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 成因 治理对策

一、我国当前经济增长中通货膨胀的现状

自我国进入21世纪后,国内物价上涨速度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通货膨胀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2010年以后更是面临了经济危机的危险,国际上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测算指标,即CPI,一般的情况下当CPI涨幅大于3%时经济学上就定性为通货膨胀,在2011年的时候我国CPI的增长幅度达到5.4%,已经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连续19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CPI环比实现了连续上升的势头,平均月上升幅度在5%以上,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也不断攀升,平均上涨幅度在10%左右,不断上升的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速度引起了经济环节相关主体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长期均衡速度。大量数据显示,在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尚未有效形成和成长的前提下,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势必会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不良影响。

二、造成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一)浅层原因

1、自然灾害对中国国内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自然灾害首先导致的问题是粮食的减产,由此引发国内食品供应紧张,之后其他商品的物价也开始上涨,除此之外国家在2010年对水电,天然气进行了价格的调整,使水电,天然气的价格上涨,更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2、国内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由于中国近几年来房地产行业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房地产行业所需要的原材料价格也得到上涨,这些原材料价格上涨后导致材料成本的增加,推动了各种物价的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农资成本不断上涨,同时城镇对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使得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成为长期趋势。地价,房租的上涨导致生活资料费用的提高,和产品成本的提高,工人工资的提高与商品成本的提高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

3、全球化经济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发达国家将国内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大幅度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且拉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发达国家将国内价格低廉的原材料运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加工与组装,生产成成品后以高价卖给发展中国家,抬高了发展中国家商品的价格,中国自进入21世纪后大幅度引进国外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使国外企业的产品在国内高价出售,这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二)深层原因

1、国际游资的流动

2010年随着中国经济慢慢的复苏回暖,人民对经济的信心增加,中国在近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海外最大的铁矿石购买国,世界铜消费最大的国家。随着中国建筑行业和制造业的大幅度兴起,国内出现了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推动了通货膨胀的现象,美国2007年次贷金融危机爆发,美元出现贬值,推动了以美元为计价的商品价格上涨,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元,在大宗商品上需求旺盛,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上涨自然推动了国内商品价格的上涨。

2、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引起

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大量的外资流入中国,由于贸易逆差的上升,人民币面临着巨大地升值压力,为了避免人民币升值速度过快,人民币的投放被迫迅速扩张,国内货币量发行太多,市场流动的货币过多,导致人民币贬值,购买力下降,中国资金持续的流动性过剩,推动了物价的上涨,也影响了股票,房地产等资产的贬值。

3、资产的重估推动了金融信贷的扩张,继而放大了总需求。在新形势下的经济危机中银行的金融信贷也是推动中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国内资产价格的重估使企业抵押融资风险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促进了银行金融信贷的扩张,另一方面银行金融信贷扩张又导致股票,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形成了资产价格上涨和银行金融信贷扩张相互推动的局面,使中国连续几年出现了泡沫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中国在近几年居民存款量巨大,使得银行流动资金巨大,流动资金增多加剧了银行对房地产行业和股票的信贷,国内出现房地产投资过热的现象,投资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理性,使得房地产行业大幅度发展,推动了原材料的总需求。

4、成本价格上涨推动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导致通胀压力。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上游产品价格涨幅过快,高于下游产品增长速度,由于一定的原因,上游产品价格的增长速度对下游产品价格的增长影响不大,但是当上游产品价格增长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带动下游产品的增长,形成国内产品全方位的增长,出现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过快也是导致通胀的原因,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过快,但是中国国民生产能力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达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受房地产和制造业飞速发展的影响和带动,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更多的问题,产能过剩是最大的特点,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调,不仅没有得到缓和,而且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都成为了通货膨胀的动力。

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操作 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内涵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他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由于货币发行过多或流通中货币过多,也就是超过了实际需要的货币数量,而导致物价上涨和单位货币的贬值。

通货膨胀与无价上涨的关系十分密切,通货膨胀会引起物价上涨或者说通货膨胀的最终结果必然是物价上涨。为此,可把物价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必须明确,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并不晚确实一回事。这是因为,物价是经常变动的,而变动的原因很多,并不完全是流通中货币过多引起的。其次,物价不一定与通货膨胀按同一速度、同一比例增长,不一定准确的反映出通货膨胀的程度。所以说物价上涨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标准。

