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货膨胀的治理

通货膨胀的治理

通货膨胀的治理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汇率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害。政府为了救市,启动高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如此巨大的货币投放,为本轮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本文通过对通货膨胀原因分析,试图找出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中国通货膨胀现状

弗里德曼称“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无一例外都是货币现象”。当通货膨胀被定义为物价水平的持续快速上涨时,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会同意弗里德曼的论断,认为货币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2010年之前,我国通货膨胀没有引起重视,当时cpi为负值。2009年11月开始,cpi呈波浪形上涨,2011年7月达到峰值,同比增长6.5个百分点,创37个月以来新高。本轮通货膨胀从食品消费类开始,随后推动各行各业物价上涨,最后形成全面的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分析

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近近几年经济发展与cpi数据分析,笔者认为,本轮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政府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转向“保增长,扩内需”的经济调控思路,出台了4万亿投资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超过了市场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据统计,2005年之前,我国每年新增贷款一般低于2万亿元,2009年之后,信贷量则大量增加,到2010年,信贷增量为7.96亿元,引起市场需求迅速扩大。

我国货币供给分为三个层次m0、m1、m2。通过m2与m1的增长率变化,可揭示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如果m1的增长率在较长时间高于m2的增长率,说明经济扩张较快,活期存款之外的其他类型资产收益较高。相反,如果m2的增速在较长时间内较m1的增速高,则说明实体经济中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在减少,货币退出流通领域。2009年,我国m1的增长率为33%,m2的增长率是28%。2010年m1的增长率为20%,m2的增长率为18%。m1的增长率超过m2的增长率,通过月度数据相比,m1的增长率普遍高于m2增长率。数据根据东方财富网货币供给量整理而来。由此可以看出,前两年经济发展扩展迅速,货币投放量大,流动性过剩直接导致通货膨胀。

第二,长期贸易顺差。我国是出口大国,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90年代以来,我国仅1993年出现贸易逆差,1993年以后一直保持贸易顺差,并且差额越来越大。2006年以后,贸易顺差高达万亿,其中07、08两年,贸易顺差都超过2两万亿元人民币。长期以来,我国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中央银行被迫增加基础货币供给量满足日益增加的外汇需求,较多的货币推高了通货膨胀,进而引起物价上涨。

第三,其他因素。国际热钱大规模流入中国,推动中国经济虚假繁荣。热钱进入楼市,推动房价上涨,炒高楼市泡沫。同时热钱进入股市,对农产品进行炒作,推高物价,促使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除此,通货膨胀预期、自然灾害等因素也推动了通胀。

三、解决措施

如何有效治理本轮通货膨胀,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紧缩性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双管齐下。2010年至今,存款准备金率14次调整,已达到20.5%,对收回流通中的货币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提高存款准备金之后,银行没有多余的资金放贷,大量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不得不转向民间高利贷,使民间非法集资火爆,大量的资金流向民间借贷,流向实业的资金更少,致使实业企业更难以生存。因此政府应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中小企业征收合理税收,使闲置资金流向中小企业,降低实业企业成本,当利润率回归正常水平,消除成本上涨带动的通货膨胀。

第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当下贸易顺差大,国内的商品涌向国外,国内商品供应减少,而

国外的货币涌入国内,造成货币供给量增加。因人民币的汇率没有完全市场化,一直比较稳定。当外汇增多,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稳定,以增发基础货币的方式收购外汇。基础货币在存贷过程中形成货币乘数,使流通中的货币成倍增加。如果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汇率由货币供需量决定,保持外币与本币的平衡。这样可降低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三,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消费者是通货膨胀中的直接受害者,同时盲目投资的消费者也是通货膨胀的推动者。多数购房者唯恐房价上涨,透支买房,使大量货币流向房地产。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民工荒引起工资上涨,导致房产成本增加,引起价格上涨。物价上涨之时,消费者要量力而行,缩小非必需品的消费。引导消费者认识到,市场价格波动是正常的,政府会采取政策使物价回归合理,不要盲目跟风投资,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目前通货膨胀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具有历史性、外生性、内生性。流动性过剩、汇率机制不完善是本次通胀的重要原因,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通胀刻不容缓。本轮通胀问题不是短时间就是治理好的,必须持之以恒、治标治本,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政策,实现我国经济又快又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九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董剑.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j].学术交流,2011(12).

