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科技成就

农业科技成就

农业科技成就

农业科技成就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 现状 原因 解决办法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合理组织、策划各项农业技术活动,在最合理、最有效的经济和时间范围内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进而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是传统的农业技术管理手段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并不是农业强国。建国初期,为了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实行的是以农促工的策略,大力促进工业化生产,完成大量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以来农业发展不受重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规范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但是因为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尚待改进。

二、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缓慢的原因

1.农业科技管理主体不明确。现代农业就是走出传统农业发展的老路子,依靠科技、人才、资金、管理走新型农业发展的路子。我国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都是各级政府,但是管理主体地位一直没有有效实施。与此同时,部分科技投资主体、收益地位不明确,就很容易导致管理上出现问题,制约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影响农业的长远发展。

2.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缺乏。国家政府在新时期虽然不断重视农业的投入和发展,都会将农业发展的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同时下面各级政府也会加大农业专项资金投入。但是我国依然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地方的主动权不是很大,用于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并不多,因此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管理的投入效果就不明显,现代高新农业发展就会因为缺乏资金错过良好的机遇。

3.农业科技宣传不到位,农民采用新科技的热情不高。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要素,科技的具体实施还是要靠农民的支持和推动。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管理依然是政府主导,政府并没有加大农业新科技的宣传,这样就难以形成良性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农业科技难以转化成实际生产力。同时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规模化农业发展程度不够,也使得农业科技难以推广。

4.农业资金匮乏,总体机械化水平较低。资金匮乏严重制约农业科技的研发,也影响了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机械自动化程度不高就难以发挥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三、现代农业科技管理的对策

1.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农业科技发展长期规划的制定,进行科技管理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国家、地方农业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为农业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首先要明确科技管理主体,打破原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科技管理的法律制度管理体系,有效保护农业知识产权;其次还要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将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加强成果转化,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最后还要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将科研投入作为农业发展持久的内在动力

2.进一步贯彻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科技转化。科技转化现实生产力需要经过一段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和机制,所以要建立健全良好的科技转化体系,加强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和农民必须建立良好的利益关系,有效发挥科研成果的推动作用。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企业的有效联系,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避免中间资源丢失,信息误差。

3.不断促进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农兴国的根本在于高素质的农业人才。现代社会,人才是竞争、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同各级人才机构的联系,加强科技转化力度,实现“政、企、校、研、资”良性互动。政府还需要建立人才储备库,在这种长效机制下建立一支文化、技术、管理兼备的现代化农业队伍,同时还要加强各种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加大对农技推广人员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良好的农业人才发展机制,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4.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现代农业体制改革的成败关键就在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程度。但是在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建立切实可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即使有一些农技站,也早已变成了空壳子或者变成单纯的营利性机构。为了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建立基层农业推广站,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那么首先就需要不断深化农业改革,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农业推广体系,积极应对加入世贸后对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冲击;其次还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追求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尽力挖掘各地农业发展潜力,建立健全良好的农业风险抵御机制,不断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5.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信息平台。现代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农业的发展也必须依托于现代信息平台,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各县市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同时还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还要转变政府的观念,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科技科技管理机制;最后还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和有效的农业预警机制。

四、总结

在新时期,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新社会的需要,为此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体系。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加强科技的有效推动力,建设一个生气盎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断促进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进一步贯彻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耀邦.在稳定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加强新世纪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中国农技推广,2001(01)

农业科技成就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民科技素质;意义;现状;提高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任务。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有效发挥,直接决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决定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实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1-3]。现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意义及对策作一探讨。

1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意义

1.1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现代农业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以及促使农村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现代农业的目标是产业化。农业生产链向产前产后延伸,这样就形成比较好的整体式的产业链条,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走向生产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科学化的轨道。因此,需要具有科学的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方式来组织生产。而且,现代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本质特点。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需要通过农民吸收消化才能更好地运用于生产建设之中,从而有效地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快速提升。因此,必然需要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具备掌握大量的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进而提高我国农业以及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建设现代农业需要较高素质的农民。

1.2实现农村“三化”的需要

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状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变;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必将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同时,新农村的建设,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农民就业的空间。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有效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1.3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的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提高了生产效率,推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能较好地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且运用于生产之中,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与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有关,其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水平。科技素质较高、具备职业技能的农民,具有顺利转岗就业的优势,在转岗就业中比较容易实现从事高层次产业且收入较高的工作。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强他们创业和就业的能力,这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1.4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参与者和受益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实践,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

