然后,建立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占用水平与资产报酬率和资本报酬率之间的关系模型,运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营运资本政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另外,建立流动资产持有水平与销售规模的相关性研究模型、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匹配模型、营运资本水平与现金流量相关性模型等。研究表明:流动资产比例与企业盈利能力无显著相关性;流动负债比例与企业盈利能力呈负相关;现金周转周期与企业盈利能力呈负相关。

高飞(2008)对1998-2007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年报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提出的假设加以验证,得出结论: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投资政策越稳健,其盈利能力越强;营运资本融资政策越激进,盈利能力越低。

可见,实证研究方法在营运资本政策与企业盈利能力关系研究方面,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极值分布模型等方法,从而更准确地分析了营运资本政策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实证研究方法在营运资本管理研究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从研究现状看,使用的主要分析方法是相关性分析、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就应用的主要情况看,较为科学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在营运资本管理研究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此外,在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中,我国学者比较关注长期财务决策,而对企业短期财务管理的核心和上市公司重要财务政策之一的营运资本管理,目前在我国的实证研究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因此,加强实证研究方法在营运资本管理理论研究中应用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在营运资本管理实践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宁.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与公司绩效分析[D].山东大学,2010.

2.陈晓霞.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3.张红娟.零售行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4.柯宝红.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与企业绩效研究[J].财会通讯,2009,(8).

5.张梅玉.零售业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南开大学商学院,2010,(11).

6.王帧.基于企业价值的营运资本管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

7.汪平,闫甜.营运资本、营运资本政策与企业价值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3).

8.韩庆兰,颜敏.房地产上市公司营业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08,(10).

9.王治安,吴娜.管理资产负债表视角下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J].财会月刊,2007,(11).

10.董海婷.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计量分析[J].财会通讯,2010,(1).

11.万玉晶. 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1.

12.李治国.公司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相关性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5).

13.张淑英,张菊,蒋蕊.公司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22).

14.宋晨曦.我国中小上市公司营运资本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

15.王丽娜.我国工业企业营运资本政策及其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9.

16王丽娜,庞亮,高绪亮.营运资本政策及其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08,(4).

市值管理方法范文第5篇

(一)创业板溢价机制中的投机行为分析

创业板作为一个新兴资本市场,在不断完善其固有机制,为高科技企业提供有效融资服务的同时,也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机制不透明等诸多问题。而其中高溢价发行所带来的高风险与成长性挤出效应,已经严重影响了创业板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在现有溢价机制之下,支持创业板市场高股价、高估值的最重要因素,应当是这些高科技企业的高成长率与高盈利性。由此带来的为市场所认可的高额资本回报率才能反馈至创业板市场,形成正向的市场引导功能,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创业板,为更多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的可能性,并由此形成创业板市场的良性化持续发展。但是资本的逐利性与贪婪性,使得机构投资者与其他利益集群,希望借助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包装与概念炒作,抬高股票估价以实现股票的高溢价发行,最终实现其短期套利的根本目的。在具体实施中,公司所有人与发行人往往对拟上市企业的行业前景、专利数量、科研实力及创新能力等进行包装与过度宣传,以此作为创业板公司实现股票溢价的依据,并由此推高公司的估值,实现公司股票高溢价发行的根本目的。在强化市场效率,激励投资的同时,市场参与者主体的自控能力与内部监督,是法律法规无法回避的现实。由发行者与相关机构来最终确定股票的发行价格和溢价幅度,虽然在形式上是由市场机制来形成发行价格,但实质上是市场监管者对自身义务与责任的回避,并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对高新科技的价值判定与数值量化。因此,在创业板的股票估值与价格认定上不能完全由发行人和券商来决定其价格。如果不对创业板中的投机要素做出相应规制,基于技术这一无形财产的价值评估与盈利预期,所形成的创业板溢价机制中的政策利好将被投机行为消耗殆尽,出现股价与企业成长性的倒挂,并进一步加深市场的不信任感。股值认定的科学与合理直接决定了创业板企业的投资价值与融资意义,对这一要素进行不加规制的完全市场化制度设定是存在极大瑕疵的,严重影响创业板的正常融资功能,增加创业板市场的投资风险。