3.侯茜慧.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广场,2011(10).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通货膨胀 汇率 利率

我国在走出了1997年至2001年的通货紧缩后,经济出现了从局部过热到全面过热的演绎。2007年后物价上升很快,2007年全年CPI比上年同期上涨4.8%。进入2008年第一的季度CPI更是比上年同期上涨8%,PPI达到8%,大有赶超CPI之势。这表明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全面的通货膨胀周期,需要在经济调控中作为首要问题加以解决。

一、通货膨胀的经济学涵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全面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但对于通货膨胀的认知,经济学界众说纷纭。最有代表性的,笔者认为可分为两类:以新古典综合派代表,认为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持续的全面上涨的现象;以货币学派为代表,认为通货膨胀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发生在货币增加的速度超过产品增加的速度时,每单位产品所包含的货币量增加的逾快,通货膨胀律也就逾高。

对通货膨胀的测度一般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来定。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对于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一般理论认为货币发行过多、需求过度、成本推动及生产结构失衡等原因造成的。但通常情况下,通货膨胀都是有诸多原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这里重点谈三个方面的原因。

1.货币供给增长过快

持续的贸易顺差,迫使中央银行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是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由于特殊的结售汇制度,近年来我国广义货币M2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速。2003年至2006年我国M2年增长率平均高出GDP增长率5.4%。从货币流通速度来看,按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的著名货币数量论,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也增大了货币供应量。如果以M2/GDP的比例来衡量货币流通速度的话,2007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为163.4%,而2002到2005年平均高达180%以上,明显处于过高的水平。

2.成本输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外贸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其中对大宗资源性商品的依存度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预计2008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47%,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将达57%。以铁矿石为例,2005年我国钢铁企业被迫接受日本与澳大利亚订立的基准价格承受铁矿石价格上涨71.5%的压力。2008年在2007年价格的基础上,又不得不接受65%的涨幅。从2006年以来国外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不断攀升,在这种情况下上游产品价格上涨通过价格传导机制传导到下游产品,从而引发了成本推动型的输入型的通货膨胀。此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推升了企业的成本。

3.美元的持续贬值

按照货币主义者的看法,通货膨胀是一种纯货币现象。美国自IT泡沫破灭后,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从2001年到2003年6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6.5%连续下调到1%,致使在以后几年间美元流动性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2007年9月18日美国为挽救次贷危机,不顾潜在的通货膨胀威胁,又连续降息4次,致使美元短期内大幅贬值。美国的国内信贷与GDP的比率从1999年的84%上升到2006年的98%[4]。这样的超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美元全球泛滥,持续贬值。美元从欧元诞生时的1:1,到2008年一季度末的1:1.4724,美元贬值了近50%。美元的大幅贬值,使美元计价的国际能源和国际大宗货物的价格出现飚升,引发全球性的通货膨胀。我国也不例外,只不过是国外通胀因素和国内通胀因素发生共鸣而已。所以成本推动是表象,货币推动是本质。

三、治理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政策取向

既然本文前面论述可知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有多种成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治理上就不能只用一种治理手段,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R.A.Mundell)提出的“政策配合说”,当经济处在顺差和通胀区域时,应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鉴于国内经济的复杂性,对有些政策手段也应有取舍。

1.增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减少通胀国际传导压力

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其实际汇率必然升值,这是一个必然规律。此规律已通过2006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创新高得以佐证。实际汇率升值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名义汇率升值,另一种是通过通货膨胀的形式实现。而实际汇率是名义汇率通过通胀调整过的汇率,所以如果名义汇率不升值,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如果要想抑制通货膨胀,就得让名义汇率升值。人民币升值不但对抑制通货膨胀有好处,对我国在国际上的货币购买力的提升作用也是明显的,这对于近年来我国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以及加强其他大宗商品如有色金属大有裨益。

2.提高利率是抑制通货膨胀的一把双刃剑

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强调货币政策目标的单一性,所以治理通货膨胀应提高利率。在这种理论指导下,2007年已连续提高7次利率,利率达4.14%,往后还要不要再提高利率,国内学界正在热议。但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下滑的预期下,在企业上游原材料涨价,而下游产成品涨价难以转移的前提下,我国已有迹象表明经济有所回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幅度提高利率,有使经济硬着陆的危险。另外,存款准备金率从2004年4月25日的7%,经过18次调整,存款准备金律已达18%,再提空间有限。因为,国内已出现一些中小银行已出现流动性紧张的情况。笔者认为虽然存款准备金率提升空间有限,利率还有提升空间。

