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货膨胀治理措施

通货膨胀治理措施

通货膨胀治理措施

通货膨胀治理措施范文第1篇

本文首先对研究的主要背景及其意义进行了简单的阐释,然后分析了我国建国之后发生的几次通货膨胀,对其产生原因和解决措施进行了汇总,为解决近期的通货膨胀问题提供了依据。通过对近期通货膨胀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解决的根本途径,为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通货膨胀 金融危机 经济影响

一、绪论

(一)研究的主要背景和意义

1.研究的主要背景。随着全球化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很多国家包括我国的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迅速采取相应调控措施,经济很快复苏,但由此产生了新的一轮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久的通货膨胀。到目前为止,物价虽然在逐步回归正常,但通货膨胀造成的影响并为完全消除。近年来,物价不断上涨,石油价格逐步提升,使我国人民感受到了通货膨胀所造成的压力。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货币政策以及通货膨胀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因此,将通货膨胀的问题治理好,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任务之一。由通货膨胀所造成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下降,导致很多工人失业,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而通货膨胀的复杂性、广泛性以及严重性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果不及时控制此局面,对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都将产生严重影响。

从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到现在,先后共发生了五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究其原因,不尽相同,但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对于我们来说,要分析历次通货膨胀的原因,总结经验;对于目前通货膨胀的新特点,要积极的寻找治理的良策,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依据。

2.研究意义。通货膨胀问题一直是困扰国内外学者的重要经济问题,很多学者已经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对各国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然而,对于近期发生的通货膨胀,究其深层原因,很难给出系统的分析和解释,这对如何正确的治理通货膨胀,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可见,对于通货膨胀这个老问题,重新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理论上对它的解决方案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从现实中考虑,通货膨胀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有目共睹的。物价的上涨直接关系到民生的稳定,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自从通货膨胀爆发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国家也把稳定物价作为一项主要的宏观经济工作任务。因此,对于通货膨胀的产生根源进行解读,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项重要研究,这对我国采取合理的对策,科学的调控宏观经济,以取得经济快速稳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本文首先提出了通货膨胀这个概念,对其含义及特征等做了简要的介绍。然后回顾了我国建国以来的几次重大通货膨胀,对历次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治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目前所发生的通货膨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之后对近期的通货膨胀形成的背景、特点,产生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根本途径及基本措施,力求做到综合治理和标本兼治。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历次通货膨胀的回顾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和类型

1.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就字面意思讲,意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某一时期内,连续性的以一定的幅度上涨。但是实际上它不存在统一的定义,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反映不同的经济问题,它是一项复杂的研究,同时也具有多样性。不同的经济时期产生的通货膨胀是不同的,是需要对当时的经济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是为经济的稳定发展服务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通货膨胀已经不是简单的被认为是一种定义,而是形成了一种理论,这里面囊括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本文来看,通货膨胀是由供给量少于需求量而引发的价格水平持续上涨的问题,而这里面涉及许多复杂的非经济现象。真正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剖析,来真正的认识它。

2.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按照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划分,可以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输入型和结构型通货膨胀;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公开型和抑制型通货膨胀。此外,我国的经济学家还提出了转轨型和价格改革型等通货膨胀的新类型。下面对其中的几种类型做简要介绍。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为超额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或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这个是由凯恩斯最早提出来的,认为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造成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具体的说,就是当时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闲置的机器设备都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而人们的需求量还是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产量已经无法增加,而造成了物品价格的上涨,产生了通货膨胀。诱发此类通货膨胀的原因可能是财政赤字,也可能是国内的需求超过了国内供给和进口消费品之和。详细的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还可以进一步分为自发性通货膨胀、诱发性通货膨胀、支持性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又称为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供给方的成本提高而引起的价格水平的上涨。由于成本上升的原因不同,又将其细分为工资推动、利润推动、进出口推动通货膨胀。最具代表性的是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具体来讲,是因为工人工资上涨,导致单位产品的成本增加,从而使物价整体上升,在物价上涨后,工人又要求提高工资,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循环,被称为工资物价“螺旋”。要想控制此类通货膨胀的发生,就要合理的控制工人工资的增长速度,与生长率的增长成正比。

输入型通货膨胀又称入口通胀,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者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现象。这种通货膨胀受开放经济影响很大,开放程度越大,则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我国现在所处的状况,就很容易发生此类通胀。此类通胀通常在以下情况发生的概率较大:第一,当本国的经济发展对某进口原料依赖性很大时,如石油,当进口原料的价格大幅度增长时,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发生;第二,当一国的经济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地区的开放程度不同时,开放性较高的地区成本与物价会比较高,从而引起开放程度低地区的价格浮动;第三,输入型膨胀也可能来自需求方本身,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采取对外开放,需求量较大,从而引发价格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生产结构发生变化而导致的供求失衡引发的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又可细分为需求结构转移型、部门差异型、小国型、落后经济的结构型通货膨胀。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需求结构转移型,它的总需求是一定的,但是其中一个部门的需求转移到了另一个部门,需求增加的部门由于原材料以及人力的增加导致商品的价格上调,而需求减少的部门不一定会将产品的价格下调,这样就造成了物价总体水平的上升。而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是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都不同,但为了追求统一的货币工资增长而引起的物价的全面上升。

