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业对社会的重要性

物业对社会的重要性

物业对社会的重要性

物业对社会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我们***单位服务区域**平方公里,辖区内有**个物业小区,共有**万余户,**万余人。公司服务区域广、小区多且分散,周边单位多,这给我们工作带来诸多困难。然而社区作为矿区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其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着力加强社区建设,确保矿区的稳定发展?工作方式和途径也许有很多,本文仅从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角度,谈一点学习认识。

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物业管理是为居民提供与房地产有关的全方位服务的企业。对于社区建设,目前矿区采取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三结合共同管理的方式,其中物业公司在矿区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矿区与物业公司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社区文化建设更离不开物业公司的组织和参与,并越来越成为物业公司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美誉度的重要途径,探索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适度融合,不仅有利于树立物业公司的品牌和形象,还有利于加强社区居民思想建设,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企业文化是规范物业管理、推动物业市场发展的关键

1、企业文化是规范物业管理的重要工具。

企业文化是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管理理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论,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其意义在于通过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共同价值观来培育塑造认同企业价值观的企业人,制定有利于企业价值观形成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使企业的产品、服务、管理经营行为、物质环境、员工形象等都一致传达企业价值观,在社会上树立可供识别的企业品牌形象,实现企业的差别化市场发展战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公司内部管理而言,企业文化通过塑造价值观推行价值观来实现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德治”。企业文化以其特有的管理功能,对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规范物业管理人员的服务行为作用巨大,物业管理人员可以因此提高管理服务的主动性,不断改进管理服务程序、流程、方法、技能,完善物业管理服务。

另外,就物业管理规范化的对象而言,物业管理法规不仅仅要规范物业公司的行为,还包括业主的行为。如果我们小区业主对物业管理制度的认知能力与认同程度十分有限,那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制约。物业管理制度建设本身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由物业公司根据国家的法规来自我建设、自我完善;业主对物业管理制度的认知能力与认同程度则需要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文化建设活动来培养提高,这也主要靠我们物业公司来做,其实质是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宣化、延伸、渗透。换句话说,只有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宣传各项法规,弘扬社会公德,促进感情交流,提高居民素质,才能有效增进社区认同度,从而,为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奠定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

2、企业文化建设是物业市场竞争的需要。

当前,物业的市场竞争已经从人才、技术、管理水平、服务程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全面铺开。从深层次分析,要全面提升物业公司的竞争力要靠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的服务经营理念、职工的综合素质来支撑并实现,因此,现代企业间的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物业品牌化是物业公司市场发展的需要。品牌是凝聚企业形象的重要载体,没有品牌支撑,企业的影响力就受到制约。物业公司要想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建设自己的知名品牌。

品牌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化的竞争。可以说,没有文化的环境不是文明,没有文化的商品不是精品,没有文化的服务不是享受,没有文化的竞争不能取胜。品牌所蕴涵的功能价值、品质含量、服务质量、企业伦理,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外化的结果。品牌的差异,说道底是文化的差异,是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差异。差异识别度越高,品牌竞争力越强。树立品牌,我们要运用文化眼光对待物业管理,创造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形成独特的管理风格,使物业管理具有鲜明的生命力。

第三,物业的品牌形象的根基,最终落在物业基础管理的服务上,而物业管理服务质量,不只是体现在服务的技术水平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服务的态度与行为上。员工的服务态度与行为怎样,取决于员工对公司、对业主的认识,这正是价值观范畴,也就是企业文化所倾注的领域。企业文化对提高企业管理服务质量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公司企业文化的旋转舞台

1、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公司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社区文化,从广义上看,它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介于社会文化和家庭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一方面,物业公司作为社区内的一个独立行为主体,也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自然主体。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内一切主体的社会责任,物业公司不能例外。因此,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公司的一项自然责任。另一方面,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签订契约,为业主提供优质专业的安全、维修、绿化、保洁,这是物业管理的物质层面,属于广义的社区文化建设范畴。因而,社区文化建设又是物业管理公司的契约责任。物业管理公司注重社区文化建设,既是物业公司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社区文化建设又是物业公司的责任,对自身发展负责,同时,对社区发展负责,而且重在精神层次的文化发展。这也是我们物业公司必须主动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规划范围内的根本原因。