3.价格管制

由于我国正在大力进行市场化改革,按理说这种有悖于市场化精神的做法不应提倡。但考虑到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通货膨胀的输入型特征,实行价格管制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等到时机成熟,在放开价格。具体要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价格实施管制,比如水、电、油、粮食等。所幸的是目前我国正在这样做。

4.我国政府应联合世界对美国施加压力,从而改变美国对美元贬值听之任之的态度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一直对我国的经济政策指手划脚,特别是1997到2002年我国通货紧缩期间,美国一直认为中国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近年来又一直不断的对人民币汇率施压,要求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而本文认为当前世界面临的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美元的大幅贬值,是美国到了为世界负责任的时候了。美国应采取切实措施,扭转美元持续贬值的趋势,使美元从弱势货币变为强势货币,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全球通胀的根源。

参考文献:

[1].国家为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

[2]陈彦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2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现况;影响;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01

通货膨胀问题存在于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一个国家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第一季度的CPI总体涨幅为8%,2009年基本维稳。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逐渐提高。2011年,中国仍是通货膨胀之年,物价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2.8%。目前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大方面原因。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结构性的,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是需求拉动方面的原因。

(一)需求拉动方面。需求拉动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社会总需求增加超过社会总供给。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市场越来越开放,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不断增加。外汇的大量流入导致我国的货币供给迅猛增长,中央银行虽然采取了发行央行票据等政策回收基础货币,但仍然没有摆脱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从而导致物价持续稳定上涨。

(二)成本推动方面。生产成本上升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原因。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会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主要是受国际市场供给价格和数量的变化,农业的丰欠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而造成的“工资推动”或“利润推动”。

1.工资成本上升。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居民生活水平又通过居民收入来衡量,居民收入的大部分是工资收入。所以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必须提高工资,工资提高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即工资的提高本身对经济就有了两面性:一方面,工资提高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另一方面,工资提高又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给企业生产和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问题。

2.利润推动。一些垄断企业为保持利润水平不变,依靠其垄断市场的力量,运用价格上涨的手段来抵消成本的增加;或者为追求更大利润,以成本增加作为借口提高商品价格,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

3.节能减排。我国面临经济资源的紧缺,使得我国政府对节能减排也越来越重视,经济由粗放型转向经济集约型,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从而企业就得增加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投入,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4.自然资源紧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规模的扩大,我国对原材料等一些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我国对外资源的依存度也不断提高,从而使得资源价格的不断攀升,企业成本不断增加。

5.公共投资增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也使得政府不断的增加改善环境、增加社会公共投资,这也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上升,使得物价有上升压力。

6.进口出口贸易的推动。一般来说,进口品价格上涨,特别是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出口贸易迅速增加,直接导致国内市场产品不足,在既定的需求量下,也会引起物价上涨继而引发通货膨胀。

三、我国通货膨胀对策

由于通货膨胀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动造成的,要治理它就得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治理,我国目前应该采取的政策是:扩大供给,紧缩需求。

(一)紧缩需求。紧缩需求主要针对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紧缩需求可以通过货币需求紧缩和财政需求紧缩两种方式。财政需求政策将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到国民生产总值,以及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我国目前面临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还处于可控、温和阶段,所以目前采取财政紧缩政策会得不偿失。由于我国利率没有实行市场化,货币需求紧缩则可以较好的控制通货膨胀,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二)扩大供给。扩大供给主要针对成本推动造成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对抗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没问题,但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却一点意义都没有。对抗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要实行减税,不断的促进企业技术改革升级等措施降低企业的供给成本,从而减轻供给对通货膨胀造成的压力。

1.减轻税收负担。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变相的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得企业供给增加,缓解了供给不足造成的物价上涨。2.促使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型。促使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型,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不断调整要素投入组合等,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3.不断完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的改革和不断完善可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4.进出口贸易管理。合理控制进出口贸易数量及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结构比例等,使进出口贸易保持平衡。尽量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健发展的同时,减少其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国在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时,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确保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我国在积极应对通货膨胀的时候,除了加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政策以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加大对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力度,使其能惠及全体中国人民。同时,要积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其更加合理、公平。

参考文献:

[1]马怀礼,闫然,刘帅.浅析我国通货膨胀现象的成因[J].经营管理者,2011(15).