(二)融资最大化下的无形财产价值异化

融资功能作为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之一,对于促进社会资本形成、完善金融体系、调整经济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业板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即是为了便利投资,扩大融资渠道。但是在这一融资过程中,证券市场最初的市场化高估价所带来的融资利好,很快被过度的融资需求所替代,融资最大化的需求畸形进一步加剧了无形资产价值的异化。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通过最大化提高股票估值,依靠较高的溢价发行价格从证券市场获得更多的资金,成为高科技企业上市的唯一目的。例如数据显示,在我国首批上市的二十余家创业板公司中,平均市盈率超过五十倍,而市盈率最高的宝德股份则高达近八十倍,远高于A股市盈率以及中小板的市盈率,这种超高的市盈率除了满足融资需求外,并不利于创业板市场的良性有序发展。如果说在无形资产价值异化过程中,投机性要素是利用了外部监管缺失的漏洞,那么融资性目的之滥用则成因于市场化估价的法律让渡。当创业板市场的股票定价完全依赖于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市场评判时,市场本身定价手段的匮乏和评估机制的缺陷,导致了在无形资产价值认定上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创业型企业希望能够通过技术的资本化来获取其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资金,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其融资目的;另一方面,专利成果等无形资产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因为统一标准的缺乏而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融资能否成功以及融资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型企业对其专利技术的市场化运作。在创业板创建初期和公司刚上市时期,市场及投资者对这些科技型公司的成长预期超出了正常水平,导致股票估值和发行价格远超其实际经营状况所能支撑的水平。这一融资的放大效应被市场的后续进入者所利用,利用对高科技概念的投机和对市场的操纵,人为抬高股价以实现股票高溢价,达到超额融资目的。但是法律设定所形成的政策惯性,使得政府等行政管理者不愿承担因为过度投机和超额融资所导致的市场风险和监管责任。融资最大化的利益驱动加上资本市场的逐利本质,使得无形资产价值异化的泡沫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大,最终背离创业板市场融资功能的初衷。

二、无形资产的价值判断:法律平衡下的理性回归

在对创业板溢价机制的分析中,无论是溢价机制的形成还是股票发行价格的畸高,其根本问题都在于创业板价值所依托之无形资产价值判断的法律规制与有效监管。当立法趋向于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完成对股票定价中的无形资产评估与资本合理规制时,其对市场的尊重和对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可并没有错,但是市场主体的投机异动与资本扩张却扰乱了市场机制运行的正常秩序。强化市场参与主体的责任承担,扩大外部监管的积极作用,成为无形资产价值判断法律平衡的FRIENDSOFACCOUNTING公司治理重要内容。

(一)无形资产价值判断的法律解析

价值表现形式的无形性是技术类资本的最大特点,但这一无形性特点却对资本市场的运行产生了极大的障碍。当技术成为高科技企业的核心价值与最为重要的融资手段时,其价值判断无论在方法还是在计量上,都迥异于货币、实物等有形物。技术作为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企业创新能力的信息集成,是知识积淀的质变突破,体现为一种与生产过程相关的方法、工艺及知识(平全虎等,2004),是技术秘密、管理经验与生产技能的综合体现,其价值判定必然体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实物形态的出资在价值认定上可以借助类型化的市场定价与价值测算,得出较为准确与公平的量化结果。但是在技术股权的价值判定中,除了研发成本与中间费用的具体量化之外,还有大量凝结在技术中的智力要素需要实现资本的价值量化,同时依托技术而产生的智力与资本的期权利益也需要得到资本化的利益补偿。但是在实践中,无形资产的价值确定,往往受制于经济环境、技术认可度、技术变现效率、法律法规及政府决策等一系列外部因素,很难进行科学、中立、权威的价值评估,技术股权进而也就具有极大的价值弹性与波动空间。因此,《公司法》难以通过有限的立法手段完成对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翔实规范,只能交由中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市场化的评定,但这种评定方式或多或少又会受到人为因素与市场趋利行为的影响而产生价值的异变,偏离价值的中立性标准。