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载体,农业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是靠农民的掌握而且运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因此,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严重制约着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2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

农民科技素质,主要指农民所掌握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等达到的程度。它通常反映农民接受文化科技知识教育的程度,掌握文化科技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以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因此,科技素质是以文化素质为基础,文化基础高低影响着科技素质的提高效果。

现阶段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与新农村建设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整体的科技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6.65%,小学文化程度占26.37%,初中文化程度占52.81%,高中文化程度占10.52%,中专文化程度占2.40%,大专以上占1.25%。据对2006年全国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曾受过技能培训劳动力比重为21.3%[4,5]。很显然,农民的整体文化程度比较低,整体科技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他们学习和接受新的科技知识﹑新的信息﹑新的技术以及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提高。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较低,没有经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教育学习和培训,因此学习和接受以及运用新的科技知识﹑新的技术的能力比较弱。大多数农民主要是通过长辈的经验传授等方式来掌握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不能自主地学习﹑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

当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在70%以上,而我国的转化率尚不到40%。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民接受职业技能的教育学习和培训还是比较少,缺乏职业专业技能,对于转岗就业,是难以从事技术含量高和复杂且经济效益较高的岗位的工作。因此,文化水平较低、没经过技术教育学习和培训、缺少一技之长的农民,无法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这样就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严重影响了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另外,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存在着认为进行教育学习的投资是消费性的投资,而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科技素质,是有效地促进生产力快速提升﹑转变农业增长的方式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投资,所以农民对农业科技教育的学习要求显得不是很主动和强烈。因此,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导致对科技转化能力比较差,增收水平低﹑致富速度慢,从而制约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对策

3.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农业科技成就范文第3篇

关键词:挑战;适应;高技术农业;经济增长

一、高技术农业的概念界定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在知识经济来临的21世纪,中国农业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所谓高技术农业,就是用最新的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的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就是将高新技术融入到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现代农业。它是高科技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农业实现新的历史跨越的希望所在。高技术农业以高新技术的有效利用为特征,能使农业获得核心竞争能力,能够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未来经济效益,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和不竭动力,是防范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潜在风险的关键。

二、高技术农业在国外的发展

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加,在已然到来的21世纪,人类农业生产将面临严峻考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纷纷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各显神功,力图开拓未来农业发展的新路,他们的不懈努力,使我们看到了新世纪农业发展的前景,如海水灌溉、转基因技术、水面种植等。

在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研究中心的试验农场,旱田用的无人驾驶拖拉机,仰仗于gps和知觉感应器的作用。可以自己离开车库行驶到农场,干完农活再回到车库。并且还以利用光线的反射状况,快速检测出土壤的水分、养分和农药的残留量,自己决定干什么农活。

加拿大研究人员开发的新型农业则更进一步精确到了分子水平,这种高技术农业涉及的新技术是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来制造植物,生产疫苗、化学品和生物降解塑料。其许多新产品可能有助于低成本、预防疾病。然而,以日趋减少的耕地养活越来越多的地球人口,还必须解决产量和质量的问题,于是,分子生物工程又为更精确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

作为世界经济最强国的美国,也是世界农业最强国,其农业发展方向往往代表着世界农业的发展潮流。据报道,1997年美国就有400万英亩拼地播种转基因棉花、玉米和大豆,这表明生物技术已在美国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美国商务部估计,到2008年,全美国至少有290家大型企业、财团进入高技术农业领城。

高技术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而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三、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简要回顾

在20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传统技术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土地的产出率、劳动生产率都很低,农业的产出主要受自然条件所制约,食物安全得不到保证。二是传统技术改造与过渡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开始进行以改土、改肥、改良品种为主的技术改良,由于劳动密集型的技术投入增加,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明显提高,因而土地生产率得到提高,国民的食物安全有明显改善。但农业仍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呈现典型的传统特征。三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共存的“二元技术”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是技术变革趋向于土地生产率的提高,现代良种、化肥及灌溉等土地替代型技术的进步成为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基本得以解决。未来的路子是走发展高技术农业,这是一个先进、科学的思路,也是解决中国人多地少,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的根本途径。现代农业是高技术农业,在21世纪,高科技发展不仅促使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也有推动传统农业向以高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转变。

其实,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过,中国农业发展问题,从根本说要靠科技解决。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然要求农业科技有一个大的发展,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所有这些论述,都表明现代农业是高效农业,高效农业是高技术农业。改革实践也证明,中国农业只有依靠技术的发展,才能摆脱人多地少的困境,才能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四、高技术农业在中国发展的可能性