[2]王彦超,陈旭,纪宇,宋春雷.通货膨胀、经营周期与现金持有量[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第4篇

(一)人口和土地的矛盾越来越严峻,粮食供需趋于紧张

2006与2007年CPI指数的上涨主要是由粮食和猪肉等农产品价格推动的,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人口与土地之间矛盾。人均耕地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加快,占用了大量耕地。土地单产水平虽然一直提升较快,并保持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但自1998年以来,单产增长率呈现出停滞状态。而工业化与城市化占地仍在持续,人口增长还远未达到高峰,人均收入增长也不断提升着人均食品消费水平,由此导致食品供求缺口被拉开与拉大。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可耕土地面积的不断缩小,我国粮食供需形势不容乐观。中国目前还处在工业化中间阶段,完成工业化时间还需要二三十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耕地资源还会继续减少,而人口增长仍会持续,由食品需求带动的物价上涨压力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前几年资产价格的急剧上涨掩盖和推迟了物价上涨

流动性过剩是全球现象,但在新兴国家更为突出。经验表明,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长期执行低利率政策,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必然上涨。由于股市和房地产繁荣吸收了经济体系中大量的流动性,弱化了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因此在经济周期的顶峰,往往表现为高增长低通胀和资产价格的急剧上升,资产价格上涨也就掩盖并推迟了物价上涨。在股市和房地产持续繁荣乃至出现泡沫之后,流动性导致的通胀压力才逐渐体现在其他商品市场上,从而表现为通常意义上的物价上涨。自2003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房价大幅度上涨,人们纷纷购房置业,大量的投机资金也随之流入了房地产市场。2006下半年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迎来了一年半的大牛市行情,股市大规模扩容,吸收了大量的资金进入股市。房市和股市的繁荣,吸收了大量的流动性资金,我国经济在这期间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特点。但随着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急剧升温,短短几年内积累了大量的泡沫。为确保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避免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国家及时出台了调控措施,2007年下半年以来股市开始暴跌,房地产市场也开始降温。随着股市和房市的调整,大量的流动性资金从房市和股市释放出来,不可避免地会对物价形成冲击,这对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大幅上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资源和要素价格低估,扭曲了价格形成机制

我国的水、电、气、成品油等生产要素价格收到政府的严格管制,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土地和利率也受到一定管制,价格较低。同时,由于社会性管制的缺失,许多企业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很少,大多数企业的相关设施、投入未达到国家标准。这些情况导致劳动力、土地、资金、能源、污染及知识产权等价格的严重低估,中国的出口企业获得了国外企业难以抗衡的优势。比如,2007年初,中国的成品油价格比国外市场价格低一半以上。而在2007年的头10个月里,国际原油价格上升了约60%,但中国成品油的零售价格却从未调整。这就使得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这10个月里由于国内能源价格的人为锁定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也就不难理解我国双顺差持续加大的原因。由此可见,资源和要素的价格,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非常重要。资源和要素的价格低估,一方面使投资回报率和企业盈利水平过高,诱导投资增长和外资流入;另一方面还会降低生产成本和出口价格,增加出口,并引起外贸顺差过大,进而引发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和资源环境消耗大等问题,其结果必然是经济过热,并诱发通货膨胀的发生。

(四)汇率体制缺少应有的弹性,弱化了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性

我国自2007年7月21日实行新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扩大汇率弹性有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为宏观经济操作腾挪出更大的空间。虽然我国仍实行资本管制,但资本账户的大部分已开放,且仍在扩大开放进程中。根据经典的蒙代尔三元悖论,在资本项目开放的背景下,僵化的汇率体制将使国内的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因此,央行要想拥有主动、可控而有效的货币政策,就需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富有弹性的汇率机制。人民币自汇改以来,已累计升值超过18%,呈现出“小幅振荡,单边升值”的特征,但缺少应有的弹性,这使得央行运用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的效果大打折扣。尽管央行大量发行票据,5次上调存款利率和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抑制通货膨胀,但由于美国采取大幅度连续降息的方式挽救经济颓势,使得中美利差倒挂,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热钱流入国内进行套利活动,结果反而加剧了通货膨胀。