公开型通货膨胀和抑制型通货膨胀是相对的,又称作显性和隐性通货膨胀。抑制型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并没有完全通过公开的物价指数上涨表现出来,而公开型则完全通过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形式反映出来的。在公开通货膨胀中,物价水平直接、明显的上涨;相反地,抑制型通货膨胀的物价没有直接的上涨,而是表现在商品短缺,凭票证供应,黑市猖獗等现象。政府为了防止物价的上涨,则对商品价格和工资进行抑制,如果放松控制,商品价格和工资就会速度增长。

(二)历次通货膨胀的回顾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经历了五次比较大的通货膨胀,以下是对它们的回顾。

1.1980年的通货膨胀。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壮举,党的工作重心刚刚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着重进行经济建设,由于没有经验,我国的经济面临比例严重失调的现实。1979年我国文件,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改,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对棉花、粮食等农产品的收购价进行了大幅度的提高,之后又有计划的提高了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的出厂价格,导致与此原材料相关的下游产品的成本的提高,高度膨胀的投资需求导致了财政赤字,主要通过货币融资解决财政赤字,从而引发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通货膨胀,物价水平大幅度提高。

2.1985年的通货膨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明显提升。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固定资产的规模过大导致总需求的增加,员工的工资水平上升,但是与生产率水平的提升不成正比,导致工厂生产成本增加引发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随着我国基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社会总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的经济出现过热的现象。从而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混乱的经济秩序,我国的经济出现了大幅度的涨跌,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3.1987年至1989年的通货膨胀。为了治理上一阶段出现的通货膨胀,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物价指数就在上一阶段通货膨胀的带动下,全面提升,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物价指数的最高值。相比较之前出现的两次通货膨胀,这次更加严重。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达到建国40年以来的最高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同比上升23%,实属罕见。人们开始疯狂的抢购商品,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保值,银行也出现了储蓄存款挤兑的风潮,我国的经济发展局势面临严峻的挑战。

4.1993年至1995年的通货膨胀。1993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全国上下鼓足干劲,全面进行经济建设,社会需求又开始大幅度的扩张。房地产、开发区、集资、股票出现了“四热”,投资膨胀,物价上涨,经济局面变得比较混乱,新的一轮通货膨胀产生了。各种指标上涨幅度令人震惊,粮食价格同比增长56.3%,农产品价格同比上涨61.1%。除了这种高幅度增长,还产生了四种“紧张”,包括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此外,货币的发行量和存量也大幅度增长,此次通货膨胀导致了我国经济局面的混乱。

5.2007年至今的通货膨胀。从2006年后半年开始,粮食、蔬菜及奶制品等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金融产品价格也不断升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居不下,从2007年开始通货膨胀的压力越来越大,到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了3.3%,2011年突破5.4%。同时,工业品生产价格指数也一路飙升,2011年3月份的上涨幅度达到10.5%,2007年至2010年这几年成为了物价上涨最快的几年。到2012年,我国的物价出现的下降的趋势,但从整体上来看,还是存在物价上涨的压力。

(三)历次通货膨胀采取的治理对策

1.1980年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为了尽快的治理这一次通货膨胀,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压缩基本经济建设的规模,控制物价水平。国家采取平衡财政、平衡信贷和稳定物价的政策,合理的降低总需求。1980年12月,我国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由于当时可以选择的货币政策有限,所以此次通货膨胀主要依赖财政政策进行治理,国家的干预使得当时的物价得到了基本稳定,经济生活暂时恢复了有序状态,但是这种政策只是暂时的缓解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2.1985年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通货膨胀爆发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制定了很多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来压缩投资规模和消费基金,并加强对物价进行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也积极的采取货币政策进行调控,加强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的控制,使用国家外汇增加商品的进口。1985年2月,国务院下达指令,严格控制消费基金和投资基金,防止其不断膨胀,还依法严厉打击紧缺生产资料的地下黑市交易及其他违法活动。这一次采取的措施与第一次有相似之处,只是在力度上更严厉,但是由于过于严厉,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经济的增长,国家也就随之放松了对制定的政策的执行,这就为下一次通货膨胀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3.1987年至1989年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为了有效的治理这一次通货膨胀,我国采取了“治理整顿”的紧缩政策,一方面大幅度减少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另一方面,通过提高银行存贷款的利率,严格控制银行的存款规模,抑制信贷规模的膨胀。1988年7月央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严格信贷资金管理的通知》,这一政策的实行,大幅度的压缩了信托公司的信贷规模,对其贷款的投向和资金的来源也实施严格控制。除此之外,严格的控制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补贴,以稳定物价。但是,严格的措施导致了经济秩序治理的混乱,给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困难,国民生产总值上下浮动较大,经济的增长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4.1993年至1995年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1993年6月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围绕如何实现经济的“软着陆”采取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对税收管理的控制,严格控制货币供给量的速度,抑制信贷规模的扩张,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对金融机构进行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国家颁布相关法律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控制社会团体的购买能力,整顿房地产市场,稳定物价快速增长的态势。此次措施的行政手段明显减弱,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从整体上来看,此次通货膨胀的治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为我国经济快速稳步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通货膨胀爆发的压力。