(二)无形资产价值判断的理性反思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对无形资产价值的评判加以分析,则其价值判断的不确定性不只是对无形资产的价值大小产生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直接决定了以无形资产为决定要素的科技型企业的股值认定与溢价评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股市IPO发行与定价方式演变》的调查研究报告中指出,新股发行定价的关键因素是每股税后利润和发行市盈率这两项指标。报告别指出在税后利润的计算上,应参照证监会《股票发行定价分析报告指引》的第四条有关“发行价格的确定方法和结果”的相关规定,说明发行价格的测算方法、二级市场的定位、商定的发行价格和市盈率倍数,综合公司现状和发展前景,确定利润幅度。在发行市盈率的计算上,研究报告则建议采用参照沪深两市平均市盈率的做法。在这两项指标要素的综合评判上,并没有针对无形资产的特别规定,但是无形资产作为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财产,对股票价格评定的重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这两项指标自然适用于股票定价中的无形资产价值要素。但无论是税后利润的计算还是市盈率的评定,都无法直接用以确定无形资产应当具有的实际价值。以创业板为例,在其股价认定中,因为其主要内容是对技术类无形资产进行价值判定,故而无法形成确定的发行价格测算方法;又因为证监会已经将价格评定的权利全权委托于市场,则必然是由市场主体来商定股票的发行价格和市盈率倍数,由此又陷入了制度理性与资本量化的博弈困境。在这一制度预设与细则规定之下,证券市场主体作为无形资产价值化的受益者,又兼具市场的自发监管者身份,必然导致投机盛行、监管缺位。但是,如果恢复到由证监会或政府主管部门主导一切的股票定价机制,则无形资产的资本属性很有可能被忽视,其市场价值也完全可能被低估。政府监管部门非专业性的价值评定制度设计与技术手段的运用,更会冲抵证券市场的融资效应,抑制技术市场的发展与科技的创新。因此,在无形资产的价值判断中,过严的法律规制将阻碍市场的融资功能,而过宽的制度设计又会造成市场的投机与随意。只有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企业的技术发明、专利成果进行体现市场规律的成本核算与价值评定,并依照法律规范建立合理的追责机制与监管体系,才能正确实现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评判。

(三)无形资产价值判断的法律平衡

无形资产价值判断的合理实现,其根本在于解决市场估值与约束机制的协调问题,需要运用相关的会计准则、法律规范所形成的基本机制和程序规范约束市场的利益冲动,在法律框架之下实现两者的利益平衡。一方面通过市场化的价值评估和核算,计算无形资产的相关价值;另一方面也要借助中介机构与审计机构之功能,对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合理性加以规制,在实现无形资产应有之价值的同时又防止无形资产价值的虚高。在无形资产价值的合理评定中,对市场行为的自治性的保护,使得法律一直试图在私法自由与公法干预之间寻求一定的平衡,以实现最优的市场功能。同样以创业板溢价机制为例,作为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行为,股票估值与发行价格的确立原来应当按照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由市场主导,但是当市场主体获取信息不对等,市场竞争被人为扭曲时,尤其是当交易一方处于不对等状态,甚至将对他人产生不利时,公法介入即具有了正当性与必要性(赵旭东,2004)。此时的公法调整,是为了保障市场参与者地位的实质平等和交易的高效与安全,而不是为了限制平等主体在私法自治下的意思自由,其目的是通过合理的监管行为保证交易的平等,并以此解决安全和效率的平衡问题。从现代商业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效率优先已成为其理念基础,我国目前的《公司法》、《证券法》及相关规则,之所以在无形资产的价值判断上赋予市场极大的权力空间,其根源也在于认定市场为最有效的评价手段。但是市场化价值判断中的效率优势并不能完全取代对于评判结果公正与合理的要求,效率的优先与公平的兼顾也并不产生必然的矛盾,两者的平衡体现为效率的优先与结果的公平。应当通过以会计准则核算为基础的内生性自律行为与以法律监管为内容的外部约束机制的共同适用,寻找无形资产价值评判中效率与安全的最佳契合点(张维迎,1996),实现其价值评判的合理与合法。