二、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说是通过物价持续上涨来表现的货币发行量大打超过全社会生产产品的价值量。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以及储蓄和信贷等方面的影响,货币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就越强,这就表明货币供给增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也就是说: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和产量的增长、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都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由于现实货币运动无法准确把握进行细节,造成增发货币行为,从而形成一轮一轮的增发货币,知识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三、通货膨胀的危害

通货膨胀一旦发生,首先受危害的是影响生产。通货膨胀时期,由于各部门、各地区价格涨落幅度与时间不一,导致一些部门过度发展,一些部门更加萎缩,使经济进一步失调。同扎根不利于生产投资,利润是明赢暗亏。影响分配致使公认的工资收入下降。部分固定收入者,如支援、教员、养老金领取者等名义所得不变阶层,在通货膨胀中是最大的受害者。通胀时期,政府为了减少财政赤字,必然增加税收,较少私人消费,这些均不利于企业投资,继而造成失业,使生产下降财政收入不能保证,迫使政府继续用增发货币的办法弥补赤字。由于人们普遍认为存钱不如存物的心理,导致储蓄下降,银行收入减少。国内通货膨胀也会造成本国货币对外贬值,致使国际收支恶化。通货膨胀具有“惯性作用”“自我加速”作用,如不及时消除,就会愈演愈烈,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四、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

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智力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想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

控制需求,通货膨胀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因此治理通货膨胀首先是控制需求,实行紧缩性政策,紧缩性政策是当前对付通货膨胀的传统手段,是迄今为止运用最广、最有效的政策措施。

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两者不可偏废。

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货币发行量、控制需求、增加供给以外,还有一些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智力通货膨胀的政策,以防止通货膨胀引发个主体行为失控,增强过敏的承受能力。

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CPI;理性预期;通货膨胀加速

中图分类号:F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2)03-017-05

引言

当今中国发生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已是不争的事实。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自2010年7月的3.3%一路攀升到2011年7月的6.5%,高通胀持续不断地加速达一年多之久,实为我国近30年所少见。在政府各种治理通货膨胀措施的强力打压下,2011年下半年CPI虽然有所下降,但全年仍高达5.4%,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很大,反弹的可能依然存在。

面对如此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学界对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机理及不断加速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本推进说”认为,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与发展,根本原因在于成本推动,主要是农产品、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推动“中下游”产品成本增大,从而使市场物价水平CPI持续上升。该说主张从基础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货币供应超量说”认为,中国本轮通货膨胀之所以形成并加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货币当局货币供应严重超量。2008年,我国为应对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防止经济增速下滑,刺激就业增加,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量是必要的。但当时中国的货币投放几近天量。中央工作经济工作会议预定2009年M2增幅为17%左右,已经超量、超速,但实际却高达27.5%,总量大约60.62万亿元,为当年GDP的1.8%。天量货币供应,引发金融泡沫,必然造成通货膨胀。正如美国通货膨胀研究专家唐?帕尔伯格说:“所有案例都呈现出通货膨胀的共同特征――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它们的起因都是太多的货币”。“结构失衡说”认为,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生成与加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失衡。当今中国的区域经济结构、各产业部门结构(如三次产业结构)、城乡经济结构等均呈明显不平衡状态,劳动生产率相差很大。工资收入增长刚性规律决定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收入要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收入进行攀比,与之看齐,惟一的途径就是使其供给价格上涨。这种由经济结构内生的收入攀比机制,促进了供给价格水平的攀升,从而形成了结构性通货膨胀。“外部输入说”认为,当今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外部输入因素造成的,具体说就是由美国通货膨胀、美元贬值输入到中国及世界市场能源价格、农产品价格、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输入到中国引发并推动中国市场物价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

上述各说,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面剖析了当今中国通货膨胀生成及加速的客观机理,对抑制与治理通货膨胀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本文试图以新的视角,即从社会主观心理预期角度,分析理性预期对通货膨胀加速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通货膨胀+预期:现代通货膨胀理论形成与发展

传统的通货膨胀理论对通货膨胀生成机理的分析,只注重对货币数量、成本变化及经济结构演进的客观分析,对引发通货膨胀的财政货币政策也仅仅从贯彻执行的客观结果上来分析。这实际上是存在巨大局限性与缺欠的。因为通货膨胀像其他任何经济现象一样,都是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在其主观意识支配下从事某种或某些行为而生成的一个结果,这里的“主观意识”实际上就包括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预期。如果离开经济活动主体的主观意识或理性预期,仅从客观经济现象上分析通货膨胀生成与发展机理,无疑是不全面的。经济活动主体的主观意识或其理性预期对经济活动行为的方式、目标及其采用手段等,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将经济活动主体的主观意识或理性预期纳入通货膨胀理论研究,是对传统通货膨胀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与发展,是现代通货膨胀理论形成的决定性步骤,因为它使现代通货膨胀理论对现实生活中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具有更全面的阐释力及说服力。