5.2007年至今的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与以往发生的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类似,只是针对之前发生的通货膨胀,做了分析与总结,此次采取的措施更加多样化,也更加具体与完善。第一,央行采取了适当从紧的货币政策,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适当的调整,继续严格控制信贷规模。第二,对外汇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取消对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限制,加强外汇真实性的审查力度,不断的拓展外汇。第三,广泛减免各种税收,对农民实施补贴,调整税收结构,调节高低收入的平衡,以使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第四,实施价格干预政策,2008年1月,我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确保产品的供给满足人们的需求。

(四)历次通货膨胀治理对策的比较分析

1.经验和启示。1980年发生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因为供求不平衡造成的,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不发达,我国主要采用行政手段进行治理。对于历次通货膨胀,行政手段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只是在1980年之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货膨胀爆发的原因也越来越复杂,仅仅采用国家行政政策,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故国家开始采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利用各种手段对利率和货币的发行量及存量进行调节,加强中央银行对各种金融机构的宏观调控能力,对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社会物价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结合,成为非常有效的治理通货膨胀的一种措施。对政策的逐步完善,使得治理通货膨胀一步步走向成功。

从通货膨胀的治理效果来看,通货膨胀的治理实际也影响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因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好多体制都不完善,因此,如何更好的治理通货膨胀,成为了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通过市场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通货膨胀也会得到有效的治理;而有效的遏制通货膨胀的势头,也对经济的稳步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改革中不断发展,逐渐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教训和不足。在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某些方面也有不足。如1988年通货膨胀爆发以后,我国立即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但由于政策过于严厉,对它的力度拿捏不当,反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生产力的进步。一些企业缺乏流动资金难以运转,经济增速大幅回落,我国经济到达了改革开放后的最低水平。

另外,国家不能够很好的预见未来,采取的政策具有滞后性。1992年出现的经济的热潮,然而国家并没有立即采取措施,到了1993年才出台政策进行治理。由于政策的滞后,所以并没有立刻产生治理效果,物价还是在不断攀升,直到1996年通货膨胀的局面才得到基本的控制。由此,我们得到的教训是,面对通货膨胀,要及时的出台政策,迅速的治理,以降低通货膨胀的治理成本。

三、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形成及原因

(一)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通货膨胀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就先后发生了五次通货膨胀。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国家迅速出台政策进行治理,经济逐步复苏,然而也由此引发了新的一轮通货膨胀。2009年之后,我国农产品、原材料价格,工人工资不断攀升,随之导致了物价的全面上升。

2.主要的特征。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已经明显缓慢,所以,近期的通货膨胀爆发之后,物价有上涨的趋势,但是上涨的空间有限,不会形成恶性循环。首先是因为我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几十年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基本达到小康社会。其次,我国的生产资料价格权是国家掌控的,这样在通货膨胀爆发的时候,就能调节价格上涨的速度。

其次,之前发生的通货膨胀基本是由于国内需求过大拉动的,国内经济过热,供不应求,出现抢购的现象,最后导致全面通货膨胀的爆发。而2007年之后发生的通货膨胀更大的因素是贸易顺差的积累造成的国内货币发行量过大。我国的经济结构尚不平衡,对外出口额所占比重较大,造成了国内流行性过剩的局面。这样就导致了物价上涨的周期延长。

另外,我国三大价格指数的结构和涨幅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例如,2007年我国的居民价格消费指数同比上涨4.8%,而生产者物价指数和RPI分别同比增长3.1%和4.4%,而在生产价格中,初级价格和中间产品的价格涨幅又高于最终产品,生产资料的价格高于消费资料的价格,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具体来看,烟酒食品、家庭设备、医疗保健用品及个人用品等出现了上涨,而交通通信、娱乐文化、衣着等则持续下降。

(二)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原因也是多样化的,因此我们应该对它进行全面彻底的分析,深入的了解,为通货膨胀的治理提供依据。