如何利用高技术来推动中国农业的新的科技革命,提高农业的收益率,发展高效农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有人会认为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比我们要先进许多年,甚至与我们不在同一发展阶段。的确,在发展阶段可能难以透越,但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也表明,在技术阶段上是完全可以跨越的。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中,中国在基因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超常规育种技术等高技术领城已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也将为中国高科技农业发展提供最现实的基础。中国的一批农业类公司作为农业发展的“火车头”,已经开始注重在农业中的高技术投入,积极探索发展高效农业之路。六和集团、新希望集团、金健米业、丰乐种业、新疆天业、顺鑫农业等农业类新老公司,近年来利用公司在技术、资本、市场和管理上的优势,广泛运用高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向世人展示了高技术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广泛发展前景。

五、高技术农业在中国发展的必要性

高技术农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业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工业化社会初期,财富来源于原材料、土地和资本;而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则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二是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产品安全供给问题的关键。农业科技革命,使农业产量翻了三番,保障了世界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安全。三是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高科技农业在解决了以上两大难题之后,就大大缓解了生存和发展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压力,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关键。五是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产品竞争力问题的关键。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发展高科技农业,就难以抢占战略竞争的制高点。

六、中国还要为高技术农业发展要做的准备

直至今天,中国的高技术农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比较落后,摆在前面的问题还比较复杂,稚嫩的高技术农业的发展还需要各个方面的强力扶持,其中最强力的是政府的扶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级政府领导应充分认识发展高科技农业的重要性,并且把它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

中国农业要上新台阶,首先最根本的是各级领导要重视农业,树立科技兴农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在21世纪,如果不树立用高科技发展农业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观念上,那么中国的农业就很难进步和发展。

(二)政府要制订发展高技术农业的计划和实施规划

要发展高科技农业,就必须了解目前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中国农业科技的现状。为此,政府应组织专业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收集世界农业科技信息,同时对中国的农业科技状况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系统的调查研究,在充分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制订适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高科技农业的计划与实施规划。

(三)政府要增加农业科研的投入,并制订一些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增加对高科技农业的投入

农业中的高新技术,主要来源于农业科研院、校、所,农业科研院、校、所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但由于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满足不了农业科研对资金的需求,结果使得中国近年来的农业科研成果增长缓慢,有重大突破性的成果较少。

(四)明确人才培育机制

发展高科技农业必须调动全社会力量,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人才队伍建设。能不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决定了高科技农业发展的成败。各级政府要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采取得力的措施,造就宏大的农业科技队伍。

(五)建立依靠市场调节科技发展方向的机制

市场需求是高科技农业发展的方向,科研机构要根据农业生产经营的需要确定研究项目,不能盲目地研究。通过技术市场的信息反馈,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才能把握市场需求,便于高新技术的转让,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最重要的原因是农业技研究、推广、应用三个环节相分离。因此,要发展高科技农业,就必须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道路,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实现普遍农业的高科技化。

农业科技进步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高技术农业的发展,将使农业发生革命性变化。中国的农业不可能停留于常规技术的渐进,必然要乘高新技术革命浪潮之风,发展高科技农业。中国农业也将会带来一场炫目耀眼的革命。

参考文献:

1、刘惟洲.高科技在化解农业风险中的作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3).

2、周洪文.农业新技术革命对国家发展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01(1).

3、申茂向.科技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n].科技日报,2001-02-07.

4、当前中国农业重大问题课题组.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与对策[j].管理世界,1999(4).

5、牛若峰.中国发展报告——农业与发展[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6、罗剑朝,侯军歧.全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研讨会综述[n].农业经济问题,1999(10).

7、凌耀初.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率与政策[n].上海经济研究,2000(7).