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继续快速增长39.9%,规模增加1,539亿美元。其中,贸易顺差增加414亿美元,同比下降10.6%,外商直接投资增加274亿美元,同比增长61.3%,其他外汇流入(含热钱)增加851亿美元,同比增加16%,2008年以来的单月热钱流入量大概是2007年的3倍。一季度实际使用的外资金额激增61.26%,尤其是1月份外商直接投资(FDI)猛增109.78%,创近年来增长纪录。在当前新劳动法实施,企业运营成本上升,外商直接优惠减少以至对外商吸引力减弱时有外资企业撤资的大背景下,FDI猛增与热钱相关。如果让汇率真正浮动起来,既能升也能降,改变人们对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预期,货币政策的效果就会好得多。

(五)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直接推动了国内CPI的快速上涨

年初南方罕见的大面积雨雪冰冻灾害使得我国2008年前4月的物价涨幅较大。“5.12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年初雪灾,给全国劳动力供给和宏观调控政策带来不利影响,并可能拉低GDP增速。地震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因交通运输和能源供给受阻而对经济活动的破坏,对农业、交通、制造业等带来显著影响。灾区农村劳动力和生产力损失严重,给灾区农业生产恢复带来重大影响,短期内农产品、建筑类材料及能源等的价格势必存在上涨的压力,从而CPI会继续高位运行。

从国外的因素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美国次货危机影响

自2007年9月以来,美国通过持续降息、美元贬值甚至无限量地提供美元,以缓解银行体系由于次贷危机而暂时出现的流动性不足,向外输送了大量的美元,加剧了全球范围的通货膨胀。中国身处其中,不可能独善其身。

(二)国际粮食价格与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增加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全球粮食减产,粮食库存下降,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形势趋紧,直接导致了国际农产品价格飞涨。此外,石油价格飙升促使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调整能源政策,鼓励利用玉米加工乙醇作为燃料,这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粮食价格上涨推动了与粮食有关的食品价格走高,并通过饲料的传导作用推动肉类和奶类等食品价格上扬,这些对国内食品价格有一定的间接影响。国际能源价格猛增,导致商品生产成本增高。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

(三)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使得部分国际资本从金融市场流入期货市场,推高期货价格

传统的期货市场定价是依据现货的供求来决定的,但现在却形成了定价权向金融领域转移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有部分资本从金融市场抽出,转移进了期货市场。由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吸纳的国际资本高达几十万亿美元,而期货市场仅仅万亿元的规模,从金融市场只要转移出一小部分进入期货市场,就会对各类期货的价格形成巨大的拉升作用,导致国际主要大宗产品期货价格不断走高。随着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泡沫的破灭,会有更多的资金冲入期货市场,原油和资源类价格还将高位运行。我国是能源进口大国,每年单原油这一项进口量已突破2亿吨大关,这就大大加重了我国所面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

(四)不断扩大的外部需求会继续拉升中国总体需求、商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

新全球化的最显著特点是发达国家物质产业的比较优势在长期内丧失,导致物质产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持续拉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从而对发展中国家形成由外部需求拉动的通胀和由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推动的“成本推动型”通胀。统计表明,我国2005年出口总额的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而这些企业创造的贸易顺差净值占我国贸易顺差总额的83%,这种状况在我国短期内不会改变,我国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会面临双顺差所引发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已呈现出与前几次通货膨胀不同的特点,以往的通货膨胀往往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过热所致,这种通货膨胀往往是伴随着央行通过再贷款进行货币投放和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存量上升带来的,中央银行的货币紧缩政策往往很有效,只要控制好财政和信贷规模一定能够使得经济过热减缓,从而抑制通货膨胀。而这轮通货膨胀是由国内外多种因素引发的“综合征”,必须多管齐下,方能凑效,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一)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避免农业发展的大起大落

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

(二)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只有从源头上控制好货币的投放量,才能彻底根治通货膨胀。

(三)维护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进入资本和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不会立即转化为通货膨胀压力,资本和房地产市场为过多的流动性提供了缓冲,物价的上涨压力在短期内大为减轻,但应强化管理与监督,防止泡沫的发生。在现代经济中,资本和房地产市场充当了适度通货膨胀的自动稳定器功能。