1.需求拉动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位居世界第一。然而,过分的追求经济增长,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过热,从而引发通货膨胀。特别是2008年之后,房地产行业进入到投资的热潮中,平均增速达到25.6%,到2009年,我国固定资产的增速达到30.1%。过度的投资导致了经济的过热,使物价水平的上涨形成了恶性循环。另外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生产资料的价格也随之增长,使通货膨胀全面爆发。另外一个原因是收入的不均匀分配。农民的收入过低,城镇居民的收入过高,造成贫富差距,收入的不协调使生产要素的生产活动缺失,对我国的实体经济造成了影响。收入高的群体对奢侈品市场的追求更加加剧实体经济中的矛盾。

2.成本推动因素。2010年以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地震、洪水、干旱等造成了农产品歉收,从而使其价格上涨;此外,农村的劳动力大量外流,使农产品供应不足,价格上涨。而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引发了居民价格消费指数的上涨。

我国对原材料的价格调节实施国家掌控,然而体系不健全导致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从而引发物价水平的上涨。目前,水、电、天然气的价格仍在不断上涨,推动物价的上升趋势。

此外,工人工资增长,而劳动力水平的增长与工资的增长不同步,导致成本升高,从而推动物价上涨,物价上涨之后,工人又要求工资提高,这样就形成了工资物价“螺旋”,进一步促进物价水平的上升。

3.货币增加因素。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的信贷投放不断的扩张,货币的发行量迅猛增加,市场的流动性过剩,成本的推动及需求的增加,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压力迅速增大。而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具有滞后性,因而,通货膨胀带来的不良后果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引发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表面看来只是供求关系的不平衡,而其深层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样有助于我们提出更好的建议来治理通货膨胀。

四、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建议

(一)近期通货膨胀治理的根本途径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在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故应从结构上进行根本解决,这就依靠我国的经济发展制度了。

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平衡三大产业的发展,努力发展第一、第三产业,打破第二产业过热的局面。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与支持,保证农产品能够持续的供应。另外,要利用发达的科技发展新兴产业,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升级,特别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此外,要加快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目前,劳动者的工资与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够同步的主要原因就是科技还不够发达,人员素质还不够高,不能通过科技来提高效率。这样就会产生工资物价“螺旋”,故要采取科技兴国的战略措施。

其次,传统的“粗放式”的经济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故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一,要调整需求结构,提高居民收入,从而促进消费,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统筹规划,缩小城乡差距;第三,追求生产效率的提高,加大科技的投入量,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再次,要全面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国家要打破电信、铁路、邮政、电力等行业的垄断,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劳动者工资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加大中级收入者的比重,提高收入水平,减少高级收入者的比重,从而提高大多数居民应对通货膨胀的能力。

(二)近期通货膨胀治理的基本措施

1.优化需求结构。国家要正确的引导居民,逐步扩大消费需求。当然扩大消费者需求并不是盲目的扩大投资,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扩大消费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不断的优化消费结构,安排合理的消费方式。在巩固传统消费的同时,也要引导居民进行旅游、健身等高层次的消费,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此外,还要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让居民进行放心的消费。当然,扩大消费的前提是保证生产力的稳步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2.提高调控水平。国家要提高对此次通货膨胀的重视程度,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及时处理通货膨胀,保证社会安定和谐。政府的调控范围要得当,力度要适中,在进行干预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内在作用,使宏观调控与市场主体相互配合,对通货膨胀进行有效治理和长期防治。

3.保障有效供给。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保证农产品能够持续的供应。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高科技产品在农业中的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抑制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要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抑制一切炒作行为,规范房屋出售的市场管理,完善房地产中的各种审批制度,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的发生概率。

五、总结

总之,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货膨胀对我国造成的影响也该越来越小。当然,我们不能轻视通货膨胀,因为如果不能及时的治理它,将会对我国人民的生活,稳定的市场秩序,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我们应该从历次通货膨胀中总结经验,采取合理的措施,更好的治理它,防治它,为日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吴宏宇.探析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原因及对策[J].时代金融(下旬),2011.

[2]潘健平.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

[3]贺培培.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

[4]李明睿.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5]严倩颖.对我国通货膨胀的研究[J].新财经,2011.

[6]彭红.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1.

[7]任耀.我国当前高通胀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

[8]余子嘉.我国物价上涨原因及对策浅析[J].中国市场,2011.

[9]李姝佳.目前我国通胀预期形成的原因及对策[J].北方经济,2011.