将预期理论同通货膨胀理论结合与融合起来,是现代通货膨胀理论区别于传统通货膨胀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志。尽管预期在凯恩斯、希克斯、兰格等人那里曾有过论述,但预期理论的形成并臻于完善则是20世纪60~70年代。传统的预期概念,可以在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一书中见到。他提出了预期弹性概念,指出:“我把一个特定的人对商品X价格预期的弹性定义为:x的预期未来价格按比例的上升与它当前价格按比例上升的比率”。预期分为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只要行为人具备经济体系如何运行的最起码的信息,他就一定能根据信息密集度较小的模型形成他的预期。这就是适应性预期。所谓理性预期,T?J?萨金特和N?华莱士认为:“如果一个变量的预期能以适当的方式取决于经济理论表明是实际决定那个变量的相同的东西,那么,这些预期就被称作是理性的预期。”1961年J?F马思提出以理性预期代替适应性预期,并把理性预期定义为预报:“因为预期得到的是未来事件的预报,所以预期在本质上与相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报相同。”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的差别在于:前者似有“被动”之意,后者则是依据有关理论与信息主动自觉地预测。适应性预期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缺欠:(1)预期与现实观察的误差是经常发生的,缺乏预期的准确性;(2)仅有关于过去事件的观察及信息,缺乏未来事件的信息及理论,因而其合理性及可靠性要大打折扣。因此要用理性预期取而代之。

二、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的“助长剂”与“加速器”

所谓通货膨胀预期,就是在通货膨胀发生后,人们为避免通货膨胀给他们带来损失,确保利润或利益最大化目标实现,他们会对未来通货膨胀的状况、走势及程度进行分析、判断与预期,起初,往往进行被动适应性的预期,逐渐进入自觉主动理性状态,形成理性预期。通货膨胀的理性预期,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总是通货膨胀实际的客观反映与作用结果。

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一般说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居民个体预期;二是企业或社团预期;三是社会或国家(国家作为社会的代表)预期。三个层次是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水平不断提高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关系。居民个体预期和企业或社团预期构成社会预期的基础,社会预期是建立在二者基础上的预期的高级形态。个体通货膨胀预期表现为居民个体对市场物价水平走向及发展趋向的分析与判断,由于其特点是分散的,零星的,因此它尚不会对社会通货膨胀产生全局性或实质性影响。但它一旦在某个地区或一个较大社团积聚和集中起来,形成企业或社团预期,就可能在某个地区或在某一个大的企业集团对通货膨胀发生地域性或局部性影响。由于这种预期有很强的地域扩散力,可以很快地向其他地域或社团扩散与传播,并且往往借助网络与媒体的力量,很快形成并转换为社会预期。这个时候,居民个体预期、企业或社团预期及社会预期三个层次相互叠加、相互促进,使社会预期得以稳定并固化。这种局面一旦形成,便

会对市场CPI上升和通货膨胀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杰克曼等指出:“预期在通货膨胀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该观点认为,一旦考虑到预期,政府就不能在长期内通过一个较高(或较低)总需求水平来对失业率产生影响。劳动市场存在一种均衡,如果政府试图把失业率降到‘自然率,(意指劳动市场均衡)以下,政府就将面临不断加速的通货膨胀。”预期在通货膨胀过程的关键性作用,主要就是它会使政府陷入通货膨胀螺旋陷阱。所谓通货膨胀螺旋即是通货膨胀产生或推动通货膨胀,促使市场物价水平CPI持续螺旋式上升(它并不排斥个别时期内CPI的短期下降)现象。之所以会如此,原因有三:(1)政府如果把实际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以下,必然要增加政府支出,刺激与扩大就业,而这就要推行宽松、扩大的财政政策。人所共知,宽松的、扩大的财政政策是推动通货膨胀加速发展的重要杠杆之一。(2)政府如果要把实际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以下,仅靠宽松、扩大的财政政策一个“杠杆”的撬动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宽松的、扩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人所共知,实行宽松的、扩大的货币政策的核心无非就是银行“开闸放水”,多发票子,或扩大银行信贷,或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些措施无疑会加剧通货膨胀,推动CPI持续上升。(3)一旦社会通货膨胀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率水平相吻合或相一致,就会使国家所有治理通货膨胀,抑制CPI上升的调控政策失效,CPI将沿上行通道继续螺旋式上升,形成预期型通货膨胀。即使通货膨胀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率水平不相一致,即通货膨胀预期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水平,社会所有成员便会自动调高通货膨胀预期,这也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上述三种情况,都会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