农业科技成就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知识产权;保护

农业知识产权的竞争在国际贸易中日益凸显出来。我国虽然是个农业大国,但是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并不乐观。知识产权这一词语对于大多说的中国农民来说还是个新鲜词汇,而农业知识产权就更是如此。我国对农业知识产权的关注也不过只有短短一二十年的时间。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世界农业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竞争力。我国也应该加入到保护农业知识产权这一潮流中来,完善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体系建设和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从这方面来说,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具有战略意义。而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必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

一、农业知识产权概念界定

农业知识产权是人们对于自己在农业领域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及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在这一定义中主要包含了以下两层含义:第一,农业知识产权专属于农业领域,是法律对农业新科学、新技术及相关劳动成果的确立。它区别于工业知识产权,并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例如易扩散性、价值标准的不确定性和不易保护性等。第二,农业知识产权不仅是对人们通过创新活动得到的智力成果的法律确定还是对已经形成并被相应权利人所享有的标记、信誉等的确定。这体现了农业知识产权范围的广阔性,具体而言,农业知识产权应当包括植物新品种权、农业专利权、农业商标权、农业著作权、农业商业秘密权、农业地理标志权等。

二、我国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一)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是刺激农业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

农业的发展靠科技,这已经是被实践检验的真理,尤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就更是如此。农业科技的创新主要是依赖于农业科技创造者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农业科技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在尽情享用农业科技带来的益处的同时,更应该给予农业科技创造者以尊重。而对他们最好的尊重就是通过法律将农业科技成果纳入法律的保护范围,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产权日益清晰的今天,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将会降低农业科技创造者们的积极性。没有他们的创造,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就无从谈起。所以,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加强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其必然选择。

(二)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催化剂

我国农业在五千多年来深深地形成了小农经济的传统,但是在今天,这种小农经济的生产传统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有将农业推向大规模生产,将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生产方式才能够真正适应当今中国农业的发展要求。现在的中国正在迅速进行着城市化进程,大量的农民已经从土地上脱离出来,甚至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大量土地荒废的现象,面对如此的情形,我们就更应加快对农业结构的调整,逐渐建立起集约型生产的方式。而集约型生产方式的要求之一就是对农业科技的依赖。法律通过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增强了对农业科技的保护,调动了农业科技创造者的积极性,激发农业科技开发和创新。相应地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就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保护和催化作用。

(三)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如今在国际农业经济竞争中,农业知识产权的竞争可谓是占据着重要地位。相当一些国家已经将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放在了战略高度,它是决定整个国家农产品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从2001年的中美“转基因大豆”大战开始,我国大豆产业就一直走下坡路。1995年以前,我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2000年我国大豆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此后几年,我国的大豆进口额连续攀升;2005年我国进口大豆达到2650万吨,这个数字是国内产量的1.6倍,而这些进口的大豆绝大多数都是转基因大豆。美国成功的运用农业知识产权将转基因大豆送入我国,并抢占了我国市场。可见,农业知识产权的威力不可小视。我国要想在农产品市场中占据重要席位就不得不重视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障碍因素

我国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必然,同时也是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但是在我国推广农业知识产权并加强对其的保护将不得不受到农业知识产权本身特征和中国社会现实情况的制约。而这些因素并非是我们刻意回避就可以避免的,我们必须认真去面对,并且通过这些因素的分析和解决,以形成适应我国自身发展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一)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申请农业知识产权的积极性不高

科技本身的特征之一就是更新换代较快,无论是工业知识产权还是农业知识产权,它们都无法摆脱自身所携带的科技所具有的这一特征。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在研发出一种新技术或者是新方法之后可能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会有新的技术或方法将其取代。科技创新人员辛辛苦苦获取了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但是不多久这一农业科技可能就会失去市场。面对如此情况,有些人就会因怕麻烦而不去申请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同时,我国申请农业知识产权的程序较为复杂,受理申请的机构也很少。繁琐的程序和申请的不便都是人们申请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阻碍因素。另外,我国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不在于个人,而是国家政府部门或是专门的科研机构。这些部门从事科研工作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但是就目前来说,农业科技创新的经费存在着划拨不足和发放不到位的问题。没有经费的支持,科研人员完成研究的困难加大,就更不要提申请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了。

(二)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农业科技推广的矛盾

农业科技的创新是引领农业发展的“火车头”,但是农业科技的推广和使用也相当重要。只有将科技实力转化为经济实力,才真正符合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目的,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何处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农业科技推广的矛盾就将成为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因为,农业知识产权的确定就是为农业科技确定明确的权利享有人。农业知识产权的排他性拒绝了非权利人免费使用科技成果的权利。也就是说,农业知识产权的界定就必然地排除了一些人对相应农业科技的掌握和使用。而目前,面对我国人民普遍农业科技知识缺乏、技能欠缺的情况,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和科技成果的普及和掌握又成为了当务之急。所以,在考虑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又不得不考虑农业科技推广。