通货膨胀治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 现状 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经济学涵义及我国通货膨胀现状

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全面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月到2012年4月,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显示,我国CPI增长幅度在2011年4月是5.3,而在2012年4月,其增幅已经下降到3.3,通胀情况已经有所好转。同时2012年的通胀与以往不同,之前是由于信贷激增,游资炒作造成的价格上涨,而最近的通胀则主要是成本引发的通胀。虽然2012年我国通胀情况与2011年相比,压力略有缓解,但从长远看,通货膨胀依然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抑制治理通货膨胀的相应对策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做到控制信贷的总量,慎用加息政策,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在管理通胀预期中的作用。对货币供应量要严格控制。因为通货膨胀是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流通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很多国家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以此来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要抑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过快增长,对新开工项目加强和规范管理。

(二)落实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的各项措施,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减少贸易顺差,防止热钱流入,除了要增加进口、汇率升值外,还要强化对资本管制,防止全球流动性泛滥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我国金融市场,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也要努力发展,更要鼓励民间投资向创业投资、产业投资流动。这样既可以促进居民储蓄转化为实业投资;也有助于支持国内技术创新、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减小收入差距,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补贴、减税、农业扶持政策和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手段,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畜禽养殖业的投入,保证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使农业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降低,加快发展农业,使得更多的资源和劳动力更好的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

(四)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缓解通胀压力。经济增速过快往往是通胀加速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经济增速过快,会推升物价上涨,这是经典的“菲利普斯曲线”所呈现的关系。从周期角度分析,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速在2009年跌入谷底,而在2010年三四季度开始回转并加速上行,市场才重拾活力,整个经济进入上升态势。事实上,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物价的较快上涨,是与第四季度GDP环比增速超过10%有很大关系,即经济增速过快而导致通胀压力加大。因此,保证和维持稳定合理的经济增速,将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

(五)加强市场监管,采取措施维持市场流通秩序。将经济、法律等手段综合运用起来,整顿流通秩序,稳定市场物价,加强市场监管,特别要加强对基础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管理,使得经济物价调控体系适应市场发展,坚决打击利益集团囤积商品、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等不法行为。同时,动用中央储备,确保市场供应;改善价格环境,维持价格稳定,必要时对基础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施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通货膨胀治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理论;抑制

一战以后,德国的通货膨胀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这种超速通货膨胀对德国经济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它是纳粹兴起和二战开始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通货膨胀不容忽视的,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很大。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在凯恩斯主义者那里通货膨胀是由于资源被充分利用或达到充分就业时,总需求继续上升而导致的。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加,社会名义总需求量的增长不能自发地带动就业量的增长。而是,当名义总需求增加时,现有产品总量不能增加,价格就必定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成比例地上升,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根据上述观点可以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实际需要量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虽然不可预期,但是它的产生有其原因:

(一)成本推动型

在失业率很高且资源利用不足时,由于成本上升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叫做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首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价格变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本的上升主要是由工资的增加引起的。在现代经济中,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存在着强大的工会组织,它们不断地鼓励工人给企业施加压力,迫使企业提高工资,而具有一定垄断性的企业又会相应地提高产品价格,从而引起通货膨胀。这种由工资的提高引起的通货膨胀被称为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还有一些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操纵价格,把产品价格定得很高,由此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同时,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及由资源枯竭、环境保护政策造成的原材料、能源等生产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二)需求拉动型

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经济潜在生产能力而发生的通货膨胀叫做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需求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升使工资水平上升,工资成本上升又引起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由于需求方的货币竞相追逐有限的商品供给,从而将价格提高;由于失业率下降、劳动力变得稀缺,工资也被抬高;这些现象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到来。除此之外,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产生与货币的发行量有直接的关系。货币的供给快速增加时,随之货币的需求也增加,而货币的需求又使价格水平上升。所以货币的供给通过货币的需求产生通货膨胀。此时货币变得不值钱,没有人储存纸币,反而使大量的纸币涌入市场或甚至流向国外。

(三)结构型

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收入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适应和错位引起的通货膨胀。首先,高成长性产业和行业,由于种种约束,不能即时获得所需的资源和人才而将使资源的价格和工人的工资水平不断地上涨。与此同时,那些夕阳性的产业和面临衰退行业的资源和人才相对过剩。但是,由于他们的收入不会下降而引起比较效应上升,工资成本推动物价上涨。这种局面的持续会自然而然地引起通货膨胀。其次,劳动力市场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性别结构之间的差距将使工资刚性(工资水平能上不能下)增加。同时,这些结构的不合理也会引起失业与空缺位置的并存,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最后,大国或者发达国家示范效应时,小国或者发展中国家向大国或者发达国家看齐。同样,非开放的部门向开放的部门看齐。因此,工资水平和通货膨胀的国际之间和部门之间的传递会导致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是不能预期的,也是非均衡的,它的产生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一)造成实际收入和实际财富的再分配

1、对收入的影响。如果名义工资率的增长慢于通货膨胀增长速度,公众和企业因货币贬值所获得的货币收入购买力将下降,即实际收入会减少;假如通货膨胀是由于政府借款造成中央银行向社会过量发行货币、增加货币供给,则政府可以因此而增加一笔额外的收入,即通货膨胀税。于是,通货膨胀不利于大多数工薪阶层、退休者、失业者和贫困者、接受政府救济者和债权人。但是,通货膨胀有利于高收入者、企业主、厂商和债务人。

