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软件开发经济可行性

软件开发经济可行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软件开发经济可行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软件开发经济可行性

软件开发经济可行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经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F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022-02

1 传统软件工程与基于构件软件工程

相对于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传统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主要是基于“问题-分析-抽象-分类-细化-解决”的工作流程。传统软件工程在实践中始终难以解决生产效率不高和成本难以控制的问题。软件开发经过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结构化设计、实现、维护等阶段直到最后被废弃完成整个生命周期。传统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总是一切从零开始,一砖一瓦的构建高楼大厦,难免显得经济性不够。传统软件工程对项目解决方案的变更和问题的重新定义也缺少快速应对的措施和策略,因为这个原因导致整个开发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

基于构件的软件产品开发是将大型软件产品开发转化为系统架构开发、构件分析、提取、开发和集成。构件的集成机制(构架技术),涉及到构件的描述、体系结构、消息通信等多种技术。构件的分析、提取工作需要通过不断分析领域内的共性、个性的特征来完成。构件化软件开发,能有效改变原来应用软件开发积累少、代码复用性低、开发周期长的状况,从质量、生产率及成本等方面提升软件开发的经济性。

2 经济性学视角的构件软件开发

(1)基于构件软件工程的质量成本与质量收益。

软件的质量由软件的内在质量和顾客满意度两方面决定。相对应引发软件质量缺陷也是两部分构成的:一是技术性缺陷,既由于软件开发人员在开发过程中的技术原因或失误造成的缺陷,主要通过BUG发生率、千行误码率表示;二是由于软件开发人员与客户的沟通不良,考虑不周全等原因造成的,属功能性缺陷。理想情况下,为了复用而开发的软件构件将被验证为完全正确且不含缺陷的。当然,实际上缺陷还是会出现的。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软件构件在复用中缺陷会被发现并消除,构件的质量不断改善。根据美国惠普公司所做的研究,被复用的代码的平均缺陷率是每千行代码0.9个缺陷,而新开发代码的平均缺陷率是每千行代码4.1个。通过对一个包含68%的复用代码的应用系统的分析显示,其平均缺陷率是每千行代码2.0个缺陷,相对于不使用复用开发的系统,对期望的缺陷率有51%的改善。而在功能性缺陷方面,构件软件开发虽然与传统软件工程存在同样的困难与风险,但是显然构件软件开发在通过再分析与再设计快速提高软件质量上有很大优势。

传统质量成本理论将质量成本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四类。前两类被统一称作符合成本,既确保产品满足标准和规范要求所付出的代价;后两类被称作非符合性成本或损失成本,既因为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和规范所造成的损失。令软件质量水平为x,x[0,1],设符合性成本为Cm,非符合性成本为Cn,质量总成本为:Cq=Cm+Cn,C1与x成反比,Cn与x成正比。设m为符合性成本的比例系数,n为非符合性成本的比例系数(m+n=1),则有:

Cm=m1x

Cn=nx

Cq=m1x+nx

当x=mn时,Cq有最小值Cmin=2mn,既最小质量成本。

软件的质量收益来自三方面:一是生产者的质量收益,包括质量提高获得的销售价格收入、成本获得的收入、质量提高获得的荣誉及由此带来的收入等。二是消费者的质量收益,主要有软件产品日常用费的节约带来的经济收益;软件产品日常维护费用的节约带来的经济收益;软件产品可行性带来的经济收益;产品使用寿命带来的经济收益等。三是社会的质量收益,软件质量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其它部门或企业产生的经济收益和效果,以及质量影响传递获得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软件的质量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质量水平、质量成本、质量收益三者的关系。对于一个可持续的软件开发企业而言,当质量水平很低时,质量控制的符合成本很低,但是低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既非符合成本是很巨大的,整体质量成本高,此时质量收益也处在很低的水平。随着质量水平的提高,符合成本上升,非符合成本大幅下降,质量成本呈下降趋势。当质量水平上升到一定高度,非符合成本已经很低,质量成本开始上升。而质量收益是始终随质量水平上升而上升的。为了更直观表明软件质量的经济性,不妨引入质量利润的概念,令质量利润=质量收益-质量成本,三者与质量水平的关系如下图:

随着质量水平的提高,质量利润转负为正并不断增加,当达到一定水平时,质量收益的边际效益下降,质量成本仍持续增长。但即便此时,提高质量水平仍然能够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利润。传统软件工程方法在达到一定质量水平xo后再想提高已经非常困难,而构件化的软件开发可以将软件质量提升到新的高度xc。也就是说,构件化软件开发在理论上能获得更高的质量收益和质量利润。

(2)构件软件开发生产率与成本的变更模型。

构件软件开发的典型过程模型分为领域工程和基于构件的开发两个子工程。领域工程创建应用领域的领域模型和结构模型,该模型是构件软件开发中分析用户需求的基础。基于构件的开发则是将构建的模型进一步进行细化并选用适当的构件搭建并完成应用软件。