2、物业公司关注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是市场需求。

几年来,随着油田几个新区的建设,物业公司和物业管理开始贴近石油工人,走进油田职工的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的便利使居民对物业管理由不接受到认可,现在职工生活已经离不开物业公司。但随着社会发展,职工生活水平提高,业主住户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物业公司在社区服务中的角色和地位,让业主住户对物业公司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抱有极高的期望。致力于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公司应对市场需求、完善物业管理环节的必然选择。实践也已经证明,那些重视社区文化建设的物业公司,更能为市场所接受。

3、物业公司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物业公司毕竟不是政府机构,而是一个有自身利益的经济实体。物业公司为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须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互动,并起到示范和主导作用,在兼蓄个性化的家庭文化同时,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共建小区美好环境的主流文化,将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伸张与社区文化的个性需求有机结合。从物业管理市场的发展来看,不着眼于满足社区文化的个性化需求的企业文化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根据这一规律所建立的企业文化,其在社区的延伸、扩张、渗透,与社区文化建设是相统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由物业公司组织主导的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延伸与外化,也就是说,这样的诱发性社区文化实质上是物业公司企业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是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交往行为上的表现。因此,诱发性社区文化建设,本质上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物业管理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的适度融合

油田社区建设的特殊性,决定着物业公司要将社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为物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油区的角度看,发展社区文化,是维护矿区稳定、增进理解和加强油区发展的重要举措,物业公司在社区文化和社区居民思想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物业对社会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一、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所处的地位

社区文化是以社区为依托,以开展文化活动为纽带,以共同的文化观念、行为规范、民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为底蕴,把社区内各行各业各阶层成员联为一体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实践证明,社区文化建设对物业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物业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一种和睦、融洽、安宁的环境。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是建立在相同的品位、相同的社会地位之上的,和睦的社区人际关系,邻里之间守望相助、互相友爱、健康向上,现代人由此可以从普遍存在的压抑感和不安全感中解放出来,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有助于这样一种和谐的邻里关系的形成。如通过组织球类比赛、卡拉OK、台球比赛、运动会等形式,密切了往来,为互相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渠道,能营造一种和谐、友好的气氛。

2、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业主与管理公司之间的沟通。目前,在市民投诉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物业管理方面的投诉。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个别物业管理公司自身的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在于管理公司和用户之间缺乏沟通。通过开展各种社区文化活动,有利于加强管理公司与用户沟通,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使物业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唤起全体业主的归属感。社区文化建设,对培养业主的忠诚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往往会使业主有一种自豪感。在重大活动组织时,他们会呼朋唤友前来参与。有了自豪感,自然增加了忠诚度。

4、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社区的品质。对于营造社区高雅的文化艺术氛围,提高小区的档次,形成小区的格调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形成高档次和格调的小区气氛,才有可能吸引高档次的用户,而高档次和高品位的人群,既是小区强有力的潜在消费群,同时可以提高小区的格调,相得益彰,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

二、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我国开启物业管理之初,尽管各公司企业都重视社区文化建设,但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的运作状况却还差强人意。

1、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人员少。物业管理中如何真正开展好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工作如何全面开展起来,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够做起来的,而是需要很多不同专业人员才能开展起来。现在许多管理企业中,只配置一个社区文化工作人员,许多工作没有人干,而专业人员就更少,一些形象好、会说、会写、会跳、会唱,有组织协调能力的人员是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人员基本要求,目前许多物业管理企业中社区文化工作人员达不到这些要求,给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2、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经费少。现在物业管理企业大多属于微利企业,自身的管理经费的吃紧,因此对一些社区文化活动投入不足,有时不得不走形式,有些物业管理企业搞社区文化活动仅仅是为了宣传企业、树立企业形象。有一些公司在实施物业管理时,往往只重视物质方面的工作,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弱。从现实状况来看,一些社区文化建设做得比较完善的企业,一般都是亏本运作。如深圳万科的桃源村、万厦的莲花北、大众的松坪村等名牌住宅区。而政府和社会,对物业管理中的社区文化建设投入支持力度很小,甚至有些工作如计划生育工作、出租屋管理工作、“三无”人员的清理和整顿工作、地方病的防疫工作等等交给物业管理公司做,尽管物业公司明白这不是自己分内的事,但为了一个住宅区的整体利益和住户(用户)的切身利益,还是不得不贴出这一笔开支,这些严重地影响了社区文化建设。