2、对再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对再分配的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人们手中财富的实际价值来实现。一般来讲,非预期通货膨胀会将财富从债权人手中再分配给债务人。即通货膨胀往往不得于债务人而有害于债权人。如果,通货膨胀持续了很长时间,使人们最终有可能预见其发展趋势,并且市场也开始与之相适应,那么市场利率中就会逐渐地包含一种对通货膨胀的补偿部分,主要是对利率进行调整。但是在更多的时候,通货膨胀只是将收入和资产搅合在一起,随机地在全民中进行重新分配,而不会只冲击某些群体。

(二)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1、通货膨胀扭曲价格信号而损害经济效率。在一个低通货膨胀的经济中,如果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上升,则买方和卖方都很清楚这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方面都发生了实际的变化,他们就可以对此做出正确的反应。相反,在一个高通货膨胀的经济中,很难区分相对的价格变化与整体的价格变化。如果通货膨胀率每月达到20%或30%,商店就会频繁地变动价格以致于相对价格混乱无序、难以适从。

2、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对货币和税收的扭曲来体现。在流通中的现金是名义利率为零的货币。如果年通货膨胀率从0上升到20%,则现金的实际利率就从每年的0降为-20%。现在还没有办法消除这种扭曲。由于货币利率实际为负,在通货膨胀时人们更愿意持有真实资源而减少货币持有量,为此,他们频繁地进出银行。企业也会精心设计现金管理计划。实际资源仅仅被用来适应不断变化的货币尺度,而不是被用来进行生产投资。同时,有一部分固定的税收是以元来表示的。价格上升时,这部分税收的真实价值就会下降。假如在计算应交税的收入时,扣除一个价值固定的免税额;而出现通货膨胀时,那份标准免税额的真实价值会减少,所缴纳的税收的实际价值却上升。除了对税收的扭曲以外,通货膨胀也扭曲了收入的衡量标准来影响税收体系。

(三)对就业和国民收入(产出)的影响

较高的通货膨胀影响就业和产出水平。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在一定条件下,能促使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雇佣工人;通货膨胀使银行的实际利率下降,这会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总供给的增加。当供给下降引起通货膨胀时,国民收入和就业量随之下降,导致大多数工人处于失业状态。

长期来说,通货膨胀与产出的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倒“U”形的关系。许多国家的研究表明各国的产出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低通货膨胀的国家经济增长最为强劲,而高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国家的增长趋势则较为缓慢。

三、消除通货膨胀的对策

根据历史上的通货膨胀的事实,我们不难发现,通货膨胀达到一定程度时,会破坏资本的正常循环,到严重时也会引起政治危机。因此,采取一些消除通货膨胀的措施是有必要的。

(一)需求紧缩政策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发生时,政府一般都会采取需求紧缩政策。因为,这种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引起的。因此,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是需求紧缩政策的核心。财政政策方面国家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收支总额,减少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调整财政收支项目怎样能压缩公共开支,开征新税种,提高税率而控制社会总需求。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通过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减少社会信用规模及货币供应量。

(二)供给管理政策

供给是影响物价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货币数量和控制社会总需求都是消除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从长远看,发展生产,增加经济中有效供给是抑制物价水平上涨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根本性措施。在面临通货膨胀时很多国家都注意到了压缩总需求的同时改善投资结构,集中资金优先发展占用资金不多,投产期限短,市场紧缺的产品。同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较快地增加有效供给,减轻市场需求压力,改善产业结构。

(三)物价和收入政策

通货膨胀时,工资和物价都会继续上升是推进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这时有必要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增长率进行限制,特别是工资增长率。这使工资增长率不会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这需要政府拟定物价和工资标准,劳资双方共同遵守。采取这虚张声势措施会降低通货膨胀率,保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就业水平。采取措施时可以采用自愿性和强制性两种方法。自愿性的做法是政府以劝导的形式使劳资双方自愿约束价格和工资的变动,它适用于通货膨胀程度较轻的情况。强制性的做法事实上是对工资的冻结。该方法对控制成本推进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四)国际收支政策与国际紧缩政策

如今的通货膨胀与以往的相比具有世界性和长期性,这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方面。当某一个国家发生通货膨胀后,通过外贸等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向其他国家传播,所以采用外贸与国际收支政策是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够制止本国内通货膨胀,也能够遏制国际通货膨胀传播。但是,这种国际性的通货膨胀必须依赖国际性的紧缩政策来调整,仅靠一国的力量是不够的。

(五)货币改革政策

当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恶性通货膨胀时,就应该通过货币改革加以制止。人们普遍认为,物价上涨率每月达到50%以上,每年达到600%以上,并且持续一段时间,才称为恶性通货膨胀。在此情况下,原来的货币已经失去了信用基础,通过货币改革废弃旧币,发行新币,制定保证新币币值稳定措施,是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

总之,通货膨胀的出现是不可预期的、也具有长期性。政府应针对通货膨胀期的不同阶段采取有效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来减少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美)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友龙,缪代文.现代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通货膨胀治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通货膨胀 宏观调控 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由来