在可复用软件构件被应用于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中时,对开发系统所必需的计划、模型、文档、代码和数据的创建工作将花费较少的时间,其结果是用较少的投入给客户提供了相同级别的功能,因此生产率得到了改善,成本也相应降低。然而,构建领域模型和结构模型,代替传统软件开发针对特定问题的分析与模型设计,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应该看到,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在起始阶段的生产率并不高,构件库的创建成本很大,构件库的积累也需要一段时间。可复用构件的开发因为要考虑质量、通用性等因素,开发周期和人物力投入都超过了传统软件工程。考虑一个新系统的开发,其全部工作量由开发和构造新软件构件的工作量Enew、对复用构件进行合格性检验所需工作量Equal、对复用构件进行适应性修改所需工作量Eadapt、集成所需工作量Eint四部分构成。

全部工作量E=Enew+Equal+Eadapl+Eint

合格性检验、适应性修改和集成所需的成本可以通过计算各控件在历次复用中的平均值得到,既Equal、Eadapl、Eint的成本是已知并可控制的。

考虑用构件软件工程方法开发N个应用系统每次成本为Cn(n=1,2,3 Λ N),传统面向对象软件工程开发这N个应用系统的成本为C′n,平均值为C′n。创建和管理构件库的初始成本C0通常都是大于C′n的,在此取C0是 C′n的1.8倍设为默认值。ck(k=1,2,3Λ i)为构件库中i个构件的创建与管理成本,tk(k=1,2,3 Λ i)为每个构件的总复用次数,则:

C0=∑ik=1ck=1.8C′n

R为复用度,R=复用构件的总规模/应用系统的总规模。设F为复用一个构件的相关成本系数,F=复用某个构件的成本/全新开发某项功能的成本,根据统计,F的平均值约为0.2;tnk是第n个应用系统中构件ck的复用次数,且tk=∑Nn=1tnk,有

R×F×C′n=∑ik=1ck×tnk

Cn=(1-R)×C′n+∑ik=1ck×tnk

Cn=(1-R)×C′n+R×F×C′n

经过N次开发的合计成本:

Csun=C0+∑Nn=1Cn

取平均值:

Cn=CsumN=

C0+∑Nn=1CnN=

1.8C′n+∑Nn=1(1+R×F-R)C′nN=

1.8N+1+R×F-RC′n

将构件复用的相关成本系数F取定值0.2则Cn=1.8N+1-0.8RC′n,可见,基于构件软件开发的平均成本与构件库被使用的次数成反比,与软件的复用度成线性关系。设软件的复用度为0.6,则当N>3时,Cn

3 结论与展望

根据以上分析,通过建立和不断丰富构件库并实现软件构件的复用是对软件工程实践的良性积累,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方法是提高软件开发经济性的可行途径。当然,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同样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首先是构件的设计要求尽量完善和应用系统整体设计力求简单的矛盾;其次是构件库的的不断扩大带来管理成本升高和整体利用率下降的问题;最后是如何解决技术进步引起的构件库升级。虽然复用一直都存在,但真正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实践还很有限,然而,随着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与前进,软件开发观念的变革与创新,软件构件的开发与复用技术必然会得到更多的尝试和更大的发展。应用成熟的基于构件软件工程方法,全面提升应用软件开发的经济收益是很值得期待的。

参考文献

[1]Roger S.Pressman.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M].郑人杰,马素霞等译,2007.

软件开发经济可行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投资决策;实物期权;净现值

一、引言

在不确定条件下的项目投资决策分析中,实物期权理论正替代传统的净现值法(npv)而得到广泛的运用。许多学者也将该方法引入了it项目的投资决策分析之中,如:benarch和kauffman运用black-scholes模型,近似地估算一电子银行网络项目中所包括的实物期权价值,他们将项目投资机会看成一个仿真的美国式买入期权(pseudo-america call option),并考虑分红的情况,将项目现金流现值和看成是期权的基础资产;taudes运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分析软件升级项目的经济效益;panagi和trigeorgis运用实物期权理论分析了某通信项目的经济价值;schwartz运用动态规划法(dynamic program-ming)讨论了两种it项目的期权定价。

上述文献中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虽然在软件开发项目经济分析时考虑了项目内含的实物期权价值,但在项目投资决策分析中却仍然遵循npv方法的思路,而没有考虑实物期权的执行问题以及何时执行问题;二是缺乏对软件开发项目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所包含的实物期权作全面、系统的研究,大多只是考虑到项目中的等待期权。本文则对上述问题作了详尽的研究和分析。

二、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

从项目管理与项目经济分析的角度看,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可归纳为图1所示的一般过程:

在图1中,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收益或投资成本,t0=0是项目的决策点。在决策时,i是项目可行性研究费用(成本),相对于项目的整个寿命期,一般来说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时间很短,所以假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在瞬间完成。t1是项目开发的起始点,t2-t1是项目前期开发阶段,在这一阶段,项目有一现金流c1支出,c1可能是常量,也可能是随时间的变量c1(t)。从t2时刻起,项目的首期开发完成,项目开始有收益,即现金流b1,b1也可能是常量,更一般的是随时间的变量b1(t),这一收入可能是企业出售软件或软件相关服务效益的收入。同时,对于大多数成功的软件项目来说,从t2时刻起,该软件项目又开始了进一步的开发,如增加软件的新功能,或将软件移植扩展到其他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等。从t3-t2阶段是软件项目的第二次开发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开发费用为c2,c2的特点也与c1相似。从t3到tn,其中可能包括多个与t3-t2阶段相似的软件项目的扩展(二次开发)阶段。t是该软件项目结束的时间。由于技术进步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一般来说一个软件不可能永远继续下去,它可能在某一时刻被完全淘汰。综上分析,t0是项目的决策点,t1是项目的开发起始点,他们可能是同一时间,但大多数情况下可能是不同点。t1-tn是项目的开发阶段,其中t1-t2是项目的纯开发阶段,在这一阶段上,项目无收益。t2-t是项目的收益阶段,在这个时段上项目有现金流入,他们通常大于本阶段上的开发费用。值得指出的是,软件项目在t2-t阶段,企业可以中止并出售该项目,并一次性收取转让费。