三、稳定并消除通货膨胀预期,遏止通货膨胀加速的若干建议

1 稳定人们(或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是稳定市场物价水平(CPI)的重要条件

依据社会消费心理学的一般规律,人们对市场物价水平(CPI)是越涨越看涨,越看涨又越促进或推动CPI上涨。在这里,人们的消费心理对市场消费价格变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的心理被“涨价偏好”所左右和支配。并且这种“涨价偏好”极易固化并形成一种惯性。因此,要走出这个“预期涨――物价涨”的循环圈,首先要稳定人们的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如何稳定人们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

(1)从生产领域看,要稳定投资者的心态,从短期行为转为注重合理长期投资行为。面对通货膨胀袭来,许多投资者为短期利益所诱惑,放弃了自己的主业实体经济,转而进行房地产投机、炒股票、炒期货、炒黄金、倒卖钢材、煤炭、稀土等紧缺物资,什么现得利、什么见钱快就干什么,经济行为短期化,摒弃长期理性投资,摒弃实体经济的自主创新,摒弃新产品研发。由于投资者心理浮躁,过于短期功利主义,因而总是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看涨不看跌。特别是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冲击,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各种政策措施相继出台,虚拟经济的各种泡沫纷纷破灭,短期功利行为遭受重创,不少企业由于投机房地产、股市、期货及黄金等招致破产倒闭。浙江一个山区小县由于投资者注重发展实业,狠抓实体经济结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创出了品牌及名牌,取得好多世界领先与国内第一。事实证明:稳定投资者心态,端正其投资方向及行为,把投资重心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克服行为短期化,实现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这是稳定投资者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根本要求与保证。

(2)从流通领域看,务必要稳定经营者的营销理念与心态。经营者哄抬物价,散布虚假涨价信息,进行价格欺诈,这是稳定经营者经营心态的大敌,也是影响经营者确立正确营销理念的大敌。稳定商品经营者的通货膨胀预期,必须坚决反对和破除这个大敌。因为哄抬物价,散布虚假涨价信息,进行价格欺诈活动,不仅是为自己牟取不义之财,而且为其他经营者做出了极坏的示范效应,引诱他们也加入上述不法活动之中,这在实际上助推和加剧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尤其像世界知名的流通企业沃尔玛、家乐福等进行哄抬物价与价格欺诈活动,这就带动了更多中小企业经营者扭曲了心态与营销理念,加入到“涨价风潮”中来。例如食盐大涨价风潮就是典型一例。每袋一元的食盐被哄抬到每袋10元,甚至一袋涨到30元。

(3)从分配领域看,必须大幅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稳定他们的收入心理预期。这是稳定社会主流人群通货膨胀心理预期的必要举措。目前,中国高收入体由于收入分配体制与机制的不合理确实在不断加大与增长,但相对而言,在中国社会中还毕竟是“少数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人群(包括农民在内)还是中低收入者。稳定中国通货膨胀预期,必须稳定这个收入群体的收入预期。为此,要大幅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使他们的收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断增长。现在的问题是:相对富人群体而言,这个群体的收入不仅没有大幅度的提高,甚至在通货膨胀过程中遭受的利益损失更大,更为严重的是这个群体的“中低收入”又呈现严重的分配不公,表现为地区之间、各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居民家庭之间收入差距过分悬殊。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高行业人均收入为最低行业人均收入的2.23倍,2000年上升到2.63倍,2003年增到3.98倍。近10年以来,这个比例已扩大到4倍多;地区收入差距也有明显扩大的趋势。东南沿海地区劳动者的收入远比中、西部地区劳动者的收入高出3~5倍,南方发过省区的职工收入也要比北方欠发达地区(东北、西北、华北)也高于3~4倍;城乡之间的收入比,1983年为1.82:1,10年之后,1993年扩大到2.8:1,2003年进一步拉大到3.23:1,如果把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及隐利等因素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可达6:1。如果按居民家庭分组,2008年城镇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家庭的实际人均收入差距是26倍,按城乡居民家庭10%分组,最高10%与最低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即使按官方缩小的统计,也分别为9倍及23倍。收入差距过大,收入结构失衡,强化与扩大了收入攀比心理,使收入攀比机制作用越来越大。同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由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城乡之间及不同家庭之间劳动生产率不同,付出的劳动尽管存在差距,但无论如何不会差距如此之大。这样必然造成低收入者心理失衡,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城乡之间及不同家庭之间的矛盾加大、加深,从而使他们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越发混乱化、复杂化,给国家的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带来难以估量的困难及麻烦。因此,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指示,必须大幅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尤其是要提高他们的劳动收入的比重。鼓励诚实劳动,在社会上形成劳动光荣的风气,必须有相应的收入做保证。马克思讲:“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都知道的。”令人费解的,这个“每个小孩都知道的”真理,现今许多大人乃至大人物都不知道了!

