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南昌梅岭景区发展问题

南昌梅岭风景区在生态旅游发展中有潜在市场,但由于生态旅游资源的珍贵与脆弱,导致了它发展的短暂性。要避免这种情况,就要遵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遵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南昌梅岭景区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旅游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缺乏合理规划,旅游景点的分块严重,给人感觉梅岭只有一两个景点,从一定程度上是对资源的浪费。因此要合理规划,统一发展。由于资金和旅游管理人员的缺乏,在发展中缺少可行性计划的分析,使得南昌梅岭景区的发展停滞不前。本文在对梅岭景区、梅岭景区生态资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梅岭景区生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共同完善南昌梅岭景区的生态旅游,把南昌梅岭“小庐山”的称号引向全世界。

一、南昌梅岭风景名胜区概况和旅游现状

梅岭位于南昌市西郊的湾里区,大约距南昌市中心18公里。景区不仅毗邻昌北开发区、新建县、安义县、永修县。景区还西临鄱阳湖,北与庐山相对峙,占地面积较大,总面积达150平方公里。景区平均海拔248.52米,平原为主,东南平坦,西北西山山脉,森林覆盖率高达71.2%以上,气候温和湿润,全年平均气温约在17℃以下,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内,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森林植被类型是亚热带阔叶林。

南昌梅岭风景区,目前正处于开发状态,开发较为完善的有狮子峰、梅岭主峰景区、神龙潭景区还有几个附近连带的景区,景区生态旅游产品也较为丰富。

1.梅岭主峰。梅岭主峰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太平镇与梅岭镇交界处,属于梅岭山系,植被为毛竹林,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管理单位为国家AAAA级景区。除了拥有天然的,丰富的生态资源之外,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丰富。景区内著名的景点有洗药湖、七色彩池、竹林飞车。景区特色项目有:丛林野战、户外拓展运动、快乐向前冲,是生态旅游休闲的佳地。春赏杜鹃、秋采野果、冬观冰凌打雪战活动月是梅岭主峰景区每年的三大活动。除此之外,南昌梅岭主峰景区内有众多的游乐项目,其中包括、射擊场、水上漂、捉鱼、野外烧烤、钓鱼。

2.狮子峰。狮子峰生态景区位于南昌市湾里区太平镇泮溪村,因山峰形状如蹲着的狮子而得名狮子峰,占地面积150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国家4A级景区。景区著名景点有狮子峰、泮溪湖、望狮涧、铁索桥、游乐场等。狮子峰景区是一个以山水文化,乡村游乐为主题,再结合地质考察、水上娱乐、湖滨度假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

3.神龙潭。南昌梅岭神龙潭位于湾里区太平镇太中段与南源乙桥交汇处,距南昌市区约30公里,于梅岭景区腹地,景区类别为风景名胜。现投入开发与经营的景点有:虎啸泉瀑布、潭上潭瀑布、龙吟谷、兰竹溪等。景区除了可观赏到山水风光外,还有攀岩、秋千等娱乐项目,同时还有野炊野营等项目。

二、南昌梅岭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旅游资源粗放式开放、盲目利用。梅岭景区在开发初期,在没有制定科学规划和没有做可行性分析就盲目开发,使梅岭景区资源的发展处于一种高负荷的经营状态。在投资发展中,不顾景区生态环境的承载,盲目建设,造成景区景点的不协调。在投入经营中,没有对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进行评估,对景区生态资源造成破坏。