4、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的活动形式单调。部分物业管理公司经营者简单地认为社区文化就是出板报、宣传栏或小区内的期刊,逢节日或纪念日开展一些文娱(体)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单调,无新意,居民提不起兴趣,不能调动其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有的或者就是请专业的表演团体来表演,从而忽略了业主的参与性,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目的也就达不到。有的在开展活动时,不能充分利用小区或周边的配套设施,使得活动场地及设施受到限制。

三、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采取的措施

社区文化建设所包含的内容日益丰富,包括物业的建筑风格、社区规划、绿化、配套设施、地段、发展商的策划、业主社会地位、物业管理服务和社区活动等等。一个社区文化氛围和格调的形成,与整个小区设计、开发、销售的各个环节紧密相关,也只有在建筑设计、物业管理、营销及广告方面都要有一个整体的以人为本的思路,才可能体现出物业和业主的特色,满足人性中对文化的追求,照顾到人们对于所居住物业的精神需要,进而形成小区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格调。因此,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种高雅的社区文化的形成,是发展商、管理机构及业主、住户共同努力的结果。

1、充分发挥开发商、物业公司及业主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开发商要在社区前期规划及配套设施方面,充分考虑社区文化开展需求,把社区文化渗透到居住环境的设计中去。如社区整体建筑风格的设计、客户(业主)的社会层次定位,同时还包括社区内各项配套设施,如休闲场所等。使社区不仅成为建筑文化和景观文化的展示地,同时也是社区文化发展的舞台;物业公司应当发挥社区文化的协调者与引导者作用,引导社区文化以业主为主,自发开展各种社区文化活动,如发挥业主委员会的作用,将业主委员会吸引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采取业主自主、管理处配合的方式开展一些社区文化活动,增强业主们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有利于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同时也能引领社区文化的时代潮流。另外,可将在某方面具有一定特长的业主组织起来,组成社区的某种社团(如合唱团、足球队、英语沙龙等),定期进行交流,可以提高业主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既保证活动的频率及适合性,又减轻部门组织工作的压力。扩大社区成员的参与度。

2、充分重视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利用。一是重视社区自身资源整合利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时,应注意充分利用社区自身现有资源(如会所、图书馆等现有文化设施)。这样既可减少成本支出,又可通过聚集人气,使社区设施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还可带动会所的经营,形成互动双赢的局面。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社区业主的资源。鼓励业主参与社区文化的组织建设工作,借用业主因其社会身份所享有的资源,如场地、活动赞助等,使社区文化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重视物业公司内部的资源整合利用。首先应建立专职运作机构,由该机构负责全公司整体社区文化建设规划和系统性开展。还可建立智囊团(社区文化工作组)作为辅助。其次需每年制定社区文化年度工作计划指引,各部门开展社区活动须由该机构统一批准,实行全局计划性的宏观调控式工作,确保各部门按照公司统一方向行进。第三应统一进行宣传,简化单次活动宣传工作量,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宣传工作的人力、财力、物力,对于小区社区文化氛围营造具有统一、持续作用。社区文化建设与开展的规模效应必须要对各部门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减少成本,增强活动成效的目的。业主的兴趣爱好丰富多彩,社区文化的建设也同样应该多彩多姿。但物业公司在此方面的专业度及资源调配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物业公司应善于做“集成商”――依托我们丰富的客户资源,来对各方面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如与专业旅行社合作夏令营、特色旅游;与美容机构合作举办女性知识讲座;与健身机构合办健身训练等等。同时,对于某些在专业上无法直接合作的单位,可由其以赞助、协办的形式介入社区活动,以补充社区文化建设经费。

3、加大政府和社会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切实加大政府主渠道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加大在社区文化设施上的投入,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经费投入体制,拓宽筹资渠道,以弥补社区文化建设资金的不足。第二,充分利用和进一步整合现有的社区文化资源。资源共享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各地各社区具体情况,可以采取无偿、低偿和市场化等形式。社区文化资源共享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调配而导致的文化资源短缺、资源浪费、重复配置和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同时,应积极探索社区文化设施的社会化经营项目管理,对不同的社区文化产品可以分类管理。第三,要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的资源。目前,许多社区没有或缺乏图书馆资源与服务,但一些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却得不到有效利用。因此,公共图书馆要在进一步落实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同时,要扩大免费开放的范围,更多地走进社区,为居民服务。