(4)从消费领域看,稳定和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合理增加消费支出,这是稳定社会对通货膨胀心理预期的关键环节。由于本次通货膨胀呈现结构性特征,即投资需求过度膨胀,而消费需求则不足。市场上消

费品供应充足,虽然市场物价水平逐月上涨,一再创出新高,但并没有发生商品供给断挡现象,更没有出现1988年那次通货膨胀时所发生的抢购风潮与“挤兑”现象。市场物价水平CPI之所以持续上涨,并非市场上商品短缺所致,而主要是由于国外通货膨胀输入,尤其是美国通货膨胀大举输入,还由于世界能源价格上涨、粮价上涨等“源头”产品推动国内产品成本不断上升,加之市场价格欺诈活动猖獗等因素造成的。所以,控制市场物价水平CPI上升,不能控制消费需求,反而应提振和刺激消费需求,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普通老百姓或中低收入群体,由于收入有限,对“通货膨胀税”的抵御能力十分有限,只能无奈地忍受资产及利益损失。对天天看涨的市场物价,他们只能节衣缩食,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消费,或不买、或少买、或买那些相对便宜的替代品,这对消费者的消费支出量及支出结构都有重大影响,使得国家对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及现实通货膨胀的控制更加困难,因为这时的消费支出缩减及结构的改变都直接影响并决定着生产,使社会经济发生“滞胀”,即“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

2 使通货膨胀的预期收益不断降低,是稳定并消除人们(或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路径

存在决定意识。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通货膨胀是人们主观上通货膨胀预期的客观基础。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们(或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问题,必须解决或消除实际上存在的通货膨胀。现实生活中通货膨胀率为零是偶然状态,通货膨胀率为负值就产生了通货紧缩。只有使通货膨胀率远低于人们(或社会)的可“容忍度”,让人们切身感觉到不存在通货膨胀威胁,才会使其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逐步消失。这里,根本的途径就是使通货膨胀的预期收益不断降低。如果使通货膨胀预期收益为零,人们就会自行中止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期。在现实生活中,只要存在事实上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预期收益就不可能为零。人们会理性地按预期通货膨胀率来决定自身的经济活动与消费行为,或投资股市,或投资黄金,或买保险,或买基金,或买国债,或开办企业;并针对结构性CPI上升,尽可能购买上涨幅度小的商品或购买低价替代品,以减少由于货币贬值、实际购买力降低而造成的实际利益损失,实现最大限度的通货膨胀预期收益。所以,要使人们消除对通货膨胀预期的核心问题在于国家运用各种有效政策措施控制住现实生活中事实存在的通货膨胀,将其控制在尽可能低的水平上。但也要把握好力度,切不可将通货膨胀打压过度,使其转为通货紧缩。现实生活中若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预期便应运而生,人们便开始追逐通货紧缩预期收益,那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

3 将劳动者工资收入提高指数化、法制化是稳定并消除人们(或社会)通货膨胀预期的根本之策

劳动者的工资收入随着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断增加,是提高其对通货膨胀承受能力的基础与保证。如果劳动者的工资增长率超过或等于通货膨胀率,劳动者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会因通货膨胀而下降,劳动者就不会惧怕通货膨胀,国家也不会用通货膨胀办法从劳动者身上捞到什么好处,自然就不会积极主动地搞通货膨胀。因此,从经济机制上防止通货膨胀的根本途径就是使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同步,即实行工资指数化,将劳动者工资收入与市场物价指数相挂钩,按照市场消费物价上涨率来提高职工名义工资水平,以维护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不下降。针对20世纪中国通货膨胀几次重演的状况,笔者于2001年就主张劳动者工资收入指数化,至今仍坚持这种观点。