三、软件开发项目内含实物期权分析

从图1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软件开发项目包含了多个阶段。把软件项目看作是由一系列序贯开发的小项目所组成,这一观点在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中已被广泛接受。在软件项目中,前一阶段的决策,决定了后续阶段的开发投资。所以,在前一阶段的经济评价中,应考虑本阶段的决策所带来的后续阶段投资机会的价值。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分析在软件开发项目的不同阶段中项目可能包含的实物期权。

在t0点,即项目投资决策时,项目内含一个等待(wait)或推迟(defer)开始的实物期权,这相当于一个美国式的买方期权(call option)。该期权的执行条件是:推迟项目可以使得管理人员获得更多(额外)的有关项目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有利于管理人员采取管理行动,而且,一般来说计算机硬件,软件的价格随时间迅速下降,推迟项目会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但同时也应看到,推迟项目也可能导致项目收入的损失和企业竞争优势的丧失,即推迟项目具有机会成本。在项目决策时,应综合全面考虑这两方面因素。因而,在项目决策时,除了筛选项目外,还应考虑这一实物期权的价值,在时间许可的范围内,决定最佳项目开始时间。

在t0时,除等待期权外,项目还包含有第二阶段投资机会的实物期权。

在t1至tn时项目的开发阶段。在开发阶段上项目具有更大的管理柔性,项目可能包含的实物期权有:1.推迟或中止下一阶段的开发。2.若不期望的情况出现,并且继续下去,则可完全放弃该项目。3.根据新掌握的信息,扩展或缩减项目。4.发现新派生软件(项目)的投资机会。

最后,项目的经营阶段,项目还可能包括中止(出售)的期权,或由于条件的变化,进一步升级软件的机会。

虽然软件项目中所包含的期权不同,但一般情况下,影响他们价值的因素主要包括:1.执行项目中实物期权所产生的收益。对软件开发项目来说,这可能是项目在某一阶段的收益,一般来说,其他条件不变,收益越高,期权的价值也就越大。2.执行实物期权所需要的成本。对于软件开发项目而言,是投资于项目下一阶段的成本,一般来说,其他条件不变,成本越小,期权的价值也就越大。3.收益与成本的不确定性的程度。对于金融期权来说,其价值是建立在市场风险之上的,这个风险反映在证券资产的价格变化上。然而,其中之一变为不确定了,则项目所包含的实物期权价值会相应增加。4.实物期权的截止时间。对于软件项目来说,这一时间就是下一阶段项目管理决策的可能时间。在实践中,它经常是企业因素所决定的。实物期权的截止时间越长,则期权的价值也就越高。5.项目包含的实物期权执行的机会成本。若这一机会成本越高,则期权的价值也就越低。6.无风险折现率。无风险折现率越低,则期权的价值也就越高。

四、软件开发项目经济分析的目标与内容

trigeorgis等学者提出,在考虑内含实物期权时,投资项目的价值包括两部分:一是传统的、被动的、静态的(static)项目直接现金流的净现值(npv)。二是管理柔性或灵活性所产生的项目内含实物期权价值。这一思想可归纳为下式:

f=npv+v (1)

(1)式中,f是扩展(expand)的npv,也是整个项目投资机会的价值;npv是按净现值法计算出的项目净现值;v是项目内含期权的价值。

根据项目投资决策的npv法则,内含实物期权的it项目,其投资机会的价值大于零时,项目可行;筛选it项目的多个独立方案时,选择投资机会最大的投资方案。在大多数投资项目的实物期权理论研究以及实证研究的文献中,都遵循这一准则。然而,这类投资项目的决策思路却值得重新审视。

传统的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中,没有考虑项目中可能包含的实物期权,其经济评价是为其投资决策服务的。而投资决策的特点是在决策时只有投资或不投资两种选择,若项目选择投资,其经济评价的使命便告结束。若选择不投资,项目就放弃了。传统的投资项目决策的内容可归纳为下面三个基本内容:1.决定投资项目是否经济可行;2.若可行的投资项目存在多个相互排斥的投资方案,筛选最佳的投资方案;3.在企业资源(预算)约束的条件下,筛选多个项目的投资组合。然而,若投资项目中包含实物期权,项目经济评价中也考虑了项目内含实物期权的价值,那么投资项目不仅在经济评价的内容与方式上与传统项目的经济评价不同,而且项目的决策内容和方式也与传统项目的决策不同,具体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第一,项目的决策不仅在项目最初的决策阶段(点)进行,而且还应延伸进项目的整个过程之中。第二,在项目最初的决策阶段(点),管理者不仅要决定项目是否可行,筛选最佳方案和选择投资组合,而且还要依据项目经济评价的结果,决定项目内含期权是否应该执行和何时执行。第三,投资项目内含期权的经济分析,不仅在项目决策阶段进行,而且还应延伸至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在项目开发的每一个阶段,根据项目经济分析的结果,决定当时项目所含实物期权是否实施、何时实施。