(三)外国农业知识产权给我国带来的冲击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加强,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更加频繁。美国成为目前与中国贸易往来第一大国,其贸易已经渗透到多个领域。美国对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冲击也是相当巨大。前些年的美国“转基因大豆”以及后来的诸多农产品专利权的获得,造成了我国本土农业资源的流失,同时也给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敲响了警钟。由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起步早、发展快,目前已经较为成熟。我国要想完善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得不考虑到外国农业知识产权对中国本土农业资源的侵占。一旦本土的农业资源被占有,我国再进行后续的研究就相当被动。要想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上占有主动权,就不得不将外国农业知识产权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因素纳入我们的思考范围。

四、完善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我国的必由之路,但是要走好这条路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国的农业知识产权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的发展速度却很快。2009年2月,国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强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可见,对农业知识产权的发展,国家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是就目前农业知识产权的发展来说,我们应当有计划、分步骤进行,同时,我们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应当适度,并且要有轻有重、分清主次,做到清晰明确。

(一)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

造成农业知识产权申请不积极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科研经费不足。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只有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针对目前资金投入模式较为单一的情形,我们应当强化农业科技经费多样化,丰富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主体,形成机构-企业-政府联动模式。也就是说,企业或者是其他农业机构提供资金以用于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研究,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补贴或是政策优惠,在农业科技研制成功,科研机构或者科研工作者获取农业知识产权之后,国家法律要赋予企业对农业知识产权的免费使用权。这些在我国《专利法》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但是《专利法》的保护范围相当狭窄,它应当全面应用于农业知识产权整体领域的发展,推动机构-企业-政府联动模式,以实现农业科研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二)提升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授权能力

目前,我国对农业知识产权的授权主要体现在植物新品种专利权方面。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也加强了对农业知识产权的授予能力建设。例如,农业部在全国建立了1个测试中心和14个测试分中心,建立了植物新品种保藏中心,组建了审查和测试专业人才队伍,组织研制完成了玉米、水稻等102种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公布了7批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受保护的农业植物达到74个属或种。但是面对日益进步的科技创新能力,我们的农业知识产权授予能力更应该加强。在加强对授权人员专业化要求的同时,还要增加农业知识产权受理机构,满足人们申请农业知识产权便利的需求。根据各地农业科技研发和农业知识产权使用情况的统计,因地制宜并且有重点的增加农业知识产权受理机构。或者是增设相应的申请机构,由政府安排相应的专业人员专门代农业科研人员从事农业知识产权的申请工作。这样不但加快了农业知识产权的申请效率,还将农业知识产权的申请独立出来,给予农业科研人员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从事研究工作。

(三)加强农业知识产权授予的层次化

所谓加强农业知识产权授予的层次化,就是指在授予农业知识产权的过程中,我们要保留对关系本国整体农业发展的基础科技成果的农业知识产权授予权,对于某些领域较尖端的科技创新成果则不必保留。之所以如此,这是与我国农业的基本情况分不开的。农业发展渴望科技,但是目前中国普遍农业从业者的科技掌握能力还不足。我国需要将朴实、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出去,以提升我国整体农业从业者的科技敏感性和科技技能的掌握能力。如果将所有的科技成果不加区别地全部授予农业知识产权,那么将会加大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难度。要解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农业科技推广这一矛盾,有区别地授予农业知识产权将会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

2、王河,康玉琛.中国知识产权法制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3、刘圣民.论农业知识产权现状与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1995(1).

4、周衍平.中国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制度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农业科技成就范文第5篇

一、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客观要求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以高效益、高智力、高投人、高竞争、高风险、高潜能为特征的农业科技革命,如生物工程、新的绿色革命、蓝色革命、发展持续农业以及高度技术密集的农业工厂化等等都属于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范畴。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一场波及全世界的、关系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革命。不难看出,这些高新技术的农业是智力密集型的农业,没有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就不可能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同时,我国加人WTO后,也迫切需要一大批精通WTO游戏规则的农业科技人才。因此,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是时展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客观要求。