物业对社会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双精管理

【分类号】S76;F326.2

0 引言

现代林防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并以现代化防治技术为依托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不能把现代林防简单地理解为 现代化的林防。现代林防是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是发展现代林业的重要保障。

1 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

1.1生物灾害即少数生物偶然抢占生态位,导致原有生物种群之间的共生、竞争和原始协同等平衡关系遭到破坏,超出了生态系统自身恢复能力,导致人员、物资、环境等产生损失。

1.2造成生物灾害的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有其它灾害造成的生态系统抗逆性降低,导致有害生物快速增殖泛滥成灾,如洪灾后的疫病流行等。

1.3造成生物灾害的人为因素。主要是人为传播,造成生物灾害危害范围扩大,如疫情随着人类的活动而传播。人类造成的环境污染、过度开采资源、使用高毒广谱药剂等,导致生态系统破坏,产生生物灾害。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污染。

1.4生物灾害属于自然灾害,除了具有一般自然灾害的共同点外,还具有周期性、突发性、扩散性、区域性、社会性、时间性、可控制性等特点。许多有害生物生命周期短,繁殖率高,形态多变,监测治理难度大,绝大多数有害生物可以随气流、水流、动物迁徙、人为活动和本身的迁飞等迁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数量巨大的群体造成危害。

2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特征

2.1科学性。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必须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照林业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因地因时制宜,因害施策;按照生态健康原理,培育健康森林,或恢复受灾森林的健康。

2.2系统性。无论从生态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林业都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具有自然系统、人造系统、概念系统、动态系统、开系统、目的系统、行动系统、对象系统等系统的形态和特点,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系统是林业这个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具有林业系统的所有特征,要进行高效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就必须运用系统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管理,实现林业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

2.3政策性。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开展管理活动,为了使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规范化,就必须制定相关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法律法规、技术规范、防治标准,实现林业生物灾害高效防控。

3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系现状

3.1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组织结构现状。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组织结构,属于混合职能型结构。从外部看,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组织属于林业行政管理机构中的一个子机构,属于职能型机构。从内部看,省级以下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组织为了节约管理成本、高效运行,则采用的是综合管理,属于简单型结构。对外检疫又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

3.2我国现行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机构职能。主要有辅助决策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指挥职能、监督职能。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的现状和趋势,做出科学的判断,制定高效、快捷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作业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保证政府在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中指挥的主动性和权威性。

4 我国灾害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4.1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方面。林业生物灾害的危害性不象水灾、火灾、震灾等那样激烈,在一瞬间就能造成明显可见的、惨烈的、直接危及人类生命安全的危害,也不象农作物生物灾害那也直接危害经济与财产安全,因此,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对经济、生态、社会安全危害的严重性,以及林业生物灾害监测预防、治理的重要性,人们认识不到位。林业生物灾害扩散责任无法追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立法上解决这一问题。这就导致了目前我国危险性林业生物灾害防不胜防。对于这些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大家都在疲于奔命于防治,却疏于管理,对检疫对象大门洞开,根本就没有人追究管理者和传播扩散者的责任。

4.2监督监管方面。目前我们实行的防治目标管理指标体系更多的还是约束行业自身业务工作的指标,资金管理不科学,对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缺乏约束力,操作性和实用性不强,没有成立部级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纵向监督指导机构,有时还不能全面反映基层的实际工作情况,影响基层的工作积极性;现有防治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和林业体制改革要求,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难以进入防治市场,没有形成社会化防治服务机制,防治市场化缺少必要的管理机制、防治技术及配套标准;缺乏引导社会关注和参与防治工作的有效机制,群众发现林业生物灾害举报困难,难以形成群防群治的社会化防治格局。地方政府对林业生物灾害的危害性、管理措施等认识上的偏差,地方政府往往为了局部、短期利益,对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施加干扰,影响了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5 改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系的对策