五、软件开发项目决策框架与准则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软件开发项目经济评价中引入实物期权的概念和实物期权定价方法,是软件开发项目经济分析与决策管理的革命,它必然给原有的软件开发项目的管理带来深刻变革。本文构建了软件开发项目的经济分析与管理决策过程的框架,其主要内容是:1.确定本阶段软件开发的范围及下一阶段开发的可能范围,决定是否可引出相关的开发项目。2.构造确定本阶段开发项目包含的实物期权,如推迟开发、进一步扩展开发等。3.预估开发项目成本、收益、时间和无风险折现率,特别应分析确定成本与收益的不确定性特征,如变化方差等。4.根据开发项目的不确定源的特征,选择合理、恰当的市区期权定价模型,确定开发项目内含期权的价值。对于相似于美国式期权的实物期权,还应确定最佳执行时间。一般来说,实物期权定价模型主要包括:已有的期权定价模型、偏微分方程法和动态规划方法等。5.根据项目的经济分析结果作出管理决策。应该指出的是,在软件开发项目的不同阶段,管理决策的内容有所不同,下面详细分析不同开发阶段管理决策的内容与规则。

在软件开发项目的最初决策阶段,决策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传统项目投资决策内容相同;二是针对项目内含期权的决策。具体可归纳为图2所示:

  

具体的决策准则如下:

1.筛选可行项目。若软件开发项目的投资机会价值(扩展npv)大于或等于零,则项目可行。

f≥0 (2)

2.在可行项目中,选择最佳方案。投资机会价值最大方案:

f*=max{fi} (3)

i =1,…,n

3.投资方案的期权决策。最佳投资方案选定后,具体的管理决策选择可归纳为下表。

 

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开发阶段,管理决策的内容为:根据项目经济分析的结果,决定是否执行期权,何时执行。若项目包含的期权价值大于零,对于相似于美国式期权的实物期权,则选择最佳时间来执行;而对于相似于欧洲式期权的实物期权,则到期执行。在执行美国式期权时,涉及到最佳执行时间的确定。正如实物期权的定价没有统一的模型一样,这一时间的确定是没有统一的模型,而应根据项目不确定因素的特征来灵活掌握。

参考文献:

[1]benaroch,m.,r. j. kauffman.justifying electronic banking network expansion using real options analysis [j].mis quart.2000,24(2) 197-225.

软件开发经济可行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础软件 进入壁垒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2)》、信息产业部软件产业统计报表制度(2006-2007)、联合国《国际各种经济活动工业标准分类ISIC(2002)》(3.1版),软件与信息服务行业可以分为六大领域(如图1所示)。

基础软件处于软件产业体系的上游,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三个部分,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嵌入式软件处于产业体系的中游,是针对特定应用领域、基于某一固定的硬件平台、用来达到用户预期目标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软件、软件技术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与IC设计则处于产业体系的下游,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2002年,微软委托麦肯锡做了一份《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该报告主张中国在软件发展道路上,应该选择做应用外包软件而不是发展基础软件。以中科院倪光南院士为代表的学者派则认为我国人才和技术方面的条件完全可以支撑起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是否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基础软件,在学术界和企业界一直存在着争议。

二、发展基础软件的必要性

1、国家信息安全的需要

十余年前,澳大利亚发现海军资料泄露,其原因是Windows95系统有“后门”;CIH病毒的作者称一个小小的软件就可以让所有使用简体中文操作系统的机器全部崩溃,如果说这类操作系统的“后门”事件可以归结为微软无意识的产品失误和缺陷。那么Windows 98的注册序列号,则是悬在所有微软用户头上一把利箭,这种公开的“后门”既然可以传送序列号,当然还可以传送其他更多的东西。一位美国科学家称微软公司在它的Windows软件中加上秘密“后门”,以便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可以随意进入用户的操作系统并查看用户电脑资料。微软也承认Vista的研发得到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大力帮助。微软操作系统的“后门”问题,对国家信息和国家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随着我国信息化的推进,政府部门、商业机构的敏感数据的储存、处理、更新与升级都在计算机上完成,而基于操作平台的核心技术都掌控在别国手中,这势必会给国家经济和信息安全埋下重大的隐患。虽然从短期的成本与收益角度来看,开发自主基础软件存在着明显的不经济性;但从信息安全战略的角度出发,自主研发的基础软件的必要性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日益凸现出来。

2、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软件的起步落后于西方软件强国将近半个世纪,我国软件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深深打上了“低端”、“外包”的烙印。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信息化的水平,尤其是基础软件的水平,是衡量国家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世界各国争夺科技制高点的关键领域。国家“十一五”规划把发展基础软件作为重要的任务,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加大投资力度,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核心关键技术,从而提升我国基础软件的适用性。2004年,科技部、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联合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我国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明确表示要大力发展基础软件,并对开发基础软件的企业在财务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