(一)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是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必然要求。邓小平指出:“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也搞不好。”‘”这一论断一针见血地说明了人才的极端重要性,没有人才,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搞不好的。首先,农业科技人才是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武装起来的人力资本,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研究能力,是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中坚力量。如果有了一大批站在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前列的优秀人才,实现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就有了可能性,通过他们的努力,这种可能性就能变为现实性,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其次,在信息社会中,经济效益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人的科学技术水平,国内外许多研究成果都证明了这一点。“例如日本的一项研究成果指出,一般工人的建议能使成本降低5%,经过培训的工人建议能使成本降低ro一15%,受过良好教育工人的建议能使成本降低30%以上。”〔4’这一研究表明,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成正比。由此可以说明,只要有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农业科技人才,就可以有效地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再次,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的重要保证。一方面,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必须依赖于农业科技人才,没有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学研究犹如空中楼阁。例如,我国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就是由于有袁隆平等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要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也必须依靠农业科技人员的努力,通过他们辛勤的推广工作,科研成果就能产生经济效益,且推广效益越高,经济效益越大,否则科研成果只能停留在潜在生产力阶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以上分析说明,在信息社会中,必须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才能保证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顺利进行。

(二)只有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才能迎接和战胜科技革命的严峻挑战。指出:“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竟争。”‘5’这一论断不仅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今世界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最精辟的概括,而且为我们指明了新时期主攻的目标和方向。由于我国是在原来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虽然我国目前科技人才的绝对数量较大,但是相对数量却很小,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仅次于原苏联、美国和日本,居第四位,但是如按人口平均,我国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和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与发达国家相差悬殊,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上。这一现状说明,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中,我们将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势。在严峻的挑战面前,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和紧迫感,要有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要下苦功夫、花大力气开发科技人才资源。否则,人才落后将意味着全面落后,意味着在新一轮竞争中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把开发人才资源、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争取在科学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就我国目前情况看,农业科技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农业科技人员相对数量和质量远远低于其他行业。例如1997年3月18日的《恩施州办公室工作简报》指出:在恩施州的科技人员中,从事教学、卫生工作的占67.52%,从事工业的占ro.18%,而从事农业的仅占4.23%,且大学本科学历人员只占科技人员总数的6.14%。这一严峻事实告诉我们,农业科技人员的现状是远远满足不了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要求的,如果不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势必成为泡影。由上述可知,科技革命必将成为今后世界范围内国力竞争的重心之所在,以新的科技革命为中心的国际竞争,将成为没有枪炮声的特殊“战争”,这种“战争”将比以往的任何“冷战”、“热战”都具有更大的威胁性。我们能否在这场“战争”中取胜,其关键所在就是要大力开发包括农业科技人员在内的科技人才资源,造就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

(三)只有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不同时代,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要求有所不同。在农业社会,农业科技人员只要掌握常规的农业技术就行了;在工业社会,农业科技人员只要掌握普通仪器设备操作技术和农业科技知识就可以了;在信息和知识经济社会时代,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除需要掌握传统的农业科学技术外,还要掌握微电子等高新技术和高、精、尖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知识的陈旧时间周期率逐步缩短,科技人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据有关资料介绍,50年代科技知识的陈旧时间周期率为20年,60年代缩短为10年,70年代缩短为8年,90年代以来又进一步缩短。一个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如果毕业后不再学习,到今天便无异于‘科盲’。”‘6’另据介绍:“当今,工程师知识的半衰期是5年,即五年有一半的知识已过时。”〔?’据笔者抽样调查,在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中,有65.4%的人员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后,未进行过知识更新,如果按知识半衰期为5年计算,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从学校毕业的农业科技人员,其知识已经过时了,他们的科技知识素质已不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要求了。另据笔者对部分科技人员抽样调查显示:对现代技术发展重要前沿的可知率为9.6%,对国际公认的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的可知率为8.4%,初步掌握微机操作技术的为74.5%。这些数据虽然不是全面调查数据,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业科技人员科技知识的落后状态,并验证了科技知识陈旧时间周期率的正确性。

(四)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是适应加人WrYO新形势的迫切要求。朱榕基指出:“我国加人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人一个新阶段。我们要以积极的姿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一”“,。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的农业法律法规、农业贸易、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招商引资等等,都必须与国际接轨,都必须按照WTO的游戏规则运行。因此,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培养一大批精通WTO游戏规则的农业科技人才,是当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上述理论和例证说明,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只有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努力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科技素质,才能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要求。

二、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主要途径

从根本上说,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经济的振兴,新的农业革命的顺利进行,都取决于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按照同志的要求:“要抓紧做好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工作。’‘,’要想方设法开辟多种途径,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途径有多种,因篇幅有限,仅阐述主要的途径。