5.1建设现代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应当吸取国际上有益的灾害管理模式和经验,结合我国的现实,从法律、机构、人员、社会意识、民众技能等多个方面和灾害监测、预警准备、快速反应、救灾和重建等不同环节,加快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系的建设,增强社会整体的防灾减灾、灾害防御和救助能力,构筑起一个从政府、林业、媒体到民间组织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综合性的林业生物灾害现代管理系统。

5.2科学认识林业生物灾害和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的特点,定期或不定期系统分析林业生物灾害发生发展情况和管理工作内外环境,根据不同时期,突出不同的侧重点,科学制定计划,系统地进行管理。就当前而言,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应该打破计划经济管理观念和模式,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紧跟林权制度改革步伐,突出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的社会性、系统性、政策性、计划性,系统地开展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完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政策法规,加强计划管理,促进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社会化。

5.3促进体制改革,提升社会地位。突出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的社会性,促进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纵向垂直管理,将事业单位改革为行政管理单位,严格实行公务员管理,全面提高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人员素质和行业的社会地位,促进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6 结束语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2-23.

[2] 李云南.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与生物灾害精确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3):20-23.

[3]纱太成.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5-246.

物业对社会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物业管理 问题 对策

一、物业管理的含义及意义

1、物业管理的含义。“物业管理”是指对物业实施管理的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物业管理是指为了物业的正常使用、经营而对物业本身及其业主和用户所进行的管理和提供的服务,其中包含了专业的物业管理机构(公司)对物业的管理和业主自身物业的管理。而狭义的物业管理,在我国的权威解释(国家建设部的解释)则是:由专业机构或公司,按照市场经营方式,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为使物业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而对物业本身及其业主(用户)进行管理并提供服务。这种管理和服务,包括对房屋及附属配套设施,设备和场地的经营和管理,以及对房屋建筑的环境如卫生清洁、公共绿化、社会秩序、道路,公用活动场所的管理、维护、保养、维修,同时向业主(用户)提供相应的多方位的综合的过程。

2、物业管理的意义。

(1)发展物业管理能促进经济增长,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物业管理的开展能有力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物业管理的开展克服了传统房屋管理简单低效等弊端,促进了房地产开发、经营、服务的配套和有机结合,顺应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大生产方式和房地产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了城市房地产业运行体系的确立与完善,为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支撑与推动作用,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具体对发展商来说,良好的物业管理能塑造发展商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增强社会大众和投资者的信心,提升其产品价格,促进销售,形成公司经营的良性循环。对物业购、租(使用、经营、投资)者来说,好的物业管理可以使物业处于完好的状态,保持正常运行,给人以良好的居住、工作或经营环境,并能改善物业的功能,增强物业的适应性,延长物业的使用寿命,提高其市场价值,确保物尽其用,值其所值。

(2)发展物业管理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工作质量。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已实现了解决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大历史性跨越。居民消费需求由追求基本生活资料的满足,逐步向注重生活质量提高转变,向更高生活水平迈进。在住房方面,居民住房需求进入面积增加与质量提高并重,从单纯的生存型需求向舒适型需求转变的新阶段。提高居住质量,既要靠住宅建设的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还要有良好的物业管理。好的物业管理能改善人们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使人们安居乐业,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促进人际关系融洽、社会稳定。众多物业小环境的改善,能有力地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3)发展物业管理有利于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就业需求都会十分旺盛,就业形势会极为严峻和复杂。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物业管理就业容量大,对扩大就业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物业管理吸纳的劳动力中大部分来自企事业单位下岗分流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及部队复转军人等,对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矛盾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随着住宅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旧住宅区物业管理范围的不断扩大,物业管理将保持快速发展,对增加就业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发展物业管理有利于维护社区稳定。维护社会安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维护社区稳定、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安定和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社区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物业管理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业主、业主大会的活动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密切相关;物业管理企业对维护社区环境和秩序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规范社区建设与物业管理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整合资源,可以推进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的协调发展,形成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既有利于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也有利于促进社区安定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5)发展物业管理有利于促进城市管理和环境的完善。一个个物业区域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建筑物的容貌构成城市形象的主体,国际城市、花园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物业形象和物业环境的改善,每一个物业管理区域环境整洁、优美,秩序井然,城市整体的的面貌和秩序才能得以提升。现在,物业管理已逐步从对新区管理延伸到对建成区的管理,从对居住物业、商业物业的管理延伸到对学校、医院、军营、公园等各类公共建筑和特种物业及区域。这样就为城市整体环境面貌的改善与提升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二、当前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权关系不明晰。受产权人的委托实行管理服务,应以产权明晰为管理的基础。但是很多住宅小区房屋的共用部位、共用的设施设备、及小区配套的房屋、设施设备道路、场地等产权界定尚未明确,责、权、利难以界定,给物业管理和收费带来困难。