三、我国基础软件开发的进入壁垒分析

国家的大力扶持对基础软件的发展形成巨大的驱动力,但由于历史原因所形成的与国外软件强国的差异决定了我国在基础软件发展的道路上并不平坦,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进入壁垒。

1956年,贝恩开创性地提出进入壁垒(Barriers to Entry)的概念,他将进入壁垒定义为“和潜在进入者相比,市场中现有企业所享有的优势。这些优势是通过现有企业可以持久的维持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而没有导致新企业的进入反映出来的”。此后,一些学者对进入壁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施蒂格勒指出,进入壁垒可以理解为打算进入某一产业的企业而非已有企业所必须承担的一种额外的生产成本。进入壁垒的高低,既反映了在位企业优势的大小,也反映了新进入企业所遇障碍的大小。与贝恩对进入壁垒所下的定义相比,施蒂格勒对进入壁垒的阐述不但强调了在位企业的优势,也强调了新进入企业所面临的障碍。对我国基础软件的研发而言,进入壁垒主要表现为资本量壁垒、产品差别壁垒和现存企业的阻止行为所产生的壁垒。

1、资本量壁垒

在全球软件市场中,美国是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市场,代表了软件技术发展的方向。以微软、IBM等跨国公司为龙头的软件企业垄断着全球90%以上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及网络浏览器等高端软件,在研发上的高投入又促进了产品的不断更新优化,维护了公司的垄断地位(如表1所示)。

我国软件产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软件强国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而致力于发展核心技术,把一些非核心业务向海外发包。我国软件起步之初即定位软件外包,对国外基础软件形成了很强的依存性。我国软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在软件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下游,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资料显示,我国50家软件上市公司中,主营业务收入不足5亿元人民币的比例高达44%(如图2所示)。2006年,我国软件行业首次出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的企业。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152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收入名列榜首。2007年,华为又以297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收入蝉联冠军,年增长率超过9096。但是,我国软件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在7%左右,而以高端产品为主的美国软件企业利润率高达25%。虽然近年来我国软件企业用于研发的支出逐年增加,但仍然无法与国外生产高端产品的企业相匹敌。

2、产品差别壁垒

产品差别壁垒理论认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对于未知质量的产品需要付出质量信息的搜寻成本,其评价必然低于已知质量的产品。在我国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市场,几乎形成了国外软件一统天下的格局(如表2所示)。

以微软、IBM、Oracle等跨国公司为龙头的企业垄断着全球90%以上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的高端软件产品,这对于我国基础软件的研发形成了强大的产品差别化壁垒。首先,消费者对现有品牌和已确立信誉企业的产品具有强烈的偏好。新进入企业不可能立即复制这种品牌偏好或者在位企业的信誉优势。由于我国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研发方面发展十分薄弱,尚无法取得市场占有率方面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但目前我国办公软件市场的竞争格局,可以充分地印证这一点。2006年,互联网实验室的调查结果显示,微软的OFFICE占据了71.22%的市场份额,国产办公软件的占有率不足30%,其中金山WPS以14.08%的

占有率在国产软件中脱颖而出,但与微软的强势OFFICE相比,仍然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其次,专利给予在位企业生产专利产品的合法垄断权。微软、IBM、Oracle等软件巨头掌握了高端的核心技术和绝大部分产品标准的控制权,新进入企业为了避免专利争端,必须寻求全新的解决方案,其代价往往是更长的开发周期和更高的开发成本,这对于我国基础软件的研发来说无疑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在位企业的阻止进入壁垒

色罗泼在1979年根据产生途径的不同把进入壁垒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无意(innocent)”进入壁垒和“策略性的(strate-gic)”进入壁垒。无意的进入壁垒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决策时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附带效应,而不是针对潜在进入企业的行为结果。策略性的进入壁垒则是被在位企业故意操纵的、有意针对潜在进入企业的行为。以上探讨的资本量壁垒、产品差异化壁垒属于无意的进入壁垒,而在位企业对新进企业的阻止行为则可以归结为“策略性进入壁垒”。

从世界软件产业格局的分布来看,美国占据着产业链的上游,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领域形成绝对的垄断。软件产业链的中游业务为嵌入式软件开发,主要代表性国家包括爱尔兰和日本,他们可以回溯影响上游规则的制定;产业链的下游业务以应用类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为主,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这一层面上。2002年麦肯锡集团公布了《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中国不适合进行基础软件的开发,这一论断被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是美国的“阴谋”,其目的是维持目前软件产业的格局,维护美国在产业链上游的地位,保证其持续从基础软件领域获得超额利润。作为一个软件需求大国,我国对基础软件的开发将影响到世界软件业的竞争格局,这势必会遭到行业内现有企业的阻止。在位企业通常会把利润率限制到相当于进人壁垒高度的程度,并相应地采取一些阻止进入的行动,如一次性降低价格,从而提高新进企业的壁垒。

四、我国基础软件的发展对策

1、借鉴和应用开源软件

我国基础软件的发展刚刚起步,完全的独立创新意味着高昂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以Linux为代表的开源软件为基础软件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其突出优点是源代码开放、免费修改,同时具有较强的网络效应和外部性特点,打破了IBM、Mi-crosoft等少数几个公司垄断的格局。因此,我们应该以Linux操作系统为突破口,通过借鉴创新完成自主基础软件的开发。