2.景区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梅岭景区生态旅游资源众多,但其中存在些发展的局限性,使得有兴趣的商家望而却步。而其中的局限性有来自于景区自身,也与国家政府的政策相关。梅岭景区大体上是政府管理,但设置的某些机构确没有太多实权,无法对梅岭景区进行管理活动,也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如梅岭整体是由国家风景名胜区委员会管理,但狮子峰是由梅岭旅游公司管理。正因为多头管理,部门之间对相关责任相互推诿以及在招商引资中建议的不合,使得景区的管理效率低下,许多的突发状况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3.生态旅游产品类型单一,缺乏知名品牌。南昌梅岭风景区虽然是国家森林公园,但旅游产品开发类型单一,知名度低,市场的定位不明确。梅岭景区没有利用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与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的联系性。许多景点的开发只是单个的旅游景点,没有对景点内在的涵义进行深入挖掘,没有吸引力,单调乏味。

三、南昌梅岭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明晰部门职责,杜绝责任推诿。南昌梅岭生态风景区自开发以来,责权不分明。景区相关立法部门应拟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要真正有效的对景区管理,也必须责权分明并下放权力,并实行责任与权利相协调。在对外投标引资的过程中,杜绝利益输送行为。在经营者中标后,时刻强调对景区开发管理法规的执行,遵循“谁污染谁治理”“、可持续发展”、“三大效益(经济、生态、社会)相结合”、“环境协调性”等规划原则。

2.提高各方环保意识,加强旅游管理、环境保护。首先,所有权者应加强环保意识。对旅游发展的管理,从法制上进行规范。其次,经营者要做好对导游人员培训,让导游人员在恰当的时间提醒游客不当的行为,言传身教,用自身的行为润物细无声地引导游客保护环境。最后,对于游客,可在旅行大巴上,导游讲解景区的同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另一方面,在城市放置宣传广告栏,播放保护环境的微广告,使群众树立环保意识。

3.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景区旅行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景区的生态环境,还与景区服务人员的专业程度相关。要提高生态景区的旅行质量与保护生态景区的环境,就得提高游客和服务人员的行为与素质。生态景区管理与经营者应广泛吸收旅游专业人员,可采取和高校合作的方法,给高校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不仅可以节省自身发展的成本,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了一部分人才。提高了旅游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的同时,也提升了生态景区的整体旅行质量。

4.提高生态旅游品味,突出品牌竞争。梅岭生态景区发展停滞不前,可能是没有打造出属于自身的名片,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要实现突破可从这几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各景区的区别,让游客有不一样的体验。其次,突出品牌效应。举办活动,打响知名度。再次,南昌是历史文化名城,梅岭景区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也不少,可以利用名人效应把宣传打出去,形成名人品牌,提升知名度。最后,可以深度挖掘梅岭生态资源的文化特色与内涵,利用这些抓住游客的心,从而创造品牌。

5.加强市场营销,完善市场定位。南昌梅岭生态景区在市场营销中,宣传力度不大且不明显,拥有的顾客市场都来自于本市以及本市大学生,所以迫切需宣传,吸引游客。另外可以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针对不同客户。对于学生,可以宣传较为刺激的旅游项目;而对于老年人,则健身休闲为主;对于知识分子,则自然生态考察为主。这样才会给不同人群不同的旅游需求吸引,从而扩大吸引力。在完善市场定位中,应加大生态旅游的建设,扩展生态旅游的承载力,形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旅游产品。

四、结语

梅岭生态旅游发展不仅依靠当地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还要依靠政府旅游业支持等。只有全方位的研究旅游景点,依靠专业人员,对梅岭旅游景点整体规划设计,在开发中才不会造成对资源过渡浪费。而要做到这些,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参与。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还要重视对旅游专业人员的培养与挖掘,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永革.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及安义县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1(1):21-25.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以及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的意义,继而分析了湿地旅游资源现状及其在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湿地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的提出整改意见,以期对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湿地建议

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就无法恢复。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发展湿地旅游是开拓整个旅游市场的要求,而湿地旅游业发展较慢,市场份额较低,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是未来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一、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

3.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

湿地旅游伴随着生态旅游的热潮正在兴起,目前我国拟建和己建的大型湿地公园和旅游区有20多处,可见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对于以自然资源—海滨湿地为基础而展开的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从一开始就具有环境保护的色彩,因此,本文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安全理论为指导,对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保护进行分析。