2、建管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一些开发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阶段遗留下了较多的问题,建管脱节造成物业管理先天不足。这些工程有的质量低劣,有的配套设施不完善,有的开发建设单位在商品房促销时,对物业管理作出不切实际的承诺,给后续的管理带来困难。

3、专业人才奇缺。由于我国物业管理起步较晚,物业管理学科的建立还在探索阶段,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大多来自“转制、转岗、转业”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传统的继承型房产管理人才多,新的创新型物业管理人才少;二是单功能人才多,多功能人才少,即能胜任单一普通岗位工作的人才多,能胜任多个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少;三是初级管理人才多,高级管理人才少,特别是能担任管理处主任或部门经理以上职务的人才更少。这种人才不足的局面,已严重影响了了物业管理的发展。如果不改变物业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的现状,将严重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4、物业管理不到位。目前有的物业管理公司不以“物业管理”为主业,而着重多种经营,或只限于收租金和一般养护维修,对于如何保养好建筑物的外貌、公用部位、周围环境,主动维修设备,提高物业的使用功能和经济价值等服务则未能很好顾及,更谈不上特约服务。

上述问题的出现,既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又有不可回避的现实因素。深究其根源,主要是“三滞后”,即观念滞后、制度滞后、立法滞后。

三、解决我国物业管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解决我国物业管理问题,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在借鉴国外先进物业管理验的同时,走出自己的道路。

1、转变观念。即从“马后炮”到超前启动的转变。传统意义上的物业管理是在小区交付使用后才介入。目前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且均属建设遗留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其根源在于建管脱节。虽然物业管理的主要工作发生在房地产投入使用之后,但它也属于房地产生产过程的一部分,必须超前启动,全程介入,贯穿到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等各个阶段中去。

2、加强物业公司的资质管理。加强物业公司的资质管理是指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应对物业公司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实施注册和许可证制度,扶持市场化、社会化的专业性物业管理公司并引导它们向大型化发展,创造规模效益,将业绩优良的物业管理公司向业主委员会推荐。

3、提升物业管理服务质量。首先物业公司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从举止言行、工作程序等方面规范、教育、考核职工,全面提高职工素质;对于从房管所转制的队伍需要尽快适应物业管理的新机制。

其次要公开办事制度,完善服务公约,履行物业管理委托合同;要切实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保障消费者交纳管理费后能得到相应标准的物业管理服务。

4、实行人性化管理。物业管理既要获得经营管理的经济效益,又要提供安居乐业的良好空间,以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可以说物业管理一切为了人,这是物业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它不仅仅提供对物业本身的管理服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管理服务构筑起一个有利于人与人之间沟通、人与自然和谐、人与文化融通,健康、开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由此可见,物业管理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以人为本”。

5、实施品牌战略。物业管理服务有形性的缺乏决定了物业管理企业品牌内在品质的重要性,要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品牌意识,以品质取胜,主动适应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自己。从物业管理行业来看,深圳市物业管理企业界这几年着力打造行业名牌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近两年全国的物业管理企业招投标中独占鳌头。

中国的物业管理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不规范到逐渐规范的过程;中国的物业管理市场从产生到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不健全到逐步健全的过程。展望未来的物业管理,我们有理由相信:新时代的中国物业管理必将超越现有的管理模式,把物业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增添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成思危: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目标模式与实施难点[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

[2] 张秋舫:加入WTO中国土地市场发展与管理的几个问题[J].中国房地产,2001(2).

[3] 蔡诗:物业管理实务与操作[M].西南财大出版社,2002.

[4] 谢家瑾:我国物业管理的成就、问题及重点工作[J].城市经济,2002(1).

[5] 李春涛、蔡育天:物业管理基础教程[M].上海三联书店,1998.