    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在通货膨胀时期, 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因此, 通货膨胀也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 人们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以下三种: (1).温和的通货膨胀;(2).急剧的通货膨胀;(3).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本世纪初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形成以后的产物。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 货币本身没有价值, 可以无限发行, 从而为通货膨胀的产生打开了大门。只要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社会商品量, 通货膨胀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尽管有很多诱发因素, 如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部门结构失调带动, 但产生通货膨胀最终原因只有一个, 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 货币与商品的供给比例发生了变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得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 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他认为, 一般物价或特殊物价, 在短期的上涨, 可能由多种原因产生。但一般物价的长期持续性上涨, 无论在哪一个国家, 总是由于货币量增加速度过快而产生的货币现象。他形象地指出“高通货膨胀是因为政府印刷货币太多, 就是这么一回事。那就是唯一的原因, 哪里都如此。”本世纪以来, 通货膨胀如同一个幽灵, 缠绕着社会经济。

    二、当前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来,加之近年中央银行有发行过多的货币导致货币增长过快,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其观点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我国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形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温和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种原因。

    近年来我国粮价不断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给出了问题,属于成本推动;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已经达到了25%,特别是化工,冶金等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温和性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因素国际传导,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需求膨胀带动国内价格上升,属于需求拉动;而原油及其他国际初级产品通过进口带动国内价格上涨,则属于供给因素,是成本推动。 

    通货膨胀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产生,由于物价的流通,近几十年全球没有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反而是产生了不少次的通货紧缩。而我们由于汇率管制,无法与国外市场同步,客观上导致了通货膨胀。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生产较低的部门的工人需求向生产高的部门靠齐结果导致整个社会工资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1. 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 货币是计量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尺度,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 正常的经济秩序, 生产经营活动规则, 以及个人的生活习惯, 都是以货币价值的基本稳定为基础的。当出现通货膨胀以后, 货币价值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动, 这造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混乱, 破坏了原有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经济活动规则赖以存在的基础。通货膨胀使人们实际收人下降, 极大地损害了固定收人者。

    2. 破坏了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

    由于商品价格的高低关系到每个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 因此, 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 支配着经济主体生产什么, 消费什么, 如何生产。在物价稳定时期, 经济主体根据市场物价比较容易掌握生产调节的方向。但是, 在通货膨胀期间, 物价水平变化较大, 很难掌握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 往往造成生产和经营上的失误, 削弱市场机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物价的普遍上涨, 使价格无法反映市场的真正供求关系, 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生产者的经营效果, 这就使价格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调节生产的作用。通货膨胀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商品价格上涨是不平衡的, 这种不平衡加剧了生产中各部门利润的不均衡, 从而造成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 而另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缩减和下降。

    3. 通货膨胀会使需求发生变态

    在通货膨胀中, 尤其是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 货币持有者由于害怕物价进一步上涨, 就会把手中的纸币尽快变成商品, 甚至不论商品是否需要。囤积居奇现象由此大量发生。在纸币不稳定的条件下, 用纸币来计算经营活动已不可能, 也不能衡量企业的盈亏, 这时金银会重新在市场上直接成为计价的工具。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 纸币甚至不能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商品所有者为了避免通货贬值可能带来的损失, 甚至会采取各种方式拒绝接受纸币, 物物交易现象就会普遍发生, 纸币流通甚至遭到完全的破坏。

    4. 通货膨胀加剧了投机活动

    通货膨胀会加剧对商品种类和地区的需求不平衡, 此起彼伏地发展, 助长了投机活动的发展。投机活动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起着很大的破坏作用, 使商业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正常经济联系的纽带作用遭到破坏, 促使大量的社会资本从生产领域转人流通领域, 助长了泡沫经济的成长。

    5. 通货膨胀破坏本国出口公司的竞争能力

    鼓励在国外抽人商品, 以较低价格在国外购买商品,然后按较高价格在国内销售。使本国资本极力流往国外, 寻求更加有利可图的投资和可靠的避难所。外国资本外流, 国际结算状况恶化, 加重外汇危机。

    6.通货膨胀破坏了银行发挥正常的作用

    在通货膨胀期间, 人们不愿意用货币形态保存资本和收人, 所以, 银行存款的来源缩小, 银行账面数字虽然增加很多, 但是, 其实际价值往往缩小, 这样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资和贷款不能不相应减少, 甚至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银行提供信用实际上已无利可图,因为债权者收回来的债务是贬值了的货币, 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同时, 银行本身还会把大量资金用于投机, 因为投机盈利比放款利息大得多。所以, 银行在这种情况下, 不仅不能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力, 反而成为破坏经济的力量。

    四、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

    我国没有近期通货膨胀,一旦发生了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破坏性作用,因此,,必须下决心及时治理。这种治理应该是多方面综合进行的。 

    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为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5.对外经济政策

    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6.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