(一)在职学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学习教育,是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素质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早就说过:“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这就是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必须善于学习;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也必须善于学习。不学习就会落后,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必须采用多种形式,加强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学习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科技素质。现有农业科技人员学习的形式很多,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种学习形式:一是自学。就是利用一切业余时间自学现代科学技术和有关理论知识,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二是培训。就是有目的、有计划选送农业科技人员到各类大专院校接受短期培训,更新知识,促使其提高素质。三是学历教育。有关部门要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在职参加函授、自修、电大的学习或脱产参加研究生班的学习,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四是出国学习,有关领导部门和科研单位,要有针对性地选派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骨干人员出国留学和考察,学习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为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服务。此外,还可以采取其他学习形式,如国内考察学习、典型经验学习等等,都能对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素质产生一定的作用。同时,学习形式必须和学习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学习什么?除重点学习现代农业科学理论和高新技术外,还应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经济理论、管理知识和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技术,并要学习做人,做一个热爱祖国、献身农业科学事业的人。通过扎实地抓好上述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素质将会有很大的提高,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就会出现胜利的曙光。

(二)学校全日制教育。抓好学校全日制教育,大力培养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后继人才,是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根本途径。邓小平指出:“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抓科技必须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川这些教导告诉我们,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必须从学校全日制教育抓起,这是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基础,必须扎实有效地抓好这一环节。第一,切实抓好普通中小学教育。从小学开始,就要向学生灌输科技知识,使他们从小树立科技意识和学科学、爱科学的理想;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要设置包括农业科学技术在内的科技知识课程,并引导学生开展一些科技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现代科学知识和简单的科技实践操作技能。第二,要稳定发展中等农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实践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近几年来,大部分农职业中专学校已升格或合并组建成高职学院,农职业中专教育受到极大的冲击,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基础人才的培养。因此,要从我国国情和农业科技人才“塔型”结构出发,稳定发展中等农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农业科技基础人才。第三,切实搞好高等农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基础理论扎实、科技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高等农技人才。一方面,农业高职院校要面向社会和生产第一线,培养懂理论、会实践,懂经营、会管理,有知识、敢开拓,有涵养、会协调的应用型农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农业大学要面向社会发展和现代科技前沿,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科研水平高、创新思维丰富、创造能力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特别要注重培养国家急需的农业科技英才。第四,积极鼓励和发展民办农业高等职业学校,以调整目前农业科技队伍专科、本科学历人员比例过低的不合理结构。总之,学校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基地,只有抓好学校全日制教育,特别是抓好中、高等农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农业科技人才,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后继人才充实农业科技队伍。

(三)实践锻炼。实践锻炼是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素质、培养和发现农业科技英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锻炼,不仅可以使农业科技人员掌握科技工作的规律和方法.而且更重要地是使农业科技人员在实践中把各自的自然力表现为社会能力,区分出高下优劣。正如马克思所说,人通过劳动改变身外的自然,“也就是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业科技人才通过自主择业,选择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单位和岗位,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多作贡献。二是建立淘汰机制。对于政治素质差、业务水平低、研究能力弱、工作无建树的人员,应调离重要岗位,另行安排工作;对于泄露国家机密、出卖科技秘密情报的人员要清除农业科技队伍。三是建立“唯贤”重用机制。对于思想好、业务精、能力强、肯钻研的人才,要安排在重点科研部门工作;对于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破格晋升职务或职称,坚决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对于优秀的年轻农业科技人员要实行低职高聘,对不能胜任现职的农业科技人员要实行高职低聘,彻底废出过去那种不能越级聘用科技人员的办法和技术职务终身制。只有这样,从农业科技人员的选拔到任用的全过程,有了一整套科学的用人机制,就可以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促使农业科技人员自觉提高素质,从而优化农业科技队伍结构。

(四)建立吸引机制,增强吸引效应。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科技人才的吸引机制不建全,科技人员待遇低,致使农业科技部门的推力效应大于吸引效应,造成大量农业科技人才外流,给农业科技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要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就必须建立健全吸引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推力效应,增强吸引效应。一是要“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人分配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20’这就是说,要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制度,按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劳动者的贡献大小付酬。农业科技人员的劳动是复杂劳动,他们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高出数倍乃至数十倍,其工资待遇也应数倍于简单劳动者,这就要求国家制定新的工资政策,大幅度提高科技人员的工资水平。二是采取吸引为主的政策,努力改善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热情关心外流人员及其家属,吸引外流人才回归。三是制定保护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规定科技部门的设立、管理体制、经费来源、用人制度、科研成果保护、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科研人员的待遇、晋职条件及其家属子女就业、上学等一系列问题。有了法律作保障,农业科技人员就会安心在农业科技部门工作。