2、加强政府采购

在国外产品已经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发展自主创新的基础软件,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推动力。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提升软件创新能力,必须加大政府的杠杆作用,通过政府采购加强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为本国软件发展创造空间。

3、推动软件企业联盟与合作

基础软件的开发对于软件企业人数的规模有较高的要求。2006年,互联网实验室对125家重点国软件企业的员工人数进行了调查,1000人以上的企业只有19家,占15%。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软件企业的规模普遍在干人以上,超过万人的软件企业也有相当的比例。针对我国软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的状况,应通过并购、兼并、项目合作等方式推动企业联盟的发展,达到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的作用,为大型的基础软件开发提供必备的条件。

4、重视软件人才的战略规划

软件产业具有高度知识密集型的特点,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基础软件的发展对高级设计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开发人员的需求大幅提高。针对我国目前高层次软件人才供应不足的情况,应加强软件人才的战略规划,大力推进定单式培养模式,为基础软件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王中平:软件产业理论与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软件开发经济可行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一、前言

随着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加强软件知识产权在国际领域的合作,对提升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质量至关重要,目前,很多国外公司在实施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诸多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计算机软件是研发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果,只有对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进行良好的保护,才能够依法捍卫软件设计人员的合法利益,激励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到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活动当中,促进我国计算机软件行业的更好发展。

二、软件开发前期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一)明确软件知识产权的具体归属

1.完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首先,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要将明确归属问题作为一项重要问题,根据具体的著作权享有者情况,对软件的具体著作权进行研究,使软件的研发团队可以更好的根据研发委托情况进行著作权归属状况的认定。在国内公司收购国外公司包括软件著作权的过程中,要根据国际保护工作的具体要求,对软件研发人员的知识产权进行全方位的保护机制建设。在进行著作权收购的过程中,要采用合同的形式对著作权的全部因素进行明确,既要明确对软件研发者的经济补偿,也要加强对软件后续开发环节知识产权的重视,使软件著作权的购买能够充分保障我国软件研发团队的利益。可以根据职务与非职务状况对软件的具体归属进行研究,使软件的归属权能够通过多样的方式进行著作权的认定[1]。如果软件在过去的时间段内存在著作权转让的情况,则要参考相关法律的规定,对软件的具体著作权情况进行明确,使软件能够更好的通过著作权的认定。

2.明确软件归属权

在进行软件归属权研究的过程中,电子软件需要根据著作权的具体情况,对软件产品的具体归属情况进行确定,使软件能够更好的同归委托实现开发质量的提高。要根据不同软件的具体研况,对产品的实际归属权进行分析,使委托人是否具备足够的委托资质能够更加清晰明了。要加强对软件委托过程中合同的关注,了解委托和被委托双方是否根据法律的要求制定了完整的委托合同,使软件产品的著作权能够更大程度上受到受托人的认可[2]。要在进行合同检验之前,对软件研发的委托人进行调查研究,使软件研发团队能够更好的保证委托人为合法身份。如果委托合同有行政性主管部分进行管理,则要加强对著作权设计领域的关注,使相同委托项目能够更好的被合同签订一方掌握,并将著作权划归受委托的一方。首先,要根据软件开发系统的实际需要,对软件描述程序进行研究,要根据软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解决的问题,对软件的开发周期进行确定,使软件的描述工作可以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顺利进行。

3.合理划分软件股权

要将软件的开发活动进行阶段的划分[7]。首先,要对软件开发的可行性报告进行审查,根据软件应用的实际情况,对软件的具体需求进行研究,以便软件能够更好的适应开发流程的需要。在国内公司收购国外公司部分股权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股权情况的分析,了解国内公司可享受国外公司的软件著作权的具体要求,使我国的软件开发人员能够更好的获取完整的外国软件著作权。要根据软件的具体描述情况,对计算机软件进行有效性的验证,以便软件可以根据描述的情况对实际需求进行满足,降低软件开发造成的成本。要根据软件描述阶段的知识产权分布情况,对已经选定的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尤其要加强对选定项目风险性因素的分析,使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能够提升对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要根据初期规划得出的结论,对知识产权保护程序进行设计,按照规范的模型进行知识产权管理质量的提升,使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更好的利用法律程序实现保护质量的提升。

(二)通过合作开发实施软件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要对委托双方的具体组织形式进行研究,如果软件开发一方能够拥有高水平的开发能力,则要保证相关人员能够以自由合作的形式进行软件开发质量的提高。要根据软件开发活动的相关协议,对已经研发完成的软件的著作权进行明确,并以此作为后续软件研发活动的指导,使各类软件的研发都能够保证提升软件研发质量[3]。要充分借鉴西方国家在软件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经验,一些西方国家针对软件的知识产权问题拥有健全的法律,如果某些软件研发者出于获取非法经济效益的目的实施知识产权侵犯,不仅要将非法所得作为原有知识产权持有者的补偿金,还需要根据非法所得金额担负相关刑事责任。因此,西方国家在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成就较高。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虽然进行了相关法律的制定,但法律条文尚需细化,一些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并没有受到必要的打击,使得软件研发团队的切实利益不能得到保证。要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角度出发,在同西方国家进行业务交流的过程中,将相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机制的引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使我国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质量可以通过合作开发实现质量的提高。要对存在共有性特征的软件著作权进行关注,保证有关各方的经济利益能够得到明确的划分和保障,避免影响后续的软件开发积极性。要根据软件研发各方签署的协议,对软件研发过程中各方所实施的力量进行明确,使软件在研发的过程中能够采用分割使用的方式进行开发质量的提高。如果现有软件的归属权可以使用分割处理的方式进行控制,则要加强对软件分割状态的关注,使软件研发参与者的著作权得到充分的保障[4]。如果当前的软件不能保证以分割的形式进行使用,则要征求软件开发一方的意见,使软件资源的开发者能够通过协商的方式对著作权的持有者进行管理,使软件的开发团队可以更好的实现开发积极性的增强。