三、无形资产的价值优化:自律与法律的双重规制

(一)无形资产合理价值的实现路径

在无形资产的价值实现过程中,应确立市场的基础性价值评定功能,并以此实现无形资产公允价值的合理评判,通过市场参与主体的自我约束与市场的外部规制,实现对违反市场机制行为的自律纠错与外部规制。在《深圳经济特区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第四章专门规定了无形资产评估中的法律责任承担问题,第十八条规定:“评估机构有渎职行为或与委托人串通提供虚假结果,给国家或他人造成损害的,评估机构应与委托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第二十条规定,在评估工作中、不负责任,致使无形资产的评估结果严重失实的,应对该评估机构予以处罚。这两条规定遵循了上述规制原则,突破性地明确了评估机构这一市场参与主体的责任,具有重要的法律示范意义。但是相关条款仅强化了外部监管的责任约束,并没有对评估机构和其他市场参与主体的自我约束加以法律设定,也缺少对外部监管部门权力界限与连带责任的规范要求,综上,应当在其法律规范设计中,增加内部监管与外部约束协调适用的条款规定。这种双生性的路径优化缺一不可,因为商事活动主体的自律行为可以在私法自治最大化的语境下实现对违规行为的纠正,外部法律规范与监管机制的适时介入则可以在尊重市场主体自主性的前提之下,解决其固有之唯利缺陷。因此,无形资产价值合理实现的最佳路径抉择,应该是对市场的价值评判功能的维护与激励,具体表现为法律规制与主体自律相结合的制度化约束体制的价值确认与投机抑制。

(二)市场本源下的内生性规制

市场标准作为无形资产价值最大化的量化指标,通过市场参与主体的内生化自律规制,是实现市场量化功能的优先选择。这一市场本源下的内生性规制强调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注重公司内部监管力度的强化(王园林、刘子东,2011),以便于我国统一化内控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其具体规制指标包括以下四方面:1.强调董事会独立性。董事会作为公司的重要机构,在内部自律约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职责包括对券商及其从业人员进行监督(余龙、王世霞,2011)、商讨制定承销规则、督促相关市场参与主体执行相关法律规定、保护投资者利益,上述职能的规范性履行能够有效地约束市场参与主体的内部人控制行为。2.规范企业行为与道德准则。主要通过依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开展运行效率评估、聘请专业机构进行咨询规划等措施,尽可能提升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及内控水平。同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明确企业道德准则,以投资者保护为核心道德标准。3.强化公司内部审计职能。这一措施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公司内部的审计监管,主要是通过会计师等对报表审计意见的签署加以实现;其次是公司内部的律师监管,通过实时的法律风险评估与法律风险预防实现相关内控职能。这一制度设计中的关键点是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责任进行明确规定,要对相关机构因审计失误所造成的评估问题进行追责,相关个人也要承担连带责任。4.增强公司治理信息公开。依法将企业自身财务现状、人事变动、经营状况等信息和资料向证券管理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开。使投资者充分了解有关信息,对公司无形资产市场评估的合理性加以分析,抑制发行人和承销商的投机行为,以保障投资者利益、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并进而实现自我约束与自我控制。在具体程序设计上,可以参照纳斯达克信息披露制度中的初次发行披露和持续公开披露规则(余龙、王世霞,2011):首次披露主要以招股说明书形式进行,持续信息披露则针对与证券交易和证券价格有关的一切重大信息。

(三)法律监管下的外部约束

相关期刊更多

石油知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资本市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首都创业集团

石油组织人事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