(五)加强学校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目前,在农职业院校中,除原有的农业高等院校外,农业高职院校都是近几年来在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升格或合并而成的,这些学校基础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相对较底。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职业院校特别是农业高职院校的建设,全面提高办学质t和办学水平,夯实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基础。其88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配备强有力的领导干部,带领师生员工克难奋进,开拓创新,快速推进农职业院,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步伐。其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其四,要“改革课程教材,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继续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全面提高教师思想和业务素质。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远程教育。”121’同时,要进一步改革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办法,改革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手段方法,大力调整专业结构,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建立起科学、高效、运转灵活的办学机制。其五,切实解决农职业院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各级政府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步增加农职业院校的经费投人,以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减免学校各种税费,并给予贷款优惠。三是切实解决好当前农职业院校招生疲软问题。自1997年全国招生分配制度并轨以来,许多农职业大、中专院校出现生源缺乏、完不成招生计划的现象。笔者对部分农职业院校招生结果的统计表明,各校完成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平均为65%,最低的不足50%,最高的达到70%。如“浙江农业大学首批新生录取结束,只完成国家下达招生计划的70%”(1997年9月6日《浙江电视台》报导);历来生源充足、超额完成招生计划任务的原恩施州农校,1997年至2000年国家下达大、中专招生计划5108人,实际招生3427人,只完成国家招生计划的67%。招生疲软不仅给农职业大、中专院校带来沉重的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数量。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尽快采取措施,疏通生源渠道,以保证农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四是疏通农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目前,由于某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人才,忽视不同层次人才的合理结构,因而既导致人才浪费,又导致农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因此,务必从两方面着手疏通农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结构观,选用各级各层次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从而开通吸纳各类人才的渠道。另一方面,农职业院校要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广辟人才输出渠道,使毕业生得到充分就业。以上几点说明,只有加强农职业职院校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夯实办学基础,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农业科技人才。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才资源已成为新一轮竟争中克敌制胜的战略资源。实践中,既最能锻炼提高人,又最能使人的潜力表现为现实力,从而发现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要“支持、鼓励和安排年轻干部到艰苦环境中去,到重大斗争的第一线去经受锻炼和考验。”『”’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实践锻炼。一是压担子锻炼。对于年轻农业科技人员或缺乏科研经验的人员,要放到科研第一线,担当科学研究重任,使他们独当一面进行科学研究,从而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二是交流锻炼。交流锻炼是培养农业科技人员的一种好形式,它有利于农业科技人员扩大眼界,增长知识与才能,丰富研究工作经验,提高科研效率。因而农业科技部门之间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科技人员相互交流,使他们在多种环境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三是下派锻炼。就是有目的地选派中青年农业科技人员到基层科研单位和农业基层部门锻炼,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创业的作风和科学研究能力。四是专项锻炼。就是有意识地给农业科技人员下达某项专门的科研项目或其它棘手的工作任务,以培养他们的独立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总之,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辩优劣,实践分高下,我们务必抓好实践锻炼这一重要途径,促使农业科技人员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使农业科技英才在实践锻炼中脱颖而出。

广纳四方贤才。从国内外招纳愿为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作贡献的贤才,是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一条捷径,可以解决农业科技人才奇缺的燃眉之急。其一,从国外聘请专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际威望的提高和加入WTO后,国外许多科技人员向往我国,并愿意到我国从事科研工作,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大胆地从国外聘请农业科技专家,让他们为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服务。其二,招回农业科技贤才。由于推力效应的原因,我国许多农业科技人员外流到国外和国内其它行业,他们中间不乏农业科技贤才。为了早日摆脱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困境,农业科技部门应当对流人国外的人才和“改了行的,如果有水平,有培养前途的,可以设法收一批回来。”‘川其三,从社会上招聘贤人。为了缓解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的现状,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农业科技部门从社会上招收一部分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且愿为农业科技事业挥汗洒血的贤才来充实农业科技队伍。概言之,不论从实践还是从现实着眼,上述广纳贤才的三条路子,都是有效而行得通的路子,各级政府及有关单位,应千方百计疏通这些路子,积极支持农业科技部门广纳四方贤才。

三、促进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措施

上述途径,只是为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开辟了道路,要使这些道路畅通无阻,还必须有强有力的措施作保证。因此,要从战略的高度看待这一问题,努力创造、优化促进农业科技人才成长和吸引农业科技人才的客观环境。当前应从尊重农业科技人才出发,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人员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