(三)根据职务属性进行软件归属权分析

要将软件开发各方的职务属性作为判断软件著作权的重要因素,首先,要对软件研发人员是否担任重要职务进行调查,使软件的研发人员不会由于研发工作影响了其它形式的本职工作[5]。另外,软件研发人员在进行研发的过程中,究竟是否使用公司的名义进行了相关的担保和经济资源的借贷,需要作为软件站著作权的参考性因素,使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能够在归属权分析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明确。如果软件的开发人员在实施开发的过程中,并未借用公司的任何软硬件资源,则需要将软件的归属权完全划归软件资源的开发者,使每一位软件资源开发者的经济效益能够的得到充分的保障。如果软件的归属权在研发的过程进行了转让或继承,则要对软件开发之后的经济效益分配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软件的研发权和使用权能够从法律层面上实现对接。要根据国家继承法的有关规定,对软件研发的知识产权继承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使软件资源的继承能够同研发工作的有关报酬进行统一。[6]。要在明确合法继承人之后,将继承方面的范围进行拓展,使同软件开发有关的各方都能够获得利益的保障。要保证团队的继承能够照顾到每一个个体的利益,使开发活动参与各方能够将现有的权力进行维护,避免权力的转让造成的大量的归属权问题。另外,还要保障著作权一方拥有放弃的自由,使不愿意进行著作权承接的一方能够实现著作权的放弃。

三、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一)计算机软件的盗版防护技术

在进行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要将知识产权的机密性特点作为重要的判断依据,将任何一种计算机程序都视作一种知识产权,使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可以更好的同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商业秘密进行联系,提升软件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科学性。目前,美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方面处于世界的前列,每一项新型计算机软件研发成功之后,科研团队都会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重要工作,在能够充分保证软件知识产权的情况下,才会将软件投入到市场当中。而我国在软件研发完成之后,出于盈利的需要,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的研发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我国的知识产权研发团队,要加强同美国知识产权研发团队的互补和配合,使计算机软件研发团队的知识产权和经济效益得到同时的维护。要从技术和经营性需要等多个方面,对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进行性能判断,使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可以覆盖全部的开发过程[8]。要根据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说明书,对各项程序进行科学的设计,并采用统一形式的算法进行相关基础性信息的总结,使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同多种技术参数实现同时运行。

(二)完善软件收购程序

首先,在进行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之前,要加强对著作权的关注,根据我国相关制度的规定,对计算机软件的具体著作权进行确认。要使用登记的方式,对知识产权进行全面的认定,使知识产权的保护具备法律效力。在国内软件公司收购国外软件公司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著作权的关注,确保著作权同公司其它硬件设施一同完成收购。在软件实施开发的过程中,要防止竞争对手对相关技术进行模仿,保护软件开发者的利益。要在软件投入市场之后,加强对境外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情况的关注,根据国际领域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法律,对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进行完善,使我国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质量可以得到充分的提高。

(三)计算机软件的商业性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首先,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同其它实体物品保护技术的联系,使计算机软件可以根据保护活动的需要进行保护性能的提升。可以将知识产权的各类技术,以保险柜的方式进行保护,并通过密码的设计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规范性。可以正确的进行合同约定机制的构建,有针对性的对掌握知识产权信息的人进行约束,避免知识产权信息的泄露。要在合同当中对知识产权信息掌握者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信息泄露的代价进行说明,提升合同的完整性和法律效力。在进行新员工招聘的过程中,要对新员工进行机密保护信息的告知,使团队内部的保密规定能够更好的被新员工了解。在保护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将软件的具体开发时间和开发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一项基础性任务,使员工可以根据已经完成的任务情况,对后续的工作进行规划,提升团队的责任认定科学性。

(四)计算机软件不正当竞争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

在进行不正当竞争问题应对的过程中,要高水平的利用法律手段实施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要有效制止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的商业窃密行为,并对已经出现的违法问题进行全面的打击。在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应用的过程中,要将能够收集到的全部法律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为不正当竞争问题的解决提供足够的法律资源。要对计算机软件的开发群体进行管理机制的构建,既要约束开发人员的行为,又要加强对开发人员的保护,使所有软件开发者能够通过公平的竞争渠道实现软件研发能力的增强。要借鉴出版领域的相关经验,对计算机软件研发者的合法竞争渠道进行开拓,使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够同其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行结合,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质量。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法的应用效率,将不正当竞争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问题产生之后使用不正当竞争法,为计算机软件领域减少违法问题造成的成本。

四、结论

计算机软件的广泛使用,使得我国很多领域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并以此获得了更高水平的经济收益,因此,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保护,能够使研发计算机软件的领域受到更高水平的保护,促进更多新型高科技软件的研发质量,使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能共享计算机软件研发领域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邱雪娥.法经济学视角下的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D].昆明理工大学,2013.