不仅如此,笔者还认为,要从根本上破解通货膨胀不断复发重演的难题,必须将劳动者工资随其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长的规定及劳动者工资收入指数化的规定纳入法律体系及法治轨道。中国至今没有一部切实保证劳动者工资收入提高的法律,更没有保证劳动者工资收入必须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加的明确法律规定。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如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改革开放前)基上没给城市职工增加工资收人。改革开放后,几次进行工资改革都大幅度提高了职工的工资收入,但最大的缺憾是一直没有做到劳动者工资收入随其劳动生产率提高而逐步提高。更可悲的是几千万国企下岗失业职工,他们几十年在岗工作创造了大量“剩余价值”被国家无情拿走,可他们却一直拿着很低很低的工资,直到企业破产下岗回家也只拿少得可怜的“买断费”。事实表明,劳动者取得相当工资收入的劳动权利由于没有法律保护而遭受侵犯,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此,笔者建议:尽快制定劳动者工魇随劳动生产率提高而逐步增加的有关法律,尽快制定:者劳动者工资收入指数化的有关法律,这是防止国内收入差距无限扩大,产生两极分化的迫切需要,更是从根本上防止通货膨胀不断重演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于祖尧,通胀仍处高位,调控重在治本[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9-15

[2]唐?帕尔伯格,通货膨胀的历史与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170

[3]赫尔穆特?弗里希,通货膨胀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4]理查德?查克曼,查尔斯?马尔雅,詹姆斯?特里维西克,通货膨胀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101

[5]潘石,郭殿生,通货膨胀螺旋的特征、生成机制及应对策略[J],江汉论坛,2011,(10)

[6]姚先国,盛东,转折关头的中国经济[J],经济学动态,2006,(8)

[7]叶檀,中国“第三等级”冷对GDP[J],南方人物周刊,2010,(31)

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汇率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害。政府为了救市,启动高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如此巨大的货币投放,为本轮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本文通过对通货膨胀原因分析,试图找出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中国通货膨胀现状

弗里德曼称“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无一例外都是货币现象”。当通货膨胀被定义为物价水平的持续快速上涨时,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会同意弗里德曼的论断,认为货币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2010年之前,我国通货膨胀没有引起重视,当时cpi为负值。2009年11月开始,cpi呈波浪形上涨,2011年7月达到峰值,同比增长6.5个百分点,创37个月以来新高。本轮通货膨胀从食品消费类开始,随后推动各行各业物价上涨,最后形成全面的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分析

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近近几年经济发展与cpi数据分析,笔者认为,本轮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政府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转向“保增长,扩内需”的经济调控思路,出台了4万亿投资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超过了市场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据统计,2005年之前,我国每年新增贷款一般低于2万亿元,2009年之后,信贷量则大量增加,到2010年,信贷增量为7.96亿元,引起市场需求迅速扩大。

我国货币供给分为三个层次m0、m1、m2。通过m2与m1的增长率变化,可揭示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如果m1的增长率在较长时间高于m2的增长率,说明经济扩张较快,活期存款之外的其他类型资产收益较高。相反,如果m2的增速在较长时间内较m1的增速高,则说明实体经济中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在减少,货币退出流通领域。2009年,我国m1的增长率为33%,m2的增长率是28%。2010年m1的增长率为20%,m2的增长率为18%。m1的增长率超过m2的增长率,通过月度数据相比,m1的增长率普遍高于m2增长率。数据根据东方财富网货币供给量整理而来。由此可以看出,前两年经济发展扩展迅速,货币投放量大,流动性过剩直接导致通货膨胀。

第二,长期贸易顺差。我国是出口大国,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90年代以来,我国仅1993年出现贸易逆差,1993年以后一直保持贸易顺差,并且差额越来越大。2006年以后,贸易顺差高达万亿,其中07、08两年,贸易顺差都超过2两万亿元人民币。长期以来,我国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中央银行被迫增加基础货币供给量满足日益增加的外汇需求,较多的货币推高了通货膨胀,进而引起物价上涨。

第三,其他因素。国际热钱大规模流入中国,推动中国经济虚假繁荣。热钱进入楼市,推动房价上涨,炒高楼市泡沫。同时热钱进入股市,对农产品进行炒作,推高物价,促使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除此,通货膨胀预期、自然灾害等因素也推动了通胀。

三、解决措施

如何有效治理本轮通货膨胀,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紧缩性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双管齐下。2010年至今,存款准备金率14次调整,已达到20.5%,对收回流通中的货币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提高存款准备金之后,银行没有多余的资金放贷,大量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不得不转向民间高利贷,使民间非法集资火爆,大量的资金流向民间借贷,流向实业的资金更少,致使实业企业更难以生存。因此政府应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中小企业征收合理税收,使闲置资金流向中小企业,降低实业企业成本,当利润率回归正常水平,消除成本上涨带动的通货膨胀。