通过对江苏海滨旅游开发条件和海滨湿地资源的评价,可以得出结论:江苏海滨地区区位、经济背景良好,海滨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在国内海滨湿地资源中首屈一指,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该区开发时间较短,资金有限,加之湿地旅游开发刚刚起步,因此在开发上选择以海滨湿地观光旅游为主,集中力量开发级别较高的湿地旅游资源,其他作为后备景点培育,同时将社区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君,江苏淤泥质海岸湿地旅游开发的初探[J].资源产业,2000(9).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阜阳市 旅游业 发展问题 发展模

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淮北平原腹地。总人口900万人,面积9775平方公里,耕地58.5万顷。辖界首市和太和、临泉、阜南、颍上四县及颍州、颍东、颍泉三区。悠久浓郁的历史文化遗留下了文峰塔、白雀寺、古窑址,时代文化遗址,白云庵、尤家花园等众多的人文景观。但是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也突显了一些问题和发展压力,就其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模式进行以下浅析和探讨。

一、旅游资源现状

1.丰富多样的人文景观。阜阳市历史悠久,历史遗留下的人文景观不计其数。其中主要的景点为文峰塔,奎星楼,管鲍祠,甘罗墓,颍州西湖。还有今天所建的小张庄风景区,迪沟风景区,淮上公园,阜阳生态园等。

2.景色秀丽的自然景观。国家AAAA级自然风景区八里河,位于颍上县八里河镇,颍淮两河的交汇处,距县城6公里。八里河原来是颍上城南的一个天然内湖,凭借着优美的水域风光,整个风景区依湖而建,其风景秀丽,生态环境良好,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生态环保500佳之一”。

秀丽的淮河风光加之沃野千里的皖北平原,为阜阳市旅游资源增加了一抹清秀的自然风光。

二、阜阳市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

1.景点分散,集群较差;优势不突出,缺乏特色。通过对阜阳市旅游资源的分析,就可以明显看出旅游景点的分布较散。距市区远近不一,集群情况较差。

2.旅游设施配套不完善,服务质量差。一般旅游包含“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但阜阳市旅游业的收入仅仅靠游来实现,其他要素严重缺失。首先是在交通方面,各景点之间没有十分明晰畅通的路线,这给游客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其次,旅游消费品开发较少,品种单一,不能很好的满足游客在消费方面的需求。最后是服务质量问题,缺乏高素质的导游,吃、住、行、购娱不能统一协调发展。

3.旅游资源开发管理和保护不够。随着旅游业的逐年发展,游客接待量的剧增,给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带来严重的压力。环境是旅游的基础,旅游业如果要成功和持久,需要对目的地的风光和历史遗产进行保护[3]。阜阳市旅游尤其是以生态和农业为特色,对环境的保护十分应急。在发展中,只注重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对历史人文资源和古迹的抢救和保护不够。

三、阜阳市旅游业发展模式

“十五”以来,阜阳市旅游业发展已初具规模,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其也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模式。

1.以三个国家AAAA级风景区为主导,奎星楼、小张庄、文峰塔等为主体的发展格局。作为阜阳市旅游业重点建设的三个国家AAAA风景区,八里河风景区,阜阳生态园和迪沟生态旅游风景区就是阜阳市发展旅游的招牌。

2.以生态旅游为特色,发展新皖北旅游业。阜阳市旅游业发展,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凭借丰厚的文化积淀加之人们智慧勤劳的开发,全市的旅游业迅速发展,并首开我国生态环保与农业观光旅游的先河。

3.发展以“生态”+“淮河风情”+“管子文化”+“佛教文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发展模。阜阳市充分利用丰富的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这有利于旅游业整体效益的发挥,在各个旅游景点特色充分发挥的同时使得旅游整体的完整性得以显示,使得旅游资源结构合理,有效增强了阜阳市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量。