物业对社会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强化了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与考核。有的出版单位领导认为,我们现在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在单位内部的考核当中,一切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哪怕是低俗媚俗的利润也会得到嘉奖;

片面强调企业经营自。有的出版单位领导认为,我们现在是企业,经营什么是我们的权利。即使不做出版,只要有利润就行,哪怕是没有文化的GDP也是值得肯定的;

片面追求数量忽视质量。一些出版单位为了追求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不断扩大图书的品种数量,依靠品种的增长带动规模的扩张。只要规模上去了,哪怕单品种效益下来了也在所不惜。从2008年开始,全国图书品种增长进入快车道,除2010年外(8.84%),其他年份的图书品种环比增长都超过了10%,成为新世纪以来图书增长的高峰期。

面对出版单位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现象的抬头,加强对出版单位社会效益的引导与考核势在必行。早在2005年,中央就提出“制定和实施对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估、监测、考核办法,提高监督约束能力。”a特别是2013年以来,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多次提出,要加强对出版单位社会效益的考核,建立出版单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体制机制。

一、有关地方对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估的尝试

按照中央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要求,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对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考核、评估的方法,以建立社会效益考核的机制。据了解,上海、浙江等地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考核评估办法并实施,江苏凤凰出版集团、河南中原出版集团等也开始对所属出版单位进行考核。

1.上海、浙江等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开展的社会效益考核

上海市从2004年开始进行“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估体系”的探索,一直延续至今。考核主体是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考核对象是上海市属30多家出版社。出版单位的社会效益涉及出书结构(重点书比例及完成情况、重印书比例及完成情况、业务范围内需要确保比例的主要品种或门类完成情况、五年规划和特别任务图书完成情况)、内容与装帧情况、编校质量情况、突出成果、违规与受批评等方面。

浙江省最近几年开始社会效益考核,考核的主体是省委宣传部及省财政厅,考核的对象包括省出版集团、省报业集团、省广播电视集团等文化集团。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宣传舆论导向、事业发展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其中宣传舆论导向是重中之重。

此外,陕西省对出版集团社会效益的考核,则侧重于考核重点出版物的出版情况、完成政府倡导出版物出版情况、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等项目入选情况,兼顾出版物获奖、图书再版率、重印率、单品种发行量、一般图书所占比例、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

2.出版传媒集团内部对社会效益的考核

与党政领导部门开展的社会效益考核不同,许多出版传媒集团内部也有社会效益考核的做法,但是指标相对单一。

江苏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对所属出版社社会效益的考核主要通过经济激励的方法来进行,通过物质奖励、核减任务指标、提供贴息贷款、扩大资本注册金等方式,来鼓励出版社参选“出版政府奖”等部级三大奖。

南方出版传媒集团对下属出版单位的经营业绩考核有财务指标、发展指标之分。其中,发展指标与社会效益相挂钩。其具体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畅销书品种数、精品项目数、数字出版、“走出去”成果这五项,合起来占整个业绩考核的50%。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对下属出版社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一般图书销售、特色产品线建设、图书质量、数字出版、获奖图书品种、获政府资金补贴项目几项。

二、业界对社会效益考核存在的认识误区

虽然中央一再要求宣传、思想、文化等领域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求建立评估、考核办法,虽然一些地方、一些集团已经开展了社会效益考核,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业界还存在不少错误的、模糊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效益考核的虚无化。有的同志认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统一的,已有的经济效益考核可以涵盖社会效益的内容,没有必要单独考核社会效益;有的同志提出,对出版单位的考核已经有很多,再增加一个社会效益考核,势必增加出版单位的负担,没有必要;还有的同志说,社会效益的内涵外延不清晰,没有办法考核。总之,是不必开展社会效益考核。

二是社会效益考核的泛化。有的同志认为,社会效益考核十分必要,而且社会效益无所不包,凡是对社会有益的行为都是社会效益,甚至出版单位创造的经济效益也具有社会性,也是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还有的同志认为,出版单位社会效益与企业社会责任基本一致,等等。总之是什么都可以考核。

三是社会效益考核的简单化。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地方的社会效益考核存在简单化的倾向。有的单位把获得国家出版领域三大奖作为社会效益的指标;有的单位把获奖与入选国家出版规划作为指标;有的把获奖、入选规划及获得基金资助作为指标,等等。总之,有几个指标就可以了。