第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当下贸易顺差大,国内的商品涌向国外,国内商品供应减少,而

国外的货币涌入国内,造成货币供给量增加。因人民币的汇率没有完全市场化,一直比较稳定。当外汇增多,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稳定,以增发基础货币的方式收购外汇。基础货币在存贷过程中形成货币乘数,使流通中的货币成倍增加。如果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汇率由货币供需量决定,保持外币与本币的平衡。这样可降低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三,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消费者是通货膨胀中的直接受害者,同时盲目投资的消费者也是通货膨胀的推动者。多数购房者唯恐房价上涨,透支买房,使大量货币流向房地产。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民工荒引起工资上涨,导致房产成本增加,引起价格上涨。物价上涨之时,消费者要量力而行,缩小非必需品的消费。引导消费者认识到,市场价格波动是正常的,政府会采取政策使物价回归合理,不要盲目跟风投资,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目前通货膨胀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具有历史性、外生性、内生性。流动性过剩、汇率机制不完善是本次通胀的重要原因,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通胀刻不容缓。本轮通胀问题不是短时间就是治理好的,必须持之以恒、治标治本,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政策,实现我国经济又快又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九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董剑.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j].学术交流,2011(12).

3.侯茜慧.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广场,2011(10).

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通胀;通胀预期;分析

一、前言

通胀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决策层及公众。自2000年以来我国已发生过多次较严重的通货膨胀,2006年至2008年,上涨阶段持续了9个季度,CPI在2008年第一季度达到最大涨幅8.0%;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连续出现了11个季度物价上涨,CPI在2011年第三季度达到了最大涨幅6.3%。考虑到食品和居住价格的上涨、劳动成本的上升、资源价格以及货币供给等因素,防通胀仍然是较长期限内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难题。而通胀问题在我国一再反复出现于我国的通胀治理理念不无关系。2009年之前,决策层主要依靠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需求等措施来抑制物价上涨,但因为存在政策传导的时滞性,这些措施往往起不到良好的效果。2009年10月,中央决策层首次提出管理通胀预期,将保增长、调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列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显示了中央调控理念的日趋成熟。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慕斯在《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思想,后经芝加哥大学的卢卡斯和明尼苏达大学的萨金特和华莱士作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理性预期学派成为区分传统与当代通胀理论的标志。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已经越来越重视市场预期的作用。

尽管通胀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日益突出,我国国内对于通胀预期的研究却大多在感性认识以及定性分析上,对于通胀预期与真实通胀的系统理论、实证分析不多。基于此本文利用中国人民银行储户调查数据,对通胀预期与真实通胀间的关系作较为规范的实证分析。

二、理论分析

通货膨胀预期是指公众对物价水平在未来的变动方向以及变动幅度的一种事前估计,是公众在利用包括实际通货膨胀率、宏观经济政策、当前经济形势等信息的基础上形成的预期。通胀预期通过从微观层面改变经济个体的消费、投资、储蓄等行为,进而对一国宏观经济及真实通胀产生影响。

通胀预期与真实通胀的关系可以

首先,总供给方面,通货膨胀预期的增加会使工人认为未来生活成本提高,于是向企业要求增加工资,企业在有同样的通胀预期下会同意给工人增加工资,并且增加产品的价格,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而产品价格的普遍上升又会形成新一轮的价格通胀预期,于是工人又会要求增加工资,这样循环往复,呈现预期-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状态,形成真实通胀。

其次,总需求方面。通货膨胀预期的存在会使得预期实际利率下降,这时,家庭会减少储蓄从而增加消费,企业由于考虑利率的下降投资成本的降低会增加投资,企业投资支出、家庭消费支出的增加都会使得社会总需求增加,在总供给不变或者减少的情况下形成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形成真实通胀。

三、实证分析

前面的理论分析表明:通胀预期通过需求、供给两个方面可以影响宏观经济中个体的行为进而影响真实通货膨胀。

本部分首先对我国居民通胀预期具体数值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通胀预期与我国实际通胀之间的相互作用。

1.数据选择与变量处理

样本区间为2002年第一季度至2012年第四季度。

真实通胀指标。通胀率的衡量指标选用CPI。CPI选用环比数据,为与城镇储户调查数据一致,分别采用3-5,6-8,9-11,12-2的季度环比数据。记为π。

通胀预期指标。通胀预期测度方法主要包括四种:债券利率期限结构估算法和计量模型法、问卷调查法、通胀指数化债券估算法。本文利用中国人民银行储户调查数据,采用C-P概率法计算出预期通货膨胀率。记录为πe。