四、旅游业存在问题相应对策及发展模式的探讨

旅游发展模式业已形成,发展存在问题丞待解决。只有很好的解决了这些发展中的以及潜在的发展问题,才能更好的发展未来的旅游业。

1.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业发展效益。阜阳市旅游业的发展日益受到一系列瓶颈问题的制约,对此,要想更好地发展旅游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首先是对旅游服务设施的改善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问题,对旅游软硬件环境的建设问题,要加对旅游的支持和建设投入,尤其是对旅游景点之间交通线路的建设。交通是联系客源和目的地的桥梁,是旅游的通道和媒介,是构成完整的旅游功能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4]。

2.加强生态保护,创建生态文明新皖北旅游特色发展模式。阜阳市旅游业以农业生态为其主要特色,生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发展中,要不断完善生态农业游,生态乡村游的品牌,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体。并通过四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使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5]。

3.立足现状,做好长远规划和跨区域发展模式规划。阜阳市旅游业现状主要是日益发展的旅游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关于旅游业发展决策方面积极性不高,支持力度不够,发展旅游业的意识有待加强,为了让旅游更好的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的做好关于发展旅游的规划,突出阜阳旅游的特色。此外还要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立旅游信息管理系统,研制和开发具有安徽历史文化内涵和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培育旅游商品市场,实现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韦志榕,高俊昌.地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24.

[2]韦志榕,高俊昌.地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25~227.

[3]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13.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一、国外生态农业旅游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在欧洲地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因此欧洲地区的相关研究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从宏观角度上,西方国家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研究主要围绕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生态农业与旅游的关系、旅游现象的描述以及生态农业在旅游业中的地位等方面展开的。

1.生态农业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方面。学者BrittanyRussell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结构做出了详细分析,总结出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结构呈现出两方面特征,一是客源主体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另一方面是他们的经济条件较好。他们选择生态农业旅游这种方式,不是因为其收费低廉,而是为了寻找在城市失去了净化空间和尚存的自然文化氛围。他们参与农业劳动追求的主要是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质享受。

2.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方面。丁小伦就国外生态农业旅游园区的主要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将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分为三大类,即示范农场(DemonstrateFarm)、假日农场(HolidayFarm)与试验农场(ExperimentFarm),其中假日农场即为开展生态农业旅游的主要基地,以日本爱知县的“空中花园”、新加坡等国的“耕种社区”为例,又对假日农场做出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其中包括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观光农园即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亲自摘果、种菜、赏花、采茶等,享受田园乐趣;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教育农园主要以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功能为主,颇具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等;森林公园多以林为主,辅以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复合生态群体。

3.生态农业旅游的制度建设体系方面。日本与韩国在生态农业旅游规范制度的体系建设方面较为关注。1990年日本颁布实施《修建市民农艺促进法》,对生态农业旅游用地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以法律的形式使农业用地开设观光园这一行为合法化,从而促进农业旅游活动的较大发展;韩国政府对观光农园的规模限制也随着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而越来越松弛,由最初的最大规模限制在0.02km2到如今的0.05km2,同时在资金与政策上对观光农园的发展给予支持,除此之外还包括对生态农业园区的申请、可行性评估以及对园区发展规模的确定,均给出了明确的依据与法律规定。另外,国外很多学者还对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生态化设计等方面做出了专门研究。

二、国内城郊生态农业旅游研究综述

借助CNKI数据库的搜索引擎,本文采用与“生态农业旅游”和与生态农业旅游相近的“农业生态旅游”、“农业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作为主题词,检索了1993年到2011年的中文期刊数据库,通过分类统计,总结国内生态农业旅游研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详见下图):

1.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或内涵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生态农业旅游名称本身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生态农业旅游单从字面意义上就有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即“生态+农业旅游”类与“生态农业+旅游”类。