(四)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为人民币国际化作好准备

适度放松汇率管制,提高汇率弹性,让市场机制在汇率形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积极主动向外输出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人民币供给,以减轻国内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现在边境贸易、边民互市以及跨境旅游等因素的推动下,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量和存量不断上升,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人民币区域化在经济力量的推动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缓解流动性过剩,减轻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五)在适当的时候深化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国际市场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5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23-02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指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宏观经济学称这种经济现象为通货膨胀。而描述通货膨胀的主要工具是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通货膨胀率则被定义为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的变动的百分比,即?仔t=■,其中?仔t为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pt和pt-1分别为t时期和t-1时期的价格水平。考虑到现实经济中成千上万种不同商品价格加总的实际情况,以及经济中一些商品价格上涨的同时,另一些商品的价格却可能在下降,所以宏观经济学运用价格指数来描述通货膨胀率。宏观经济学中常涉及的价格指数有GDP平减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价格指数(PPI)。目前,世界普遍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率,它表示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比较当期价格购买的花费和按基期价格购买的花费。

二、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从货币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是由货币供给的迅速增加推动的,以费雪的交换方程MV=Py来解释。其中M 代表货币供给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为实际收入水平。方程左边MV代表着经济中的总支出,右边Py代表着名义收入水平。将方程两边同时取对数则为lnMV=lnPy,展开得lnM+lnV=lnP+lny,两边分别求微分,■=■+■-■,记?仔=■,m'=■,v'=■,y'=■,则有?仔=m'+v'-y',其中?仔为通货膨胀率,m'为货币增长率,v'为流通速度变化率,y'为产量增长率。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潜在水平上,得知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即是由于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造成的通货膨胀。

横轴表示总产量,纵轴表示价格水平。AD为总需求曲线,AS为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起初呈水平状,当产量较低时总需求的增加即AD曲线向右移动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而当总供给继续增加时,由于劳动、原料等不足使得成本上升,价格水平也上涨,一直到总产量达到充分就业的潜在产出yf时,AS曲线呈由水平线变成向右上方倾斜线再变成垂直于y线,立于yf点的直线。这时如果总需求仍然还向右移动,价格水平就会一直上涨,如图P1P2P3。而造成需求增加是由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际市场变化导致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引起的价格水平上升。一般是指由于工资水平的提高造成的成本上涨,引起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导致价格水平上升。

然而,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造成供求关系失调,引起物价全面上涨导致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表现为一些发展迅速的经济部门因供不应求而出现物价上涨,而另一些衰落的经济部门商品供过于求,但受成本和价格的刚性的影响,这些衰落的经济部门在工资和价格上要求与发展迅速的经济部门看齐,导致其价格未有明显回落,从而致使总体价格上涨。

三、我国通货膨胀状况及影响

自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为了防止经济衰退,我国采取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由紧缩的货币政策转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降低贴现率和加大央票的持有为市场注入了大量货币,截止到2011年3月,货币供应量已经持续增长,达到757337.98亿元,造成了流动性过剩。又因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掀起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贬值,人民币被迫升值,造成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由于我国银行存款利率长期处于负数,在此情况下,居民对持有储蓄存款的意愿下降,因房地产自身的特殊性,既是消费品又是资本品,成了除资本市场以外大宗资金投资和炒作的场所,助长了房价的攀升,而房价的攀升又带动了资本的进入,资本的进入又推高了房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但是在我国计算CPI的一篮子物品里是不包括房价的)。据数据显示,2011年3月份的CPI同比上涨了5.4%,创32个月以来新高,市场普遍预测5月份,我国CPI仍将走高。部分原因是由于近两年受极端天气的影响,国内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我国粮油蔬菜短缺,国际油价的上升也推动了生产领域的成本上升,而从对构成CPI的类商品的价格指数看来,食品类为推动CPI上涨影响颇大,而2010年以来我国对房地产调控力度加大,使得国内外将游资目标瞄准了农产品市场,并带动了其他物价上涨。快速上涨的物价加重了工业企业的运行,导致大多数城乡居民生活负担加重,居民降低储蓄倾向使得金融机构可贷资金减少,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减弱。然而影响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人们对于是否将要发生通货膨胀的估计和判断,会直接影响通胀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