2.通胀预期与真实通胀的格兰杰检验

(1)平稳性检验

计量分析中,一个假设是分析的数据必须是平稳的。只有当变量平稳时,传统的计量方法才有效;当变量不平稳时,就会产生虚假回归或伪回归。然而,现实经济生活中,大多数的时间序列数据是不平稳的,因此,有必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检验结果看应当拒绝原假设,即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两个序列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

(2)格兰杰因果检验

上述讨论只是得出实际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具有一定的稳定关系,但是到底是通货膨胀预期引起了实际通货膨胀,还是实际通货膨胀引起了通货膨胀预期,则需要由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进行验证。

检验结果如下:

首先构造一个实际通胀与真实通胀的var模型,以判断最佳滞后期,结果显示各项指标推荐滞后期为1。

然后在滞后期为1的条件下对实际通胀与通胀预期进行格兰杰检验,结果如下:

由结果可知,对于第一个原假设,通胀预期不是引起实际通胀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其F值=6.62475,相应的概率值P=0.0139,小于5%的检验水平,因此拒绝原假设,即可以认为“通胀预期是引起实际通胀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对于第二个假设,实际通胀不是引起通胀预期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其F值=2.1577,相应的概率值P= 0.1497,大于10%的检验水平,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可以认为“实际通胀预期不是引起通胀预期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因此,根据上述分析,通胀预期与实际通胀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且通胀预期是引起实际通胀的原因。

(3)脉冲响应函数

由上述检验可知,通货膨胀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存在因果关系,但到底这种影响具体来看是什么,为了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的动态过程,则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来研究这个过程。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本期给通货膨胀预期一个正向的冲击后,对实际膨胀的影响的在第一季度不明显,在第二期时内,通货膨胀对其做出剧烈的反应,出现与通胀预期冲击方向相同的变化,并且在第三期的影响效果开始减弱,第四期正影响有所反弹,但在随后一段时间内影响逐渐消失。这表明通货膨胀预期的突然上升并不会引起实际通胀立即做出调整,因为市场需要一段时间做出微观反应,通过需求供给或者资产的机制作用于物价水平。而在之后的几期预期的作用已充分被市场行为消化,作用的影响也就之间减少。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1.结论

(1)实际通胀和通胀预期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长期中两者的关系是正相关的。通货膨胀预期是引起实际通货膨胀变化的格兰杰原因,通货膨胀预期不是引起实际通货膨胀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2)通货膨胀预期的上升并不会立即引起通胀的调整,在第二期时内,通货膨胀对其做出剧烈的反应,出现与通胀预期冲击方向相同的变化,并且在第三期的影响效果开始减弱,第四期正影响有所反弹,但在随后一段时间内影响逐渐消失。

2.政策建议

(1)完善通货膨胀预期度量及检测体系

目前,本文所使用的人民银行城镇储户调查数据系统还不十分完善。问卷的问题设计过于简单,真实性也没有确切的保证。因此问卷的设计可以进一步细化,系统化。而且关于定性的数据如何转化定量的通胀预期数据,人民银行可以设计出一套自己的方案,便于今后的研究。

(2)中央银行积极引导通胀预期

由于通胀预期对实际通胀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央行有必要对公众的通胀预期进行适当的引导,以防过于激烈的波动产生对宏观经济的恶性影响。加大信息的范围以及加快信息的速度,让公众拥有充分的信息,作出适时的反应。实施公开、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通货膨胀预期。

参考文献:

[1]祝宝良.我国的通货膨胀预期及其管理[J].中国金融,2011,(19):53-55.

[2]肖争艳,陈彦斌.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研究:调查数据方法[J].金融研究,2004,(4):1-18.

[3]肖争艳,唐寿宁,石冬.中国通货膨胀预期异质性研究[J].金融研究,2005,(9):51-62.

[4]肖曼君,周平.央行信息披露对通货膨胀预期及其偏差的影响――基于人民银行的信息披露指数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9):5-11.

[5]徐亚平.公众学习、预期引导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金融研究,2009,(1):50-65.

[6]徐亚平.通货膨胀预期形成的模型刻画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性[J].金融研究,2010,(9):19-33.

[7]薛万祥.预期、博弈与货币政策[J].经济研究,1995,(12):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