[2]于凡.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4.

[3]李金果.我国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探讨[D].西南大学,2010.

[4]常健.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吉林大学,2010.

[5]樊云峰.论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D].郑州大学,2007.

[6]侯昕.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

软件开发经济可行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软件工程;软件生产;运用

中图分类号 C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23-01

引言:结合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方法,开发软件工程,提升我国软件行业的竞争力,已然成为经济领域的大事件。软件行业中软件外包和软件产品化是投资的两大主线,。各个行业几乎都有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未来中国的软件行业是一个发展前景很好的第三产业,做好软件工程,生产一个具有价值的软件,会使人们的工作更加高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会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很大的便利与福利,会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正面影响,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软件工程在软件生产中的运用现状

(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取得巨大进步,信息技术空前发展,与此同时,有关计算机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因而,软件工程应用的需求也空前增加。但是,软件可靠性能下降,维护工作量增大,软件危机出现。而其根本原因在于小作坊式生产软件难以适应和满足软件应用的需求。为解决软件危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视规范的软件新理论,即软件工程结合工程原理和技术方法,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来开发和维护软件,增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管理机制保障,创建自动化、高可靠性、通用性好、易于维护的软件。

(二)另外,我国软件工程运用于软件生产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没有严格地遵循软件开发的工程方法。只重视编码,忽略需求分析,治标不治本,为软件的后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在将软件工程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重视需求分析,避免系统软件在实际运用之后,与实际要求相差甚远。因而,补救措施很重要,方法之一是加强开发人员与用户交流,了解用户的需求。方法之二是设计能够了解需求的数据调查表,以扩大了解面。

二、软件工程前景分析

(一)软件工程的起源20世纪,伴随计算机技术而生,软件工程开发前景远大。由于软件领域是一个包括系统软件,中间软件,嵌入式软件,数据库软件,财务和企业管理软件,教育软件,游戏软件等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程,许多行业都被融入其中,软件工程无疑成为了许多行业的附属载体,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的发展将使系统软件和支撑平台的研究重点开始从操作系统等转向新型中间件平台,使我们有可能建立一套适合于计算机网络开放、动态和多变环境的新型软件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目前中国的上市公司软件产品化非常少,提升软件的产品化提升空间广大,并且有益于中国软件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中国软实力的增强。

(二)软件工程的复杂性急剧膨胀,软件生产系统的规模随需求空前扩大,而时软件开发主要还是依赖开发人员的个人技能和潜能,缺少可以遵循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缺少有效的管理。因而软件的复杂性和错误时有存在,弊端的另一层面也说明了软件行业并未像计算机行业一样达到饱和。软件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存在提升空间也说明了软件生产存在需求市场。只要我们满足开发时间的要求,提升软件生产率,注意软件质量,必然会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软件生产也会走的更远。

三、软件工程在软件生产中的运用研究

(一)软件工程运用的特点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行业的快速发展,软件工程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被广泛与各行各业相结合,运用于各行各业。并不断呈现出与时俱进的一些共性与个性的特点。第一,创新性,软件工程行业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它充满创新与淘汰,更新换代的速度不亚于电子类产品,只有做到做好最新才能立足于软件生产行业。第二,规范性与完整性,使用规范的程序设计语言,做到来自同行业的人员沟通与交流,方便后来者着手修改完善创新;而完整性是对信息保护的要求,是保证信息准确无误的重要环节。第三,有针对性,满足目标客户的要求,生产有价值的产品。根据需求设计工程开发标准,加强开发人员与广大用户的交流沟通,得到用户的反馈后,不断改进方案,取得进步。

(二)软件工程运用的风险分析

软件工程在运用于软件生产时往往会面临各种风险,识别风险,防患于未然及其的重要,潜在的风险包括产品规模变动、用户需求不一、建造技术是否支持、人才经验与实际能力等等不确定因素都会成为软件开发的风险因素。预测风险只是我们需要做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评估风险已达到驾驭和监控风险的目的。

(三)系统科学的运用方法

软件工程在软件生产中,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的价值,从系统科学方法的角度来解决软件生产过程中的问题。遵循整体优化原则、有序原则、有目的原则、动态平衡原则等,在软件生产中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的价值,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解决软件生产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科学意义上的系统的定义是指由两个以上互相联系与互相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互依存的另一部分,它是包括程序、数据及其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其中,程序是按事先设计的功能和性能要求编写的指令序列,数据是使程序能正常操纵信息的数据结构,文档是与程序开发、维护和使用有关的图文材料,遵循一定的规范,科学排列,就可以运用好软件工程。

四、结束语

在21世纪,几乎各个行业都有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工业,农业,银行,公路,政府部门等等,这些软件工程应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致力于经济地开发出有价值的软件工程,将对软件工程理论与具体实施办法结合,投入生产,遵循创新与规范的原则,为社会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晶平.银行应用软件开发管理中的软件工程方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4)

[2]卢春燕,雷景生,邢诒杏.面向对象设计思想在CAI课程制作中的应用[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

[3]赵玮.面向对象软件工程中软件需求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