1.1“生态+农业旅游”类概念。卢云亭、李瑾、郑秀娟等认为“凡是能够给游客带来土趣、野趣、奇趣、异趣,同时具有观赏、休闲、科考、健身、阅历等不同旅游功能的农业均可称为生态农业旅游”。该类定义并未对“生态”一词做出解释,此处的“生态”仅仅是“农业旅游”的一个前缀,成为了修饰农业旅游的一个标签,这种概念的理解可以直接等同于对农业旅游的理解。

1.2“生态农业+旅游”类概念。该类定义将“生态”与“农业”连为一体即生态农业,强调旅游开发的基础是生态农业,而不是一般的农业资源,将科学的生态农业生产和旅游融为一体,扩大生态农业的“三生”功能(即生产、生态、生活功能)。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近几年这类概念普遍得到认可。江金波、严贤春、崔娜娜、李广宏、谢雨萍、任冠文等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以农业观光、农艺与科技示范、休闲度假为旅游实体,同时为游客提供广泛参与和体验的农业生产、农产品采摘、加工等旅游活动。

2.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意义与功能研究。问建军、汶录凤、张青衫、伍海琳、范晓梅、吴莹、李广宏、高璐、刘玲等分别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旅游扶贫、环境教育等方面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意义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3.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舒伯阳、对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被后人广泛引用,他分别在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行业管理、交通条件、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商品开发深度等方面总结了生态农业旅游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石云霞、赵萍、王语等在舒伯阳、王继权的研究基础上,简要提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应采取的措施,如坚持“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以科技为先导,确保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高起点与高水平、加强宣传,提高“三大”效益。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一、引言

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求建立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本文就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建立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建设不够合理

目前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仍然具有自发性特征,即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大部分是依靠农民自发组织形成的。但是农民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专业领域知识的限制,因此容易产生规划不够合理、项目建设针对性和科学性不强等问题。例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少农民并不会根据本地的政策情况、环境情况以及地理情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规划,结果导致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游客也较为稀少。

(二)基础设施不足

就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善是很重要的问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交通不够便利,这给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导致乡村生态旅游的游客增长缓慢。此外,农村地区经济落后还导致了乡村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这也给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三)服务水平较低、项目单一

就旅游行业而言,游客关注的不仅是风景名胜,还包括导游和其他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乡村生态旅游的主要服务人员为农村当地居民,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服务培训,在服务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此外,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较为缓慢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当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于项目开发和旅游产品功能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产品功能单一,项目开发还有待加强。

三、建立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完善基础设施

要建立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需要政府及相关人员加强对基础设施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的面貌。乡村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交通设施来看,政府应该要帮助旅游行业拓宽交通渠道,保证交通来往的便捷。

2、从住宿方面来看,政府卫生部门及其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旅游地区的食宿安全问题,保证食物的质量和卫生,保证旅游景点的治安。

3、从购物方面来看,乡村生态旅游景点的物品主要应该为当地的特产或者自制的手工艺品,为了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更好发展,当地农民应该要做好产品包装工作,以便提高销售量。

(二)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

就乡村生态旅游而言,要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包括农民的从业能力、服务水平以及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情况等。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农民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因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如地理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经济发展知识以及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等,当然也包括一定的文化知识。要真正做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和服务工作必须要求当地农民在从业前要接受规范的培训,以了解更多乡村生态旅游相关的理论知识,形成一定的说话和行为规范,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需要注意的是,农民长期受农村环境的熏陶,很有可能在服务意识方面较为缺乏,因此培训中需要特别加强农民的服务意识,提高农民的服务水平。

(三)重点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乡村生态旅游与城市的旅游行业相比具有较强的优势,因为农村地区的自然景观较多,生态效益较好。但是,从项目和产品功能的开发方面来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要求相关人员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重点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培养特色文化品牌,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更好发展。农村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较为优越,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是极其宝贵的精神文明,利用这些有利因素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四、结语