    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五.结论

    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政策。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这种对症下药,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原因分析一一对应,也不能机械僵化地照搬别人或自己以往的经验。而且对症下药也要以某一方案为主或优先,同时结合其他治理方案综合进行。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平、廖强.当代货币政策理论的新进展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 谢平、刘斌.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最新进展中国金融论坛(2004)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 谢平.中国货币政策分析:1998-2002[J]金融研究2004(8)

通货膨胀治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 物价水平 应对措施

通货膨胀历来与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现阶段,人民币面临着汇率上涨的巨大压力,大量热钱欲涌入中国。而纵观历史进程,通货膨胀对国家发展有着巨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国家需要关注通货膨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1.通货膨胀定义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

2.我国通货膨胀现状

2.1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表现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反映了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的变动;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的趋势和程度,二者均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自2009年12月由负转正以来,我国CPI和PPI持续增长,并屡创新高(如表1所示),充分表明我国现在已经存在通货膨胀问题。

表1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CPI和PPI同比增速月份

CPI同比增速

PPI同比增速

月份

CPI同比增速

PPI同比增速

2009年 1月

1.00%

-3.30%

2010年 1月

1.50%

4.30%

2009年 2月

-1.60%

-4.50%

2010年 2月

2.70%

5.40%

2009年 3月

-1.20%

-6.00%

2010年 3月

2.40%

5.90%

2009年 4月

-1.50%

-6.60%

2010年 4月

2.80%

6.80%

2009年 5月

-1.40%

-7.20%

2010年 5月

3.10%

7.10%

2009年 6月

-1.70%

-7.80%

2010年 6月

2.90%

6.40%

2009年 7月

-1.80%

-8.2%

2010年 7月

3.30%

4.80%

2009年 8月

-1.20%

-7.90%

2010年 8月

3.50%

4.30%

2009年 9月

-0.80%

-7.00%

2010年 9月

3.60%

4.30%

2009年10月

-0.50%

-5.80%

2010年10月

4.40%

5.00%

2009年11月

0.60%

-2.10%

2010年11月

5.10%

6.10%

2009年12月

1.90%

1.70%

2010年12月

4.60%

5.90%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2.2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个在学术界达成的共识是:本次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流动性过剩。除此之外,国内货币超发拉动需求上涨、国际市场热钱输入、生产成本上升、居民通胀预期的心理作用、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和各类游资对各种农产品的炒作等因素也在这次通货膨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3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特征

现阶段的通货膨胀呈现出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从CPI、PPI指数来看,我国当前的物价水平已十分严峻,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2.3.1物价波动的结构性

本轮通货膨胀呈现比较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在CPI波动中,城市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小于农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非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小于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服务品价格上涨幅度效益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与此同时,物价波动正呈现出结构性的扩散,价格上涨已经从生产资料扩散到生活资料;从基础农产品扩散到制成品,推动物价水平不断迈向更高的台阶。

2.3.2冲击影响的持久性

在通货膨胀的成因中,自然灾害和国际市场热钱等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通常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但本次物价上涨却从2009年底持续到2010年底,直到现在还保持着持续走高的趋势。

2.3.3稳定物价的艰巨性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稳定物价要求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下抑制经济过热,稳定物价水平;在谨慎面对输入型通胀的情况下应对国内各种结构性冲击对物价的影响;在维持货币政策长期持续稳定的条件下利用相机抉择原理调节过剩流动性;在改变劳动力和资源性要素价格市场扭曲现状的同时防止各种成本过快上涨。

3.通货膨胀应对措施

3.1政府部门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从长期来看,本次通货膨胀的控制将会是一场“持久战”,政府的任何措施都不可能取得“一蹴而就”的成效,因此需要政府采取不同的措施组合。为了控制投资、投机,政府需要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采取不对称的加息政策;为了缓解出口企业的竞争压力,应对人民币采取渐进式升值,并逐渐完成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效用;为避免因心理恐慌而引起经济剧烈震荡,政府应合理引导居民的通胀预期。

3.2企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在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企业的面临着来自各方的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发挥自身长处,重点建设优势产业;引入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团结一致对外,避免同行业恶性竞争,建立良好的行业竞争秩序。

3.3家庭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理性投资,切忌盲目跟风而将家庭资金全部投入到房地产市场。适量购买一些黄金或保险理财产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在消费市场上寻找价格较低的替代产品;尽量避免借贷消费,因为此时货币的利率风险较大,贷款者将面临较大的还款压力。

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措施,将通货膨胀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通货膨胀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正确的心理预期,将通货膨胀的危害无限放大,心理恐慌比通胀本身更可怕,因为心理恐慌将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使得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对待通货膨胀,不能谈虎色变,应该保持正确、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王敏,马军伟.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与治理对策.商业时代.2011年第6期

[2] 陈华,刘宁,刘志威.我国的通货膨胀及调控政策应对.上海企业.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