三、对建立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估体系的思考

1.正确认识与理解出版单位的社会效益

针对目前对社会效益考核存在的虚无化、泛化、简单化等认识,我认为应当正确认识社会效益考核的必要性,准确把握社会效益本质属性,全面设计社会效益指标的科学性。

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承与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出版单位及出版物都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个方面,两个效益虽然有联系但是不能相互代替,两个效益可以分别考核但是不能只考核其中一个,两个效益的考核也不能一个软一个硬,一个虚一个实。

出版单位社会效益的考核应当主要从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传承与出版文化知识的角度来把握,其出版物的内容、品种、数量、质量、结构等是社会效益的主要体现。当然,除了出版物自身体现的社会效益外,出版单位的公益也是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

社会效益反映的是一个出版单位服务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综合能力,需要通过多种类型的指标才能全面评估,只有少数类型的指标不能全面反映社会效益的整体情况,但是把涉及社会效益的所有指标都纳入考核的范围也是不切实际的。指标的设计既要防止简单化又要避免复杂化。

2.建立科学的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估指标可以分为三级(见表1):

表1 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考核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正效益 核心价值观

(或舆论导

向)指标 基数指标

奖励指标

学术性(或文

化性)指标 获奖数量

基金资助数量

市场性指标

出版物平均印数

畅销数量

国际性指标 版权输出品种

出版物出口册数

海外投资金额

社会形象指标 出版物编校质量

社会捐赠金额

社会公益活动

负效益 负面形象指标 受到管理机构、大众媒体批评

法规指标 违反国家法律、规章

标准指标 违反国家、行业标准

第一级指标

第一级指标2个:正效益指标、负效益指标。

第二级指标

第二级指标8个:正效益指标5个,即核心价值观(或舆论导向)指标、学术性(或文化性)指标、市场性指标、国际性指标、单位社会形象指标;

负效益指标3个,即负面形象指标、法规指标、标准指标。

第三级指标

第三级指标15个:其中,核心价值观(或舆论导向)指标2个,即基数指标和奖励指标。基数指标是指一个考核单位年度出版物比较平稳,其内容既没有受到管理机构、媒体的批评,也没有得到表扬。奖励指标则是其图书内容受到管理机构、媒体的好评。

学术性(或文化性)指标2个,即获奖数量与获得基金资助数量。获奖数量是指一个考核单位当年出版物的品种中获得国家、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省市区政府颁发的奖项,比如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政府出版奖等;或获得部级学术机构、部级教育机构颁发的奖励。获得基金资助数量是指一个考核单位当年出版的出版物中,获得国家、中央有关部门、中央级的教育科研机构及省市区政府给予的学术资助的出版物品种数量。

市场性指标2个,即出版物平均印数与畅销数量。出版物平均印数是指一个考核单位当年各类出版物平均印数与当年全国各类出版物平均印数之比,如果平均印数高于全国平均,或高于同一个地区其他考核单位的,表明其出版物的市场性总体较好。畅销数量是指一个考核单位年度出版物印数达到一定数量(可以分类设定不同的基数)的品种数。

国际性指标3个,即版权输出品种、出版物出口册数、海外投资金额。版权输出是指一个考核单位当年与国外签订的出版物版权输出合同数量;出版物出口册数是指一个考核单位年度出版物出口到国外的册数;海外投资金额是指一个考核单位年度海外投资出版传媒行业的资金额。

社会形象指标3个,即出版物编校质量、社会捐赠金额、社会公益活动。出版物编校质量主要指出版物的编辑、校对、印装质量,以国家认可的出版物质量检测机构的检测为依据;社会捐赠金额是指考核对象年度向老少边穷地区、社会公益组织、教育科研机构、农家书屋等捐赠的总金额;社会公益活动是指考核对象年度举办、承办的与自身性质相当的公益性活动的数量,如读书活动、学术活动等。

负面形象指标1个,主要是考核单位或其出版物受到管理部门、大众媒体点名批评的次数。

法规指标1个,主要是考核对象年度违反著作权法、出版规章及其他法规的次数,包括出版物违法违规与出版单位违法违规。

标准指标1个,主要指考核单位的出版物执行国家、行业标准情况。以国家、行业标准化组织及质量检测为准。

(魏玉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